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被与森林资源
据2003年资料,浙江全省林业用地为9 821.85万亩,有林地8 308.8万亩,绿化程度92.4%,森林覆盖率59.4%,名列全国前茅。活立木总蓄积量13 846.75万m3。全省竹种资源丰富,竹林总面积1 200多万亩,毛竹总株数11.43亿株,经济林面积近2 000万亩。森林植被十分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288科,1 471属,4 600余种,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一)植被类型
浙江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其典型植被,但因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之生境复杂,因此目前所见到的浙江植被,类型较多,并非单一的常绿阔叶林。全省珍贵、稀有植物种类繁多,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就有:百山祖冷杉、伯乐树、夏腊梅、普陀鹅耳枥、连香树、长柄双花木、香果树、福建柏、银杏、七子花、鹅掌楸、天目铁木、金钱松、白豆杉、华东黄杉、长叶榧、舟山木姜子、蛛网萼、杜仲、独花兰(草本)、黄山梅(草本)21种。浙江自然植被主要有如下8类。
1)针叶林:以马尾松林分布最广,山地丘陵均可见之;次为杉木林(包括柳杉林),分布在海拔1 200m以下土层较厚的避风山坡;另有黑松林,主要分布于沿海丘陵山地及海岛上。此外,在海拔800m以上山坡,可见黄山松林,金钱松林;在临安百丈峰有江南油杉林和华东黄杉林;淳安及仙居还有柏木林等,分布较零星。
2)常绿阔叶林:以壳斗科中青冈栎属、栲属、石栎属,樟科的红楠属、紫楠属,山茶科的木荷诸种类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为最多而典型。浙西北丘陵山地,以苦槠、青冈栎及石栎林为常见;浙南山地则又有钩栗栲及丝栗栲林,米槠、甜槠林,多穗石栎、深山含笑林及细柄蕈树林等;东南沿海各县山谷中,还可见华东楠林、羊舌树和少叶黄杞林。
3)常绿、落叶阔叶林:为次生的树林。浙南、浙北山地均有。树种较复杂,其常绿树种往往以青冈栎、木荷、苦槠、甜槠、红楠等为主;落叶树种以落叶栎属及枫香为主,在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地则有水青冈属。
4)落叶阔叶林:多为次生林。在浙南、浙北丘陵及山地上均可见到。以白栎、麻栎、短柄枪、栓皮栎、茅栗、化香等种类为主;在海拔较高处还有鹅耳枥、水青冈、青钱柳、椴树等。
5)针阔叶混交林:也是一种次生林。是针叶林向阔叶过渡的阶段。浙南和浙北丘陵山地均见。
6)竹林:全省各地盛产多种竹,品种在100种以上,但大面积生长的为毛竹林,遍布浙南、浙北丘陵山地,垂直分布可达海拔900m左右,经济价值大。
7)灌草丛:多为次生的植被,因原有森林植被遭到不断的滥伐而形成;也有因生境条件严峻,如山顶,森林难以长成而发生灌草丛。多由白栎与短柄袍的小树及胡枝子类、柃木类,以及映山红等和草本如芒、白茅、野古草、芒萁等组成。局部山顶有云锦杜鹃或钝齿冬青灌草丛。
8)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草甸,多见于山顶平缓地、河边泛滥地及沿海沙滩或盐渍土上,沼泽见于积水低洼处。水生植被则为生长于河、湖、溪中之植物。
此外,还有人工植被(或栽培植被),包括粮、棉、麻、菜、绿肥等草本栽培植被和桑、茶、果等木本栽培植被,以及林粮间作物等。
根据本省生态环境条件与优势植物群落组合分布特点,全省可分为3个植被区、5个植被片。
1)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区。下分:钱塘江下游、太湖平原和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2个植被片;
2)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下分:天台、括苍山山地、丘陵岛屿和百山祖、九龙山丘陵山地2个植被片;
3)浙南、闽中山丘栲类、细柄蕈树林区以及雁荡丘陵低山植被片。
(二)森林资源的区域分布
本省森林资源区域分布随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而异,数量上由西南向东北渐趋减少,林种分布也有显著差异。
西南和西北沿浙闽、赣、皖边界山地森林资源最为丰富,主要为用材林。其中庆元、龙泉、景宁、遂昌、松阳、开化、淳安、临安等县森林蓄积量合计超过全省半数,是主要木材产地。
中部及沿海、沿江低山丘陵也有一定的森林资源。主要用材树种为马尾松,普遍培养小径材,因而林质差,用材产量低。经济林主要产品有竹笋、柑橘、油茶、油桐、板栗、香榧、山核桃、白果、枣、柿、乌桕、漆、棕片等。
北部平原和沿海、沿江平原森林资源贫乏,但近年来平原绿化和防护林建设有了发展,森林资源有所增长。
竹林主要分布于天目山区和四明山区。特用林主要由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种子园和科学实验林构成,分布于全省各风景区和科研基地。随着旅游和林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
2、七八九月份都有哪些蜜源植物开花
(一)分 布
