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4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为古徽州地区明清时期建筑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徽州四雕是在发达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乡,花巨资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徽州雕刻艺术的发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费时间,加上匠心独运,使得徽州四雕艺术特色独具、精湛隽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极。
徽州四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时达到极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
四雕艺术有别于绘画艺术,其表现形式要求以刀代笔,立足于一个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构思上,要对造型构图方法、技巧以及视觉效果等做全盘考虑。
徽雕艺人不但具有浓厚的传统技艺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审材度势,大处着眼,即确定好雕刻对象的位置、比例、上下关系。
同时还要考虑好某处应用某种技法,如对称、呼应、疏密、虚实、明暗、刚柔以及立体感、空间感、节奏感、韵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规律,都要有所权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后再分层次运刀,遂将整体的构图化为简略而又不失局部细致入微的刻画。
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和线刻等来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纤细,或粗犷,或严谨,或奔放。
徽州木雕装饰主要体现在内部建筑的重点部位上,如主梁、构架、斗拱、雀替、门、窗、扇板、栏板,以及家具装饰上。
明代的木雕装饰整洁明快、线条粗拙奔放,图案多呈菱形、方格形、回文形等几何形状。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细、考究,雕镂的层次更多。
始建于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间大修过的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门楼的雕龙画凤、历史戏文之外,整个落地门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种图案。
千姿百态、亭亭玉立的各种荷花随风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侣、幼鹿吮乳、母鹿抚舔等各种形态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种形状、千刀细刻、精致美观的花瓶,犹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图意味着“和为贵”,教育后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图意在祝愿祖祖辈辈延年益寿;花瓶图象征着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县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饰件是中晚清时期作品的代表,特别是厅堂梁枋上的木雕极为精细,枋中心有一组群雕,梁两头有弯月曲线。主枋上一幅“百子图”,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构图之精巧、造型之优美,表意之深刻,堪称木雕中的珍品。西厢房的“八骏图”、东厢房的“十鹿图”,采用突起式浮雕,人物众多,或弈棋,或吟诗,或踏青,或细语,神态各一、细腻逼真。
许多图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个层次,其技艺令人惊叹。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门罩、大门口装饰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梁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狮以及石窗、石栏杆、门额等。
由于黟县西递产的“黟县青”大理石,质地坚韧,纹理细腻,富有光泽,成为雕琢石雕作品的优良材料。
石雕题材造型丰富多样,果木、动物、云彩、花叶,不一而足。石雕图案多有“喜鹊登梅”、“岁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有一对保存完好的黟县青大理石石雕宝瓶,其瓶身所饰山水云雾花纹图案,采用了浮雕与镂空雕刻相结合的手法,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西递村“西园”中有一对漏窗,左为松石图案,奇松从嶙刚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刚劲凝重;右为竹梅图案,弯竹顶劲风,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极,堪称石雕艺术精品。
徽州砖雕多用于装饰门罩,贴墙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隐壁、照壁上。在宽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兽,或人物山水,或楼台亭阁,各臻其妙。
明代的砖雕图案简洁,以平、浮雕为主,风格粗犷朴素。清代砖雕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透雕层次加深。
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至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令人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筑十分看重门楼门罩的装饰,素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之称,门楼上的主要构件就是砖雕和石雕,尤以砖雕为多。
徽州砖雕的用料与制作极为考究。一般采用经特殊技艺烧制、掷地有声、色泽纯清的青砖为材料,先细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画面的部位,凿出物象的深浅,确定画面的远近层次,然后再根据各个部位的轮廓进行精心刻画,局部“出细”,使事先设计好的图案—一凸现出来。
砖雕在歙县、黟县、婺源、休宁、屯溪诸地随处可见。古老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镶嵌的砖雕,虽经岁月的磨砺,风雨的剥蚀,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寻味。
