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直發劉海 » 竹雕劉海戲金蟾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竹雕劉海戲金蟾

發布時間: 2021-03-22 04:31:03

1、什麼是徽州四雕?

「徽州四雕」是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木雕、竹雕4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為古徽州地區明清時期建築的裝飾性雕刻,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徽州四雕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四雕是在發達的徽州文化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和發展的產物,是徽州能工巧匠的佳作。

致富了的徽商回到家鄉,花巨資修建了很多祠堂、牌坊、宅第等,這使徽州雕刻有了「用武之地」,客觀上促進了徽州雕刻藝術的發展。

另外,徽州自古多能工巧匠,多才多藝的能工巧匠在雕刻上肯花費時間,加上匠心獨運,使得徽州四雕藝術特色獨具、精湛雋永、日臻完美、登峰造極。

徽州四雕的歷史源於宋代,至明清時達到極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動,意指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一致,內容與風格統一的手法。

四雕藝術有別於繪畫藝術,其表現形式要求以刀代筆,立足於一個雕字。因此工匠在立意構思上,要對造型構圖方法、技巧以及視覺效果等做全盤考慮。

徽雕藝人不但具有濃厚的傳統技藝功底,而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化造型,一般先審材度勢,大處著眼,即確定好雕刻對象的位置、比例、上下關系。

同時還要考慮好某處應用某種技法,如對稱、呼應、疏密、虛實、明暗、剛柔以及立體感、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等技巧和形式美的規律,都要有所權衡,做到胸有成竹。

然後再分層次運刀,遂將整體的構圖化為簡略而又不失局部細致入微的刻畫。

採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是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鏤空雕和線刻等來造型。雕刻精巧高超,或纖細,或粗獷,或嚴謹,或奔放。

徽州木雕裝飾主要體現在內部建築的重點部位上,如主梁、構架、斗拱、雀替、門、窗、扇板、欄板,以及傢具裝飾上。

明代的木雕裝飾整潔明快、線條粗拙奔放,圖案多呈菱形、方格形、迴文形等幾何形狀。而清代的木雕雕工精細、考究,雕鏤的層次更多。

始建於宋代,在明代嘉靖年間大修過的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的木刻花雕採用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除了梁勾、梁托和門樓的雕龍畫鳳、歷史戲文之外,整個落地門窗的木雕布局有「荷花、花瓶、百鹿」3種圖案。

千姿百態、亭亭玉立的各種荷花隨風招展;悠悠漫步、回眸引侶、幼鹿吮乳、母鹿撫舔等各種形態的梅花鹿在自如生活;各種形狀、千刀細刻、精緻美觀的花瓶,猶如「仙境」般的雕版令人陶醉。

荷花圖意味著「和為貴」,教育後人清清白白做人做事;百鹿圖意在祝願祖祖輩輩延年益壽;花瓶圖象徵著世世代代平安的生活憧憬。

黟縣宏村承志堂的木雕飾件是中晚清時期作品的代表,特別是廳堂梁枋上的木雕極為精細,枋中心有一組群雕,梁兩頭有彎月曲線。主枋上一幅「百子圖」,形象生動,惟妙惟肖。

構圖之精巧、造型之優美,表意之深刻,堪稱木雕中的珍品。西廂房的「八駿圖」、東廂房的「十鹿圖」,採用突起式浮雕,人物眾多,或弈棋,或吟詩,或踏青,或細語,神態各一、細膩逼真。

許多圖案都是在三四厘米厚的木板上雕刻出六七個層次,其技藝令人驚嘆。

徽州石雕主要用在外部門罩、大門口裝飾上,以及漏窗、天井、庭院的石桌、石凳、樑柱的柱石等,如抱鼓石、石獅以及石窗、石欄桿、門額等。

由於黟縣西遞產的「黟縣青」大理石,質地堅韌,紋理細膩,富有光澤,成為雕琢石雕作品的優良材料。

石雕題材造型豐富多樣,果木、動物、雲彩、花葉,不一而足。石雕圖案多有「喜鵲登梅」、「歲寒三友」等。

徽州石雕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有一對保存完好的黟縣青大理石石雕寶瓶,其瓶身所飾山水雲霧花紋圖案,採用了浮雕與鏤空雕刻相結合的手法,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西遞村「西園」中有一對漏窗,左為松石圖案,奇松從嶙剛怪石上斜向伸出,造型剛勁凝重;右為竹梅圖案,彎竹頂勁風,古梅枝婆娑,造型婀娜多姿,刀工精美至極,堪稱石雕藝術精品。

