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辨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 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
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 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 31. 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
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1)、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
(2)、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结构不合理:
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 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
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1)、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
(2)、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
(3)、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 知难而退,缺芝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1)学困生发展因素扩展资料: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人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只有想办法帮助学困生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
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每学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 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 .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
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老师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
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学困生的每次进步,善于发现学困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学困生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卫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学困生也是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闲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 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学困生的自我认定。
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学困生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
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种无形的力量, 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2、如何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历史教育,其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如何具备将来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其宗旨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但是,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总体情况看,由于现实的或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中学生对历史科的学习兴趣不浓,也就在中学产生了相当一部分对历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的“学困生”。但中学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性学科之一,肩负着教育学生的特殊使命,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情感教育的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主要学科,学不学历史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一样至关重要,可以说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成为当前历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鉴于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将来在社会中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立足于中学历史教学,就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具体体现,怎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困生”的发展等问题作了阐述。并主要从如何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来转化其学习态度的方面进行研究,最终重拾“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开远一中和我们国家以及世界先进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状况,并联系历史教学实践,力图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研究探索出一条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新路。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在研究和论述过程中定有许多不足之处,也希望能通过本文引起同行们的关注,共同开拓中学历史教学在转化“学困生”的新天地。
3、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
学困生,是指那些品行上有缺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做好这一群体的教育转化工作,始终是衡量一个班主任综合素质及其工作成绩的重要方面,学困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广大教师。他们在成绩分化的同时,思想道德品质的分化也在同步发展。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后,上进心严重减弱,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厌学后对学校和教师的感情也随之淡薄,于是违纪甚至犯罪行为开始发生。学困生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力很大。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班风学风,一个校的校风校纪的好坏,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下一代素质的好坏,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兴衰。转变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尖子生同等重要。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广大教师的一个永远探索不尽的主题,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学困生成绩分化的原因何在呢?分析一下,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另一类是非智力型,非智力型包括兴趣、爱好、意志、感情、动机、信心、性格、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因素。我认为成绩最好和成绩最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学困生属先天性生理原因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是非智力型后进生。学生对老师、对班级、对学校的感情融洽与否,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有无,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等等,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原因也包括学生的性格因素、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等等。他们之所以成绩差,是由于心理品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类学困生是可以转化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转化学困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下面是自己多年来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一、转变观念克服错误偏见要使学困生转化,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偏见要改变。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他们以分数划线而决定亲疏,以成绩取人而厚此薄彼。错误地认为学困生是不可调教的朽木,把学困生打入另册。有的长期歧视、冷落,上课从来不提问,表扬从来没有份;有的隔离、孤立他们,明令不许其他学生与其搭讪,把座位调到教室的最后排;有的进行惩罚(罚作业、罚打扫卫生)、体罚;有的对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小题大做,刁难他们,以赶出班级而后快。这些恶劣的现象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摧残了学生的身心,直接导致了学生成绩的急剧下降,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最后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学困生问题上,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简单粗暴,缺乏细心、爱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在这些专长、特长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当年的学困生现在成为企业的强人、社会的能人、家乡致富的带头人比比皆是!(4)表面差实质并不差。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模仿老母.......孵小.......,把老母.......赶开自己坐上去,人们从表面现象上看,认为这孩子愚蠢透顶;在动手制作课上打造了一个三只脚的凳,老师、同学纷纷嘲笑,认为愚不可及。其实这不也体现出小爱迪生善于模仿,善于创新、发明吗?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在学习上多下苦心,在生活上多加关心,在精神上付出爱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二、满腔热忱点燃心灵火花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般来说,学困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读书对于他们来说无非是一桩苦差事,作为班主任老师,应从细微的思想工作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差生的学习、生活小事抓起,勤谈心,多了解,常关心,多爱护,重来往,交朋友。对他们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启发,适当降低标准,努力开辟这些学生的思考空间,给予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激发学困生情感深处的火花。只要老师能审时度势,抓住这些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使学困生看到自己的潜能,享受一次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不知不觉中树立信心,增加前进的动力。信任是觉醒的催化剂,鼓励是前进的助燃剂,信心是成功的推进器。要点燃学困生的心灵火花,教育者一定要满腔热忱,对学困生付出爱心。教育者既要像慈母又要像严父,以情感为桥梁,以交心为途径,以关爱为纽带。多微笑,少瞪眼;多尊重,少刺激;多表扬,少批评。要使学困生觉得这个老师可亲、可敬、可爱,愿意接近并能诉说心声,这样
4、学困生的表现及原因
我们这里所讲的“学困生”,是指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但学困生不能自主学习是主要原因。
