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和重要意义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国内外书法教育现状分析我国古代历来重视书法教育。自古三尺蒙童读书,塾师除了教“三字经”之外,还必须规定习字课。“日课三千”摹、临之法不可缺。直到近代教育改革,不管是光绪、宣统朝的办学条令还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都设有专门的习字课,概莫能外。然而,我国目前书法教育的现状如何呢?目前书法课程的现状是:写字课归属语文学科,受到语文教学内容的挤压和冲击,其性质总是徘徊在语文和美术学科之间,始终不能成为具有独立地位的、完整、系统的教学科目确立在课堂上。而作为每个公民最重要的接收普及教育的场所——学校,其书法教学却远远不如社会培训力量,这使得学校的书法教育充满了迫切感和必要性。将书法教学系统化、完整化和普及化。我国本是书法发祥地,然而,书法教学却落后于外国,尤其是日本,虽然其由于文字障碍,书法的风格、书法的层次、书体的种类等尚不如中国,但书法教育的普及面远在中国之上,大有争夺书法霸主之势。在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明文规定中小学生必修书法,因此,不少人便认为只要懂英文、会电脑、有口才就可以驰骋天下,而书法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并不在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之列。(2)书法教育的意义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魅力。从历史上讲,书法在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通过书法教学,让学生领会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的崇高和深广的哲思情理,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塑造完美人格。中国书法数千年的历史,在给予我们不胜枚举的佳作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高山仰止的人格形象。王羲之第五子——王微之曾说过“写尽三缸水,只有一点象羲之;怀秦无钱买纸,便广种芭蕉,以蕉叶代纸成冢。”这昭示着书法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书法,可以使人的意识境界得到净化和升华。从根本上讲,书法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随着书法学习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感悟力、分辨力以及创造力就会越强,对书法的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等的鉴赏能力也会发生质的飞跃。毛笔书法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今,其实用价值渐渐淡化,仅仅作为一门艺术而独立存在,也正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深蕴和生命力,以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普及书法教育,就是唤起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3)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论证 FSSDQ小学现有教学班级21个,在邹硕校长的影响下,学校许多教师也非常爱好书法。校园内经常举行教师书写能力比赛,其校牌和各办公室悬挂的字幅也是聘请李再湘老师进行书写,并且不定期邀请李再湘教师来校进行书法讲座。部分教师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大赛,获得骄人成绩。“爱书法、学书法”已在校园蔚然成风。依托这一优势,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以书法为依托,提高小学生艺术审美情趣》这一课题,拟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实施以“校本课程——书法教学为载体,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的策略。倡导“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理念,力求使学科课程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继而宏扬书法艺术,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之成为“电脑时代”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概念界定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和学生家庭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分析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且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是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书法课程: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下,在完成新课标规定写字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实际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以毛笔书法的教学为主的书法课程。一二年级起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毛笔书法课程和一课时硬笔书法课程,三四五六年级每周安排两节毛笔书法课程,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各学段的学习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阶段的教育功能:是指在小学低、中、高各个学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能力、感受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书法课程所发挥出的不同的教育功能。三.理论依据: 1、系统论:教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书法是构成教育整体的一个部分。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发挥作用,有助于促进整体的发挥。 2.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而在书法的过程中,那种感受练字带来的艺术情趣,感悟其线条与布局所形成的艺术魅力,都必须依靠智力各个基本要素协作才能得以完成的,因而我们认为开设书法课程是学生益智养性的有效途径。 3、书法艺术理论:韩盼山教授在《书法艺术教育》一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点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身则只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这些知识教育为书法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在接受书法技能训练中,进一步领略了书法的妙境。四、研究对象 1-----6年级全体学生。五、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书法教育,达到人人会书法,人人能写一手好字;找到书法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 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书法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掌握最基本的执笔方法与练字方法,努力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引导学生开展与本课程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成长,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书法人才,彰显校园书法文化艺术,继续打造墨香校园。六、研究内容把书法教育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为1-2年级;第二学段为3-4年级;第三学段为5-6年级。确立掌握书法与审美教育;书法与综合素质;书法与人文素养三个学段的不同内容目标,每个学段的每种内容目标形成递进关系。以“书法与审美教育”为第一学段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方块字的基本间架结构,能写出规范的硬笔字;掌握毛笔书法的工具以及笔画的基本写法,掌握对联的布局写法,了解汉字的美感,达到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二学段是“书法与综合素质”,俗话说:“写字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笔下尽是冗墨缛体,难通灵气。”学生书写时必须做到静气凝神、全神贯注,以达到心、手、脑的协调统一、通力合作,方能“大功告成”。因此,书法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书法练习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不自觉转为自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会随之悄然形成,学生的耐性、坐性、悟性、坚持等均会得到提升。 