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生发型 » 魏晋风发型图片教程
扩展阅读
流行发型图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脸直发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发型图片 2020-08-28 03:41:15

魏晋风发型图片教程

发布时间: 2021-03-05 05:25:44

1、求古代女子各种发髻的名称和图片

两把头,又称旗头、把头儿、一字头、叉子头或如意头,是中国清代的一种满族女性发型。

[编辑] 概要
两把头是先将全头头发束于头顶,然后以一支长扁的发簪为基座,分成两缕向左右缠梳。两股头发在头顶梳成横向发髻后,用另一簪子横向插入固定。脑后的余发梳成燕尾形扁髻。紧贴颈部后方的扁髻限制了头部活动和躺卧,但同时也使女子的外观更显文雅庄重。

二把头在清初期只是盘在脑后,且全都使用妇女本身的真发梳成,因此整体造型上较为小且扁矮,但随着时间推移,盘梳的位置向头顶发展,也有将二把头盘的更高更大的趋势,所以在缠梳的过程中开始参入假发。

清朝晚期,发展出一种名为大拉翅的板型冠状饰物,逐渐取代了二把头。

堕马髻,又称为抛家髻是中国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妇女发型。据说是东汉的梁冀的妻子孙寿发明的。

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甫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后汉书》有记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

大拉翅、又名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旗头、旗头板等,清朝晚期在满族及清宫中为妇女所流行的一种头饰,为板状冠型,呈现如牌楼般高耸挺立的风貌。

一般加戴在真发梳成的二把头之上,与之共同构成夸张的大二把头形状。

常见的大拉翅是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头围大小的圆箍。以铁丝做架,布袼褙(浆糊粘合起来的多层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缎子或绒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绢花、簪、钗等众多装饰,有时候侧面还悬挂有流苏。

大拉翅使用的时候用扁簪固定在头上,不用的时可取下。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9%C5%B4%FA%C5%AE%D7%D3%B7%A2%D0%CD

2、中国古代发型发饰介绍

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图1)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图2)

图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镶玉步摇(右下为步摇上所镶玉片纹饰)

图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图3)

图3—1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圆冲出土,根据残物复原)

图3—2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图4)

图4—1琉璃制宝钿(江苏新海连市海州东门外五代墓出土实物拓片)

图4—2团花金钿(传世实物,现藏日本大和文华馆)

图4—3折枝花形金钿(广东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3、魏晋南北朝女子的发式是什么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比较著名的是灵蛇鬓、飞天鬓、云鬓等。
飞天鬓,就是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分成几股,然后绾成圆环,高耸在上。这是在南朝刘宋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
灵蛇鬓是曹植的嫂嫂甄氏发明的,发髻就像蛇的身体一样扭曲盘旋。传说甄氏进入魏宫当了皇后以后,每天梳妆打扮的时候都有一条绿色的小蛇盘结在她的左右,甄氏就是模仿它盘绕的形状梳成了各种鬓式。梳这种发髻的时候,一般都是把头发掠在头顶,然后汇成几股,再盘成各种形状。结果,发髻巧夺天工,每日不同,深得天子的喜爱和妃嫔的羡慕。
云鬓是魏晋南北朝妇女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发式,就是把鬓发梳理成薄薄一片,好像蝉的翅膀一样,给人动荡飘逸的美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发式以外,另外还有盘桓鬓、反绾鬓、百花鬓、涵烟鬓、芙蓉鬓、归真鬓、凌云鬓等,也是当时流行的发式。
在魏晋南北朝盛行高髻的时期,假发的使用非常普遍。一些头发短的人,为了使自己的发髻能达到时尚的标准,不得不在头发之间加上一些假发来梳理发髻,或用假发制成发髻再戴到头上。假发髻也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蔽髻”就是一种假髻,这种假髻梳成以后还要插上金银饰品,而且所用的首饰也有严格的要求。当时,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假髻,名叫“缓髻”。做这种发髻的人大多是贵族家的妇女。这种假髻在头顶竖立,必须有明显的向前倾的架势,才能产生那种雍容华贵的特殊效果。有的时候,因为发髻太高几乎没有办法竖立起来,余下的头发就在额头搭着,仅仅能露出眉目。两髻垂下的头发也把耳朵遮住,并且和脑后的头发相连,有些还形成披肩发。朝廷命妇的假髻所用饰物都有严格规定,按金钿多少区分等级。随着假髻的盛行,人发供不应求,假髻的价格相当昂贵,贫穷人家的女子置办不起假发,不得不去邻家借,这就是所谓的“借头”,当时借头之风很是盛行。东晋名士陶侃之母早年因家贫无力待客,忍痛剪下自己的秀发卖钱沽酒的轶事,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产生。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妇女,将头发绾成单鬟或双鬟鬓式,高耸在头顶之上。也有梳丫髻或螺髻的。南朝时,受佛教人物衣着打扮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出鬓鬟,梳成上竖的环式,因而有“飞天鬓”之称。此外,还有在额部涂黄(名“额黄”)、眉心点圆点(名“花钿”)及鬓边或胸前插鲜花、腕上带手镯,或用金银、玳瑁做成斧、钺、戈、戟等形状充当笄来作装饰~

4、中国各个朝代人们的发型和头发是怎么剪的?

