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发护发 » 民国生发油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民国生发油

发布时间: 2021-02-28 12:58:53

1、花生是哪的特产?

花生不属于特产,全国各地及国外都有种植。
国内分布:

花生为豆科作物,优质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种之一,又名“落花生”或“长生果”。落花生源于山东乳山,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南美洲热带、亚热带地区。约于十六世纪传入中国,十九世纪末有所发展。现今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分布于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区。
【营养分析】
花生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内含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据测定花生果内脂肪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含糖量为20%左右。花生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2.PP、A、D、E,钙和铁等。并含有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促进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的功能。
1.控制食欲
花生是“高饱腹感”食物,能让你感觉更饱,或者饱的时间更长。发表在《营养与代谢》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发现,用花生当零食的人吃得更少。美国普度大学营养科学系教说:“花生的高饱腹感并不仅仅是脂肪、膳食纤维和蛋白质含量的原因,而是所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有助减盐
咸味零食通常是高盐食物。但咸味花生的盐含量,比同样重量的切片面包、冰冻华夫饼还要少。因此,咸味花生不但能满足你吃咸的爱好,还不容易导致摄入食盐过量。
3.稳定血糖
研究发现,如果人们把饮食中的一份红肉换成花生,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21%。花生会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果早上吃点花生,那么你一天的血糖都不会过高。
4.保持心脏健康
吃花生最多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能减少35%。研究人员认为,花生中的脂肪酸构成,再加上其他成分的作用,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含量,让心脏更加健康。
5.减少结肠癌风险
研究发现,每周至少吃两次花生的女性,患结肠癌的风险能降低58%;而每周至少吃两次花生的男性,能降低27%的风险。科学家分析,可能是花生中的叶酸和其他抗癌的营养物质起了作用。

2、老舍的好文

宗 月 大 师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
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男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
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
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
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荒来荒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
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
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
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
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
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
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
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
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
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
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
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
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
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
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
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
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
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
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
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
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
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
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
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
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骗了去的,
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
园。不过,在这个时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调整他的产业,他还能有办法教自
己丰衣足食,因为他的好多财产是被人家骗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请律师,贫与
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样的,假若在这时候,他要是不再随便花钱,他至少可以保住
那座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可是,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
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
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做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
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
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
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败理
智的。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
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
但是由他的生活习惯上来说,大家总以为他不过能念念经,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
绝对不会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
他也嫖也赌。
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
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
他知道一点便去作一点,能作一点便作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
都能见诸实行。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好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
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借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
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
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
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
么洪亮。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唪真经,不要
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
获。他白天在各处筹钱办事,晚间在小室里作工夫。谁见到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
他曾是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
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
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
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
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
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取 钱

我告诉你,二哥,中国人是伟大的。就拿银行说吧,二哥,中国最小的银行也
比外国的好,不冤你。你看,二哥,昨儿个我还在银行里睡了一大觉。这个我告诉
你,二哥,在外国银行里就做不到。
那年我上外国,你不是说我随了洋鬼子吗?二哥,你真有先见之明。还是拿银
行说吧,我亲眼见,洋鬼子再学一百年也赶不上中国人。洋鬼子不够派。好比这么
说吧,二哥,我在外国拿着张十镑钱的支票去兑现钱。一进银行的门,就是柜台,
柜台上没有亮亮的黄铜栏杆,也没有大小的铜牌。二哥你看,这和油盐店有什么分
别?不够派儿。再说人吧,柜台里站着好几个,都那么光梳头,净洗脸的,脸上还
笑着;这多下贱!把支票交给他们谁也行,谁也是先问你早安或午安;太不够派儿
了!拿过支票就那么看一眼,紧跟着就问:“怎么拿?先生!”还是笑着。哪道买卖
人呢?!叫“先生”还不够,必得还笑,洋鬼子脾气!我就说了,二哥:“四个一
镑的单张,五镑的一张,一镑零的;零的要票子和钱两样要按理说,二哥,十镑钱
要这一套罗哩罗嗦,你讨厌不,假若二哥你是银行的伙计?你猜怎么样,二哥,洋
鬼子笑得更下贱了,好像这样麻烦是应当应分,喝,登时从柜台下面抽出簿子来,
刷刷的就写;写完,又一伸手,钱是钱,票于是票子,没有一眨眼的工夫,都给我
数出来了;紧跟着便是:“请点一点,先生!”又是一大“先生”,下贱,不懂得买
卖规矩!点完了钱,我反倒愣住了,好像忘了点什么,对了,我并没忘了什么,
是奇怪洋鬼子干事——况且是堂堂的大银行——为什么这样快?赶丧哪?真他妈
的!
二哥,还是中国的银行,多么有派儿!我不是说昨儿个去取钱吗?早八点就去
了,因为现在天儿热,银行八点就开门;抓个早儿,省得大晌午的劳动人家;咱们
事事都得留个心眼,人家有个伺候得着与伺候不着,不是吗?到了银行,人家真开
了门,我就心里说,二哥:大热的天,说什么时候开门就什么时候开门,真叫不容
易。其实人家要楞不开一天,不是谁也管不了吗?一边赞叹,我一边就往里走。喝,
大电扇忽忽的吹着,人家已经都各按部位坐得稳稳当当,吸着烟卷,按着铃要茶水,
太好了,活像一群皇上,太够派儿了。我一看,就不好意思过去,大热的天,不叫
人家多歇会儿,未免有点不知好歹。可是我到底过去了,二哥,因为怕人家把我撵
出去;人家看我像没事的,还不撵出来么?人家是银行,又不是茶馆,可以随便出
入。我就过去了,极慢的把支票放在柜台上。没人搭理我,当然的。有一位看了我
一眼,我很高兴;大热的天,看我一眼,不容易。二哥,我一过去就预备好了:先
用左腿金鸡独立的站着,为是站乏了好换腿。左腿立了有十分钟,我很高兴我的腿
确是有了劲。支持到十二分钟举不能不换腿了,于是就来个右金鸡独立。右腿也不
弱,我更高兴了,晦,爽性来个猴啃桃吧,我就头朝下,顺着柜台倒站了几分钟。
翻过身来,大家还没动静,我又翻了十来个跟头,打了些旋风脚。刚站稳了,过来
一位;心里说:我还没练两套拳呢:这么快?那位先生敢情是过来吐口痰,我补上
了两套拳。拳练完了,我出了点汗,很痛快。又站了会儿,一边喘气,一边欣赏大
家的派头——真稳!很想给他们喝个彩。八点四十分,过来一位,脸上要下雨,眉
毛上满是黑云,看了我一眼,我很难过,大热的天,来给人家添麻烦。他看了支票
一眼,又看了我一眼,好像断定我和支票像亲哥儿俩不像。我很想把脑门子上签个
字。他连大气没出把支票拿了走,扔给我一面小铜牌。我直说:“不忙,不忙!今
天要不合适,我明天再来;明天立秋。”我是真怕把他气死,大热的天。他还是没
理我,真够派儿,使我肃然起敬!
拿着铜牌,我坐在椅子上,往放钱的那边看了一下。放钱的先生——一位像屈
原的中年人——刚按铃要鸡丝面。我一想:工友传达到厨房,厨子还得上街买鸡,
凑巧了鸡也许还没长成个儿;即使顺当的买着鸡,面也许还没磨好,说不定,这碗
鸡丝面得等三天三夜。放钱的先生当然在吃面之前决不会放钱;大热的天,腹里没
食怎能办事。我觉得太对不起人了,二哥!心中一懊悔,我有点发困,靠着椅子就
睡了。睡得挺好,没蚊子也没臭虫,到底是银行里!一闭眼就睡了五十多分钟;我
的身体,二哥,是不错了!吃得饱,睡得着!偷愉的往放钱的先生那边一看,(不
好意思正眼看,大热的天,赶劳人是不对的!)鸡丝面还没来呢。我很替他着急,
肚子怪饿的,坐着多么难受。他可是真够派儿,肚子那么饿还不动声色,没法不佩
服他了,二哥。
大概有十点左右吧,鸡丝面来了!“大概”,因为我不肯看壁上的钟——大热的
天,表示出催促人家的意思简直不够朋友。况且我才等了两点钟,算得了什么。我
偷偷的看人家吃面。他吃得可不慢。我觉得对不起人。为兑我这张支票再逼得人家
噎死,不人道!二哥,咱们都是善心人哪。他吃完了面,按铃要手巾把,然后点上
火纸,咕噜开小水烟袋。我这才放心,他不至于噎死了。他又吸了半点多钟水烟。
这时候,二哥。等取钱的已有了六七位,我们彼此对看,眼中都带出对不起人的神
气。我要是开银行,二哥,开市的那天就先枪毙俩取钱的,省得日后麻烦。大热的
天,取哪门子钱?不知好歹!
十点半,放钱的先生立起来伸了伸腰。然后捧着小水烟袋和同事的低声闲谈起
来。我替他抱不平,二哥,大热的天,十时半还得在行里闲谈,多么不自由!凭他
的派儿,至少该上青岛避两月暑去;还在行里,还得闲谈,哼!
十一点,他回来,放下水烟袋,出去了;大概是去出恭。十一点半才回来。大
热的天,二哥,人家得出半点钟的恭,多不容易!再说,十一点半,他居然拿起笔
来写账,看支票。我直要过去劝告他不必着急。大热的天,为几个取钱的得点病才
合不着。到T+点,我决定回家,明天再来。我刚要走,放钱的先生喊:“一号!”
我真不愿过去,这个人使我失望!才等了四点钟就放钱,派儿不到家!可是,他到
底没使我失望。我一过去,他没说什么,只指了指支票的背面,原来我忘了在背后
签字,他没等我拔下自来水笔来,说了句:“明天再说吧。”这才是我所希望的!本
来吗,人家是一点关门;我补签上字,再等四点钟,不就是下午四点了吗,大热的
天,二哥,人家能到时候不关门?我收起支票来,想说几句极合适的客气话,可是
他喊了“二号”;我不能再耽误人家的工夫,决定回家好好的写封道歉的信!二哥,
你得开开眼去,太够派儿!

