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发护发 » 日本福信生发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日本福信生发

发布时间: 2021-03-13 18:16:30

1、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有过哪几次战争?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联合高句丽进攻新 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 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 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 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 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 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这时日本在百济的总兵力 为三万两千多人。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 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 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 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 ,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 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 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 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 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 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2、唐朝时,唐朝曾以压倒性优势将日本打服,是哪次战争?

在唐朝的时候,曾经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日本,这场战役确实是存在的,名字叫做白江口之战,讲到这场战役就不得不讲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仁轨。

白江口之战主要情景:这一场中日大战是历史上的第一场战斗,刘仁轨是一个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在唐朝的时候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第一个是新罗、第二个是高句丽、第三个是百济,这三个国家虽然紧紧的挨着,但是并不和平,新罗和百济是属于一个联盟的状态,所以一打二肯定是不公平的,这时候高句丽就开始寻求周边邻国的帮助。

这时候刚刚改新之后的日本比较膨胀,便满口答应了高句丽这个国家的求助,开始出兵帮助高句丽打新罗和百济,这时候新罗的老大哥唐朝听说了此消息,心中嗤笑不已,然后不慌不忙的派出了当时的文官刘仁轨。

这时候的大唐属于一种超级大国,根本就没有将日本放在眼里,最终刘仁轨也是不负众望,打败日本出征兵,这就是唐朝时期的以压倒性优势将日本打服的战争——白江口之战。

3、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几次侵略战争

16世纪末17世纪初日本丰田秀吉统一日本后,就妄图侵占朝鲜,攻打中国,并且派兵在朝鲜登陆,明朝政府为了保护属国朝鲜,派兵入朝,与日军作战,在朝鲜和韩国的历史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最后在明军和朝鲜军队联合抗击下,日本撤退。

后面有19世纪70年代侵略流求,在台湾登陆,甲午战争,参加八国联军侵华,以对德国作战为由侵占山东,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攻打长城沿线,策动华北脱离中央自治,七七事变

应该有11次左右吧

4、为什么说近代日本是英国扶起来的?英国到底要日本近代化有什么关系?唐朝在历史上打败过日本吗?

对日本和英国的关系主要是源自于明治维新时期,经济上日本吸收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并且由此直接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学生赴英、法等欧洲国家学习,聘请英国的老师。军事方面,日本海军仿照英国海军编制,并派遣海军将领赴英国学习,军方关系甚好,兵舰在英国制造。社会建设方面,日本一开始依靠英国来修建铁路,后来自力更生。
我觉得这是为什么说近代日本是英国扶起来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纪初,日英一度结为同盟,并以此参加了一战。
具体的内容参照:
http://tieba.baidu.com/f?kz=108060528 关于明治维新的
http://ke.baidu.com/view/89482.htm 关于英日同盟的

关于唐朝和日本的一仗,我不大清楚,搜索了一下,转给你: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了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希望能对楼主有用~~~

5、中日为什么世代为仇

历史上,中日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隋唐(在神话传说中要追溯到秦朝),尤其以唐朝关系最为紧密,那是中日双方主要是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来华,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学习唐朝,把咱的先进技术教会了个白眼狼,自唐后就有冲突,在历史上主要有下面几次:
1、白江村之战.660年百济受新罗与支持新罗的唐朝的围攻而灭亡,百济遗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应允出兵朝鲜.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与新罗-唐朝联军在白江村交战遭到惨败.百济灭亡,日本退守对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于1268年命高丽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实质是勒令日本朝贡称臣.当时镰仓幕府执政为少壮派的北条时宗,拒绝对忽必烈进行任何答复,并命驻守镰仓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积极备战.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强征高丽平民5000人,与元军组成25000人的军队准备对日作战.在对马与壹岐击退了小股日军后进驻博多湾,与少贰景资的相同数量的日军交战.日军由于不熟悉元军战法因此处于被动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组织新的防线.但元军就在总攻前夜被一场大风将所有战船刮沉,全军覆没.镰仓幕府逃过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两路,一路从朝鲜一路从中国江南进军日本.总计14万人于7月初汇合于鹰岛,但又是在总攻的前夕元军再次因大风而全军覆没.

