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发护发 » 医疗卫生发展趋势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医疗卫生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2021-02-19 21:16:01

1、中国未来医疗健康产业五大趋势?

跟自己和抄他的父母来协调。你们俩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这个时候再不要宝宝以后对身体也不好。
而且有了孩子,就是两方家庭共同的一个责任。你不要慌,跟自己的父母沟通好,请父母出面和他的父母一起沟通,这个孩子是一定得要的。
都在一起6年了,,你男友还小吗。这么不成熟。你已经为他失去过一个宝宝了,现在竟然还让你去打掉……个人觉得很过分。
真心建议楼主去和长辈沟通,如果他们家也说不要,那这家人你即使以后嫁进去了也受气。如果对方父母要,那你男友那边的思想工作你就勿需担心了。
真心祝福你能得到幸福,宝宝健健康康的长大。

2、未来医生发展前景如何

作为有18年院长经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郑树森在场表示,品牌医生的崛起是必然趋势。 “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是情商和智商的完美结合”随着信息传递的便捷,医疗这一相当专业有相对禁锢的行业正发生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当下,供求关系正发生逆转,患者开始主动择医、多方求证、追求品质的就医模式,同时,多点执业的出台,使品牌医生崛起。

3、医学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质量已涉及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等多方面,成为医务人员素质、技术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医疗费用高低、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现代化医院的质量管理是突破单纯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效应的质控,而成为与经营管理、科技管理、医疗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质量管理,从而使质量管理提高到医院发展战略。由于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医疗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首要任务。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1.1 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这套考评体系应结合个别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院级质量控制及综合质量控制来制定,并把全程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和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和科间控制相结合,最后精心组织考评工作,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1]。运用以病例为质量单元的管理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选择性、实用性、即时性、可操作性的病例分型指标模式,将效果和过程、质量和费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地评价。实行“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法,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8项内容,每名被评价的医师最终都有一个综合得分,在科室内部和全院相同职务范围内进行排序,让每个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定位。
1.2 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 医院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院内部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和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强大竞争,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者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院的质量水平,而是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2]。
1.3 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医院竞争的手段 医院要适应市场变化,对社会需求高的项目要扩展、强化;对社会需求少,正在萎缩的项目,要坚决压缩、合并;要结合实际,开展具有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新技术、新项目,以特色吸引病人,以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医院生存的活力。医院要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院的成本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院必须对可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大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
1.4 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0多部卫生法规,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强化了对医院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利益。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使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院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形象[4]。
1.5 实施全面监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保障 (1)全员监控:人人都是监控接受者,人人又都是监控实施者,使医务人员始终处在认真自控和自觉互控之中。(2)全岗监控:门诊、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医疗行政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使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正常运行。(3)全项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各项质量达标情况,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所有质量项目都在监控之列。(4)全日制监控:对医疗质量实行24h跟踪监控,全天候监控。在医疗质量监控上没有节假日;不论上级检查或检查过后,质控工作都不放松;不论总结评比或平时,质控工作都无空档[5]。
2 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2.1 成立CQI(质量持续改进)小组 以临床诊疗技术质控为重点质控方法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研究,按相同病种若干病例自始至终的检查、诊断、治疗(含处置、处方用药、手术等)、护理、膳食等医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服务项目、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以确定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不仅要由管理人员承担,更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广泛参与,组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质量控制小组(QC),开展专题立项的质量改进研究。这种群众性的研究改进活动,将与临床科研工作同步进行,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医药科技发展[6]。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包括:评估现状、建立改进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方法,测量、验评和分析结果。具体表现在对医院考核指标的有效评估后,从而保证考核指标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
2.2 实行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全面质控,包括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和医疗功能达标、“三基”培训、系统化整体护理等基础质量管理;加强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手术、急救等医疗技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技专业的室内质控,狠抓单病种质量管理,采用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病理、营养及麻醉等专业将普遍采用质控技术,并完善各专业质量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其中医疗技术质量是内在质量,优质服务则是医疗服务的外在质量。如果只有医疗技术的全面质控,而忽视医疗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是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差错事故、减少纠纷是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医院经营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杜绝片面追求医院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医疗服务质量必然全面滑坡。控制医疗成本,就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消耗和医疗费用,用较少的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7,8]。
2.3 加大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抓好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对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不断地派往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支持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医疗工作。强化基础训练,定期开展理论讲座,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双向交流。分阶段组织考评小组,进行授课后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其评分将与年终医疗综合水平考核评估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9]。
2.4 加大医疗质量分级督导工作的力度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大医疗质量监督的力度和频率,督导医院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形成质量-效益型的医院发展模式。对有明显医疗质量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有严重医疗质量问题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严肃处理,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责。要把质量管理细则规定的质控措施,逐级公解、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公正严明地奖优罚劣,视医疗质量的优劣,在奖罚当事人的同时,连同有关领导一并奖罚。对医疗质量优胜单位,重奖员工,更重奖领导;对质量差的科室在批评处罚当事人的同时,加倍处罚科室主要领导。
2.5 加大医院质量管理社会监督制约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将针对工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质量问题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医疗服务也不例外。这种监督制约将逐渐从软制约(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向硬性制约发展(法律和经济制约),从而使这一社会制约层次具有群众性、法制性和经济赔偿的性质[10]。

