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和镇的民族文化
一、简介
水族端节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在广西的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过“端节”民俗甚浓。
二、由来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过完。端节保留着水族古代氏族部落庆谷熟、过新年的遗风。
三、重要性
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谷熟也”的本义。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而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着特点。水历年终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段,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四、传说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成群结队地去逃荒,可是到广东和广西都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搬到哪里都不合心。大伙儿正在发愁的时候,天上飞来了一群诺仙术(诺仙术是水语中的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大家想,诺仙术肯定是来给大家带路的,就跟着它走了。诺仙术顺着大河向上飞,水族人也就随着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流搬家,到了岔河口的地方,诺仙术不见了。走哪里好呢?这里人们又看见左边一条河里有条巨龙在游,人们说龙是吉祥的动物,就朝着左边的河谷往上搬。大队人马走了,有些掉在后面的人来到岔河口,看见两条河的沿岸都是山青坝子平,就沿右边的河谷往上搬了。
大队的人马,不知道走多久,过了胆住(广西的南丹一带),来到三洞一带。人们看见这里没人住,还有好坝子,就打算在这里住下。因为怕地盘小,住不下那么多人,又分头到方圆三四百里的地方去察看。看到这些地方都不错,就分开在这一带安家。人们有了落脚地,总还是怀念老家,于是来到三洞拱登(祖公)的地方,商量往后过日子的事。大家议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都到三洞地方团聚。
三年过去了,人们带着各种各样丰收的果实来到三洞团聚,这时候,突然开来了一队穿着古怪的人马,拿着梭镖、弓箭、砍刀和长矛围拢来,说这一带是他们祖先开发的,还说到处都埋有金银财宝,硬要水族全部搬走。水族人说,那你们把埋藏的宝贝挖出来对证吧。那群人哪里挖得出来,于是,双方争过来吵过去,最后动起手来。这天不是水族人团聚的日子么?大家人多,又有煮好的饭菜,于是便和那队人马来了个车轮战,结果保住了这片土地,可是自己也死了不少人。大家连夜把战死者安埋,拿包韭菜的炖鱼来祭奠,让他们的魂灵品尝老家的美味,好生在新的疆土上安息。
中和镇民族特色建筑这一夜,拱登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头发胡子全白的老人对他说:“你们水族开辟这片土地,有人不服气。他们打不赢,准备明天早饭后放瘟疫来毒害你们。早饭后,你们全部爬到那团怒姑端的山坡上去,傍晚回来就没事了。”第二天,早饭过后,人们扶老携幼爬上了那团怒姑端的山坡。到了坡上,大人们情绪还好,小孩则有的哭有的闹,带出来的马也是有气无力。于是大家就在一起在坡上赛马,这大概就是端节赛马的由来。太阳下了山,大家回到坝子上,见没拉走的猪羊鸡鸭都中瘟死了。
从此以后,每逢水历年底,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抬着果实来三洞地方团聚。大家怀念死去的战死者,头一晚和第二早,总要摆上祭品。一个家族摆一大摊祭品,大伙儿高兴了,就你拉我来吃饭,我拉你过来喝酒。人太多了,转都转不开,只好从头到二,一摊一摊的品尝。大人们吃酒,小孩子吃一坨糯饭就饱了。大人们为了不让小孩子扫兴,就把供祭的各种糖片、瓜果散发给他们,还把铜鼓和木鼓吊起来让他们打着玩。早饭后,怕有人又来下瘟疫,便上那团怒姑端的坡上去赛马。久而久之,这些活动就成了水族端节的过节习俗。
这事儿还没完,因为每年都抬着祭品往三洞跑很不方便,于是有人提议说年年都拢在一个地方团聚不好,应该让大家轮流去各地看看,有人又提出把端节分开来过。最后,大家都同意分期分批来过端节。拱登抓了一篓活鲤鱼屯在水里,叫各支家族派一个人去抓鱼,谁抓的鱼最重,谁先过节。住在内外套地区的老大哥抓的鱼最重,就过第一批,下边抓到的鱼重量不一致,就按鱼的重量来排先后过节。这样,拉佑、水东地方就过第二批,水婆、天星和水龙过第三批,三洞和中和过第四批端节。
定完顺序选日子。拱登说“我们能在这里找个窝子,全托远祖的洪福,远祖过世的那天是狗场日(戌日),猪场天(亥日)安埋,就过猪场天,一轮一轮往下推。”刚排完,水潘家族来了,他们今年受了旱灾,大家都很同情他们。水气地方的寨老开玩笑地说:“水潘受灾,我们帮不了忙,要是他们愿过端,只要拿十二条白水牛来,我们就卖端节给他们过。‘水潘家听了,悄悄派人回来凑了银钱,买得十二条水牛来。水气寨老一见,说话算话,还真把端节卖给了水潘。可是和水气同一批过端节的水婆认为不吉利,就是不同意水潘和他们同过。于是,拱登就选祖太过世的午日来给水潘过端。这样,在第三、四批端节间,就增加了水潘的端节,端节成了五批。
后来,因为水族人的不断繁衍迁移,端节增为八批。就这样,每年水历十二月到新年正、二月,水族百姓都来往走亲串寨,欢度端节。端节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了现在。
马尾绣背包马尾绣,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产地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它是三都水族妇女独特手工刺绣绝活,是三都县的“三大宝”之一。2006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是中国刺绣的活化石。从古代发现马尾巴的毛能把兽皮连成衣物,水族就一直沿用其进行绣作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马尾绣的制作材料纯为天然,有马尾毛、丝线、棉线、植物纤维土布等。刺绣工具为针、底针、剪刀,她通过针法技巧和单线色彩相嵌错进行绣作的一种手工平面造型艺术。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包括捻、扎、编、结、挑、填、绣等七种形式,巧妙地把股绣、盘绣、平绣、戳绣有机地结合起来。刺绣品为水族民间色彩淡雅的单面刺绣,绣品古香古色、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图案主要有图藤、水书为背景,有古朴、典雅、抽象的特征,具有珍藏和使用价值。马尾绣的成品主要有背带、鞋、绣片、衣裤、包、帽、装饰品等,特别是马尾绣背带和童帽是水族妇女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每一件绣品都寄托着水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虽然制作马尾绣的人还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端节里。最关键的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姑娘们做出了衣服都压在箱底里,改穿汉装去了。 过去,马尾绣被视为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这个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
2、请给我介绍一下马尾绣的过去和现在~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一种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第一步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第二步再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水族马尾绣最近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遗憾的是,由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原因,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3、水族马尾绣的艺术特色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
