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直發劉海 » 劉海砍樵二姐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劉海砍樵二姐

發布時間: 2021-03-19 17:55:04

1、八岔戲的歷史淵源

八岔戲的形成發展同樣經歷了唱民歌——打圍鼓(賽唱)——小場子、地蹦子(民間歌舞)——民間戲曲(八岔戲)的演變過程。公元1650年(清順治六年)。朝廷下達了墾荒令,第一次移民進入當時頹敗凋蔽的安康,他們圈地圍田,拓荒墾植,數十年間生產很快得以恢復,生活自給有餘,商貿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物質生活得以基本滿足的同時,多種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也隨之興起,「打圍鼓」就是其中的一種。 5至7人打著鑼鼓走鄉串戶,他們既是演奏又是歌手,演奏著大家熟悉的花鼓調和數種民間小調,在走村串戶活動時,宗族之間、村鎮之間興起了「打對台」,以賽歌唱,這種群集的「打對台」是即興創作的,帶有挑戰性的歌詞比賽,而且創作的愈快、愈及時、愈辛辣,愈能得到群眾喝彩,這就催生出新的短小精悍的鑼鼓點和奔放、熱烈歡快的「花鼓調」以及柔和委婉、歌詞典雅的小調,尤其是多段歌詞的小調,象《山伯訪友》、《十里亭》等都是數百段千餘句的歌詞。這種歌唱了完整故事的小調,常常是「打圍鼓」的主要曲目。隨著時間的推移,「打圍鼓」已不能滿足鄉民們對文化生活的進一步要求,於是在「打圍鼓」的基礎上則手舞足蹈,使「小場子」和「地蹦子」等民間歌舞應運而生。在「打圍鼓」時是由一個人說唱數個人物,而「小場子」等歌舞則由歌舞者分別演唱,歌舞對唱中常常插白打諢或詢問對答等等,產生了簡單的道白和即興式的表演,進而發展成為對對戲、摺子戲。如《劉海砍樵》、《賣雜貨》、《柳二姐盤花》等,特別是那些能夠歌唱完整故事的,將第三人稱的歌唱變為第一人稱進行表演就形成了八岔戲的雛形。八岔戲形成之初常用七首曲調,即:【長工調】、【放羊調】、【翠花調】、【游春調】、【趕船調】、【綉花調】、【訪友調】(其中有的是以戲名代曲名)。演唱初始由一戲一曲逐漸發展到以人物,情節使用曲調,亦稱為岔開使用的七岔戲。到1773年—1774年(清乾隆中期)是漢濱區又一移民高潮,兩湖移民大量湧入,促成了此後數年間安康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到乾隆末年嘉慶年間,因移民逐年增多,老林開辟、山貨雲集、商賈輻輳、農貿振興,使安康成為漢江中上游的商業重鎮。水上航運成為陝鄂之間物質及文化交流的唯一渠道,加上民間班社往來演出頻繁,使【鄖陽調】傳入安康。經過藝人們吸收改造,變成了具有板腔體雛形的「陽八岔」(又稱大八岔)。「七岔」因受表現功能的局限,使它多表現風趣幽默的喜劇和輕松愉快的鬧劇。相對而言對激越高亢、莊重肅穆的劇目內容卻難以適應,「陽八岔」的衍生、加入正適時恰切地彌補其不足,使帶有正劇、悲劇內容的劇目逐漸增多,唱腔也形成了陽八岔(大八岔,板式衍生體)和陰八岔(七岔或小調帶有原始風貌的民歌體)兩類。自此,八岔戲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由於八岔戲的劇目、唱腔和鑼鼓伴奏易於流傳,致使家庭班、裙帶班、村鎮班,這些季節性、半職業性質的班社遍布各地,至1821年—1850年(道光年間)達到鼎盛。據調查,僅漢濱的恆口、五里、梅子鋪、大同、建民、吉河、關廟、石梯、河西等鄉鎮一帶較有名氣的演出班社近30個之多。清末民初此戲曾被官府誣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鄙俗之樂」,兩次明令禁演,從而在城鎮舞台上銷聲匿跡,但仍頑強的活躍在廣大農村,成為「席棚戲」、「角角戲」,盛況一直延續到民國中葉。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八岔戲長期遠離中心城鎮,蝸居山野,極少受到較高層次的文化藝術熏陶與交流,致使它發展緩慢,顯得稚嫩柔弱。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八岔戲進行了多次采錄普查,並對一些職業八岔戲班社給予大力扶持,組織了多次民間藝術會演,讓八岔戲堂堂正正的登上了大舞台,其中漢濱區關廟鎮的劉忠誠職業班社,直到1964年禁演古典戲時才停止活動。
1956年,安康市漢劇團將八岔戲《站花牆》、《吳三寶游春》搬上了大舞台,對劇本、表演、唱腔進行了整理和加工,並首次使用了民族管弦樂器伴奏,在參加陝西省第一屆戲劇觀摩會演中獲得了各種獎勵,取得了成功。長安書店還專為《吳三寶游春》和《站花牆》出了專輯,使八岔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20世紀80年代中期,地縣兩級組織編輯班子,系統搜集整理了八岔戲集成並列入了《陝西省戲曲音樂集成卷》。20世紀90年代初,漢濱區又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創作了《新吳三寶游春》又獲成功,受到省市有關部門的獎勵,成為了保留節目,常演不衰。同時數量不菲的八岔戲班社至今仍活躍在漢濱區廣大農村。

