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生发型 » 人类马尾辫运动的平衡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人类马尾辫运动的平衡

发布时间: 2021-03-03 20:33:16

1、马尾辫为什么左右晃?搞笑诺贝尔奖让科学变亲切麻烦告诉我

物理学奖:马尾辫为什么左右晃?很明显,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家约瑟夫·B·凯勒从没有并且未来也不大可能会扎马尾辫,但是他却因为研究马尾辫而获得了今年搞笑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奖项。这位男性数学家的研究课题是“在慢跑时,马尾辫为什么左右晃而不是上下晃”,他认为,如果上下晃动,马尾辫会被慢跑者自己的脑袋阻挡运动路线,所以马尾辫就只剩下左右摇摆这一种应对方式了。这是真的吗?南京体育学院科研处处长钱竞光教授表示,更合理的解释其实在于人体本身的运动方式。“人体是两腿交叉着运动的,慢跑的时候,我们的髋关节并不是平移着向前,而是左右摆动着向前。如果我们从头顶俯视正在慢跑的人,就会发现当慢跑者迈出右脚的时候,右侧髋关节就会稍微往前摆动;而迈出左脚的时候,左侧髋关节就会稍微往前摆动。肩膀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其实都有一个纵轴,这是人体基本的运动轴之一。在慢跑的过程中,人体会自然而然地绕着纵轴左右摆动,所以,扎着马尾辫的姑娘,辫子也就跟着身体左右摆动了。相信扎过马尾辫的人都知道,跑步的时候,马尾辫真的挺碍事,感觉头都被带着左右晃了。普通人都如此,专业运动员呢?钱竞光教授表示,发型对于运动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不过有些运动员确实会比较注意这方面,并因此选择剪短发。“有几种情况。比如辫子非常长,那确实会影响运动。还有在游泳项目中,头发越长,在水里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我们都知道游泳的时候运动员会戴泳帽,但是就算有泳帽,头发也免不了会湿。湿头发因为吸水而增加了重量,对慢跑者可能影响不大,但对游泳运动员来说确实是有影响的。”钱竞光说。

2、马尾辫的物理学

2012搞笑诺贝抄尔奖物理学奖
美国袭研究人员Joseph Keller 和Raymond Goldstein以及英国科学家Patrick Warren和Robin Ball获此殊荣,他们的研究搞笑诺贝尔奖课题是“人类马尾辫中头发的运动及受力平衡”。
马尾辫为什么左右晃?
获奖词:马尾辫在慢跑时不是上下晃动,是因为上下晃动不稳定,而且马尾辫也没办法前后摆动,因为慢跑者的脑袋挡住了运动路线。于是,任何导致上下运动的轻微冲撞,最后就只剩下左右摇摆这一种应对方式了。

3、别再扎低马尾了,最近流行“运动马尾辫”,嗨翻天都不会乱?

教给大家一套来最近超火的“运动马源尾辫”,扎上这款发型出门,嗨翻天都不会乱。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别再扎低马尾了,最近流行“运动马尾辫”,嗨翻天都不会乱

首先先扎一个小揪揪,后面的头发就扎一个高马尾,然后把后面的头发从中间穿过去。这时可以把小缕头发拉紧,让马尾固定不塌,看起来更有气质。

然后就是编三股辫了,编完以后发尾用皮筋固定。把辫子稍微往外拉扯一点,看起来更蓬松。最后再整理一下额前的小碎发,会显得更加可爱,一款非常简单又时尚的运动马尾辫就完成了。

这款发型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牢固,不管怎么甩都不会乱,一整天都不会塌。而且不会像一般的马尾一样看着很死板,整体看上去元气满满。你们学会了吗?喜欢的小伙伴们可以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哦。

4、运动马尾辫怎么扎

就是先扎一个马尾最简单的那种马尾,然后后面嘛,把马尾扎个小辫子再用皮筋扎起来。

5、人在上下跳动时,马尾辫为啥会左右跳动

惯性力作用下,马辫会发生竖直运动;但是马辫是柔软的物体,冲量作用下,会发生形态变形,产生横向运动。在竖向力作用下,横向不稳定的物体当然会左右摆动

6、魔兽人类女马尾辫好看还是盘发好看

马尾喜欢的人多,不过你仔细看看,人类女差不多都是马尾巴了。。所以,建议你显示帽子,很有个性的

7、尾巴可以帮助动物保持平衡,人类为啥没有尾巴?

