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发护发 » 艾滋病产生发展全过程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艾滋病产生发展全过程

发布时间: 2021-03-05 21:15:19

1、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大的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如果细的话要分为大概6个时期左右,因为还有个潜伏期

2、艾滋病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1.1959年,在现在的刚果来共和国,一名成源年男子在进行血浆测试时发现一种怪异病毒,但当时仍不知道艾滋病毒的存在。

2.1969年,在美国的圣路易斯,一名15岁非洲籍美国少年突然病死,其体内组织发现了HIV病毒。

3.1976年,一名挪威水手病死,发现其体内HIV病毒。

4.1981年,美国洛杉矶的五名同性恋身上发现了艾滋病毒,这意味着人们正式发现艾滋病毒的大规模传播。

5.1983年,法国科学家蒙塔尼尔从同性恋卡氏肺囊虫感染者的血浆里分离出了一种新的病毒,成为最早发现病原体的科学家。

3、艾滋病发展史

是这样吧~那你知道了为啥要问呢?

4、艾滋病是怎样形成的

艾滋病有哪些表现特征,大家应该了解,这是早期发现病人不可缺少的依据,也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帮助医务人员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当感染艾滋病毒后,多数成为无症状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表现症状不明显,即医学上称为亚临床患者,仅部分病人出现有临床症状。艾滋病毒感染者约为艾滋病例人数的50~100倍,究竟有多少可能发展为艾滋病呢?据新近资料分析表明,艾滋病毒感染后在5年内只有10%~3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25%~30%可能发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绝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10年内发展为艾滋病,一些感染者还可发生艾滋病毒神经系统疾病,艾滋病以致命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其主要表现,病死率极高。并发症主要有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占60%)和卡波济氏肉瘤(占33%)。 艾滋病毒感染后的3~6周,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关节痛、腹泻等症状,持续7~14天,2~3个月后可出现血清抗体阳性,随后感染者转为无症状期(潜伏期)。艾滋病的潜伏期(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发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随患者的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感染病毒的剂量及种类不同而有差别。 据近年报导,一般认为成年人潜伏期8~9年,儿童平均为1.2年。也有部分病例虽然感染多年,仍为持续性无症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经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剂量较大,潜伏期相对较短。儿童平均为1.97年,成人8.23年,老人5.5年。性接触感染的剂量较小,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6~8年,最长为15年。不同的种类,如艾滋病毒(HIV-Ⅱ)所致的艾滋病潜伏期长达16~19年之久。患者在潜伏期虽无临床症状,但艾滋病毒携带者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传染源。

(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

1.全身症状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2.淋巴结肿大
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3.皮肤损害
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其损害表现在后面章节还要专门介绍,在此不多述。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儿童与成年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有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经性疾病。在尸体检验中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高达7Q%~80%,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与各种机会感染引起的症状并存,较常见的有亚急性脑炎。本病为原因不明、无明显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白质变性、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往往以疲倦、性欲减退等起病,后期发展为严重痴呆。据美国纽约对102例患艾滋病死亡者作尸检时发现,96例(占94.1%)有弥散性或局限性脑病变。这些患者死前显有痴呆症的65例中,45例(占69.2%)有弥散性脑病变。此外还有报导,对235例艾滋病患者做精神神经病的会诊,发现有121例(占51.5%)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另外,后期患者常可见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脑炎或大脑炎。

(二)机会感染的临床表现

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1.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 卡氏肺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 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 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弓形体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隐孢子虫病: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3)EB病毒: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3.真菌类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可从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养出来。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可使白色念珠菌变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可分为皮肤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后者多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多见于严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恋者持续有鹅口疮无其他原因解释时,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将发展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难及疼痛或胸骨后疼痛,食道镜检查可见食道粘膜有不规则溃疡和白色伪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内脏念珠菌病等。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和求助于真菌检查。
(2)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经呼吸道,偶可经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错乱及脑膜刺激症状。肺部隐球菌,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伴咳嗽、粘痰、低热、胸痛、乏力、X线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对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确诊。