福建山地、丘陵面积大。森林面积共达500万公顷(1990年),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土层较厚,广大山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蜜粉源植物,以及农作物、果树、蔬菜、瓜类,全省可供蜜蜂采用的蜜源植物共有500种以上。福建的主要山脉: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自东北走向西南,纵贯境内,造成该山脉南北两大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因此相应形成不同种类的蜜粉源植物分布区。
东南沿海地区,即从霞浦和宁德的东南部沿海地带经罗源、连江、福州、闽侯、闽清、水口、福清、莆田、仙游、永春、安溪、华安、南靖、永定的下洋等一线为界的东南部地区,包括漳州地区、厦门地区、泉州地区、莆田地区大部分、福州地区以及宁德地区小部分。该区属亚热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该区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典型的赤土性红壤,此外,还有赤土、砖红壤、黄壤、冲积土、水稻土、盐土等。该地区的蜜源植物种类繁多,粮油作物类主要有水稻、甘薯、玉米、油菜、芝麻、花生、蚕豆等;绿肥作物类主要有紫云英、田菁等;果树类主要有柑桔、荔枝、龙眼、橄榄、黄皮果、芒果、蒲桃、枇杷、香蕉、西番莲、柿、梨、桃、李、杏、葡萄等,近野生、半野生果树主要有山橄榄、板栗、桃金娘等;经济植物类和林木类主要有三叶橡胶、茶、油桐、千年桐、乌桕、大叶桉、柠檬桉、无患子、女贞、泡桐、攀枝花、珊瑚藤、柳、柽柳、八叶五加、马尾松、漆树、木荷、石楠、山乌桕、楠木、石栎、米槠、红栲、南岭栲、闽粤栲等;栽培蔬菜和瓜类主要有白菜、萝卜、芥菜、甘蓝等的留种部分,以及南瓜、西瓜、黄瓜、甜瓜、冬瓜、葫芦瓜等;其他野生草木蜜粉源主要有黄瑞木、野漆树、盐肤木、水苏、石齐宁、廊茵、辣蓼、箭蓼、益母草、金樱子、菝葜、古买卖、石斑木、岗柃、柃木等。此外,惠安以南沿海至东山的大陆海岸的淤泥海滩,有桐花树等红树林树种中的良好蜜源植物。
闽西北和闽中东地区,其南部界线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界线,北部界线自政和以南、建阳以南、顺昌桃花山与七合山、泰宁的大田、建宁的黄坊一线为界,包括宁德地区大部、建阳地区南部、三明地区和龙岩地区。该区属暖温带南部季风气候类型。土壤主要类型是红壤、黄壤、灰棕壤,兼有砂壤土、水稻土等。该区粮油作物类蜜粉源除甘薯外,基本与东南沿海地区相似;绿肥作物类蜜源有紫云英;果树类蜜粉源主要有柑桔、柿、桃、李、柰、板栗、枣、杏、梅等,闽清、尤溪等部分地区有少量橄榄、龙眼、西番莲、枇杷等;经济植物和林木类蜜粉源主要有乌桕、山乌桕、大叶桉、柠檬桉、无患子、千年桐、油桐、泡桐、女贞、木荷、茶、楠木、石栎、红栲、闽粤栲、米槠、青岗栎、格氏栲、甜槠、马尾松等;栽培蔬菜瓜类蜜粉源,其种类与东南沿海地区相同;其它草木蜜粉源主要有黄瑞木、柃木、盐肤木、漆树、山苍子、毛冬青、白花笼、水苏、益母草、杜鹃花、乌饭、金樱子、蓟类及蓼属植物等。
3、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哪些硬木树种
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亚热带植被
1.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大多以壳斗科树木为建群种,有栓皮栎、麻栎、槲栎等,其他常见的落叶成分有盐肤木、黄连木、漆属、化香等,常绿树种有苦槠、青冈、石栎等。
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地区,200~1000m间都有分布。群落外貌四季常绿,乔木一般高15~20m,总郁闭度0.7~0.9以上,上层乔木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常绿树种为主,例如苦槠、甜槠、罗浮栲、细叶青冈、木荷、红楠等。林中经常混入一些针叶树种,例如粗榧、江南油杉、白豆杉、银杉、刺柏等。
本区植被的南北过渡性,还体现在针叶林的南北地域差异上。本区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和杉木林,均属于暖性常绿针叶林。马尾松林以天然林为主,也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
本区的竹林分布广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平原丘陵地区的自然植被已遭到破坏,除人工培植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外,大部分已辟为耕地或为次生草灌荒坡。在居民点附近和河湖沿岸,有成带或成片的阔叶乔木林,常见的有枫杨、垂柳、小叶杨、楝、合欢、桑等。湖沼地区有沼泽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滨海盐渍地带,还有盐生植物。
本区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如落叶阔叶树中的檫木、枫香、木荷,常绿阔叶树中的樟、楠、栲、槠等,都是上等工业木材和建筑用材。针叶树中的杉木是速生优质木材,20年树龄的胸径可达20cm,每公顷面积的木材蓄积量可达100~125m3。马尾松是一种适于土壤瘠薄环境的速生树种,木材抗腐力强,是荒山造林、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和薪炭林树种。广布于区内的竹类,特别是毛竹,3~5年即可成材,是工业、工艺和建筑的重要用材。
本区还有大量的亚热带的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油桐的子实可以榨油,是工业上防腐、防水、制漆的重要原料,普遍分布于长江以南,以湖南洪江、溆浦最为著名。
4、福建柏有哪些特征?