3.庆长-文禄之役
文禄元年(1592年)在朝鲜屡次拒绝丰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后,派遣16万陆军出兵朝鲜.在战争初期日本势如破竹,连克朝鲜主力,占领了京城,开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镇.但在水战方面日军败给了朝鲜的李舜臣,补给线受到沉重打击.此时明朝应朝鲜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军在平壤之战中遭到惨败,祖承训(日后祖大寿他爹)败退,先锋史儒战死.第二批援军由李如松率领再次入朝,经过一夜血战收复平壤,但在开城北的碧蹄馆被日军伏兵击败退守开城.双方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庆长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万陆军入朝与明军交战,明军主力围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卫的蔚山城却久攻不克,最终撤退.但不久麻贵击退了新来援助的日军主力,加上丰臣秀吉病故日本开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战中双方进行血战,日军损失了大量战船和士兵.明-朝联军损失也很惨重,而且失去了老将邓子龙与李舜臣.这次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战争,这个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师全军覆灭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航线;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中日问题的现在和未来都是在这个条约上埋下的,

5、1900年6月,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后,1901年,被迫与包括日本在内的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强占了中国的山东,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无理地将大战前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全部接受,引发了“五四运动”。
7、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军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军攻占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但二战后,美国却在上面建起靶场,没有归还给中国,而1971年美国又将钓鱼岛交托日本,这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问题
8、至于未来吗,谁也说不好,但是现在中日之间关于领土主权争议问题核对历史的态度,本来是可以通过政府间坦诚、冷静、务实的协商加以处理的,而日本方面一再制造事端,试图将中国领土并入日本,否认历史这是中国人民坚决不能接受的。
请采纳

6、中日第一次战争是什么?

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战争(1274年至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7、日本和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是663年8月进行的白江口之战。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时在位的齐明天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

白江口之战

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

白江口之战(3张)

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使日本意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国抗衡,于是此后的几百年间,他们一直与中国修好,并派遣十几批“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而其国内了经历了天皇集权、摄关统治(由权臣担任摄政、关白,实际掌权)、院政(由天皇让位于子弟,自己称“上皇”、“法皇”,实际仍行使政治权利)、战国大名纷争等时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续九百余年,其间虽有元朝入侵日本,但和平基本上被维持,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而这一切,都是由于白江口中日一战,创建了全新的朝鲜半岛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经战争失败后而对唐朝尊敬有加的双重原因。

