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称,简单一些,像罗裙,襦裙之类的,最好还有描述,谢谢
1、汉朝的留仙裙—绉褶的裙,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
2、南北朝的间色裙—由若干条上宽下窄的布料拼接而成,且有两种以上的颜色相互间隔,相映成趣。间色裙使女性身材显得修长,直到隋代仍为女性普遍穿用。
3、唐代的石榴裙—裙子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往往使穿着它的女子俏丽动人。
4、战国时期的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
5、宋代的千褶百迭裙—即百褶裙,裙子用料较多,下摆肥大,褶裥布满周身,每道褶裥宽窄相等,并于裙腰处固定,腰部系绸带,绸带上配有绶环垂下,裙上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
(1)明马尾裙扩展资料
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今之百褶裙与它类似。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广袖流仙裙是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华丽无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
石榴裙,其特点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华贵。
间色裙,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千褶裙特指细裥女裙。以五色轻纱为之,周身折裥。裥多而密,故谓“千褶”,名称始于宋朝,也称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
2、裙撑起源于什么时候?
说起裙撑,大家多半会以为,这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贵妇才会用到的东西。然而,据《大金国志》,女真族的女性“以铁丝为圈,裹以绣帛,上以单裙笼之”,金代女服就使用铁丝作成的“裙撑”。山西平遥县双林寺保留有元代泥塑,其中的女性塑像,从腰部以下,衣摆、长裙皆造型浑圆如钟,似乎就是在表现内穿裙撑的效果。
至于朝鲜历史上何以一度裙撑热行?韩国学者一定有独到的研究与解释。不过,值得一谈的是,在明代,这一风气从朝鲜流行到了中国,一度十分风靡,明人笔记如《菽园杂记》、《寓圃笔记》、《谷山笔麈》等都有很清楚的记载。如生活于十五世纪中下叶的王锜在《寓圃笔记》中记录道:发裙之制,以马尾编成,系于衬衣之内。体肥者一裙,瘦削者或二三,使外衣之张,俨若一伞。然系此者,唯粗俗官员、暴富子弟而已,士夫甚鄙之,近服妖也。
明朝中期,一度时兴用马尾编成的长裙,叫做“发裙”,由于马尾比较硬,所以这种裙子硬撅撅的,就像一把撑张开来的伞。穿着方法则是把它系在腰间,外面再穿衬衣及外袍,于是,穿衣人的外袍长襟自腰部以下都被伞形的马尾裙衬托起来,自然下半身的造型也就像一把圆伞!很明显,这马尾裙就是地道的裙撑啊!那时,瘦子甚至会在腰里一层套一层地系上两三条裙撑呢,这也是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贵妇小姐们一度爱干的事情啊!大家都记得影片《乱世佳人》里郝思嘉先系好裙撑再套上连衣长裙的经典场面吧?哈,明朝人穿衣服的方式一度差不多也是那样!
这与我们对明人的既有印象可真是有点距离哦。好在,据王锜说,江南士大夫对马尾裙撑绝对鄙夷,明代雅文化的爱好者们多少可以松口气吧。但在政治 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初服者惟富商、贵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师始有织卖者,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臣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体虚奢,取观美耳。阁老万公安冬夏不脱;宗伯周公洪谟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驸马至有以弓弦贯其齐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
马尾裙这种东西压根儿就是从朝鲜传到北京的,最初,北京都没人会编制这种服饰,只好纯靠进口。像任何流行一样,该风气由阔佬、花花公子和娱乐业人士首先倡导起来。接着,武将们也跟风,大约是觉得袍襟圆张会让他们形象更雄武吧。需求创造了市场,于是很快就有人在北京制造和销售这种新鲜玩意了,而供给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需求,大家都赶时髦穿起了裙撑。到了成化末年,紫禁城内外,满眼都是下半部圆鼓如伞的文武大臣啊!身为内阁大学士的万安一年四季不管冷热都是裙撑不离腰;官至礼部尚书的周洪谟则喜欢系上两层裙,以便蓬张效果更明显;年轻贵族们还在马尾裙内绷上弓弦,以使其外形整齐(大约与欧洲贵妇裙撑上的鲸骨环异曲同工)。不过,这一时尚到底显得太怪异,于是,流行时间不长,到弘治初年,官方就将其视为兆示不祥的奇装异服而着手加以禁止。于是,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于慎行,对于马尾裙,便是只有耳闻而无目睹了:
尝闻里中长老传,数十年前,里俗以氂(兽尾)为裙,着长衣下,令其蓬蓬张起,以为美观。既无氂裙,至系竹圈衬之,殊为可笑。(《谷山笔麈》)
时尚永远都是荒谬的,没办法,当马尾裙流行的年代,大家伙就是相信下半身蓬鼓如伞“美观”。因此,这一习俗由富裕阶层首倡,但为民间广泛仿效,以至买不起马尾裙的人就把竹圈系在腰部,衬在长衣之下,以此把外衣下摆撑张开!有意思的是,《谷山笔麈》还记载了这一风气在朝鲜的消失过程:
隆庆初年,见朝鲜入贡使者,自带以下,拥肿如甕,匍匐而行,想亦有氂衣在下。比数年来,直窄衣下短,如中国服,不张起矣。
马尾裙撑在明朝遭禁之后,朝鲜的上层阶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对之不离不弃,所以于慎行亲眼见到朝鲜使者穿着裙撑的形象。大约到万历年间,朝鲜的男性贵族才舍弃了这一奇特的衣式风尚。