4、请问医疗事业的前景怎样?

国务院研究机构最新报告称 “中国医疗改革不成功”
卫生总费用政府仅负担四成
公平性在下降,有三大表现:一是筹资公平性。二是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覆盖人口只占少数且范围不断缩小。三是城乡不同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的差异也在扩大。
效率下降,原因有二:一是资源浪费,二是资源没有用于成本效益好的项目或干预措施上。
中国医改“不成功”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煮成了“夹生饭”:患者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富裕阶层不满意,中等收入阶层不满意,低收入阶层更不满意。“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老百姓甚至将“医疗、教育、养老”三大支出喻为“新三座大山”。

  老百姓的感觉得到了官方证实。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组正式公布了课题报告,既在预料之中又出乎意料的是,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评价是:“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上述报告指出,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极分化,公平性大大降低。有数据证实: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倒数第4位。有数据还显示,每年有接近50%的人应该到门诊看病、30%的人应该住院,但他们却因各种原因得不到救治。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此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明显缺陷,前景不容乐观。

  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卫生总费用政府仅负担四成

  根据卫生部刚刚公布的“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数据,我国的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亿元急速上涨到2003年的6623.3亿元,但在这飞涨的卫生费用构成中,政府卫生支出从36.2%下降至17.2%,社会卫生支出从42.6%下降至27.3%,个人卫生支出却从21.2%剧增至55.5%,甚至在2001年一度达到60.0%。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王绍光研究发现,2000年,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卫生总费用的73%,转型国家的政府负担了70%,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9.3%,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负担了57.2%,中国只负担了39.4%。

  课题组的研究指出:“中国的卫生系统的公共投入不足是事实,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卫生效率和公平问题根源主要不在于缺少公共资金,而在于缺少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和有效的政府管理。”

5、中国未来医疗健康产业五大趋势

一、 医院股份制改造与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并重。
二、 医疗机构的竞争和医师之间的专竞争更加明属显。
三、 医疗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
四、 由于当前医疗卫生保健行业诚信度低,医疗健康咨询产业将越来越受民众喜爱,这一行业可能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局面。
五、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

6、未来的医改的发展趋势?

