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发护发 » 学生发展信息化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学生发展信息化

发布时间: 2021-03-24 19:28:47

1、学校信息化建设,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深入到应用信息技术创造的新时空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层学习行为,并创造出各种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团队学习的新形式,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展现出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创新发展中的强大威力和广阔前景。我国目前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以及低层次、呈现型、重复性资源建设模式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出台的四个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①,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战略高度。但由于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差异性,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结合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更为深入地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并因地制宜地推进,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信息化建设为例,具体阐述信息化建设的一些思考,以期对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有所借鉴。
二、信息化建设业务类型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业务按其性质及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类,即: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化应用环境、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应用环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学习环境是信息化应用环境在教育领域的深化。此三类环境长期并存,互为交叉,互促发展。
1.信息化基础环境
信息化基础环境是信息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校园网网络设备及相关设施、服务器、存储等所构成的完整的系统硬件环境以及为保证其安全、稳定、便捷的运行和使用而建构其上的基础软件管理环境。具体到业务上可理解为校园网基础环境的建设和维护。二是指为满足教、学、研的需要所构建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教室、模拟仿真教室等软件。
2.信息化应用环境
信息化应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业务信息化环境,即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如统一门户、单点登录、数据交换平台、校园一卡通等。
3.信息化学习环境
信息化学习环境是指为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而建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这一环境包括教学辅助平台、科研协作平台、学习支撑平台、课程制作工具、数字化学习资源等以及这一环境中的使用者。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是信息化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引领和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最终达到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创新和教育发展目标的关键,是今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学生怎么做才有利于校园信息化健康发展作文

 一、学校信息化发展历程
多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和电教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的作用,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连年被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
二、学校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的信息化工作分别是从设施、资源、培训、科研、竞赛和活动等五个方面来着手实施的。
第一,狠抓信息化设施建设,全面创建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校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数字化校园网;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36个教学班均配备了电子讲台、计算机、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线扩音机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实现了“班班通”、“班班多媒体”和教学现代化;音美、劳技、实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专业教室设备齐全,均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规格较高的ThinkPad笔记本电脑,各教研办公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方便了教师教学与办公;全数字化校园网连接校内外,有线无线网络无缝连接,让教育教学、教师办公、学校管理、教学资源等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和网络化。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二,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构建信息化综合平台。
把学校网站办成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信息大平台。使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管理的平台,同时又是各种资源的融合平台,师生学习的“数字化”园地。学校大部分教师掌握了网站建设技术,创建教师个人主页86个,个人博客网站32个,教研组网站5个,专题学习网站18个,小学一至六年级作文教学与作文批改大型网站1个,学校自动化综合办公网站、电子邮局、学校信息发布网站各1个,教学资源网站、电子图书阅览网站各2个,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联系的QQ群15个,手机短信平台16个,构成了学校信息化大平台,彻底实现了教学、办公网络化,交流互动数字化。
全体总动员,开发整合教学资源。学校自主研制开发了小学作文教学网站,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写作技巧指导,具有习作发表、作文在线批改、点评等功能,其作文批改功能系国内首创。各年级学科组共建教学资源库,达到了全校教师共建共享。树立应用典型,带动全员普及。学校信息化硬件、资源完全满足了各科教学的需要,达到了“四率高”,即设备在课堂内外的使用率高、学科使用的覆盖率高、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最佳应用率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所有教师均能运用多媒体教学,90%以上的教师 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化应用考核与评优,每年教师节前,通过对每位教师平时教学媒体使用次数的统计,上传资源库课件的数量,论文、课件、教学设计参加上级评比获奖等次等十多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最后评选15名校级 “信 息化应用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树立一批批信息化应用典型,通过教学活动比应用、学校考核查应用、树典型带动应用,促进教师媒体应用率和普及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常抓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分层要求,全面培训,促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上新台阶。为了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规划,要求45岁以下教师会运用网络进行课程教学,会自制多媒体课件,会制作简单的 Flash动画和专题网站;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学期组织20学时以上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并通过学校网站中的教师培训专栏和QQ群、Blog圈子进行网络培训和适时指导,使教师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且有互动性,使全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为落实国家继续教育条例和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在省市电教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2010年暑期集中全校教师进行了为期7天56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80位参加学习的教师,均取得了省教育厅颁发的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合格证”。在随后几个月的实践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校充分发挥示范校传、帮、带的作用。多次派教师送教下乡,现场执教并观摩教学。市教育局组织汉师附小多名教师到市内各区县,通过现场作公开示范课、学术报告及现场互动答疑等形式,进行 “阳光师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蓬勃发展。
第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整体协调发展。
学校坚持走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路子。学校在 “十五”期间参加了全国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 获评全国优秀课题,其成果获一等奖,学校获“全国十五课题研究先进集体”奖。在 “十一五”期间,承担的中央电教馆 “十一五”教育技术专项课题 基于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在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文网站的程序开发和资源添加,作文网站规划合理,其核心程序作文批改功能在国内属首创。作文网站受到省内外专家的赞誉,已在省内开始推广并获陕西省优秀课题奖。
第五,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信息化竞赛和评优活动。
学生电子作品 廉政建设进校园受到省市纪委领导的大力赞赏。2009年元月13Et,省市纪委领导一行十五人到校调研 “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浏览了学生制作的廉政建设电子小报、电脑绘画、动画等作品,对信息技术与廉政建设宣传有机整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倡导各地要向附小学习,拓展宣传形式,认真做好 “小手拉大手”廉政教育活动。
三、学校信息化发展成果及前景
教育成果捷报频传。近几年,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教学及成果评比活动有6人次获全国比赛一等奖,l2人次获全国二等奖,研究成果有26项获省一等奖,45项获省二等奖,充分显示了学校教师的信 息化应用能力与水平。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加强教师信息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大资源建设力度,加快信息化应用的步伐,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信息化示范学校的作用,让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再创辉煌,是学校不断追求的目标。