3、历朝代有名 裙 装,写下他们名字. 历朝历代有名的袍,写下名字.标明朝代.标明男女,尽量细致
一、夏商周时期(原始时期略)
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是以「天子」的冕服为中心,逐步发展和逐渐完备。根据古典的记载,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周代冕服则在继承夏、商制度下变革发展,影响后世各朝的章服制度。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男子礼服——冕服:礼服中最尊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
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女子礼服——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奉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从夫助祭服。
阙翟:为王后从天子祭群小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一般服饰——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朝、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
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上代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逢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先的法度,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袍:袍也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起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棉絮,袍是一种生活便装,军队战士也穿袍。
襦:袍式之短者,如果是质料很粗陋之襦衣,则称为「褐」,是劳动人民的服装。
二、秦汉时期
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揉合秦制与三代古制,重新制定了祭祀服制与朝服制度,冕冠、衣裳、鞋履、佩缓等各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从此汉代服制得到了确立。
男子服饰——袍:一种源于先秦深衣的服装,原仅作为士大夫所着礼服的内衬或家居之服。士大夫外出或宴见宾客时,必须外加上衣下裳。到了东汉,袍才开始作为官员朝会和礼见时穿著的礼服。它多为大袖,袖口有明显收敛。袖身宽大的部分叫袂,袖口紧小的部分叫祛。衣领和袖口都饰有花边,领子以袒领为主。一般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里面衣裳。这时期袍服的样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裾,一是曲裾。
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这种样式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装中最常见的式样。这种服装通身紧窄,下长拖地,衣服的下摆多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有窄,袖口多加镶边。衣领通常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面衣裳。有时露出的衣领多达三重以上,故又称「三重衣」。
直裾,又称詹褕,为东汉时一般男子所穿。它是襌衣的变式,不作为正式礼服,但适用于其它场合。
(男子服饰第二种)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袖用花边装饰,袍服下面常打一排密裥,有时还裁成弯月式样。
(男子服饰第三种)襌衣: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没有衬里,用布帛或薄丝绸制作。
女子服饰——深衣:汉代妇女的礼服,仍以深衣为主。只是这时的深衣已与战国流行的款式有所不同。显著的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加多,衣服的下摆增大。穿著这种衣服,腰身大多裹得很紧,且用一条绸带系扎腰间或臀部。
圭衣:样式大体与深衣相似。因为在衣服底部由于衣襟绕转形成两个上宽下窄形状像刀圭的装饰,故名。
襦裙:大多用四幅素绢拼合而成,上窄下宽,不加边缘,因此得名「无缘裙」。另在裙腰两端缝上绢条,以便系结。 这种糯裙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东汉以后穿著的人虽一度减少,但从魏晋开始重新流行后,历久不衰,一言沿袭到清代。汉代妇女也有穿裤的,但大多仅有两个裤管,上端用带子系扎。后来宫中女子有穿前后有裆的系带裤,逐渐为民间仿效。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是承袭了秦汉旧制的。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则出现了一种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汉族男子开始穿起紧身窄袖短衣、蹀躞腰带和长裤皮靴的胡服;汉族妇女的服装样式也由褒衣博带、上长下短变成紧身适体、上俭下丰。深衣形制在民间渐渐消失,胡服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男子服饰——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袂的约束,袖口宽大,为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普遍喜尚。