引用

8、中国和日本第一次的战争是什么时候(包括

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海战,刘仁轨以少胜多,全歼日本舰队.
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今韩国公州)都督,安抚百济余众,不巧王文度于渡海时死去.百济僧人道琛及故将扶余福信拥众据周留城(今韩国扶安)抗唐,又派人前往倭国(今日本)迎回故王子扶余丰,立其为国王.这时,倭国亦欲乘朝鲜半岛三国内乱之时,保住在高丽半岛上的势力,缓和国内的政治危机,遂派阿昙比罗夫率日军护送扶余丰回到百济.苏定方归国以后,道琛与扶余福信引众围攻百济府城,刘仁愿遣使告急.唐高宗诏令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领王文度部众,从近道征发新罗(位朝鲜半岛东南部)兵以救援刘仁愿.刘仁轨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并说:“天将富贵此翁耳!”(《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于是选吉日而行.临行前,刘仁轨发誓:“拟削平辽海,颁示国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此次,是刚满六十岁的刘仁轨第一次带兵出征,鉴于没有作战经验,所以刘仁轨治军非常严明.刘仁轨率唐军转战而前,所向无敌.道琛率百济军在熊津江(即今韩国锦江)口立两道栅栏,抗拒唐军.刘仁轨率部与新罗兵四面夹击,大败百济军,士卒争入栅内,由于便桥狭窄,落水及被唐军所歼达万余人.道琛连失两栅,遂解除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在百济西部任存山).道琛自称领军将军,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招兵买马,其势愈壮,对唐军构成威胁.刘仁轨见所率唐军兵少,便与刘仁愿合兵一处,养兵蓄锐.
这时,高宗又诏新罗出兵,援助刘仁轨.新罗王遂遣将军金钦率兵向百济府进发.行经古泗(今韩国泗川),遭受福信部阻击,金钦只得由葛岭道(今韩国泗川县与晋州县之间)退回,由此不敢复出.不久,福信杀死道琛,兼并其众,专制政柄,扶余丰“但主祭而已”(《旧唐书·百济传》).
龙朔二年(662年)二月,唐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久攻平壤不克,又值大雪,遂解围归国.唐高宗也认为不宜再战,便下诏书指示刘仁轨:“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就新罗,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旧唐书·刘仁轨列传》)唐军将士也皆欲西归.刘仁轨客观、细致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坚守百济,伺机出击.他说:“《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况在沧海之外,密迩豺狼者哉!且人臣进思尽忠,有死无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主上欲吞灭高丽,先诛百济,留兵镇守,制其心腹.虽妖孽充斥,而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战而有胜,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据险,开张形势,飞表闻上,更请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当出师命将,声援才接,凶逆自歼.非直不弃成功,实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军既回,熊津又拔,则百济余烬,不日更兴,高丽逋薮,何时可灭?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贼中心,如其失脚,即为亡虏.拔入新罗,又是坐客,脱不如意,悔不可追.况福信凶暴,残虐过甚,余丰猜惑,外合内离,鸱张共处,势必相害.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众将觉得刘仁轨说得有理,皆相从.
时扶余丰与福信等也认为唐军孤城无援,即将撤退,还遣使探问:“大使等何时西还,当遣相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从此未加防备.刘仁轨、刘仁愿知百济防卫松弛,遂七月趁其松懈,率部突袭,相继攻克支罗城(今韩国怀德)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歼敌及俘获甚众,分兵守之.福信等退守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凭借该城临江高险,又当冲要,严兵守卫.随后不久,刘仁轨伺其稍懈,率新罗兵夜至城下,驱众从四面攀草登城,天亮时占据真砚城,终于打通了从新罗运粮的道路.刘仁愿遣使归国报捷,同时请求派兵增援.此时,唐高宗已得知倭国出兵增援百济,遂命熊津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孙仁师发淄(州治今山东淄博西南)、青、莱(治益都,今属山东)、海(治朐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四州兵7000人开赴熊津.
福信等丢失真岘城后,处境日窘,又与扶余丰之间的猜忌与日俱增.福信遂装病不出,企图趁扶余丰前来问疾之时,伏兵杀之.不料此谋泄露,扶余奉便帅亲信袭杀福信,遣使分赴高丽、倭国,乞师援助
龙朔三年(663年),倭国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济为名,令倭将毛野稚子等倾举国精锐27000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八月,唐高宗以连年用兵海东,百姓困于征调,士卒死者甚众,诏罢36州制造船舰,并遣司元太常伯(即户部尚书)窦德玄等分赴10道,询问疾苦,黜陟官吏.九月,孙仁师率部抵达熊津,与刘仁轨、刘仁愿会师,唐军兵势大振.
唐军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会上有人认为“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但刘仁轨觉得此举不妥,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说:“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固守则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旧唐书·刘仁轨列传》)此举得到唐军诸将的一至认可,于是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刘仁愿、孙仁师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水军与粮船从熊津江入白江而下,和陆军会合,同趋周留城(在今韩国扶安,建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初八,孙仁师等在白江打败百济残余部队及倭兵,攻克周留城.由于周留告急,倭将庐原君臣率水军万余渡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刘仁轨率水军率先到达白江口.二十七日,倭国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口,两军遭遇.当时唐朝水军为7000余人,战船170艘;倭国水军万余,战船1000多艘.倭军虽在数量在多于唐军,但唐朝因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所造海船以形体高大、性能良好著称于世.例如,意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纪的中国与非洲》上记载:“中国大约从公元600年开始,就建造具有五层甲板大吨位的帆船.中国帆船的体积很大,抗风浪的能力很强.”唐代海船之大,可见一斑.此外唐朝水军战船的种类也很多,据李靖《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和李筌《太白阴经·水战具篇》记载,唐朝水军战船共有楼船、蒙冲、斗舰、走轲、游艇、海鹘6种.所以唐朝水军的战船在数量上虽处于劣势,但在质量上却远胜倭国战船.
并于这次海战,中国史书记载非常简略,而日本史书则记载较为详细.由于唐朝水军先到达白江口,加上战船精良,刘仁轨遂采取疲敌之策,先抢占有利位置,列战船于白江严阵以待.倭军到后,率先发起进攻,结果不利而退.而唐军仍坚阵而守.二十八日,日本诸将与百济王在首战败于唐水军后,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实力,错误地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不观天气变化,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刘仁轨见倭军来攻,充分利用唐军战船的优势,指挥水军将倭军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随后再施以火攻,一时“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旧唐书·刘仁轨列传》)经过激战,唐军四战四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焚毁倭军战船400多艘;击毙倭将朴市田来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其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和倭军残部投降;百济诸城全部归顺,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因中国史书记载有限,所以鲜为人知.作战中,刘仁轨指挥有方,在兵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先采取守势,而后因势利导,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并辐以并火,最后取得了中日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作战的胜利.陆上倭军闻此讯,大惊不已,“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日本书记》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使唐军很快占领了百济全境,形成对高丽的夹击态势.同时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以备唐军.
此前,百济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回军后,招集亡散,各据险响应福信,白江口海战后,各率所部归降.刘仁轨好言安慰他们,然后让其各自率军攻打任存城,并准备派唐军相助.孙仁师认为:“相如等兽心难信,若授以甲仗,是资寇兵也.”刘仁轨却不以为然,说:“吾观相如、常之皆忠勇有谋,感恩之士,从我则成,背我必灭,因机立效,在于兹日,不须疑也.”(《旧唐书·刘仁轨列传》)于是发给黑齿常之等粮食和武器,分兵相随,遂克任存城,迟受信抛弃家属,投奔高丽.至此,百济皆平.