3、请问“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是谁的诗句

沉溺江南名街的小吃丛林

江南自古繁华地, 名街、老店、美食不胜枚举,曾有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并称为江南四大小吃丛林,当然江南的名街远不止这些。到了现代,口味变了,吃法变了,传统被许许多多的沧桑巨变肢解的支离破碎,但还有人忘不了那些老街老店,归根结底,吃不仅仅是吃,还在于品环境,品氛围,老街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人们惦记着这些老街,不论它是否旧容渐逝,也不论它是否在粗糙的商业包装下显得不伦不类,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人们孜孜以求的热情当中,在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之中,这些昔日的老街能更加细腻起来、精致起来。

南京夫子庙,食在桨声灯影中

中国文坛著名的两位才子曾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结伴同游秦淮,回来写了同名的文章《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两篇文章一起读,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文艺青年在歌妓云集的画舫上张望和局促,船家忙活着挣钱急不可待,歌妓和伙计穿梭往来兜揽生意……距今近一个世纪的文人们也已然寻觅不到那种夜曲悠扬、夜半微醺、红粉知己的诗情画意,如果现在还有谁是冲着许许多多着实风流,又着实雅致的诸如桃花扇等历史影象去的秦淮河,回来也只有慨叹:美景当然还在,风味是早已不同了。

乌衣巷、王谢古居、魁光阁……这些名字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中的夫子庙景区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暨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是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也是居民和游客喜欢的购物和品尝小吃的场所,虽然娱乐的内容远比不上当日之风雅,但热闹程度毫不逊色。

秦淮河有着太久远的来历,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内河和外河,内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追溯夫子庙秦淮河最有光彩的时候,数六朝时代,那时秦淮河人文汇聚、商贾云集,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高门大族所居之所。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各种酒楼、茶馆、小吃……与此同时,青楼妓院应运而生,从此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再后来有了知情知性的李香君和柳如是,有了侠骨芳心的马湘兰和寇白门,《桃花扇》里描绘此时景象“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蝉娟”,现在的秦淮河边还可以看到李香君的故居,只是很大一部分改成了新式建筑。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是流行歌曲、京戏、文明戏、大鼓、好莱坞电影、新式话剧、评弹、说书,以及其它各种艺术形式的汇聚地。

往前走不远,便是夫子庙了,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原来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说来有趣,民国时期的市府所在地,就在夫子庙,紧邻的秦淮河灯红酒绿、繁荣“娼盛”曾令市政府大丢面子。景区现有1034座各具风姿的假山,为明代遗物。白鹭洲公园据说是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园中有藕香居、烟雨轩、水榭、假山等景点,其中尤以桥为特色,园内宛如襟带的小桥竟有15座之多。中华门为明都城南门,明清两代叫聚宝门,是南京城门中最雄伟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城门规模宏大,设计巧妙,结构复杂,共有四道券门,三道瓮城,另外还有27个藏兵洞,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在我国城门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贡院西街不可不去,这里有南京地道的风味小吃:板鸭,小笼包,酥烧饼、鸭血汤等。南京人嗜食鸭,以桂花鸭最为有名,因于每年桂花盛开季节制作而得名,据《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 咸鸭肫筋道爽口,鸭血汤清清爽爽,都是温柔秀美的南京姑娘钟爱的小食。

夫子庙的点心小吃似乎生来就是为秦淮画舫中笙歌夜半的人们用来点饥的。七家点心店的点心,以工艺精细、造型美观、选料考究、风味独特而著称,他们是魁光阁的五香茶叶蛋、五香豆、雨花茶;永和园的开洋干丝、蟹壳黄烧饼;奇芳阁的什锦菜包、油干丝、鸭油酥烧饼 ;六凤居的豆腐涝、葱油饼;蒋有记的牛肉汤、牛肉锅;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红汤爆鱼面;莲湖甜食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五色糕团。

黄裳在《金陵五记》中曾说过:“那拥挤的人群,繁盛的市场,那种特有的气氛,是只有夫子庙才有的”。此话不假。

杭州河坊街,咂摸古都会风味

杭州自唐以后,商业日渐兴旺,经过五代吴越、南宋的经营,到明清两代,以清河坊为中心辐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商业街区。清河坊确切的地理位置是今天的中山中路与河坊街交叉的四拐角处,当年这里分布着孔凤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烟店、万隆南肉火腿店、天香斋茶食糖果店、张允升百货店、方裕和南北货商店、瓮隆盛茶号等著名的老字号,无论是居家生活的杭州人,还是匆匆而过的外地游客,这里是他们首选的购物场所。最值得一提的是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这里建起了与北京"同仁堂"遥相呼应的"庆余堂"中药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直到1956年才关门的保和堂药店也在杭州河坊街的华光巷口,传说中与白娘子有过一段爱情的许仙曾在这里当过伙计……当年,河坊街不仅是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儿,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经贸中心。有“五花儿中心”的美称,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一直是杭州最繁华的商贸中心。

现在的河坊街连接延安南路和中山中路,经过整体的策划布局,房子焕然一新,虽然这种“修旧如旧”的方式因为没有时间积累的文化底蕴而显得生硬和单薄,但那些老字号老房子还有保留,值得一访。

在四拐角的西南面屋顶带有西式露台的三层楼建筑,是孔凤春香粉店,创始人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孔氏三兄弟,三兄弟瞅准杭州女性爱美的心理,前店后场,生产鹅蛋粉,生发油、雪花膏等化妆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鼎盛期,除了杭州城内的老主顾外,每到香汛季节,大批香客来杭州烧香还愿,大多数人也要到孔凤春买点化妆品带回去,柜台前经常人挤人拥。

宓大昌药店与孔凤春隔街对峙,创办于同治八年(1869),从产地新昌购来色纯味厚的烟叶,来自萧山、绍兴一带挑脚和代客带货的航船齐集于河埠,异常壮观,同时它的邮购范围遍布全国,在外商卷烟倾销中国市场的二十世纪初期,宓大昌始终保持着兴旺的销售势头,被誉为驰名全国的“杭烟”鼻祖。

与宓大昌烟店毗邻的翁盛隆茶号,创始于清雍正三年(1725),以经营西湖优质龙井茶闻名。这是一座门楣上饰有绣球注册商标的五层高大洋房,翁盛隆茶号进茶必采头茶,加工精细,名茶荟粹,当年可是门庭若市。

对面的五层洋房是南北货店方裕和。创办人方仰峰为沪上巨商,他看中这里一年四季西湖游客不断,离杭前必会购买土特产,所以专营“雪舫蒋腿”、蜡烛、干果、蜜饯等百货,果然声誉日隆。

四拐角西北处的万隆南肉火腿店经营正宗金华火腿和其他酱鸭、蒋肉、香肠、醉瓜等。坐落在孔凤春边上的方回春堂药店是典型的明清江南传统建筑,外有青砖石库门墙,有高大阔气的营业大厅、制药作坊、主人住房。张允升百货商店是杭州最早的百货店,相传有二百多年历史,前店后场,产销丝线、帽子等,主要货源来自上海,还和上海无敌牌牙粉、牙膏、蝶霜及其他城市等店联合。

四拐角不远的大井巷中的朱养心膏药店、王老娘木梳店、张小泉剪刀店也都有数百年历史。巨商胡雪岩的胡庆余国药号更是弛名远近,中山中路的邵芝岩笔庄经营各类毛笔、画笔和文房四宝,九芝斋为老字号食品店,经营糕点、月饼、蜜饯等。

在杭州河坊街祠堂巷还可寻访到一处老式宅院,它就是和岳飞、张苍水同称“西湖三杰”的于谦故居。故居由入口空间、主体院落、内院及附属用房构成。入口设在西面,进门为门厅,迎面墙壁上刻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写的于谦“石灰吟”诗。过小门便是故居主体部分,包括忠肃堂、于氏古井等。忠肃堂坐北朝南,风格简洁庄重。由主院落向东穿过圆洞门进入内院为一小园,内有水池、琴台、思贤亭,是一个具江南特色的院中园林。

4、四十年前的汉中是什么样的简介。??????????????????????????????????