人类是唯一没有尾巴的物种,这或许是许多人的共识。这个对于大多数动物都存在的结构,为什么唯独人类不具有?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让它们的尾巴没有保存至今。如今的人类还有必要再长出尾巴吗?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纠正一个观点:并不是只有人类没有尾巴。在脊椎动物中不是,哺乳动物中也不是。人猿总科的所有物种,比如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等这些动物都是没有尾巴的。它们无一不是人类的近亲物种。那么为什么世界偏偏独宠这些物种呢?

我们不如先来看看尾巴有什么好处。猪牛羊的尾巴能够驱赶蚊虫,防止它们被肆无忌惮的叮咬;鱼类的尾巴能够提供动力,依靠摆尾推动身体前进;松鼠的尾巴可作降落伞减缓下落速度;孔雀则把漂亮的尾巴当作争夺雌性的工具。


不同动物的尾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然而大多数动物的尾巴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保持平衡。拿灵长类动物举例,它们经常在树上爬来爬去,尾巴不仅能固定身体,保证不会跌落,也会在快速移动中保持住身体的平衡。

优势既然这么明显,为什么人类或者说人猿总科下的物种要选择把尾巴退化掉呢?这还得要说到自然选择,答案很简单,没必要。不用,留着就是累赘,既消耗能量有碍事,难道要留着过年?


猿和猴在2500万年前发生了分离,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尾巴退化大约发生在2000万年前到1000万年前之间,相比较大约500万年前的人类祖先,其实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猿猴时代,尾巴就已经退化了。

尾巴退化的原因,首先要说到猿和猴不同的运动方式。猴子喜欢在树上来回跳跃,尾巴的平衡就成了关键。对比猿类抓住树枝摇摆到另一树枝,猿类似乎对力量的要求更强烈一些。为何猿类不采用跳跃形式?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它们的体型太大。


笨重的体型让它们的身体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冲击,因此只能另辟蹊径,选择其他的方向进行进化。因此猿类的尾巴不再有生存优势,正如前面所说,如果食物匮乏,尾巴多余的能量消耗就是生存最大的威胁。

时间再往后移,来到人类祖先所处的时代。由于直立行走人类的主要活动区域早已从树枝转向地面。体型和力量的提高,让它们不再需要逃跑,而是选择用武力保护自己,这时的尾巴反而有可能成为累赘。在打架过程中经常被抓住,成为致命弱点。


不过,至于人类的尾巴为何不见,至今仍是谜团重重,大多仍然处于推论之中。当我们也看到生活中一些人类出现了返祖现象,长出了尾巴。另外人类在胎儿初期时都长有尾巴,在妊娠期31~35天时最为明显。

当胚胎发育成胎儿时,尾巴就会被身体吸收,退化成四五节融合在一起的尾椎骨。或许我们的尾巴基因依然存在,只是它被隐藏了起来,当外界环境改变的那一天,它又会再次表达出来,你觉得是否合理呢?