新医改也来是针对我国人口自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部医改将逐步改善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远大目标。实施新医改后,随着国家基本用药制度、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药事服务费等政策实施设立,医药费将不再是医院收入的主要部分,为标志着“以药养医”时代的结束;推行“优劳优得”,但改埋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都将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新医改方案显著特点之一是更加强调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这既符合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属性和固有特点,又体现了卫生工作者追求社会公平的重要原则,国家将于3年内投资8500亿元用于实施卫生领域的重大改革,70%用于补贴需方,30%用于补贴供给,但主要补贴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

7、中国未来医疗健康行业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众对医疗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卫生改革遭遇“瓶颈”,这个“瓶颈”是医疗卫生体制僵化与民众健康要求多样化的激烈冲突,卫生事业的全面改革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未来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五大趋势。

一、医院股份制改造与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并重。保障国民身体健康一靠机制、二靠财力,而目前的情况是,机制不灵活、财力不充分,主要表现在:
1、医院建设靠患者。全国医院的门诊大楼、住院大楼九成以上均靠银行贷款来建设,还贷责任全部由患者买单,患者出钱让公立医院职工成了医院“准股东”,公立医院职工成了医院不断扩大规模的唯一受益者,而患者的负担在逐年增长,医院还美其名“非盈利”。
2、“公益医院”由患者来养,其实医院早就并非公益,全国公立医院职工工资奖金九成以上靠医院盈利支付,而非财政拨款,其性质与西方私家医院并无本质区别,患者多年来一直承受着“高医疗费”的事实,而公立医院职工多年来却一直在呐喊“贫穷”、“受压迫”,这一矛盾至今无法化解。
3、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核心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收支平衡”。医疗费的实际支付财政拨款部分并不多,其实质与商业医疗保险无太大区别,长此以往,老百姓的医疗保险费支付金额会越来越高,最后可能会是连“强迫购买”都不愿意了;建立一个由税收作为基本医疗主要支付来源的体系,符合社会主义特色的卫生制度。
4、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建设,直接由财政投入服务体系,是降低老百姓医疗服务成本的有效办法。
5、将七成以上现有公有制医院改制,认购公立医院股权的资金用来补充医保基金,股份制医院作为赢利性医院的专项税收投入医保基金,这是持之有效的办法,公立医院的股份制改造势在必行。

二、医疗机构的竞争和医师之间的竞争更加明显。没有压力、没有竞争,无法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目前的情况是,优质资源效果不优,用三甲医院的资源去满足基本医疗服务本身就是“高消费”和“极度浪费”,这和当前国力极不相符。
1、未来的医疗行业,更多的医疗机构不是靠“人民医院”这块招牌吃饭,而是靠技术和服务来保证竞争优势,每一个竞争者要保持优势,都需要一个推广平台,医学百事通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2、目前医师的劳动报酬有两种表现:一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二是靠吃回扣,收红包体现价值。其实就医师而言,他们都不愿如此。今后更多股份制医院的出现,医师真正实现多点执业,医师们就有了更多的执业选择空间。一个医师要想体现自身价值,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去实现,一是成为知名医师,实行价格开放,二是多看病人,为更多患者服务。医师们想迅速做到这一点,必须借助一个老百姓愿意接受的快速推广平台,自吹自擂的宣传显然不是最好办法。

三、医疗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
近年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将进入一个缓慢期,与此同时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却在不断增长,新毕业医学生除了考研和选择去社区卫生机构外,似乎很少有其他选择(医药代表由于政策的打击也显过剩),医院外的服务和医疗健康咨询将会逐渐兴起,医学咨询是这一行业必将成为医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四、由于当前医疗卫生保健行业诚信度低,医疗健康咨询产业将越来越受民众喜爱,这一行业可能会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局面。
1、民众对医疗、卫生、保健行业的诚信越来越质疑,老百姓想了解这些行业的信息渠道不多,目前能够了解的渠道主要有①书籍:购买和查阅费时,而且难以看懂;②网络服务:受到时间、地点、人群影响,服务效率低率、真实性也鱼龙混杂;③报刊杂志:对个人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
2、民众越发需要在医疗、卫生(公共卫生、食品卫生)、保健方面得到快捷、公正(有公信力)、高质的信息咨询,但目前这种需求还无法得到满意的保证,也没有一个平台能提供高效、高质、公正的医疗信息咨询服务,医学百事通的出现会使这一局面得到改变。
3、由于家庭的进一步分解,交友环境进一步缩小,民众很难结交懂医的人士或者从父母亲友那里获传统的卫生知识,所以年轻一代对医疗、保健、卫生咨询平台的渴求越来越大。
4、未来医疗健康咨询业特点:由于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加,不仅仅是针对求医,在食品安全、个体保健、公共卫生方面的需求也显得越来越强,这就意味着民众健康咨询的范围将更广泛、内容更普通。

