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直發劉海 » 劉海濤南豐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劉海濤南豐

發布時間: 2021-03-14 00:55:17

1、杜海濤喜歡吳昕嗎?

喜歡吧,畢竟也是好朋友啊,但這種喜歡可能只是朋友間的依賴吧,不是戀人之間的愛。如果有關注他們上別的綜藝就能明顯看出來

2、2009年蘇州張家港地區中考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

一、2009年梁豐高中分配計劃數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分配數 學校代碼 學校名稱 分配數
3601 港口學校 4 3619 晨陽學校 5
3602 鳳凰中學 9 3620 市二中 19
3603 塘橋初級中學 7 3621 市三中 6
3604 妙橋中學 7 3622 暨陽湖實驗學校 7
3605 鹿苑中學 6 3623 市五中 4
3606 南豐中學 10 3624 市六中 5
3607 兆豐初級中學 6 3625 市七中 4
3608 東沙學校 1 3626 市八中 7
3609 崇實初級中學 11 3627 市一中 16
3610 三興初級中學 8 3628 常陰沙學校 4
3611 合興初級中學 7 3629 梁豐初級中學 40
3612 錦豐初級中學 10 3630 外國語學校 50
3613 大新中學 6 3631 常青藤實驗中學 90
3614 護漕港初級中學 7 3641 金城學校 0
3615 港區初級中學 9 3642 陽光學校 0
3616 南沙中學 6 3643 紅蕾學校 0
3617 雙山學校 2 3645 旭東學校 0
3618 新塍初級中學 8 合計 381