1935年6月5日,李文一与洋县县长等十多人乘坐汽车,从西安出发前往汉中洋县。
汽车出西安北门,途径咸阳古渡、武功县、扶风县、岐山县,傍晚在凤翔县西北旅舍下榻,沿途的一个个古迹、大片的罂粟田,让作者感慨不已。由于汽车被军队征用,他们在凤翔县耽误了一天,正好借此机会参观了苏东波祠、东湖、开元寺、张载祠、秦穆公陵,留下了难得的文字记录。第三天一大早,他们雇了大车从凤翔出发,中午在虢镇吃了陕西特色的凉粉、锅盔,下午到达宝鸡东关。因为没有良民证,无法入城,只好在欧亚旅舍住宿。晚上,旅店老板帮他们雇到了华(滑)杆,骡子。天刚光(亮)的时候,旅馆门前有几个说着四川口音的人们。掌柜喊起我们,说是华杆到了。我走出房门,七八个衣衫褴褛,鸠形鹤面的穷光蛋,正在绑扎华杆,一看见我们,便不住地喊着“老爷”。心想他们骨瘦如柴,在几百里的路途上,那里抬得动呢?这种东西那里可以乘坐呢?可是也会出人意料的,他们在两根竹棍上系着篦床,把被褥枕头装成籐椅一样;又在前面吊着一根短棍,作为搁脚之用;再把被单扎成弧篷遮蔽太阳。整个华杆,就算绑扎妥当,没后(最后)吊上他们不可或少的两袋吸鸦片的用具。他们吸饱鸦片,抬起华杆,开步上路,一气就是二十余里。坐在华杆上,可躺可坐,左右前面,随时都可领略风景。而且轿夫遇着人物,便前唱后和的说着颇有音韵的对白。如“天上亮光光,地下一口塘”,遇女人也;“左边一个,驮靠右偏一下”,遇牲口也。这些轿夫,平日所赚的钱,一大半都花在吸鸦片上,在半路上休息时,无暇燃灯吸鸦片,便将小指粗细半寸长的生烟,塞入口中,也不会中毒。我们是在早晨六时出发的,由宝鸡渡渭水,到益门镇十五里,都是平坦的野原,罂粟仍然很多。《益门镇》过此南行,已进秦岭山谷,清家河蜿蜒而北,两岸绿荫缤纷,农舍亦不少,所谓“山明水秀,风景天然”。西汉公路(西安至汉中)正在修筑,曲曲弯弯,向山上盘绕。西汉公路修筑现场入山愈深,村庄愈稀少。十一时半,抵杨家湾,村舍数间,破落不堪。略坐片刻,继续前行,至二里关,已一时三刻,购买锅盔鸡蛋充饥。
自二里关南行,满谷野草杂树,鸟语花香,溪涧中的潺潺流水,清沥可爱,整个心灵,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了。大散关附近由此经大散关,形势颇险要。至松树梁,路旁有古松二株,可三合抱,浓荫满地,坐下休息,倦意全消。再行五里,至秦岭最高峰,已是夕阳西斜,游鸟归林了。下岭行五里,即东河桥,居民三十余户,为栈道大站之一,是夜即宿于此。总计今日共走七十里,或乘华杆,或徒步缓行,并不疲倦,这也许所以过的道路,都是倾斜的山坡,而未遇到陡峻的高山吧?东河桥的住户,多半是开客店的。这种客店,房屋非常古旧,污物垃圾,到处皆是。清洁卫生,在这里是谈不到的。客店后院,关住牲口,前院每房有一个大土炕,便是行旅们睡觉的地方。不过价钱很便宜,住宿一夜,连晚饭茶水在内,只要一毛大洋。而掌柜娘子(客店主妇)招待旅客,也颇周到,烧茶煮饭,一应都是她照管的。六月九日 初夏火炕时令虽入初夏,但在秦岭山巅,入夜气候极冷。掌柜娘子在炕内烧起火来,故不觉得寒冷。可是臭虫,跳蚤,蚊子,就大举进攻,弄得一夜不能安眠。我躺在炕上,看见晨光慢慢地从壁缝中偷进时,夫头已在叫喊掌娘子烧炖茶水了。而他的伙伴们,也都点起油灯,吞云吐雾地抽足鸦片,才慢慢腾腾地装起华杆,准备上路。清晨的晓风,掠过我的耳边,却像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路旁草上枝头,凝着一层乳白的薄霜,宛似晨妆初罢的少女,愈加明媚而皎洁。一会儿金黄色的太阳,从山峡中爬起,照遍了山谷大道,那乳白的薄霜,凝成一颗颗的珍珠,凝在草上枝头,闪烁发光。秦岭人家九时至黄牛铺,已行三十里,有居民数十家,商店十余片,宝鸡、凤县,即以此为分界点。镇上食物尚多,以鸡蛋滚酒酿为最可口,下坡行三十里,至红花铺,也有一二十家住户,但充饥的食物很少,只有包谷(即玉蜀黍)汤,每碗约大洋一分,而大铜板已不能使用,另有油布印成一串二串的“汉中帖子”,也称“钱留”当辅币。陕南布币自红花铺南行,山谷狭小,柳丛悬密,鼾睡其下,舒适无比。至草凉驿,仅五时许,参观初级小学,学生们还在念着诗云子曰。三十余家居民中,也和东河桥一样,半数开着客店。六月十日 借力山神今晨五时半出发,经五星台,白家店,黄家台等处,都是七八家破落的小村,惟道路尚属平坦。下午沿金沙湾南行,羊肠鸟道,山径崎岖,而重峦叠嶂,形势至为险要。在两山耸立中,横阻一座石山,其上筑有石门关,栈道经过其下,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形势。石门东侧路上遇到苦力极多,他们有些挑着食盐(自凤翔购买,每百斤九元左右,挑至汉中各县售卖,可得一本一息,但往返需十七八日),有些背上驮负上大下小的大篓,各种货物,就装在里面。他们行至山巅,常把一片石块放在山壁上,询问原因,才知因担负疲劳,将重量寄交山神,此后可健步如车的继续行走,他们如此愚蠢,可笑又复可怜!秦岭山中的苦力四时半抵凤县,住宿东关,计自宝鸡至此,已行二百十里,此后南行,都是高山大岭,而且每站都有八九十里以上,我们虽然轮流坐华杆,但毕竟是文弱的人,经起不连日步行,于是决定再雇两乘华杆。凤县全景凤县的城池,筑在凤岭北麓,城墙尚属坚厚,东门城头,写着“古凤州”三字,我们没有“良民证”,不能进城游览,殊觉遗憾!所幸东关,有酒有肉出卖,喝酒吃肉,于愿已足。六月十一日 凤县古迹晨五时,沿凤县城东行数十步,即入凤岭的土谷中,纡回陡峻的山路,步步高升,虽然天气还很寒冷,因为上岭步行的缘故,满身热汗横流,寒意全消。通过南天门后景色上岭二十余里处,有一所三四里长的石级,直达山巅,便是南天门。我到了山巅,翘首观顾,但见四处的山脉,像波涛汹涌似的横卧山下;陈仓山脉嵯峨苍翠,屏障其西南,诚所谓“天险之地也”。南天门上,南面有古朝庙,清果亲王所书残碑,字画苍老劲健,倾倒庙前,庙内塑着一尊泥像,是满清政府时代凤县的正堂,不知在何年代,却无从考证。由凤岭山巅南行二三里,下岭经新红铺,三义驿,都是重重叠叠的石山,而道路为山洪冲毁,久年失修,非常难走,爬山过岭,都要亲自行走,虽有华杆,也不能代步,真是“行不得也哥哥”。秦 岭 俯 瞰下午至留凤关,路旁有“楚项羽封章邯处”的石碑,古庙数间,匾对辉煌。自此上坡南行,又是鸟道青山。至南星,已经夕阳西下了。南星有五十余家居民,是数日未曾遇到的大市集,有初级小学校一所,民团十余人。我们住宿客店内,民团就来检查护照,询问来头去路,客店中已无土炕,而代以两凳搁板的床铺;其中污秽奇臭,与前数日所住的客店,一模一样。六月十二日 留侯古祠今天由南星到留坝,要走一百里路,故在四时半即动身上路。经连云寺,柳林铺之后,山景渐增秀丽,但总是上坡下岭,过了一山又一山行至柴关岭,岭上有小关,但已无人居住。南望紫柏山中,葱茏绵密的森林,秀色可餐。留 侯 祠下岭十余里,将至留侯祠(相传为张良辟谷处),苍翠的亦松,环绕着它的四围,潺潺的流水,淌过它的东边,而鸟语松涛,唱鸣不休,那种优美的风景,确实不易多见的。留 侯 祠及至踏入祠内,殿宇楼台,富丽堂皇,亭榭花卉,无一不美,如此胜景,我真要“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了!留侯祠中,祠产极富,祠北十余里的铁矿,经常有几十名工人铸造用具,由苦力运往汉中各售卖,是该祠的私产之一;附近各村镇的店铺,据说都是留侯祠的资本。数年前祠中主持,曾被土匪绑一次,敲去数万元。现在祠内住有道士数十人,往来的游客,可在祠内住宿,酒食鸦片,一应俱全。下山行七八里,即榆林铺,市面极为萧条。过小留坝中途大雨骤至,衣服甚湿。及雨霁云消,继续前行,至留坝,已掌灯时候了六月十三日 萧条留坝留坝是一个县城,但城内除县政府外,并无一家居民,仅在西关有三四十家住户,但也穷得够像样。虽然全县面积极大,可是到处崇山峻岭,耕种的土地,尚不及十分之一。每年粮额,仅七百余元,其贫瘠的程度,概可想见。留 坝 晨行十余里,至八里关,形势极险要,略进早点,继续前行,到武关河,才看到几亩稻田。过铁佛店,武曲河,至马道驿,都没有高大的山岭,而所谓“二十四个马鞍桥”,乃是不高的山岭。马道驿也是一个较大的村镇,它在两座高山之间,大白河之西,其北有樊河,河上有铁索桥,桥畔立着“汉相萧何追韩信至此”石碑一方。初级小学校和民团,都在桥南。马 道 驿 我们投入客店,掌柜娘子告诉我们,去此西北二十余里的山巅,有土匪四五十人。各人闻讯,面面相窥,前去既无住宿之所,而且时候已不早,只有听天由命的住下。六月十四日 红军过境 昨夜幸有民团追剿,土匪不曾光顾,但已吃惊不少了。今日再走一天,就出栈道,已无匪患之忧了。上午经过的道路,还算平坦。但沿途各村店,饮食全无,为南行后最苦的一日。下午至褒氏店,有褒氏娘娘庙,相传褒氏即生于此(褒氏就是褒姒,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角)。若照这里那四五家穷困的女子来说,虽只蓬头垢面,衣破鞋穿,但各有天然风致,足称“小家碧玉”的。倘使褒氏真的生在那里,也许是个绝代美人吧?至木龙沟,才有面出卖,纵然无油无酱,清水煮成,但各人还是狼吞虎咽地抢着吃。由木龙沟南行,过十余里的七级坡,盘旋绕至山巅,鸡头关就在这里。鸡头关渡船 关前关后,石碑垒垒,大都写着“有求必应”之类。关的四围,有十二峰峦,遥遥雄峙。其所以名为鸡头关的原故,想因关北一个个十余丈的石壁,很像鸡冠所致。关下大白河旁边,石壁上有曹操所写的石刻,栈道故址,经过那里,因道路险,未曾往看。褒 城 下岭行十里,就是褒城,城外房屋数十家,因二月间徐向前率领“赤军”(红军)进攻褒城时,城内驻军恐怕那些房子,有利于“赤军”(红军)的攻城,故把它们完全烧掉。城内驻军数连,战壕碉堡,都很整齐,证之鸡头关上“大败徐贼于此”(指徐向前所部红军)的石碑,足见当时战争的剧烈。现在赤军虽已西去,但城内十室九空,市面萧条,老百姓的胸前,男女老幼,都挂着良民证三字。守城门兵士,看到我们一大队人进城,盘问一清二楚,才行放入。而我们的内心,至此也把提心吊胆的恐怖放下了。六月十五日 农村破败 今天只要走四十里路,便可到汉中,故起床后和同伴们巡视城内(褒城)一周,那所初级中学,因为荒灾兵匪的缘故,早已关门大吉了;几所初级小学,也因无人上学,门前贴着“暂停”的字条。七时由褒城渡大白河南行,气候、农村、旷野……一切的景物,都有江南的风味。我边走过看,向那弯曲的道路行去。路旁丛丛的野草,被风吹日晒,蒙上厚厚的灰尘,失掉青绿鲜嫩,宛像干枯了似的。已刈未刈(已割未割)的麦陇中,夹杂着正在开花结果的罂粟,和一些翡翠似的秧田。疏落而纤弱的垂杨,被微风鼓荡,婀娜地摇曳不停。贯串冗长的电线杆上,静息着几只燕子,它们的身段修长而苗条。古 镇 远 眺 我缓缓地走上高岗,暖和的太阳,静静地在碧空旋转,发射出壮丽的光晖,普照万物。从高岗上远望,秧苗麦穗罂粟,农夫牲口,树木农舍,战壕碉楼,高高低低地交织着一幅无际的大自然的画图,远近都掩映至我的倦眼中。经过好些农村,小屋草舍旁边,总是堆着畜粪和垃圾。那些无人照管的小孩们,赤裸的躺在阶沿门槛睡觉;逐臭的苍蝇,凝集在他们的眼膛嘴角,吸吮除垢;也有些小孩,和猪猡同睡在一起。东倒西歪的房子,四周被风雨剥落了的土墙,又难看,又不齐。褒城附近的村庄 这种凄凉的景象,显然表现农村经济完全破产,农民们无力修缮他们的住所。较完整的墙壁上,刷了长方形的石灰,写着“中央军不拉夫不派饷不扰民”之类的口号。较大的村镇,店前树下,总有卖茶的草棚。