徽州磚雕多用於裝飾門罩,貼牆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漏明窗以及隱壁、照壁上。在寬不盈尺,厚不及寸的幅面上,或奇花瑞獸,或人物山水,或樓台亭閣,各臻其妙。

明代的磚雕圖案簡潔,以平、浮雕為主,風格粗獷樸素。清代磚雕風格漸趨細膩繁復,注重情節和構圖,透雕層次加深。

在見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磚坯上雕出情節復雜,多層鏤空的畫面,從近景至遠景,前後透視,層次分明,令人產生精妙無比的美感。

徽州古建築十分看重門樓門罩的裝飾,素有「千斤門樓四兩屋」之稱,門樓上的主要構件就是磚雕和石雕,尤以磚雕為多。

徽州磚雕的用料與製作極為考究。一般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畫,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凸現出來。

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築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經歲月的磨礪,風雨的剝蝕,依然是玲玲剔透,耐人尋味。

磚雕取材則多選自民間傳說戲文故事,如「八仙過海」、「劉海戲金蟾」、「郭子儀拜壽」等,簡單的則是八寶、雙錢、瑞獸、香草等圖案,體現了房主人祈求吉祥、豐收、富貴、長壽等美好寄託。

由於徽州建築多為磚木石結構,竹樓極少,因此竹雕用於建築物的裝飾較為少見。竹雕主要用於擺設裝飾,如常見的工藝品,包括屏風、告屏、掛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簽盒、煙灰盒、茶葉簡、帽商、筆筒、筷筒、楹聯、腕枕、餐具等,都飾以竹雕。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產的毛竹為原料,以刀代筆,因材施藝,運用線刻、淺浮雕、深浮雕等工藝,雕出各種書畫。這些作品,有名人的書法墨跡,有名勝古跡的山川風貌,有民間傳說的神話故事,有珍禽異獸的千姿百態,題材極其廣泛。

清代時,徽州竹雕無論在內容、形式、技術各方面都日趨豐富和完善、由於拼接工藝的發展,竹雕突破了大小的限制,使較大面積的竹雕成為可能,使竹雕器具的製作更加方便靈活。

有一把竹製茶壺為徽州竹雕的傑作。

此壺通身竹質,自底至蓋,以及蓋上的紐,均為竹子做成。壺上雕刻精細,顯身為八面柱體形,面面有雕刻。其中四面為畫,皆各類花草。三面為字,一寫道「客到相待時」;二寫道「茶來渴者多」;三寫道「竹壺世間少」。