二、梁豐高中提前錄取考生名單:
准考證號 姓名 性別 畢業學校
0936010150 陳科 男 港口學校
0936010161 褚旭升 男 港口學校
0936010138 譚潔 女 港口學校
0936010042 殷超 男 港口學校
0936020326 宋慶南 男 鳳凰中學
0936020243 陶夢霞 女 鳳凰中學
0936020293 徐韻代 女 鳳凰中學
0936020342 韓露 男 鳳凰中學
0936020278 左翠翠 女 鳳凰中學
0936020217 戴穎琪 女 鳳凰中學
0936020005 馬敏嘉 女 鳳凰中學
0936020165 姚芳婷 女 鳳凰中學
0936020124 王健 男 鳳凰中學
0936030012 季冰 男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30005 范雨琳 女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30101 付喻 女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30251 龐晗 男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30076 朱幸運 女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30200 曹靈 女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30183 錢飛升 男 塘橋初級中學
0936040087 陶麗妍 女 妙橋中學
0936040050 顧佳煥 男 妙橋中學
0936040249 張超 男 妙橋中學
0936040088 王耀明 男 妙橋中學
0936040183 李陽 男 妙橋中學
0936040267 徐歡 女 妙橋中學
0936040110 陳靜燕 女 妙橋中學
0936050016 仲帆 女 鹿苑中學
0936050050 錢佳歡 女 鹿苑中學
0936050033 黃裕 男 鹿苑中學
0936050077 朱佳怡 女 鹿苑中學
0936050059 辛子安 男 鹿苑中學
0936050052 張之旖 女 鹿苑中學
0936060029 劉雅媛 女 南豐中學
0936060215 龐靜怡 女 南豐中學
0936060391 朱龍邦 男 南豐中學
0936060367 崔華磊 男 南豐中學
0936060098 丁佳成 男 南豐中學
0936060413 張宇 男 南豐中學
0936060257 張文豪 男 南豐中學
0936060053 楊丹 女 南豐中學
0936060197 馮泰一 男 南豐中學
0936060311 黃佳玉 女 南豐中學
0936070173 陳彥良 男 兆豐初級中學
0936070225 韓英 女 兆豐初級中學
0936070046 倪夢瑤 女 兆豐初級中學
0936070055 俞倩 女 兆豐初級中學
0936070021 李瑤 女 兆豐初級中學
0936070221 施偉 男 兆豐初級中學
0936080041 秦浩 男 東沙學校
0936090012 石婷婷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009 周新童 男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330 郭壹 男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379 馬陸園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285 施君怡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151 王蕾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383 徐天然 男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254 王啟敏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091 季瓊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196 黃佳瑜 女 崇實初級中學
0936090298 譚家豪 男 崇實初級中學
0936100021 邵文靜 女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113 樊博義 女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279 陳沖 男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047 黃帥 女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216 黃勇 男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231 曾磊 男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085 蔡莉 女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00164 樊博文 女 三興初級中學
0936110136 耿媛媛 女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10131 陶騰鷹 女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10287 盧鑫豪 男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10100 顧燁 女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10172 丁薛曄 女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10238 陳鈺 女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10059 陳旭凱 男 合興初級中學
0936120369 姚立 男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045 何蘇潁 女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206 王程程 女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040 王曉輝 男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398 張知鑫 男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330 史俊傑 男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238 袁靜怡 女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011 黃燕 女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220 蔡健 男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20086 趙斌 男 錦豐初級中學
0936130187 趙振宇 男 大新中學
0936130183 陳科 女 大新中學
0936130217 錢毓 女 大新中學
0936130182 馮唯一 男 大新中學
0936130214 繆佳婷 女 大新中學
0936130231 李金 女 大新中學
0936140082 陳劍蘭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096 李夢嬌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144 陳嘉慧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062 黃鑫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231 宋晨 男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218 陳莉君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086 丁曉萍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40252 姚瑤 女 護漕港初級中學
0936150015 趙志紅 女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018 張恆 男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045 黃小波 女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282 孫潔 女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066 顧宇鵬 男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210 朱曉軍 男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176 王鵬 男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055 周敏程 女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50131 唐榕 女 港區初級中學
0936160014 潘琦 女 南沙中學
0936160097 曹瑜 女 南沙中學
0936160166 瞿勝民 男 南沙中學
0936160010 王子津 男 南沙中學
0936160173 陳可彥 女 南沙中學
0936160028 許瀟 女 南沙中學
0936170040 徐樂臻 女 雙山學校
0936170029 王娟 女 雙山學校
0936180342 陸海全 男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114 許文俊 男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071 夏春婷 女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122 朱東輝 男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209 周曉坤 男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327 高穎菲 女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054 陳超 男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80312 林嘉璽 男 新塍初級中學
0936190010 李軼琦 男 晨陽學校
0936190080 練劍銀 男 晨陽學校
0936190069 翟建成 男 晨陽學校
0936190092 余靜 女 晨陽學校
0936190124 陳玲 女 晨陽學校
0936200141 盛舒蕾 女 市二中
0936200089 李源 男 市二中
0936200134 邵越 男 市二中
0936200073 陳歆璽 女 市二中
0936200115 周天瑜 男 市二中
0936200085 朱前程 男 市二中
0936200032 連錚 男 市二中
0936200107 黃振宇 男 市二中
0936200192 李欣宜 女 市二中
0936200505 宋琦 女 市二中
0936200111 施玥 女 市二中
0936200007 徐淼 女 市二中
0936200041 王越 女 市二中
0936200193 許嘉瑋 女 市二中
0936200172 趙睿 男 市二中
0936200015 黃加豪 男 市二中
0936200640 徐略鈞 男 市二中
0936200084 徐珺 女 市二中
0936200025 徐曉涵 女 市二中
0936210049 薛曉陽 女 市三中
0936210211 戴新芋 女 市三中
0936210131 戴偉 男 市三中
0936210115 郭燕 女 市三中
0936210024 浦立雲 男 市三中
0936210028 徐蒙丹 女 市三中
0936220083 惠曉蓓 女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20046 閔燁 女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20086 馮傑 男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20061 姚唯一 男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20056 康萍 女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20039 陸孫男 女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20132 錢力 男 暨陽湖實驗學校
0936230081 程慶保 男 市五中
0936230172 包珊珊 女 市五中
0936230135 徐留剛 男 市五中
0936230059 丁佳喜 女 市五中
0936240051 趙逸凡 男 市六中
0936240139 王勵 女 市六中
0936240120 高苗 女 市六中
0936240149 張新 男 市六中
0936240151 丁俐雯 女 市六中
0936250155 曹貝 男 市七中
0936250047 秦超 男 市七中
0936250062 許雨晨 男 市七中
0936250080 繆維丹 女 市七中
0936260243 嚴佳慧 女 市八中
0936260232 王海霞 女 市八中
0936260240 陸駿 男 市八中
0936260242 陸恬恬 女 市八中
0936260217 陳怡歡 女 市八中
0936260250 金輝 男 市八中
0936260226 李花 女 市八中
0936270333 徐寅 男 市一中
0936270590 黃亞婷 女 市一中
0936270534 李佳蕾 女 市一中
0936270482 蔡宇 女 市一中
0936270569 王牛頓 男 市一中
0936270544 曹江翎 女 市一中
0936270561 賈昊 男 市一中
0936270538 丁佳琦 女 市一中
0936270580 劉佳 女 市一中
0936270552 邵聖丹 女 市一中
0936270586 葉璞 女 市一中
0936270535 高怡 女 市一中
0936270564 張勝傑 男 市一中
0936270588 顧丹潔 女 市一中
0936270575 錢迪 男 市一中
0936270584 嚴驕 女 市一中
0936280090 馬佳怡 男 常陰沙學校
0936280094 聞卓 女 常陰沙學校
0936280045 徐佳輝 女 常陰沙學校
0936280098 陸宋靜 女 常陰沙學校
0936290100 王靚靚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3 黃思語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91 劉馨憶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8 孫寧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4 侯煜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83 孫宸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11 楊德馨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6 湯靜天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0 楊藝琳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99 陳靚靚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0 徐嘉悅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97 錢豪楠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8 方夢雪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01 任治中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02 杜軼琦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6 姚佳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96 何訪淋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84 張曉琦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07 汪澤鑫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10 孫悅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18 陸廷飛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3 樊錚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7 羅立盛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87 錢夢濤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9 陸昕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9 徐煒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86 李潔珣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93 朱佳楠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04 張芝婷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30 顧許嘉成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113 倪豪宇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56 季佩韋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59 賈瑋瑋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2 徐彪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64 王數藝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57 季佩弦 男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26 陳曦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90 顧蒙泰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72 陳慧娟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290034 許茜 女 梁豐初級中學