三五个烟鬼蹬在凳上摇麻雀(与马吊相似),似乎完全不知有农忙这回事;后来才知这些人,都是帮助政府收烟亩捐钱粮,以及派粮派饷征调夫役的承办绅。这种村镇,有店铺,有摊贩,面食米饭,都可买到,价钱也不昂贵。而茶馆中的茶水,和苏常的茶馆一样,茶叶中放有菊花,滋味极佳。汉 中 北 门 十二时,到汉中,城墙极为雄壮,可与西安城相并称。城内教学的钟楼,矗立云霄,可见西人传教的势力,已普及到这样交通不便的地方,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吧?汉 中 城 墙 汉中城北半里许,筑有极整齐的战壕和碉楼,均有兵士把守。经过战壕,路旁有古虎头关石碑,相传为三国时马岱斩魏延处。一进城门,兵士搜查极严,箱箧铺盖,都详细检查,然后放行。大都街道,改成泥沙马路了。南郑(汉中)是陕南经济文化的枢纽,现在陕西第六行政专员公署,第三十八军司令部,都设在城内。我们因十余日长途跋涉,已感极度疲劳,故抵城后,住宿大华旅馆,决定休息半日,再去游览。六月十六日 汉中调查 上午,吴君(洋县县长)去接洽他自己的事,我闲着无事,便出门去浪荡(闲逛)了。汉中城墙 南郑(汉中)的市面,还算热闹,但可以称述的商店,却没有,最能引人注意的,便是鸦片馆和零拆上土铺的众多。据说全城共有烟馆一千五百余家,每家平均有烟灯五盏,营业非常发达,足见鸦片流毒之深。南郑(汉中)街道 我曾到各机关去调查,南郑(汉中)目前的情况,有如下列所述: 汉 江 交通——城南的汉水直达汉口,但沿江滩礁极多,秋冬水灭,民船不能行驶。土产及工业品的运输,全靠我们所走的栈道。几年前,汉褒(汉中到褒城),汉宁(汉中至宁羌通四川),汉沔(汉中至沔县)及汉城(汉中至城固,达安康,为汉白公路的起点)等路,已由南郑(汉中)建设局开办,惟路基狭窄,路线曲折,只能行驶人力车及自由车,汽车勉强可以通过。现在西汉及汉宁两公路,早已测量就绪,动工建筑,决定在年底完成,将来对于汉中的经济文化上,是有极大利益的。汉江中装载货物的渡船 1938年汉中至西安的公交车 西汉公路上行驶的卡车 教育文化——南郑(汉中)城内,有省立南郑(汉中)中学、联立汉中中学、省立南郑(汉中)女子师范及县立南郑(汉中)农职学校各一所,共有学生五百余人。初级小学,全县一百九十余所。据说全县识字的人数,不到百分之十。汉中教堂远景 汉中教堂内景 民国时期期刊《汉中训导》 两所报馆——《汉中博报》与《南郑(汉中)日报》,都是石印的,每日出报千余份,尚不能全数销尽。文化团体,有三民主义研究会、青年文艺社、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戏剧审查委员会。娱乐地方,中天舞台及新汉学社,所演均系秦腔。虽有民众教育馆及图书馆,但书报纸极少,看阅的人也不多。 地形与物产——南郑(汉中)的天然富源极多;矿产以梁山的煤炭,石灰及银矿等为最著名,但用土法开掘,生产量不多。 汉中煤矿工人挖煤 汉水沿岸,有金矿甚多;其他各处的铁、铜、锡,煤矿,青土及硫黄等,都未开采,货弃于地,殊属可惜!药材有白芷、柴胡、紫苏、乌药、前胡、升麻、葛根、杜仲等,每年运销外省,总数达十万余斤。眺望汉中原野 惟全县(今汉中市)的地域,虽正当汉中平原,不过西北多山,土地平痟,东南及沿汉水流域,土质最为肥沃。全县面积,有一万六千七百二十余方里,耕地面积约二百九十八万五千余亩,全境人烟稠密,荒地极少。耕地分水田、旱田两种,其价格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田每亩值洋八九十元,中等田值洋五六十元,下等田值洋三十元左右;上等地每亩四十余元,中等地每亩二十元,下等地每亩仅十余元。汉江边的巨型水车 农业——汉中的水田,分塘田与堰田二种;塘田专靠塘水,并用人力或牲口引水灌溉;堰田系筑渠成堰,引导江水和河水灌溉,稻麦的收获量,较塘田为多。不过南郑(汉中)农民的施肥,大多使用垃圾及树叶,人粪畜粪极少使用。汉中的农田 各种农具,都是几千年遗传下来的东西。种子方面,现在南郑(汉中)县府拟命各乡联保主任征集,交农职学校试验选择,加以改良。农产物以鸦片,小麦米及棉花为主体,蚕丝、蜂蜜、桐油、生漆、黄蜡等次之;其生产量,大概每年能产米五万石,小麦十万石,棉花百余斤,蚕丝五千斤,蜂蜜二千斤,桐油二十万斤,生漆三千斤,黄蜡五百。 汉中土枪 农村有民团,所有武器,以刀矛土炮居多,故力量极薄弱。而正在组织的农村合作社,是有名无实的东西,农民很少加入。 工商业——南郑(汉中)的特产固然极丰富,地域又处于汉中区的中心,但各种工业,都不发达。仅有棕箱一项,算是南郑(汉中)的名产,可是也太重笨了。第二监狱及平民工厂所制的竹丝屏帘和对帐,尚属精致,但价值也不很低廉;木器陶器,均极粗劣。 汉中 造纸厂 私人经营的工厂,有裕汉纺纱厂,出产线毡、毛巾、袜子、官布及柳条布等;汉兴制革厂,有皮鞋、皮带及皮箱出产;益秦有限公司,其生产品为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及肥皂等。但这些工厂,资本有限,出货均系手工业制造,并不精致,故销有限。而民间妇女,平时都以纺织为生,这要算特异的。 汉中手工制瓦作坊 商业方面,城内及城关尚称发达,惟旅店澡堂太少了,仅有的一所大华饭店,房屋也很狭小,如果将来西汉及汉宁两公路通车以后,此等营业,大有经营的希望。 汉江边,正在接载渡船上的货物 输入的货品,如绸缎、洋布以及各种工业品杂货等,都由上海、天津、汉口、四川、甘肃等处运来,出售价格,异常昂贵。出口货以鸦片为主体,运销汉口、河南;生漆、桐油、药材等,则销行凤翔、西安等处。 市面所流通的货币,有陕西省银行印发的十元五元一元及一角二角的钞票。自今年中央军至此间以后,上海各银行的纸币及一角二角的辅币,都可通行。汉中商会印有油布点的辅币(汉中区十二县,各商会均印有此种辅币),分为一串二串,每元可换三十余串。铜元有一分二分二种;一串换一分铜元四枚。汉中城墙 南郊城郊,没有什么古迹与名胜(也许我不知道),仅在南门城内的韩信点将台,故址尚存。东南城角的饮马池,不过二三亩大,驻有军队,禁止游览,不知是何出典。汉 台 然而奇异的事情也有,城内的大街小巷中,总筑着四方形的亭子,下面塑看两尊菩萨,唇边嘴角,都涂着一层鸦片烟,真使我莫明其妙。后来询问本地人,才知有烟瘾的过往行旅或本地穷人,一时烟瘾发作,无可过瘾,就在这两尊菩萨的嘴上挖掘些鸦片过瘾,以后有钱时,加倍奉还,经年累月,把土地公婆都涂成发黑的菩萨了各饭店茶馆中,都贴着“请勿谈论军情”的字条,而我们这些异乎本地装束的人,不愿任意游玩,免得多生麻烦。晚上八时,街上禁止行人,于是坐在旅馆中,写下今日游览的所得,准备明日雇人力车到洋县。六月十七日 城固鸦片 从南郑(汉中)到洋县,有一百二十里路,乘坐人力车,也要一天时间。早晨六时,我们九辆人力车,出南郑(汉中)东关,向洋县进发。汉中的木质牛车 1938年汉中至城固最早的公交车 田野中的农夫正在工作。田畔水车拖上来的污水,不像引擎打起的那末急湍,它潺潺地流入准备耕犂的稻田。农夫把污旧的裤管拉到大腿跟,赤着两脚,戴着庞大的麦杆帽,遮蔽了黝黑的脸孔;他右手捏着犂柄,左手竖起长长的鞭子,时时“哧嘘”地赶着黄牛。犂头拖过,带水的污泥,从犂壁涌起,沉入灰黑的水中,浮起一层薄薄的白沫。老乌、喜鹊、八哥,在农夫背后飞着跳着,寻找那些藏在泥下被犂头翻起的蟋蟀、蚯蚓。有些农夫农妇拿着“丁字规”式的镰刀,弯身割着成熟了的麦子。还有一些农夫,身边挂着小竹筒,正在收获鸦片烟。汉中 山色 初夏睛朗的气氛,笼罩着那些劳苦的人们。和煦的阳光,照着人们的脸儿,微微有些汗珠。醉人的微风,用它无形的翅膀,赶除了身上的热气。好些农夫似乎忘掉了工作的劳苦,高高地唱着山歌俚曲;他们的音浪,不像南方民间所流行的“毛毛雨”一类的肉麻,而是雄壮的,激昂的。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 东行二十余里,至十八里铺,那是一个最大的市镇,商业的繁盛,与南郑(汉中)东关相似,居民有二三千家。复前行,经柳林铺、施家铺,至城固,已十一时了。汉中 城镇 城固在陕南也是一个最富庶的县份,每年绢米出产极多,城关的商业,也很发达,南北二区,有南沙河及湑水注入汉水,河江沿岸,都是种植米麦棉花最好的区域。文化事业,还算发达,有县立中学一所,学生百余人。惜时间不多,未便详细调查。百年前的汉江支流洪水 由城固东行数里,至湑水,其上流筑有堤坝,可灌溉城固洋县农田二万余亩,为陕南唯一的水利工程。沿汉水东行,路旁桑树极多,蚕桑之发达,概可想见据说附近的马畅,出产土绢,名为“马畅绢”,是城洋两县的各产,陕南各县的财东,冬夏的衣衫,常用“马畅绢”缝制,以示富有。 城固县 张骞 墓 下午三时,至榭村镇,虽有七八十家民,但已不如城固各村镇的情状,农村破产的实况,随处都可看见。而鸦片烟的种植,却较南郑(汉中)城固沿途所见为多,连想到各处张贴着“禁止种植鸦片烟”的标语,不觉惘然! 由七里铺前行,洋县城池,即可看见。过漟水时,(离城半里许),已有好些老百姓跪在路旁,呼冤递冤呈。这种玩意儿,真使我有点莫明其妙!不料在“青天白日之下的国民政府时代”,还有所谓“拦轿告状”的情状,那末,县政府平时对于民政的处理如何,于此可见一斑了。 六月十八日 洋县贪官 洋县在宋朝的时候,曾经热闹过的文与可(即文同,北宋画家)做洋县州官时,苏东坡兄弟和当时的一班风流名士们,都到过这里来游玩,所以一时“人杰地灵”。名胜风景,应时而生,洋州三十景,也就在那时出现的。后来经过许多次兵燹,什么风景名胜,都已毁灭殆尽,现在有些地方,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只有西南城角的五云宫,规模浩大,遗址尚存,那巍峨的高楼,还是耸立云霄,然而断粱破瓦,无复当日的壮丽了。东岳庙中,有晋葛洪所书龙蛇草石刻,相传吕纯阳曾在此讲过学。县政府二堂两壁,有唐韩干画马石刻,及东坡洋州三十景诗,都已剥落不全。 洋县开明寺及宝塔 至于说到洋县现时的经济文化,那真可怜得很!全城仅有的几间商店,真像百货公司一样,但货物并不多。饭店菜馆,在这里是找不出的;可是茶馆烟铺之多,真会出乎意料之外,而且满满地拥挤着不衫不履的人们,据说都是县政府班儿(即政务警察)里的人。洋县一座道观前的琉璃照壁 几条狭小污秽的街道,两边摆着许多摊贩,闲游经过,也会使人生厌,许多妇女拿着竹制的水烟筒,坐在门槛上,闲情雅致地抽吸。额前留着五六寸的短发,分披两鬓,算是摩登的妇女。全县最高的学府,便是城内两所男女高小(西乡还有一所),学生不过五六十人,但学生们都已届高中毕业的年龄了。今年春间,徐海东由安康率领“赤军”(红军),经汉阴、石泉进攻洋县时,城内高小有些赤化嫌疑的学生,都被军警逮捕枪决,所以学生愈加减少了。图书馆中,有几十本书,好些还是原封未动。《申报》和《西京日报》,都是三个月以前的。 1931年,洋县 陈家河 附近之峡谷 洋县的税收,每年粮赋不到二万元,烟亩捐十三四万元,连同各种杂税在内,也不过是十五六万元;行政费每月七百元。但前年的张某做了一年半洋县县长,却赚了二十万元;正卸委的王县长,任职九个月,亦得六万元,如此发财的机会,真不容易!但我恐怕老百姓太受累了!连想昨日“拦轿告状”事件,愈加相信他们的冤曲。
选自《长安道上》(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由杨博先生整理
有更多1936的老照片,可私下找我分享