砖雕取材则多选自民间传说戏文故事,如“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郭子仪拜寿”等,简单的则是八宝、双钱、瑞兽、香草等图案,体现了房主人祈求吉祥、丰收、富贵、长寿等美好寄托。
由于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竹楼极少,因此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较为少见。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都饰以竹雕。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
清代时,徽州竹雕无论在内容、形式、技术各方面都日趋丰富和完善、由于拼接工艺的发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较大面积的竹雕成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制作更加方便灵活。
有一把竹制茶壶为徽州竹雕的杰作。
此壶通身竹质,自底至盖,以及盖上的纽,均为竹子做成。壶上雕刻精细,显身为八面柱体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为画,皆各类花草。三面为字,一写道“客到相待时”;二写道“茶来渴者多”;三写道“竹壶世间少”。
无论字,还是画,用刀均细腻,线条流畅。
此壶是高11厘米,直径88厘米,口径45厘米。一壶配4杯,壶带杯,杯拥壶烘月托云,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2、刘海戏金蟾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相传常德城内丝瓜井里有金蟾,经常在夜里从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冲云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刘海,家贫如洗,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经常到附近的山里砍柴,卖柴买米,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天,山林中有只狐狸修炼成精,幻化成美丽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拦住刘海的归路,要求与之成亲。婚后,胡秀英欲济刘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让刘海做饵子,垂钓于丝瓜井中。那金蟾咬钓而起,刘海乘势骑上蟾背,纵身一跃,羽化登仙而去。后人为纪念刘海行孝得道,在丝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刘海神像。[ 关于刘海戏金蟾,除爱情故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列仙全传》卷七略云: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迹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为鹤,飞冲天。清初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刘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人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嚞旁视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嚞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两处记载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一致。 身居官场,如履忧患之地,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间,著名雕刻家吴之璠曾雕有“刘海戏金蟾”笔筒,其上题七绝一首:“谁是忘忧自在天,戏蟾拥慧对流泉,科头散发挥无事,终日逍遥不计年。”他欣赏刘海的“逃避”态度。该笔筒的作者则相反。 他认为官还是要人做的,应奉行的准则是“不为利禄,清以奉公”。这也是跳出“忧患之地”的最好办法。他的观点对后人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此笔筒发现于湖南常德。它的出现,可能与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有关。 今日丝瓜井(366)
据史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贪风愈甚,几乎无官不贪,大小官皆贪。湖南布政使郑源王寿,凡有新授州县官到省,都要勒索贿赂才准赴任,名为“买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大抵总在万金内外。”如果新官无钱贿赂,便只好长期守候在省,久之资斧告匮,不得不知会州县书吏、衙役等携资来省活动。这样到任之后,钱粮则必假手于户书,漕米则必假手于粮书,仓谷、采买、军需等则必假守于仓书,听其任意滥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贪污腐败的风气下,官僚们唯求官运亨通,招权纳贿而已,他非所闻。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职守,荒怠政务,天下官吏皆然。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备日益腐败。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叹道:“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当时稍有见知的官吏都认为要根除祸乱,非先治本整饬吏治不可。因此湘军的头目们把整顿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医治乱世、实现中兴的一大要政。他们对湖南吏治大力整顿,先后参革了新化、黔阳、桃源、嘉禾、龙阳、东安、巴陵、临武、宁乡等县的知县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员,同时保举重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又鉴于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场腐败的情况,采取掺沙子的办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赋予他们亦官亦绅的权位,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事务,使吏治有了明显改观。湖南官吏自巡抚起,以廉俭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统治阶级的政令通行无阻,“威行于府县,贪靡之风几革。”此竹雕笔筒当属此时所作。湖南整顿吏治的经验,成了“同治中兴”的样板。以后,周边各省照着湖南的办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3、民间有“刘海砍樵”的传说,刘海戏全蟾有什么寓意?