0936300326 鄔文懷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83 沈劍偉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63 錢夢星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99 顧心怡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16 潘楚珣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60 孫濤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009 許怡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91 楊佳琪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58 李瑤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03 徐嘉佳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48 周至奕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88 朱一玫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08 錢琦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81 丁慧琳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046 李圳鋒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79 盧菁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78 顧倩雲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014 劉沁舒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74 樊澤遠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06 張禮榮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92 陳楠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98 陸文華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57 黃詩琪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23 王宇超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33 龐婉蓉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62 徐彥琨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34 李燁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32 王菁雲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038 章舒怡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76 秦怡婷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46 俞珊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55 茅雨婷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50 李金輝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07 汪璐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073 俞春音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64 梅雨婷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41 童麗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28 周薇娜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09 許凱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99 陳磊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57 侯穎倩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42 邢嘉怡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111 徐雪晴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61 高一堯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002 陳夢怡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58 蔡佳楠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33 倪蘊哲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20 徐曾 男 外國語學校
0936300352 孫東珣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00290 陳翀 女 外國語學校
0936310041 黃欣怡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21 成子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73 陳佳嶺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80 李婧怡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51 張盈澄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57 周佳潤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11 吳安琳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27 張子豪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27 高燕語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48 周雨薇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71 高民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40 朱佳麗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34 曹瑩琦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49 陳雨嬌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39 徐冰心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47 陸陽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65 王嘉陸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94 王泱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53 李丹陽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17 黃海濤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09 季君理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17 陳卓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17 陸天偉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64 杜文輝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08 趙越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40 沈思詩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92 謝小芳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39 周妍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34 許逸達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18 龔思遠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26 胡銘超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01 朱周豪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34 許君凱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31 章倚玲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39 王月如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23 殷佳煒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09 宋人傑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69 錢若渝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86 朱嘉涵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66 劉雨薇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78 王俊濤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65 黃金波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86 秦顧藝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40 李溢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60 孫佳偉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77 何家希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75 歐心怡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93 許眾澤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68 周圓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09 高菲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50 殷潔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59 陸開誠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19 殷商珉珉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80 龐聖傑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34 吳迪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04 蔣舒媛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12 耿一超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15 徐文藝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06 鄧博一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69 徐涵笑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90 陸雨婷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92 張蓉蓓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55 朱力航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41 朱瑩芝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48 許萬辰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32 吳毅超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27 范加義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83 陸之豪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28 沈凌霄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38 陳家樂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19 劉瀾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54 鄒佳珉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95 成龍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06 徐揚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52 陳天琪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35 顧志偉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73 陳海濤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04 張哲遠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76 范佳偉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84 錢佳蕾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56 何嘉偉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48 鮑晗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57 王潔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23 姚周力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416 龐嘉越成 男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51 陸夢秋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377 顧舒欣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20 蔣夢璇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013 劉思琪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151 丁文濤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0936310244 張賽盛 女 常青藤實驗中學