5、西安的北院门、南院门的称呼的由来?

所谓南院门是跟一个叫南院的名字有关。
南院原是清初陕甘总督行署的的驻地,座落在西大街中段的南面。光绪十四年(1888年)陕西巡抚部院由西大街鼓楼北面移驻到这里以后,叫做南院,南院大门前的街道也因而得名。南院大门前的广场南面有一条东西向的500多米长、约13米宽的街道,东接粉巷,西连五味什字,这便是南院门正街。由南院大门向东,顺着院墙往北拐,有一条甬道通马坊门和正学街;向西也有一条甬道通南广济街,叫院门巷。作为商业区来说,南院门这一地名,其实也是这些街道的泛称。由南院门正街的东、西两端向北拐,分别叫竹笆市、南广济街,再加上刚才说过的正学街,就形成南院门通往西大街的三条孔道。
清代的西安城,东半部被八旗驻防城(满城)和汉军驻防城(南城)占据,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兵营,西北隅的大部分为抚标中营、副中营衙门和南、北校场等军事单位所占据,只有西南隅才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由南院门一带向北到西大街中段,正好是这一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中心部位,多少行商坐贾纷至沓来,列肆设邸,百物汇集,经过长期地发展,逐渐形成西安城内最大的老商业区。据《长安咸宁两县续志》记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陕西抚巡升允“复于署外甬道左右建楼十楹,招商住居,规模王大”,这对南院门商业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重农轻商的封建社会也还是比较少见的。进入民国以后,南院先后为陕西省议会、国民党省党部、西安行营等机关所占驻。民国15年(1926年)又把南院西侧的箭道开辟为小百货市场,叫西安第一市场,由广场通到南广济街。到本世纪30年代,特别是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以及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安外来人口突增,消费也随之增加,南院门商业区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那时的南院门一带,不仅集中了全城几乎所有的老字号,全国著名的几家大书店也在这里开设有分支机构,给这古城的商业街渗透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每年春节前后开始的灯市,人山人海,元霄夜的焰火、灯谜,五彩纷呈,仿佛又使这里一时成为全城的文化娱乐中心。
南院门外围的商业街
本世纪30年代是南院门最繁荣的时期。人们由西大街前往南院门,可以经过前面提到的那三条通道,这三条商业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专业市场。竹笆市早在明代就是竹器作坊集中的地方,屡经改朝换代而历久不衰。路东的阿房宫大戏院,是西安最早的电影院;涝巷
,是传统的书画装裱、纸扎、棚坊、剪刀五金等工艺作坊区;还有个克利西服店,门面虽小,裁缝工艺竟是西北第一。路西的达仁堂是天津来的分店,牛黄安宫丸、虎骨药酒享有盛名;普太和,是西安著名的京帮中药老店;庐真照相馆也颇有名气。竹笆市走到头,往西拐就
到了南院门正街的东口;如果由中段的克利西服店对过往西拐,走完马坊门,迎面就是“亮宝楼”,这里在清代是南院东花园的一部分。走到这里,实际上就已经进入南院门商业区了。马坊门路北的鸿安祥,是西安最有名的鞋店;天生园是食品老字号;民光电影院也是西安
的老电影院,加上竹笆市的阿房宫,30年代西安仅有的两个电影院就都集中在南院门附近了。
正学街是一条文化商业街,因明代有正学书院而得名。清代这里开了许多笔店,曾一度改名笔店街。民国时期,又成了小型石版印刷业和篆刻图章、制作徽章、印制名片等手工艺集中的地方——50年代以后,又逐渐发展成为制作锦标、旗帜和印制运动衫等专业的中心——正学街走到头,正好又在“亮宝楼”门前与马坊门相丁,再继续往南走,通过一条甬道向西拐,就进入了南院门广场。甬道路东有一间远近闻名的算卦小屋“礼泉黄”,当时据说已经家传好几代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三天晚上,南院门的灯谜大会由正街、广场一直延伸到这里,而“礼泉黄”的谜面、谜底都不离经、史、诗、文和古典文艺,推陈出新,匠心独运,首屈一指。由这条甬道往西拐,路南的新履鞋店,是西安最早的新式制革厂和老牌皮鞋名店;还有一家只有两小间门面的“摩登商店”,专卖各种香粉、雪花膏、生发油、花露水等化妆品,是全城女士们向往的去处。路北的陕西图书馆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是全国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原先也是南院东花园的一部分,“亮宝楼”就是它的后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来西安逃避八国联军,第二年回京后,巡抚升允利用没有被带走的各地贡品,在这里修建了一处劝工陈列所,俗称“亮宝楼”。30年代又在那里开办了民众教育馆,添设了阅报室和生理卫生等展览室,还开辟了一个小小的动物园,一时成为人们文化济憩的热点。
南广济街原是元代的药市街,明、清时南头叫五味什字,民国时期,路东还有一家广育堂,制配的痧药和杏核眼药很有名气;往西拐过弯,藻露堂的妇科良药培坤丸久负盛名,至今畅销不衰。南广济街也是银号、钱庄集中的地方。30年代又为刀剪作坊所占领,其中最有名气的是“梅花张”。当时,几乎每家刀剪铺的门匾上都是一个大“张”字,两边各有一朵梅花,有的还写上“老张家”、“老‘老张家’”、“真正老张家”等等,弄得谁也搞不清究竟哪一家才是真正的“梅花张”,大概仿名牌、争招牌的商场恶习历来如此吧。路东还有胡全林刀剪铺,打制的镰刀颇负盛名,夏收之前是买卖的鼎盛时期。由南广济街东侧还有两条甬道通到南院门广场,第一市场是一处小百货商场;院门巷是裁缝店和旗帜店的集中地。
那时初到西安的人,如果要去南院门购物、观光,无论由哪条街道走过去,还没到目的地,单是外围的这些名店、老字号,以及西洋景般的大小玻璃橱窗陈设诸如达仁堂的大老虎和普太和的梅花鹿标本,鸿安祥的三尺多长的巨型鞋王等等,还有“亮宝楼”的动物园和生
育模型展览等等,这些当时的新鲜玩意儿,就够你眼花缭乱上大半天的了。
南院门商业区的繁荣与衰落
30年代,南院大门前的广场和它南面那条东西向的正街,是南院门商业区的中心。
先看看广场四角吧:东北角世界大药房的四层楼房(顶层只有一间大),是当时西安最高的“洋楼”,南邻是五洲大药房;西北角也有一座三层高楼,是亨达利钟表行,南邻是亨得利;西南角有个仅占一间门面的“上海王明山”,是一家货品最全的五金店;东南角的鑫记是全城最大的帽店,西药、钟表、五金、帽子这几个行业的榜首一下子全集中在这里了。
从鑫记帽店往左拐,顺正街路北向东走:苏州老九章绸缎庄、浙江老凤样金店、德华斋眼镜行、裕兴祥纸张文具店、西京国货公司;过街、顺路南往回走:上海酱园、浙江南华(糖果糕点)公司、上海三友实业社(专营毛巾、被单等日用针织品),这些都是远近闻名的大字号、老字号。走到广场南面,有一家上海理发店,档次最高,博得小姐、太太、交际花和高等妓女们的青睐;再向西,正街西段路南有一家大芳照相馆,给杨虎城将军照过相,名噪一时。
当时西安共有八家全国著名大书店的分店,其中五家就设在南院门正街;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东段路南,世界、大东和北新书局在西段路北。这些书店每年两季为全省的中小学生供应各具特色的课本和大量的课外读物,也是全城师生节假日常去的地方。
至于南院门的传统小吃,除了本文开头提过的三原粉蒸肉之外,还有第一市场的“醪糟大王”、羊肉饼;正街东段牛市巷口的王记粉汤羊血,西段卢进士巷二老樊家的腊汁肉(卤猪肉);南广济街口“老韩家”的挂粉汤圆、老何家“春发生”的葫芦头(清炖猪大肠)泡
馍,还有油酥饼、炒荞粉、辣子蒜羊血、枣肉模糊等,都是地方风味十足,而且物美价廉,至今有口皆碑。
南院门商业区的衰落是西安城商业重心大转移的结果。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元年(1912 年)陕西都督张凤翙下令拆除满城的城墙,开辟了东大街,接着又修建了两侧的街房,这是城内商业区逐渐向东半部转移的开始。民国17年(1928年)西安建市以后,市政府把满城区划为新市区,规划道路,标卖荒地,开辟了东、西、南、北四条新街,沟通了新市区与主要街道的交通。民国23年(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以后,新市区的东半部逐渐发展成为新工业区,北新街附近也建设了不少新村,成为城内最阔绰的住宅区。东大街由于距离火车站和西一路的汽车总站都比较近便,成为西安交通的枢纽,于是新开设的商店、旅馆业也越来越向这里集中,逐渐成为一处新的商业区。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特别是第二年武汉失守以后,大批工厂内迁,接着是沦陷区的难民也大批地涌入西安,新市区的人口不断地增长,直通火车站的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也很快地发展成为又一处新的商业区。后来居上,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已经大部转移到东半部,南院门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
解放后,随着50年代中期私营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和手工业的合作化,一些店铺、作坊合并,有些业主歇业、改行、迁走,南院门就再也不可能回复往昔的热闹景象了。这种情况是不能与苏州玄妙观、上海城隍庙的商业街相比的,尽管那里同时也经历过同样的社会改造过程。不同的是,后二者都位于旧城的中心附近,不像南院门那样偏处城西南隅;而且也都不是什么全城的商业重心(苏州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在阊门一带,上海的在南京路),不存在什么转移的问题;苏州的玄妙观、上海的城隍庙加上近旁的豫园,原本就是人们游览的热点,那里的商业是依托旅游天发展起来的,而南院门就缺乏这样的依托。倒是有两种传统小吃生意做得越来越大:今天南院门正街东段路北的葫芦头泡馍馆已经盖起了几层大楼,仍然挂着“春发生”的招牌:“老樊家”腊汁肉铺迁到竹笆市中段路东,居然扩大到两间门面。虽然主厨都早已不是老把式了,位置也仍嫌偏辟,但是由于调制地道,货真价实,慕名而来的顾客盈门,有时还得排队购买,供不应求。到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况“民以食为天”呢。

