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史上最牛的一场“高考”,产生了哪八位文坛大家?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高考(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开考。
这一年的科举考试,堪称中国科举史上的第一名榜。贡举录取的进士可谓群星闪耀,其中有不乏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后人统计发现,好家伙,这一场考试竟然诞生了8位文坛大家、9位当朝宰相。
东坡先生榜上有名,但只相当于进了211
当年,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他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随后在殿试中,苏轼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
关于苏轼的科举,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
苏轼参加科举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
其实,这个说法与事实不搭,是后人想当然编的。我猜,编这个故事的一定是“苏粉”,还有“修粉”,总之是对苏轼还有欧阳修从骨子里膜拜的超级粉丝。
史书记载:欧阳修得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苏轼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为史书接着写:苏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历史真相是,苏轼连前三名都没进,只是中了进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靠前。
用现在的话说,考生苏轼不仅没考上北大、清华,而且连985的边都没摸着,顶多就算是进了211。
当然,这一点不影响东坡先生的形象。
考生硬角多多,文学家思想家一抓一大把
实际上,除了苏轼、曾巩这两位大家,这一科金榜题名的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
甚至,落榜生中也有硬角: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是考生,只不过老人家临场发挥不佳,连二本录取线都没过。
如果算上主考官欧阳修,这一次考试居然汇集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除了那个不合群、当时还是某个地方小吏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几乎都到齐了。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
程颢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影响极为深远。
考官超豪华,考生超有才
归纳起来,1057年的科举考试有两大特点。
一是考官阵容豪华。
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不用多讲,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挚、韩绛、范镇,都是当朝如雷灌耳的文学名家。
其余的考官和工作人员也都是馆阁文臣。
二是进士能人云集。
这一届进士集中了神宗、哲宗两朝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学、经学各方面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除了前述的文学家,后来出任宰相的就有9人,文武双全者也不少,在《宋史》留传的就有24人,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迹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全都在这一榜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
章惇官至宰相,不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儿章衡竟还是这一科的魁首——状元。
王韶是北宋名将,官至枢密副使。
相对来说,林希的仕途有点背,他长期担任中书舍人。这个官职不算高,但很重要,主管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各项文书,并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令。这个岗位不好玩,比如,他十分欣赏苏轼,却又不得不按老大的意思起草过贬斥苏轼、苏辙、司马光等人的诏令,实在是违心之举。因此,当代有研究者戏谑他为“北宋时期的姚文元”。
也许大伙会好奇,这一科的前三名都是谁呢?
状元章衡,榜眼窦卞,探花罗恺。
虽然大伙可能不太熟悉,但都非等闲之辈。
比如,对状元章衡,同届考生苏轼这样评价他:“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老大宋徽宗赵佶给他的评语是:“内德温纯,外容庄重,翰苑词宗,国家梁栋。”
尚不足一月,2020年的高考就要开考了。
谁能说这1071万名考生中没有藏龙卧虎之辈呢?
2、中国科举制度的进化过程
补充楼上
wzhlc100| 二级
明清科举完全成熟,分为四级。
府试,县初试,府复试,道终试,考中者是秀才。秀才还不是官,但是可以免税,而且见官不跪,有很多特权了。
乡试,在省举行,考中者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已经可以做官,选官,但是要从七品以下做起,而且升迁十分困难。
会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中者是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有的贡士参加考试,分为三甲发榜,第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是"进士及第",这三人才是真正的进士。
第二甲若干,第四名称传胪。是"进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是“同进士出身"。
殿试考完后,第一甲三人及二甲的部分人,一般十人,直接进翰林院,另外剩下的还要再考一次,选拔优秀的人也进翰林院,这些人叫庶吉士。明代,只有翰林院的人才可以进内阁,做宰相。。。其余的升官也很慢的。。。
3、中国科举史的介绍
《中国科举史》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历史的专著,荟萃了作者二十多年研究科举史之心得,堪称是国内科举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4、中国科举制度的演变
隋文帝时开始试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明清时期,为严格控制士人思想实行八股取士 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
5、谁有 上海人民出版社多卷本《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刘海峰的《中国科举史》和《科举学导论》的PDF版吗?
?
6、中国科举史的全书目录
第一章 科举考试的渊源
第1节 “命乡论秀士”:周代选举的构想
第2节 中国文明史的一项新纪元:汉代察举
第3节 州举秀才、郡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察举
第二章 科举时代的开创
第1节 炀帝始建进士科:隋代科举
第2节 春风得意马蹄疾:唐代科举
第3节 兵荒马乱犹赋诗:五代科举
第三章 科举社会的出现
第1节 “无情如造化 至公若权稀”:北宋科举
第2节 经术治国与文学造士:南宋科举
第四章 科举魔力的体现
第1节 “蕃汉不同治”:辽代科举
第2节 从南北选到南北通选:金代科举
第3节 左榜与右榜:元代科举
第五章 科举制度的鼎盛
第1节 “非科举毋得与官”:明初科举
第2节 八股文与贡院的定型:明中期科举
第3节 “科举,天下之公”:明后期科举
第六章 科举命运的终结
第1节 “国家抡才大典”:清初科举
第2节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科举革新
第3节 “沉舟测畔千帆过”:科举制度的废止
附录一 历代登科表
附录二 中国科举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