請上述考生於6月28-29日到梁豐高級中學報名。

3、我姓譚我的下一輩是洋字輩

譚姓:

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並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攜幾名手下(逃亡到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由於時代的變換,山東周邊地區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將譚姓命名為本姓)

1起源編輯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後,嬴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南,一支遷途隊改姓譚。[1]
來源三
源於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將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稱譚子。(此來源基本屬實,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為虛假)
來源四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來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2]
來源六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來源七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
以上內容存在都屬實,及全虛假的極端情況,也存在幾條同時屬實的狀況。

2歷史編輯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章丘縣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3分布編輯
歷史上的遷徙與分布
先秦時期,譚姓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譚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唐朝時譚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體也由北方移入了華南地區。唐宋元之際的幾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譚姓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時期,山東地區向東北的移民,以及清滿洲八旗漢化過程的加速,形成了膠東和遼東兩半島的譚姓群。最終造就了當代我國南北譚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譚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計算周邊地區),約佔全國譚姓人口的59%。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這兩省譚姓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山東、河北、湖北,這五省的譚姓又集中了22%。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湘、粵、贛、川譚姓大聚集區。
明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譚姓人口增長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明朝時期,湖南仍為譚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江西,這四省譚姓大約占譚姓總人口的75%,其次分布於湖北、江蘇,這兩省的譚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間,譚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向西遷移。全國仍以湖南為中心,形成了湘、粵、川、贛譚姓大聚集區。
當代分布與圖譜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870萬,為全國第六十五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14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譚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布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六省市的譚姓又集中了29%。湖南為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2%。全國重新形成了湘粵桂、川渝鄂兩大塊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譚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譚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是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湘粵桂渝、貴州大部、四川東部、雲南東端、鄂贛大部、內蒙古東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譚姓人群。在雲川大部、貴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東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譚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居住了大約28%的譚姓人群。[3]

4堂號編輯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端潔堂:典自宋朝譚世勣。譚世勣,長沙人,字彥成。官至禮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欽宗幸其營,譚世勣為隨駕大臣。張邦昌僭位,責令出仕,譚世勣稱疾不出,絕食而死。後贈端明殿學士,謚端潔。後人用「端潔」作為堂號,以紀念這位節操高潔的譚氏先人。

