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直发刘海 » 刘海波一支金银花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刘海波一支金银花

发布时间: 2021-03-16 03:01:13

1、古代女子头上戴的簪子有什么讲究么?

簪子又称簪、发簪、冠簪,是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一般为单股(单臂),双股(双臂)的称为钗或发钗,形似叉。 钗指妇女用的发饰。

金钗指金制的发钗,喻高贵的妇女。

荆钗指以荆枝为发钗,喻妇女朴素的服饰(土钗为扒刈和扠草用的铁叉,不是发饰)。

由于钗有两股,分钗便被借用来指夫妻分如“破镜分钗”、“分钗断带”。

中国古时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亦有把笔插在头上,方便随时记事,称为簪笔(簪笔原指一种将毛装在簪头的冠饰)。

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故簪常借用来指官宦身份,如簪绂、簪缨和簪笏,用来比喻荣显富贵。(缨绂是丝帽带,笏乃手版)。

日本女性的传统发型也常用簪作装饰。朝鲜妇女穿着韩服时,会用簪插在发髻,如戴上假髻,亦会以簪作装饰。

(1)刘海波一支金银花扩展资料:

发簪式样:

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 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

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发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簪子

2、手工制作中国风首饰

http://tieba.网络.com/p/1251379122
这个是一个古风首饰的教程。。
你参考下吧

3、汉代皇家御厨的头饰是什么样的?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4、古代女人的发髻名称及图片

以下各式古代女子发髻,请查阅,希望满意



5、正确处理青春痘的方法!!

长了青春痘不让他再长得小密集:
问到有关青春痘的问题,虽然青春痘并不是什么大病,但却是严重影响面子问题,并且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任何一种可以一劳永逸的根治特效药,所以这种药膏擦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青春痘,就成了许多人三不五时要奋战的对象了。

青春痘有很多名字,又称为“面疱”,医学上称之为“座疮”,但你一定也听过“粉刺”,其实基本上就是两种,青春痘(面疱)指的是有毛囊发炎的皮脂腺阻塞,表面会出现红肿痛的现象,有丘疹、脓疱、囊肿各种类型;最严重的囊肿性痤疮很容易在脸上留下凹洞及疤痕的。而粉刺则是毛囊并未发炎只是皮脂腺阻塞,粉刺又从其开口及颜色分为白头粉刺及黑头粉刺,一般来说不会留下疤痕只是会产生毛孔粗大。

●为什么青春痘阴魂不散呢?

青春痘可分二种,一种发生在青春期,大约是在14岁到二十岁左右,主要是因为青春期,体内荷尔蒙分泌旺盛,皮脂腺的分泌增多,加上上皮细胞过度角化,过多的油脂和废物常因无法排出而堵塞毛孔,毛孔中的油脂经过细菌分解就会形成表面红色丘疹样的面疱。不但会长在脸部,有时也会长在胸部、背部、手的上臂等油脂分泌较旺盛的地方。

但….很多人都会有个共同的疑问:明明已过了青春期,可是脸上还不时会冒出几颗痘痘,其实这类的青春痘主要根本身的肤质、体质、遗传有关,大部分常发生在:

1.皮肤没有彻底的清洁。

2.月经前期:主要是受到荷尔蒙的影响,在月经前期或月经期间,会在脸上冒出一些小痘子,月经过后就消失了。

3.服用荷尔蒙制剂:如避孕药或排卵药。

4.情绪压力、失眠:易导致内分泌失调。

5.肠胃的状况:如便秘、胃肠不适,造成肠胃异常发畴。

●战痘14大密招

1.每天都要用卸妆(不管有没有化妆)并且去油能力强的中性洗面乳、洗面皂清洁,一天最少两次。洗完脸可用收敛性化妆水或清爽性的柔软水擦拭,每周使用一次的去角质、清洁面膜来清洁毛孔。

2.皮脂腺分泌较旺盛的油性皮肤,避免按摩,以免刺激油脂分泌,更容易长痘痘。

3.皮肤较油性的人不只要勤洗脸,还要勤洗头,因为头皮的油性也容易造成发№与脸部相接处冒出痘痘。

4.最好不要浏海,或是将头发散在脸上,都容易刺激皮肤造成青春痘。

5.若外出或运动后、出入脏空气后,回到家中一定要彻底清洁皮肤,保持脸部清洁、干爽。

6.如果脸上已有青春痘,就要避免使用粉底、化妆品,有的人想以粉底来掩饰,这样反而造成反效果。

7.没事不要用手去碰你的脸,因为手上不但容易携带细菌,还会因东西的触碰而刺激产生不必要的青春痘。

8.脸上已有青春痘时也要注意防晒,尽量不要晒太阳,有的人以为将脸黑就可以掩饰脸上的红点,其实它不但遮盖不了还会有反效果,就是让青春痘更恶化,如在海边或是游泳,不但紫外线强,池水对於有青春痘的皮肤也是一大刺激。