3、如何发挥学校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学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它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有人在对教育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一直在积极推动和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工作中的开发和应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进行探索。在我校,运用网络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网络技术,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时也为教学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化的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新课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实践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手段构建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队伍建设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命脉。
一、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理论学习,树立新观念,指导新实践。
当前新形势下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和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因此,我们加大了信息技术资源的投入,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扩充了学习资源。
从2000年以来,我校充分发挥"侨牌"作用,多次争取华侨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投入。华侨先后慷慨捐资100余万元,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平台。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开展教师理论与业务学习,学校制定了教职工的教育理论学习计划,建立了教师学习网页,开辟了理论前沿、校长信息、教海探幽、科研培训、校内示范、一试身手等栏目。"理论前沿"栏目汇集了新课程通识学习的理论文章供教师学习;"校长信息"栏目汇集了由校长推荐的学习信息;"一试身手"为互动栏目,即将你学习后的感受及疑问以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方法上应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才会有全新的教育实践行为。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高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以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成为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拓展了教学、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校。
1、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整合。
有了这些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平台,如何在教育中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这就是课程整合问题。我校已由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发展到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程的整合阶段。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老师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在实现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分层次、高效益"的具体要求。重点完成以下三项工作:第一,强化备课,工夫在课前。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教法和学法以外,还要备教学最新信息、恰当的教学手段。第二,重教学技能,着力在课内。教师要作到每堂课优质高效,虽不倡导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第三,培养学习方法,发挥在课后。新课程的启动,改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课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倡导、鼓励学生在网上获取积极信息和知识。
通过课程整合实验的推动,激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内在动机,教师能从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电脑,真正发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效。我校50岁以下的教师经过了从使用现有课件---修改课件---制作课件,现在人人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教师们在教学中先后制作了各种形式的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近两百件,其中在市、县评比中获奖的有多件,教学手段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中基本上不再有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究,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充分互动,学生喜欢课程的数量和范围均明显增加。
2.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开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计算机教室不再仅仅是被计算机老师用来进行计算机学科教学,其他学科也经常使用计算机教室,我校各学科率先开展了网络教学。我们引进了部分教学资源库与我校教师积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体系,专门安排了一个计算机教室用于其他学科教师开展网络教学。
有这么一种课堂,课堂里看不见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看不见学生无精打采,只见学生头戴耳机,手执鼠标,时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浏览学习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时而七嘴八舌激烈讨论,时而通过BBS讨论组争先恐后发表看法,一位学生很快通过了教师设置的问题,鼠标一点,进入了教师特别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网页……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课后,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到因特网上继续查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的,但教学环境却是虚拟因特网环境,也就是说,学习者如果分散在校园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通过校园网络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学习和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很多网站,学生几天几夜都看不完,这样使学生明白在这信息爆炸时代,比学会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知识,并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
这样的课堂模式实际上完全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课堂教学民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证。而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具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的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大胆地应用实践才能达到。
三、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实施可行的校本培训,为学校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管理的根本的目的之一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每一层级的培训和每一项要求都是为教师的成长奠基,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我们体验到在实践中培训、在探索中成长的校本培训之路。
近年来,为使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通过学习思考、交流研讨、课题研究、专家引领等方式,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举办一届旨在不断推进课改的"创新杯"教学大赛。本学期的以"实践、反思、创新"为主题的"创新杯"教学大赛,从迎接新课改、学习新课改、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的宗旨出发,充分利用网络等电教手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参加人员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中青年骨干教师、有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等50余人次。活动内容包括说课、上课、反思、评课等,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潜心钻研、大胆实践、不断反思、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们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努力探索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学校设立了教育论坛、新课程理论研讨、研究性学习研究会。定期举办公开教研活动,活动中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培训更加具体化,更加贴近教学实际。网站推出BBS、MAIL、CHAT、留言板、新网校等特色栏目,实现了教研培训的信息化,数字化,真正做到了优秀资源共享。教师与教师间利用教育网站相互交流、探讨,共同面对新课程,走进新课程。同时也促进了团队学习氛围的形成。
在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上,要求每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能。到目前,我校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试的教师15%达到初级水平,有80%达到中级水平,5%的教师已达到高级水平。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带动了教育的现代化,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探讨和思考
学校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永恒的动态过程。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地自适应、自组织过程和主动推动过程。当前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制度、内容、方法、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人们从技术革命的新视角对教育进行整体审视,使教育有革命性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是永恒的,因此,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以发展的观点看待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任何教育改革都应该从长远着眼,追求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选择教育信息化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的选择,它的目标是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创建现代化教育的道路上将不懈努力!