6、月里嫦娥的老包装有收藏价值吗?

月里嫦娥是民国时期的化妆品牌,从民国七年开始创立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从最初牙粉、牙膏,到后来的生发油、香粉、扑粉、雪花粉等有很多产品,不知你的老包装是哪种,作为爱好来收藏的话有一定价值。

7、中华老字号是什么?

老字号就是比较老的字号被!也就是说传承了几十年的老牌或者是百年的老牌、就是驰名商标的叫法呗

8、德化街的历史是什么?

德化街,是郑州市二七区二七塔商业圈的一条商业街,建成于1905年,回与大同路、福寿答街一起成为郑州市最为悠久的商业街道。全长600米,宽20米,北起著名的二七广场,南至大同路,西接火车站广场。
德化街始建于公元1905年。1901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带动了郑州商
业的发展。河南巡抚陈龙奏请清政府批准,将郑州辟为商埠,并在郑州周围着手规划道路建设,形成了德化街。当时的街道以苑陵街为界,南名天中里,北名惠人街。后因“惠”与“毁”谐音受商人忌讳,清末举人刘邦骥与众 商合议,取“德化育人”之意,定名德化街,并沿用至今。
解放前,德化街是郑州市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化街是当时郑州的主要商业街道,十分繁荣。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德化街进行旧城改造,北端有亚细亚商场,中段有德化街百货大楼、三得利商场、德化街浴池、妇幼用品大楼、刘胡兰副食品大楼等。德化街的改造筑就了一个新的商业巨头—亚细亚,随之而来的就是闻名全国的二七商战,郑州的现代化商业格局也逐渐形成。

9、王宝莲 清朝末年大家闺秀

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素有“夜上海”之称,在人们眼中,那时的天津已经是开放、时尚、繁华的大都市,笙歌夜夜,灯火通明。据老人们讲,当时天津的大饭店、西餐厅都设有豪华舞厅,舞女、女招待、舞客等经常出入于此。据了解,旧天津的舞场,始于1923年前后。那时建立的平安饭店、天津饭店、起士林饭店以及后来建立的大华饭店、国民饭店、西

湖饭店等均设立舞场。国人在津经营的首家舞场当属1927年旧历正月初十,广东商人在法租界27号创设的福禄林舞场……

禁舞之声见报端

开放天津办舞厅

舞场的出现,引起不小的轰动,吸引很多人。但是一些人反对跳舞,关于禁舞的消息先后见诸报端。1927年5月28日,王小隐在《北洋画报》上发表《打倒跳舞之运动》一文,文中描述一人在某饭店里不懂规矩乱跳舞。饭店经理很难堪,所以打倒跳舞运动已经成为现在津门的主要问题。“一男一女手拉手跳舞是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情,跳舞和曲线美是两回事。不过这仅仅是我个人意见,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针对此文,1927年6月1日《北洋画报》再次出现《饭店跳舞会应否取缔之商榷书》一文,指出近日出现一些伤风败俗的事情,确实是人类的难堪。但是,跳舞运动是中外古今一直延续下来,无论文明野蛮时期都存在,从来没有废除过,况且跳舞不外乎是一种娱乐方式……

那个期间,《北洋画报》上这类文章此起彼伏,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1927年7月20日《北洋画报》刊登“禁舞运动的尾声”:“近日接到名流某某来信,称‘跳舞有伤风化……如果该区内有跳舞场,应该立即禁止营业。’起士林是外国人经营,而且是外国人运动的公共娱乐场所,不便于禁止……这几天特三区的天升屋顶花园甚为热闹,由此可见禁舞运动归于失败……”

几曲周折终不灭

天津思想最开放

1931年春,在社会各界的一片争论中,巴黎舞场开幕了,又为天津增添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巴黎舞场即现在的中原公司楼上。据报载,这家舞场当时是天津最摩登的跳舞场,前面是舞技娴熟、如花似玉的平、沪舞女伴舞,配以婉转悠扬的美妙音乐助兴,舞客购票跳舞,门票5角,舞票1元3角。

1933年10月,日本人在日租界寿街的浪花食堂开设金船舞场,专以日本舞女为招牌。此后,随着特三区天升影戏院中的天升、意租界的福乐丽舞场的相继开幕,天津舞业渐呈规模。1934年冬,天升奉令停业。时隔不久,福乐丽也宣告倒闭。

1936年春,在卡尔登旧址又建起了樱花馆,特一区出现了加利奥加、北平以及意租界回力球场原有的宴舞厅等舞场,天升趁机再度复业。1936年7月,圣安娜舞场的出现标志着天津舞业步入成熟阶段,而永安、丽都、仙乐、小总会等舞场的相继建立,将天津舞场业推上鼎盛。