第三学段是“书法与人文素养”,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书法经典作品,促进学生对汉字和书法产生深刻的艺术感悟和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去理解书法的线条质感,熟悉书法的发展历史,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书法艺术载道教化的作用。七、研究方法与策略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铺以观察法、实验法 2、研究策略 纵横研究 (1)纵向研究:我们将在书法课程教学中,采集若干个案进行研究分析,纵向比较。 (2)横向研究:将我校书法实验班的孩子与普通班的孩子进行分析对比,横向比较。八、研究的实施 1、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步骤。 A选定课题阶段(2010年8月-9月) B确定研究对象(2010年10月) C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010年10月) 2、分段确定研究重点 2010年8月--2011年8月为研究的第一阶段(做过程记录,进行效果检测) 2011年9月--2012年8月为研究的第二阶段(做过程记录,进行效果检测,写出阶段小结报告) 2012年9月—2013年1月为研究的第三阶段((1)收集课例教案,实践操作试题;(2)分析有关材料、数据,撰写研究论文;(3)总结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法,调查总结法,活动法,文献法,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反思,完善。(1)、抓好写字教育,师资先行提高教师的书写技能和专业水平,是推进学校写字教育的保证,学校始终把抓好教师“三笔字”作为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抓手,千方百计为教师进修、学习创造条件。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写字基本功培训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要写好三笔字。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教师硬笔书法比赛,现场定时书写,评出一、二、三等奖,以促进教师书写水平的提高。(2)、全员参与,措施到位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迁移作用,是学习各门课程的基础,必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专职写字教师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课,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全方位配合,在抓普及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书写技能的提高,扎扎实实地推进写字教育。(3).抓“双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写好字,必须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把“抓双姿”列入学校重要日程,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只要让学生提笔写字,必须强调双姿正确:头正、身直、臂开、足平,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沿一拳,手指距笔尖一寸。学校领导在听课时把学生双姿是否正确纳入课堂教学评价中。(4).抓写字训练,提高书写技能要写好字不仅要懂得写字方法、要领,还必须保证书写训练时间,才能逐步形成技能,提高写字质量。学校规定除写字课外,每天午自习10分钟练字时间,由班主任组织学生练字,并配以优美的古筝乐曲,使学生旦筏测禾爻鼓诧态超卡在优雅的环境中,凝神静气地练字,持之以恒,以此促进学生书写水平的提高。(5).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写字兴趣写字教学的评价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于书写的兴趣,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有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写字技能。对低年级学生的写字评价,教师特别注重认真的书写态度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对基本笔画的把握,重视学生书写的正确、端正和整洁。随着年级的升高,还要注重他们的书写是否规范和流畅,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审美情趣。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来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和自信心。(6)、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审美水平。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7)、书品促进人品,塑造美好心灵字如其人,古代的书法家之所以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是因为他们有着美的心灵。要教学生学好书法,必须先学会做人,先修养品德。通过书法教学,在了解历代名家所创造的伟大作品的同时,去接受书法这个传统艺术的熏陶,接受书法家的品德,如:颜真卿的“忠义光明”、柳公权的“心下正则笔正”、蔡襄的“才德俊伟”、欧阳修的“学书为乐”,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心灵美。。(8)、练习书法,学会做人做事通过学习写字,在一笔一画的训练中培养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耐心稳妥、善于体贴人的良好品质,克服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一件事都必须有耐心、有意志才能获得成功。学生在书写水平与欣赏能力提高的同时,积极培养高尚和审美情趣,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的行为美。(9)、布置校园环境,美的熏陶教室的写字小明星展览板,学校大厅的书法园地,处处翰墨飘香,使学生感受到书法的美在校园无处不在,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10)、开展多项活动,健全档案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校内外书法竞赛、全国书法课题活动……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提高审美情趣,达到“美”的教化。建立健全写字教育档案管理,做好写字课题的档案记录、跟踪。九、研究成果预测: 1、研究报告及研究论文汇编。 2.书法作品展。
2、试论在美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新课程中,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的理念之一。中学生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兴趣、动机理想发展的主要阶段,而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符合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也要符合美术本身就是视觉艺术这一特点。 一、形象导入,形成教学信息磁场。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的导入教学恰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添加剂。在美术课的绘画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欣赏美、创造美的作用呢?实践证明形象导入法最为有效。即绘画课从技法演示入手,教师准确、熟练、概括性很强的笔法与纸张结合产生的效果,会使学生惊叹不已,跃跃欲试。这从上课的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住了学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兴趣磁场,自然而然地融汇了知识,学生也易接受。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示范作品的技法,学生用眼睛看,教师作语言描述,很容易形成兴趣磁场,磁场一旦产生,教师便“趁热打铁”,顺利地进行绘画语言知识的传授,达到教学的目的,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技能美感,而且还满足学生模仿,期望尝试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浓厚的美术心理。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兴趣。中学生美术教学除了培养真善美学生审美能力,双基知识与技能外,对他们的辅德益智,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自由、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创作性思维等方面都具有多种教育功能。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感到疑惑,存在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师的启发下,才会开动脑筋去思考,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在思维上学生是往往凭自己的个性去思考提问的。