無論字,還是畫,用刀均細膩,線條流暢。

此壺是高11厘米,直徑88厘米,口徑45厘米。一壺配4杯,壺帶杯,杯擁壺烘月托雲,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2、劉海戲金蟾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相傳常德城內絲瓜井裡有金蟾,經常在夜裡從井口吐出一道白光,直沖雲霄,有道之人乘此白光可升入天堂。住在井旁的青年劉海,家貧如洗,為人厚道,事母至孝;他經常到附近的山裡砍柴,賣柴買米,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天,山林中有隻狐狸修煉成精,幻化成美麗俊俏的姑娘胡秀英,攔住劉海的歸路,要求與之成親。婚後,胡秀英欲濟劉海登天,口吐一粒白珠,讓劉海做餌子,垂釣於絲瓜井中。那金蟾咬釣而起,劉海乘勢騎上蟾背,縱身一躍,羽化登仙而去。後人為紀念劉海行孝得道,在絲瓜井旁修建蟾泉寺,供有劉海神像。[ 關於劉海戲金蟾,除愛情故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人們並不十分了解。據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列仙全傳》卷七略雲:劉玄英,號海蟾子,初名操,事劉守光為相。一日忽有道人來謁,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幾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塔)之狀。海蟾驚異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於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跡於終南山下,丹成,屍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為鶴,飛沖天。清初褚人獲《堅瓠五集》卷一亦雲:「海蟾姓劉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異人坐道旁,延人談修真之術。二人默然,但索金錢一文,雞卵十枚,擲於案,以雞卵累金錢上,嚞旁視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營此卵?』嚞遂悟納印,入終南山學道而仙。」兩處記載略有差異,但其基本含義一致。 身居官場,如履憂患之地,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間,著名雕刻家吳之璠曾雕有「劉海戲金蟾」筆筒,其上題七絕一首:「誰是忘憂自在天,戲蟾擁慧對流泉,科頭散發揮無事,終日逍遙不計年。」他欣賞劉海的「逃避」態度。該筆筒的作者則相反。 他認為官還是要人做的,應奉行的准則是「不為利祿,清以奉公」。這也是跳出「憂患之地」的最好辦法。他的觀點對後人是有很大啟迪作用的。此筆筒發現於湖南常德。它的出現,可能與晚清史上影響巨大的「湖南新政」有關。 今日絲瓜井(366)
據史記載:嘉慶、道光年間貪風愈甚,幾乎無官不貪,大小官皆貪。湖南布政使鄭源王壽,凡有新授州縣官到省,都要勒索賄賂才准赴任,名為「買缺」,「以缺之高下定價之低昂,大抵總在萬金內外。」如果新官無錢賄賂,便只好長期守候在省,久之資斧告匱,不得不知會州縣書吏、衙役等攜資來省活動。這樣到任之後,錢糧則必假手於戶書,漕米則必假手於糧書,倉谷、采買、軍需等則必假守於倉書,聽其任意濫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貪污腐敗的風氣下,官僚們唯求官運亨通,招權納賄而已,他非所聞。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職守,荒怠政務,天下官吏皆然。 嘉慶、道光時期,清朝統治開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備日益腐敗。1862年(同治元年)曾國藩嘆道:「為德為才,得一已難,兩者兼全,更不數覯。」當時稍有見知的官吏都認為要根除禍亂,非先治本整飭吏治不可。因此湘軍的頭目們把整頓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醫治亂世、實現中興的一大要政。他們對湖南吏治大力整頓,先後參革了新化、黔陽、桃源、嘉禾、龍陽、東安、巴陵、臨武、寧鄉等縣的知縣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員,同時保舉重用了一批精明強乾的官員。又鑒於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場腐敗的情況,採取摻沙子的辦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賦予他們亦官亦紳的權位,參與地方行政管理事務,使吏治有了明顯改觀。湖南官吏自巡撫起,以廉儉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統治階級的政令通行無阻,「威行於府縣,貪靡之風幾革。」此竹雕筆筒當屬此時所作。湖南整頓吏治的經驗,成了「同治中興」的樣板。以後,周邊各省照著湖南的辦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3、民間有「劉海砍樵」的傳說,劉海戲全蟾有什麼寓意?

劉海戲金蟾是漢族傳統寓意紋樣。「劉海戲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傳說的辟穀輕身的人物附會而成。紋樣一般系一蓬發少年以連錢為繩,戲釣金蟾構成。金蟾是一隻三足青蛙,古時認為得之可致富。


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常德民間以「劉海戲金蟾」為題材的雕刻眾多,其中有一件竹雕筆筒頗具特色(圖368)。該筆筒高14.5厘米,口徑9.3厘米,底徑9.1厘米,略呈扁園形。筆筒一面以留青浮雕技法刻肩披布衣,袒胸露乳,笑容滿面的赤足仙人劉海,正揮動一根穿著銅錢的繩子,俯身戲逗一蹣跚爬行的三足金蟾。刀工簡練,布局有致,十分生動傳神。

筆筒另一面刻一古代官吏奉祿的「祿」字。其下刻陰文行書四行:「不為利祿,清以公。」款署「己已年,玉亭」,下有單框方印「趙」。此筆筒應作 於清同治八年(1869)。金蟾在我國的古代神話中是有著美好的傳說的,所以即便是在現代,金蟾也是被作為一種招財的動物有著吉祥的寓意。

充滿智慧的匠工們更是根據各種傳說創作出許多經典的造型,劉海戲金蟾就是其中流傳非常廣泛的一種,那麼我們經常聽到的劉海戲金蟾的典故到底是什麼呢?陝西省西安市戶縣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戶縣的曲抱村住著一個叫劉海的小夥子,他從小家貧以打柴為生,家中還有個雙目失明的老母親需要奉養,但他為人勤快老誠,對母親也呵護備至,生活雖然貧苦卻也充滿溫情。

在砍柴的路上,劉海常以逗金蟾為樂,這只金蟾與平常的金蟾大不相同,竟是三隻腳的金蟾,劉海每每與其逗樂,不舍離去。 後來劉海山上,遇到一個叫梅姑的美麗女子,並與其成婚,從此劉海一家的日子過得更加的幸福。

一日,劉海跟往常一樣去上山砍柴,卻發現路邊的金蟾不見了,正疑慮的時候,有個拐腳道人稱他的妻子是狐狸精,並告訴他識破狐狸精的方法,劉海回去後發現妻子果真是狐狸精,但是劉海的妻子識破了道人的企圖。