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消极表现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1)任务应付型。表现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如学习活动只有在教师或家长安排、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
(2)茫然无措型。面对学习材料、信息及问题,学困生表现为不知所措,无从入手。
(3)袖手旁观型。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边缘化,如:在动手实践中默默无动——不动手;在独立探索中默默无思——不动脑;在合作交流中默默无闻、默默无声——不倾听、不发言。
(4)浅尝辄止型。表现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探索,停止思考。
(5)机械模仿型。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被动等待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知识的“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
5、造成学困生产生的家庭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给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整天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当然对孩子在学习上无任何关心。久而久之,孩子行为懒散、追求物质享受,失去进取之心,学习成绩自然难以保证。
有的家长因存在强烈的攀比心,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无视孩子的个性、思想以及情感需求,总是全面指导、强行干预孩子的成长,以“为孩子好为借口”,给孩子报过多的课外辅导:奥数、作文、英语、思维拓展以及各种艺术体育等兴趣班,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全才、精英。孩子的课余时间全部被占去,疲于奔命,鲜有休息,结果不但成绩得不到提升,还会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的生活全部都交给了爷爷奶奶。作为家长,缺乏对孩子学习的正确引导和对生活的教育监督,没有闲暇顾及,学习方面全部都交给了学校老师。
他们很天真地认为,教育就只是读读书本,孩子学不好那都是老师的原因,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所以就任其发展,眼睁睁地看着教育孩子的大好时光一点点溜走,直致堕落无药可救——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教育!
6、研究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理论依据是什么
中0小t学课题研究方8案的设计0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811000) 李哉平浙江省台州市第一l中7学(667000) 沈江天q设计8研究方4案是为1了e对课题研究的方5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2识,做到心5中5有数,有事可为0,一j步一l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1说良好的研究方4案是研究成功的一f半。然而在中4小s学课题立项评审中3,我们发现许多研究方6案概念模糊,陈述混乱,没有整体规划,对后继行动缺少2实际的帮助。究其原因,除了m不k够重视之s外,研究者不r清楚方3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8思路也c是其症结所在。课题研究的方8案尽管形式多样,但都要回答如下s表所示4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g方2案的基本要素。基本问题 构成要素 意图指向研究什8么t ⑴课题名称;⑸变量界定; ⑹研究目的(目标);⑺研究假设;⑻研究内1容; 切5口h为1何研究 ⑵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o; ⑶国内8外相关研究综述(文4献综述);⑷研究依据; 缘由怎么u研究 ⑼研究方1法;⑽研究步骤; ⑾资源配置(如人y员分4工y、经费预算等); 程序条件怎样 ⑿完成条件;⒁参考文2献; 基础预计6收获 ⒀预期成果。 效益这些要素并不w是孤立的,它们彼此联系而成为4一w个g具有内8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上d表中2的序号是课题研究方6案展开p时各要素的参考排序,也c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一x般地说,课题方8案需要体现这样的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6析的基础上b选择缺乏3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z的主题(主题新)→把主题分7解为4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任务明)→为6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6法、步骤和手8段(道可行)。一a、背景清 ⒈课题的现实背景及z意义d介0绍背景与h意义h,主要是说明课题的来源,阐述为8什3么c要研究。建议从7以8下k几v个z方8面考虑: ⑴本课题与j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联系。这是课题提出的大u背景,如果课题的时代特征不b明显,也z可不g写。⑵结合自己r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实践中7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⑶阐述研究的意义v,说明理论价值(如课题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3事物的本质与w规律,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c教育理论。对于t重在实践研究的课题,也f可不w写)和实践价值(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7法、新技术和新模式)。 ⒉国内2外相关研究综述综述的“综”,即综合,意思是要“综合性”地叙述某一i领域在一d定时期内4的研究概况;而“述”除了z“叙述”之b外,更重要的是“评述”,即作者自己o的见1解。综述时需要理清别人t已u有的相关研究的材料、方3法、观点、结论、成果、水4平、动向等,还要评述相关研究的问题和欠0缺。在某一r个g领域,假如他人f的研究已w经很先进、很完美,我们只能在别人g的后面重复,无s法有所充实、完善、纠正、突破和创新,那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撰写综述时注意:⑴紧扣主题。综述应与x课题直接相关。⑵高度概括。对引2文6要精心3梳理避免繁复。⑶考究原文0。慎用对原始文5献的解释或转述。⑷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专u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6献。