胡曼丽、笑忆等是天津第一代舞女的领军人物。1933年7月,北平市长袁良发起禁舞运动后,北平舞女无处谋生,王宝莲、董慧君,张丽丽等相继来津。舞女由此分成了平、津两派:平派以王宝莲为首,津派则以胡曼丽领军。1936年选举舞后时,两派竞争异常激烈,王宝莲终于成为天津第一个舞后。后王宝莲嫁人,胡曼丽遂以老牌舞星而称雄舞坛。同年,天升舞场复业,为振兴业务又将以邓爱娥为代表的诸多沪上舞女邀请来津,好比为天津舞业吹来了缕缕南国之风。

为了吸引舞客,各舞场使出浑身解数。金船舞场有日本舞女表演日本舞蹈,巴黎舞场和回力球场也常有外籍男女两人的精彩表演。梦不来兮舞场则每两年发起一次天津小姐的选举。最为出奇制胜的当属大华饭店的舞场,它数度邀请西洋舞蹈家梵天阁女士表演极其暴露的跣足香艳舞,观者蜂拥而至。巴黎舞场时尚选美吸引众人目光,让人为之一震,其中1936年举办的选美活动很吸引眼球。

巴黎选美出新意

鲜花数量定皇后

1936年7月8日晚,巴黎舞场灯火通明,当一个个身穿旗袍的靓丽女子先后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台下一片惊呼,人们立即将目光聚集在这些面带微笑、体态丰盈的舞女身上。每个舞女身前有一个纸糊的花篮,上面有写着各自名字的纸片……

原来这是在夏季举行的一次夏令皇后竞选,当时名媛名花济济一堂,竞选方式别具一格。如果有人为舞女购花随即插在花篮上。以现场定价两角的花朵为计分单位,凡购买5元的花朵即算25票,购买10元的花朵为50票。据1936年7月14日《北洋画报》记载,当晚有3朵花的人寥寥无几,胡曼丽、郝安娜、高安娜、沈美秋等名花都请假没有来,所以市面不振。那些号称“大头”的有钱人不肯为这些舞女出钱,平常的舞客觉得用自己的钱购花很不值,所以当时购花数量也不多,胜负难以预料。

11日晚上决赛的时候,这些舞女虽然到场,大都预感不会有人送花,突然有几个舞女的盘中突破零的纪录。午夜3时,答案揭晓,最后竞选结果出人意料,就像赌博一般开出“冷门”,平日生意极佳的两三个舞女竟然名落孙山,最终落选,原来一直推捧她们的熟客都没有到场。最终,舞女郝幼娜以1410分被选为夏令皇后,得到银制梳镜一套;徐爱利以751分为第二名,得到指甲器具一套;李露露以650分为第三名,得到粉扑一个。郝领奖的时候表情羞涩,音乐师汉士君为她加冕,郝逃避,硬塞给她,她将冕冠用手臂夹着,加冕成了“夹”冕。

选美标准分时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据悉,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

天津早期选美的评判标准是人们永远谈论不完的话题。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的标准各不相同。虽然每个人的眼光和角度不同,但是大体还是将解放前的美女划分为三个阶段:

1920~1929年 这个时期的评判标准可以概括为有身段的才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美女应该是活泼、灵动的窈窕淑女。

1930~1939年 因为借鉴很多国外的东西,这个时代是中西合璧的女装占主角。巴黎的新款漂洋过海,几个月后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他城市也开始流行。作为发达的商埠城市,天津吸收接纳比较快。通过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让人感受到这时候的美女是西方体态丰盈的身材与东方女性的文静相结合。

1940~1949 这个时候的美丽标准可以概括为知识型女性。因为战争,40年代是很难界定美丽标准的。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在物资贫乏、人心不稳的时候,很多爱国女性投入到救国运动中,因而受到更多人的尊敬,所以人们的审美角度也开始由单纯的外表美转向内在的气质与修养的选择中。

发式流行求时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身着时髦服装,发式也很有特色。为此,记者采访了天津图书馆民国研究室王向峰。据介绍,当时天津比较流行垂丝刘海,这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前面的齐眉穗儿剪成一条直线,一直延续到今天。另一种是将前面的齐眉穗儿剪成圆弧形,就像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风声鹤唳》中梅玲的发型。

“短发在那时是主流,将额前的头发用卡子别在两侧,显得很精致。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杂志上女士烫发的照片很多,这和当时理发技术设备的引进有关,也与开放的审美趣味有关。另有一些齐肩的长发烫成波浪式的花纹,给人以成熟的美感。”王向峰拿着一张短发照片给记者看。

“比如这张照片,一头乌黑的卷发,配上一顶米色的编织帽,青春气息很浓。手编帽子在当时很流行,勾出来的花纹十分精细,戴在头上显得欧味十足。”

“当年我也爱跳舞”

20世纪30年代前后,各个舞厅生意兴隆,除了巴黎舞场,平安饭店等地方,还有一处名门显贵经常聚会的地方,它位于赛马场旁边的英租界。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洋楼内,委婉动听的音乐不绝于耳,室内富丽堂皇的设计,地面铺设细木弹簧地板,两侧设有连列式柱子,木制编花屋顶,顶上吊挂吊扇,英式壁灯装点,粉色荷花的手工式样,让人备感温馨与浪漫,一对对情侣手牵手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我很快就学会了跳舞”

这个格调高雅的地方就是当时达官显贵济济一堂的“乡谊会”俱乐部。据97岁高龄的原女青年会总干事郑汝铨回忆:“俱乐部的二层是当时很流行的大舞厅,木结构弹簧地板,舞池可以容纳三百人齐舞,这在当时已经是很有档次的聚会场所,后来这里改名为天津干部俱乐部,女青年会在这里经常搞活动,我也很喜欢跳舞,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到舞厅去玩。开始,我不会跳舞。一有时间,我就到一个意大利朋友家里和她学,我已经不记得她的名字了。在我的印象当中,她的交际舞跳得相当棒,名师出高徒,我感觉交际舞很好学,只要根据节拍记下舞步就可以,再加上舞厅里有男舞伴带着,不久我就学会了。”

“那时女装旗袍占主流”

舞会上,每个舞女的打扮光彩照人,婀娜多姿。那时时尚服装是什么样子的呢?20世纪初,也是我国清末民初的那一段,服饰文化的面貌最能反映当时东西文化交汇的特征,尤其是天津。看惯了当今最时尚的另类服装,我们回头看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服装。

郑汝铨向记者讲述了服装历史:“一般参加舞会的人都会身穿旗袍。旗袍指清代的旗人的袍子,当时有单、夹、衬绒和丝绵袍之分。清代的旗袍重于掩饰身体,所以大都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及脚。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到了三四十年代颇为流行,是当时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30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贴身了。到了30年代中期,旗袍盛行,加了长度,两边还开高衩,腰身紧绷,着意凸显女性的曲线美。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大高领,袖子短至肩下2至3寸,甚至没有袖子。如今的旗袍加入了很多现代设计元素,不同的设计师也都有各自的喜好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主要表现在下摆的变化,有A式的、不对称的、拼图式的等等,用料也更为讲究。”

“舞场男装多西装”

男士的服装一般选择西装。天津、上海等地的租界也是各国最新时尚荟萃的舞台。洋人的生活方式、衣着打扮,无不开风气之先,而常与他们打交道的中国人也不甘寂寞,男人们的新款西装,小姐太太们花枝招展的女装,十分自然地与欧美电影中的服饰潮流呼应着。那一时期的服装也是越来越简洁、舒适。摩登的男男女女们总是出现在最热闹的场合,乍一看,往往让人误以为古老的中国文明已然与西方文明同步了。虽然这还限于一些小圈子,而它的影响很广泛。”“我们平时穿短上衣,大衣襟,右边系扣子,分为单层、夹层和棉质、皮质。下身一般会穿肥裤角的裤子,质地是棉布,穿在身上很舒适,动作方便。”

随手翻翻当年的《北洋画报》果然看到不少新款服装及其插图。服装式样变化最快的是旗袍,几乎是一年流行一个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装。衩高及臀、且腰身也变得紧窄的旗袍使中国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装中的性感成分。服饰是文化,不是仅仅被表面的美所吸引,它蕴含着人的心理、民俗、艺术审美、记载并体现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10、关于清朝皇帝的爱情故事

1931年9月的盛京气象

沈阳,是溥仪的祖先当年曾经驻留的“帝京”。不过1931年9月的沈阳气象已经完全不同。沈阳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都市,人口70万,城市规模、功能与北京、上海、天津相比还略逊一筹,但已是中国当时的第四大城市,气象繁华,各国人流熙来攘往。“原因就是国际化程度高,说句实话,比起现在的沈阳都要更国际化:当时领事馆有16家,侨民有30余万。火车直接通往国外。”辽宁社科院专门研究30年代东北历史的研究员张志强介绍。

当然,所谓国际化,并不仅仅是硬体,更多的是市民心态。9月16日《盛京时报》的一条花边新闻评论了“近来沈阳青年男女受欧风西化之影响,皆醉心男女欢合事,尤以学校男女学生为最多。每年临时快乐的父母,用敏捷毒辣的手段,导致婴孩死亡,其数目不可计算。”这条新闻的标题是大字的“弃子”。沈阳正为它的国家化欢喜而烦恼著。

与东北其他城市相似,沈阳奉行的是二元政治体制:日本人在日俄战争后,以满铁附属地为名,管辖著自己占领的区域;张氏政权在另外的区域忙於建设:从交通、城市规划、商业、教育等方面野心勃勃地制造一个繁华的都会。也许就是双方的竞争之心,才造成了沈阳飞速的发展。“按照现在的说法,张氏政权搞了不少开发区。”张志强说。张作霖和张学良长年聘请义大利和比利时的市政规划人员和建筑师在沈阳破土动工,先后建设了大东新市区、惠工工业区等。“裏面的建筑群落全是欧洲风格的,你看老沈阳北站,高穹薄壳,现在也不落伍。”车站外是笔直辐射出去的大道,旁边是高大的树木。完全欧化的新区域使得人们在目睹当时的沈阳照片时仍不习惯。

