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大乐律的发展,具体那个时期,谁创作了什么
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荀子〃劝学》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可见他的琴艺之高超。相传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双目失明,但他的听觉敏锐,辨别音律十分准确。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李延年:汉代宫廷音乐家。曾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调,作为仪仗使用的军乐。
嵇康:三国时期魏末琴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学识渊博,善写诗赋文论,热爱音乐,擅长弹琴,以弹奏《广陵散》著称。他的代表作品有《声无哀乐论》和《琴赋》,对音乐和琴的奏法及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
苏低婆:南北朝时宫廷音乐家。她善弹胡琵琶,家传龟兹乐调“五旦七声”宫调体系。其音乐理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宫调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万宝常:隋代音乐家,善弹多种乐器。他的代表作品有《乐谱》。
李隆基:唐代音乐家,他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皇帝音乐家。他擅长演奏羯鼓和横笛,创作改编了《夜半乐》、《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乐机构教坊、梨园。
李龟年:唐代乐师,他演奏的吹管乐器筚篥技艺高超,很多诗人都听过他的演奏,并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姜夔:宋代音乐家、词人,别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扬州慢》、《凄凉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载育:明代乐律学家。著有《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书。《乐律全书》总结了前人的乐律理论,并加以发展,首创了“新法密率”的理论。
2、先秦时期乐律学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成果
重要成果:
1、钟律铭文。
体现了先秦时期乐律学发展的重要成果,编钟上的2800个铭文,对中国的乐律学史和音阶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2、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乐律学上突出的成就,是理论与实践上均获得证明的三分损益法的产生及应用。这种生律方法的记载,虽然晚见于《管子·地员篇》及《吕氏春秋·音律篇》,但是其实践上的应用却要远早于文献的记载。
“三分损益”是指把一个音管分为三份,“损减益加”,以此延续就产生了十二律。十二律吕是指 在十二律中,六个单数的伴音“律”和六个双数的伴音“吕” 的总称。 “旋宫”是指十二律中的每一律轮流作为宫音。
(2)乐律的产生发展扩展资料:
我国乐律学的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1、春秋时期产生了以弦长为计算基础的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
2、汉代律学家京房因见古代三分损益十二律最后一律仲吕(F)依原法回不到黄钟(C),提出六十律的理论。即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
3、南宋的蔡元定提出的十八律是宋代律学的重要成就。所谓十八律,就是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正律之后,继续往下生六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这六律蔡元定称之为变律,即“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冼”、“变应钟”,加上原有的十二律,共十八律。
4、明清时期的推朱载堉发明的“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是音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朱载堉用八十一档的打算盘,开平方,开立方,在 2 和1 之间,求出十一个数,形成了十三个数的等比数列。
3、古代五声音阶和十二吕律产生方法谈谈乐律学的发展
哇塞 终于有人关注抄我的袭专业了,受宠若惊。
五声音阶的产生方式是什么意思?就音阶本身而言,所有的音阶都来自泛音列,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这些观念促使他们选择了这些音作为本民族的音阶。
若就五声音阶的生成方法而言,我国古代当然是三分损益法四次生律而成。具体方法最早见于《管子·地员》。十二律吕也是三分损益十一次所生,具体生律方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夏·音律》。
乐律学的发展是个很大的话题。楼主可以去看缪天瑞《律学》第三次修订版中的《中国律学简史》一章。
4、《昌氏春秋》记载了我国乐律的制定,“三分损益法”对乐律发展史有影响吗?
根据《昌氏春秋》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乐律的制定可以追溯至黄帝时期,虽然这个说内法不能保证准确,但乐律容肯定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历史。早在秦以前就发明了乐器和乐曲,曾侯乙编钟就是最好的证明。三分损益法是古人在制定音律时使用的生律法,它为管长或弦长的长度比例提供了准则。汉唐盛行歌舞音乐,到了宋元则是以戏曲为主,
5、简述中国古代乐律学的发展
发展史百度上面绝对有,自己看了可以锻炼总结归纳,要是要个人见解还是自己领悟的好
6、乐律学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发展的?