(Fujian cypress)
学名: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因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福州,故名福建柏。柏科,福建柏属(该属仅一种)。
形态和用途
乔木,高达20米,胸径50厘米,幼苗初期具刺形叶,后全为鳞形叶;着生鳞叶的小枝扁平,排成平面,近平展,下面之叶有白粉,鳞叶交互对生,两侧之叶长5~10毫米,中央之叶长4~7毫米。雌雄同株,球花单生小枝顶端。球果近球形,径2~2.5厘米,褐色;种鳞6~8对,熟时张开,木质,盾形,顶部中央微凹,有一小尖头,发育的种鳞具2粒种子。种子长约4毫米,上部具两个大小不等的翅。花期3~4月,球果翌年10~11月成熟。
木材轻,收缩度小,强度中等,质地略软,纹理匀直,结构细致,加工容易,切面光滑,油漆性欠佳,胶粒性良好,握钉力中等,易干燥,干后材质稳定,耐久性良好,是建筑、家具、细木工、雕刻的良好用材。树形美观,树干通直,适应性强,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
(朱政德)
地理分布和生物学特性
分布于中国南亚热带北部和中亚热带的南部中山丘陵地带。主要地区为福建、江西、广西、浙南、粤北、川东南、黔东南、云南中部海拔1800米以下。尤以福建中部山地为多。常与甜槠、南岭栲、木荷、白克木、细柄阿丁枫、马尾松、铁杉、黄山松等混生于常绿阔叶林中,个别地方偶有小片纯林。越南北部亦有少量分布。
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年平均气温15℃以上,1月平均气温5℃以上,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12℃,年降水量1200毫以上,且分布较均匀。在微酸性至酸性,有机质较多,腐殖质层较厚(10~12厘米)、疏松的壤土上生长良好。稍耐干旱瘠薄。在粘质、沙质土壤及局部沙质土上也能生长。浅根性树种,侧根较发达,穿透力较强。幼年能耐一定的庇荫,可在林冠下造林。10年以后喜光,伐去上层木,才能生长良好。树形通直,主干发达。
造林技术
①采种:福建柏3~10年生即开花结实。每年2~3月开花,翌年10月前后种子成熟。霜降至立冬球果呈草黄色时采集。球果摊晒后,筛取种子,袋装干藏。出种率23.5~40%,千粒重5.0~6.0克,发芽率60~70%。②育苗:选日照时数短,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的地方作圃地。2~3月播种。播种前,温水浸种。每公顷播60~75公斤。幼苗出土后,需精细抚育管理。夏季要搭棚遮荫。1年生苗高30~40厘米。选壮苗出圃造林。每公顷产苗45~75万株。③造林:造林地在山区以中低山山谷两侧,山坡中、下部的阳坡为宜,丘陵地带则以阴坡、半阴坡为宜。造林前要细致整地,挖明穴回表土。每公顷植3000~4500株。冬季或早春造林,造林前苗木要沾根处理。造林后连续抚育3~4年。10年后可开始第一次间伐,强度20~30%(株数)。第二次在16~20年进行,每公顷保留1500~2100株。福建柏天然更新能力强,天然林中林下幼树(苗)很多,可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用野生苗移植造林。扦插也易生根。
主要病虫害有猝倒病、白蚁等。
(俞新妥)
5、池州市和安庆市的乡土树种有多少?能提供50种以上最好!
一、用材林树种市内用材林树种众多,约有500余种,主要栽培树种有:杉木、马尾松、黑松、黄山松、柳杉、檫树、水杉、池杉、侧柏、柏木、园柏、加拿大白杨、响叶杨、赤杨、旱柳、河柳、麻栎、小叶栎、青冈栎、小叶青冈、茅栗、白栎、石栎、青栲、苦槠、甜槠、大叶桦、光皮桦、柘树、青桐、黄连木、木荷、朴树、喜树、泡桐、香椿、臭椿、红椿、苦楝、枫香、三角枫、桤木、江南桤木、中槐、刺槐、枫杨、榆树、榉树、南京椴木、糙叶树、 木、短柄枹、雷公鹅耳栎、山胡椒、山槐、合欢、喜树、1—69、1—72、1—63杨等。二、经济林树种据调查,经济价值较高经济林树种近400种,分为果品、淀粉、油料、纤维、药物等五类。常见或人工栽培面积较大的有:油桐、油茶、乌桕、板栗、栓皮栎、锥栗、大别山核桃、枣树、拐枣、杏树、柿树、桃树、李树、梨树、苹果、葡萄、樱桃、石榴、柑桔、香橙、猕猴桃、枇杷、漆树、桑树、茶叶、杜仲、厚朴、山苍子、盐肤木、望春花、皂荚、青檀、三桠、棕榈、油橄榄、杨梅、黄檀、山楂、山胡椒、结香、小构树、山茱萸等。三、观赏树种市内观赏树木约400多种,其形态特征各异,观赏价值也不同,有些树种、树形高大雄伟,给人以壮丽感受;有些叶形奇特,颜色多变,给人以美的印象;有些有鲜艳、清香的花;有些果实丰硕而美丽。最常见的有:悬铃木、罗汉松、雪松、广玉兰、紫玉兰、白玉兰、冬青、女贞、樟树、梓树、楸树、栾树、重阳木、黄杨、鱼鳞黄杨、雀舌黄杨、、红花油茶、桂花、月桂、紫荆、紫薇、垂柳、龙柏、塔柏、园柏、刺柏、千头柏、海桐、木槿、无花果、夹竹桃、南天竺、木芙蓉、杜鹃、映山红、栀子花、含笑、深山含笑、金钱松、紫楠、苦槠栲、甜槠栲、映山红、天女花、梅花、山腊梅、柳叶腊梅、无患子、鹅掌楸、五角枫、梧桐、十大功劳、棕榈、落羽杉、银鹊树、牡丹、石楠、紫藤、榔榆、山茶、丝绵木、槐树、水马桑、野蔷薇、四照花、爬山虎、凌宵、木通、金缕梅等。四、珍稀树种市内有优良、珍稀树种超千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近百种。主要有:银杏、金钱松、大别山五针松、三尖杉、安徽槭、粗榧、紫楠、三叶赤楠、华瓜木、红豆杉、香果树、蓝果树、连香树、多枝杜鹃、黄山杜鹃、云锦杜鹃、鱼鳞黄杨、天目杜鹃、天目木姜子、天目紫茎、凹叶厚朴、天竺桂、黄山花椒、安徽槭木、杜仲、青檀、银鹊树、红椿、红花油茶、方竹、巨紫荆、海螺望春花。五、引进树种刺槐、黑松、火炬松、湿地松、华山松、白皮松、红松、雪松、水杉、池杉、落羽杉、1—69杨、1—72杨、1—63杨、川楝、红楝子、铅笔柏、日本扁柏、薄壳山核桃、油橄榄等。六、竹类毛竹、淡竹、水竹、桂竹、苦竹、箬竹等。
6、如图表示某山地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利甜槠的年龄结构,Ⅰ~Ⅴ表示植株的年龄由小
A、对复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制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所以统计不同群落中马尾松和甜槠的个体数量时要用样方法,A正确;
B、该山地的群落演替是针叶林群落向常绿阔叶林群落演替,所以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的甜槠都属于增长型,其种群密度将会越来越大,C正确;
D、在针叶林群落和针阔混交林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均属于衰退型;但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马尾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错误.
