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每一个老师都有一份职责-------教书育人。但是在目前的学校当中,由于分数的重要性,因此老师更多体现的是教书的职责,育人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但是在我看来,育人比教书更加重要,一个会育人的老师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个才女,两样人生。说的是两个读初中的小女孩,都是极不擅长数学的,姑且叫他们小毛与小席吧。小毛的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为了对的起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此后的几次数学考试她都拿了满分。但是数学老师却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敏感而倔强的女孩,不懂得如何适度并忍耐地保护自己,就直接顶撞老师说:“作弊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你也不能这么侮辱我。”被冒犯的老师气急败坏地羞辱了这位学生,并在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即使后来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她,就是著名作家三毛。
另外一位女生小席,她遇到了一位会育人的数学老师。在她面临需要补考才能参加初中毕业考试的困境时,她的数学老师在考试的前一天下午突然在黑板出了四道题让大家做,同学们积极地把题目给她讲解了一番。这没头没脑的四个题与同学们的举动让小席内心充满了感动,也成为了她一生中温馨美丽的回忆。她,就是一代才女席慕蓉!
三毛先生遇到的这种老师只是会教书的“经师”,并不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席慕蓉遇到的这位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教书育人的老师。老师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水平,要能够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老师,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大写的人!
2、如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评价,目前,人们主要是通过考试得到的分数来衡量,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内长期受应试教育容观念影响造成的。其实,对于学习的评价是一门艺术, 它伴随着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全过程,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对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低估的贡献,2011年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对小学数学学 习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包括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旨在为和谐社会提供符合建设者 的人才,小学教学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 发展。另外,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是文理不分家的学习过程,很多文学家需要依靠理化来汲取灵感,大部分科幻小说、侦探小说也都以理科的论理为依据,然而,理 科也需要文学艺术的陶冶、熏陶和感化,比如钟摆的发明和很多科学的创造都是以宗教为基础,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我国与国外先进教育的接轨,培养出更具实力的人 才。
3、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是有积极意义的,是现实的,是值得特别予以关注的。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又以学生的发展来检验其教学效果。
4、怎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重视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坚持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展开了工作:
1、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核心力量,努力建成良好的班集体。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带动班级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又是联系班级与课任教师、班主任的桥梁。因此,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我特别重视班干部的培养。在平时的日常管理中,我们实行了值日班长轮换制,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从中体会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要求,使之得到锻炼、培养,从而自觉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目前,我班的现有班委都是由全班同学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都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班级的管理默默奉献。
2、狠抓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努力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我们组织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规范内容,全体师生共同讨论制定了班级一日常规,建立了良好的奖惩与激励制度,督促学生认真实施。要在班级里创设出良好的行为情境,形成健康的舆论,杜绝不良行为的机会,使这些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对“后进生”勤指导、多鼓励,真心关爱每一名学生。
二、重视课堂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一理念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强,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以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掘引导学生的独特体验等等。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
1、新的教材观。教材并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指导老师教学的应该是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具备了教“活书”的条件。由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周围的环境资源以及学生自身的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包装”,使“教材”情趣化、生活化。
2、新的评价观。要变教师评价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对与错都由老师来评定,这种“唯师独尊”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权威,即便学生对了,只要与教师不同,他也会觉得还是老师的答案好一些,这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如果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多使用一些这样的话语:“你们说呢?”“你们认为怎样?”“大家评一评谁的方法好一些?”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评价,这样得到的答案肯定会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益处。
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比如:学了《独坐敬亭山》,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李白的其他古诗;学了《李时珍》,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本”、“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了阅读成果,又让学生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谈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尊重学生,发现个性学生得到了尊重,会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所顾虑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的决策和实践,才可能创新和超越。没有个性谈不上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以发现新问题,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性。因此,我们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的个性多一份尊重,就会为社会塑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不能将学生作简单的比较,更不能当众指责羞辱。一方面要发现他们的长处,使其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不可降低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超越他们的能力。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反,如果没有尊重,没有民主,学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地看教师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被窒息,那么就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和迟钝。