刘海戏金蟾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纹样一般系一蓬发少年以连钱为绳,戏钓金蟾构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
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常德民间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雕刻众多,其中有一件竹雕笔筒颇具特色(图368)。该笔筒高14.5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9.1厘米,略呈扁园形。笔筒一面以留青浮雕技法刻肩披布衣,袒胸露乳,笑容满面的赤足仙人刘海,正挥动一根穿着铜钱的绳子,俯身戏逗一蹒跚爬行的三足金蟾。刀工简练,布局有致,十分生动传神。
笔筒另一面刻一古代官吏奉禄的“禄”字。其下刻阴文行书四行:“不为利禄,清以公。”款署“己已年,玉亭”,下有单框方印“赵”。此笔筒应作 于清同治八年(1869)。金蟾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中是有着美好的传说的,所以即便是在现代,金蟾也是被作为一种招财的动物有着吉祥的寓意。
充满智慧的匠工们更是根据各种传说创作出许多经典的造型,刘海戏金蟾就是其中流传非常广泛的一种,那么我们经常听到的刘海戏金蟾的典故到底是什么呢?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户县的曲抱村住着一个叫刘海的小伙子,他从小家贫以打柴为生,家中还有个双目失明的老母亲需要奉养,但他为人勤快老诚,对母亲也呵护备至,生活虽然贫苦却也充满温情。
在砍柴的路上,刘海常以逗金蟾为乐,这只金蟾与平常的金蟾大不相同,竟是三只脚的金蟾,刘海每每与其逗乐,不舍离去。 后来刘海山上,遇到一个叫梅姑的美丽女子,并与其成婚,从此刘海一家的日子过得更加的幸福。
一日,刘海跟往常一样去上山砍柴,却发现路边的金蟾不见了,正疑虑的时候,有个拐脚道人称他的妻子是狐狸精,并告诉他识破狐狸精的方法,刘海回去后发现妻子果真是狐狸精,但是刘海的妻子识破了道人的企图。
原来那个道人就是常与刘海逗乐的三足金蟾,想要破坏刘海的美好婚姻夺走梅姑身上的宝珠成仙,刘海与梅姑将计就计,假装献出宝珠,趁金蟾不备反而夺走了金蟾的宝珠,金蟾失去宝珠,只能跟随在刘海身边。
4、刘海戏貂蝉什么寓意
应是刘海戏金蟾。
刘海的形象是白发苍苍或者神仙的身份,喜笑颜开地戏耍三足金蟾,三而金蟾是一种灵物,具有辟邪、财运的寓意。因此和田玉刘海戏金蟾常用作为民间图案元素,被大量地运用于玉器题材的雕刻。寓意吉祥、美好,受到众人的喜爱。
1、财源兴旺的寓意:刘海坐于财神的宝座,在刘海洗耍金蟾时,金蟾就会吐出金钱,只要是刘海走到的地方金钱就会撒在哪里,固有财源兴旺的寓意。
2、幸福美满的寓意:佩戴和田玉刘海戏蟾能够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且得到美美满满的祝福。因为刘海戏金蟾得另一个传说是刘海与妻子的美满结合源于金蟾。
3、平安健康的寓意:和田玉刘海戏蟾的灵物蟾拥有剧毒,相貌奇丑,在古代人们将其当成祛除病魔、辟邪、保平安的神物。故玉器刘海戏蟾有着平安健康、镇宅避邪的寓意。
5、刘海戏金蟾寓意是什么
金蟾寓意
“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阵里将军。
故事涵义
关于刘海戏金蟾,除爱情故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列仙全传》卷七略云: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操,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迹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为鹤,飞冲天。清初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刘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人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嚞旁视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嚞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两处记载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一致。 身居官场,如履忧患之地,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间,著名雕刻家吴之璠曾雕有“刘海戏金蟾”笔筒,其上题七绝一首:“谁是忘忧自在天,戏蟾拥慧对流泉,科头散发挥无事,终日逍遥不计年。”他欣赏刘海的“逃避”态度。该笔筒的作者则相反。 他认为官还是要人做的,应奉行的准则是“不为利禄,清以奉公”。这也是跳出“忧患之地”的最好办法。他的观点对后人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此笔筒发现于湖南常德。