例如:在水彩画课中,教师示范画了一个苹果,而苹果上的高光部留出空白。当时有个别学生不理解,为什么高光不用白色来填?当老师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学生才向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水彩画上白颜色不能画高光部?那白色作什么用?为什么水彩画还有白颜色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请大家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发言,最后老师总结终于让学生明白了水彩画颜料白色的用处,老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式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发现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形象思维和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就要在教学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绘画创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学生对表现内容感受程度的深浅是创作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有兴趣有感情的情境非常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人、物、景点设置情景,使学生用自己的感情去创作,这样才会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才会激发学生们潜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范作、实物、风景等物象的观察比较,使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正感知和认识,提高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和表现能力。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离不开观察,观察又总是伴随着比较,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的感知,没有比较就没有见解,没有准确认识和判断,因此观察、比较是最基本的美术教学方法。观察比较的内容有:物象特征;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色彩、明暗;物象的神情,动态、活动情景和情调:物象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物象与画面的比例、位置、布局、色调的冷暖倾向,色彩的对比和谐等。教师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按作画步骤,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掌握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如画一棵树,作画时不能只盯住一个枝丫或几片叶子描绘,而要去观察比较整个树的结构、形态、体积、明暗、色彩等,这样观察后画出的就是真实的具有质感,量感,空间感的树,枝权树叶只不过是局部,局部要从整体;要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标准,即注意临摹的范品或自己艺术追求中的标准。指引学生观察客观事物要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结合,拓宽思路,富于审美。和已掌握的音乐、诗歌、文学知识相辅相成,如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既写了水天相连的景色,又交待了画面的透视变化,既描绘了色彩的对比和谐,又刻划了动态的丰富变化,既有一望无边的地平线,又有错落有致的点和面。诗情画意,交融难分。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和认识客观物体的美与丑,崇高与卑下,高雅与粗俗。 (作者系陇南市武都二中教师)
3、如何在艺术课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美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结合民间工艺制作,了解传统文化,使民族的东西得以发展。
民间美术是组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民间美术品种极多,贯穿了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本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化,由衷地感到骄傲,为我们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比如,在七年级的《江南民间美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形式丰富多彩,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同学们利用课余收集的信息资料,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根据自己介绍的内容自愿结合成小组,先进行交流,然后小组进行汇报。有的小组向同学们介绍了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有的小组介绍了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及各种结的装饰用途和寓意。有的小组介绍了各种民间的玩具的形式、特点及民间玩具图案的装饰寓意„„通过第一课时的讨论、交流,同学们从对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知识的知之甚少到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制作一只风筝、放飞风筝、中国结的制作,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中国结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通过对风筝、中国结的学习、制作,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同时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结合建筑艺术的欣赏,领略中华建筑的文化历史,建筑特色。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无论从建筑的构造,到装饰纹样、装饰色彩,无不反映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融,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有着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少儿版七年级的《建筑与环境》单元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探索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如傣族的竹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侗族的鼓楼,同学们发现傣族的竹楼布局灵活多样,造型灵巧飘逸,四周以竹篱环绕,幽静宜人,体现了人居相依的理念;而蒙古包是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侗族的鼓楼,不用一钉一铆而衔接,我们不仅为工匠的精湛技艺而赞叹,同时鼓楼又是侗家人团结的象征。通过对建筑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体会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些理念与如今的和平发展、爱护自然、保护地球、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
(三)结合名画欣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赏画、品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在课前我安排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走进名家、名画》栏目,通过一周一位学生轮流的交流,感受艺术家那份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同时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如在六年级美术教材中,在讲各种不同的线的表现时,我通过让学欣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梁楷的《泼墨仙人图》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通过赏画,使学生对中国画中的用线有了一定的认识,唯有在认知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造。