8、最近十几年的搞笑木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哪些

搞笑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的获奖记录:
2018年
物理学奖:空缺
2017年
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法国研究者马克·安托万·法尔丹)
2016年
物理学奖:盖伯·霍瓦斯(Gabor Horvath)和同事们,他们研究了为什么白色的马最不易受马虻叮咬,以及蜻蜓为什么会受黑色的墓碑的吸引。 [6]
2015年
物理学奖: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Patricia Yang和同事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可以在21秒之内(误差不超过13秒)完成排尿。
佐治亚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教授胡立德与其团队使用一架高速摄影机拍摄包括老鼠、山羊、牛、大象、狗等哺乳动物的排尿过程,并通过流体动力学建模发现,体重超过3公斤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排尿时间都在21秒左右。在进化过程中,大型动物的尿道变长,帮助快速排尿,以免在排尿时被其它动物攻击。
2014年
物理奖:日本研究学者获得物理学奖,他的研究课题是:当人踩到地上的香蕉皮的时候,鞋底和香蕉皮之间的摩擦力。 [10]
2013年
物理学奖:搞笑版诺奖的物理学奖颁给了意大利的科学家阿尔伯托·米内蒂及其团队,因为他们发现,一部分人有能力在池塘的水面上飞奔而不沉下去,只要这部分人和那个池塘在月球上。
2012年
物理学奖:美国研究人员Joseph Keller 和Raymond Goldstein以及英国科学家Patrick Warren和Robin Ball获此殊荣,他们的研究课题是“人类马尾辫中头发的运动及受力平衡”。
2011年
物理学奖:授予Philippe Perrin,Cyril Perrot,Dominique Deviterne,Bruno Ragaru以及 Herman Kingma,以奖励他们有关“为何铁饼运动员总是会昏厥而扔链球的人则不会”的研究;
2010年
物理学奖: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冬天结冰的人行道上,如果在鞋子外面套上袜子,会比较不容易摔倒。
2009年
物理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获得了物理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找了怀孕的妇女不会跌倒的原因。当胎儿重量增加时,女性的重心也发生变化,腰椎的结构这时似乎就起到了补偿作用。
得克萨斯大学的人类学家夏皮罗教授是该项研究的研究人员之一,她解释说女性的脊椎骨比男性的弯曲度大,怀孕期间这个弯曲度更明显,从而可以保护她们的背部肌肉和骨头免受多余的压力。
2008年
物理学奖:空缺
2007年
物理学奖:被单怎么起皱纹? 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家L. Mahadevan和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的Enrique Cerda Villablanca透过研究床单如何变皱,得出了一项“皱床单公式”。他们认为,类似床单褶皱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布料、甚至人类和动物的皮肤上,而且这些褶皱都可以通过这个简单的公式算出。
2006年
物理学奖:意大利细面条断几截。物理学奖的得主者是一个法国研究小组,他们一直在研究为什么干的意大利细面条被掰断时,永远都不会只断成2截。
2005年
物理学奖:用78年来观察沥青水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沥青水滴” 实验。这是一个从1927年一直持续到今天的研究。
2004年
物理学奖:空缺
2003年
物理学奖:授予澳大利亚一个小组,该小组成功地分析出将一头羊拉过不同平面所需要的力量。
2002年
物理学奖:空缺
2001年
物理学奖:马萨诸塞大学的戴维·施密特,因为他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喜好:为什么洗浴的用门帘总是向内飘扬。
2000年
物理学奖:荷兰奈梅亨大学的安德烈·杰姆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迈克尔·贝利爵士,因为他们用磁铁将一只青蛙悬浮在空中。
1999年
物理学奖:空缺
1998年
物理学奖:美国加利福尼亚拉霍亚查普拉幸福中心的迪帕克·查普拉,因为他对量子物理独特的诠释,把它应用到生活、自由和实用的人生当中去。
1997年
物理学奖:得克萨斯大学的约翰·伯克里斯,因为他在冷聚变、基本元素转变成金子、生活垃圾的电气化焚烧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1996年
物理学奖:英国阿斯顿大学的罗伯特·马修斯,因为他对墨菲法则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验展示,证明:烤面包片经常倒向涂抹有黄油的一边。
1995年
物理学奖:英格兰诺里奇食品研究院的M·R·乔格特、罗杰·帕克、以及A·C·史密斯博士,因为他们对浸水早餐麦片进行的不懈的研究与分析,并发表了题名为“水分对早餐麦片压缩状况的影响”的研究报告。
注:
虽然我们觉得搞笑诺贝尔奖很“搞笑”,但其实这些研究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很有价值的。
比如2006年的物理学奖:被掰断的意大利面总是断成很多截而不是只有两截。
这个课题可以扩展成:如何防止脆性材料的粉碎性断裂。
在航天工程中,航天器特别是外壳需要经受高温-低温不停转换,所以很容易脆化,当它们碎裂时,碎片会给航天器或宇航员致命的伤害,参考电影《地心引力》片头的空间站灾难。