它的出现,可能与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有关。据史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贪风愈甚,几乎无官不贪,大小官皆贪。湖南布政使郑源王寿,凡有新授州县官到省,都要勒索贿赂才准赴任,名为“买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大抵总在万金内外。”如果新官无钱贿赂,便只好长期守候在省,久之资斧告匮,不得不知会州县书吏、衙役等携资来省活动。这样到任之后,钱粮则必假手于户书,漕米则必假手于粮书,仓谷、采买、军需等则必假守于仓书,听其任意滥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贪污腐败的风气下,官僚们唯求官运亨通,招权纳贿而已,他非所闻。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职守,荒怠政务,天下官吏皆然。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备日益腐败。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叹道:“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当时稍有见知的官吏都认为要根除祸乱,非先治本整饬吏治不可。因此湘军的头目们把整顿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医治乱世、实现中兴的一大要政。他们对湖南吏治大力整顿,先后参革了新化、黔阳、桃源、嘉禾、龙阳、东安、巴陵、临武、宁乡等县的知县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员,同时保举重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又鉴于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场腐败的情况,采取掺沙子的办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赋予他们亦官亦绅的权位,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事务,使吏治有了明显改观。湖南官吏自巡抚起,以廉俭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统治阶级的政令通行无阻,“威行于府县,贪靡之风几革。”此竹雕笔筒当属此时所作。湖南整顿吏治的经验,成了“同治中兴”的样板。以后,周边各省照着湖南的办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6、急求桃核雕刻原料桃核产地
明清时期,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小型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富于创造性。果核(桃、杏核和橄榄核)雕刻即是颇有特色的品种,
作品构思和雕刻达到极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境界。当时江浙一带官宦商贾中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精湛而玲珑多窍的核雕艺术品是人们搜罗的热门之一。
据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是桃核与杏核。据存世的核雕看,清初至乾隆年间出现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桃核、
杏核雕刻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珑,是一种垂挂在衣带或纨扇或绣袋下面的坠物,作为装饰和点缀,亦可玩赏。清中期始,
核雕物品多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
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赏。
明人魏学洢美文《核舟记》,记述天启年间常熟艺人王毅用一枚小小桃核雕刻《东坡泛舟赤壁》,令人读后拍案叫绝。王毅所制桃核舟未见传世。
数年前,宁波一家报纸披露浙江镇海发现一枚《东坡泛舟赤壁》桃核舟,经权威专家鉴定,认为很可能是明代王毅所制的几枚桃核舟中幸存于世的一枚。
从报载图片看,此桃核舟雕刻并不十分精致,船上人物神态及开合自如的舱窗等都末得到更为精湛细致的刻画。这或许与明代追崇简洁的风尚有关,
或许由于桃核和杏核的表面较为粗糙,且高低不平,其质地远不如橄榄核那么坚实细腻,不易刻画展示微雕艺术中最细致人微的部分。
明清时期的核雕流行于江浙、广东和山东地区。苏州地区是核雕发源地,古往今来,以苏州为主的江南地区玩赏核雕小品的藏风兴盛。
本人多年一直关注收集明清时期的各类核雕精品,孜孜以求,虽收效甚微,但也