周代以前乐律,主要表现为考古发掘乐器音律数距测定显示,其中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版笛(七孔)音律数距测定结权果最为引人注目(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已知贾湖遗址三次碳14年代测定综合数为7000~8000年之间,树轮校正数据在7500~8500年之间,由此可以判断,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声或七声音阶合理律制的感性认识和制作选择。这一发现,在世界音乐史和乐律学史上,均居于领先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7、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介绍
中国古代乐律学(theory of tone-system in ancient China)中国古代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研讨音乐基本原版理与基础技术理论的一个跨越若权干个有关学术分支的综合学科。今按乐律学的概念、基本内容与历史发展分 3个方面分述如下:乐律学的概念 乐律学的现代概念,大体上含着“乐学”与“律学”两方面,而在古代,两者却密切关联,不可分割。
8、古代乐律学的发展历程?
乐律学史的发展阶段分期问题,历来并无成说。由
于它和音乐艺术的各个历史时期在文化形态上密切相关,
由于中国乐律学史是随着音乐实践的需要而发展着的,
根据音乐史上发生过的重大变化,分别按照:酝酿期(远
古及夏商)、奠基期(西周)、经学期(秦、汉)、演
化期(魏晋隋唐)、整理期(宋元明清),共5个阶段分
述如下:
酝酿期 上古至商周之际,为歌舞乐三者紧密相关的
“乐舞”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实
践中,夏、商古磬的实测音高反映出人们已有绝对音高
观念。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已根据自然听觉的需要,在
乐器制作中作倾向于纯律关系的调律。《虞书》“律和
声”的记载反映出先民对乐、律的关系已有初步理解。
进入西周的社会历史阶段前,商代五音孔陶埙已具备吹
奏出11个半音(包含某些半音关系)的可能性,已为周
代十二律理论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奠基期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间,为王侯宫廷钟磬乐
得到高度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乐、律的认识进入了对概
念进行规范,对度量关系进行计算,形成理论的阶段。这
一时期的律制,被后世称为“钟律”。钟律具有两个历
史来源:①上古以来的纯律音系的传统。②西周始见的
十二律名及其所代表的三分损益法。
钟律在先秦宫廷音乐中的应用,已由当时的乐师总
结为系统理论:①音阶理论。五声与七声的关系,七音
阶名和变化音名的确立等。②乐学理论的均、宫、调体
系,术语与概念。③乐、律关系的理论及计量标准问题。
④正律器、生律法及其运算方式(名为“均钟”的弦准
及律管的应用,记载于《管子·地员》的三分损益法,
《曾侯乙钟铭》的□、曾三度音系)。⑤由黄钟、大吕
等十二正律及其同位各变律组成的非平均律十二律位旋
宫体系(见宫调)。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代表人物是伶州鸠。乐律学的重
要文献除《国语》中的“郑语”、“周语”及《曾侯乙
钟铭》外,还有散见于经、史及子书中的一些片段材料。
经学期 秦汉间,钟磬乐衰微,为丝竹、相和与鼓吹
乐兴起的时期。先秦乐律学在官府失传,附庸于“经学”,
成为经生副业。经师墨守伶伦制律与《吕氏春秋》的片
面记载,使律学理论沿着单一律制的三分损益管律而发
展;阴阳五行家与图谶家使乐、律的解释走上神秘难解
的途径;而民间传承的乐调又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
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控制之下失载;其中,透过经师