个性是创新活动的生命,营造一个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发展个性,开发创造力,提高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基础不一样,兴趣不相同,个性有差异,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尽管有统一的进度,但教学目标却难以达到。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教师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家庭、社会、历史差异的各种原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为此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的成长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三、创设条件,优化个性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并且希望得到肯定或赞许。作为学生,这一愿望更是强烈。比赛期望获得胜利,考试期望获得高分,演讲期望获得喝彩。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自信,并产生一种继续成功的需求,故而他们会不断努力,不断争取,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就应肯定学生的优势,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设置目标千方百计的为他们创设机会,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在这种喜悦之中自我发展,自我奋进。为此,作为教师应极力创设各种条件。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创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使个人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无拘无束,将自己的喜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总之,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朝一日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6、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专生属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
7、如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发现个性
学生得到了尊重,会感到宽松、融洽、愉快、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提出理论的假设,无所顾虑地发表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的决策和实践,才可能创新和超越。没有个性谈不上创造性。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以发现新问题,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性。因此,我们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的个性多一份尊重,就会为社会塑造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教师不能将学生作简单的比较,更不能当众指责羞辱。一方面要发现他们的长处,使其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既不可降低他们的能力,也不可超越他们的能力。只有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时,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相反,如果没有尊重,没有民主,学生时时处处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如履薄冰,一味地看教师的脸色行事,个人的聪明才智与激情被窒息,那么就只能表现出依赖性、奴性,愈来愈笨拙和迟钝。
个性是创新活动的生命,营造一个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发展个性,开发创造力,提高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基础不一样,兴趣不相同,个性有差异,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尽管有统一的进度,但教学目标却难以达到。他们的年龄,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教师就必须心中有学生,清楚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以生为本的教育境界。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既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分析研究造成家庭、社会、历史差异的各种原因。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个别辅导,使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因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为此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教师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的成长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三、创设条件,优化个性
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并且希望得到肯定或赞许。作为学生,这一愿望更是强烈。比赛期望获得胜利,考试期望获得高分,演讲期望获得喝彩。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自信,并产生一种继续成功的需求,故而他们会不断努力,不断争取,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培养起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就应肯定学生的优势,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帮助他们设置目标千方百计的为他们创设机会,使他们都能体会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并在这种喜悦之中自我发展,自我奋进。
为此,作为教师应极力创设各种条件。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创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学习,使个人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教师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无拘无束,将自己的喜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总之,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并非一朝一日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
8、如何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随意性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前、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正确引导。
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以培养其情感。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这才能触及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把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以激发其动机,诱导其兴趣。班集体和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所以学校要有良好的学风、校风。班级要有良好的班风和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氛围,要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闪光点”及其身上出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
四是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以锻炼其顽强的意志。意志就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即学生为之努力实现的某种目的。只有恰到好处,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标才能培养其意志。
五是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形成坚强的性格,树立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学生对学习或其他方面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产生某种动机后,这时他的智力活动便充分开展起来了。同时非智力因素也积极参与,使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性格与智力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现象。