有幸得到数枚精品佳作。明晚期的桃核雕《八仙蓝采和》,桃核只有成人的拇指般大小,方寸天地间展尽了微雕艺人的神技。这枚表面高低凹凸不平的桃核,
艺人依杏核的形态与质地奏刀巧雕巧作,将八仙中蓝采和的面容神态、头上发髻及肩背的花篮和脚下的海浪纹雕镂得惟妙惟肖。核雕艺人似乎采用了明代竹雕中
的圆雕、深雕、毛雕和陷地雕刻等多种刀法,人物大轮廓形态精准,凹凸分明;人物和物品的细部纤毫人微,连蓝采和头上发髻的一丝丝头发、背上花篮的藤编
条纹和花瓣都丝丝人扣,清晰可见。这枚桃核雕刻作品历数百年的沉积,核面呈深褐色,但一层岁月的包浆却乌光锃亮。核上未留名家款识,不过,此枚桃核雕
与沪上著名文物鉴赏家蔡国声先生曾著文介绍过的一枚明代八仙“蓝采和”杏核雕十分相似。据蔡国声先生介绍,那枚明末清初的八仙“蓝采和”杏核雕背后有
“乔林”二字小篆款识。史载,乔林系明末清初江苏如皋人,核雕高手。乔林多才艺,书画雕刻各臻其妙,雕刻与印章篆刻亦为他之所长。可以想见,乔林雕刻
的核雕其技艺和品位都是不低的。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杜士元是擅长雕刻橄榄核舟的奇艺人。有关杜士元雕刻橄榄核的史料记载只有零星碎语,称有“穷极工巧之能事”,吴地人称之
为“鬼工”。《履园丛话》记载杜士元所雕核舟,每枚值银50两。常熟市博物馆有枚迄今仅见的杜士元制《渔乐图》橄榄核舟。核舟呈深枣红色,雕刻者就着橄
榄核天然外廓弧线随形而雕刻出船底与船篷。橄榄核舟上舱篷舟楫齐全,篷上镂空的鱼篓,船中数人大如米粒,有人晒网,有人烹茶,有人闲坐观天,一幅船上
渔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核舟底有“乾隆乙丑(1745年)造,仙传杜士元”行书雕款。此外,核舟另作水浪状象牙底座以作承托,座底还有行书雕款:“皮肉
生来有益长,其中将他造船行。网船家家多子孙,渔翁得乐尝端阳”。
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各种核雕品种日趋丰富,但精湛细腻程度和其文化内涵等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江浙一带仍有不少擅雕能刻的核雕高手,如史
料上可查询的吴地金老、民国初年殷根福及子女殷雪芸、钟年福等。有的以官船花船等为主,有的以罗汉头、八仙等题材的核雕珠串见长,有的则以单枚的“
关公”、“钟馗”等历史和传说人物等为特色。这些核雕制品都较精致,且有各自的刀法及艺术特点。如一枚清中晚期的核雕官船,橄榄核材料体型硕大,
船体富丽雅致。船首一老跷足而坐,持杯品茗,小童捧壶而立,舱中桌上摆着杯盘菜肴,一老翁凭桌而坐,似在饮酒观景,旁边书童凭栏远望。船尾小童正
在搬弄酒坛。作品布局有致,刀法细腻,雕刻精湛,是清中晚期不可多得的核舟佳作。另有一枚同为清中晚期,其雕刻技法较相近的橄榄核雕《山景》也
显示了细腻精湛而不俗的微雕技艺。此橄榄核雕呈褐色,包浆自然。核上四周环雕着山林峭崖、苍松岩穴和亭廊屋舍等山中名胜,让人感觉小小一枚核上
展现着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奇山胜景。古时的文人有向往山林野趣的“隐逸”情趣,这一时期一批表现奇山胜景和桃源天地题材的核雕也常有问世,供文
人雅士玩赏品味。
清末民初时期,苏州地区核雕制品,除人物雕和祥兽雕之类的手串、珠串较为热门外,还有些传统题材的单枚核雕挂件,如“骑马关公”、
“骑驴钟馗”、“刘海戏金蟾”等等。这类展现雕技的橄榄核雕讲究雕刻物品形态的生动有致,刀法技艺娴熟细腻,把玩于手间要经得住再三品味。如
一枚《骑马关公》,雕刻者利用一枚小小的橄榄核有限的体积,巧妙地构思布局,将关公的坐骑神马、衣着盔甲及其神态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关公所
骑的赤兔马与他手持的偃月刀形神兼备,安排处理位置恰到好处。整件作品人物举止神态不乱一分,前后左右不虚一笔,细微之处不省一刀,区区微微
一件核雕小品,没有混沌无序之嫌,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像“关公”之类题材的核雕因艺人们数百上千回地雕刻与研习,早已熟稔其布局和刀法,所
制出的物品自然耐人寻味,也无可挑剔。
核雕虽微,微中见宏。自古至今,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藏物玩物者惊叹和入迷,行情日趋看好。现在,精湛的核雕能够卖得起
价钱,这也激发了心灵手巧且传承了前辈手艺的艺人们的创作热情和才智。在明清两朝核雕手艺盛行的江南水乡,如今继承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不下百
余人,名闻海内外的核雕奇女陈素英和清末民初核雕艺人殷根福的后代殷毅军等都有诸如“东坡赤壁夜游”、“渔家乐”、“双层客船”等核舟精
品和“苏州园林”、“八仙祝寿”、“桃园三结义”等题材的核雕问世。部分精品被各地及港澳台收藏家购藏,部分核雕在上海几家拍卖行上拍。
核雕这种精致而小巧玲珑的微型工艺品,只要雕刻者雕镂技艺精湛,创作的题材符合当代赏玩和收藏者们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
这样的核雕永远受人青睐和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