4、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接受他们的不同兴趣,承认他们掌握知识能力的不同。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尊重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敢动笔,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动笔,从最基本的开始,体验绘画的乐趣,不要过于注重画的质量。这样,学生上课没有压力,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学习,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充满生机。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轻松愉悦地完成了绘画,尽管绘画的质量有好有坏,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学习兴趣激发,体会到了美术的魅力。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去学习,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现象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二、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教学的决策者,学生则是观众,是被动者,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处境。这样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学生很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发展也很难实现,学习兴趣不浓,久而久之,学生都是在被动应付中学习,学习效率不高,有的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而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应时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心灵上获得自信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教师应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美术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为民主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站在同一位置上。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他们,把美术课堂变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的场所。这样,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是属于他们的,同时体会到了美术的魅力,领悟了其中的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三、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美术课有时需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去亲近大自然,进行实地写生,这是受学生欢迎的课。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是依照课本讲解知识,该如何构思,如何绘画,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画。学生听完很难产生绘画的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艺术的点缀。教师应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让他们去听,去闻,去看,去观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描绘,去抒发感情。这样,不用教师重复讲解,学生便知道了如何描绘,怎样构景、选材,完成的作品比在教室中的更加真实生动,富有感情。学生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心情变得轻松愉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浓厚,不再不知从何下笔。
四、挖掘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到评价鼓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启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塑造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1.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表现,鼓舞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支持他们的观点,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理解他们的烦恼,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宽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正确时,教师应肯定他们的勇敢,不应一味地批评指责。教师的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进步、自我认识。
2.揣摩评价语言
评价教学是一门艺术,对教师有较高要求。教师要正确、有针对性地评价,注意评价的语言。教师应善于变幻,真诚地评价学生,而不是敷衍了事,用心去发现他们的优点,让学生在夸奖中成长,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习起来也有了动力,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教学质量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提高了课堂质量,而且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传统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在课前必须搜集整理多种图片、录像,在讲课过程中要有大量讲解,本来有趣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省去了这些麻烦,学生很全面地观察到作品,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培养了审美能力。
1.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容易
在美术教学中,大都是教师讲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像看电影一样,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审
5、浅谈如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发展
因此,重视教师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教学艺术?一、教师必须有五个“一”基本功五个“一”基本功是:普通话,好板书,好口才,好文章,好方法。教师有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在听觉上给学生以美感。教师有好板书,在视觉上给学生以美感。再加上教师有好口才,好文章,徐徐道来,娓娓动听,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听你的课是享受。好方法就是通过钻研各种教法,发挥自己优势,形成自己特色,这样教学法就活起来了。二、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引路人教师是五种角色兼具的人,即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毕业事业的引路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因此教师是社会的重要角色。有人说过:“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应成为什么样的人。”甘地说:“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课本。”因此德才兼备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提高教学艺术的基本保证。三、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拥有该学科的渊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教师如果有了渊博的学识,教学就有了源泉。实践证明,教师“授业解惑”的职能决定了教师不但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努力学习,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不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情,虽然许多教师为科班出身,但所学未必精到,有的教师表面看来知识游刃有余,实则浅薄寒伧,学生很难从其身上体会到教师应有的文化底蕴,而教师也难于以识服人。学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力量源泉,教学艺术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具体途径。因此,教师能够通晓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发掘知识渊薮,真正成为让学生佩服的教师,才是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四、教师必须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果研究教学规律,即指研究教学内容的规律、教学方法上的规律和认知上的规律等。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普遍易于接受的规律是从具体到一般,即从感性到理性。