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提到学生发展,就来不自能不提到教 师的作用。今天的管理者,应该把教 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思 考,以教师的发展来带动学生的发 展。学生发展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 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 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两 者之和就是学校的发展。 “生本”之下,还要“师本”吗? 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之间的理想关系是,学校的发展必 须以社会发展为本,学校的管理必 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学校的教育必 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发展是学 生发展的基础和平台.教师发展也 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从这一点 来讲,教师发展在学校和学生发展 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方 面要求学校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发 展的共同体,另一方面需要推动教 师的专业化发展。 李永培认为,教师发展.要把握 三点。 首先.要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师 的生命价值该如何体现。教师的价值 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教师的本体价 值,尤其是其生命的涌动、追求的价 值和对职业真正的理解还远远没有被 重视。 其次,影响教师的价值体现很重 要的方面—培训体制,需要改进甚 至重构。
2、邰亚臣的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发展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
去年,邰校长所在的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的招生方式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以小升初为例,面对蜂拥而至的家长与孩子,邰校长有一套自己的践行办法。
学校不考试,而是通过观察,通过和孩子聊天,了解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虽不能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到什么程度,但他们的整个精神状态非常好,有自己的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这可能是令所有老师和家长感到欣慰的事情,尽管前面的路途很曲折,很欣慰的是十五中已经开始在尝试了。
其实,这么多年来,邰亚臣校长在教育领域一直坚持的一点就是,“不要跟着别人做,坚持自己的办学方向,让学校最终能有效的安静下来,远离浮躁。”
当然,邰校长也十分重视教学成绩的提高。他认为:如果一个老师不在教学成绩的提升上做文章的话,那么这个老师绝对是不务正业的老师,那只能表明这个老师的钻研能力出了问题,也包括对学校整体教学的一个掌控能力不够。
那么,邰亚臣是如何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呢?
邰亚臣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怎么样去提升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不断地向自主教学发出挑战”。这是十五中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以教育教学水平为例:在中学老师这个舞台上,老师们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凭经验办事,而且还能做的非常好。可是还有很多事情,只凭经验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的最终工作是什么?是从工作中获得幸福的体验,是通过工作可以找到某种快乐。或许这个问题说的有点大,但在邰校长看来,这个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一个终极理想。
邰校长就经常对很多年轻的老师讲:“每个人活着,都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你当老师要想发财,可能性不太大。到了三十岁左右,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没有自己觉得比当老师更适合的职业呢?如果没有,那你就应该好好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到底怎么样做,朝着某一方面做,才能让自己的事业发展的更好。当然,养家糊口是我们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重任,但是在养家糊口的同时,我们怎么样获得工作中的快乐,这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何使老师心情舒畅地工作呢?这就涉及到了北京十五中的办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发展。发展立足人的差异性,努力激发人的成就感并促使其获得幸福体验,确立人的主体意识。”
在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不遗余力地为每位老师的发展创设舞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学生与教师和谐发展过程中,把培养幽雅、宁静的文化气质,洋溢青春的精神,做有品质、饱满的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努力促使教师与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独立的人格、批判的精神、有品位的生活。
显然,与以前的理念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在继承了前任校长的办学成绩和成果的基础上,邰亚臣把办学理念表述的核心要义定位在一种宝贵的“共生”思想上,也即平等意识上。
“谁都不要说谁比谁强多少,老师也不能采取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方式。也许知识上老师会比学生领先一点,因为老师比学生先学,但是在道德层面,在文化艺术审美层面,难道说老师就一定比学生高一块么?我看未必,甚至有些学生远远超过了老师,这是一个事实。
我一直在说,在知识方面只不过老师先学而已,这是共时、和谐发展的关键,即老师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一定是在于自身综合素质全面的完善。每一位老师想要提升,包括在知识传授,就要考虑如何将自己先于学生学到的知识,以一种更加温暖的方式传递给他们。这才是很大学问的。依靠惯性,依靠以往的经验,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老师们有所帮助,但解决不了其中的根本性问题。”
从现实层面上讲,邰校长用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向我们作了阐述。
在十五中,教师职称的评定采用公开投票的方式进行。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职称评定中,有一个英语水平很高的老师却没有被评上,但这位老师的英文水平在十五中学校是最高的。
为此,邰校长曾与这位老师有过一次促膝长谈。
“你的英文水平是最高的,包括你的发音、你的表述。但是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肯定呢?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一位老师跟你相比,他的英文水平相差很远,但是这个老师能很快地抓住学生。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你是在用知识说话,而那个老师是在用整个人生说话。依我说,一个英文水平远不及你的老师在那一站,他是在调集他所有的人生智慧来上这节课,而你仅仅以知识本身来上课。这就是你和那个老师的差别。
学生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学生更喜欢进行一种智慧的相互影响,更喜欢用一个人的生命跟另外一些生命产生关联的老师。
你的英文水平或许真的是没得说,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你应该把你的这些知识放在你整个生命当中。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你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这是我的心里话。”
观察学校老师业务的整体提升,邰亚臣就是从这个角度和老师们进行沟通:光靠知识的力量就太薄弱了,要放大自己的智慧,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这才是真正提升教育水平所必须依靠的东西。
邰校长说:“教师这个行业,有这样一个功课必须得做,就是必须得先想个明白:在上课之前,每个老师必须要有一个全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想把课上好,打死我也是不能相信的。在老师的头脑中若不产生多次的激烈碰撞,将无法进行真正的深入思考。那么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初级阶段。”
3、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对学生正确指导;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某个方面超过教师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正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具有辩证头脑的教师,必须善于正视这一点,必须善于从学生身上吸取各种营养,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