故选:D.
7、新疆与福建的差异.
土 地陆地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23位。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 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752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拥有泉州湾、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气 候福建气候区域差异较大,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内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沿海平均气温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20-39,并多台风。无霜期内陆260-300天 ,闽东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水稻和茶树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配不均,有较明显雨季和干季;3-6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风季,降水量较多,年际变化极大,容易发生水旱灾害;10月至次年2月为,降水较少。年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沿海及岛屿地区有效风能达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风能和台湾海峡油气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全省植物种类有4500种以上。据近年陆续进行的调查统计,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种的39%,科的81%,属的55%。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我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黄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成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木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种类。 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B> 1、季风常绿阔叶林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小块状星散分布于海拔400~500米以上至1200米以下的深山大岭,其上层乔木以壳斗科树种为主;主要优势种有罗浮栲、米槠、栲树、甜槠、钩栗、黧蒴栲、红钩栲、闽粤蚊母树,并散生有青刚栎、细柄蕈树、猴欢喜、黄杞、黄樟、樟树及少量落叶树种的枫香、山乌桕、赤杨叶等。在林缘或阳坡处多为木荷、桃叶古楠、杨梅或马尾松等多树种混生。中下层乔木不多,常见的有香叶树、红皮树、广东厚皮香、石楠以及上层乔木幼树。 3、天然次生植被 </B>面积小,林相极不整齐。多分布于荒山荒地上,呈现不同阶段的演替系列,常见灌木草丛中散生着马尾松与枫香、木荷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以及马尾松林等,局部地区有杉木林、竹林。 4、海岸植被 </B>有三种类型,在海滩港湾有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勒、海漆等组成的红树林,由于人为砍伐,多呈矮灌状间分布;不受海潮侵及的海岸有星散分布的海岸丛林,组成种类的露兜树、黄槿等,常见灌木有苦槛兰、苦郎树、单叶蔓荆等;沿海还分布有人工营造的木麻黄林防护林。草本植物广布于沙质海滩上,有卤地菊、虎尾草等。 5、栽培植被 在土壤贫瘠、干燥的山地,现有森林植被多为栽培的马尾松林。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段,人工营造的杉木林,福建柏林,长势良好。薪炭用材树种如相思树、桉树、木麻黄等,分布较为普遍。油茶、油桐、竹林以及果树等经济林,小块状分布于丘陵、台地及平原。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B> 地带内相对稳定的森林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因森林开发利用时间较长,原始林已少见,出现了许多天然次生以及人工营造的各种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有: 1、常绿阔叶林 2、常绿针叶林 </B>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和黄山松林,局部地区有小片柳杉林、福建柏林和油杉林。马尾松林分布最广,上限一般在海拔1000米左右,1000米以上则为黄山松林所替代。马尾松林林木稀疏,生长高大,林中常混生长甜槠、木荷、枫香、细柄蕈树等。灌木层常见有继木、石斑木、黄瑞木、映山红、乌饭树、盐肤木、柃木等。在岩石裸露山地或海拔较高的山脊,下草常由白茅、芒、野古草等组成,或以芒萁等组成,或以芒萁占优势。其次是杉木林,分布范围较广,除少量混生于天然林外,几乎为人工营造。建阳、邵武、沙县等12县(市、区)是杉木中心产区,生长良好,结构简单,林相整齐。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多为继木、盐肤木、吊钟花、山莓、桂竹、蕨、皱叶狗尾草等。杉木常与阔叶树、马尾松或毛竹混交,乔木层优势树种不甚明显。柳杉林在闽东北海拔500米以上山地呈星散或小块状分布,林中有时混生一些阔叶树种或丛生竹。福建柏林分布于闽中、闽东地区海拔300~9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常与其它树种混生,居乔木亚层,纯林极少。油杉林在闽西地区的低平地带或村庄附近常见,多杂生于其它阔叶树林沿,偶有小片纯林。 3.竹林 </B>主要是毛竹、其次有刚竹、篓竹、篱竹、黄竹、茶秆竹、苦竹。紫竹等。竹林大部分处于半自然状态,部分为人工经营。毛竹分布范围广,海拔千米的高山尚可见生长良好。竹林群落结构简单,一般由单一竹种组成,变有混生其它乔木树种,杉竹混交林在闽北地区较常见。林下灌木层不明显,可能与挖笋等人为活动有关。 4、灌木林 分布颇广,但面积不大,多由常绿阔叶林屡受破坏后逆行演替而成。常绿灌木林多见于山地丘陵地氏,组成种类有青刚栎、岭南石砾、卡氏乌饭树、老鼠刺、黄瑞木、冬青、虎皮楠、乌药、毛叶石楠、桃叶石楠。杨梅等。北部地区高海拔山地有落叶灌木林,以包树或水亚木占优势。村庄附近荒坡的次生夏绿灌丛亦有白栎占优势的。群落内还常混生马尾松以及一些落叶树种如枫香、豆梨、黄檀、楤木等。 5、栽培植被 主要有油茶、油桐、板栗、锥栗、乌桕、茶及果树等,呈小片或星散分布。 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一般说,冬季气温北疆高于南疆,夏季气温南疆高于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零下50.15℃,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 的吐鲁番为33℃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居全国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之说。 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与高山环抱、喻称“三山夹二盆”。北部阿尔泰 新疆乌鲁木齐市政府新大楼 山、南部为昆仑山系;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山脉 新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天山作为新疆象征,横贯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习惯上把天山以南地区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区叫北疆,把哈密、吐鲁番盆地叫东疆。 水资源 </B> 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为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 多条。许多河流的两岸,都有无数的绿洲,颇富“十里桃花万杨柳”的塞外风光.