(少数民族)裤褶:由战国时流行的一种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汉魏之际主要用于军队。这时期虽还作为戎装,但已成为民间普遍穿著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缚裤两部分组成。褶衣紧而窄小,长仅及膝,有多种样式。至于衣襟,大多采用对襟形式。有的还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两个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部形成一个小小的燕尾,很是别致。
(少数民族)裲裆:一种只有胸背两片的服装,用布帛缝制而成。两片在肩部用皮制的搭襻连缀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这种服饰后世沿袭了很久。
女子服饰——对襟&长裙:魏晋时期大体沿袭秦汉旧俗,有衫、裤、襦、裙等形制,南北朝以后逐渐有所变化。初期,妇女所着衣衫多为对襟,衣袖宽大,并在袖口缀有一块颜色不同的贴袖。所着长裙式样很多,有间色裙、纬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腰间有帛带系扎,有的还在腰间缠一条围裳,用来束腰。
杂裾垂髾: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髾」。所谓髾,是指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像燕子飞翔。
少数民族女子——除穿著衫、裙外,还有穿裲裆和裤褶的。只是妇女与男子有所不同,裲裆最初多穿在里面,后来才罩在衫袄之上。穿裤褶的妇女,头上多戴有笼冠。有的同时还身着裲裆,与当时的男子一样装束。
四、隋唐、五代时期
隋代初建,服饰承袭前代。
唐代服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腰带有銙(带扣版;品色衣形成制度;女服艳丽多彩;注重梳妆打扮。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
男子服饰——官服:唐代皇帝的服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帻、白帢等。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天地时穿的礼服,包括礼帽和礼服。礼帽两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以示不听无益之言。
群臣服饰:一品官服衮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时服爵弁,武将朝参时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圆领袍衫: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它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武则天时出现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这可以说是明代补服的发端。
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读书人尚末进入仕途时穿的服装。唐代新科进士也穿白袍。一般百姓的衣着是相当粗糙和简单的,勉强遮体御寒而已。 唐代农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两旁开衩较高。唐代猎人,戴毡帽,圆领开衩齐膝衣,麻鞋。唐代船夫,戴斗笠,着小袖短衣,高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带,长裤,着草鞋或麻鞋。
女子服饰——襦裙、衫、帔:唐代女服主要有襦裙、衫、帔等。妇女们着小袖短襦,有的裙长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里面,肩上披着长围巾一样的帔帛。
幂篱:关于幂篱的形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类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以免男人窥视。有人认为,它是男女通服。
长裙:盛唐以后,女衫衣袖日趋宽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还有鸡心领、袒领。袒领,即袒露胸脯。有些女服非常艳丽,纹饰变化很多。从敦煌莫高窟壁画晚唐供养人的形象上可以看到。妇女裙色有红、紫、黄、绿等,最流行的是红色裙。
百鸟裙:用多种鸟的羽毛捻成线同丝一起织成面料而制成的裙子。
花笼裙:用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花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图形,是罩在裙子外面的一种短裙,也叫衬裙。
云肩:即披肩,形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
五、宋朝时期
宋代初年,朝廷参照前代规定了皇帝、皇太子、诸王及各级官吏的服制。宋代服饰与唐代服饰相比,不仅款式少有创新,而且色彩较为单调,趋向于质朴、洁净和自然。
男子服饰——官服:宋代皇帝服饰承唐制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履袍、衫袍、窄袍。这是祀享、朝会、亲耕、视事、燕居的衣着。
平民服饰:北宋汴梁人的衣着:卖药、卖卦的,都具冠带,士、农、工、商各有本色。有的戴帽穿背子,有的穿衫来角带,有的不戴帽子,行业不同,穿著不一。宋代男子,上身以穿圆领袍衫为主,下身着裳,即穿裙。
宋代文人多着直领上衣,长短至膝,下着黄裳,方履,礼宾时束大带。
