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史上最牛的一場「高考」,產生了哪八位文壇大家?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高考(科舉考試)按部就班開考。
這一年的科舉考試,堪稱中國科舉史上的第一名榜。貢舉錄取的進士可謂群星閃耀,其中有不乏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物。
後人統計發現,好傢伙,這一場考試竟然誕生了8位文壇大家、9位當朝宰相。
東坡先生榜上有名,但只相當於進了211
當年,年僅21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他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而深受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賞識。隨後在殿試中,蘇軾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宋仁宗的賞識。
關於蘇軾的科舉,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傳說:
蘇軾參加科舉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對一份卷子非常欣賞,有意把他定為第一,但又以為是自己的學生曾鞏的,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後面。後來才知道,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而是蘇軾的。
其實,這個說法與事實不搭,是後人想當然編的。我猜,編這個故事的一定是「蘇粉」,還有「修粉」,總之是對蘇軾還有歐陽修從骨子裡膜拜的超級粉絲。
史書記載:歐陽修得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驚喜,欲擢冠多士,猶疑其客曾鞏所為,但置第二。
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蘇軾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為史書接著寫:蘇軾「復以《春秋》對義居第一,殿試中乙科」。
歷史真相是,蘇軾連前三名都沒進,只是中了進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靠前。
用現在的話說,考生蘇軾不僅沒考上北大、清華,而且連985的邊都沒摸著,頂多就算是進了211。
當然,這一點不影響東坡先生的形象。
考生硬角多多,文學家思想家一抓一大把
實際上,除了蘇軾、曾鞏這兩位大家,這一科金榜題名的還有不少後來的文壇大腕,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曾鞏的弟弟曾布。
甚至,落榜生中也有硬角:蘇氏兄弟的老爸蘇洵也是考生,只不過老人家臨場發揮不佳,連二本錄取線都沒過。
如果算上主考官歐陽修,這一次考試居然匯集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五位,除了那個不合群、當時還是某個地方小吏的王安石,大宋朝最會寫文章的幾乎都到齊了。
除了這幾位大文學家,這一科還出了兩位名氣不在他們之下的大思想家,一個叫程顥,另一個叫張載。
程顥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師從周敦頤,開創的理學思想與朱熹的學說並稱「程朱理學」,直接影響了之後近千年的中國人的思想;
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學創始人之一,其廟庭與周敦頤廟、邵雍廟、程頤廟、程顥廟合稱「北宋五子廟」,影響極為深遠。
考官超豪華,考生超有才
歸納起來,1057年的科舉考試有兩大特點。
一是考官陣容豪華。
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不用多講,北宋文壇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摯、韓絳、范鎮,都是當朝如雷灌耳的文學名家。
其餘的考官和工作人員也都是館閣文臣。
二是進士能人雲集。
這一屆進士集中了神宗、哲宗兩朝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經濟、文學、經學各方面都有獨領風騷的人物出現,除了前述的文學家,後來出任宰相的就有9人,文武雙全者也不少,在《宋史》留傳的就有24人,而且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跡的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全都在這一榜里。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呂惠卿、章惇、王韶、林希。
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協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極其出色的實幹家。
章惇官至宰相,不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兒章衡竟還是這一科的魁首——狀元。
王韶是北宋名將,官至樞密副使。
相對來說,林希的仕途有點背,他長期擔任中書舍人。這個官職不算高,但很重要,主管吏、戶、禮、兵、刑、工六房的各項文書,並負責為皇帝起草詔令。這個崗位不好玩,比如,他十分欣賞蘇軾,卻又不得不按老大的意思起草過貶斥蘇軾、蘇轍、司馬光等人的詔令,實在是違心之舉。因此,當代有研究者戲謔他為「北宋時期的姚文元」。
也許大夥會好奇,這一科的前三名都是誰呢?
狀元章衡,榜眼竇卞,探花羅愷。
雖然大夥可能不太熟悉,但都非等閑之輩。
比如,對狀元章衡,同屆考生蘇軾這樣評價他:「子平之才,百年無人望其項背。」老大宋徽宗趙佶給他的評語是:「內德溫純,外容莊重,翰苑詞宗,國家梁棟。」
尚不足一月,2020年的高考就要開考了。
誰能說這1071萬名考生中沒有藏龍卧虎之輩呢?
2、中國科舉制度的進化過程
補充樓上
wzhlc100| 二級
明清科舉完全成熟,分為四級。
府試,縣初試,府復試,道終試,考中者是秀才。秀才還不是官,但是可以免稅,而且見官不跪,有很多特權了。
鄉試,在省舉行,考中者是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已經可以做官,選官,但是要從七品以下做起,而且升遷十分困難。
會試,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考中者是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所有的貢士參加考試,分為三甲發榜,第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是"進士及第",這三人才是真正的進士。
第二甲若干,第四名稱傳臚。是"進士出身"。
第三甲若干,是「同進士出身"。
殿試考完後,第一甲三人及二甲的部分人,一般十人,直接進翰林院,另外剩下的還要再考一次,選拔優秀的人也進翰林院,這些人叫庶吉士。明代,只有翰林院的人才可以進內閣,做宰相。。。其餘的陞官也很慢的。。。
3、中國科舉史的介紹
《中國科舉史》是一部全面系統闡述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發展、演變歷史的專著,薈萃了作者二十多年研究科舉史之心得,堪稱是國內科舉史研究的總結性著作。
4、中國科舉制度的演變
隋文帝時開始試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太宗時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以後成為定製 北宋時科舉考試分為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 明清時期,為嚴格控制士人思想實行八股取士 1905年,晚清政府廢除科舉制 -
5、誰有 上海人民出版社多卷本《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劉海峰的《中國科舉史》和《科舉學導論》的PDF版嗎?
?
6、中國科舉史的全書目錄
第一章 科舉考試的淵源
第1節 「命鄉論秀士」:周代選舉的構想
第2節 中國文明史的一項新紀元:漢代察舉
第3節 州舉秀才、郡舉孝廉:魏晉南北朝察舉
第二章 科舉時代的開創
第1節 煬帝始建進士科:隋代科舉
第2節 春風得意馬蹄疾:唐代科舉
第3節 兵荒馬亂猶賦詩:五代科舉
第三章 科舉社會的出現
第1節 「無情如造化 至公若權稀」:北宋科舉
第2節 經術治國與文學造士:南宋科舉
第四章 科舉魔力的體現
第1節 「蕃漢不同治」:遼代科舉
第2節 從南北選到南北通選:金代科舉
第3節 左榜與右榜:元代科舉
第五章 科舉制度的鼎盛
第1節 「非科舉毋得與官」:明初科舉
第2節 八股文與貢院的定型:明中期科舉
第3節 「科舉,天下之公」:明後期科舉
第六章 科舉命運的終結
第1節 「國家掄才大典」:清初科舉
第2節 「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科舉革新
第3節 「沉舟測畔千帆過」:科舉制度的廢止
附錄一 歷代登科表
附錄二 中國科舉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