9、人类保持平衡是用于脑的哪一部分?

小脑的功能

小脑通过它与大脑、脑干和脊髓之间丰富的传入和传出联系,参与躯体平衡和肌肉张力(肌紧张)的调节,以及随意运动的协调。小脑就象一个大的调节器。人喝醉酒时走路会晃晃悠悠,就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有一个实验:将一只狗摘除小脑,狗走路就会失去协调.

◆调节躯体平衡

小脑对于躯体平衡的调节,是由绒球小结叶,即古小脑进行的。躯体的平衡调节是一个反射性过程,绒球小结叶是这一反射活动的中枢装置。躯体平衡变化的信息由前庭器官所感知,经前庭神经和前庭核传入小脑的绒球小结叶,小脑据此发出对躯体平衡的调节冲动,经前庭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经脊神经到达肌肉,协调了有关颉颃肌群的运动和张力,从而使躯体保持平衡。例如,当人站立而头向后部仰时,膝和踝关节将自动地作屈曲运动,以对抗由于头后仰所造成的身体重心的转移,使身体保持平衡而不跌倒。在这一过程中,膝与踝关节为配合头向后仰而作的辅助性屈曲运动,就是由于小脑发出的调节性冲动,协调了有关肌肉的运动和张力的结果。如果绒球小结叶受到损伤,将破坏躯体的平衡机能。切除了绒球小结叶的猴不能站立,总是坐在笼子的角落里,以笼子的两边支撑身体来保持平衡。在人类,绒小结叶如受损伤或压迫,患者的身体平衡将严重失调,身体倾斜,走路时步态蹒跚。研究还表明,蚓部皮层也接受与躯体平衡有关的本体感觉和视觉冲动的传入,顶核与前庭核之间有许多纤维来往。因此,由蚓部皮层和顶核组成的纵向内侧区也参与了躯体平衡,主要是站立的调节。内侧区的损伤也将造成平衡和站立的困难。

◆调节肌紧张

肌紧张是肌肉中不同肌纤维群轮换地收缩,使整个肌肉处于经常的轻度收缩状态,从而维持了躯体站立姿势的一种基本的反射活动。小脑可以调节肌紧张活动,其调节作用表现为抑制肌紧张和易化肌紧张两个方面。小脑抑制肌紧张的作用主要是前叶(旧小脑)蚓部的机能,这一抑制作用在去大脑动物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刺激去大脑猫小脑前叶的蚓部,可以减弱动物因去大脑而造成的伸肌过度紧张现象;反之,切除该部位则使去大脑僵直加强,这些现象都说明小脑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小脑对肌紧张的易化作用是由前叶的两侧部位来实现的。刺激猴的小脑前叶两侧部位,可加强伸肌的紧张状态,并减弱层肌的紧张;在人类,这个部位的损伤则引起肌无力或低紧张现象。小脑前叶对于肌紧张的抑制或易化作用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中的肌紧张抑制区和易化区实现的。这两个区是控制骨骼肌紧张的中枢部位,它们通过下行的网状脊髓束控制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易化区的下行冲动可以加强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紧张加强;抑制区则可减弱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紧张减弱。在正常情况下,脑干网状结构的肌紧张抑制区和易化区的活动,在高级中枢大脑、纹状体和小脑等的影响下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从而使肌紧张维持在正常的状态,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加强或减弱了小脑(前叶的蚓部或外侧部)对脑干网状结构肌紧张抑制区或易化区的影响,将会破坏这两个低级中枢之间原有的平衡,使肌紧张活动加强或减弱。此外,小脑还可以通过前庭外侧核调节肌紧张活动。从前庭外侧核有前庭脊髓束到达脊髓,紧张性冲动通过这条下行的传导束,提高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紧张加强。从小脑的蚓部皮质到前庭外侧核有直接的和经顶核接转的间接纤维投射,其中的直接纤维投射对于前庭外侧核来说是一条抑制性的通路,它减弱前庭外侧核的紧张性活动,进而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下降,导致肌紧张的减弱;从蚓部皮层经顶核到前庭外侧核的间接投射则是一条兴奋性的通路,顶核可以通过这条通路加强前庭外侧核的活动,其最终结果是使肌紧张活动加强。所以,局限于蚓部皮层的损伤,使去大脑动物的僵直现象加强;顶核的损伤则使去大脑动物的肌张力减弱。