2、民間小戲的劇目特點

劇目,是已在舞台上演出過的各種樣式的戲劇劇本的統稱,主要指戲劇的題材和演唱內容。民間小戲的劇目緊密聯系著廣大民眾生活的各個方而,就題材而言,大多集中於日常生產勞動、愛情婚姻和社會生活,也有取材於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的,如道情戲,但是在演出中也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情趣。
家庭生活
民間小戲的創作者、演出者們,把非常熟悉的勞動場面加以集中,選取某些小小的矛盾,構成單純動人的情節,來反映人情世態和傳統美德。因此,民間小戲中常見的內容是:犁地、種麥、推磨、挑水、送飯、砍柴、挖筍、放牛、打鐵、補鍋,代表劇目有《打豬草》(黃梅戲)、《打酸棗》(祁太秧歌)反映家庭生活趣事的小戲也數量眾多,代表性劇目有《夫妻看燈》、《回娘家》、《補鍋》。
黃梅戲《打豬草》由「二小」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個打豬草一個看竹筍。陶金花在打豬草時.拔草用勁過大,不小心碰斷了金小毛家兩根竹筍,慌忙用草將筍蓋上,這時,在樹上看筍的金小毛看見了,認為她有意偷筍,踩破了她的籃子。小姑娘哭著拉他去見媽媽,要他賠籃子。金小毛無奈,將舅母讓他買鹽的二百文錢賠她,她知道底細後不要金小毛賠了,說:「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斷了的竹筍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動,又幫著她送到家裡。一路上邊走邊唱盤歌《對花》,什麼花都問遍了,終於回到家中,金花媽媽不在家,金花打了三個雞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戲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
在封建禮教統治森嚴的情況下,男女青年這種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劇中所表現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語言和優美的曲調,使人如沐春風,具有親切感人的魅力。《打豬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毫無造作,從唱詞到表演都再現了生活的真情,猶如田野吹來的風,清涼爽快,沁人心脾。
婚姻生活
歌頌純真自由的愛情,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這類劇目數量最多,流行最廣,或表現青年男女之間的傾慕追求,以及對男耕女織的純朴愛情生活的嚮往,或敘述寡婦再嫁、僧尼相愛、閨女自找對象的故事,表達出人們追求婚姻自主、蔑視封建禮教的大膽叛逆精神,具有明顯的反正統色彩。代表作有東北二人轉《王二姐思夫》、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晉西北二人台《走西口》、內蒙二人台《尼姑思凡》、河北梆子《小放牛》。這里主要介紹《走西口》。
河曲、保德兩縣位於晉西北晉、陝蒙三省交界地區,二人台是這一帶的地方小戲。傳統的二人台劇目約有200多個,內容多取材於勞動民眾的現實生活,富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走西口》就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勞動人民血與淚、苦與恨、情與愛的真實寫照。「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由於這里地瘠民貧,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層層盤剝,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口外」謀生。「西口」指殺虎口,因位於長城的另一通道口——張家口的西面,故稱「西口」,內地人經過山西北部的殺虎口,跨越長城,到察哈爾、綏遠等地,即今河套、後山一帶去謀生,俗稱「走西口」。
二人台《走西口》創作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遭受大旱災後,太春和玉蓮這對新婚夫婦,為生計所迫,忍痛分離的情景。整出戲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不是以故事誘人,而是以細節出戲,以真情感人。從唱腔音樂來看,既有明快的歡唱,又有氣勢磅礴的悲聲,還有如泣如訴的對歌,字字血,聲聲淚,扣人心弦。整出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新婚少婦孫玉蓮滿懷希望和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太春借糧歸來。第二部分著重寫太春沒有借回糧食,想遠去西口謀生,但又怕玉蓮不同意的矛盾心情。夫妻二人一個要走,一個想留,矛盾沖突隨之展開。第三部分寫玉蓮知道留不住太春,不得不幫助丈夫收拾行裝,送他上程,臨別前對丈夫千叮嚀,萬囑咐,通過人物的對唱表達了夫妻二人情深意濃、戀戀不舍的心情:「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實難留,懷抱著梳頭匣,給哥哥梳梳頭」。清朝男子留長辮子這是特有的服飾習俗,梳完辮子然後送到大門口,對離家後的衣、食、住、行都作了叮囑:「吃飯你要吃熱」、「喝水要喝長流水」、「走路要走大路」、「住店要住大店」、「坐船要坐船艙」,凡是做妻子應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樁樁,一件件關懷備至,體貼入微。臨到分別的最後一刻說出了一個純潔少婦最擔憂的事情:「哥哥你西口外行,不要貪花紅,恐怕你變了心,忘了妹妹好恩情。」她諄諄告誡丈夫不要沾花惹草,沒有感情基礎的「朋友」是不牢靠的:「有錢是朋友,無錢下眼瞅,總不如小妹妹,年長日子久。」這使我們想到,《西廂記》里鶯鶯與張生分別時也說過:「你卻休提金榜題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其意境,其情感遠不及《走西口》深沉。這一部分通過叮囑的全部內容,描寫夫妻難舍難分的全部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朴多情、溫柔細膩的農村婦女形象。第四部分是一個簡單的尾聲,太春與玉蓮終於分手了,當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頭來看」時,「了見小妹妹,還在房上站」,這真摯、素淡的粗線條勾勒,可以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為眼前那凄苦動人的場面灑下一掬同情的淚水。難怪二人台《走西口》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久唱不衰!

