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数学课堂发展性评价?
数学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评价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思想和理念,它是指随着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的深入,人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关注教师教学的等级评定,忽略对教师个体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忽视评价的激励、改进功能而提出的一种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的教学评价。
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区别有:
1.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多元性,表现为:一.评价主体多元,强调多方参与和互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由其是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环节;二.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中重视认知因素评价,而轻视对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评价;而在认知因素内部,又比较重视对知识的评价,而轻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且在学科知识因素之间,往往比较重视核心学科知识,而轻视非核心学科知识,总之,评价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提倡形成性的而非终结性的评价,这是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量化评价、终结性评价这一弊端而说的。
2、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的高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作业,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数学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的反复练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考虑作业量大小,忽视作业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作业,忽视作业的多样性。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外打工的也较多,平时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于是,也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问题,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这种不良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有效学习,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与困惑,笔者曾进行一定的调查并深入地思考,并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业认识缺乏深度。 对于教师来讲,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家长来讲,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学习成绩,于是除了老师布置2—3中课外作业外,家长还会给自己的孩子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这种作业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导致盲目的“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作业设计缺乏灵性。
(1)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为方便期间,一般作业的布置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于优等生无论从作 业的时间看,还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看,都处于非常轻松地状态,导致学业上有“吃不饱”的现象,而学困生作业的时间和作业的难易程度都处于非常坚难的地步,整天埋头于这些非常难的作业,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做不对又得不到教师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师的谩骂。长些以往,这些后进生对数学失去信心,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从家庭作业布置现状来看,现在我们小学数学的家庭作业从内容上来讲, 基本上以同书本配套的数学作业本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度地同步练习。但这些作业内容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的,这样的作业虽然使大部分同学掌握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优秀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对于中下生来讲又过于困难。如此的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违背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理。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基本上都是计算或列式解答, 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作业本或补习卷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长此以往,这种清一色的练习型作业,缺乏理解、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易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
3、初中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
数学的本质是人们为了解决数学问题,经过创造性思维,从现实世界数量关系中得出来的思想材料。数学教育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育。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具有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明创造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至少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他们学会从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品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新求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使他们能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下面,我谈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联想和创新的基础。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思考,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探求解题思路,拟订解题策略。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可能有创见性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2.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乔治 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测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4、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备选课题
生本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是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但是,生本教育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的体现缺失较多,或者实现的方式不到位,导致形式化的生本教育。
1、生本教育的理论指导缺失。在很多学校的生本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虽有许多“生本化”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缺乏学校或者专家型领导、教师对实践者的理论指导和学习教研活动。实践者也缺乏对实践生本教育模式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些现象让裎者有跟随性之嫌疑。
2、生本教育立足学科性不强,具有“抄袭”性质。在参与几次具有生本教育形式的课堂教学探讨中发现,一部分教师虽然承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生本教育的观摩课”,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生本教育怎样根据学科特点、课型开展示威做深入思考,生本教育开展方式与学科之间的比较没有思考,抛开学科性质差异较多。问其原因,回答的大部分都是:我看见别人都是这样做的,我也这么做。
3、生本教育的形式化过于严重。纵观诸多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无非都是在“小组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适当指导”等形式上做文章。如果立足生本教育之本质目标,真正考究其课堂实效性,可能就会发现其形式的背后缺失“生学习之实效性”。
4、缺乏对生之学情的具体分析,教学全程对学生无“数”。其表现为:教学目标预设缺失“目标的具体性”;教学行为失去“可控制性”;教学试题或例题的设置缺乏“适合生之本的层次性”;教学效果盲目性或者说教师心中“无知性”;教学检测的盲目性等。