◆协调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大脑皮层发动的意向性运动,而对随意运动的协调则是由小脑的半球部分,即新小脑完成的。新小脑的损伤,将使受害者的肌紧张减退和随意运动的协调性紊乱,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的表现有:①运动的准确性发生障碍。产生意向性震颤现象,当病人留意做某动作,如用手指鼻时,手指发生颤抖,愈接近目标,手指颤抖得愈厉害,因而不能把握运动的准确方向。②动作的协调性发生障碍。患者丧失使一个动作停止而立即转换为相反方向的动作的能力,运动时动作分解不连续。例如,病人不能完成快速翻转手掌这类简单、快速的轮替运动,称为轮替运动失常;当完成一个方向的运动并需要转换运动的方向时,患者必须先停下来思考下一步的动作,才能再重新开始新的运动。所有这些列举的症状只在运动中表现出来,说明新小脑对随意运动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这种协调作用,是小脑对大脑皮层和脊髓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在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神经连接,大脑皮层发出传导运动信息的锥体束在下行过程中,有侧枝在桥脑的脑桥核换神经元,再由脑桥核发出纤维进入小脑,形成皮层—脑桥小脑束;而小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由新小脑皮层的浦肯野氏细胞的轴突投射到深部的齿状核,再由齿状核发出纤维出小脑,经丘脑腹外侧核到达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这就是齿状核—丘脑皮层束,这两条传导束构成了小脑调节大脑皮层运动区活动的基本环路。当大脑皮层运动区将引起肌肉收缩的运动冲动经锥体束传向脊髓的时候,也同时有侧枝冲动经皮层—脑桥小脑束到达小脑。有关的肌肉在接受到这些运动冲动而发生收缩时,肌肉中的肌梭等本体感受器又将它们所感受的有关肌肉运动的本体冲动,经脊髓小脑束传入小脑。这样,在随意运动进行的每一瞬间,小脑即接受到大脑皮层给出的引起运动的指令,又获取了肌肉执行运动指令的信息。在对两者进行比较之后,小脑皮层的浦肯野氏细胞发出的冲动对小脑深部核团,主要是齿状核的活动进行调整,再由齿状核发出冲动经齿状核—丘脑皮层束反馈到大脑皮层运动区,通过易化或抑制作用相应地调整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活动。在另一方面,小脑在接受脊髓小脑束传来的肌肉运动的本体信息后,还经红核和红核脊髓束将调节性冲动传向脊髓,调整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小脑就是这样在随意运动进行的过程中,即时、不断地调整着大脑皮层运动区、红核和脊髓的活动,使运动能够准确、平稳和顺利地进行。