9.饮食尽量清淡,勿食辛辣口味食物、不要酗酒、抽烟,不要任意吃补,因为很多中药如:黄耆、桂枝、肉桂、枸杞或是女性常用来调经的四物汤、四物丸也是容易诱发青春痘的。

10.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多运动,作息正常,或是多喝优酪乳来改变肠道的易菌生态。

11.睡眠一定要充促,放松心情,避免肝火上升,造成荷尔蒙失调。

12.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也是个很好的美容秘方。

13.饮食原则:少油、少甜、少刺激、避免食用过多含有色素及人工香料的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的食品如;浓茶、咖啡、可可、巧克力等也易激发油脂及内分泌不平衡,形成更严重的青春痘。

14.容易在嘴边长青春痘的人要留意牙膏的使用,因为牙膏中的氟化物容易诱发青春痘,您可以选择不含氟的牙膏,或是刷完牙一定要将嘴边残留的牙膏清乾净。

P.S.提供您一个小偏方:如果你是偶发性痘痘,在皮肤刚出现红肿徵兆时,在局部擦一点曼秀雷敦(小护士)对消除痘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严重患者应请医生诊治!!

一般而言遵守上述注意事项,青春痘大多都会好转,症状没有转好,就必须看医师,进行内用与外用药治疗。

治疗的方法:

1.内服的药物主要是抗生素,以抗菌消炎为主,但有些含有四环霉素的药物,长期服用药物无形中会加重肝、肾的负担,对孕妇尤其有禁忌。所以必须有医生的处方,并且在就医时必须跟医生沟通,自己是否曾服用过其他医生或其他医院开出的药方。

2.青春痘的正确处理方法是不要挤压,保持患处清洁并请医生治疗。若真要挤压时,一定要把手清洗乾净,或是青春棒消毒过才可避免感染伤口,并且事后搽上抗生素软膏。

3.市面上有些抗痘的外用药或抗痘贴布多半都含有A酸成份,可加速表皮角质的脱落,保持皮肤的乾燥,从而治疗青春痘,但使用后会容易脱皮,并且不能接触到阳光,所以避免在白天使用,而且孕妇使用还会有造成畸形儿的危险,因此治疗时必须有医师处方才行。

4.水杨酸、果酸,也是近年来常用在治疗青春痘、毛孔粗大、美白等方面,它本身所具有加速细胞的再生周期,加速青春痘的愈合并且抗痘作用已备受肯定,但这类产品的使用不可超过半年。如果要换肤也最好能找专业皮肤科医生进行。
小小治疗手段:
教你对付青春痘

脸上冒出恼人的青春痘,竟然与不会洗脸大有关系。记者日前在解放军304医院皮肤科门诊采访时,该科主任邹先彪博士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邹主任说,对付青春痘,选用什么香皂很重要。最好用硫磺皂,原则上选择性质柔和、无刺激性、酸碱度合适的香皂或液体清洁剂,如硫磺皂、硼酸皂或去污力较强的洗面奶,洗脸时应将香皂打到手上搓起泡再洗。
要用温水洗脸。为什么?邹博士笑了:“你在家洗碗时,不觉得热水去油比冷水效果更好吗?”患青春痘的人大都是油性皮肤,用温水洗脸对祛除油脂、清洁皮肤帮助更大,水温的高低也会影响皮肤的清洁效果,比较适宜的温度是40℃~50℃。
邹主任指出,对付青春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洗脸要频。一般人在晨起、午休和晚睡前各清洁面部一次,而对于皮肤油性较大、工作环境油腻、环境温度较高或经常锻炼的人,特别是运动员,应当增加洗脸的次数。外出回家后应该及时洗脸,将脸上的脏尘和油垢洗掉,避免污物堵塞毛孔。
二、洗脸以不油为宜。洗脸的效果以外观不显得油光满面为宜。至于化妆品,如果油性皮肤的人选择具有油腻性质的化妆品无疑雪上加霜,很容易堵塞毛孔而产生粉刺和青春痘,所以皮肤油性较大的人适宜选用稀薄奶液状的化妆品或护肤品。
三、千万不要忽略了枕巾、枕套的清洁卫生。枕巾应一两天换一次,枕套应当每周换洗一次。枕巾经常与脸部皮肤接触,如果光洗脸不换枕巾等于没洗脸。枕套因为直接接触面部,容易沾上螨虫、灰尘、头皮屑等脏东西,定期换洗非常必要。
健康时报记者 赵绍华
《健康时报》 (2005年09月22日 第四版)

6、清朝宫廷女子头上戴的装饰叫什么。 她们脚上穿的鞋叫什么?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清代中期,满洲贵族妇女开始盛行"旗头",也叫"旗头板"、"大拉翅"。就是以头顶发髻为座,上面放置旗头。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种扁形的冠,里面有铁架支撑,外面用青绒或青素缎等制成,正面有各种珠宝首饰的装点,侧面悬挂流苏。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至于她们穿的是特制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间,这种鞋叫花盆底鞋,这些鞋子由于底部厚而且面积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须要慢且稳当,无形中增添了从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7、古代宫廷饰品名称有什么多啊?火速急!!!