4.细菌类
(1)结核杆菌:结核病常发生于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无艾滋病的病人,这可能因为结核杆菌的毒力强于其它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等,所以结核病更易发生于免疫缺陷早期。 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有肺结核,其症状和体征常很难鉴别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的肺部疾病。 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扩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并发结核最突出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艾滋病伴结核病人或发现结核而诊断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结核。艾滋病伴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为淋巴结炎和粟粒性病变,还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2)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肾、血液、骨髓、胃肠道、淋巴结等,其表现为发热、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确诊靠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
(3)其他常见的致病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机会感染。

(三)卡波济氏肉瘤的临床表现

卡波济氏肉瘤原为一种老年男性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在北美及欧洲确诊为艾滋病的人约30%伴有这种肉瘤。卡波济氏肉瘤并发于艾滋病者,在初期同性恋中占46%,一般为27%,在有卡氏肺囊虫并存时为16%,而异性恋或静脉药物成瘾者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病率仅为3.8%。 卡波济氏肉瘤多侵犯皮肤,但由于艾滋病合并卡波济氏肉瘤时,其病变迅速扩散,可侵犯全身多种脏器,尤其是肺、消化道和淋巴结等。引起胸腔积液、咳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肺部卡波济氏肉瘤很少出现症状,常与肺部机会性感染并存。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其周围结节样浸润,并有双侧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是其典型X线表现,把有卡波济氏肉瘤者与无卡波济氏肉瘤病人作比较,发现有卡彼济氏肉瘤者,其肺部及胸膜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肝脏的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生率为14%~18.6%,多为播散所致,但也有原发于肝脏者,尚无临床诊断方法,死亡前通常已累及肝脏。

(四)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除无淋巴结病变、卡波济氏肉瘤及机会性感染外,其他症状与成人患者相似。几乎所有艾滋病儿童均有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和发育差的表现。对记录艾滋病存活者资料的分析表明,艾滋病诊断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年龄都与存活率有关。有50%的儿童在确诊后存活12个月,不足12月龄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儿的一年存活率仅为30%;年长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患儿为48%;其他病情的年长儿为72%。这些发现在性质上与不同临床中心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临床表现的特征出现在儿童组早期,通常在4~8月龄的儿童中出现包括卡氏肺囊虫肺炎、消瘦综合征和脑病等症状。在表现较早及较迟的儿童中都会出现从持续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细菌性脑膜炎或肺炎。在机会性感染中儿童艾滋病患者与成人患者不同之处是儿童艾滋病患者细菌性感染十分多见,而卡波济氏肉瘤较成人少见。 实验室检查中大多数儿童艾滋病的淋巴细胞绝对数正常,这是区别于成人艾滋病的唯一免疫学指标。

(五)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指的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如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成瘾者等),出现一组艾滋病的症状或体征。由艾滋病毒携带者或急性感染发展而来,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伴有不规则的发热、疲乏、夜间出汗、慢性腹泻、厌食、体重减轻、舌尖毛状白斑病,及各种神经症状。也可出现轻度机会感染,如鹅口疮,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软疣等,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贫血,T4细胞减少,T4/T8比值下降,变态反应性消失;细胞免疫指标和免疫功能低下,血清球蛋白增多,血清中可检出艾滋病毒抗体。

5、感染艾滋病之后会出现的四个时期

艾滋病感染期症状

6、艾滋病分为哪几个阶段

你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多发生于感染后2-6周,主内要表现为容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关节痛、咽痛、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像单核细胞增多征。有10%出现脑膜炎症状,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中度增多。有的病人此期症状轻微,常易忽略。一般持续3-14天,然后大部分病人进入无症状期,而部分病人则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消瘦。此时一般血象正常,或血细胞轻度增高,淋巴细胞减少,血液中可HIV抗原,但出现血清HIV抗体阳性时间延迟,一般为输血感染后2-8周,性交感染后2-3个月。这个时期可以检测到艾滋病病毒抗原,但是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

二、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

自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发展成艾滋病病人,这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