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0.6%以上,其中著名的十大湖泊是: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计1.86万余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储量2.58亿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新疆的水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大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的2/3,其中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33.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沙漠。新疆沙漠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区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 新疆五彩湾 面积10.28亿亩,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区农用地面积9.46亿亩;现有耕地6160.6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亩,为全国人均数的2.1倍;另有可垦荒地7300万亩,占全国可垦荒地的13.9% ;后备耕地2.23亿亩,居全国首位。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牧草地总面积7.7亿亩,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新疆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其中伊犁河165亿立方米,塔里木河150亿立方米,额尔齐斯河11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2.25倍。地下水可开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由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气候干旱,水资源受季节因素影响,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地表水蒸发量大,致使一些地方水资源不足。太阳能理论蕴藏量1450—1720千瓦时/平方米
8、自然条件
(一)区域地质
福建省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的一部分。区内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
中生代以来,福建省地壳陆续上升。在山丘坡地上,风化壳层物质发育成为各种类型的土壤。在盆地、河谷和低洼地区,由于外来泥沙物质的堆积,形成平原、河流阶地等,其表层物质经成土作用也形成各种类型的土壤。
福建省岩石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沉积岩主要分布在鹫峰山——戴云山构成的闽中大山带以西的西部地区,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鹫峰山——戴云山构成的闽中大山带及其以东的东部地区,变质岩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西的武夷山脉、闽中谷地和闽西南地区,火成岩则在全省各地均有出露。
福建省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地层多有出露。早古生代及其以前形成的沉积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沉积岩、变质岩、火山岩在全省的分布相对均匀。全省各时代地层分区特征比较明显。北部及西北部以晚元古代变质岩地层为主,属地槽型的巨厚沉积。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纪至晚白垩世的浅变质岩、沉积岩及喷出岩,尤以晚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积发育。政和——大埔一线以东的东部地区则以大面积晚侏罗——早白垩世陆相火山岩地层占主导地位,岩石类型复杂,厚逾万米。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层全省皆有零星分布,但在沿海地区比较发育。
全省出露地表的岩石在湿热或温湿气候条件下,均受到比较强烈的化学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等。主要岩石和沉积物分布特征如下。
1.石灰岩
福建省石灰岩分布在三个地层中:中石炭统黄龙组地层以石灰岩为主,夹有白云岩,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部明溪——胡坊隆起带的两侧;晚石炭统船山组地层以石灰岩为主,质地较纯,夹有少量白云岩,主要分布在顺昌、南平以南及德化和南靖以西的广大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含有硅质结核。
由于气候比较湿热,全省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经过风化和成土作用发育形成含有CaCO3的石灰土。石灰土质地主要为粘土,植被覆盖比较好,但是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就会迅速分解,干旱趋于严重,肥力迅速下降,重新恢复植被难度很大。
2.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
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分布在上白垩统地层中,为一套紫红色、泥质钙质为主胶结、砾石含量较多的粗碎屑岩。岩石形成之后,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覆盖在母岩之上的紫色土,土壤中含有少量CaCO3。紫色土土层浅薄,结构松散,易造成水土肥流失,肥力低。陡坡地宜以育林为主,平缓地可适当开垦为农地和果园。
3.其他沉积岩
除了上述石灰岩和紫红色钙泥质碎屑岩发育形成了比较年轻的土壤外,其他大量分布的沉积岩(包括正常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在风化剥蚀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常见的土壤,如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等自然土壤。
4.侵入岩
福建省自晚元古代开始,各主要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均有岩浆活动,主要有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全省侵入岩出露面积 40316.4 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在华南各省中规模居前列,是福建省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的主要母岩。在各期的侵入岩中,燕山早、晚期侵入岩规模最大。侵入岩岩类齐全,岩性繁多,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 97.42%,中性岩类占 2.44%,超基性和基性岩类占0.14%。
5. 变质岩
自晚元古代以来,福建省遭受到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同时,在各大地构造旋回中岩石发生不同性质的变质作用,形成不同变质成因类型的变质岩,包括区域变质岩以及接触变质岩、构造(碎裂)变质岩等。但是,就变质作用范围和变质作用强度来看,以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岩石发生的区域变质作用最大,形成了出露面积 27000 平方千米左右的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包括混合岩)。
6. 喷出岩
福建省喷出岩类型多样,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包括次火山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类,是全省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的主要母岩。在空间分布上十分广泛,但是,鹫峰山——戴云山及其以东地区明显多于西部地区。晚元古代喷出岩分布在闽西北及闽西等地,石炭纪及晚三叠-早侏罗世喷出岩零星分布在闽西、闽中和闽北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喷出岩广布全省,戴云山以东部地区最为发育;新生代喷出岩分布零星,于闽南海滨地带和闽西的明溪、宁化等地较集中出露。以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最大,出露面积达 38000 平方千米。