诊断性教学是教育现实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校资源配备均衡的失调,边缘化的家庭大量的,厌学的学生大量的出现,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而目前的大班情况限制了经验型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发挥,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学习策略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程度对教学做出诊断,以便“对症下药”,据此进行教育设计。诊断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有: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善及家庭教育情况等。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 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教学活动提供设计依据。
2、 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适当安置学生。
3、 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的障碍,以作为采取补救措施的依据。
4、 诊断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与学生不相适应的教学和管理策略。
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了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善,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认识至此,笔者以为实施诊断性教学实际上就是实现生本教育融数学科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就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立足于学生分析与诊断教学的实践建议。
一、 以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充分认识学科性生本教育的意义。
生本教育理论要求学生要善于研究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即:规律上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实践生本教育必须树立生本教育的“五观”,即伦理观:高度民主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是动力之源泉;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评价观: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个体,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可以自己反思、可以自己研究的,评价的功能不是控制,而是激励学生更多的创造。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实践生本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其目标的达成需要在学科年级集备组教师内、学科教研组内、班级学科教师之间、学校教学管理目标上等分级目标的认识上达成共识,在实践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达成行为上的一致。以行为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二、实践生本教育必须进行学情的诊断——实现生本教育的针对性。要实现有针对性教学,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三个数”。
第一、 必须做到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掌握情况有“数”。
第二、 应该对学生的能力程度有“数”。
第三、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实现生本教育的最起码要求。
从生本教育的直接目标分析,生本教育的直接实现目标,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其实现的措施可以采用针对性地不同要求。
三、 注重“生本教育开展形式”的课堂实效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形式与方法多样,然而对实践生本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其
实效性目标更容易被形式所蒙蔽或掩盖,这种结果有时确实不是实践者故意的,而是被课堂热闹形式淡化的。因些实践者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在实践过程中需保证实效性的达成目标。否则,生本教育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会经常“遗失”,出现学生在一节课的热闹之余“一无所获”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对单元或者章节学习内容的效果?笔者以为:诊断性检测是一种重要措施。
实施诊断性检测,第一: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之“数”,将数学章节的各级目标化为数学试题的层次性;第二:答卷要求尽可能完成;第三:分析评价需要分级鼓励、分级批发甚至批评;第四:测验评价结束后,再次做出不同的改正要求,实施“异质纠正改错”。
总之,实施生本教育模式,对于数学学科特点来说,尽量避免模式套化,避免空谈无效。有针对性地分析,针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认知能力发展上的严重困难,运用某种特殊的评价手段而作的诊断,目的是找出造成严重困难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应立足学生之本,将学生“数”在心中,对学生“如数家珍”,教师心中有数,学生才能学生好数。实现真正情境下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本教育。
5、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的课外作业,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数学作业设计客观性太强,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多注重知识的反复练习,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过多的考虑作业量大小,忽视作业的优劣;过多的单一化、机械化作业,忽视作业的多样性。这种作业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与此同时,农村学校的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外打工的也较多,平时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认真完成课外作业。于是,也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问题,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情况。这种不良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有效学习,阻碍着学生的发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于以上问题与困惑,笔者曾进行一定的调查并深入地思考,并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业认识缺乏深度。
对于教师来讲,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对于家长来讲,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学习成绩,于是除了老师布置2—3中课外作业外,家长还会给自己的孩子补充一些课外作业,这种作业越多越好的认识误区,导致盲目的“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
2、作业设计缺乏灵性。
(1)作业布置的专制性。
为方便期间,一般作业的布置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于优等生无论从作
业的时间看,还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看,都处于非常轻松地状态,导致学业上有“吃不饱”的现象,而学困生作业的时间和作业的难易程度都处于非常坚难的地步,整天埋头于这些非常难的作业,几乎没有玩的时间,做不对又得不到教师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师的谩骂。长些以往,这些后进生对数学失去信心,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作业内容的封闭性
从家庭作业布置现状来看,现在我们小学数学的家庭作业从内容上来讲,
基本上以同书本配套的数学作业本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以适度地同步练习。但这些作业内容是以大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为依据的,这样的作业虽然使大部分同学掌握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优秀学生的更好发展,而对于中下生来讲又过于困难。如此的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违背了“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理。
(3)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绝大多数的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笔头作业),基本上都是计算或列式解答,
书上的题目做完了就再做作业本或补习卷上的题目,给学生的印象: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学生成了机械解题的“工具”。长此以往,这种清一色的练习型作业,缺乏理解、应用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易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乃至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
3、评价模式缺乏人文。
作业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我们也发现,我们的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批完作业,往往忽视一种人文性的评价,认为数学不是对就是错,这样的批改、评价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三、实施的计划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作业(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业(homework)。
早在中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记载“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其中“正业”即正式课程,“居学”即课外作业。
本课题所指的“课外作业”是指学生不在老师直接监督下,在课后所完成
的作业;“有效性”是指确实起到效果并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我校学生课外作业的现状,结合现状,深入分析原因,并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为课题的实施与展开提供科学的依据。