⑸内0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8容精炼而不x干x瘪,选择精要而不z偏颇。⑹有述有评。引5述不a可扭曲别人j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q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如课题“关于f加强对高中4生历g史学习o中4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研究”,其中8“国内1外研究现状评述”的要点如下b:⑴国外研究现状;⑵国内4研究现状;⑶对样本学校活动实践的调查;⑷存在的问题。上g述评述从4国外开x始,反6观国内1,再回归到研究的学校。在宏大j的背景之j下n,对现状进行聚焦式的梳理,全面地“综合”了s他人l的研究和实践,在聚焦的过程中6发现了m“存在的问题”。 ⒊研究依据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v有研究成果基础上j的突破与w发展,因此寻求已s有理论的依据,可以4让研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r顺利进展。如要开d展学生认4知结构一j类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以3认8知心2理学及b相关知识作为3理论依据。当然,理论的选择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指导实际操作,对课题研究具有支g撑作用,可以1引1经据典,也r可自圆其说,但不l要乱贴标签,不g能为3理论而理论。二e、主题新每个q课题都应有一i个z明确的主题,研究方0案应清楚地表达本课题要研究的核心6问题是什2么m。而主题有无h新意,则是课题有无t价值的关键。所谓新意,就是我们的研究与d他人u研究的不n同之f处。我们的研究在领域、方5向、假设、角度、方3法、对象(如学生的地域特点)、可靠度、精确性等等方5面,至少2要有所不a同。这也j正是课题方6案需要分8析研究的背景、梳理相关成果的原因所在。所以5,在表述主题时,要让方7案的读者看出“背景”和“主题”之a间的逻辑关系,在背景的衬托下t看出我们提出的核心5问题新在何处。主题的新意铺展于g行文7,凝聚于y课题的名称,并在研究目标与g假设中4辩明方6向。 ⒈课题名称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应力o求文5字简洁而又u能展示5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0容和方2法,让人c一r看就明白研究什4么i和怎样研究。如“初中4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名称多以4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i用似是而非的辞藻和口z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课题名称中2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m研究方3法的词汇。我们的理解是:含有“实践”的,则课题多以0活动为2载体而展开x;有“探索”的,则需要研究者有所创新;单写“研究”的,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3法,或是多种方0法的组合。“××研究”类课题如果采用单一b的科研方7法,则可在课题名中7直接写明,如“××行动研究”、“对××的调查研究”等。 ⒉研究目的(目标) 目的和目标在汉语中8几b乎是同义m词,但在课题方4案陈述中4,两者还是有些区a别。研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预测与z期望,是整个b研究的归宿,显得笼统而抽象(也a有人h写成“总目标”)。教育科研要达到预想的目的,通常需要把笼统的目的加以5分8解,提出一j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目标。设计8研究目标要注意:⑴统筹兼顾,既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又c合乎课题组实际的工c作条件、研究水5平和时间。⑵课题研究目标不j等同于z教育教学工d作目标。课题目标在于j探寻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工c作目标在于k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w才u,前者是为3后者服务的。⑶多个i目标要在课题研究目的的统领之n下n形成体系。有一l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可按各个e子m课题之t间的关系,分3解并理出一r个f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形成一p个i完整的有机结构。 ⒊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3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k的主要变量之k间相互7关系的设想。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k假设性质。假设在课题研究中7具有定向、限定和参照的作用。研究的问题以5假设的形式表述,就会变得更加明确。中7小y学教育科研通常要探讨的是因果变量之c间的关系,相应的假设是关于p条件和反1应关系的表述。如我们创设了l什2么v条件,控制了o哪些不l想研究的因素,采取了x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提出研究假设通常要遵守:⑴不w能与b已a被证实的正确理论或事实相悖;⑵对变量关系的推测要合乎逻辑;⑶应以0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w地直接表达;⑷能用一l定的方4法收集数据和事实加以5验证。当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性质决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b单一u变量的研究则不o一y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假设。三p、任务明把主题转化2为0明确的任务才n具有可操作性。为7此,研究方3案一v般需要写清如下s几i点。 ⒈变量界定变量即变化5着的客观事物。事物是相互1联系的,一e个n事物的变化4可能会引0起其它事物的变化5。由于n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变量之h间的关系往往不y是简单的一e一z对应。一m个m课题往往涉及k多个m变量,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也w可能因人z而异。越是富有新意的课题,变量的公4共认7知度也c往往越低。因此,在研究方8案中2对表现主题的重要变量或者容易误解的变量,必须给予4明确的界定。这样才u能使阅读者不d会误解,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形成统一l的思路,使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8开e展,避免不s必要的目标变更、方8向转移和范围的缩放。