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
坚持教育育人主渠道,找到融入关键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绝非一日之功,教育育人是基础,也是主渠道,应贯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分类施教、逐步推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扎根到广大民众的道德意识之中。一要强化家庭教育。尤其注重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育人作用,用爱心、耐心来教导与引导,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融入核心价值观。二要狠抓学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塑造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鼓励不同年龄段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少年志愿服务基地、进社区、走基层等实现再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化社会宣传引导人,探索融入契合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以下三个方面,并加强宣传引导。一是融入大众文化,通过大家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比如动漫、戏曲、音乐、影视、小说等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借鉴“宪法日”的成功经验,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日”,加大对其宣传和学习力度。二是融入传统文化。由于人们的思维、生活方式深受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来更容易为大家接受,可以借助“百家讲坛”类节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三是融入网络文化。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作用不可小觑,要充分借助多种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比如网站、电子邮箱、微信平台、微博、QQ群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树立典型模范感召人,产生融入共鸣点。道德需要引领,风尚重在培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先进典型模范引路,这些典型模范的积极实践,使理论化的、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生动具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离不开典型模范的树立。一是树立社会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颁奖活动,让先进典型模范的感人事迹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二是树立校园典型,塑造校园文化。树立校园里的“自强之星”“学习之星”“创业之星”等典型模范,为校园注入精神之“钙”。三是树立官员典型,打造为官标准。反腐倡廉,既要做到反腐抓细抓实,使官员不敢腐;更应该倡廉,树立像雷锋、焦裕禄一样优秀的党员干部典型,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使他们不愿腐。
完善制度机制约束人,明确融入关注点。一套思想价值体系要在社会中找到客观存在基础,就必须被制度化、规范化。一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学习新加坡把道德规范法制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宪法、各单位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村规民约等。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选拔机制,健全评价和奖惩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察纳入到人才培养与选拔中,建立考察档案,对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理论创新成果和相关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对背离和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加以批评或惩戒,从而激励人们更加自觉自愿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主义文化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2)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对策建议】
作者:何健 董小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导向。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及进程的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首先要将其融入课程标准的制订与修改、课程改革的自主探索、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中,以不断优化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
融入课程标准的制订与修改,进一步明确教育方向。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应当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结合高中阶段的具体特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融入课程改革的自主探索,进一步促进教育民主。国民教育序列是指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的教育系列,包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改革,能够为整个课程改革指明方向,为课程改革进一步“松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不断拓宽课程改革自主探索的深度与广度。可以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探索更加大胆一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指引课程改革方向的坚强后盾。
融入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人才质量。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与国际接轨,而且更要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人才,必然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对国民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入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国民教育序列课程体系的衔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民族复兴的梦想,是长期而伟大的奋斗历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开放互动的建构过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体的必备素质,是逐步提升的成长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围绕其设计的课程体系必须整体统一、层次分明。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国民教育序列课程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更是文化的、思想的乃至意识形态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注意“纵”“横”联合。“纵”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国民教育序列,体现其不同学段、不同层次教育的层级性、连续性、差异性,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横”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版本”(一纲多本)下的协调性、统一性、一贯性,不打折扣。
注重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结合。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工具,其作用在于塑造社会规定的人同时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出的,同时还体现了对现实的需要和长远的走向。今天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要做成一个和世界、和全球发展隔离的“中国特色”,而是要形成一个横贯中西、融汇古今的“核心价值观”。要让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明成果都能够被我们所用,被我们的课程体系所吸收,让我们的国民课程体系成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科学合理的内容设计、融合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助推中国文明富强的精神产品。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体系,就要注重传承性与创新性并重、本土性与开放性共存的结构特点,既要秉承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交往和理性特质。
注意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三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发展的前景和个人自立的规范的统一,是对国家、社会、个人的系统认知,是一体和互融的,不能割裂和偏废。因此,国民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充分融化为“国家、社会、个人”的一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即是死教育”。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还应在生活中,课堂和学校之外的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阔舞台。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的教育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在社会实践中去认真践行。正如教育家刘国正所言,“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国民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国民教育课程体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和最深刻的体现,又是使核心价值观得以传播和接受的重要一环。教育兴国,人才强国,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民教育课程体系不断融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才能乘风破浪、永远向前。
4、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2)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5、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
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学生时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6、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
折不挠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
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价值观转型与重建的特殊时期,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尤为必要和紧迫。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搞清楚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
联系的辩证统一体。
首先
,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
文化深深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与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融
合在一起,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
脱离传统文化而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没有传统文化作为依托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焕发出生命力与活力,也不可能有
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
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
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
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从传统文化中
找到依托,更加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建立起牢固的根基。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不竭的营养。传统文化不仅为构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源泉,更加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动力与方法。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阐释和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生命力与活力。中国传统
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
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
“厚
德载物、包容会通”
、
“见利思义、诚信为本”
、
“勤俭廉政、精忠爱国”
、
“仁爱孝悌、谦和好
礼”
、
“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但是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
真正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
国情相结合,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比如,毛泽东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充分体
现了传统文化中
“民贵君轻”
的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与论语中的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都包涵着“民本”和
“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尚中贵和”思想,
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
务„„可以说,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启发之下,才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新的富
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围绕爱国主义这个核心,包含
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民族精神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在中
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凝练下来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如《墨子
·
兼爱上》
:
“
若使天下
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
就表现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
爱好和
平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一种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
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
的综合体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特征。
《周
易》
:
“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
”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汤《盘铭》
:
“
苟日
新,日日新,又日新。
”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
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
力量源泉。
由此可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从传统文化上追根溯源,汲取优
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仅不会是一种倒退和老生常谈,反而能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内涵,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张岱年先生曾经讲
:
“民族凝聚力还有其精神基础
,
亦即思想基础
,
这就是能维系人心、
增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
,
就中国而论
,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经历
5000
年风雨
洗礼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与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融合在一起。我们甚至可以说,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文化渊源是其拥有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所以,要构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更加强调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更加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样
才能广泛地引起共鸣,才能引起人们的认同感
7、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
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宣传墙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
三、同“三下乡”.“送文化,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紧密结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如文化大院.扭秧歌.演唱会等形式,真正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8、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政策规章对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到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到各级党的组织生活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党员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标准,让党员、干部在实践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范围,党员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二是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行各业的行为准则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于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化为家庭道德规范、社区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等,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促进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修身立德、为人处事、建功立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校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并且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反映社会主义和谐观、荣辱观,伸张社会正义,树立文明新风,折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使广大干部群众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在自身体验中逐步接受核心价值观。四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中。要发挥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千方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活动等大众文化中,使其成为人们价值评价标准和原则,成为思想和行为评价的尺度和规范,使干部群众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什么是好与坏,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内化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价值判断,在各种场合中,做出相应的思想选择和行为选择。五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于礼仪活动之中。文明礼仪活动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继续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人团入队仪式等,昭示荣辱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纪念日和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庆典活动,强化人们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同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扎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
9、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更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思想舆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长期以来,我们党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彰显了社会核心理念,确立了公民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要坚持宣传教育、示范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建设相衔接,大力弘扬这些思想、理念、精神,在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