以数学为例,当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逻辑的连贯性、积极的创造性角度出发研究教学、钻研教学。例如,将书上的知识进行重组,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具体化等。这样使学生既学得具体、轻松,教师也教得愉悦,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互动。五、教师必须把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愤怒出诗人,激情见水平。情感之于教学,犹如能源之于发动机。把情感贯穿整个课堂,融入“精,气,神”,即精力充沛,气势旺盛和神采飞扬,就会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动力作用,而且能起到消除疲劳、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感情的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使主体乐此不疲,而且思维敏捷,并富有创造性。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应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没有教师的情感就很难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教师的情感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爱,这种爱可以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块”,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教师搞好教学的原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发挥情感的作用,即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合作、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教师充满激情的讲授,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品尝取得进步的快乐。六、教师必须把新的、正确的思想和理念贯彻到教学中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教学也如此。“教有教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因时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诸多差异,教学方法也不能一层不变。教师在教学艺术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浅层次上,这就要求教师竭尽所能,努力探究教学技法,以实现教学的真正高效。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教师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而应该乐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上“与日俱进”。七、教师必须以学生为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才学得牢固,积极思维兴趣才浓厚。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学生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八、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求知。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预先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可能遗忘的知识点、上次教学没有听懂的地方、或是难度较大的课题等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具有精湛教学艺术的教师能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九、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它学科高,致使数学教学必须更加强调形象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仅善于运用严密的逻辑武器,而且还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法宝,通过直观性语言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把理论与形象融为一体,完成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数学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于比喻、类比、模拟、描绘等艺术手法,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原理、概念、公式和定理等。如在教学过程中故意制造悬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十、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仍以数学教学为例,对于讲授《高等数学》,许多教师认为不能离开传统的“黑板”方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优势已越来越明显。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教学过程,而且能使课堂由静变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的传统教法。如传统教学手段只能提供静止的画面,对运动、抽象的画面或过程则难以表现。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6、中学生为什么进行艺术教育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在他的六种教育科目中,把"乐"列为第二位,也就是说,音乐的开启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记忆、注意、想象、创造等能力。例如:就音乐学科的视唱来说,在视唱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眼、口,且大脑要进行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没有正确而敏锐的分析与判断,要想准确地视唱是不可能的。
美国教育部长赖利曾坦言,把艺术纳入具有挑战性的核心学术学科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在世界市场中达到最高潜在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要确立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而被我国音乐教育专家称为世界上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教育文件《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首次把艺术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此文的汉译者刘沛的论述是:它的出台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几代美国人经过对世界艺术教育文化思想的结晶,是美国教育文化思想的结晶,是美国教育界对100年来美国教育发展与变迁、曲折与坎坷、梦想与辉煌的全面的反思。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起着关键的作用与地位。
在近几年的音乐教学中,我认为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创新意识,即创新过程的第一步,它其实就是一种好奇心,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和发展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与提问,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与提示让学生主动地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再如: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曲目创作,在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哪怕是很多错误也不要轻易地批评学生,更不应该扑灭学生刚建立的"创造性火花",而且积极鼓励学生用已学过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从旋律、节奏、节拍等音乐要素来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创造。
第二,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作用。