三、艾滋病发病期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很低的抗病能力时,便出现很难治疗的多种症状,成为艾滋病人。成为艾滋病人后,一般会在半年至两年内死亡。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7、人被HIV感染后,发展为艾滋病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人被HIV感染后,到发展为艾滋病,有一个过程,由于免疫缺陷而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因此受感染者临床可能会感到稍有不适,比如持续性的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而大多数人可能毫无感觉,全然不知他(她)们体内已隐藏了一个凶恶的杀手,他(她)们继续从事着他们的职业。这就是医学上所称的无症状期,这一期大约平均持续8年之久。当然,这也是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一般说,身体强壮的人比身体虚弱而有病的人,保持无症状的时间要长一些。此期HIV分离率最高,换句话说是传染性最强,在这期间,若有性行为或共用针头吸毒,就可能将HIV传染给他人。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长期带病毒而又很难被发现,这也是艾滋病难于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期中,病人的血液中抗HIV抗体虽然为阳性,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有所减弱,如白细胞数减少、T4细胞下降等,但常常不为人们重视,谁又会无端的去查HIV抗体。

在疾病发展的下一阶段,症状开始出现。最常见的症状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这一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个月之久。同时,约有35%~75%的病人有发热、乏力、盗汗、腹泻、体重减轻、脾脏肿大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较轻,并且断断续续地出现,并未严重地影响生活及就业,所以,有些人仍然不知道自己已收到死刑判决书了。这一阶段医学上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期,也叫艾滋病前期,或叫艾滋病相关综合症(ARC)。此时患者的免疫机能已显著下降了,T细胞总数低于400/mm3,T4/T8比值倒置,约50%以上的患者的天然杀伤细胞(NK)活力降低,难以抵御入侵之敌了。这里所指的敌人当然是各种微生物的入侵。

当艾滋病全盛期到来时,病人的免疫系统已失去功能了,不但新入侵的微生物不能被机体清除,而且原来潜在的隐性感染也重新活化了,甚至在正常情况下与机体共存的微生物也会致病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机会性感染。就艾滋病患者而言,一次机会性感染就可以置他(她)于死地,因为艾滋病患者所发生的机会性感染不但严重、顽固,易发生全身播散,而且常常是多种微生物重叠入侵,复合感染。由于多种微生物的入侵,多个系统的受累,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果细细道来,要占用篇幅就太多了。

8、艾滋病病情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急性感染期抄(感染艾滋病后的袭2-4周),可以表现为低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但是因为没有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常常被忽略。
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一般为8-10年,但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一些病毒株感染后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没有自觉症状,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艾滋病期,病毒在体内经过长期复制,CD4细胞逐渐下降,导致人体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9、艾滋病是怎样形成的!!

艾滋病有哪些表现特征,大家应该了解,这是早期发现病人不可缺少的依据,也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帮助医务人员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当感染艾滋病毒后,多数成为无症状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表现症状不明显,即医学上称为亚临床患者,仅部分病人出现有临床症状。艾滋病毒感染者约为艾滋病例人数的50~100倍,究竟有多少可能发展为艾滋病呢?据新近资料分析表明,艾滋病毒感染后在5年内只有10%~3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25%~30%可能发生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绝大部分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感染后10年内发展为艾滋病,一些感染者还可发生艾滋病毒神经系统疾病,艾滋病以致命的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其主要表现,病死率极高。并发症主要有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占60%)和卡波济氏肉瘤(占33%)。 艾滋病毒感染后的3~6周,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关节痛、腹泻等症状,持续7~14天,2~3个月后可出现血清抗体阳性,随后感染者转为无症状期(潜伏期)。艾滋病的潜伏期(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发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随患者的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感染病毒的剂量及种类不同而有差别。 据近年报导,一般认为成年人潜伏期8~9年,儿童平均为1.2年。也有部分病例虽然感染多年,仍为持续性无症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经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剂量较大,潜伏期相对较短。儿童平均为1.97年,成人8.23年,老人5.5年。性接触感染的剂量较小,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6~8年,最长为15年。不同的种类,如艾滋病毒(HIV-Ⅱ)所致的艾滋病潜伏期长达16~19年之久。患者在潜伏期虽无临床症状,但艾滋病毒携带者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传染源。

