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地榆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劳部发[1994]489号: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生地榆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我国古代的药物文献中就对于地榆进行过有关的记载,地榆的味道会有苦、酸、涩,的口感,地榆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的功效。地榆主要作用于患者的肝、肺、肾、大肠经等人体部位。虽然它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但是因为是中药治疗手段,需要患者及早的去正规的医院,找到相关科室的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的药物。
任何药物都会有服用禁忌,对于地榆也是一样,那么地榆的禁忌有哪些呢?因为它的功效主要是清热解毒等功效,所以患者出现虚寒性出血症时候是禁止服用地榆,如果患者出现血虚有瘀者需要谨慎服用地榆。我们知道了地榆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所以我们需要在服用地榆的时候,更加的仔细谨慎,不要自行服用地榆,以免加重疾病的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出现。
中医的药材入药,很讲究剂量与用法,患者切记不能自行服用地榆,以免因为身体疾病与地榆的药效不对症,出现更多的疾病并发症。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利用空暇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户外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饮食方面荤素搭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将疾病拒之门外。
3、生地榆的临床应用
治小儿肠伤寒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治疗烧伤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治疗皮肤病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109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治疗结核性脓疡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4、地榆有什么功效?
地榆以根部入药,一般春季采挖晒干即可,其性寒、味苦、酸,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以及消肿敛疮的功效,因而临床上对于咯血、尿血、便血以及湿疹、赤白带下等方面的疾病症状有治疗作用。
1.止血作用
止血作用是地榆当中较为突出的作用,药理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研究显示,地榆的鞣质成分可以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2.抗炎抗菌
研究显示,地榆对于炎症所致的肿胀症状有改善作用,同时对于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3.镇吐作用
药理研究还表明,地榆具有镇吐作用,可以抑制洋地黄引起的催吐作用。
5、炒地榆和生地榆的区别
生地榆就是一种可以用来作为中药的植物,生地榆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茎直立,有棱,无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播种第2至3年的春、秋季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然后制作成中药生地榆。地榆含有鞣质, 具有收敛作用, 能止泻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 对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 能使渗出减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从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质或市售之鞣酸, 对烧伤的疗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疗烧伤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质外, 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地榆对去神经组织上的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稍差。
炒地榆的性状。炒地榆是指将地榆的根进行炒制,将其炒黄,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炒过的地榆它的药性要温和些,没有生地榆的药性强,这样对身体伤害就不是那么大,但是炒过的地榆其凉血作用就会增强,所以,如果要它凉血作用好我们就要用炒地榆。
6、生地榆的文化底蕴
《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 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7、地榆和生地榆是一种中药吗
是同一种。地榆是生地榆的简称。
地榆是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经过炮制后有地榆炭。
【性味与归经】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8、生地榆的功效
凉血止血多用于妇科血热妄行
9、生地榆.马齿苋.黄柏等的用途
外敷损害很小,如果内服应当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