4、老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份职责-------教书育人。但是在目前的学校当中,由于分数的重要性,因此老师更多体现的是教书的职责,育人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但是在我看来,育人比教书更加重要,一个会育人的老师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才女,两样人生。说的是两个读初中的小女孩,都是极不擅长数学的,姑且叫他们小毛与小席吧。小毛的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为了对的起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此后的几次数学考试她都拿了满分。但是数学老师却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敏感而倔强的女孩,不懂得如何适度并忍耐地保护自己,就直接顶撞老师说:“作弊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你也不能这么侮辱我。”被冒犯的老师气急败坏地羞辱了这位学生,并在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即使后来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她,就是著名作家三毛。
另外一位女生小席,她遇到了一位会育人的数学老师。在她面临需要补考才能参加初中毕业考试的困境时,她的数学老师在考试的前一天下午突然在黑板出了四道题让大家做,同学们积极地把题目给她讲解了一番。这没头没脑的四个题与同学们的举动让小席内心充满了感动,也成为了她一生中温馨美丽的回忆。她,就是一代才女席慕蓉!
三毛先生遇到的这种老师只是会教书的“经师”,并不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席慕蓉遇到的这位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教书育人的老师。老师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水平,要能够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老师,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大写的人!
5、作为未来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作为未来的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学生。
6、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有何变化
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创新,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几方面。
(一) 课程目标观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遗留着严重的社会政治本位、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而轻主动的实践能力,重知识的传承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致使从课程流水线上整合出来的往往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产品”,而不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 “人”。有鉴于此,新课程加强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识、学科、能力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
(二) 课程内容观创新。
作为达成课程目标之载体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都是使用全国统一的教科书和教案,还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这样,一方面束缚了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只能充当“教书匠”者;另一方面,更是封锁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空间,使之消极被动接受。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鲜明主张“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提出了一个“加强”和一个“关注”,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里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使新课程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在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课程结构观创新。
学科本位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基础教育课程结构非常单一,即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压抑其课程学习的热情、兴趣和个性活力。为了纠正课程结构上这种普遍的单一性和狭隘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其具体内容是:
1、均衡性。是指课程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在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局限性的同时,解决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的轻重缓急,引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综合性。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提倡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此彻底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3、选择性。它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 课程资源观创新。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从而唤醒了广大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做到充分利用除了校内课程资源以外的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教科书本位”思想,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良好的课程资源观,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
(五) 课程评价观创新。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其特点表现如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总之,评价是动态的和发展的,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横向之间的区分或筛选,更是教学双方各自在纵向上的提升。
二、传统教师角色及其辨析。
长期以来,教师被称赞为“无私奉献的蜡烛”、“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分析见下表。
传统教师角色
肯定方面
不足之处
“蜡烛”角色(圣人模式)
奉献与给予
视教师为彻底的奉献者;忽视教师自身继续学习与成长。
“园丁”角色(农业模式)
重视学生成长历程,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园丁“间苗”,存在淘汰制;园丁“修剪”,存在强制性,园丁的“境界”决定着“产品”的质量。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角色(工业模式)
强调职业的重要性;关注人心灵的发展。
暗示持固定统一的标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整齐划一,批量生产,机械,缺乏个性。
“一桶水”角色(应试模式)
强调教师知识、能力的足够储务;学科知识的有效传递(倒、灌)
灌输式教学;传递内容单一;忽略教学的创造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代的发展对教师有着不同的要求。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提倡下,教师不只是“蜡烛”而是“长明灯”,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随时随地地散发光和热;教师不只是“园丁”更应是“园林艺术家”,让每一朵鲜花都能茁壮成长;教师不只是“一桶水”而应是“水井”,能把各种知识源源不断地送出来;教师不只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是“人类灵魂的创造者”,创造的不是产品,而是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旧年黄埔区考了这点)
新课程新理念提出来的新要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而更是“被教师、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只是转化课程内容以达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尊重学生本位、学生主体、学生个性;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而是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为本”,视教材为“圣经”,而是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新课程的实质性启动,无疑会引发教师角色的一系列历史性转换。因此,教师必须从观念、素质和方法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真正保持与新世纪新课程的同步成长。那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究竟该如何转化呢?