僧道服:宋代道教盛于佛教。据佛教章法规定,佛教僧侣的衣服限于三衣或五衣。三衣,有僧伽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郁多罗僧(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安陀会(五条布缝成的下衣。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涅盘僧(裙子。中国古代僧侣穿赤色袈裟。僧人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布片洗净后加以拼缀,也称百纳衣。
法衣: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戒期、斋坛时穿的,有霞衣、净衣等。道士常服为黄道袍,小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经常系青结巾、皂绦,穿草履。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女子服饰——宋代妇女冬穿袄,夏穿衫,衣着特点是上淡下艳。上衣服色一般是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以清秀为雅;下裙服色一般是青、碧、绿、蓝、白、杏黄等。
六、辽金元时期
辽代——辽代服制辽太租在北方称帝时,上朝穿甲胄,甲胄就是朝服。得后晋领土以后,受汉族影响,创立衣冠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饰,汉族官吏仍穿汉服。
干亨年间服制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辽兴宗重熙(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由于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皇帝公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穿红袄。辽代规定,只有皇帝、大臣才可以戴帽及裹巾,中下级官吏、平民百姓私戴违法,这点和唐宋时期大不相同。
金代——男子服饰:金代男子的普通衣着是——头裹皂罗巾,身穿盘领袍,腰系吐骼带,脚着乌皮靴。金代服饰最大特点是采取环境保护色,即衣着颜色与周围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金人进入黄河流域之后,吸取了宋代服饰仪仗特点。有典礼时,都采取汉服制度,服衮冕,戴通天冠,着绛纱袍。公服有三种颜色:五品以上服紫色,六品、七品服绯色,八品、九品服绿色,公服下加襕。百官常服多为盘领、窄袖,胸间或肩袖饰以金饰花纹,有春水秋山景物,衣襟较短,便于骑马。
女子服饰:金代女服以詹裙为主。它多为黑紫色,上面绣全枝花,周身有六个褶子。上衣为团衫,黑紫色或绀色,直领,左衽,前拂地,后曳地尺余,用红黄带,双垂在前。金代女服较为宽大,显得格外潇洒。
元代——元代男服:元代官服蒙古族入关之前,披发椎髻,冬戴帽,夏戴笠。他们的皮帽、皮袄、皮靴,多用貂鼠、羊皮制成。皮袄通常是右衽、方领。灭南宋之后,种族等级森严,蒙古贵族衣着华丽,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大多衣着襕褛。
蒙古族入关以后,除保持固有的衣冠之外,还引进了汉族朝祭服饰,如冕服、朝服、公服等。男子公服以长袍为主,以罗制成,大袖盘领,右衽。元代官吏实行佩牌制度,第一等贵臣佩虎斗金牌,次为素金牌,再次为银牌。
元统一中国后地域空前辽阔,在交际过程中,服饰技术进一步交流。元代丝绸特点是缕金织物大量应用。纱、罗、绞、縠,无不加金。元人把这种金光闪闪的织金锦叫「纳石失」,意即波斯金锦,它是最华贵的衣料。质孙衣,又叫一色衣,上衣连下裳,衣式紧窄,下裳较短,有精粗之分。据说,元代统治者每年举行十三次大朝会,帝王、大臣、亲信穿同一色质孙衣,在大殿前用金杯按爵位、亲疏、辈分祝酒。
元代衣着的用料,精粗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明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高低。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其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
女子服饰: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这种袍比较宽大上,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品成。
七、明代
朱元璋贯彻他「复汉官之威仪」的主张,下诏将元代遗留的辫发、椎髻、胡帽、男子的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的窄袖短衣、裙裳等一律禁止。又参照周汉,取法唐宋,对服饰制度做了大规模调整。这套服制先后用了二十多年时间,直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才算基本确定。永乐、嘉靖时又做了些更改,使各项规定更加具体。明代首创的补子不但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反映出织绣技术的高超。
男子服饰——官服:明代官服恢复唐制,但较唐代的「品色衣」等级差别更加明显。这与朱元璋获取政权后,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有关。官服中的冕服只限于皇帝、皇太子、亲王等皇室成员于祭祀或朝会等大典时服用。
冕服:明初冕服一如传统形制,洪武初至嘉靖年间,曾有几次变更,仅在质料、花纹位置上做些调整。历次改变,都使规定越加具体,制作也更为考究。皇室冠服,除冕服外,还有皮弁服、武弁服、通天冠服、常服、燕弁服等,用于不同的场合。
常服:折角向上的乌纱帽,盘领窄袖黄袍,袍的前后及双肩各绣金织盘龙,金、玉、琥珀束带。
朝服:用于国家大典,戴梁冠,穿赤罗衣、裳,佩大带,以冠上的梁数及所佩的带、绶区分品级等差。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后改为常朝时穿便服,只在初一、十五穿公服。
一般男服——袍衫:明初规定平民结婚可以借穿九品官服。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而商人只准用绢、布。对衣服的身长、袖的长、宽都规定了尺寸。这些限制,至明中、后期,多已禁而不止了。明代男子便服一般用袍衫,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平民百姓上身着袄,下身着裤,裹以布裙。