合浦珍珠之皇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皇太后之物品|
圣尊九五之尊玺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皇上之物品、人人都想得到、得到此玺、就可当上皇上|
圣尊御蓝夜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蓝夜玉佩、皇后之物品、|
圣尊御紫檀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紫檀玉佩、东宫尊妃之物品、、|
圣尊御青溪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青溪玉佩、东宫尊妃之物品、、|
圣尊御银希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银希玉佩、皇贵妃之物品、|
圣尊御粉絮玉佩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玉佩的粉絮玉佩、皇贵妃之物品、|
圣尊蓝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蓝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圣尊紫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紫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圣尊青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青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圣尊银玉夜明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四大明珠中的银玉夜明珠、赐于对象、公主|
冰雪水晶玻璃球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玻璃球、赐于对象:任意|
圣尊银玉珊瑚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南海珊瑚珠、赐于对象:任意|
水晶蓝晶御凤钗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凤钗中的蓝晶御凤钗、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水晶紫晶御凤钗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凤钗中的紫晶御凤钗、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水晶银晶御凤钗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凤钗中的银晶御凤钗、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琏沐兰亭御茫簪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茫簪、赐于对象:任意|
尊蓝夜水晶玉镯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玉镯的蓝夜水晶玉镯、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尊紫檀水晶玉镯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玉镯的紫檀水晶玉镯、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尊银希水晶玉镯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晶玉镯的紫檀水晶玉镯、赐于对象:皇后、皇贵妃|
白青玉钻石项链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白青玉钻石戒指是一套的、赐于对象、妃子|
白青玉钻石戒指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白青玉钻石项链是一套的、赐于对象、妃子|
粉絮幻幽穆耳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幻幽穆耳坠的粉絮幻幽穆耳坠、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青曦幻幽穆耳坠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幻幽穆耳坠的青曦幻幽穆耳坠、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墨研静雨倩玥钻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静雨倩玥钻的墨研静雨倩玥钻、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蓝御静雨倩玥钻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静雨倩玥钻的蓝御静雨倩玥钻、赐于对象:妃子、公主、格格|
洛羽紫檀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紫檀香中的极品、赐于对象:任意|
羽浴红颜伞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红颜伞、赐于对象:任意|
翠绿莎纯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莎纯裙、赐于对象:格格|