当时沈阳工商业均具备国际化特徵,除了为数众多的日韩企业外,英、美、法、德均在此地开设有银行和企业。国内也有江浙帮、闽粤派、直隶帮等各种商业团夥在此地竞争。沈阳当时也是东北铁路枢纽,五条铁路通向北韩、苏联、北京、阜新和大连。市民交通以追逐新潮为乐,当时有轨电车在沈阳已常见,而小汽车数量不输於北京。关於坐火车到城外域外旅行的广告,也开始出现在这时间的沈阳报纸上。

说到工业,“沈阳的近代城市工业体系可不是日本人造起来的,这种观念一定要纠正。”张志强说。上世纪20年代是沈阳重工业的形成期,当时日本在自己完全控制的大连搞“大大连主义”,张氏政权因而在沈阳大力发展重工业:3万多人的东三省兵工厂占地1000亩;服务全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业直通欧美;全中国的第一个造币厂、第一台载重汽车都出现在这里。大量的民族资本家也在此地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沈阳的发展,导致了日本更大的贪婪。”沈阳作家马秋芬说,因为“九一八”之后,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9月16日的沈阳报纸上,“奉天肇新陶瓷公司”的广告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肇新陶瓷常做的广告,它生产的砖瓦和陶瓷是当时东北一带的名牌产品。所有者杜重远是沈阳一直在鼓吹反对日货的民族资本家。作为陶瓷专家的他设立奉天肇新陶瓷公司,首创中国机械制瓷,将日本的“大华”等工厂击垮。他被日本人告到法庭上,在法庭上,他的著名演说是“泣血告同胞书”。

9月16日的东北,还在忍受著日本军队的频繁演习。“长春日军示威演习,城郊又遭蹂躏”。《北平晨报》报道当日的日军演习用了这样的标题。“东北各地日军,不时演习野操,驻长春之日军第三旅团第四联队,与独立守备队,分为二组,此前未通知我地方当局,竟演习攻防长春战。划城西北散步关,五里堡,新立屯,及城西南之黄瓜沟,田家油坊,城后堡等地为战场,几日枪炮声最烈,昼夜不息,乡民饱受惊虚,而田禾菜圃,又多被蹈毁。”

溥仪的家事与国事

9月16日的《北平晨报》登出这样一则新闻:《溥仪家庭风波可望和平了结》。文章说,当天午后2时,双方律师约见,“淑妃(文绣)大势已趋脱离一层”,“承谕:事已至此,只
可照脱离协商条件。”

家庭危机好像并没有影响在天津静园内的溥仪的日常生活。这一天,除了照例召见了郑孝胥、胡嗣瑗、陈宝琛这些前清的遗老遗少外,溥仪与一个侍从打了两场网球——溥仪喜欢高尔夫和网球,寄居天津还在静园修建了一个小型高尔夫和网球场,两者当中又尤其热衷网球,“凡有网球名手来天津比赛,他总要前往一观”,溥仪的二妹、三妹以及他的几个随侍都是他的球伴,今天虽然两局分别以4:6和5:7输掉了。但“在这一点上他还算民主,绝不像慈禧那样输棋也要杀人”,自1979年便开始研究溥仪的吉林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说。

就在一天前,溥仪与文绣各自的代表终於就离婚赡养费达成一致。最初要求15万的文绣做了很大让步,接受了5.5万这个数目,只要求一次交付现金,并在短时间内办理手续。文绣是在8月25日向溥仪提出离婚的,当天下午,她藉口外出看戏散心,得到“恩准”后,文绣、文珊并一贴身太监,乘坐溥仪汽车驰出静园大门,直奔国民饭店,与早已等待在此的三位律师协商起诉离婚之事。当晚的静园上下乱成一团,而在文绣逃出静园的第二天——1931年8月26日,这条新闻便不胫而走,“前清废帝家庭之变”的消息占据了当时天津各报的显要版面。
与文绣素来不睦的婉容此时坚定地陪伴在溥仪身边,不仅如此,两人还积极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水灾赈灾——溥仪捐赠了一栋楼房,婉容则捐出自己的珍珠项链和大洋,这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京、津、沪的报纸上都刊登了“皇后”的玉照和那串珍珠,其中《大公报》以“溥浩然(溥仪)夫人捐珍珠赈灾”为题做了专题报道。於是在1931年的夏天,溥仪因“离婚”和“赈灾”而两度成为媒体主角。在水灾已经成为这两个月中国的公共事件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捐献者都能够在报纸上得到彰显——9月16日,北平花市大街的张姓医师决定从当日起捐献所有诊金的新闻也上了报纸,和当时“皇帝”的捐献新闻并列。

这场蔓延中国南方的大水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所有的报纸都已经被闹到疲倦,大水的新闻已经从主角沦为花边,只有《湖北水灾日刊》还在细心地报道当地水灾的一切:三天内,湖北省接到浙江、上海、湖南等地遣送回来的灾民1184人;荆沙地区灾情严重,“一片汪洋,灾区扩大;高原下湿,共叹沦胥”:叹的是湖北监利一号堤终於在长江大水的冲击下崩溃,“人畜室粮同时飘零”。世界红十字会组织在汉阳觅得义地一大块,为收埋浮棺之处,到9月16日,已经收埋了158具。“汉口街市水渐退,洋车数百又行活动於各主要市区,居民骤观陆地复现,皆甚珍奇,睡落中一大问题为腐烂,指货物与死尸,救济人员现正督促工人清除,平汉车一部已开通,通车一周内可复云。”

远在江淮流域的洪水被一个人的奇思妙想和东北联系起来:9月10日,总司令部的宣传处长蒋坚忍,提议将江淮一带的灾民500万应急送东三省屯垦,据说“各方对此案现正郑重讨论中,原因为长江流域人口过挤,送往边疆自属於国家有利,且长江受灾农民,既已将田产一概损失,若由政府给资,运往边疆,更属计之得也”。

虽然还有一个多月才到自己的生日,但9月16日这天,婉容收到了荣惠和敬懿两位太妃送的衣料、香皂、手绢、生发油、香水等“千秋贡品”。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手下的鹿钟麟赶出故宫时,身边还有光绪、同治留下的4位太妃,彼时送礼的两位都是同治之妻。按照规矩,长辈太妃给“皇后”的贡品要在生日前早早送出。

1931年已废除帝制20年,但在遗老遗少们眼中,溥仪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清朝宣统皇帝”。文绣的一个哥哥在得知其妹要求与“皇帝”离婚后,曾在天津《商报》上发表公开信,称“我家受清帝厚恩二百余载”,且不说皇帝并无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应耐死忍受”。他痛心疾首地训斥文绣“糊涂、荒谬、大胆妄为、辱没祖宗,终不免为社会上人唾骂而死!”

“静园”之外的军阀混战

“说起文绣和我离婚这一段,我想起了我的家庭夫妇间的不正常的生活。”若干年后,被成功改造成共和国公民的溥仪极其诚恳地挖掘了自己的灵魂深处,他认为婚姻失败的原
因在於“我的兴趣除了复辟,还是复辟”。天津的静园成了溥仪复辟梦想的策源地。

1929年,溥仪就搬到了陆宗舆的这所房子,并将原名“乾园”改为“静园”。“我给它改了名字,是含有一层用意的”,溥仪回忆。

1931年9月前两月,溥仪正在日本留学的二弟溥杰和妹夫润麒,被鹿儿岛驻军某联队吉冈安直大队长邀请做客。临告别时,对方曾说:“回到天津,请转告令兄,别看张学良在东北为所欲为,不久中国东北也许会发生什麼事情。令兄是大有前途的,希望他多保重,等待时机到来。”之后,为了探听虚实,溥仪曾接连派出三批人员,一批在天津市内,一批派到日本国内,还有一批前往东北。9月16日前后,溥仪手下的一个重要人物——警卫处长佟济煦被派到奉天。“据我所知,上东北的有两人,一人专门了解关东军及日方其他部门的消息,另一人则以联络东北遗老为目标,此即佟济煦。”溥仪的随侍李国雄后来向王庆祥回忆。

佟济煦在奉天面见袁金铠和熙洽等人以后,万分激动地返回天津,向溥仪报告说:“时机已至,切莫迟疑,东北乃我大清龙兴之地,数千万臣民正翘首以待,盼皇上幸临!”声泪俱下中,佟济煦还把在东北带来的一块土用手帕包著献给溥仪,“皇上得到这块土,预兆将得到整个满洲的领土!”溥仪后来还多次动情地向周围人描述这一场景,“我接过土来,用鼻子闻闻,实有一股祖居龙兴圣地的芳香……”

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9月19日传到天津时,溥仪传下谕旨:“关外之变是否影响到我尚不可知,但不能不先有筹划。”“我从一听见事变的消息,每分钟都在想到东北去”,但身边忠诚的“老臣”郑孝胥倒是很老道地提醒他不必太急,他说,“日本人迟早会来请皇上”。

很难说当时的军阀混战与溥仪的复辟有什麼明确的直接联系,但是,混战的局面确实给了溥仪以新的机会。

9月16日,阎锡山在通过各家报纸表明他的“心迹”。因为张学良东北军对蒋的支援,中原战局急转直下,反蒋联军土崩瓦解,阎锡山被蒋介石要求出国,他在《心迹》中却表明愿意“去西北办实业,不愿出国,俟父病愈,放能离晋。无其他企图,不可相逼太甚”。这天的《华北日报》报道显示:公开表明的心迹是阎手下大将徐永昌根据他的话草拟的通电稿,据说阎不日将自己亲自表明心迹。

“张是最瞧不起文人的,他大概从年轻时候就觉得文人不能成事。”采访过张学良的台湾学者郭冠英说,但是,此时的张大约处於人生得意期,并没有制止报纸上连篇颂扬的表示。张学良进入关内,目的是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带走的军队不多,还是给东北防务造成了空虚。

张学良支援蒋介石,声讨阎锡山、冯玉祥的“巧”电,是1930年9月18日发出的,而日军恰恰在一年后的同一个“巧”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