新小脑皮层的外侧部(外侧区)和内侧部(间位区)及其相应的投射核团齿状核和间位核,在随意运动的起始和完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小脑皮层的外侧区和齿状核,通过其与大脑皮层之间的交互联系,在随意运动发生的早期与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节、丘脑腹外侧核等神经结构一起,参加了随意运动的设计和运动程序的编制;而小脑皮层的间位区和间位核则参加了随意运动的执行。例如,在猴开始做腕关节的屈或伸运动之前,小脑深部的齿状核和间位核就有细胞放电的变化,但是,齿状核细胞的放电变化却发生在间位核细胞之前,而且放电的型式也较间位核细胞复杂,这种反应时间的先后及反应型式的差别,表明小脑半球的这两个纵区及其相应的投射核团,在随意运动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此外小脑与运动性的学习记忆和心血管活动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家兔瞬膜条件反射的形成和保持中,海马CA1、CA3区、小脑皮层第Ⅵ小叶的半球部分(H Ⅵ)以及间位核的有关神经元均能产生学习关联性发放。损毁小脑皮层H Ⅵ和间位核,可使上述条件反射以及海马CA1、CA3区的学习关联性发放消失。电刺激小脑顶核的嘴侧部能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包括动脉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心律异常,压力感受性和化学感受性调制作用的改变等,这种心血管反应称为顶核升压反应。

小脑的绒球小结叶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关,动物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则平衡失调。实验观察到,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由于平衡功能失调而不能站立,只能躲在墙角里依靠墙壁而站立;但其随意运动仍然很协调,能很好地完成吃食动作。在第四脑室附近出现肿瘤的病人,由于肿瘤往往压迫损伤绒球小结叶,患者站立不稳,但其肌肉运动协调仍良好。
小脑前叶与调节肌紧张有关,前叶蚓部具有抑制肌紧张的作用,而前叶两侧部具有易化肌紧张的作用,它们分别与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密切的关系。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联系,大脑皮层的一部分传出纤维在脑桥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的传出纤维则在齿状核换神经元,从齿状核发出的纤维可以直接投射到丘脑腹外侧部分或经红核换元后再投射到丘脑腹外侧部分,转而投射到大脑皮层,形成大小脑之间的反馈联系。这一反馈联系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并在人类中最为发达。小脑半球损伤后,患者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同时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患者不能完成精巧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称为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酩酊蹒跚状,如动作越迅速则协调障碍也越明显。病人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例如上臂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但当静止时则看不出肌肉有异常的运动。因此说明,小脑半球是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10、别再扎低马尾了,最近流行“运动马尾辫”,嗨翻天都不会乱?

很多女孩子都喜欢扎低马尾,前几年的马尾是十分流行的,可是最近出了一个运动马尾辫,也就是高马尾。许多女孩都选择去高扎高马尾,因为这样看起来更精神,并且扎高马尾,再怎么运动都不会乱。

前几年大家喜欢扎低马尾的原因是扎低马尾,看起来人十分的文静,可是,扎低马尾并不适合运动,一运动马尾辫就会散开来,因为低马尾扎起来都比较松。可是扎高马尾的话,人就会把头皮绷紧头发的话,都会更集中一些,所以比较适合运动,现在的人越来越追求健康美,所以很多人又去选择运动,在运动的同时都会选择去扎高马尾。

所谓的运动马尾辫也就是高马尾,并且扎高马尾的时候可以将头发盘起来,再怎么运动都不会将丸子头散开。起初,扎高马尾是有一些明星带起来的,因为大家都夸她们精神,然后随之,大家都普遍的选择去扎高马尾,想让自己看起来,有活力,更青春阳光。

并且现在运动,成为一种健康生活的趋势,而且是一种时尚。虽然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慵懒的感觉,可是,现在更为普及的是运动带来的美感。许多喜欢运动的女孩子都会选择去扎一个高高的马尾,便器运动,给人一种青春活泼靓丽的感觉。如果你想要出去high出去玩,那么可以选择扎一款高马尾,也就是运动马尾辫,那样的话你的头发怎么都不会乱。许多人害怕头发拴起来,一刮风就吹乱,所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选择去扎高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