原來那個道人就是常與劉海逗樂的三足金蟾,想要破壞劉海的美好婚姻奪走梅姑身上的寶珠成仙,劉海與梅姑將計就計,假裝獻出寶珠,趁金蟾不備反而奪走了金蟾的寶珠,金蟾失去寶珠,只能跟隨在劉海身邊。

4、劉海戲貂蟬什麼寓意

應是劉海戲金蟾。

劉海的形象是白發蒼蒼或者神仙的身份,喜笑顏開地戲耍三足金蟾,三而金蟾是一種靈物,具有辟邪、財運的寓意。因此和田玉劉海戲金蟾常用作為民間圖案元素,被大量地運用於玉器題材的雕刻。寓意吉祥、美好,受到眾人的喜愛。
1、財源興旺的寓意:劉海坐於財神的寶座,在劉海洗耍金蟾時,金蟾就會吐出金錢,只要是劉海走到的地方金錢就會撒在哪裡,固有財源興旺的寓意。
2、幸福美滿的寓意:佩戴和田玉劉海戲蟾能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且得到美美滿滿的祝福。因為劉海戲金蟾得另一個傳說是劉海與妻子的美滿結合源於金蟾。
3、平安健康的寓意:和田玉劉海戲蟾的靈物蟾擁有劇毒,相貌奇醜,在古代人們將其當成祛除病魔、辟邪、保平安的神物。故玉器劉海戲蟾有著平安健康、鎮宅避邪的寓意。

5、劉海戲金蟾寓意是什麼

金蟾寓意
「劉海戲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傳說的辟穀輕身的人物附會而成。金蟾是一隻三足青蛙,古時認為得之可致富。寓意財源興旺,幸福美好。 明朝學士解縉有關對聯:龍不吟,虎不嘯,魚不躍,蟾不跳,笑殺畫中劉海。車無輪,馬無鞍,象無牙,炮無煙,悶死陣里將軍。

故事涵義
關於劉海戲金蟾,除愛情故事外,還有另一層含義,人們並不十分了解。據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證,《列仙全傳》卷七略雲:劉玄英,號海蟾子,初名操,事劉守光為相。一日忽有道人來謁,索雞卵十枚,金錢十文,以一文置之幾上,累十卵於錢若浮圖(塔)之狀。海蟾驚異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榮祿之場,履憂患之地,其危殆甚於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跡於終南山下,丹成,屍解,有白氣自頂門出,化為鶴,飛沖天。清初褚人獲《堅瓠五集》卷一亦雲:「海蟾姓劉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異人坐道旁,延人談修真之術。二人默然,但索金錢一文,雞卵十枚,擲於案,以雞卵累金錢上,嚞旁視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營此卵?』嚞遂悟納印,入終南山學道而仙。」兩處記載略有差異,但其基本含義一致。 身居官場,如履憂患之地,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間,著名雕刻家吳之璠曾雕有「劉海戲金蟾」筆筒,其上題七絕一首:「誰是忘憂自在天,戲蟾擁慧對流泉,科頭散發揮無事,終日逍遙不計年。」他欣賞劉海的「逃避」態度。該筆筒的作者則相反。 他認為官還是要人做的,應奉行的准則是「不為利祿,清以奉公」。這也是跳出「憂患之地」的最好辦法。他的觀點對後人是有很大啟迪作用的。此筆筒發現於湖南常德。它的出現,可能與晚清史上影響巨大的「湖南新政」有關。據史記載:嘉慶、道光年間貪風愈甚,幾乎無官不貪,大小官皆貪。湖南布政使鄭源王壽,凡有新授州縣官到省,都要勒索賄賂才准赴任,名為「買缺」,「以缺之高下定價之低昂,大抵總在萬金內外。」如果新官無錢賄賂,便只好長期守候在省,久之資斧告匱,不得不知會州縣書吏、衙役等攜資來省活動。這樣到任之後,錢糧則必假手於戶書,漕米則必假手於糧書,倉谷、采買、軍需等則必假守於倉書,聽其任意濫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貪污腐敗的風氣下,官僚們唯求官運亨通,招權納賄而已,他非所聞。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職守,荒怠政務,天下官吏皆然。 嘉慶、道光時期,清朝統治開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備日益腐敗。1862年(同治元年)曾國藩嘆道:「為德為才,得一已難,兩者兼全,更不數覯。」當時稍有見知的官吏都認為要根除禍亂,非先治本整飭吏治不可。因此湘軍的頭目們把整頓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醫治亂世、實現中興的一大要政。他們對湖南吏治大力整頓,先後參革了新化、黔陽、桃源、嘉禾、龍陽、東安、巴陵、臨武、寧鄉等縣的知縣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員,同時保舉重用了一批精明強乾的官員。又鑒於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場腐敗的情況,採取摻沙子的辦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賦予他們亦官亦紳的權位,參與地方行政管理事務,使吏治有了明顯改觀。湖南官吏自巡撫起,以廉儉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統治階級的政令通行無阻,「威行於府縣,貪靡之風幾革。」此竹雕筆筒當屬此時所作。湖南整頓吏治的經驗,成了「同治中興」的樣板。以後,周邊各省照著湖南的辦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6、急求桃核雕刻原料桃核產地

