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選段有哪些
選段你怎麼分都可以啦,劉海砍樵一般指摺子戲,兩人成親下山就結束了,全本是劉海戲金蟾,後面還有給老母治眼過中秋,寶珠被奪回山現原型,虎頭神或是蛇神加上九姐妹幫忙奪回寶珠等情節,選段你怎麼分都可以啊,指唱腔么,劉海砍樵就是姐妹游山,出場時唱采蓮船調和西湖調,然後劉海出場,唱十字調,再後兩人山中相遇,唱十字調,九妹求親互訴原由,唱十字調,山中拜堂,唱比古調,成親下山結束,望郞調
2、劉海砍樵 歌詞
歌詞如下:
我這里將海哥好有一比呀
胡大姐
哎 我的妻
啊 你把我比作什麼人羅
我把你比牛郎
不差毫分哪
那我就比不上羅
你比他還有多哇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
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隨著我來走羅
劉海哥你帶路往前行哪
走哇
行哪
走哇
行哪
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我這里將大姐也有一比呀
劉海哥
哎 我的夫
啊 你把我比作什麼人
我把你比織女
不差毫分哪
那我就比不上哪
我看你硬嚴像著她羅
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
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行哇
我的妻你隨著我來行哪
走哇
行羅
走哇
行羅
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走哇
行啰
走哇
行啰
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哎哎哎
拓展資料
劉海砍樵傳說誕生於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區,在武陵區(原常德市)、鼎城區(原常德縣)廣為流傳。劉海砍樵傳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主題思想積極,有感人的細節描寫,有人物的內心刻畫,有完整的結構,堪稱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珍品,代表了湖南民間口頭文學的最高水平。2006年,劉海砍樵傳說被確定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有關資料顯示,劉海砍樵傳說的成型與北宋時道教北全真派五祖之一的劉海蟾有關。《列仙全卷》卷七載:「劉玄英,號海蟾子,初名操。」宋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卷二記載:「海蟾子,姓劉名昭遠。」清代瞿灝《通俗編》(《叢書集成新編》)卷一記載:「劉玄英,號海蟾子……今俗呼劉海。」由此可見,劉海戲蟾乃劉海蟾之訛傳。
3、求劉海砍樵的歌詞。
劉海砍樵
演唱:李谷一、姜昆
男:胡大姐女:哎
男:我的妻女:啊
男:你把我比作什麼人羅女: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哪
男:那我就比不上羅女:你比他還有多咯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女: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隨著我來走羅女: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行哪
男:走羅嗬女:行羅嗬
男:走羅嗬女:行羅嗬
合: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男:我這里將大姐也有一比呀女:劉海哥
男:哎女:我的夫
男:啊女:你把我比作什麼人
男:我把你比織女,不差毫分哪女:那我就比不上哪
男:我看你儼像著她羅女: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
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羅女: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走哇
男:我的妻你隨著我來行哪
女:走哇男:行羅
女:走哇男:行羅
合:得兒來得兒來得兒來哎哎哎
資料擴展:
劉海砍樵故事梗概(簡介):以砍柴為生的樵夫劉海住在武陵絲瓜井,家有雙目失明的老母親,生活非常貧困,靠著忠厚和勤勞,他不僅支撐起家裡的生活,還贏得了狐仙的愛慕。狐狸變化的少女胡秀英,愛慕劉海勤勞、朴實。劉海上山砍柴,秀英暗中相幫,劉海感覺奇怪,卻四處找不見人。劉海賣柴回家,路遇秀英,互道姓名及家境後,秀英向劉海吐露愛慕之情。劉海覺得雙方貧富相差懸殊,當即表示拒絕。但秀英攔路不放。劉海叫秀英答應三件事方與成婚:第一,要侍奉雙目失明的婆母;第二,要勞動;第三,要找個媒人。秀英都答應了。於是,以柳樹為媒,山作證,在山林中二人結為夫妻,雙雙轉回家中。
4、劉海砍樵高清完整版下載
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mp4
5、旋律流暢明快的花鼓戲是怎麼著名的?