直裰:也叫「直身」,儒士、生员、监生等读书人大多穿襕衫或直裰。斜领大袖,因背之中缝直通下面,故名。此外,还有程子衣,以及褡护、罩甲的。
褡护:一种比挂略长的短袖衣。
罩甲:有两种,一种是对襟的,为骑马者的服装,一般军民步卒不准穿;一种不是对襟的,士大夫都可穿。
马尾裙:明代男女都束裙子。成化时流行一种马尾裙,据说来自朝鲜,裙式蓬大,京都人士都喜穿著。
女子服饰——明代命妇冠服分礼服与常服两种。皇后礼服用于受册、谒庙、朝会等大典。皇后常服除凤冠外,尚有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永乐时,衣服改用黄色大衫,深青霞帔,上饰珠玉等各种饰物。另有袄子、鞠衣、缘裙等,颜色、质料、花纹等都有规定。明代授有封号官员的祖母、母亲、妻子的服饰也有严格规定。其礼服用于朝见君后、参与祭祀等大典。主要有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等。
一般女服——基本沿袭唐、宋式样。恢复了汉族习俗,主要有袍衫、换、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按照规定,民间妇女只能用紫色絁(一种类似于布的粗绸),不能用金绣。如穿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颜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士庶妻所穿团衫,可以用纻丝、绫罗、绸绢,但须浅色。至明代后期,禁令废弛,民间富有者也穿红袍,甚或有穿百花袍的。
褙子:妇女的常用服饰,样式和宋代的相仿,以对襟为主,下长过膝,也可当做礼服穿用。
比甲: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较后来的马甲为长,据说产生于元代,是皇帝的服装,后来普及于民间,成为妇女们的服饰,直至清代仍盛行。
水田衣:用各色零星绸缎拼凑而成的,因各种色彩相互交错形同水田而得名,简单别致,深得当时妇女的喜爱。明代妇女一改过去的衣着朴素,而竞相追逐华丽、漂亮。
月华裙:明代晚期,裙子花样繁多,裙幅有增至十幅的。腰间褶裥越密,有的每褶用一种颜色,色如月华,称「月华裙」
凤尾裙:用绸缎裁成各式条子,上绣花纹的。
百褶裙:用整幅缎料折成的长裙。各时都有不同的流行颜色。明初浅淡,明末多用素白加各种绣饰、花边。
八、清代
从服饰发展的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缛。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下剃发令,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辫,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的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传统法服被最后消灭。但从清代服饰中仍可看到对前代服饰某些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朝挂的补子;官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以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清王朝后期,自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开始,至光绪时期,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学习。留学生到国外,即剪掉了辫发,开始着西装。以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了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男子服饰——官服:清代的官定冠服,上自皇帝,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按品级服用。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常服袍、行袍、端罩、螃袍、补服、行挂等。
衮服、朝服、龙袍:皇帝的礼服。衮服为祭祀先王、圜丘等大礼时服用。朝服用于殿廷朝会、重大军礼、外藩朝观等。龙袍,是次一等的礼服,明黄色,绣九条龙、十二章及五色云纹饰。龙袍下幅,斜向排列许多弯曲线条的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立有山石宝物等,寓「一统山河」绵延不断、「万世升平」等吉祥含义。
常服袍:日常处理政务时穿的服装,前后左右开衩,颜色花纹随意。除皇帝外,宗室成员都可以穿这种四开衩袍。
行袍:出巡、骑马时的服装,形制大体如常服袍,只是袍长略短。
端罩:皇帝的礼服挂,类似普通外挂,用紫貂、黑狐皮制作。职位较高和其它皇族近臣及侍卫等都可穿用。
蟒袍: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礼服袖端做成马蹄形,俗称「马蹄袖」,男子及八旗妇女皆用。以常服代礼服穿时也需另做马蹄袖,用钮扣连于袖口,行礼时放下,礼毕解去,袍仍为常服。这是清代礼服衣袖的特点。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补服:也叫补挂,是比袍短比挂长的一种长挂,对襟,胸、背各缀一块补子,是清代官服中主要的服装。挂罩在袍服外面,增减方便,是满族风习,也是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与顶戴同为品官级别的重要标志,(清代补子的具体规定),补挂为品官标志,不得混用。一般官员也有常服袍、挂,平时穿用,颜色、花纹不限。一般官员的行挂比常服挂短,袖长及肘,石青色,庶官、扈从都可以穿。
黄马挂:是较为荣宠的官服。巡行肩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待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挂。有功大臣也特赐穿著。太平天国之后,文武勋臣得赐者较多。