7. 第四纪沉积物
福建省各地均有第四纪地层分布,不同成因的沉积物类型比较齐全。其中,残积、坡积物全省均较发育,覆盖在山地丘陵基岩上;经过河流等外力搬运沉积的物质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带以及山区河谷两侧及山间盆地中。沿海平原地区,除了河流搬运沉积的物质外,还有海相、海湾相、湖泊相沉积物。由于新构造运动频繁,河流阶地广泛出露。全新统沉积物构成Ⅰ级阶地,更新统沉积物构成Ⅱ级以上阶地。Ⅰ级阶地沉积物呈灰、灰黑色,Ⅱ级阶地则呈黄色,Ⅲ级阶地呈红色,Ⅳ级阶地呈棕色、棕黄色。
相对于覆盖在山坡基岩上的残积、坡积物而言,沿海平原、山间盆地、河谷平原上的沉积物厚度大,是发育土壤的重要母质。在这些地区发育形成的土壤,是福建省最优质的土壤,高产田都分布在这些地区。
(二)地形地貌
福建省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境内峰岭耸峙,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基本地形特征如下。
1.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下降,横断面略呈马鞍形
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两列大山带:西列是以武夷山脉为主体的闽西大山带;中列是由鹫峰山、戴云山和博平岭等山脉组成的闽中大山带。这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俗称闽中大谷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带。
2. 山地多,平原少
山地面积6.4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3.38%;丘陵和台地面积3.1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5.53%;平原和水面面积 2.56 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1.09%,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3. 水系发育,河网密度大
境内河流总长度约 1.3 万千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千米超过 0.1 千米。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 577 千米,流域面积达 6.1 万平方千米。主要河流走向多与山脉垂直,支流与山脉平行,形成典型的外流区单向性的格状水系,属山地性河流,多峡谷险滩,河床比降大,多在万分之五以上。境内降水量大,径流量相当可观,水利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
4. 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福建省陆地海岸线总长 3752 千米,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海岸线多呈锯齿状,其曲折程度居我国沿海各省份之首。全省有大小港湾 125 个,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湾等 6 个特大深水港湾。这些港湾多深入内陆,与半岛相间出现。沿海共有岛屿 1500 多个,较大的有海坛、金门、南日、马祖等岛屿,原有的厦门岛、东山岛等已分别有跨海海堤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
(三)气候条件
福建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大致以闽中山带为界,分为闽东南沿海地区南亚热带气候带和闽东北、西北与西南地区中亚热带气候带两大气候带。由于全省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受地形、地貌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水热条件区域差异以及垂直分异较为明显,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局部小气候,为耕地的发育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越的水、热等自然条件。总体而言,福建省气候表现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季、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气象灾害频繁等特点。
1. 季风
福建省夏季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盛吹来自东南海洋的偏南风,湿润多雨,台风频繁,南北地区普遍高温;冬季由于受冷高压的控制,劲吹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干燥少雨,气温南高北低,南北地区温差较大;春夏之交,冷暖气流相互交错,气候湿热,春雨绵绵;夏秋之际,晴热少雨。盛行的季风气候造就了季节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具体表现为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而南亚热带地区则热凉两季,冬季极不明显。
2. 热量与日照
福建省年均太阳辐射量 427 ~ 532 千焦 / 平方厘米,并随着地势从西北向东南下降而呈递增趋势。太阳辐射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气温最高、太阳辐射能最强的月份为7 ~ 8 月,月均气温为 25℃~ 29℃,月均太阳辐射量为 54.5 ~ 67 千焦 / 平方厘米;气温最低、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弱的月份为 11 月~翌年 2 月,月均气温为 11.65℃,月均太阳辐射量为20.9 ~ 29.3 千焦 / 平方厘米。全省年均气温为 14.6℃~ 21.3℃,最热月平均气温在 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 6.2℃~ 13.1℃,呈从沿海向内陆、南部向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降低的规律;全省≥ 10℃积温为 5000℃~ 7800℃,无霜期 235 ~ 365 天。全省热量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南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为 19.5℃~ 21.2℃,≥ 10℃积温为 6500℃~ 7800℃,无霜期 350 天以上,这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多熟制种植,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而且适宜于发展喜温经济作物生产。中亚热带地区年均气温为 17.5℃~ 20.3℃,≥ 10℃积温为 5000℃~ 6500℃,无霜期 260 ~ 300 天,不适宜喜温经济作物的正常生长。由于受多山地貌的影响,福建省热量垂直分异十分明显,局部气候更是千姿百态。全省热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海拔每上升 100 米,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分别下降 0.4℃~ 0.5℃和0.6℃~ 0.7℃,≥ 10℃积温减少 220℃~ 250℃,致使在中亚热带山区的一个县甚至一个乡镇的小范围内由于海拔落差大而存在着作物布局和熟制的明显差异,如中亚热带南部地区海拔 600 米以下为双季稻区,600 ~ 800 米为单双季稻混种区,800 米以上则为单季稻区;而中亚热带北部地区 300 ~ 400 米以下为双季稻区,300 ~ 500 米为单双季稻混种区,500 米以上则为单季稻区。
福建省年日照时数为 1700 ~ 2300 小时,在全国属中下水平。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特点。东南沿海日照时数为 2000 ~ 2300 小时,西北内陆为 1800 ~ 2000 小时,山区农业区为 1700 ~ 1800 小时。在季节分配上,70% ~ 75%的日照时数集中在 3 ~ 10 月,与喜温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相适应。其中,3 ~ 6 月日照时数为 520 ~ 560 小时,占全年的 26% ~ 28%;7 ~ 10 月日照时数为 860 ~ 940 小时,占全年的43% ~ 47%;11 月~翌年 2 月日照时数为 500 ~ 600 小时,占全年的 25% ~ 30%。