蓝语芊纱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芊纱裙、赐于对象:格格|
白御寞炎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寞炎裙、赐于对象:妃子|
紫燕纷月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纷月裙、赐于对象:妃子|
岚媛蓝色水雾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水雾裙、赐于对象:任意|
岚媛青绿百褶裙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百褶裙、赐于对象:任意|
莫弦至御琴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御琴、赐于对象:任意|
莫佩至御剑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紫星蝶御剑配成一对、赐于对象:驸马|
紫星蝶御剑 |介绍:皇宫中的圣物、与莫佩至御剑配成一对、赐于对象:公主|
--银镀金嵌珠双龙点翠条(拥有者可与太后平起平坐)
--金镶珠石云蝠簪(拥有者可与长公主平起平坐)
--金镶青金石金约(拥有者可与皇后平起平坐)
--金錾花双喜扁方(拥有者可与侧皇后平起平坐)
--嵌宝石白玉扁方(拥有者可与中、西、南、北、东宫平起平坐)
--翠镶碧玺花扁方(拥有者可与皇贵妃平起平坐)
--金镶珠镂空扁方(拥有者可与公主平起平坐)
--玳瑁镶珠石珊瑚松鼠葡萄扁方(拥有者可与贵妃平起平坐)
--锏镀金凤簪(拥有者可与妃子平起平坐)
--圣尊翡翠珍珠项链(赐予太后,这是用民间最好的翡翠和珍珠铸造而成,宫中圣物)
--.龙舞凤祥令(赐予太后,见这个牌子就如见先皇,宫中圣物)
--皇后夏朝冠(赐予皇后、宫中圣物)
--锏镀金凤簪(赐予皇后、宫中圣物)
.--衣裳:
--金银丝鸾鸟朝凤绣纹朝服、
--梅花纹纱袍、
--娟纱金丝绣花长裙、
--丝绸罩衣、
--菊纹上裳、
--百褶如意月裙、
--流彩暗花云锦宫装、
赐予皇后
--翠纹织锦羽缎斗篷、
--缕金挑线纱裙、
--银纹绣百蝶度花裙、
--撒花烟罗衫、
--百花曳地裙、
--云纹绉纱袍、
--藕丝琵琶衿上裳、
--紫绡翠纹裙、
--软毛织锦披风、
--织锦镶毛斗篷、
--素绒绣花袄、
--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
--刺绣妆花裙、
--薄罗长袍、
--勾勒宝相花纹服、
(赐予侧皇后)
--缕金百蝶穿花云缎裙、
--宫缎素雪绢裙、
--刻丝泥金银如意云纹缎裳、
--琵琶襟上衣、
--云雁细锦衣、
--弹花暗纹锦服、
--妆缎狐肷褶子大氅、
--八答晕春锦长衣、
--对襟羽纱衣裳、
--八团喜相逢厚锦镶银鼠皮披风、
--云霏妆花缎织彩百花飞蝶锦衣、
--织锦皮毛斗篷、
(以上赐予中宫、东宫、西宫、南宫娘娘)
--碧霞云纹联珠对孔雀纹锦衣、
--镂金丝钮牡丹花纹蜀锦衣、
--暗花细丝褶缎裙、
--金丝织锦礼服、
--烟云蝴蝶裙、
--撒花纯面百褶裙、
--苏绣月华锦衫、
--四喜如意云纹锦锻、
--挑丝双窠云雁装、
--碧霞云纹霞帔、
--翡翠撒花洋绉裙、
--镂金百蝶穿花云锦袄、
--乌金云绣衫、
--蝶戏水仙裙衫、
--软银轻罗百合裙、
(赐予皇贵妃)
--金镶珠石蝴蝶簪
--金镶珠宝蝴蝶簪
--银镀金嵌珠宝蜻蜓簪
--银镀金嵌宝玉蟹簪
--嵌珠珊瑚蝙蝠花簪
--银镀金嵌宝蝴蝶簪
--银镀金穿珠点翠花簪
--金镶珠宝蟾簪
--金镶珠宝半翅蝶簪
(赐予夫人)
--漩涡纹纱绣裙、
--如意云纹衫、
--流彩飞花蹙金翚翟袆衣、
--乳云纱对襟衣衫、
--绣刻丝瑞草云雁广袖双丝绫鸾衣、
--缎地绣花百蝶裙、
--如意缎绣五彩祥云朝服、
--缎绣氅衣、
--五彩缂丝衫、
--立式水纹八宝立水裙、
--缎织掐花对襟外裳、
--盘金彩绣棉衣裙、
--曳地水袖百褶凤尾裙、
--金丝白纹昙花雨丝锦裙、
--牡丹凤凰纹浣花锦衫、
(赐予贵妃)
--散花百褶裙、
--古纹双蝶云形千水裙、
--白玉兰散花纱衣、
--牡丹薄水烟逶迤拖地长裙、
--古烟纹碧霞罗衣、
--散花如意云烟裙、
--烟水百花裙、
--霞彩千色梅花娇纱裙、
--桃花云雾烟罗衫、
--拖地烟笼梅花百水裙、
--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
--团蝶百花烟雾凤尾裙、
(赐予妃)
纯黑水晶参银发簪
黑珍珠吊坠参银
纯黑水晶吊坠
黑珍珠吊坠
纯水晶吊坠
纯紫水晶吊坠
纯蓝水晶吊坠
纯黄水晶吊坠
珍珠吊坠
白珍珠吊坠
紫珍珠吊坠
一般水晶耳坠
一般珍珠耳坠
银累丝耳坠
素银耳坠
金丝八宝攒珠髻
朝阳五凤挂珠钗
白玉压鬓簪
珊瑚扁方素簪
赤金盘螭巊珞圈
紫玉芙蓉耳铛
绿宝石方扁镯
玛瑙银圆镯
白玉鱼指环
珊瑚银戒指
玛瑙福寿护甲
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
翡翠撒花洋绉裙红绫袄
银红撒花大袄
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
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红地彩织龟背如意团花锦开氅
白地云水金龙妆花缎女披
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
青缎掐牙背心
青缎粉底小朝靴
幽灵诗集
幽灵武集
制作自传书
幽灵自出书
幽灵自出画
制作自画像
诱人睡火莲
清雅百合
冰清玉兰
玉洁郁金香
绚丽月季
可人水芝
娇艳蔷薇
轻盈月桂
热情凤尾
清凉紫罗兰
优美鸢尾
安详青兰
动人水仙
暖心海紫苑
高傲紫杉
迷人熏衣草
温柔的铃兰
热烈的玫瑰

8、说一下,谢谢

1.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参考资料:http://.baidu.com/question/36624214.html?si=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