3、天天有喜二姐是誰演的,扮演者陳秀麗

《天天有喜》二姐白竹瑛扮演者:陳秀麗

陳秀麗,1977年6月30日出生在中國福建,後移民馬來西亞,演員、主持人。

1997年,在新加坡拍攝電視劇處女作《不老傳說》,擔任主演。同年參加第五屆新加坡才華橫溢出新秀大賽並獲得冠軍和最上鏡新秀兩個獎項[。

2000年出演武俠劇《笑傲江湖》,2001年出演奇幻劇《迷幻特警》 ,兩次提名新加坡新傳媒紅星大獎最佳女配角。

2002年陳秀麗出演古裝武俠劇《倚天屠龍記》,飾演了小昭這一角色,開始往內地方向發展。2005年8月,與陳浩民合作出演歷史劇《大清後宮》 。11月陳秀麗再次與蘇有朋合作古裝愛情劇《刁蠻公主》的拍攝 。

2006年6月18日陳秀麗與台灣人劉傑克結婚。2009年陳秀麗生了一對女兒,暫時放棄了演藝事業,過著相夫教子的生活。

。2014年出演由梁辛全執導的神話劇《新濟公活佛》。

2012年,產後復出,簽約了內地經紀公司拉風娛樂,接拍了首部電視劇《深宮諜影》,並在其中飾演宣妃。同年參與拍攝都市情感女人勵志劇《女人淚》,扮演遭遇丈夫出軌的悲慘女人、時尚辣媽盧品媛。4月,出演台灣導演張孝正執導歷史劇集《唐宮燕》,飾演一代才女上官婉兒。5月,與陳浩民合作出演古裝魔幻偶像神話劇《天天有喜》,陳秀麗飾演狐族中的第二個女兒白竹瑛。5月29日,參演神話大戲《劉海戲金蟾》,與陳浩民、歸亞蕾等演員合作,飾演二姐角色 。