明清時期,大型雕塑藝術無大發展,小型雕塑品和工藝品的裝飾製作卻富於創造性。果核(桃、杏核和橄欖核)雕刻即是頗有特色的品種,
作品構思和雕刻達到極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境界。當時江浙一帶官宦商賈中流行玩賞竹木牙雕等奇珍,精湛而玲瓏多竅的核雕藝術品是人們搜羅的熱門之一。
據了解,明代的核雕最早的核材是桃核與杏核。據存世的核雕看,清初至乾隆年間出現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等核雕。明代桃核、
杏核雕刻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獸、吉祥物等等,精巧玲瓏,是一種垂掛在衣帶或紈扇或綉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亦可玩賞。清中期始,
核雕物品多用橄欖核和胡桃核雕刻,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裡摩挲把玩。用橄欖核雕刻的各種花船小船還可配上鏤空雕刻的象牙、紅木座架,
陳設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賞。
明人魏學洢美文《核舟記》,記述天啟年間常熟藝人王毅用一枚小小桃核雕刻《東坡泛舟赤壁》,令人讀後拍案叫絕。王毅所制桃核舟未見傳世。
數年前,寧波一家報紙披露浙江鎮海發現一枚《東坡泛舟赤壁》桃核舟,經權威專家鑒定,認為很可能是明代王毅所制的幾枚桃核舟中倖存於世的一枚。
從報載圖片看,此桃核舟雕刻並不十分精緻,船上人物神態及開合自如的艙窗等都末得到更為精湛細致的刻畫。這或許與明代追崇簡潔的風尚有關,
或許由於桃核和杏核的表面較為粗糙,且高低不平,其質地遠不如橄欖核那麼堅實細膩,不易刻畫展示微雕藝術中最細致人微的部分。

明清時期的核雕流行於江浙、廣東和山東地區。蘇州地區是核雕發源地,古往今來,以蘇州為主的江南地區玩賞核雕小品的藏風興盛。
本人多年一直關注收集明清時期的各類核雕精品,孜孜以求,雖收效甚微,但也
有幸得到數枚精品佳作。明晚期的桃核雕《八仙藍采和》,桃核只有成人的拇指般大小,方寸天地間展盡了微雕藝人的神技。這枚表面高低凹凸不平的桃核,
藝人依杏核的形態與質地奏刀巧雕巧作,將八仙中藍采和的面容神態、頭上發髻及肩背的花籃和腳下的海浪紋雕鏤得惟妙惟肖。核雕藝人似乎採用了明代竹雕中
的圓雕、深雕、毛雕和陷地雕刻等多種刀法,人物大輪廓形態精準,凹凸分明;人物和物品的細部纖毫人微,連藍采和頭上發髻的一絲絲頭發、背上花籃的藤編
條紋和花瓣都絲絲人扣,清晰可見。這枚桃核雕刻作品歷數百年的沉積,核面呈深褐色,但一層歲月的包漿卻烏光鋥亮。核上未留名家款識,不過,此枚桃核雕
與滬上著名文物鑒賞家蔡國聲先生曾著文介紹過的一枚明代八仙「藍采和」杏核雕十分相似。據蔡國聲先生介紹,那枚明末清初的八仙「藍采和」杏核雕背後有
「喬林」二字小篆款識。史載,喬林系明末清初江蘇如皋人,核雕高手。喬林多才藝,書畫雕刻各臻其妙,雕刻與印章篆刻亦為他之所長。可以想見,喬林雕刻
的核雕其技藝和品位都是不低的。