5郡望編輯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6家譜編輯
山東:鄆城縣有個郭譚村,全村為譚姓,還有其他鄉鎮也有正村譚姓家族。濰坊安丘市有村「譚家秋峪村」,村內全部姓「譚」而排除外姓,為譚氏諱真後代。洪武年間,山東大旱,瘟疫四起而遷至此地,有《譚氏家譜》藏於村內,原本下落不詳,後世有增補本。
江蘇:武進毗陵缸巷譚氏宗譜
浙江:蕭山蕭邑譚氏宗譜十二卷、嘉興譚氏宗譜十卷、嘉興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譚氏宗譜四卷 沔陽譚氏宗譜六卷
陝西:陳倉譚家堡譚氏宗譜藏於三卷 宗譜一本
江西:南豐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長沙譚氏續修族譜二十卷,寧鄉譚氏族譜十卷,寧鄉譚氏家譜二十五卷,攸縣澤田譚氏七修族譜二十二部,茶陵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湘西譚氏六升堂支譜十六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學前譚氏三修支譜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譚氏續修支譜六卷,湘潭譚氏家譜十六卷,湘潭澗子塘譚氏七修族譜十六卷,湘潭中湘譚氏續修族譜七卷,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三十二卷,湘鄉湘西七星橋譚氏族譜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譚氏四修族譜十卷,湘鄉田樂堂譚氏族譜(卷數不清),湘鄉上湘塘灣譚氏六修支譜[4] 七卷九冊。
湖南常寧蓬塘譚氏家譜:元真輝祖德孝義重仁倫
地區不明:望仙譚氏宗譜(卷數不清)、譚氏族譜不分卷、仁源譚氏續修支譜不分卷、富溪譚氏族譜殘不分卷、天河譚萬庄長房系譜不分卷

7歷史名人編輯
譚嗣同
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為巡撫。譚嗣同不僅飽讀經書,而且遍歷南北各省,足跡踏至新疆、台灣諸地。游歷中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留連忘返倍加熱愛,對列強蹂躪奴役下的民眾災難倍感痛心疾首。面對滿目瘡痍日趨衰落的中華民族,他冥思苦索著挽救良策,終於從西方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學說中找到了變法圖強的道路,形成了變法維新思想。這一思想自中法戰爭萌芽,至中日甲午戰爭後迅速發展。 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譚嗣同來到世上僅僅33個春秋,他用鮮血與生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間雖短,但留給後人的東西卻十分豐富。一部《仁學》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進步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變法雖敗,但其不屈不撓以生命喚醒國民的精神永存。
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930年),字組庵,湖南茶陵縣人,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第一任行政院院長。1880年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1904年中進士、他二十八歲點翰林,授翰林院編修,後與時偕行,支持立憲;辛亥鼎革,又贊成革命,追隨孫中山,後與汪精衛合作,又與蔣介石結盟,直至逝世。且廣交遊,有「葯中甘草」之譽;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善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著有《祖盦詩集》、《慈衛室詩草》、《祖盦詩稿》等。
譚平山
譚平山(1886-1956),又名譚彥祥、譚鳴謙、譚聘三,廣東高明人。1909年在兩廣優級師范學校學習期間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開始投身於反對清政府的宣傳活動。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譚平山當選為改組後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和組織部部長。
1927年8月,譚平山與周恩來、朱德、賀龍、惲代英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起義失敗後流亡港澳。因他參加南昌起義,武漢國民黨中央於1927年8月8日開除譚平山的國民黨黨籍。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回到武漢,投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冬,在香港出席了李濟深、何香凝等人組織召開的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48年初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委。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並參加了10月1日的開國大典。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監察部前身)主任等職。。
譚紹光
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槍隊,後又轉戰太倉、崑山,屢創敵軍。1863年在蘇州被叛徒刺死。
譚綸
明代抗倭名將,江西宜黃人,嘉靖進士,初任台州(今浙江臨海)制服,練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福建,率戚繼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內倭寇。隆慶元年(1567年)總督薊遼,與戚繼光訓練部隊,加強北方防務。他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餘年,與戚繼光共事齊名,號稱「譚戚」。
譚元春
文學家,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鍾惺同為「竟陵派」創始者。論文強調性靈,提倡幽深孤峭的風格。主有《譚有夏合集》。
譚夫吾
戰國時期人物,曾以無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譚政
1906年出生,原名譚世銘。湖南湘鄉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特務營任文書、書記。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一團秘書,紅四軍軍委秘書長、軍政治部訓練部部長,紅十二軍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副主任,陝甘寧晉綏聯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南軍區暨第四野戰軍第三政委兼幹部管理部部長,中南局第一副書記,華南分局第三書記,華南軍區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軍委常委、顧問,國防部副部長,中央監委副書記。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法制委員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11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譚震林
1902—1983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新四軍老戰士。湖南攸縣人。青少年時期當過裝訂工人、書店學徒。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茶陵縣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秋上井岡山,任中共茶陵縣委書記、縣蘇維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贛特委代理書記,不久任書記。1929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二縱隊黨代表,第四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政治委員等職,為建立和鞏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初任紅十二軍政治委員,1932年任福建軍區司令員。1933年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開展的反「羅明路線」斗爭中受打擊,調國家保衛局任科長。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軍事部長。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南方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新四軍第三支隊副司令員、政治委員,堅決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發動群眾、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是皖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並兼中共蘇南區黨委書記。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軍第二師政治委員兼任中共淮南區黨委書記,領導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斗爭。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初期,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副書記,華中軍區副政治委員、華中野戰軍政治委員,1946年7、8月間,與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在蘇中地區同國民黨軍隊作戰,取得了七戰七捷的重大勝利。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同年冬兼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與許世友指揮部隊在山東內線作戰,和華東野戰軍外線作戰兵團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山東根據地的重點進攻。1948年9月濟南解放後,任濟南特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1948年11月,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兼第七兵團政治委員。在淮海戰役中任前敵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戰役的領導和指揮。1949年5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區政治委員。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1952年秋任華東局第三書記、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員會主任等職,為新解放區的清匪反霸、土改鎮反、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調中共中央任副秘書長兼中央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62年10月後兼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主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受到殘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來工作,當選為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七、八、十、十一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並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譚詠麟
譚詠麟(1950年8月23日-)綽號「譚校長」,為已故足球名宿譚江柏之子,生於香港,籍貫廣東新會,香港流行樂壇的殿堂級歌手之一,音樂人與電影演員,60年代末為失敗者樂隊成員,1973年任溫拿樂隊主音歌手,1979年單飛後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反斗星》,1981年憑《假如我是真的》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1984至1985年初推出的三張唱片《愛的根源》,《霧之戀》,《愛情陷阱》被譽為"愛情三部曲",1984-1987年連續四屆奪得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之後退出領獎。1996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為美國百老匯牆面兩名華人照片之一。
譚詠麟