3. 降水
受海洋季风气候的明显影响,福建省雨量十分充沛,年均降水量 1000 ~ 2100 毫米,其中 80% 的区域年均降水量在 1500 ~ 2100 毫米。受地形起伏造成的局部环流的影响,全省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高,降水量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1000 ~ 1700 毫米,闽西北地区则达 1700 ~ 2000 毫米,其中武夷山和鹫峰山区为福建省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高达 1900 ~ 2100 毫米,戴云山和博平岭山区为次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达1700 ~ 1900 毫米。全省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常年 3 ~ 6 月是雨季,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50% ~ 60%,该期降雨呈现雨区广、雨量多、雨期长、强度大、年际变幅小等特点,期间常因久雨而导致土壤渍涝,并影响春收作物后期生产以及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长;7 ~ 9 月时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20% ~ 40%,该期降雨呈现因台风影响而年际变幅大的特点,台风年份常出现台风袭击下的狂风暴雨天气而发生洪涝灾害,无台风年份常出现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晴热干旱和辐合区制约下的局部雷阵雨天气,沿海地区常持续晴旱少雨,若与秋旱相接,则旱情较为严重,而内陆地区常因热雷雨的调节,旱情相对不明显;10 月~翌年 2 月则是全省的干季,时段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5% ~ 20%,常出现秋旱,但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大。
4. 气象灾害
福建省灾害天气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寒和冰雹等,其中以干旱和洪涝尤为突出。全省干旱灾害时空分布呈现以下特点:①东南沿海干旱多且旱情重,干旱频次由东南向西北降低且旱情减轻。福州——南安——平和一线以东为全年的重旱区,平均每年 1.5 次干旱;柘荣——德化——武平一线以西、以北为轻旱区,平均每年 1 次干旱;两线的中间地带则为次旱区。②以夏旱为主,其次是秋冬旱。全省平均夏旱占 40%,秋冬旱占 38%,而春旱仅占 22%。③大规模的干旱约每 11 年为 1 个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呼应。全省洪涝主要有梅雨型洪涝和台风型洪涝,梅雨型洪涝常发生于闽江、汀江等沿河各地和下游平原地区,台风型洪涝则发生于沿海地区,尤以晋江、九龙江下游为常见。全省风害主要有台风、大风、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沿海大风和局地强对流天气下的大风,其中台风、大风的破坏性最强。全省寒害主要有倒春寒、梅雨寒和秋寒,其中秋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最大,是影响福建省晚稻产量的一个重要气候因素,并且北部的秋寒较为严重。
(四)水文条件
福建省境内河系发育,溪流密布,水资源总量 1197 亿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之一,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旱涝灾害经常发生。
1. 地表水
福建省最主要的地表水资源是大气降水,但降水在季节上有显著变化,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正常年径流深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全省多年平均年产水量为90万~116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 500 ~ 1500 毫米,其中闽江流域及闽东北山区径流深为 800 ~ 1400 毫米,沿海地区为 600 ~ 900 毫米,海岛则小于 600 毫米。除大气降水外,地表水资源还包括河流、湖泊、河沟、坑塘和水库的水。福建省境内河网密布,密度大于 1.1 千米 / 平方千米,水系呈格子状分布,河流流程短促但水量丰富,全省共有 29 个内河水系,663 条河流,河流总长 13569千米,其中流域面积大于 5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597 条,大于 500 平方千米的一级河流有 12 条,河流流量以闽江最大,其次为九龙江,各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总和为 2706.82 立方米 / 秒,总水量为 853.57 立方米。
2. 地下水
福建省地下水资源储藏量较大,合计达 407.71 亿立方米 / 年,绝大部分为基岩裂隙水,按100 米深度计,其储存资源 344 亿立方米 / 年。由于受地貌、构造、岩性及大气降水的控制,地下水富水性分布不均。据 1950 ~ 1979 年全省 10 个分流域水系控制点的实测资料,全省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 254 亿立方米。盆地间往往缺乏水力联系,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山区地下水极不均一,以岩溶水为主;平原地区第四纪松散堆积层和岩溶盆地为福建省主要富水地段,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基岩地区地下水则较为贫乏。以平均最枯流量法计算,全省地下水天然资源为 179 亿立方米 / 年,其中宜集中开采的岩溶水和松散堆积层的地下水约26.96 亿立方米 / 年,这些地下水埋存较浅,矿化度低,绝大部分可以开采利用。
(五)土壤资源
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福建省土壤类型可划分为铁铝、初育、半水成、盐碱和人为 5个土纲,赤红壤、红壤、黄壤、石质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砂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和水稻土等 14 个土类,其中以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三大土类占优势,合计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77.21%。
1. 红壤类
赤红壤和红壤属铁铝土纲,是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土壤发生脱硅富铁铝过程的产物,由于成土过程中生物循环旺盛、风化淋溶作用强烈,致使土壤盐基物质大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表现出盐基饱和度低、酸性强、养分较贫乏、保肥供肥性能弱等共同特征。赤红壤是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漳州、厦门、泉州和莆田等市海拔200 ~ 400 米以下的滨海低丘台地、河流阶地及沿海岛屿,其中以漳州市和泉州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福建省赤红壤总面积的 80.22%,耕作赤红壤的主要土壤类型包括赤土、赤砂土和黑赤土。红壤是福建省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福州等市的低山丘陵地带和河谷台地,其中以龙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红壤总面积的 63.67%,耕作红壤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泥土和红泥砂土。
2. 水稻土类
