1、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选段有哪些
选段你怎么分都可以啦,刘海砍樵一般指折子戏,两人成亲下山就结束了,全本是刘海戏金蟾,后面还有给老母治眼过中秋,宝珠被夺回山现原型,虎头神或是蛇神加上九姐妹帮忙夺回宝珠等情节,选段你怎么分都可以啊,指唱腔么,刘海砍樵就是姐妹游山,出场时唱采莲船调和西湖调,然后刘海出场,唱十字调,再后两人山中相遇,唱十字调,九妹求亲互诉原由,唱十字调,山中拜堂,唱比古调,成亲下山结束,望郞调
2、刘海砍樵 歌词
歌词如下:
我这里将海哥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
哎 我的妻
啊 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
我把你比牛郎
不差毫分哪
那我就比不上罗
你比他还有多哇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
刘海哥你带路往前行哪
走哇
行哪
走哇
行哪
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
刘海哥
哎 我的夫
啊 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我把你比织女
不差毫分哪
那我就比不上哪
我看你硬严像着她罗
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
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哇
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哪
走哇
行罗
走哇
行罗
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走哇
行啰
走哇
行啰
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哎哎哎
拓展资料
刘海砍樵传说诞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在武陵区(原常德市)、鼎城区(原常德县)广为流传。刘海砍樵传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主题思想积极,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有人物的内心刻画,有完整的结构,堪称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珍品,代表了湖南民间口头文学的最高水平。2006年,刘海砍樵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有关资料显示,刘海砍樵传说的成型与北宋时道教北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刘海蟾有关。《列仙全卷》卷七载:“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宋代李石所着《续博物志》卷二记载:“海蟾子,姓刘名昭远。”清代瞿灏《通俗编》(《丛书集成新编》)卷一记载:“刘玄英,号海蟾子……今俗呼刘海。”由此可见,刘海戏蟾乃刘海蟾之讹传。
3、求刘海砍樵的歌词。
刘海砍樵
演唱:李谷一、姜昆
男:胡大姐女:哎
男:我的妻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罗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罗女:你比他还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随着我来走罗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行哪
男:走罗嗬女:行罗嗬
男:走罗嗬女:行罗嗬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男:我这里将大姐也有一比呀女:刘海哥
男:哎女:我的夫
男:啊女:你把我比作什么人
男:我把你比织女,不差毫分哪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俨像着她罗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女:海哥哥你带路往前走哇
男:我的妻你随着我来行哪
女:走哇男:行罗
女:走哇男:行罗
合:得儿来得儿来得儿来哎哎哎
资料扩展:
刘海砍樵故事梗概(简介):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刘海住在武陵丝瓜井,家有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贫困,靠着忠厚和勤劳,他不仅支撑起家里的生活,还赢得了狐仙的爱慕。狐狸变化的少女胡秀英,爱慕刘海勤劳、朴实。刘海上山砍柴,秀英暗中相帮,刘海感觉奇怪,却四处找不见人。刘海卖柴回家,路遇秀英,互道姓名及家境后,秀英向刘海吐露爱慕之情。刘海觉得双方贫富相差悬殊,当即表示拒绝。但秀英拦路不放。刘海叫秀英答应三件事方与成婚:第一,要侍奉双目失明的婆母;第二,要劳动;第三,要找个媒人。秀英都答应了。于是,以柳树为媒,山作证,在山林中二人结为夫妻,双双转回家中。
4、刘海砍樵高清完整版下载
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mp4
5、旋律流畅明快的花鼓戏是怎么著名的?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最著名的戏种,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醴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年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道:
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
又据杨恩寿《坦园日记》记载,1862年,杨恩寿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4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初期花鼓戏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才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
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便形成了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了。
早期的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
当时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
川调:又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连缀结构,“腔”、“流”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湖南花鼓戏虽说后来发展有了生、旦、净、丑诸行当,但小旦、小生、小丑仍占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注重不断吸收传统的表演技巧。
如岳阳花鼓戏就直接从巴陵戏中借鉴传统戏的袍带、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罗帽、胡子、把子和扑、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于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以丰富花鼓戏剧种的表现力。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
花鼓戏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后来,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戏由于地域声腔以及民俗乡音等各方面的差异,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阳花鼓戏等。均以长沙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各有代表性剧目和音乐声腔。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花鼓戏剧种。早在清代中叶就在这些地方流行开来,盛演不衰。
长沙花鼓戏主要声腔是“川调”,为大部分剧目所采用。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称它为“弦子腔”。主要剧目有《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长沙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中,有大量的小戏和折子戏,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小戏包括“对子戏”和“三小戏”。
小戏大都是在山歌、渔歌、小调、地花鼓、竹马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折子戏则是大本戏中经常作为单独演出的,都是长沙花鼓戏中最流行的剧目。
重点的有《刘海砍樵》、《芦林会》、《阴阳扇》、《南庄收租》、《刘海戏金蟾》等50个剧本。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有大筒、唢呐。大筒是主要乐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制作,音色清亮而浑厚,伴奏时用于托腔保调;唢呐分大唢呐和小唢呐,主要用于吹奏过门。武场有堂鼓、大锣、大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长方形的梆子“可子”。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较多,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但以渔、樵、耕、读为主。
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嬉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
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
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清代嘉庆《巴陵县志》就有在巴陵一带农村演花鼓戏之盛的记载。
从音乐来说,岳阳花鼓戏主要声腔叫“琴腔”。“琴腔”受汉调影响是很明显的。岳阳花鼓戏有不少剧目也是以“琴腔”为主的,所以它流传到鄂南的通城、崇阳演出时,因音乐同源,语言相近,深受当地群众喜爱,逐步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新剧种,称其为“提琴戏”。
岳阳花鼓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清末流入城市。
宣统年间《长沙日报》就有常德禁花灯戏的记载,正因为此,才迫使后来花鼓戏班与汉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汉剧的影响。
常德的音乐也是“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以及从《红楼梦》中改编的《尤二姐之死》。
衡阳花鼓戏是一种流行于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各地的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称之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
6、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修炼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炼几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刘海的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执意要嫁给刘海。但是憨厚朴实的刘海,怕连累胡秀英受苦,几番推辞,后见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应与胡秀英成亲。回到家后,刘海告诉母亲,母亲也很喜欢,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刘海于是去位于城中心的鸡鹅巷置办东西结婚。鸡鹅巷旁边有个小庙,庙里有十八个罗汉。其中十罗汉带着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炼。他炼得一串金钱,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宝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罗汉见胡秀英和刘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带领弟子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胡秀英失去宝珠就会现出原形,无奈之下只好把实情告诉了刘海。刘海知道后,没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罗汉,最终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刘海打败了他们,拿到了宝珠。从此,他们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