的“传”、“注”、纂集整理工作,透过文学、诗、赋
与诸家杂著遗留给后世的乐律学材料,是两汉学者在音
乐史料严重散佚的情况下仅能作出的重大贡献。
两汉限用三分损益法与拘守管律的直接后果,是在
旋宫问题上出现了乐与律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宫廷
中的旋宫实践,屡作屡辍,被后世看作“唯奏黄钟一宫”
(《隋书·音乐志》)。俗乐中的乐调理论已经无从根
据经籍所载的宫调体系作为命名规范。相和歌的清、平、
瑟三调,楚声中的楚、侧二调,基本上是从属于乐器的
调弦经验的系统。
这一时期的乐律学家独能摆脱偏见并有创造的代表
人物是京房,重要文献有《史记》、《汉书》、《后汉
书》中的乐律材料及《淮南子》等诸家杂著。
演化期 魏晋至隋唐间,为清商乐和燕乐歌舞在贵
族社会中盛行的时期。乐律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摆脱了经
学的统治,宫廷音乐的俗乐化和各民族直至疆域内外的
音乐文化交流,发展了乐、律的实践,推进了乐律学的
新的进展;贵族士大夫直至个别帝王亲身参与乐律学研
究也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创造提供了客观条件。
这一时期的创造主要是围绕着俗乐调的旋宫性能与
乐器调律问题而进行的:①蔡邕的学说打破了单一律制
的束缚,开始了度量衡方面计量问题的进一步的精密考
据与研究。②京房六十律结合乐器调律与俗乐调的应用,
发展为荀□的十二笛律;又在另一条线路上衍化为钱乐
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律。③何承天开创了由正、变各律
复归于十二律的、力图接近平均等程关系的新律的探索;
承先启后,恢复与推行了京房、陈仲儒、梁武帝等重视
弦律的传统。④范阳祖氏之学,经祖莹、祖□、万宝常、
祖孝孙等精研,化繁为简,复归于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原则,
从实践上解决了宫廷雅、俗乐的旋宫与乐器调律问题。
⑤俗乐调的理论体系在唐代得到系统整理,出现了《乐
书要录》等专著及有关“二十八调”的系统论述。⑥荀
□解决了“笛律”的管口校正问题,属于本阶段音乐声
学方面的重大成就。
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献除有关史籍中的乐志、律历志
外,今存《古今乐录》佚文、《乐书要录》残卷、徐景
安《乐书》佚文及段安节《乐府杂录》等。
整理期 五代战乱以后,至宋、元、明、清间,为音
乐生活繁荣于市井,歌舞伎乐的地位渐被戏曲音乐代替
的时期。唐代的乐律学知识已在战乱中多所散失,加上
祖孝孙之学不传律数,俗乐调的理论体系虽曾略见于晚
唐史料,但已不得确解。因此,北宋间虽已进入传统学术
的大整理,乐律学的整理工作初被重视,已称“绝学”。
但宋人毕竟在乐律学的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拓展了
研究规模,也使之渐成系统。自此以后,明人不绝如缕,
至朱载□而集传统乐律学之大成。
中国传统乐律学以十二律位统八十四调的学说,始
终贯串着旋宫实践问题的主线,为解决乐、律矛盾而发
展着。自先秦钟律起,至朱载□创新法密率终,囊括了
古代乐律学史的全部发展过程而达到顶峰。音乐文化史
上的律学实践,在律制问题上当然并不以朱载□的平均
律为其终结,但乐律学的发展在清代虽有江永等人僻求
精奥,实已无补于乐律实践。此外,歌曲音乐中的词调,
琴曲中的琴调,至明清以来已无重大发展,清代戏曲宫
调理论徒托“二十八调”空名,已无实际意义;乐律学
史在清代的发展已不再是根据音乐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而追求进一步的探索,转而走上乾嘉学派的途径,通过
文献学的研讨,博求训诂、注疏、考证;新起诸家的意
义所在,主要是就乐律学史中留下的疑难问题展开了新
的论辩。
9、求中国的乐律的发展史
http://www.baidu.com/s?word=%D6%D0%B9%FA%C0%D6%C2%C9+%B0%D9%BF%C6&tn=siteha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