水稻土属人为土纲,是自然土壤在人为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发生水耕熟化为主导的成土过程而形成的耕作土壤类型,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耕作土壤,其中以南平、三明、龙岩和漳州的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水稻土总面积的 60.35%,主要土壤类型有乌泥田、灰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红土田、青泥田、冷烂田、咸土田和埭田等。根据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可将水田划分为滨海平原田、平洋田、山垅田和梯田等类型。分布于冲积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平洋田(多为乌泥田、灰泥田)约占 25%,分布于坡地的梯田(多为黄泥田、红土田)约占 35%,分布于山间谷地的山垅田(多为青泥田、冷烂田)约占 30%,分布于滨海平原的滨海平原田(多为埭田)以及分布于其他地形的水田土壤约占 10%。坡地梯田生产条件较差,有机质含量低,耕作层浅薄,土壤肥力低,灌溉条件差,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山垅田虽然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地下水埋深较浅,土体排水不良,普遍存在冷、烂、酸、锈、毒等障碍因素,土壤有效肥力低,产量也不高;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水田土壤,耕作层深厚,土壤肥力高,水源及灌溉条件好,经过人类长期的改造利用和定向培肥,已成为福建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高产区。
3. 其他土类
除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外,与农业生产关系较为密切的土壤类型还包括紫色土、石灰土、新积土、风砂土和潮土。以上土壤均属初育土纲,是在各种岩石残积物或经搬运再堆积的母质上发育形成,因受侵蚀或堆积作用的影响或因母岩本身的某种特征滞缓了成土作用,致使土壤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形成,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及闽东的低山丘陵区,以龙岩、三明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紫色土总面积的 89.42%。紫色土的土壤性状主要继承母岩的特征,土体松散,土层浅薄,抗蚀性弱,土壤侵蚀严重,致使土层不断更新而延缓土壤的发育,肥力不高。石灰土系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地区和海拔 500 米以下的石灰岩山地丘陵的坡麓或溶蚀洼地,以三明市分布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石灰土总面积的 62.48%。石灰土的土层一般较浅薄,质地较粘,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生物富集作用明显,有机质含量丰富,盐基饱和度较高,矿质养分较为丰富。新积土系由流水新搬运堆积物发育而成,主要分布于溪流、江河沿岸的低河漫滩及新河心洲,以福州市和漳州市分布面积较大。新积土成土时间短,生物富集作用弱,剖面发育不明显,土壤性状及肥力状况受母质特征支配,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风砂土是由风力搬运堆积发育而成,多发生于沿海平直海岸的突出部,主要分布于福州市和漳州市,约占全省风砂土总面积的 76.49%。风砂土土壤发育微弱,质地砂,有机质含量低,矿质养分贫乏,土壤肥力低。潮土属半水成土纲,是河流冲积平原上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于闽江、晋江、九龙江及其较大支流沿岸的超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以福州、泉州、漳州和南平分布面积较大,约占全省潮土总面积的 82.96%。该类土壤的地下水位较浅,由于毛细管作用,夜潮现象较为明显,土体常处于湿润状态,并有明显的干湿交替,土壤生物积累较少,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多呈微酸性反应,肥力较低。
(六)植被状况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分属南亚热带季雨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植被地带。受纬度、海拔及地形部位因素的影响,境内气候条件区域差异明显,导致植被类型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现状植被以次生植被为主,主要有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和灌丛林等,仅在局部区域尚可追溯其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特征。
1. 自然植被
福建省自然植被包括南亚热带季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丛、草本和山地草甸等。南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的丘陵台地,目前仅在南靖县和溪尚存一片发育成熟、保存较好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其余地区的原生植被均不同程度地被破坏,主要乔木树种有华南栲树、卡尔锥栗、米槠、乌来石栎和大叶赤楠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闽西南、闽中、闽东北和闽西北地区,由于水热及土壤条件的差异,各地的植被结构、树种构成等均有不同,闽西北和闽中地区主要树种有青冈栎、栲树、甜槠、石栎属和苦槠等,闽西南、闽东北地区除上述中亚热带主要树种外,还有某些南亚热带的树种,如乌来石栎、鹅掌柴和厚壳桂等。常绿针阔混交林零星分布于海拔 13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油杉、红豆杉、建柏、木荷、甜槠、青冈栎和枫香等。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杉、柳杉、建柏、铁杉、三尖杉、红豆杉、黄山松和竹柏等,其中以马尾松和杉木分布最广,马尾松林广泛分布于海拔 11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区,杉木林多属人工营造纯林。灌丛主要分布于村落附近和人类活动频繁的丘陵山地区,多属过渡性次生林,沿海丘陵低山区的灌丛树种多为喜热阳性旱生树种,如桃金娘、车桑子等多刺蔓性植物,戴云山和武夷山的丘陵区灌丛树种主要属耐寒阳性植物,以木、柃木、乌饭和杜鹃等为主,中山区则多属落叶性灌木,主要有白栎、山胡椒和杜鹃等。草本群落广泛分布于丘陵低山区,尤其是闽东南沿海低山区,均属森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通常分为高草植物群落(以五节芒为主)和中低草植物群落(主要有鹧鸪草、莎草及芒萁等)。山地草甸群落主要分布于海拔较高的中山顶部的缓坡地段,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龙胆科、伞形科、金丝桃科等草本植物占优势,主要草种有芒、野古草、知风草属、野菊和地耳草等。
2. 农业植被
福建省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十分适宜于多种农作物、亚热带果树和茶树等的生长。全省大田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麦、小麦、大豆和马铃薯等,其中水稻在全省分布极为普遍,马铃薯主要分布于闽北和闽西北的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以及闽东的宁德市,大麦、小麦和甘薯主要分布于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大豆则主要分布于内陆地区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及沿海地区的福州市、莆田市和泉州市。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黄红麻、甘蔗、烤烟、蔬菜和西瓜等,遍布于全省各县(市、区),其中甘薯、花生和甘蔗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地区,而烤烟则主要分布于闽西南、闽西北和闽北的龙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全省果树品种达 3000 多种,主要有柑橘、龙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橄榄、杨梅、芒果、猕猴桃、桃、李、奈、葡萄和青梅等。全省茶树品种达 400 多种,果树和茶树均遍布于全省的平原、台地和山地丘陵区,其中龙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萝、橄榄、杨梅、芒果、葡萄和猕猴桃等主要分布于闽东南沿海低丘、平原和台地区,而奈和青梅等则主要分布于闽中、闽北丘陵山地区。
9、有关福建省的常识,急急急急
是海西的中心咯
PS:可以问得清楚一点吗?这样的问题很乏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