五、医疗、健康咨询行业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发展最快的产业。
为了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我们首先应积极推动医学咨询师认证,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对医学咨询师的认证制度,来推进医学咨询师行业的确立。有了医学咨询师职业的产生,才会推动行业的发展;有了行业的发展,才回真正形成一个产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为了实施管办分离,把医疗纠纷调解和医疗事故鉴定的相关事物委托第三方来实施,医疗健康咨询业很有可能获得医疗纠纷调解处理权、医疗事故鉴定的组织权。医疗咨询行业得到政府认可的前提下,医疗咨询产业(我们俗称为医疗界第三产业)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每个中国人拥有健康顾问(私人医学顾问)的时代来临了。(一名资深医疗工作者)

8、医学专业未来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现代化医院的质量管理是突破单纯医疗技术和生物医学效应的质控,而成为与经营管理、科技管理、医疗业务管理有机结合的全方位质量管理,从而使质量管理提高到医院发展战略。由于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要通过医疗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证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的首要任务。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1.1 建立质量管理考评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严谨、符合实际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这套考评体系应结合个别质量控制、科室质量控制、院级质量控制及综合质量控制来制定,并把全程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和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和科间控制相结合,最后精心组织考评工作,确保考评不流于形式[1]。运用以病例为质量单元的管理评价方式,建立具有选择性、实用性、即时性、可操作性的病例分型指标模式,将效果和过程、质量和费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科学地评价。实行“临床医师综合评价”法,内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业务能力、技术水平等8项内容,每名被评价的医师最终都有一个综合得分,在科室内部和全院相同职务范围内进行排序,让每个人很好地了解自己的定位。1.2 合格的管理人才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点 医院应有专业化的医疗技术管理者和专业化的行政管理者。医疗技术管理者要把握所在医院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行政管理者要负责做好医院内部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做好保障工作。面对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全球经济等新经济理念和格局,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引入强大竞争,面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文化内涵建设,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人员政策、技术、协作、商业、控制等综合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我国现行的医院管理者非职业化的现状难以胜任。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已不单纯只是决定医院的质量水平,而是决定医院的生死存亡,决定我国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和现代化进程。所以,尽快实现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2]。1.3 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是医院竞争的手段 医院要适应市场变化,对社会需求高的项目要扩展、强化;对社会需求少,正在萎缩的项目,要坚决压缩、合并;要结合实际,开展具有特色专科、专病门诊或新技术、新项目,以特色吸引病人,以特色培育新的增长点,激发医院生存的活力。医院要在不增加病房、人员的基础上,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决定了医院的成本和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医院的长期生存能力。要实现此目标,医院必须对可用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及时发现潜在的瓶颈,并通过平衡流程中各组成部分来减少重复和浪费,使医院现有硬件和软件达到较大的利用率和较好的利用水平,尽可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满足病人的需求,取得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同时,要实行医疗服务流程的动态分析和管理,使医疗服务处于动态的适应医疗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可以在低谷时不浪费医疗服务供给,在高峰时增加服务的提供量,构建高效、精干并充满活力的新型医疗机构模型。1.4 健全的制度和机制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20多部卫生法规,数百部卫生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强化了对医院的质量监管,保证了患者利益。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服务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使医疗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卫生法律手段为卫生法制建设,为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法律武器,为医院和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竞争的公平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督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医疗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行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净化医疗机构队伍,塑造卫生系统良好形象[4]。1.5 实施全面监控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保障 (1)全员监控:人人都是监控接受者,人人又都是监控实施者,使医务人员始终处在认真自控和自觉互控之中。(2)全岗监控:门诊、临床、医技科室,以及医疗行政职能部门,都有明确的质量指标和具体的监控措施。使医院各个岗位的工作都在严密监控之中正常运行。