2015年參與演出劉嘉靖執導的古裝喜劇電影《濟公》。

4、小戲的小戲劇目

劇目,是已在舞台上演出過的各種樣式的戲劇劇本的統稱,主要指戲劇的題材和演唱內容。漢族民間小戲的劇目緊密聯系著廣大民眾生活的各個方而,就題材而言,大多集中於日常生產勞動、愛情婚姻和社會生活,也有取材於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的,如道情戲,但是在演出中也要密切聯系生活實際,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情趣。 民間小戲的創作者、演出者們,把非常熟悉的勞動場面加以集中,選取某些小小的矛盾,構成單純動人的情節,來反映人情世態和傳統美德。因此,民間小戲中常見的內容是:犁地、種麥、推磨、挑水、送飯、砍柴、挖筍、放牛、打鐵、補鍋,代表劇目有《打豬草》(黃梅戲)、《打酸棗》(祁太秧歌)反映家庭生活趣事的小戲也數量眾多,代表性劇目有《夫妻看燈》、《回娘家》、《補鍋》。
黃梅戲《打豬草》由「二小」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個打豬草一個看竹筍。陶金花在打豬草時.拔草用勁過大,不小心碰斷了金小毛家兩根竹筍,慌忙用草將筍蓋上,這時,在樹上看筍的金小毛看見了,認為她有意偷筍,踩破了她的籃子。小姑娘哭著拉他去見媽媽,要他賠籃子。金小毛無奈,將舅母讓他買鹽的二百文錢賠她,她知道底細後不要金小毛賠了,說:「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斷了的竹筍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動,又幫著她送到家裡。一路上邊走邊唱盤歌《對花》,什麼花都問遍了,終於回到家中,金花媽媽不在家,金花打了三個雞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戲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
在封建禮教統治森嚴的情況下,男女青年這種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義,劇中所表現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語言和優美的曲調,使人如沐春風,具有親切感人的魅力。《打豬草》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毫無造作,從唱詞到表演都再現了生活的真情,猶如田野吹來的風,清涼爽快,沁人心脾。 這類劇目數量最多,流行最廣,或表現青年男女之間的傾慕追求,以及對男耕女織的純朴愛情生活的嚮往,或敘述寡婦再嫁、僧尼相愛、閨女自找對象的故事,表達出人們追求婚姻自主、蔑視封建禮教的大膽叛逆精神,具有明顯的反正統色彩。代表作有東北二人轉《王二姐思夫》、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晉西北二人台《走西口》、內蒙二人台《尼姑思凡》、河北梆子《小放牛》。這里主要介紹《走西口》。
河曲、保德兩縣位於晉西北晉、陝蒙三省交界地區,二人台是這一帶的地方小戲。傳統的二人台劇目約有200多個,內容多取材於勞動民眾的現實生活,富有明顯的地域特色。《走西口》就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勞動人民血與淚、苦與恨、情與愛的真實寫照。「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由於這里地瘠民貧,加上封建統治階級的層層盤剝,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口外」謀生。「西口」指殺虎口,因位於長城的另一通道口——張家口的西面,故稱「西口」,內地人經過山西北部的殺虎口,跨越長城,到察哈爾、綏遠等地,即今河套、後山一帶去謀生,俗稱「走西口」。
二人台《走西口》創作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反映山西遭受大旱災後,太春和玉蓮這對新婚夫婦,為生計所迫,忍痛分離的情景。整出戲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不是以故事誘人,而是以細節出戲,以真情感人。從唱腔音樂來看,既有明快的歡唱,又有氣勢磅礴的悲聲,還有如泣如訴的對歌,字字血,聲聲淚,扣人心弦。整出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新婚少婦孫玉蓮滿懷希望和喜悅的心情,等待著太春借糧歸來。第二部分著重寫太春沒有借回糧食,想遠去西口謀生,但又怕玉蓮不同意的矛盾心情。夫妻二人一個要走,一個想留,矛盾沖突隨之展開。第三部分寫玉蓮知道留不住太春,不得不幫助丈夫收拾行裝,送他上程,臨別前對丈夫千叮嚀,萬囑咐,通過人物的對唱表達了夫妻二人情深意濃、戀戀不舍的心情:「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實難留,懷抱著梳頭匣,給哥哥梳梳頭」。清朝男子留長辮子這是特有的服飾習俗,梳完辮子然後送到大門口,對離家後的衣、食、住、行都作了叮囑:「吃飯你要吃熱」、「喝水要喝長流水」、「走路要走大路」、「住店要住大店」、「坐船要坐船艙」,凡是做妻子應想到的都想到了,一般妻子想不到的她也想到了,一樁樁,一件件關懷備至,體貼入微。臨到分別的最後一刻說出了一個純潔少婦最擔憂的事情:「哥哥你西口外行,不要貪花紅,恐怕你變了心,忘了妹妹好恩情。」她諄諄告誡丈夫不要沾花惹草,沒有感情基礎的「朋友」是不牢靠的:「有錢是朋友,無錢下眼瞅,總不如小妹妹,年長日子久。」這使我們想到,《西廂記》里鶯鶯與張生分別時也說過:「你卻休提金榜題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其意境,其情感遠不及《走西口》深沉。這一部分通過叮囑的全部內容,描寫夫妻難舍難分的全部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純朴多情、溫柔細膩的農村婦女形象。第四部分是一個簡單的尾聲,太春與玉蓮終於分手了,當太春「走出二里半,扭回頭來看」時,「了見小妹妹,還在房上站」,這真摯、素淡的粗線條勾勒,可以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為眼前那凄苦動人的場面灑下一掬同情的淚水。難怪二人台《走西口》在華北地區廣泛流傳,久唱不衰! 唱腔處理方面,由於受到演出時間、場地的限制,唱腔可長可短,見機行事,靈活多變,因此,有了「本體」與「變體」之分。「本體」指劇情的骨幹部分,沒有什麼變化。「變體」,即在枝節、語言、唱段方面可以根據需要加以增加或刪減,伸縮性強。民間小戲穩定的演出慣制和多變的藝術方法,使之擁有長久的藝術生命力。