(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

1.全身症状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2.淋巴结肿大
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3.皮肤损害
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其损害表现在后面章节还要专门介绍,在此不多述。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儿童与成年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有20%~40%的艾滋病患者有神经性疾病。在尸体检验中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高达7Q%~80%,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与各种机会感染引起的症状并存,较常见的有亚急性脑炎。本病为原因不明、无明显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白质变性、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往往以疲倦、性欲减退等起病,后期发展为严重痴呆。据美国纽约对102例患艾滋病死亡者作尸检时发现,96例(占94.1%)有弥散性或局限性脑病变。这些患者死前显有痴呆症的65例中,45例(占69.2%)有弥散性脑病变。此外还有报导,对235例艾滋病患者做精神神经病的会诊,发现有121例(占51.5%)患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另外,后期患者常可见条件致病菌所诱发的脑炎或大脑炎。

(二)机会感染的临床表现

所谓机会感染,即条件致病因素,是指一些侵袭力较低、致病力较弱的微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不能致病,但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则为这类微生物造成一种感染的条件,乘机侵袭人体致病,故称作机会性感染。尸检结果表明,90%的艾滋病人死于机会感染。能引起艾滋病机会感染的病原多达几十种,而且常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主要包括原虫、病毒、真菌及细菌等的感染。

1.原虫类
(1)卡氏肺囊虫肺炎:卡氏肺囊虫是一种专在人的肺内造穴打洞的小原虫。人的肉眼看不见,而且用一般的生物培养方法也找不到。卡氏肺囊虫肺炎主要通过空气与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毒后,免疫功能受到破坏,这时卡氏肺囊虫便乘虚而入,在病人体内大量繁殖,使肺泡中充满渗出液和各种形态的肺囊虫,造成肺部的严重破坏。 卡氏肺囊虫肺炎在艾滋病流行前是一种不常见的感染,过去仅发现于战争、饥饿时期的婴幼儿,或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患者的一个常见死因,在60%以上的艾滋病患者中属于最严重的机会感染,约有80%的艾滋病患者至少要发生一次卡氏肺囊虫肺炎。 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时,首先有进行性营养不良、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病程4~6周。发热(89%)和呼吸急促(66%)为肺部最常见的体征。某些人肺部还可听到罗音。卡氏肺囊虫肺炎常复发,病情严重,是艾滋病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卡氏肺囊虫肺炎病人胸片显示两肺广泛性浸润。但少部分患者(约占23%)其胸片可示正常或极少异常。据对180例卡氏肺囊虫肺炎X线胸片检查所见,表现为两侧间质性肺炎的77例,间质及肺泡炎症45例,肺门周围的间质炎症26例,单侧肺泡及间质炎症24例,未见异常者8例。 肺功能测定示肺总量及肺活量下降,随着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加剧。 气管镜或肺穿刺所取之标本可以查到卡氏肺囊虫,有时还可以查到其它病原体,此时为混合性机会感染。本病病程急剧;亦可缓慢,终因进行性呼吸困难、缺氧、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其病死率可达90%~100%。
(2)弓形体感染:艾滋病人得弓形体感染主要引起神经系统弓形体病,其发生率为26%。临床表现为偏瘫,局灶性神经异常,抽搐、意识障碍及发热等。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局灶性病变。依据组织病理切片或脑脊液检查可见弓形体。极少数弓形体累及肺部(1%)。该病是由寄生性原虫动物鼠弓浆虫所致的一种动物传染病。人的感染途径,先天性感染是由母亲经胎盘传给胎儿.后天性感染是因吃了含有组织囊虫的生肉或未煮熟的肉而感染。
(3)隐孢子虫病:孢子虫是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小原虫,人感染后,附于小肠和大肠上皮,主要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病人表现为难以控制的大量水样便,每日5~10次以上,每天失水3~10升,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诊断靠肠镜活检或粪便中查到原虫的卵囊。