湖南花鼓戲是湖南最著名的戲種,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
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醴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
花鼓戲源出於民歌,逐漸發展成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清嘉慶年間刊行的《瀏陽縣志》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說道:
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金鼓喧闐,自初旬起至是夜止。
說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地花鼓」,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
又據楊恩壽《坦園日記》記載,1862年,楊恩壽在湖南永興觀看的「花鼓詞」中,已有書生、書童、柳鶯、柳鶯婢4個角色,而且情節與表演都較生動,說明這時的花鼓戲不但已發展成「三小」戲,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規模。
從聲腔和劇目看,初期花鼓戲以民間小調和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如《打鳥》、《盤花》、《送表妹》、《看相》等。後來,「打鑼腔」與「川調」傳入,才逐漸出現故事性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
打鑼腔主要劇目有《清風亭》、《蘆林會》、《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調主要劇目有《劉海戲蟾》、《鞭打蘆花》、《張光達上壽》、《趕子上路》等。這樣,便形成了藝術上比較完整的地方劇種了。
早期的花鼓戲,只有半職業性班社在農村作季節性演出,農忙務農,農閑從藝。光緒以來,這種班社發展較快,僅寧鄉、衡陽兩縣就有幾十副「行箱」,藝人近200人。
當時訓練演員採取隨班跟師方式,也有收徒傳藝的,稱「教場」或「教館」,每場數十天,教三四齣戲。過去,由於花鼓戲經常遭受歧視和禁演,各地花鼓戲班都曾兼演當地流行的大戲劇目以作掩護,這種戲班稱「半台班」或「半戲半調」、「陰陽班子」。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
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
川調:又稱正宮調,即弦子調,大筒、嗩吶伴奏,曲調由過門樂句與唱腔樂句組成,調式、旋律變化豐富,是花鼓戲的主要唱腔。
打鑼腔:又稱鑼腔,曲牌連綴結構,「腔」、「流」結合,不託管弦,一人啟口眾人幫和,有如高腔,是長沙、岳陽、常德花鼓戲主要唱腔之一。
牌子:有走場牌子和鑼鼓牌子,源於湘南民歌,以小嗩吶、鑼鼓伴奏,活潑、輕快,適用於歌舞戲,是湘南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
小調:有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之分,後者雖屬明、清時調小曲系統,但已地方化。各種形式的曲調,都具有粗獷、爽朗的特點。
湖南花鼓戲雖說後來發展有了生、旦、凈、丑諸行當,但小旦、小生、小丑仍佔主要地位,表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也注重不斷吸收傳統的表演技巧。
如岳陽花鼓戲就直接從巴陵戲中借鑒傳統戲的袍帶、翎子、翅子、扇子、官衣、羅帽、鬍子、把子和撲、跌、翻、打等表演技巧,用於塑造人物和表現情節,以豐富花鼓戲劇種的表現力。
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朴實、明快、活潑,行當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誇張風趣,小旦開朗潑辣,小生風流灑脫。
花鼓戲步法和身段比較豐富,長於扇子和手巾的運用,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諸如劃船、挑擔、搗碓、砍柴、打鐵、打銃、磨豆腐、摸泥鰍、放風箏、捉蝴蝶等。後期由於劇目的發展,表演藝術也有所豐富,如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實了武功表演。
後來,花鼓戲的行當分工也更趨細致,不但由「三小」發展到生、旦、凈、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細的分工。以長沙花鼓戲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爛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閨門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風流小生、武小生、爛布小生、奶生子等。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分為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衡陽花鼓戲等。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台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摺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
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摺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
重點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庄收租》、《劉海戲金蟾》等50個劇本。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製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托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大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長方形的梆子「可子」。
長沙花鼓戲的演出劇目較多,保留下來的共有336個。這些劇目大多為勞動人民和藝人集體創作,故事多取自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通俗話本和社會生活;描寫對象多為勞動人民、書生公子、官吏商賈,但以漁、樵、耕、讀為主。
表現內容上多為反封建倫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個性解放,提倡樸素的倫常美德,懲惡揚善,歌頌勞動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在表現形式上,長沙花鼓戲劇目大多以載歌載舞、短小精悍見長,特別是那些生活氣息濃郁,輕松活潑的喜劇和嬉笑怒罵、潑辣熱鬧的鬧劇很受觀眾的歡迎。
劇本語言生動,從民謠、民歌、俗語、歇後語中提煉對白和唱詞,有時甚至就以極其樸素的生活語言入戲,通俗易懂,皆大歡喜。
表演上既承襲了民間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現手法,又從勞動生活中提煉了一些表現力極強,特色鮮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使牛、推車、砍柴、綉花、喂雞、紡紗等,惟妙惟肖,美不勝收。
岳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志》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岳陽花鼓戲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常德花鼓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
宣統年間《長沙日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從《紅樓夢》中改編的《尤二姐之死》。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於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
6、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
古時候,常德城武陵區絲瓜井旁,住著劉海母子倆。劉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劉海非常勤勞孝順,天天上山砍柴,奉養老母。在劉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帶,住著一隻多年修煉的狐狸精,她煉成寶珠一顆,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時她已成半仙,若再修煉幾百年,便可成仙上天。她非常敬佩劉海的為人,就起了思凡之心,取名胡秀英,執意要嫁給劉海。但是憨厚朴實的劉海,怕連累胡秀英受苦,幾番推辭,後見胡秀英一片真心,才答應與胡秀英成親。回到家後,劉海告訴母親,母親也很喜歡,同意了他們的婚事。劉海於是去位於城中心的雞鵝巷置辦東西結婚。雞鵝巷旁邊有個小廟,廟里有十八個羅漢。其中十羅漢帶著一群弟子(金蟾)也在暗中修煉。他煉得一串金錢,也已成半仙,如能得到胡秀英的寶珠,就能即刻成仙升天。十羅漢見胡秀英和劉海成婚,遂起了歹心,他帶領弟子搶走了胡秀英的寶珠。胡秀英失去寶珠就會現出原形,無奈之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劉海。劉海知道後,沒有怪胡秀英,他拿起家中砍柴的石斧去斗十羅漢,最終在斧頭神和胡秀英眾姐妹的幫助下,劉海打敗了他們,拿到了寶珠。從此,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