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发护发 » 论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论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3-08 07:38:58

1、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有何看法

作为学校系统工作者中的一员,做任何事,都须以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即需站在承认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各自发展潜能的基础之上。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群体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办学的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经过一中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结合教育实践和办学经验,我们在承传学校办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人本、校本和发展三个角度出发,经过精心概括和提炼,升华成富有时代内涵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知识,更重能力,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发展潜能,把全面与个性发展统一起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就是确信每一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动机和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都有获得尊重、选择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利,必须尊重、关爱、相信、发展每一个学生;依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对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做人、求知和创新等基本的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动力,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能够创新奠定基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发展、课程实施、组织活动、管理制度都是为了给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搭建舞台。办学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学校是因学生而设,优秀、合格的学生愈多,学校就愈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学校的生存空间就愈显广阔。
把学生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学校要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对象上讲,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从内容上讲,既包括个性发展,也包括全面发展;从时间上讲,既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也包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进学校教学工作的动力之本。我们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待进生”,我们都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并努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绝不放弃一个学生。在班次设置、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为每个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展示。

2、如何理解“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一切”

但是细细想来,教育理念也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我认为,所谓的新课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并没有太多所谓的“新理论”。它既不像某些专家所说的那么神秘莫测,也不像部分教师理解的那样难以实施。我们平常要注意学习新课程的主要精神,逐步将之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1.变传统的教教材为学生学教材。现在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能干的,许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减少了教师讲课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学生地理课前预习方案,告知学生如何预习,课堂学习应达成的目标,以大量由浅入深的问题来主导课堂,让学生在答疑中完成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课堂学习模式,并注重了课堂学习小结,学生课堂学习反馈检测,真正做到了学生每节课有收获,实现课前的学习目标。 2.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传统学习方式往往具有“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特点,而学生现代学习方式应该具备“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特征。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尝试新课程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通过教师的设计,提出课堂学习目标,课堂学习要求,逐步实现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教师所安排的学习任务。通过与同学、老师的共同合作质疑解疑,来共同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学生在学校里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获得与他人合作、和睦共处的能力;最终让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理解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真正含义。“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教师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学生”,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这里的“发展”,指的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只有真正理解了这句话,我们才能避免“教师可以替代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在教师的指示下进行”等传统教学行为。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不能是: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理念的改革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健康地成长。

3、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放到第一位。

4、安源中学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经过学习和探索,学校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素质教育就是人的主动发展,加全面发展,加所有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造就终生发展的生命主体。
学生的发展包括思想发展、道德发展、思维发展、智能发展、情感发展、知识发展、能力发展、方法发展等。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报告中说:“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
高中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必须面对各种挑战,独立作出判断和选择,要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发展、前途、人生作出规划。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作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规划人生的意识、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
教育就是服务,就是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为学习者服务。办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一切为了学校的主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认识,结合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邓小波校长提出了安源中学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5、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首先,学生是人, 要尊重学生
其次,学生是单独的个体,要挖掘其潜能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与家长、学校、社会的沟通交流能力

