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办好中国高等教育?
近日消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种什么树,成什么林,结什么果……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站在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点上,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回答好六个问题。”23日,“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八十年”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论坛上发言时这样说。针对近日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陈宝生强调,“双一流”建设搭建的是戏台不是擂台,各高校要拿出自己的业绩,一起表演。
陈宝生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需要探索回答六个问题:一是回答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紧紧结合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二是回答好“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走近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朝着高等教育强国目标迈进。三是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要深刻把握中外教育发展历史规律,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五是回答好“搭什么台、唱什么戏、创什么业”。要围绕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加强从顶层设计到微观操作的思考探索,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六是回答好“种什么树、成什么林、结什么果”。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营造良好政治和学术生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在论坛上表示,中国人民大学80年走过的历程揭示了三大命题:一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办的具有红色基因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二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能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三大命题更是有待在‘双一流’建设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的命题,我们必须树立坚定的自信。”
论坛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1所高校的领导,共同探讨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道路与办学经验。
2、如何评价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这个研究生存在的问题是个体,不具有代表性。再则,中国教育肯定是存在问题的,任何先进的教育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是哲学教给我们的。个人理解问题有:一是体制的问题。属于行政范畴。二是风气的问题,属于社会的范畴。三是市场的倒逼让学校和学生及家长无所适从,出现了严重功利性,这是最大的问题。
3、中国高等教育有何优势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国?
中国高等教育主张守正创新,秉持前沿性、思辨性、导向性;在及时准确宣传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方针政策及新思路、新举措的同时,关切高教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理性求索,力求高品位、大视野、多维度、深层次展现高教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最新成果,为作者搭建高等教育理论探索和交流的高端平台,让读者领略各方治教治校治学的智慧亮色。
9月28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情况。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65亿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高等教育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
中国高等教育有何优势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国?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超过4%。据初步统计,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14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
2012-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年累计投入13.5万亿元,超过1952-2011年60年累计投入之和,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财政教育投入最多的5年。
高等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速迈进,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2016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80所,比2012年增加90所,其中普通高校2596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373.8万人,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综合水平的指标。毛入学率超过15%,高等教育就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代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中国的毛入学率虽然与美国相去深远、不过很快就赶超部分发达国家了,但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不能单看毛入学率。毛入学率的提高也会带来一些稍负面的效应,比如劳动力供给的高层次化、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这些我们先不做讨论,单纯来看一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与美国还有多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