5、天天有喜白二姐誰演的啊~

裡面沒有有喜這個人物,天天有喜的原名是劉海戲金蟾~陳浩民樵夫白梅瑛穆婷婷狐仙九妹
金不換譚耀文蟾蜍精,五毒之首
白玉英陳紫函狐狸精,白梅瑛的八姐
采蝶劉娜萍蜘蛛精,五毒排行老四
莫棋陸昱霖蜈蚣精,五毒中最弱,也是最善良的一位
知畫方數真蛇精,五毒排行第三,愛慕金蟾,同時也被魔蠍所欽慕
文琴鄧捷蠍子精,五毒中排行老二,心系排行老三的青蛇
白二姐陳秀麗白梅瑛二姐,以醫葯法術聞名
青女宮媛廣寒宮的仙女
兔兒神陳威翰雲游四方,道法無邊。兔兒神的化身,是掌管姻緣的神仙
劉張氏歸亞蕾劉楓的母親
紅狸貓宋達民狸貓精,狐氏家族的重臣,對狐家忠心耿耿
木斧神周明增----
白大王倪齊民

6、天天有喜有第二部嗎,什麼時候

天天有喜之人間有愛在橫店開機

7、劉海砍樵里的九狐仙各是誰扮演的

大姐(劉濤),二姐(尹吉),三姐(邊瀟瀟),五姐(沈詩雨內),九妹(宋佳玲)。大容姐三姐九妹是主要人物。五姐是其他六個里戲份最多的(最後去試劉海的那個就是五姐)。二姐也是被喊過的。至於其他的基本就露個臉而已,連四六七八的順序都不知道,何必知道她們是由誰扮演的。
最後頂九妹,實在是太美了。

8、天天有喜演員表二姐

裡面沒有有喜這個人物,天天有喜的原名是劉海戲金蟾~
陳浩民樵夫
白梅瑛穆婷婷狐仙九妹
金不換譚耀文蟾蜍精,五毒之首
白玉英陳紫函狐狸精,白梅瑛的八姐
采蝶劉娜萍蜘蛛精,五毒排行老四
莫棋陸昱霖蜈蚣精,五毒中最弱,也是最善良的一位
知畫方數真蛇精,五毒排行第三,愛慕金蟾,同時也被魔蠍所欽慕
文琴鄧捷蠍子精,五毒中排行老二,心系排行老三的青蛇
白二姐陳秀麗白梅瑛二姐,以醫葯法術聞名
青女宮媛廣寒宮的仙女
兔兒神陳威翰雲游四方,道法無邊。兔兒神的化身,是掌管姻緣的神仙
劉張氏歸亞蕾劉楓的母親
紅狸貓宋達民狸貓精,狐氏家族的重臣,對狐家忠心耿耿
木斧神周明增----
白大王倪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