9、在历史上日本和百济谁是谁的属国?

1、日本与百济,谁也不是谁的属国;不存在百济支配日本的情形。

2、至于说日本天皇是百济人,不太准确,但天皇确实有百济王族的血统。

历史上,百济与倭国关系良好,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认这个事实。据《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是百济武宁王的嫡系子孙,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日本天皇是百济人后裔也是通的。说百济一直支配日本也是可以的。毕竟日本天皇的血管里流着百济王族的血。


A   


百济,又称南扶余

 在朝鲜半岛上,曾经有过如中国一样的三国时代,百济与高句丽、新罗一起被称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建立百济。百济是海上强国,不仅同高句丽和新罗进行贸易,还跨海同中国的南朝及日本进行商业交往。 百济使用汉字,在中国史书中,百济这个名称首见于《三国志》。

 百济建国后,与倭国(日本)统治者保持长久持续的亲善关系,百济也得到了日本的物资和军事援助。当时,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学者来到百济进行教育和文化交流,现在的日本奈良,就有由百济移民设计和建造的两个奇观:宝塔和木结构寺庙法隆寺。

 许多百济王族和贵族成员与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广泛承认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认这个事实。据《续日本纪》记载,桓武天皇的母亲高野新笠是百济武宁王的嫡系子孙,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后代。

后来,百济在高句丽持续的军事威胁下南向撤退,公元475年,首都被高句丽攻破,被迫迁都后,百济与新罗签订军事合作条约,共同对抗高句丽。

百济灭亡

公元七世纪中叶,新罗在中南部的影响力增长,百济国力下降,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联合新罗,渡海发动了对百济的攻击,百济首都泗沘最终被攻陷。整个战争持续不到10天。

百济遗臣鬼室福信致书日本,拥戴故百济王送予日本作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为王,并要求日本派军支援百济复国,一度收复数个郡县。然而鬼室福信功高震主,被怀疑谋反,百济王将之处死。新罗得知消息后,663年与唐联合,在白江口之役破日本援军,百济彻底灭亡。

 公元672年,新罗反唐,吞并百济故土。

 百济王族禅广(善光)留日本,其孙子在日本继续传承百济王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