音乐有着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由各种音乐要素组成,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有着比其他学科更有独特功效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音乐语言,无论是反映历史还是表现日常生活,还是模仿大自然声响,或者提示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通过音乐语言来创造和想象的。例如:《梁祝》以他优美动听的旋律向人们诉出一个动听、感人的爱情故事,而不同层次的人在欣赏它的同时,也会在各自的脑海中产生不同的想象,勾画出不同的画面,并通过画面进行丰富的生活联想,甚至达到艺术上的创造。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当然,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欣赏音乐的教学活动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表演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把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三,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目前有很多学校正推广素质教育的模式:合格+特长,其目的就是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并得到相应的发展,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所谓"创新精神"是指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应用、拓展及延伸过程中,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和情感上的满足。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使学生获得学习中的喜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学生通过音乐的熏陶,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促进他们创新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形成,在有竞争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在学生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到陶冶,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创造力就得到发挥。例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每当他研究的课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小提琴演奏音乐,并经常从音乐中获得了灵感,最终攻破了他的科研课题。这正是音乐使他的情感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来,思路与实践从逻辑的束缚中释放出来,就是创新精神的发挥中获得了创造力。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应答式"和"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得到压抑,也就无形中削弱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艺术教育,怎样才能在实际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第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瑞士心理学家皮严杰说:"教育是造就能创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素质教育提出的口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因材施教,不能用考试的一个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也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这是因为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课堂上进行音乐创作(给一段歌词或给一段曲目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或创编歌词,教师再对创作的要求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即兴创作音乐的兴趣得到激发,而逐步达到创作能力的培养;再如:倾听音乐、欣赏歌曲、视谱、奏乐以及舞蹈等,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善于运用各种形象,运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创设各种愉快、生动的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全面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艺术教育者,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繁荣和富强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7、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利用鼓励和表扬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自尊心较强,比较敏感。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外,还要对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让他们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来舒缓内心的压力,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美术学习。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他们在理解知识时的效率也不相同,教师要对学生保持良好的耐心,尊重学生,并善于法相学生的优点和进步,通过鼓励和表扬学生来提高他们对美术课程的兴趣。通过美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嗯能力,并让学生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产生创作的冲动。在学生刚开始学习中学美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绘画内容,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地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用画笔表现出来。在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美术功底,在教学中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创设出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高美术能力,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
8、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创造力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美术教学因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绘画手工操作的实践性等,使它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能力方面起着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学生创造力的特点,才能对其有恰到好处的学习目标预期和提出恰如其分的学习要求。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在美术课堂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人的智力的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因为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不能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的发明与创造。而美育则有助于人的感知觉能力的提高,进而扩大和深化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因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文化知识,不仅要依赖于各门理论学科,而且需借助于文学,艺术形象积极的解释生活的真实及本质。通过艺术认识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去获取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善于思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评价,又由于学生经验能力所限,看法也许是幼稚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二、 在美术课堂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平时上课时,尤其是在没充分备好课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作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去分析评论的很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中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就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作为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教师要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意识。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我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们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三、 在美术课堂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在人们头脑子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学生正是凭藉着记忆才能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比如:通过美术教学,使学生将看见过的物象进行回忆或再认,然后进行描绘。如此反复训练,便能不断提高他们对图像、色彩、等方面的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此外,这种形象识别与形象记忆能力,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