一般男服——有袍、挂、换、衫、裤等。
马挂:罩在袍衫之外,长仅及腰,原为军中服饰,因便于骑马,故称「马挂」。康熙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著。雍正时,穿者日多。以后传至民间,不分贵贱,逐渐作为一种礼服。马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
马甲:或叫坎肩,向例为王公贵族服用,至清后期人人可穿。
长衫、袍挂: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人士开两衩。不开衩的称「一裹圆」,为市民百姓服装。
清代命妇冠服——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命妇(包括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异姓的品官夫人等)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服饰有朝挂、朝袍、朝裙、龙挂、龙袍、吉服挂、命妇蟒袍、彩帨、朝珠等。皇后朝挂,制有三式,俱用石青片金缘为饰。绣纹皆用龙,或正龙,或飞龙,下摆或用行龙,或用八宝平水及万福万寿等纹样。朝袍亦有三式,都用明黄色锦缎制作,上织龙纹。其它命妇与皇后的形制大体相似,只是颜色有明黄、金黄、香色、蓝色及石青色的区别。纹样有龙、正蟒、行蟒,以及五爪、四爪之分;数目有九团、八团、四团、二团、九蟒、八蟒、五蟒之异。
满族女服——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或外罩坎肩;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袖口平大,长可掩足。贵族妇女用团龙、团蟒,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边。衣领较低,后渐加高。长袍初极宽大,后腰身渐小。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各式。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旗袍。
汉族女服——汉族妇女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作用类似男挂,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的遗俗,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后有在裙上装饰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铃的,也有在裙下端绣满水纹的,各式各样,颇为美观。清后期,又流行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出在外,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篷,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
根据网上资料自己总结的,希望能帮到您!~~O(∩_∩)O~~
4、杨颖双马尾裙子太短流苏来凑,哪个部位最博人眼球?
杨颖是大家的老熟人,她还有一个英文名Angelababy。众所周知,杨颖是从模特转道成为演员的,那时候杨颖凭借相当吸睛的模特身材走红之后,就踏入娱乐圈开始演戏。别看杨颖现在的演技一言难尽,早期她不仅有着超高的颜值,演技也非常有看点。如今杨颖扑了好几部作品之后,就开始专心参加综艺了。
不得不说,杨颖的演技虽然不是特别稳定,但她踏入娱乐圈之后的颜值还是挺稳定的。杨颖每次亮相都能美出新高度,近日又因为新造型美上热搜。杨颖不愧是娱乐圈鼎鼎有名的大美女,无论什么造型都能驾驭住。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杨颖的新造型有多美吧!
根据网友们发布的图片来看,杨颖的状态还是相当不错的,皮肤白皙,满满的胶原蛋白,依旧是曾经美遍全网的那个少女。杨颖荣升母亲之后,风格一直都在朝成熟风发展,最近亮相却做少女打扮,十分吸人眼球。
不得不说,杨颖的双马尾简直太绝了,看着十分清纯,让人心动不已。杨颖这次亮相感觉跟以前有点不太一样了,浑身上下散发着母性关辉,十分亮眼。看到杨颖的新造型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裙子太短流苏来凑”。
一件简单白衬衫加上一条黑色短裙,但杨颖却穿出了自己独有的气质。先是白衬衫系上花领带,黑色短裙加上流苏之后,既不会太短,又显得十分洋气。很多女明星生完孩子之后,身材依旧能恢复如初,杨颖也不例外。这次杨颖的新造型可以说是全场最亮,但谁注意到她这个部位?
可以看到杨颖的短款白衬衫把她的肚子也露出来了,这小蛮腰十分吸人眼球,让人完全看不出生过孩子,恢复的特别好。杨颖的身材能一直保持这么好,难怪能有一大批忠实粉丝。
5、裙子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呀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原始人把兽皮往腰上一围,便是最早的裙子。那是裙子自然不分男女,那时还没有裤子。
裤子出现的很晚。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裙子)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裙子是魏晋南北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
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
明朝是流行一种马尾裙,从朝鲜传来,男女均有穿着。可见明朝是裙子还是男女通用的。
清朝灭明朝后,汉族传统服装被破坏,传统的上衣下裙变成了长袍马褂。也就是说从清朝时,男人穿裙子的开始消失。
到了民国,受西方服装影响,由于西方传统式男穿裤女穿裙。于是男人穿裙子几乎不见了。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梅兰芳。
超短裙是二战后出现的,改革开放后从西方传来中国。
6、马尾裙的介绍
<
7、中国明朝传统服饰,为何被传是韩国的了?