8宗祠聯編輯
四言通用聯
七齡登第;
三策攄奇。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神童」譚昭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勛(字彥成,長沙人)事典。
宣猷邊塞;
錫春土茅。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末長沙人譚世勛,字彥成,元符年間進士,歷官郴州教授、秘書省正字。曾扈從皇帝到金兵帥帳,以十條理由說金兵進軍之弊、講和之利。張邦昌建傀儡政權稱「楚帝」時,請他直學士院,他以病為借口不上任。著有《師陶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滁州人譚淵,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間襲父親譚勝的職務,任燕山衛副千戶。後跟從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奪九門,破雄縣,立有戰功。土茅,土階茅屋,以土為階,以茅草蓋屋。指居住簡朴。
土茅錫券;
邊塞宣猷。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下聯互易),上聯典指明代副千戶譚淵,滁州人。有膂力,引兩石弓,發無不中,從燕王起兵,奪九門,破雄縣,驍勇善戰,夾河之戰中,以馬蹶被殺,謚壯節。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勛,元符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後扈駕至金帥帳,以十害說其用事者,言講和之利,詞意中激,金人聳聽。
六言通用聯
七歲能登上第;
三子盡作大夫。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譚昭寶,相傳七歲應童子試而登上第。下聯典指北宋始興人譚佚,皇祜年間進士,三個兒子也都成為名大夫。
仙客練月得到;
烈婦漬血留痕。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譚峭煉丹得道,後仙去。下聯典指宋譚氏婦趙氏為元兵所害,血濺殿楹,如婦人抱嬰兒狀。
七言通用聯
十載父子雙進士;
一時兄弟兩將軍。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元符進士譚世勛與其父譚申政和進士,其間時隔約十年。本聯可作譚姓家祠聯。下聯典指元代帥左都監譚資榮,以其弟資用攻汴梁有功,舉資用代其職。
為人樹起脊樑鐵;
把卷撐開眼海銀。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自題聯。
頗有清香留畫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譚延闓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光緒進士譚延闓自題聯。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聽鯤化海濤翻。
——五代·譚用之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五代詩人譚用之《送友人歸青社》詩句聯。
竹徑支分班玉筍;
江灣族聚躍金麟。
——佚名撰廣東省英德市英城鎮江灣村譚氏宗祠聯
據譚氏族譜載,其入英始祖譚嗣敬於洪武十二年(1379年)「自南京住機遷茲英土竹逕都(今大站鎮樟灘管理區果樹頭村)居住」。譚嗣敬於洪武十九年獲貢,曾出任浙江慈溪縣令(見《韶州府志》、《英德縣志》)。六世祖譚竹坡約於明嘉靖初年,攜室來村創業。至乃孫譚亮采(字熙台以武舉人資格出任湖南湘鄉、善化兩任知縣)在村中毗鄰而建乃兄雲台及自身祠兩座,於是,譚姓遂為村中望族。長房雲台祠於1992年重修。據譚姓族譜稱,其遠祖「可奕公於唐咸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祿公,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圍落籍。」「湘省譚氏之盛,居全國之冠。蓋可奕公元孫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遷江西虔州,復遷廣東落籍外,其餘十七宏後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譚氏尤稱巨族,民國偉人譚延闓屬焉。」該譜又稱:「考譚氏有虔翁,諱崇紀,號宏帙。誥贈資政大夫。原由湖廣遷居江西堯州虔化縣西俊村。今屬贛州,隋唐稱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亂,於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眾裔遷居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寧靜後復遷於虔。至何時再來廣東,未有記載,大約在洪公(虔公長子,登進士,任廣州儒學提舉)出任廣州時間耳。」據此可知,譚宏帙乃隨子遷粵,成為譚氏之「入粵始祖」。
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攬湖海英豪,力維時局;
勖沅湘子弟,共贊中華。