6、如何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一新课程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材料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们国家实施新课改以后,也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同布鲁姆的观点同出一辙,其实质就是“面向全体”,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地发展。但它的内涵绝不是指按着一个模子培养人,搞一刀切或齐步走,而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的过程。
要使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实,我认为,起码应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意识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使少数学生成才。把大多数学生拒之于校门外,使他们带着“我不行”的失败心态走向社会,他们在社会上总认为低人一等,强烈的自卑心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这实质是对人格的摧残。我国2500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大众化。实施素质教育后,提出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有教无类”,尊重学生的个性,不禁锢人的思想,让所有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接受平等的教育。
多年来,上海洋思中学的生源都是三流的,但经过他们的教育后,学生的质量并不低,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有一个理念在支撑着——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他们的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受农夫的启发:农民看见庄稼生虫子,他不会怪庄稼不好,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及时除虫呢?看见庄稼瘦了,他会想,我为什么没有及时施肥呢?看见庄稼枯了,他会说,我为什么没有及时浇水呢?一句话,他们相信,每一棵小苗本来都可以长好,如果出了问题,是农民自己的责任。农夫种庄稼如此,教育亦然。因此,他们确定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思想。
这样看来,作为一个真正的学校,不应该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眼里不应该有差生,在教育行为中应该善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只不过他们所取得成功的方面不一样而已。如果我们的教育失败的话,首先要反思教育的本身,要从自身找原因。
2、树立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意识
以往我们曾一度认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使所有的学生按着统一的标准去发展,因此,把学校当成了“铸模”,硬性地将学生按一个标准去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正如卢梭早就批评的那样,由于“往往不加区别,使具有不同爱好的儿童从事同样的练习,我们的教育毁灭了特殊的爱好,留下死板的千篇一律的东西。”最终成为事事“听话”,时时、处处、低眉顺眼的“好学生”,把一个个富有鲜活个性的孩子培养成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标准件”,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曾经看过一份报道:八十年代初,大连市曾有一位中学生,爱好体育且有跳高的特长,据专家测试其各项身体素质和体能指标都优于同年龄时的朱建华(当时的世界跳高冠军),如能创造条件,精心培养,充分发展其特长潜能,完全有可能为国家培养出又一个世界跳高冠军。然而,学校领导、家长教师、社会却协同一致地要求该生同大家齐步走,向“门门优秀”的方向奋斗,结果,不仅“短”没有补上来,而且由于错过了最好的培养时机,“长”也被去掉了,个性特长就这样被扼杀掉了。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都统一,从小就把他们训练的十分驯服,从小就灌输让他们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就只能培养出守业型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强调:“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一具具‘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正因为他们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注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云的豪杰才俊。”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时,有人问学校里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我国建国50多年,但本土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这不能不说与我们以往那种一味地“惟师”、“惟书”乃至整齐划一的教育有关。
从人的心理需要来看,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说到底就是要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人都有各自的智慧潜能,只有你善于发现并给予适当的培养教育

7、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新课中强调学生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者,更应是研究者;二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命运和生活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里,教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其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励、唤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教师必须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具有多元智慧的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教育生活的体验者和丰富者。而且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品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创造。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教育因此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各异,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充分地、尽可能地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要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及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现。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包括知识,所以,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8、怎样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没有教不出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师要表扬,会表扬。恰如其分的表扬能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带给他们学习的动力,扬起他们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表扬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有一双赞美的慧眼,有一颗适度的宽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评的态度,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他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尽量地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进行表扬的前提。表扬必须实事求是。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要力求客观、公正。对是对,错是错。不夸大,不缩小。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表扬要力求公平、一致。对不同的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暂差生,只要任何学生有着相同的良好表现,都要及时给予表扬,体现教师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扬应该适时、适度。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一般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表扬也应该有个度,太多的表扬会造成学生浮躁的心理,表扬变成了一种公式,这样的赞赏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表扬不能太廉价,也不能太过度。表扬要讲究方式、方法。公开表扬和私下表扬要双管齐下。对一些带有导向性、典型性的学生行为,应有意识地公开加以表扬。对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在身旁低声的称赞可能比在全班表扬更令他感到愉快,因为这会使他避开被议论、被嫉妒的境地。表扬不要随便把学生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并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扬的语言要随机应变,含蓄又不失具体。二、力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营造课堂人文环境。要尊重学生,乐于接纳学生,给他们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要尊重理解,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给以批评,那么交流是很难进行的。要让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的“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人生的美丽在于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承认个性差异,尊重个性差异,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辉煌的一生。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针对个性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鼓励质疑问难。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三、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尽量给学生机会。新课程不但从理论上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实际操作上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教材内容减少、难度降低,目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大空间。教师要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领导者,舍得给学生机会,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弱势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挫折承受力差,所以要帮助学生增强挫折承受力。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缩。要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找出症结所在,发现弱点,力争改进;发现优点和长处,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学生将来都要走上社会,都要生存,必须从过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9、如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无法做到,因为这个世界除了学生还有很多比这更加重要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做。毕竟学生只是社会组成的一个部分或小部分而已!

10、怎样理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是发展的人。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终身学习者。新课中强调学生与新课程一同成长,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者,更应是研究者;二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命运和生活掌握在学校和教师手里,教师是学生幸福生活的缔造者。其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教师去引导、激励、唤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教师必须树立发展性评价观,不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具有多元智慧的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必须承认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教育生活的体验者和丰富者。而且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品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的独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创造。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是一种财富,教育因此而异彩纷呈、多姿多彩。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各异,应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由、充分地、尽可能地发展。所以,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要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及行动规律,这些都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现。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包括知识,所以,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需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