(一)作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辞海》(1999年版,第266页)提出:“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识和崇高的道德观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师权威和无视法律的行为。反之,教师忽视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识就谈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质的提升,导致体罚学生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爱国之心,无视国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低下。结果是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更严重的会导致学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高度的政治觉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识强的人和具有崇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人。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也是教师角色转化的核心特征。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2)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不存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更应该指导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使之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
从传统的教学来看,教学与研究是分离的、脱节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误区。它有两个明显的弊端:一方面,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及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死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就没有深化、提高的可能。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可以研究“教材”——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研究“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式;研究“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的操作要领等。通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可以让教师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也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保证,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四)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是课程结构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个政策改变以往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的尴尬局面。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不断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和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开发出具有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教材。
(五)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地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而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育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六)、从学习方式的变革关系看,教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另外,新课程目标还要求教师必须与其他教师、与家长以及行政管理机构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因为,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进行知识、方法、过程、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系统指导,必须与同事或家长或行政管理机构合作,通过集体讨论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集体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和经验互补和信息资源共享。
(七)、从课程管理关系看,教师是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
新课程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为了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新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把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国家统一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的办学特色辨证地结合起来,这是对课程管理理论的一大发展。它不但为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预留了自由课时空间,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从课程标准到教材都贯彻了民主性、开放性精神。可以说,新课程体系实现了由“制度课程”到“民主课程”的转化。课程的不确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师必须要参与课程管理和决策过程,依据自身的经验、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不统一的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教育,对不确定的教学内容加大综合性,让教材留有较大的余地。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师应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管理中去,对课程的开发,组织和管理献计献策,充分体现教师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教师角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整合。教师在新理念的倡导下,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转变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虽然这些角色的转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新世纪发轫的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职色的一系列转化,促成其包括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方法在内的素质结构之优化,进而历史性地推进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7、浅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爱的越深 ,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当然,教师的爱要细致而严格,爱学生不是一味地溺爱学生,而更要有严师之威。
二、肯定学生的地位。
让你给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三、领悟“尊重 ”。
尊重指敬重,重视。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种崇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尊重他人是 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
四、了解学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五、改变自己。
师 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8、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一、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学史可以明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成长 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有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断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合协作的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9、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并忽视了学生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学生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的记忆过程。
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与合作,特别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更为重要,因为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验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前提是尊重学生,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更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教师的赏识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作为人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做学生的赏识者。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从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和一种爱,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觉地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当然,教师的期望要适时适度。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犹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教师要尽量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长处,予以及时的肯定表扬。在课堂上,学生精彩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或在思考基础上提出的疑难等等,教师都要及时予以肯定。“你真行!”“这办法妙!”等激励性的语言,不仅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 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教师的发展在于反思。
大家应该认识到,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是一份在平凡中见伟大、在奉献中显精神的工作。希望每位新教师以崇尚师德、培育爱心、服务教育、不断进取为已任,在实践中努力做到这样五点:
一是塑造“以德治教”的师德风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本,重在立德。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质量如何,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于师德。
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谈举止皆做学生的楷模,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构建起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我们每位新教师都必须着重于服务育人,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服务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大潮。
掌握较高的教学基本功素质,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内容与教育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提高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有着“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来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虚心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同时教师要从全面研究学生入手,关心学生所想的、了解学生所需要的、指导学生所要掌握的,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诱导学生学习的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学习中全方位提高自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