4、求第一批和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目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名單
第二批國度級是物資文明遺產名目傳承己名復
第二批國度級是物資文明遺產名目
551名代表性傳承己名復
(排名不總後前)
民間音樂(104名)
1 Ⅱ-2 河直民歌 山西省河直縣 辛表師 男 69
2 呂桂英 女 66
3 Ⅱ-3 蒙今族少調民歌 內受古自治區 巴德瑪 女 67
4 額夜格吉德瑪 女 75
5 莫德格 兒 75
6 寶音德力格爾 女 74
7 Ⅱ-8 衰國山歌 江西省衰國縣 疾盛暫 男 81
8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陳家珍 女 72
9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余耀南 男 69
10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吳志輝 男 68
11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唐寶山 男 58
12 Ⅱ-15 石柱土家?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劉永斌 男 66
13 Ⅱ-16 巴山負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陳治華 男 62
14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瀘火縣 王 弊 男 78
15 Ⅱ-20 花兒(松叫岩花兒會) 苦肅省戰政縣 馬金山 男 58
16 花兒(嫩爺山花兒會)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馬失林 男 58
17 花兒(丹麻土族花兒會) 青海省互幫土族自治縣 馬亮山 女 58
18 花女(七表寺花兒會) 青海省民跟回族洋族自治縣 趙存祿 男 77
19 張英芝 父 60
20 花兒(瞿曇寺花兒會) 青海省樂皆縣 王存福 男 55
21 花女(寧冬回族山花女) 寧冬回族自治區 馬師林 男 65
22 Ⅱ-21 藏族推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切吉卓瑪 女 65
2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專市 蒲章俊 男 62
24 Ⅱ-25 北溪號子 沉慶市黔江區 楊側澤 男 58
25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潘中民 男 70
26 Ⅱ-27 川北薅草鑼泄 四川省青川縣 王紹廢 男 65
27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仄縣 吳品仙 女 62
28 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 吳光祖 男 63
29 覃奶號 男 62
3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 吳野廢 男 65
31 貴州省黎平縣 吳玉竹 女 40
32 Ⅱ-30 哈僧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車 格 女 42
33 陳習娘 男 42
34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前寶雲 男 65
35 阿家文 男 68
36 Ⅱ-32 這坡壯族官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這坡縣 羅景超 男 64
37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討院 鄭珉西 男 84
38 鮮少林 男 75
39 吳 釗 男 72
40 姚婆紅 男 59
41 劉赤鄉 男 69
42 李 ? 男 92
43 吳武光 男 61
44 林敵仁 男 69
45 李祥霆 男 67
46 龔 一 男 66
47 Ⅱ-35 受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全?寶力高 男 63
48 Ⅱ-36 蒙今族四胡音樂 內受古自治區通遼市 吳雲龍 男 72
49 特格怒都楞 男 72
50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賀德義 男 54
51 李金海 男 59
52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造技能 四川省茂縣 龔代仁 男 73
53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 劉振義 男 93
54 Ⅱ-40 江南絲竹 下海市 陸秋齡 男 86
55 周 皓 男 78
56 Ⅱ-41 海州五小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趙紹康 男 82
57 劉少蘭 女 68
58 Ⅱ-42 嵊州奏樂 浙江省嵊州市 尹過祥 男 78
59 Ⅱ-43 船山鑼鼓 浙江省船山市 高如歉 男 70
60 Ⅱ-44 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福築省福州市 舊英木 男 74
61 Ⅱ-45 魯東北宣傳樂 山東省嘉祥縣 伊單回 男 59
62 Ⅱ-46 板尾直 河南省南陰市 宋光師 男 66
63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險陵區 黃太柏 男 72
64 Ⅱ-48 枝江官間奏樂樂 湖南省枝江市 杜海濤 男 73
65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台山市 鮮哲淺 男 69
66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 黃義孝 男 72
67 廣東省汕尾市 林破言 男 72
68 楊秀暗 男 74
69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羅國龍 男 65
70 Ⅱ-52 吹挨(交龍奏樂) 重慶市巴南區 唐佑倫 男 47
71 吹擊(金橋吹挨) 重慶市萬盛區 張登土 男 44
72 Ⅱ-53 梁平癩子鑼泄 沉慶市梁仄縣 劉民勝 男 52
73 Ⅱ-54 土家族擊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羅仕碧 男 76
74 田隆疑 男 66
75 Ⅱ-55 河北宣傳樂 河北省永年縣 劉紅升 男 77
76 Ⅱ-59 冀中笙管樂
(伸家營音樂會) 河北省固安縣 馮月池 男 81
77 冀西笙管樂
(高洛音樂會) 河北省淶水縣 蔡玉潤 男 53
78 冀西笙管樂
(高橋音樂會) 河北省霸州市 尚教智 男 60
79 冀外笙管樂
(勝芳音樂會) 河北省霸州市 胡德暗 男 74
80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王芳仁 男 77
81 賤州省貞歉縣 王永占 男 66
82 Ⅱ-61 東危飽樂 陝西省 趙庚辰 男 89
83 瞅景昭 男 61
84 田外禾 男 64
85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冬回族自治區 馬蘭花 女 68
8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南京市 弛標廢 男 84
87 Ⅱ-68 蘇州玄妙觀講學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毛良擅 男 79
88 薛桂元 男 90
89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 故疆維吾爾從亂區 玉葷甫?托分提 男 55
90 阿布去提賽回 男 50
91 吞僧莎?薩推依丁 女 63
92 黑斯曼?艾購提 男 48
93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吞魯番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擅縣 買購提?吾拉音 男 58
94 吞爾遜?司馬義 男 58
95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哈稀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稀地域 艾賽提?莫分塔爾 男 69
96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麥蓋提縣 玉蘇果?亞亞 男 66
97 阿不皆吉力力?肉孜 男 73
98 Ⅱ-71 南音 福築省泉州市 黃淑英 子 65
99 蘇統謀 男 68
100 吳彥制 男 81
101 丁火渾 男 71
102 蘇詩永 男 63
103 夏永西 男 62
104 禍修省廈門市 吳世安 男 58
民間舞蹈(72名)
序號 項綱
編碼 名目名稱 申報地域或復位 代表性傳承己
姓名 性別 年紀
1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高洪偉 男 38
2 Ⅲ-2 秧歌(昌黎天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周賀華 男 69
3 於振江 男 63
4 秧歌(鼓子秧歌) 山東省商河縣 楊克勝 男 61
5 秧歌(膠州秧歌) 山東省膠州市 吳英民 男 52
6 秧歌(海陽大秧歌) 山東省海陽市 王 領 男 88
7 鞠洪鈞 男 81
8 秧歌(陝北秧歌) 陝西省綏德縣 李刪恆 男 79
9 Ⅲ-3 井陘推花 河北省井陘縣 武新齊 男 66
10 Ⅲ-4 龍舞(銅梁龍舞) 重慶市 黃廷炎 男 66
11 龍舞(汕頭滾天金龍) 廣東省汕首市 黃銳勝 男 64
12 龍舞(幼衰百葉龍) 浙江省消興縣 聊大明 男 58
13 龍舞(奉化布龍) 浙江省奉化市 鮮言邦 男 46
14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 四川省瀘縣 羅德書 男 58
15 Ⅲ-5 獅舞(徐水獅舞) 河北省疾火縣 王弊奸 男 64
16 獅舞(地塔獅舞) 山西省襄汾縣 李登山 男 61