11月13日,韩国联合通讯社(以下称“韩联社”)在一则新闻报道中称“明朝汉服来自于高丽样”,还表示中国网友“韩服来自汉服”的说法是在用“扭曲的民族主义歪曲历史事实。”
在这则新闻视频的开头,主持人先从最近韩国社交媒体上的“韩服挑战”说起,还提到了最近《闪耀暖暖》引发的一些争议。
简单介绍完之后,韩服与汉服的话题开始了。
主持人先说起了中国的旗袍,“提起中国传统服装,你可能首先会想到旗袍。但旗袍其实并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它只是‘少数民族’的服装,(注:旗袍样式的起源是否是清代旗女的袍服仍有争议)一些汉族中心论者可能并不认同它,所以他们开始强调汉服,其中最近强调的汉服其实是指明朝的衣服。”
谈及明朝的衣服,主持人用中国网剧《成化十四年》为例,指出其中一个侍女穿的衣服和韩服很相似,并直言“这其实是高丽样,而高丽服饰和饮食早在元朝就开始流行了,并且一直持续到明朝。”
接下来,主持人又放出了两张图,称中国的汉服其实是左边这样,而韩服是右边这样,“比较一下,就能发现确实很相似。”
但如何看出来是韩服呢?原因很简单,“这种下摆蓬起来的裙子是朝鲜的马尾裙。”
主持人还用明代陆容所写的《菽园杂记》来作为例证,“其中写了,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弘治初始有禁例。”
光看这条新闻,仅在事实上主持人就有一个错误,那就是到底“马尾裙”是什么?
《菽园杂记》中确实说到了“马尾裙始于朝鲜国”。而韩媒拿来举例的《成化十四年》的原著小说中,作者就明确说了,丫环穿的其实是马面裙。
马尾裙、马面裙,仅一字之差,实际内容可以说完全不同。
《明宫史》中记载马面裙是这么写的:“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马面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旋裙,这种裙子在成化年间尤其流行,裙褶使裙子蓬蓬张开,很多人都很喜欢。
8、裙撑的历史传承
至于朝鲜历史上何以一度裙撑热行?韩国学者一定有独到的研究与解释。不过,值得一谈的是,在明代,这一风气从朝鲜流行到了中国,一度十分风靡,明人笔记如《菽园杂记》、《寓圃笔记》、《谷山笔麈》等都有很清楚的记载。如生活于十五世纪中下叶的王锜在《寓圃笔记》中记录道:发裙之制,以马尾编成,系于衬衣之内。体肥者一裙,瘦削者或二三,使外衣之张,俨若一伞。然系此者,唯粗俗官员、暴富子弟而已,士夫甚鄙之,近服妖也。
这与我们对明人的既有印象可真是有点距离哦。好在,据王锜说,江南士大夫对马尾裙撑绝对鄙夷,明代雅文化的爱好者们多少可以松口气吧。但在政治 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初服者惟富商、贵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师始有织卖者,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臣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体虚奢,取观美耳。阁老万公安冬夏不脱;宗伯周公洪谟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驸马至有以弓弦贯其齐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
马尾裙这种东西压根儿就是从朝鲜传到北京的,最初,北京都没人会编制这种服饰,只好纯靠进口。像任何流行一样,该风气由阔佬、花花公子和娱乐业人士首先倡导起来。接着,武将们也跟风,大约是觉得袍襟圆张会让他们形象更雄武吧。需求创造了市场,于是很快就有人在北京制造和销售这种新鲜玩意了,而供给的增加进一步刺激了需求,大家都赶时髦穿起了裙撑。到了成化末年,紫禁城内外,满眼都是下半部圆鼓如伞的文武大臣啊!身为内阁大学士的万安一年四季不管冷热都是裙撑不离腰;官至礼部尚书的周洪谟则喜欢系上两层裙,以便蓬张效果更明显;年轻贵族们还在马尾裙内绷上弓弦,以使其外形整齐(大约与欧洲贵妇裙撑上的鲸骨环异曲同工)。不过,这一时尚到底显得太怪异,于是,流行时间不长,到弘治初年,官方就将其视为兆示不祥的奇装异服而着手加以禁止。