四、 在美术课堂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黑格尔认为,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是兴趣的激励。兴趣,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要学生学好美术,就要激发学生爱好美术的兴趣。我通过讲有关美术方面的故事、参观大自然、赏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向往美、追求美、享受美。兴趣激发出来后,会产生强大的内动力,一种愿学、乐学、好学的风气油然而生。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而知识和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得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想象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关系密切,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启发学生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等。学生们不仅能从诗句中感受生动的形象,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画画的联想范围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并且使学生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他们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对于学生们这些闪光的创造性火花必须给予鼓励,通过鼓励一个学生,而激励起全体学生进行再创造的热情。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需要创意。美术也要反映现实,表现大千世界。美术反映现实就要进行创意,正如历史伟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的创意又如一位美术家所言:要把山上之竹变为眼中之竹,要把眼中之竹变为心中之竹,要把心中之竹,变为纸上之竹。创意,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更美、更新、更高的境界。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变照葫芦画瓢为引发。照葫芦画瓢,即老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谁画的像谁的分就高。这些传统的,错误的绘画教学方法只能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引发,引发学生内在的感受、情绪、想象、气质和才能等等。由引发然后产生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美术作品恰恰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形象思维训练,而且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五、 在美术课堂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
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美的欣赏和创造,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引导学生观赏美景,欣赏乐舞,还是鉴赏字画, 都需要形象思维体会其中的意境, 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美术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创造性思维是运用新颖的,独到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而美育正是培养和发展这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和主要手段。
六、 在美术课堂上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让创造力显现出它的魅力。青少年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大多很强,但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机会不是太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时的让同学们过把瘾。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历史画的教学方案,围绕画面中的角色完成教学计划:制头饰,画背景。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整个演出过程的整合能力。几乎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被调动了起来。到上课表演的时候,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充分展示了创造的魅力。
由于美术活动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学习思维活跃,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易于学生个性化的自由创造。也正是这种美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新颖、独特与对自身审美经验、美术能力的不断超越,从而能充分发掘他们的美术学习潜能,实现自身艺术水平的更新、美术能力的改造与重构,获得创造力发展。
“ 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罗恩菲德语。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更要注重发展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美术教师要在常规教学中具有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敏锐自信、勇于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9、艺术课程进入中考,这对中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艺术课程进入中考的对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缓解压力的,因为现在我们很多的小孩子压力已经非常大,从开始上学,因为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成龙成凤,不输在起跑线上,就会给孩子报很多的补习班,培养孩子从小的兴趣,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压力非常的大。
所以这一次艺术课程进入了中考,对于我们每一个孩子们来说,其实还是非常难得的。虽然有很多的人对于艺术生这三个字有很多的偏差,但其实艺术生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们平时在各种学习和经历的时间上面并不比同时优秀的学习的学生差,更多的是对于艺术生来讲,他们不只要学习文化课,更要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努力和一定的学习,这对于艺术生来说压力相对还是非常大的,相对于完全学习文化课的学生来讲,艺术生可能在大众的眼中看来,其实是有一定的侥幸心理的。
但是艺术课程进入中考,对于每一个中学生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缓解压力的作用的。不过在同时,如果一旦决定了要走艺术生这条道路的话,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可能在文化课上面就会存在很少的知识的摄入,这个时候也需要我们相应地提高自己的文化课的成绩,如果是决定要走艺术这条道路的情况下,可以在专业方面下移下苦工夫,但是文化课也不能少,因为毕竟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来讲是重中之重,所以无论是艺术课程还是文化课程,都应该有相同的对待的程度。
艺术课程进入中考对于中学生的发展还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但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去考虑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