六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制约。首先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真、善、美是社会的主流,但社会仍存在着假,丑、恶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也不可能超越社会上假、丑、恶现象的污染,污秽、庸俗东西的侵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了解掌握纷杂的社会现象,弄清时弊,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处理复杂的社会时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其次,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中各成员的文化素质,思想认识,行为规则,家庭的经济条件诸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手段各不相同,导致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稳定程度也各不相同。面对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9、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龙成凤,但教师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却难为了一部分跟不上学习步伐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而变成学习的懦夫;不是教学的主体,而变成教学的配角。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适应高层次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抓课堂层次教学,关注每位学生,促全体学生发展。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吃“大锅饭”,不能“一刀切”举个例子:一道中等难度的题让优等生做,可能得心应手,而让后进生做,那可能比登天还难。有的教师不去分析原因,而是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这两种差距:“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真是笨,你看看人家多聪明。”失去自尊心的这部分学生面对同学和老师的冷漠,在学习上也就只有听之任之,跟着感觉走。时间越久,他们的学习意识越淡薄,最后干脆在学习上“洗手不干”了,来一场调皮竞赛。二、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舍身处地去想有些问题在教师或其他成绩较好的学生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所以,我们要经常帮助、鼓励后进生,哪怕从最基本的一笔一画学起,我们也要耐心诚恳地表扬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了解到他们心里想些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三、教师在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仍然局限于具体的事物,抽象思维在他们脑中还没有形成概念。所以不同年级,不同的班,就是同一班的不同学生在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外,还应了解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布置不一样的作业,要求不一样的标准等。不能对整个班的学生整齐划一,不能拿一个标准去衡量几十名学生。一个人的手指都长短不一,更何况有思维的人呢?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发展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是书本中的作业,成绩较好的做哪几题,而成绩较差的又做哪几题,教师要心知肚明,而不能让学生“吃大锅饭”,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学习。关键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比如我刚接任的这个班,有几名学生从来没有背诵的习惯,语文课中提到有关背诵课文,他们就头痛。反正都记不了几个字,所以干脆一个字也不记。了解到情况后,我承诺他们遇到背诵篇目,自己选背一个自然段或几句话,但必须记,要积少成多。几位同学听后感到很新鲜,从来没有老师这样要求他们,所以也就认认真真地读(一开始他们总选最短的)。这样,他们感觉很新奇,背多少由自己定,激发了学习兴趣。后来慢慢地也同其他同学一样养成了理解性记忆的好习惯。四、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在个别辅导中体现“层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难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讲得太深,成绩较差的学生只有“坐飞机”;讲得太浅,成绩较好的学生又觉得太简单。因此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了个别辅导。通过个别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生能了解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讲深一点儿,要求严一点儿(包括作业质量、知识面、书写等方面),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督促他们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了解课堂中及课堂外的一些知识,对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分出层次。五、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学生的发展有个别教师认为学习成绩差得学生是因为“不聪明”,生来就很笨,所以对这部分学生不闻不问,任由发展。甚至因为学生“不聪明”而受歧视,这是极不正确的,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因为一个人的聪明不是天生具备的,聪明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我们每位教师重在懂得如何引导学生做一名聪明的孩子,由不聪明逐步发展为聪明。但愿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中会想到每一位学生,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全面学生的发展,要两手抓,两手硬。什么样的花儿施什么样的肥。只有这样,祖国的花朵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浇灌下才会开得越来越艳!
10、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随意性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前、小学低年级教师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正确引导。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以培养其情感。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信任和期望,这才能触及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把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积极创设各种良好的活动环境,以激发其动机,诱导其兴趣。班集体和学校的各种活动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所以学校要有良好的学风、校风。班级要有良好的班风和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氛围,要经常组织各种有趣的课外活动和竞赛。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闪光点”及其身上出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四是不断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值,以锻炼其顽强的意志。意志就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即学生为之努力实现的某种目的。只有恰到好处,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标才能培养其意志。五是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形成坚强的性格,树立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当学生对学习或其他方面有了一定的兴趣,并产生某种动机后,这时他的智力活动便充分开展起来了。同时非智力因素也积极参与,使其坚持到底,取得成功。性格与智力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彼此关联的现象。六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受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制约。首先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真、善、美是社会的主流,但社会仍存在着假,丑、恶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也不可能超越社会上假、丑、恶现象的污染,污秽、庸俗东西的侵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了解掌握纷杂的社会现象,弄清时弊,及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处理复杂的社会时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其次,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中各成员的文化素质,思想认识,行为规则,家庭的经济条件诸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手段各不相同,导致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的稳定程度也各不相同。面对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及时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改变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