4、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现代化教育的建设意义
 
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已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能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类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
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社会人才体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发展,教育不仅要传递文化,还要满足文化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建设现代化智慧校园是真正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化的战略的保证.大力实施教育,可以我国培养大量的人才有利于我国的国防科技的发展,促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可以促进科技的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教育也可以提升国民的素质,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我们的在国际的实力得以提升,可加强我国在国际的影响力,是我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雅学云智能教育,形成政府规范引导和统筹推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持续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 服务供给模式,旨在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云数据大平台,利用科技的力量,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精准化教学”,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从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式学习,充分发展自我个性爱好,表现出无限的创造力,成长成为符合新时代人才的要求,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

5、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进行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不妨对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6、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它有什么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李克东)。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制高点。积极稳步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成为全民族的伟大使命。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建设等六大要素。其中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核心,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则是教育信息化的强有力保障。

7、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一、要因地制宜
各中学因地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学设备也就不尽相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经济发展迅速地区的中学来说,他们的教学设备先进,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比较先进,基本上能够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来说,经济不发达,教学设备也相对简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易于实践而基础实用的课程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因人而异
正所谓“因材施教”,教学也要因人而异。对于理解能力强,学习能力出众的学生,可以安排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或让其自选学习方向。但作为教师,我们则应更倾向于那些能力普通的学生和“后进生”,关注他们,重视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信息素养”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使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落到实处。
三、要精选教学内容
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须以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精选教学内容。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能够处理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学习windows的使用,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更深的了解;学习办公软件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让他们能自由的处理文字信息;学习计算机病毒与防治,了解信息安全和相关法律知识;重点介绍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学会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上的丰富资源;学习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软件,如:压缩、解压缩的方法,下载软件的使用,媒体播放软件的使用等。学会使用这些常用工具软件,会让他们在使用计算机时更得心应手。
四、要以实践为主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为前提,实践教学为根本。而作为中学生来说,要理解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会比较困难,但实际的动手操作则会让他们非常感兴趣。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正处在发展阶段,大量的实践课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也应从讲授、叙述向辅导、指导转变。鼓励学生思考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使其有能力自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要求。
五、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软件的发展推陈出新,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要让受教育者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有针对性的实践课为主,注重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8、如何应对信息化发展对学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谁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谁就会被时代淘汰。我们要高度重视由信息技术引发的网络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加强对网络在线课程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基础和高等教育影响与挑战的研究,尽快编制我国网络在线教育发展规划与政策,并以此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创新。
二、加强对网络在线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研究,大力支持与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程,作为提高校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翻转课堂”将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观念、知识和能力构成很大的挑战,必须要大力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三、大力发展网络在线基础教育,配送优质视频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教育资源差距,特别是缩小城乡和东西部教育资源的差距,满足贫困、边远与农村落后地区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要求。
四、大力促进基于网络在线课程的继续教育发展,成为让国民接受优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推进学分银行,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9、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将如何发展?重点做哪些事情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教育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都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应对自如、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需求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意味着什么。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
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学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跨越新的台阶。
当然,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已经形成。
但它又是一种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和进步的冲击,因为的学校教育已从中初步尝到了甜头。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没有现代人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难以立足于三尺讲台,也谈不上称职,更会贻笑大方。
因为在如今的社会里,人人已经置身于信息化所覆盖的环境之中,从举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没有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恐怕会处处遭遇难堪。
而校园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学大楼、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办公室等等,哪一处没有信息化的痕迹。
只不过程度有高有低而已。
当然,的教师要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那么,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有怎样的实际表现。
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其次,要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的电脑知识和有关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学习必需的软件,培养自己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能力,做到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
2.教育信息化应该指向课程整合。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来说,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运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进行课程开发,对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课程整合就是将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应用到课程中,使课堂教学从传统的教科书、讲义、粉笔和黑板中解脱出来,对教师而言,则是走向现代教学的开端。
但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也并非轻而易举。
教师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手段,还须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本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教师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积累,想方设法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对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从一般人不易察觉之处发现那些隐含的信息,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对相关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得的信息,如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撰写课件脚本,同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要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组织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对于特别适合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内容,要及时纳入到课件制作的范围,并尽可能地制作成相关的课件用于教学,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最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面对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教育信息化应将每一位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信息化社会里,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地选择信息、利用信息,就会有被信息淹没的危险。
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
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养。
在以知识的传递、知识的理解为中心的传统接受式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现代化社会的要求是有相当距离的。
要扭转这种局面,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并教会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主动地去探求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