水族马尾绣工艺独特,刺绣制品十分精美,有媒体甚至誉之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水族马尾绣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马尾绣”背孩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首先将两三根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还细的丝线(把丝线剖拆成丝来用的)缠裹成“马尾线”,然后刺绣者凭着自己的想象,用彩色“马尾线”在背孩带上镶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骨架(图案主要是极富弹力的牛角花、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再用针穿上白线将图案固定。最后用结线绣和螺线绣将图案骨架填满,谓之“补花”,再缀上闪亮发光的“金线”,于是便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画面。黑、红、黄、白几色对比,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背孩带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是母亲给女儿准备的最好嫁妆。一件马尾绣衣服往往要耗费一个妇女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红功底的标准。
“马尾绣”绣花鞋:是一种翘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制作方法是在鞋帮上先用彩色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用丝线缠马尾,卷曲成各种几何形图案拼镶在鞋帮上,然后边缘镶补。其工艺十分复杂,但刺绣出的图案立体性强,精美别致,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所以水族妇女也多在庄重场合或走亲戚时才穿,配上豆浆印染的蓝布上衣、百褶裙和银胸饰,显得十分典雅华贵。
水族刺绣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犷与精细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长。刺绣工艺有挑花、绣花、补花等,针法有马尾绣、平绣、十字、打籽、乱针刺。但总体而言,水族“马尾绣”(有的民族也称为钉线绣),是水族刺绣中运用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其工艺精湛,立体感、艺术感极强。水族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绣有“马尾绣”,尤其妇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带,穿的绣花鞋,将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水族妇女娴熟的刺绣技艺。
水族刺绣的技法种类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马尾绣的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技艺也有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水族马尾绣工艺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
1、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
2、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
3、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
4、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 马尾绣的制作方法是,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
步骤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
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
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
第五步,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
第六步,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马尾绣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马尾绣背带、马尾绣尖角鞋、马尾绣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外甥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后生育第一孩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在旧社会不执行计划生育,女人能生多少便生多少),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都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
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这种做法,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送去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代表富贵吉祥,希望外甥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4、贵州山都县居住得有几种少数民族?
要理解这个贵州三都县的少数民族有多少种的话呢?还是要去这个民政局,或者去派出所才能够了解到这个信息
5、贵州都匀有哪些特产
都匀毛尖茶
都匀毛尖茶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它以优美的外形,内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容名茶珍品之一。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
都匀风味四酸
都匀的风味食品中,四酸最具特色又最普及,不管是乡村的农家菜还是城内街头的小吃店或大酒楼,可谓随处皆见。四酸即酸菜、虾酸、香酸、糟辣酸。
都匀太师饼
贵州特产—都匀太师饼,是流传于都匀的一种点心,系贵州风味小吃名点之一。太师饼皮酥,味香,咸甜皆备。太师饼外表呈扁鼓型,两面呈黄色或浅黄色,圆周呈白色或浅黄色;饼面酥松,酥层清晰,不脱壳,不空心。内馅果料粗细适当,入口香甜酥松。
都匀冲冲糕
都匀冲冲糕是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的特色小吃。冲冲糕有百余年历史,以其质柔软香甜,色淡黄中偏红,地方味浓厚,口感有韧性的特点广受人们的喜爱。
6、水族马尾绣真的非常“接地气”吗?
穿着马尾绣服饰参会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仙马尾绣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水仙的日常。
马尾绣是由马尾织成的绣品,在三都自治县传承上千年,有刺绣“活化石”美誉,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所有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之路上遇到的问题相似,非遗产品如何商品化一度困扰着宋水仙。
“非遗产品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贴合,不能老是飘在空中。”开设世界第一家马尾绣博物馆、带着产品参与海内外大小博览会、建市场网络收购乡亲作品……今年53岁的宋水仙说,“非遗产品要紧跟时代,有目的性地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进行创作才是大众喜欢的设计。”她透露,如今“接地气”的马尾绣前景大好,“农村妇女们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重拾起针线篮,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