2.病毒类
(1)巨细胞病毒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表明,巨细胞病毒广泛存在,多数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病人可在尿、唾液、粪便、眼泪、乳汁和精液中迁延排出病毒。并可经输血、母亲胎盘、器官移植、性交、吮哺母乳等方式传播。艾滋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肝炎、巨细胞病毒肺炎、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皮疹等。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必需在活检或尸解标本中找到包涵体或分离出病毒。根据Guarda等对13例艾滋病人尸解的研究,最常见的诊断是巨细胞病毒感染(12例),其次是卡波济氏肉瘤(l0例)。所有12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播散性,并且经常影响两个或多个器官。
(2)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和性接触,也可经飞沫传染,病毒可由呼吸道、口、眼、生殖器粘膜或破报皮肤侵入人体。孕妇在分娩时亦可传给婴儿。感染病毒后可引起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累及口周、外阴、肛周、手背或食道以至支气管及肠道粘膜等,以唇缘、口角的单纯疱疹最常见,其损害呈高密集成群的小水疱,基底稍红,水疱被擦破后可形成溃疡,其溃疡特点为大而深且有疼痛,常伴继发感染,症状多较严重,病程持续时间长,病损部位可培养出单纯疱疹病毒,活检可查到典型的包涵体。
(3)EB病毒:该病毒在艾滋病人中感染率很高,有96%的艾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EB病毒抗体,EB病毒可致原发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溶血性贫血、淋巴结肿大、全身斑疹,T细胞减少等。

3.真菌类
(1)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可从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大小便、痰液中培养出来。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可使白色念珠菌变为致病菌导致念珠菌感染。可分为皮肤念珠菌病和粘膜念珠菌病,后者多见为鹅口疮--口腔粘膜、舌及咽喉、齿龈或唇粘膜上的乳白色薄膜,易剥离,露出鲜湿红润基底。多见于严重疾病的晚期,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如果同性恋者持续有鹅口疮无其他原因解释时,往往表明患者已感染了艾滋病毒或将发展为艾滋病的指征。念珠菌性食道炎可造成吞咽困难及疼痛或胸骨后疼痛,食道镜检查可见食道粘膜有不规则溃疡和白色伪膜。其它尚有念球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内脏念珠菌病等。 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和求助于真菌检查。
(2)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容易经呼吸道,偶可经肠道或皮肤入侵致病。隐球菌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很高的病死率,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错乱及脑膜刺激症状。肺部隐球菌,以亚急性或慢性发病,伴咳嗽、粘痰、低热、胸痛、乏力、X线检查为非特异性改变。对隐球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真菌检查确诊。

4.细菌类
(1)结核杆菌:结核病常发生于有艾滋病感染但尚无艾滋病的病人,这可能因为结核杆菌的毒力强于其它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原体,如卡氏肺囊虫等,所以结核病更易发生于免疫缺陷早期。 74%~100%的艾滋病感染伴结核病人有肺结核,其症状和体征常很难鉴别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的肺部疾病。 艾滋病患者常表现为扩散性的感染。艾滋病感染病人并发结核最突出临床特征是高发肺外结核,艾滋病伴结核病人或发现结核而诊断艾滋病人中70%以上有肺外结核。艾滋病伴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为淋巴结炎和粟粒性病变,还常波及骨髓、泌尿生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
(2)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为艾滋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波及肝、肺、脾、肾、血液、骨髓、胃肠道、淋巴结等,其表现为发热、消瘦、吸收不良、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非特异性,确诊靠病原分离培养及活检。
(3)其他常见的致病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均可引起机会感染。