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杜士元是擅長雕刻橄欖核舟的奇藝人。有關杜士元雕刻橄欖核的史料記載只有零星碎語,稱有「窮極工巧之能事」,吳地人稱之
為「鬼工」。《履園叢話》記載杜士元所雕核舟,每枚值銀50兩。常熟市博物館有枚迄今僅見的杜士元制《漁樂圖》橄欖核舟。核舟呈深棗紅色,雕刻者就著橄
欖核天然外廓弧線隨形而雕刻出船底與船篷。橄欖核舟上艙篷舟楫齊全,篷上鏤空的魚簍,船中數人大如米粒,有人曬網,有人烹茶,有人閑坐觀天,一幅船上
漁家其樂融融的生活場景。核舟底有「乾隆乙丑(1745年)造,仙傳杜士元」行書雕款。此外,核舟另作水浪狀象牙底座以作承托,座底還有行書雕款:「皮肉
生來有益長,其中將他造船行。網船家家多子孫,漁翁得樂嘗端陽」。
清中晚期至民國年間,各種核雕品種日趨豐富,但精湛細膩程度和其文化內涵等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江浙一帶仍有不少擅雕能刻的核雕高手,如史
料上可查詢的吳地金老、民國初年殷根福及子女殷雪芸、鍾年福等。有的以官船花船等為主,有的以羅漢頭、八仙等題材的核雕珠串見長,有的則以單枚的「
關公」、「鍾馗」等歷史和傳說人物等為特色。這些核雕製品都較精緻,且有各自的刀法及藝術特點。如一枚清中晚期的核雕官船,橄欖核材料體型碩大,
船體富麗雅緻。船首一老蹺足而坐,持杯品茗,小童捧壺而立,艙中桌上擺著杯盤菜餚,一老翁憑桌而坐,似在飲酒觀景,旁邊書童憑欄遠望。船尾小童正
在搬弄酒壇。作品布局有致,刀法細膩,雕刻精湛,是清中晚期不可多得的核舟佳作。另有一枚同為清中晚期,其雕刻技法較相近的橄欖核雕《山景》也
顯示了細膩精湛而不俗的微雕技藝。此橄欖核雕呈褐色,包漿自然。核上四周環雕著山林峭崖、蒼松岩穴和亭廊屋舍等山中名勝,讓人感覺小小一枚核上
展現著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奇山勝景。古時的文人有嚮往山林野趣的「隱逸」情趣,這一時期一批表現奇山勝景和桃源天地題材的核雕也常有問世,供文
人雅士玩賞品味。

清末民初時期,蘇州地區核雕製品,除人物雕和祥獸雕之類的手串、珠串較為熱門外,還有些傳統題材的單枚核雕掛件,如「騎馬關公」、
「騎驢鍾馗」、「劉海戲金蟾」等等。這類展現雕技的橄欖核雕講究雕刻物品形態的生動有致,刀法技藝嫻熟細膩,把玩於手間要經得住再三品味。如
一枚《騎馬關公》,雕刻者利用一枚小小的橄欖核有限的體積,巧妙地構思布局,將關公的坐騎神馬、衣著盔甲及其神態風采展現得淋漓盡致。關公所
騎的赤兔馬與他手持的偃月刀形神兼備,安排處理位置恰到好處。整件作品人物舉止神態不亂一分,前後左右不虛一筆,細微之處不省一刀,區區微微
一件核雕小品,沒有混沌無序之嫌,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像「關公」之類題材的核雕因藝人們數百上千回地雕刻與研習,早已熟稔其布局和刀法,所
制出的物品自然耐人尋味,也無可挑剔。

核雕雖微,微中見宏。自古至今,核雕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讓無數藏物玩物者驚嘆和入迷,行情日趨看好。現在,精湛的核雕能夠賣得起
價錢,這也激發了心靈手巧且傳承了前輩手藝的藝人們的創作熱情和才智。在明清兩朝核雕手藝盛行的江南水鄉,如今繼承這門手藝的年輕人不下百
餘人,名聞海內外的核雕奇女陳素英和清末民初核雕藝人殷根福的後代殷毅軍等都有諸如「東坡赤壁夜遊」、「漁家樂」、「雙層客船」等核舟精
品和「蘇州園林」、「八仙祝壽」、「桃園三結義」等題材的核雕問世。部分精品被各地及港澳台收藏家購藏,部分核雕在上海幾家拍賣行上拍。
核雕這種精緻而小巧玲瓏的微型工藝品,只要雕刻者雕鏤技藝精湛,創作的題材符合當代賞玩和收藏者們的口味,又具有一定的新意和品位,
這樣的核雕永遠受人青睞和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