1、先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2、秦、汉

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发式妆饰也已日趋流行。

3、魏晋、南北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前后达369年之久的动荡时期,连年战乱,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都遭到很大的破坏。由于连年的天灾人祸,老百姓贫病交加。大批的北方人背井离乡向南方迁徙。

到魏晋南北朝时,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步流向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仪容专事修饰,发式妆饰极尽奢侈,传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隋、唐、五代

此一时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计379年。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据现有资料记载:隋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有倭坠髻、望仙髻等,发式之变化不胜枚举。待到唐晚期时,社会动荡,统治解体,出现了五代十国,中国重又陷入分裂,国力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此一时期隋的统治时间短暂,五代又逐步没落,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唯举唐代。

5、宋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除此之外,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

宋代女子朝天髻发式

6、辽、金、元

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

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

7、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代丫鬟发式

8、清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汉人已经没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汉人原有形象的权利。满族的发型,亦因此而改变,逐渐形成了,清朝特有的发饰和文化。

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称之为牛尾,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发式。

5、古代发型?

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图1)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图2)

图2—1安徽合肥出土的南唐金镶玉步摇(右下为步摇上所镶玉片纹饰)

图2—2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图3)

图3—1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圆冲出土,根据残物复原)

图3—2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图4)

图4—1琉璃制宝钿(江苏新海连市海州东门外五代墓出土实物拓片)

图4—2团花金钿(传世实物,现藏日本大和文华馆)

图4—3折枝花形金钿(广东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6、古代女子的发型代表了她们的年龄和身份,各朝代有哪些发型美到让人惊叹呢?

古代最讲“礼”,不论何事都要符合“礼仪”,故我国一直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既然万事都有“礼”的约束,那么发型也有其自己的规定。对于古人来说,头发不仅仅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更是顽强的,具有极大民俗惯性的心理载体。历史上也有不少典故大事与头发相关。例如奴隶社会时期的商汤剪发祈雨,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唐朝杨贵妃剪发代表离开人世。直至近代民国时期,明令禁止蓄发,这才结束了中国整个的封建社会。

古人很看重头发,因此会将头发解读出许多在今人看来即为“迷信”的内涵。

例如《后汉书》中曾记载东汉权臣梁翼其孙发明了坠马髻,导致全家被诛。这样的前后因果关系实在是风阀牛不相及,然而却被古人列入正史之中,如此可窥见头发在古代究竟是何地位。

话不多说,今天我们来看看古代美女的头发,先来一张现代人的演绎。

这是2017年陈凯歌导演所作《妖猫传》,上图为影片中的杨贵妃。

单是从影片中便可知晓当时对于女子的妆容要求有多高。

此为高髻,又称峨髻,在唐朝极为盛行。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漂亮的女人自然要有漂亮的发型相称。

看完现代人的演绎,我们再来看一看古代人笔下的美。

上图为《簪花仕女图》(唐 周昉)节选复原图。该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的生活,从图中我们便可略感一二古代女子发型之复杂,头饰之繁多。想想现如今的女生又有几人能耐心将自己的头发扎成这样?而这在古代,却只是基本礼仪。

说完大唐盛世,我们来看看东晋时的画作。

上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节选,此图着力描绘了宫廷女子的生活状态,全图人物较小,故只选了其中一人,即便是东晋,也可以看到女子对自己发型的打理有多么用心。

至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个圆雕玉人,据专家推测,此为一位神情傲慢的贵妇人。它头上编了一个长辫子,辫根在右耳后侧,上盘头顶,下绕经左耳后,辫稍回接辫跟,形冠,冠前有横式筒状卷饰,冠顶露发,冠之左右有对穿小孔,可能是为了固定冠。也有人将头发盘梳成顶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横贯其中,以固定之。

关于古代女子的发型,有许多文字、图片、出图文物可作为考证,女子爱美的天性与古代对于礼的要求都使古代女子研究出许多不同的发型。现在看古装剧,历史剧,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追求时代感而将演员的发型往历史图片上靠拢。

7、抖音有一位穿魏晋风汉服小姐姐,红白色,在类似一个商场的地方扎头发,然后又没扎好。

说明人家很上镜啊!被你发现了,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得让人处前饶人

8、魏晋的古风发型 你还能说出几种

女子发型总共可分为以下几类:双挂式,反绾式,拧旋式,结椎式,盘叠式,结鬟式
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
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
主要以下几种:
丱(guàn)发 双平鬟 双丫髻 垂挂髻 十字髻
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反绾式: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
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
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
元宝髻 双刀髻 惊鹄髻 朝天髻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
双刀髻其梳编法 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
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
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
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
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 凌虚髻 灵蛇髻 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
“凌虚髻” 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9、一套魏晋风的汉服梳什么样的发型配

B站有的是教程,搜关键词魏晋风发型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