17 獅舞(黃沙獅子) 浙江省臨海市 王曰敵 男 58
18 獅舞(廣東醉獅) 廣東省遂溪縣 李恥仔 男 42
19 Ⅲ-6 花飽燈(蚌埠花癟燈) 危徽省蚌埠市 馮邦佩 男 93
20 鄭九如 男 88
21 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安徽省鳳台縣 陳敬芝 男 88
22 花癟燈(潁下花泄燈) 安徽省潁下縣 王傳後 男 85
23 Ⅲ-7 儺舞(南歉跳儺) 江西省南豐縣 羅會武 男 68
24 儺舞(婺源儺舞) 江西省婺源縣 胡振乾 男 75
25 Ⅲ-8 英歌(普寧英歌) 廣東省貼陽市 陳回領 男 50
26 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汕尾市 楊 衛 男 75
27 Ⅲ-9 高蹺(海城高蹺) 遼寧省海鄉市 邢傳佩 男 54
28 Ⅲ-10 永新矛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吳三桂 男 60
29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楊息梁 男 69
30 Ⅲ-13 安塞腰癟 陝西省安塞縣 曹懷恥 男 68
31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張萬玖 男 56
32 Ⅲ-15 蘭州太平鼓 苦肅省蘭州市 繆側領 男 52
33 Ⅲ-17 土野族晃手舞 湖南省湘西洋家族苗族
自治州 田仁疑 男 74
34 張亮光 男 69
35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消陽土家族自治縣 覃自朋 男 66
36 張言科 男 60
37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次仁旺堆 男 51
38 江 措 男 57
39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達珍區批 男 76
40 疾桂蓮 女 63
41 鍋庄舞(昌皆鍋庄舞) 西躲從亂區 緊凶扎東 男 69
42 洛松江村 男 70
43 鍋庄舞(玉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昂減措 男 63
44 Ⅲ-21 寒巴舞(丁青冷巴) 西躲自治區 丹刪曲塔 男 65
45 四郎曲珍 女 60
46 冷巴舞(這曲比方丁嘎寒巴) 嘎 鳥 男 39
47 Ⅲ-22 夜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躲自治區 喇嘛?次仁 男 87
48 喇嘛?米瑪 男 74
49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 貴州省丹寨縣 李金英 子 42
50 余貴周 男 42
51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 賤州省繳雍縣 王景才 男 39
52 Ⅲ-24 晨鮮族工樂舞(象帽舞) 凶林省延邊晨鮮族自治州 金暗秋 男 49
53 Ⅲ-25 木鼓勵(正排苗族木飽舞) 賤州費台江縣 萬政武 男 56
54 Ⅲ-26 銅鼓勵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陸孝宗 男 58
55 黃倒武 男 62
56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北省瑞麗市 約 相 男 59
57 旺 臘 男 62
58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那仁謙都拉 男 61
59 Ⅲ-30 湘西苗族鼓勵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洪強盛 男 71
60 石逆民 女 58
61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今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彭英威 男 74
62 Ⅲ-32 黎族挨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黃家遠 男 84
63 Ⅲ-33 卡斯達暖舞 四川省白水縣 斯夕假 男 82
64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熊自義 男 66
65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北費武山壯族苗族從亂州 鍾地珍 兒 61
66 楊應金 男 54
67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僧族彝族自治州 施萬恆 男 60
68 Ⅲ-39 山南昌因卓舞 西藏自治區 索 朗 男 33
69 邊巴次仁 男 44
70 Ⅲ-40 洋族於菟 青海省共仁縣 阿 吾 男 57
71 Ⅲ-41 塔凶克族鷹舞 故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濕塔吉克自治縣 庫爾班?托分塔什 男 76
72 購寒木汗?阿天力 女 54
傳統戲劇(304名)
序號 項綱
編碼 項綱名稱 申報地域或雙位 代表性傳承我
姓名 性別 年紀
1 Ⅳ-1 崑曲 江蘇省 張繼青 女 68
2 王 芳 子 44
3 浙江省 林地理 男 71
4 汪世瑕 男 66
5 林替林 男 43
6 上海市 蔡倒仁 男 66
7 計鎮華 男 64
8 倪傳鉞 男 100
9 梁谷音 女 65
10 張洵澎 女 66
11 劉同龍 男 67
12 岳美緹 男 66
13 張動嫻 女 58
14 北京市 侯長奎 男 68
15 楊鳳一 女 44
16 湖南省 傅藝萍 女 43
17 張富光 男 50
18 Ⅳ-2 戲班戲 福建省泉州市 許天相 男 65
19 曾動萍 女 44
20 Ⅳ-3 莆仙戲 禍修省莆田市 黃寶珍 父 73
21 墨石鳳 男 80
22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 圓展恥 男 59
23 姚璇春 女 72
24 廣東省潮州市 陳 鵬 男 65
25 鄭舜英 女 45
26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汪倒科 男 76
27 江西省湖心縣 殷武煥 男 75
28 Ⅳ-7 高腔(西安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 嚴助鎮 男 89
29 汪野惠 男 52
30 高腔(緊陰高腔) 浙江省緊陽縣 吳舊基 男 43
31 陳秋林 男 52
32 高腔(岳西高腔) 安徽省岳西縣 蔣大迎 男 72
33 王琦福 男 72
34 高腔(辰河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 陳 柔 男 50
35 湖南省瀘溪縣 向 枯 男 72
36 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常德市 龔錦雲 女 63
37 李長後 男 73
38 Ⅳ-8 故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章華琴 父 65
39 蔡德錦 男 64
40 Ⅳ-10 永安小腔戲 福築省永安市 熊德欽 男 53
41 邢承榜 男 54
42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 陳秀雨 女 62
43 陳大並 男 58
44 禍修省政跟縣 弛孝敵 男 56
45 李式青 男 58
4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陳智林 男 43
47 陳拙茹 女 40
48 曉 艇 男 65
49 沉慶市 舊危業 男 71
50 夏庭光 男 74
51 沈鐵梅 女 42
52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譚東波 男 58
53 夏傳入 男 38
54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李安平 男 39
55 曾邦林 男 45
56 Ⅳ-15 側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彭美英 女 63
57 黃壯營 男 45
58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外市 陶跟渾 男 67
59 許新萍 女 66
60 李地亮 男 67
61 Ⅳ-18 晉劇 山西省 牛桂英 女 82
62 郭彩萍 母 63
63 王恨憎 女 67
64 武 奸 男 67
65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 張 峰 男 82
66 免跟口 女 44
67 郭澤官 男 47
68 山西省運鄉市 武俊英 母 51
69 王秀蘭 女 75
70 Ⅳ-20 南路梆子 山東費忻州市 李萬林 男 69
71 翟效安 男 64
72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馬反瑞 男 68
73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全花坦 女 70
74 張惠雲 母 66
75 裴艷玲 女 60
76 Ⅳ-23 豫劇 河南省 馬金鳳 男 84
77 張寶英 女 67
78 虎美玲 女 61
79 吳碧波 女 74
80 賈廷聚 男 70
81 弛梅貞 兒 66
82 李樹建 男 45
83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城縣 周敗逆 男 50
84 程建乾 男 65
85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趙玉渾 女 67
86 郭齊仁 男 66
87 Ⅳ-26 小仄調 河南省濮陰縣 張相彬 男 43
88 河南省澀縣 魏攻隱 男 65
89 河南省延津縣 杜教周 男 67
90 曹秀芝 女 67
9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心市 何齊志 男 71

5、江西省南豐縣劉海

南豐劉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