(三)卡波济氏肉瘤的临床表现

卡波济氏肉瘤原为一种老年男性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在北美及欧洲确诊为艾滋病的人约30%伴有这种肉瘤。卡波济氏肉瘤并发于艾滋病者,在初期同性恋中占46%,一般为27%,在有卡氏肺囊虫并存时为16%,而异性恋或静脉药物成瘾者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病率仅为3.8%。 卡波济氏肉瘤多侵犯皮肤,但由于艾滋病合并卡波济氏肉瘤时,其病变迅速扩散,可侵犯全身多种脏器,尤其是肺、消化道和淋巴结等。引起胸腔积液、咳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肺部卡波济氏肉瘤很少出现症状,常与肺部机会性感染并存。肺门淋巴结肿大及其周围结节样浸润,并有双侧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是其典型X线表现,把有卡波济氏肉瘤者与无卡波济氏肉瘤病人作比较,发现有卡彼济氏肉瘤者,其肺部及胸膜病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肝脏的卡波济氏肉瘤的发生率为14%~18.6%,多为播散所致,但也有原发于肝脏者,尚无临床诊断方法,死亡前通常已累及肝脏。

(四)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儿童艾滋病的临床表现,除无淋巴结病变、卡波济氏肉瘤及机会性感染外,其他症状与成人患者相似。几乎所有艾滋病儿童均有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和发育差的表现。对记录艾滋病存活者资料的分析表明,艾滋病诊断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年龄都与存活率有关。有50%的儿童在确诊后存活12个月,不足12月龄的卡氏肺囊虫肺炎患儿的一年存活率仅为30%;年长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患儿为48%;其他病情的年长儿为72%。这些发现在性质上与不同临床中心调查的结果相一致。临床表现的特征出现在儿童组早期,通常在4~8月龄的儿童中出现包括卡氏肺囊虫肺炎、消瘦综合征和脑病等症状。在表现较早及较迟的儿童中都会出现从持续性中耳炎直至重型细菌性脑膜炎或肺炎。在机会性感染中儿童艾滋病患者与成人患者不同之处是儿童艾滋病患者细菌性感染十分多见,而卡波济氏肉瘤较成人少见。 实验室检查中大多数儿童艾滋病的淋巴细胞绝对数正常,这是区别于成人艾滋病的唯一免疫学指标。

(五)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指的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如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成瘾者等),出现一组艾滋病的症状或体征。由艾滋病毒携带者或急性感染发展而来,表现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伴有不规则的发热、疲乏、夜间出汗、慢性腹泻、厌食、体重减轻、舌尖毛状白斑病,及各种神经症状。也可出现轻度机会感染,如鹅口疮,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软疣等,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贫血,T4细胞减少,T4/T8比值下降,变态反应性消失;细胞免疫指标和免疫功能低下,血清球蛋白增多,血清中可检出艾滋病毒抗体。

10、艾滋病的发展史

艾滋病是1981年在美国首先被发现的。 1981年6月到8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陆续接到了96例男性同性恋者患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报告。这些人年龄16-51岁,平均39岁,多数人伴有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隐球菌、弓形体等机会性感染,同时还有细胞免疫功 能的缺陷。而在1970-1979年近10年的时间内没有发现一例50岁以下男性卡波氏肉瘤, 1961-1979年近20年时间内纽约大学医院也只发现了3例。卡波氏肉瘤是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恶性肿瘤,表现为皮损和慢性病程,很少死亡。而当时发现的卡波氏肉瘤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病死率高达20%,多数病例是在出现发热、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后,通过淋巴结活检而诊断的,与以往的卡波氏肉瘤病情迥异。卡氏肺囊虫肺炎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也十分罕见。这种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多发的现象使人们感到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共收到了593例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报告,并发现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上升,平均每半年增加一倍。1982年9月24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式提出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licierlcySyndrom,AIDS,艾滋病)的概念,指出艾滋病是不明原因的细胞免疫缺陷所导致的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其他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在美国,这种疾病最主要的危险人群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静脉注射毒品者、血友病病人和艾滋病患者的性伴等。科学家们推测可以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交换而传播的传染性因子是导致艾滋病流行的原因。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Montagnier教授在一名患淋巴瘤的男性同性恋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一种病毒,并将其定名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同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Gallo教授从艾滋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II型(HTLV-III)。几乎是在同时,美国加州大学的Levy教授也从艾滋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命名为艾滋病相关病毒(ARV)。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和病毒分类学会将上述LAV/HTLV-III /ARV统一命名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可称为艾滋病病毒。www.aids-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