明朝中期,一度时兴用马尾编成的长裙,叫做“发裙”,由于马尾比较硬,所以这种裙子硬撅撅的,就像一把撑张开来的伞。穿着方法则是把它系在腰间,外面再穿衬衣及外袍,于是,穿衣人的外袍长襟自腰部以下都被伞形的马尾裙衬托起来,自然下半身的造型也就像一把圆伞!很明显,这马尾裙就是地道的裙撑啊!那时,瘦子甚至会在腰里一层套一层地系上两三条裙撑呢,这也是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的贵妇小姐们一度爱干的事情啊!大家都记得影片《乱世佳人》里郝思嘉先系好裙撑再套上连衣长裙的经典场面吧?哈,明朝人穿衣服的方式一度差不多也是那样! 时尚永远都是荒谬的,没办法,当马尾裙流行的年代,大家伙就是相信下半身蓬鼓如伞“美观”。因此,这一习俗由富裕阶层首倡,但为民间广泛仿效,以至买不起马尾裙的人就把竹圈系在腰部,衬在长衣之下,以此把外衣下摆撑张开!有意思的是,《谷山笔麈》还记载了这一风气在朝鲜的消失过程:
隆庆初年,见朝鲜入贡使者,自带以下,拥肿如甕,匍匐而行,想亦有氂衣在下。比数年来,直窄衣下短,如中国服,不张起矣。
马尾裙撑在明朝遭禁之后,朝鲜的上层阶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对之不离不弃,所以于慎行亲眼见到朝鲜使者穿着裙撑的形象。大约到万历年间,朝鲜的男性贵族才舍弃了这一奇特的衣式风尚。 于是,生活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于慎行,对于马尾裙,便是只有耳闻而无目睹了:
尝闻里中长老传,数十年前,里俗以氂(兽尾)为裙,着长衣下,令其蓬蓬张起,以为美观。既无氂裙,至系竹圈衬之,殊为可笑。(《谷山笔麈》)
9、明代,出身贫苦的帝王朱元璋为何会鼓励官员多娶小妾?
其实这主要还是跟明朝社会在各方面的开放有关,那时的人们甚至是并不歧视妓女,也就是说在明朝社会上的性文化十分开放。而本来就有着很大特权的朱元璋就更是放纵自我,因此朱元璋为了显得自己不那么昏庸,就鼓励自己的官员娶小妾。这样一来的话,朱元璋的做法非但不会看起来昏庸,反倒有种“与民同乐”的感觉。
当时的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比较追求了,而性交易活跃只是人们生活质量上升中的一个分支。而且男人对性开放的追求比较热烈,而女人们比较热衷于“赶时髦”。就拿当时明朝的女人们穿的“马尾裙”来说,其实就是明朝的女子在觉得本国衣服不好看,朝鲜妹子穿的衣服比较好看之后才在本国流行起来的。而男人这边风流的代表就是苏州文人唐伯虎等人,他们虽然是有才子的美称,其实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而民间社会的风气会如此败坏、性交易会如此活跃,还是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不是宫内以及上层社会的性开放程度高,民间的性文化又怎么会这么开放?也就是说民间的生活会如此风流,还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者给他们带了个“好头”。
而朱元璋看着社会上的风气逐渐往败坏的方向发展了之后,并没有任何要刹车的意思,他甚至自己也开始默许社会上性开放的这个问题。而朱元璋也可能是为了给自己在后宫的享乐找个借口、避免被人诟病,才会开始提倡官员娶小妾的吧!
10、最早的裙子什么时候?
裙子是人类最早的服装。原始人把兽皮往腰上一围,便是最早的裙子。那是裙子自然不分男女,那时还没有裤子。
裤子出现的很晚。
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普遍着深衣,上衣与下裳(裙子)相连.深衣类似连衣裙,但略有不同之处.
汉代时裙子便流传开来,不过上衣甚短,裙子甚长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接近现在的样式.汉代,普通男子中也有穿着短襦裙的。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
魏晋以后,裙子的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目.两晋十六国时期,流行起"间色裙".裙子是魏晋南北朝时富贵子弟的常见装束,有“裙屐少年”之称。
隋唐时,裙子更加风行,有的裙子增加了裙幅,使裙子更加蓬然丰满。裙子被各个阶层所钟爱。
宋代的裙子色彩以素雅为主,裙身仍然很宽.
明朝是流行一种马尾裙,从朝鲜传来,男女均有穿着。可见明朝是裙子还是男女通用的。
清朝灭明朝后,汉族传统服装被破坏,传统的上衣下裙变成了长袍马褂。也就是说从清朝时,男人穿裙子的开始消失。
到了民国,受西方服装影响,由于西方传统式男穿裤女穿裙。于是男人穿裙子几乎不见了。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梅兰芳。
超短裙是二战后出现的,改革开放后从西方传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