(3)全项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各项质量达标情况,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所有质量项目都在监控之列。(4)全日制监控:对医疗质量实行24h跟踪监控,全天候监控。在医疗质量监控上没有节假日;不论上级检查或检查过后,质控工作都不放松;不论总结评比或平时,质控工作都无空档[5]。2 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2.1 成立CQI(质量持续改进)小组 以临床诊疗技术质控为重点质控方法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研究,按相同病种若干病例自始至终的检查、诊断、治疗(含处置、处方用药、手术等)、护理、膳食等医疗全过程的技术和服务项目、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度进行登记、统计、分析、比较和评价,以确定病种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质量管理的责任不仅要由管理人员承担,更主要是由医护人员广泛参与,组成超越学科界限的质量控制小组(QC),开展专题立项的质量改进研究。这种群众性的研究改进活动,将与临床科研工作同步进行,持续不断地提高医疗质量,同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推进医药科技发展[6]。医院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包括:评估现状、建立改进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方法,测量、验评和分析结果。具体表现在对医院考核指标的有效评估后,从而保证考核指标对医院全面管理的改进与提高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2.2 实行全程、全方位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全面质控,包括临床各科、医技科室和医疗功能达标、“三基”培训、系统化整体护理等基础质量管理;加强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手术、急救等医疗技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技专业的室内质控,狠抓单病种质量管理,采用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和带动医院各方面的工作质量。系统化整体护理与护理质量管理有机结合,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体系。临床药学、医学检验、病理、营养及麻醉等专业将普遍采用质控技术,并完善各专业质量体系。要以病人为中心,其中医疗技术质量是内在质量,优质服务则是医疗服务的外在质量。如果只有医疗技术的全面质控,而忽视医疗服务作风、服务态度的重要性,是不能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的。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差错事故、减少纠纷是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医院经营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杜绝片面追求医院自己的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医疗服务质量必然全面滑坡。控制医疗成本,就是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消耗和医疗费用,用较少的医疗费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7,8]。2.3 加大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 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培养,抓好学历教育、在职教育及岗前培训,提高全员素质。要根据各专业的需求,对中级职称以上人员要不断地派往国内外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充实和吸取先进技术,支持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医疗工作。强化基础训练,定期开展理论讲座,普及危重病抢救知识;坚持以自学为主的原则,激发医务人员学习的主动性;邀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促进双向交流。分阶段组织考评小组,进行授课后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其评分将与年终医疗综合水平考核评估挂钩,促使医务人员的学科知识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9]。2.4 加大医疗质量分级督导工作的力度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大医疗质量监督的力度和频率,督导医院加强质量管理,逐步形成质量-效益型的医院发展模式。对有明显医疗质量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有严重医疗质量问题或质量管理问题的医院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严肃处理,切实履行医疗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责。要把质量管理细则规定的质控措施,逐级公解、责任到人,及时进行公正严明地奖优罚劣,视医疗质量的优劣,在奖罚当事人的同时,连同有关领导一并奖罚。对医疗质量优胜单位,重奖员工,更重奖领导;对质量差的科室在批评处罚当事人的同时,加倍处罚科室主要领导。2.5 加大医院质量管理社会监督制约的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将针对工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质量问题建立社会监督制约机制,医疗服务也不例外。这种监督制约将逐渐从软制约(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向硬性制约发展(法律和经济制约),从而使这一社会制约层次具有群众性、法制性和经济赔偿的性质[10]。2 赵宁志,郭爱勇,赵仲坤.医院管理者职业化势在必行.卫生政策,2005;(1):27-28.3 赵宁志,郭爱勇.军队医院生存与发展策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15-316.4 雷志勇,郑静晨,王发强,等.目前医疗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10):604-605.5 尹曦华,李争,翟鸿雁.加强医疗质量监控 提高医疗服务效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4):279.6 何招,朱君亚,罗启莱.美国医院质量管理概况与借鉴.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12-13.7 段蕴铀,杨千湖,钱阳明,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探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07-209.8 颜雨春,高世明,王衡,等.构建医疗质量全程监控体系的探索.中国医院,2003;7(7):23-25.9 赵宁志,郭爱勇.新时期医疗纠纷的成因与防范对策.卫生政策,2003;(10):144-145.10 赵宁志,郭爱勇,赵仲坤.军队医院生存与发展策略.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4;11(4):315-316.(1.解放军第73841部队卫生处,江苏南京 210003;2.解放军第81医院,江苏南京 210002;