2、通过实践,在课外作业优化设计、多样化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适合于学生的作业形式与内容,又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广大一线教师将课改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可借鉴的小学数学课外作业设计。
3、通过探究,探索出多样化的课外作业评价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外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一些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课外作业的实际问题。
5、通过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本课题主要分成四大块的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部分教师、学生课外作业的布置,以及完成数学作业的情况、数学作业的批改,对数学作业的情感态度以及家长的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农村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进行深入反思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以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为实验版本,如何提升课外作业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1)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
(2)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发展性
3、如何批改和评价作业,促使每位学生最大的发展。
传统的作业批改,特别是数学作业的批改,只有两种结果,“√”或是“×”
没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学生不喜欢作业的另一个原因。我们思考作业批改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决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
尽管家庭作业非常重要,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中,往往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业的问题,为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出现或蔓延,通过各种措施,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学习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
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原因,并加以总结,形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导研究活动。
3、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然后总结经验。
4、个案研究法:选取班级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连续观察,并按时间进程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
5、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1.9—2011.12)
(1)第一阶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2)第二阶段:查阅和收集文献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1—2012.12)
(1)第一阶段
①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的调查,了解当前课外作业的现状,并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②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组员讨论,制定一份具体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
(2)第二阶段
①通过家长会、我的学习我做主行动月活动、校通讯等方法,解决不完成作业和不能完成作业的这两类特殊情况的学生。
②阅读有关课外作业的相关资料,在课外作业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等方面加以设计,并进行实践操作。
③通过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改善课外作业的评价模式。
3、总结阶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②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六)实施计划的框架结构
6、小学低年级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实施表现性评价:
(1)一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
(2)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将现行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拓展而进行的小调查、小统计、小实验、小研究等。
(3)有关测量与计算的内容。
表现性任务就是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评价者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它一般包括任务的目的、任务指导语、评价标准等几个主要方面。
7、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课题学习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将成为一种必然。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充斥的社会,研究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研究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课题学习在中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通过第一讲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课题学习需要更先进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对课题学习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教育界十分重视对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作为现代教育理念集中体现的研究性学习,除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形式存在外,还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数学课题教学中适切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其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而数学开放题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切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数学学科、数学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课题学习是初中数学课程新设置的数学学习领域,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记忆为主的陈旧方法,而且有鲜明的实践性、过程性、挑战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要提高课题学习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十分注意讲究教学策略。
一、要有全新的教学观念
要顺利实施课题学习,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前提。教师要着力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目标观念以及新型的教师观。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课堂教学功能,不再是以知识为本位,而是以发展为本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数学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的过程。
二、要精心进行课题学习素材选择
课题学习的素材最注重实践性和问题性。因此,选择课题学习题材时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性出发,通过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的现实问题,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主体的掌握。同时,具有现实背景的课题学习题材,也容易体现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课题学习的实际目的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这一学习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对学生的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选择的课题既要含有通过探索才能解决的未知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层次,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需求。
三、灵活选择合适的形式
课题学习的开展形式是多样化的,如数学调查、数学制作与设计、问题解决、数学探究等等。它既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去完成。选择课内学习的方式展开课题学习的活动时,要注意以探索为活动主线,并在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自主性,从而真正让学生经历自主的问题解决和研究过程,获得一定的“微科研”的研究经验。为此,在具体教学时,应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同时增大问题设置的梯度,保证学生有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题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备课,还是实施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在实践中发展智力,在实践中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