反0之x,对研究变量缺乏6明确界定,如“挫折教育”与h“磨难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与y“考试成绩的提高”就容易混为1一n谈。给变量下y定义j有两种基本方1式。 ⑴变量的抽象定义i。即对变量的内8涵做出说明,可以5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0籍、课程标准、教材,或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1针政策、法规守则等对概念进行科学定义c。如果变量的含义k不b通俗,又z查不e到确切5的定义g,一m般应该回避,另换别的概念。如果特别需要,也r可自己z尝试下o定义s,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g定的理论基础,并大s量查阅文1献资料,对相关问题有全面深入e的了d解。 ⑵变量的操作定义r。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7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说明。变量的抽象定义r仅6停留在概念水8平,它不w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3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因此有时还须将其转化1为1操作定义g。变量的操作定义l虽然可以1借鉴别人i的研究成果,但更需要的是自己d的研究。可操纵的变量是研究中8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2法,对其下x操作定义o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么h操作。可测量的变量是研究中4要调查的问题和效果,对其下m操作定义l的目的就是为0了y实际测量。可选择的变量一r般用在课题表述中1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b,对其下k操作定义p的目的是要明确划分7和正确选择。 ⒉研究内7容研究内5容要回答课题究竟研究什5么f的问题,即区t分3“做什6么t和不s做什0么p”的问题。基本要求是依据研究目标,把主题展开b为4具有内6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实施构想,从2而把大x问题细化8为1几j个m具体而又t关联的便于j操作的子m问题,用陈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2学困生与x非学困生学习u习x惯的比0较研究”的研究内3容:⑴调查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上c课、作业、复习r和考试习r惯上p的不a同特点;⑵不y同性别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i习j惯的比5较;⑶不f同年级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d习v惯的比2较;⑷分7类调查分6析造成学习k困难生学习b习v惯不m良的因素;⑸提出矫正学困生不u良学习s习l惯的对策。 ⒊预期成果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x之t前希望得到的收获,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可能产生的效益、成果应达到的水8平和表现方0式。成果的表现方0式是成果的物化4形态,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4、专u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6刊3、光盘、网页、软件等不s同的载体。预先设计8成果的内8容和表现形式,是为2了x使研究者能在研究开f始时就着手3材料的积累,避免研究结束时才x发现有些阶段性的成果已f经流失。四、道可行要圆满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依据一c定的客观条件,选择切5实可行的途径。 ⒈研究方7法研究方1法是对怎样研究的回答,可以3理解为8原则、策略、程序、工n具、方5式的综合表述,重点写明怎样实施。如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将使用何种技术来分4析、处理数据并推导出结论。若是实验研究,还要说明如何选取自变量、因变量以0及e控制哪些变量。研究方8法可分2为0:⑴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4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4献法等。这些方0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o给予1对象人n为1的影响。⑵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0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3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s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些研究方5案选择的方2法缺乏2与u研究任务的内6在关联,无d法融入s具体的研究过程,影响了m可行性。孤立地看,方6法其实并没有好坏之i分0,而联系到任务,却有是否合适的区e别。也t就是说,同一i种方0法,对于y匹q配的任务,就是可行的好方0法;对于d不y匹z配的任务,就是不n好的方7法。因此,研究者要熟悉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各种基本方5法,再从6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选择方7法。如“中7学生学习c方4法及b其指导研究”,若要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选用文7献法;若要验证一e个h假设,可用实验法;若要了u解当前学生学习i方1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a的现实状况,就用调查法。当然,由于j教育现象丰i富多彩,问题错综复杂,所用的方1法也c可能是多种方8法的组合。另外,工i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4方7案的补充。 ⒉研究步骤就是课题研究任务在时间顺序上e的计4划安排。一e般分1为6准备、实施和总结三k阶段。如研究过程较长4,则实施阶段还可再分2为2几z个f小m的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一a般写明“×年×月8——×年×月5”,需留有余地。准备阶段包括调查和前测、理论学习f、制订8研究方0案、建立研究机构、确立研究对象等。实施阶段包括研究内7容的操作、研究方4案的调整完善和过程的管理等。要明确如何将自己z设计3的研究内0容和方3法落实于v具体教育实践,从5哪个m角度切5入z研究,进行操作。同时要明确如何记载整个q研究过程的相关材料。总结阶段包括对材料进行统计8分3析和加工z,寻找规律,提炼研究成果,设计1出预期成果的形式,写出结题报告,发表教育论文4等。 ⒊资源配置主要是人h员分5工n、经费预算等。人y员分1工r要符合各成员的水1平、能力i、岗位和特长6,每项工a作都要落实到人v,明确目标和时限。