9、医学类护理未来趋势怎样

医学类护理未来趋势分析
1、护理人员将成为卫生保健的重要力量
当前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已由以医疗为主转变为更加重视预防和保健工作。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逐步实现的世纪之交,WHO针对亚太地区又提出了21世纪的目标——健康新地平线。世界银行在1993年的世界发展状况报告中指出“大部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应该由护士和助产士承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这种趋势将逐渐扩大……”。由此可见,护士是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力量。护理人员已经开始走出医院,面向社会,关注每个人和每个人群的健康状况,围绕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开展工作,为社区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诸如中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青少年保健、慢性病护理、职业病防治、疾病普查、心理咨询等健康保健服务,并开放家庭病床、满足院外患者的基本治疗和护理需求;护理人员还要与医生、社区公共人员、社会性工作者共同合作,开展社会卫生服务。护理工作在医疗保健方面日益显示其特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护理的职能从单纯的护理病人延伸到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更广阔的领域,这既是时代的挑战,也是护理专业本身发展的要求。
2、护士将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其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全民健康,健康教育先行。在国外,近几十年来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卫生保健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而受到高度重视,并得到很快发展,不少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健康教育机构。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健康教育作为护士的一项基本职业要求。美国要求注册护士把为病人提供必要的医疗知识、指导其促进康复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英国把培养护士健康教育技能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更重视把病人对保健服务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标准。健康教育在我国传播和应用的历史并不长,目前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医院,少量在社区,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壮大,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护士将成为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
现代护理已不再是一项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护理专业成为健康服务系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平行于医疗专业及其他健康服务专业。因而,护士成为健康服务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成为医生的合作伙伴,健康服务的参与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服务时,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护士是医生和其他保健人员平等的合作者。
4、护理人员将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和护理,促使医学及护理学向微细、快速、精细和高效能发展,促进临床护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护理岗位的知识技术含量大大增加,如各种电子监护仪的使用、ICU的发展,使临床病情观察和危重病人的监护技术向微细、精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护理工作能及时准确地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护理仍是护士的重要任务。
5、具有高学历、多学科知识和较强技能的护士,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到了护理领域,大大丰富了护理学的内容,加速了护理事业的发展。时代要求护理人员无论在知识上、技术上还是个人修养上都具有更高的素质。高素质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处理复杂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能力;与人有效合作的能力;文明举止、与人沟通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获得信息和自学的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
6、护理管理者要具有科学管理知识和能力
护理管理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护理的标准化管理将逐步取代经验管理。这就要求现代护理管理者应具有更高的文化层次。要求护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是“T”字形,这种“T”型模式包括纵向知识结构与横向知识结构。纵向知识结构,指的是管理学知识,如护理管理学、行为科学、电子计算机理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横向知识结构,指的是管理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如医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如文学、美学、外文等,以及其他如:环境科学等,尤其是人文科学及新兴的交叉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者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具备双学历。对护理管理者主要的能力要求有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
7、护理科研方向——更加突出专业
科研是保证知识更新及发展的手段,只有不断地更新及发展才能保证专业的生命力。护理科研包括护理理论的探讨、护理实践的提高和改进,特别是运用可靠的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护理工作。现代护理向着四个研究方向发展:从单纯医院内临床护理研究向医院外社区护理方向的研究发展;从单纯的疾病观察及护理的研究向预防保健方向的研究发展;从单纯生理、病理角度护理的研究向心理治疗及康复护理的研究发展;从单纯疾病和病人护理向对病人整体和健康人护理的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