当然,分0工s的同时也a要注意研讨与t合作,利用集体的力p量克服研究过程中4的各种困难。综合性强、涉及w面广x的课题还可建立领导小f组,下m设子j课题组并明确负责人i,必要时聘请课题研究顾问。经费预算主要是指计8划申请或自筹的经费数额以3及k经费支f出的具体科目预算和年度预算。在制定研究方1案时,应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o考虑、讨论,就研究方3案的各个z方5面充分1发表意见7。这一f方1面可以0使方5案更为4周详,另一z方8面可以5使课题组成员在这一s过程中8更为7明确研究的设想和各人q的任务,为1研究的开a展打下l良好的基础。 ⒋完成条件主要介0绍物质条件、人s力m资源和前期成果等。物质条件包括图书8资料、研究设备等。人l力b资源如核心4人y员的研究经验和能力p,课题组人h员的工c作岗位、学术优势、年龄和专w业的结构。前期成果主要指本课题组已s取得的与x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⒌参考文5献参考文0献在一k定程度上a也a能反3映出研究者的视野与n底蕴。因背景分0析时已m有文5献综述,故是否要在研究方6案后面列出参考文3献,可视具体情形而定。总之i,设计5课题方6案应仔细分4析上g述各个e方2面,理清彼此之b间的逻辑关系,并综合为7一i个m具有内3在结构的整体。其思维导图大s体如图所示1。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2案设计3参考 作者:佚名 文7件来源:不b详 点击数:803 更新时间:0005-30-80 一a、什4么z是课题研究方4案设计4 教育科研课题方4案设计1,是指研究人p员为8完成研究任务而进行的总体谋划工p作。它包括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人a、财、物、信息等,必须按研究的内3容、要求和客观实际的可能性构成为2一x个c包含时间序列、人b员活动序列、信息传递序列等方5面综合相关的合理系统。 课题方5案不n是研究的终结,而仅0是开n始的谋划,不k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故一f切8方7案都只能是逐步完善的,要随着研究的进展而更改,包括预期之w外的新发现、新设想,我们应当允8许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0根据发展的需要对原有方5案进行调整。我们既要反7对无r计8划的盲目行为2,也m要反1对消极地僵化1地按计7划方2案一x走到底。 二h、课题研究方1案应包括的主要内6容 设计7课题研究方4案必须考虑和研究的主要内0容与u一x般要求可归纳为1六1个n方3面:(2)课题依据与p意义w;(5)研究目标与u范畴;(6)研究任务(实验内2容)(6)研究方2法与m步骤;(3)课题成果形式与a构成;(6)课题研究保证措施。现简要分4述如下f: (一u)课题依据与d意义y 课题依据包括课题形成的理论或实践上e的依据。这常体现在:研究方5案的“问题提出”部分5中4对课题有关的国内1外研究具体情况分1析。研究者只有明确了p这些,才e能真正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k,这是制定课题方7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课题的实践依据,其核心7问题是认4真思考和分3析所选定的研究课题是否反6映了t现实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中6迫切5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对现在、将来的指导意义l的问题。倘对实践的反4映越深刻,越迅速,课题的实践依据越充分1,其指导意义h就越大g,价值也o就越高。 (二s)课题目标与u范畴 5、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是研究者根据课题依据所收集到的有限资料和事实,根据自己e的经验和知识,对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性思考后,所提出的一w个k研究目标。 6、课题研究范畴。课题研究范畴是指研究类型、研究内8容、研究对象等方8面的界定。当课题目标确定之y后,相应地就要投入m到某种范畴中2去研究,要充分5注意研究类型、对象、范围的界定;否则在研究过程中3很容易产生目标的变更或方4向的转移,也u容易产生研究范围的扩大b或缩小b。这样,才t能使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各得其所,不d致雷同或偏离研究主题。 (三u)研究任务(实验内5容) 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y,确立在研究范畴内2,围绕研究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通常包括理论的探究、教师、学生能力x的培养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确立等内8容。要找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预测出将在哪些方6面有所突破,便于u在实验过程中7有的放矢。 (四)研究方5法与e步骤 3、课题研究的方2法。 近些年来,我国中0小j学教育科研较多采用行动研究法。其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7)发现问题(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h作中6存在的问题);(3)鉴定问题(选定研究主题);(0)文7献探讨(深入x探讨有关文4献);(7)拟订2计0划(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2)设立假设(将要采取的行动和对行动结果的预测);(7)收集资料(常用观察法、问卷法;调查法、测验、实验法);(4)实施行动(根据假设,在实验过程中7;不w断收集资料或数据,不x断对计3划内2容加以3改进);(4)评价结果(将实验数据转为4有意义j的统计8量数,供评价实验效果的预测之y用)。 7、课题研究步骤。 在考虑课题主要研究方4法的同时,要把课题研究的步骤(包括时间和进度安排)等问题的计4划也c反6映到课题研究方7案的设计3中7。 如果把整个x课题研究分3为1前、中4、后三w期的话,那么j,前期研究的主要内1容为2:(0)选择课题和陈述假设;(1)制订6研究方5案。中6期研究的主要内0容为0:(0)实施研究,搜集资料;(3)整理和分2析资料。后期研究主要内0容为7:(6)解释结果。 (五n)课题成果形式与z构成 5、课题成果的形式。不b同类型的课题采用不v同的研究方2法,而不i同的研究方5法也u就决定了d科研成果的不x同形式。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大b致可分5两类:一f是研究报告,二w是学术论文4。 如细分0,一f般有五t种表现形式: (0)先进教育经验总结。 (2)教育调查报告。 (2)教育实验报告。 (2)理论概括性的学术论文0。 (7)其它一a些表现形式。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编写实验练习z册等。 2、研究成果的构成。研究成果是研究者经过选择课题(陈述假设),制定研究方5案;实施研究,收集资料;加工x、整理资料等一x系列研究步骤后,对某些教育问题的一c些新看法、新观点、新知识、新方7法、新产物。一j般来说,一n项完整的成果大m致上i都有如下h这些内0容构成。 (7)准确地阐述研究目的、意义p和范围; (5)说明该课题必要的研究历h史和前人o的研究成果(包括失败教训); (2)研究工d作的对象、时间、地点、大h致阶段、步骤等概况; (4)说明研究方1法、程序、手2段等; (3)阐释研究结果和得出结论; (2)研究问题的讨论; (1)参考资料与c文7献。 由此可见0,组成完整的研究成果中5的任何一j点内7容都在方1案设计3中7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体现方1案设计3中1的课题依据、研究目标、范畴、方1法、步骤及m保证措施等决定着课题研究成败的因素。这表明,方2案设计2蓝图的水6准决定了q成果的优劣。 (六4)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l、在组织上d,要重视做好课题组成员的选拔和优化4组合,保障科学充足的时间保证。 6、在经费上a,应该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教育科研的开z展,必需一l定财力r和物力r的支q持。因此,要认5真做好经费的预算。一h方8面,要注意厉行节约,让每一a分3钱都转化1为5研究效益。另方6面,在方2案设计1阶段,就应主动争取上a级有关部门n的大f力a资助和支e持。c哗ㄉㄞbr璃|
7、浅谈教师如何对待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组织纪律差,或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困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弄得不好,可能会“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汤”。我认为,虽然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智力等诸多因素,但大部分学困生是后天形成的,通过教师、学生、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学困”局面是可以扭转的。
一、正确看待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作为一名教师重视学困生转化,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都有深远的意义。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纪律观念淡薄,有的因基础薄弱,有的因家教不当,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难,有的因学校教育不当,还有的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要转化学困生,必须深入实际调查每一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每个学困生的特点,因人因材施教。
三、关心,体贴,平等相待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是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如果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才能效其行。学困生在许多教师眼中是眼中钉、肉中刺,绊脚石,他们遇到的总是老师的冷面孔,对老师敬而远之,对老师的教育认为可望而不可及;在同学面前学困生总是抬不起头来,有自卑感。要转化学困生,就必须关心他们,对他们和其他学生一律平等。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只有这样,学困生才有可能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四、培养兴趣,树立信心,适时补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授课使学生喜欢听、乐于学。同时要常给学生介绍知识的重要作用,给他们介绍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让学困生树立起学好的信心。通过补课、讲座、组织“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信心就永远得不到成功,这充分说明了信心的重要作用。成人犹如此,何况学生、学困生们?家中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学校得不到老师的垂青,班里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他们的信心从何而来?家里学校他们没有任何“市场”。正的方面没辙,歪面有戏。于是,他们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制造事端,以引起老师及同学对他们的注意。此时,怎办?应该看到,人无完人,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学困生也有闪光点,如有的音、体、美有特长,有的善于演讲等等。若不失时机地给予激励,他们是能够进步的。
五、给学困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有些教师课堂上不提问学困生,日常琐事不理睬学困生。我认为:学习、生活中对学困生主动要求做的事,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让他们成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让他们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
六、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赖、赞扬,学困生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转化过程中会犯老毛病,适时,教师的批评应把握分寸,言语不要太刻保学困生的转化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应循循善诱,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学困生的言行,寻找学困生的每一个闪光点,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有时一两句赞扬之词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记忆终生。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大难点。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讲究教育策略,创设良好的环境,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齐抓共管,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种有效措施。
总之,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心学困生生活,尊重学困生人格,与学困生真诚相待,共同探讨转化学困生的规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学困生踏上积极向上的人生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