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直發劉海 » 劉海戲金蟾網盤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劉海戲金蟾網盤

發布時間: 2021-03-13 23:21:06

1、劉海戲金蟾txt全集下載

劉海戲金蟾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道宗:終南山,太虛宮。
開山祖師爺:太虛散人。
現任宗主:雲空子。
大長老:雲長子。
二長老:雲夢子。
少宗主:風塵子。
二小姐:風月子。
三少爺:風星子。
大弟子:玄陰子。
二弟子:玄明子。
三弟子:宣德子。
四弟子:玄星子。
五弟子:玄月子。
六弟子:玄塵子。
七弟子:玄元子。
-----------------------
闡宗:昆侖山,玉虛宮。
開山祖師爺:玉虛散人。
現任宗主:靈機子。
大長老:靈玉子。
少宗主:虛無子。
二少爺:虛元子。
三小姐:虛霞子。
大弟子:青雲子。
二弟子:青洪子。
三弟子:青竹子。
四弟子:青松子。
五弟子:青山子。
----------------------
截宗:太華山,清虛宮。
開山祖師爺:清虛散人。
現任宗主:玉機子。
大長老:玉真子。
二長老:玉虛子。
少宗主:雷鳴子。
二小姐:雷音子。
大弟子:元機子。
二弟子:元冥子。
三弟子:元智子。
四弟子:元塵子。
五弟子……
確認後請採納

2、電影雲水謠老年王碧雲扮演者是誰

雲水謠老年王碧雲的扮演者是 歸亞蕾
歸亞蕾個人簡介:
1944年6月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原籍浙江吳興,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影劇科,中國台灣女演員。

演藝經歷:
1965年,首次主演天南影業公司拍攝的影片《煙雨蒙蒙》,該片是根據瓊瑤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在劇中飾演女主角陸依萍,並於1966年獲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66年,加入國聯電影公司,在文藝片《冬暖》中飾演溫柔善良的女僕阿金。
1970年,在中央電影公司製作的影片《家在台北》中成功飾演留美博士馮淑媛,同年獲第1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和第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1977年,在影片《蒂蒂日記》中扮演女主角的母親,刻畫了一個表面溫柔、內心剛烈的女性,於1978年獲得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女配角。
1979年,與鳳飛飛共同出演電影《春寒》,並提名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80年,與女導演李美彌合組謙記電影公司,自任策劃並參加演出《未婚媽媽》《晚間新聞》等影片。
1981年,憑借出演的電影《丹尼爾的故事》 提名第1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89年,與香港明星成龍、梅艷芳合作,主演成龍自編自導自演的動作喜劇片《奇跡》。
1993年,與郎雄、金素梅、趙文瑄合作出演李安執導,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製作的愛情喜劇電影《喜宴》,憑借飾演的Mrs. Gao一角獲得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94年,繼《喜宴》之後,再次出演李安執導的「家庭三部曲"之一《飲食男女》,憑借在片中飾演的梁伯母一角,提名第3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1995年後,轉往中國大陸發展,參演謝衍執導電影《女兒紅》,憑借在片中飾演老年花雕一角提名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並獲得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水晶地球儀獎女主角。
1997年,以電視劇《聖母瑪麗亞》榮獲第32屆台灣電視金鍾獎最佳女主角獎。
1998年,與陳紅、趙文瑄、周迅主演古裝歷史劇《大明宮詞》,在劇中飾演一代女皇武則天。
2002年,與周迅、黃磊、寇世勛主演家庭倫理劇《橘子紅了》,在劇中飾演榮耀華的大太太。
2005年,與成龍、劉德華、朱延平、柯俊雄等港台影人應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之「中國電影一百年」慶祝大會 。
2006,與何琳、曾寶儀、林申主演家庭劇《麻辣婆媳》飾演婆婆秦思平,獲得第3屆電視劇風雲盛典最佳女主角[27-28] ,隨後接演了《麻辣婆媳2》
2008年,在李少紅導演的新版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飾演王夫人的角色 。同年憑借在電影《雲水謠》中飾演老年王碧雲獲得第2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
2011年,與霍思燕、張孝全、藍正龍主演愛情喜劇電影《飲食男女2:好近又好遠》
2013年,與嚴寬、張延合作出演民國傳奇劇《春天的絞刑架》 。同年在陳浩民、穆婷婷主演的神話劇《天天有喜》中飾演劉母。
2016年,參演浪漫愛情電影《泡沫之夏》 。

早年經歷:
1949年隨家人移居台灣。1964年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表演組後,歸亞蕾參加高雄區「中國小姐」初選,獲得冠軍,開始演藝生涯。

參演電影如下-----
1966年:《花落誰家》
1967年:《人鬼狐》 《尋夢園》
1968年:《冬暖》 《玻璃眼球》 《情深比酒濃》 《女蘿草》
1969年:《虎父虎子》 《女人女人》《不敢跟你講》《煙雨蒙蒙》《古道斜陽》
1970年:《庭院深深》《寇三娘》《家在台北》《緹縈》《葡萄成熟時》《三朵花》
《斷腸紅》《中原七壯士》
1971年:《原諒我情人》《事事如意》《真假太太》
1972年:《只要為你活一天》《一家人》
1973年:《雷風雨》《天倫樂》
1974年:《秋水伊人》《大摩天嶺》
1975年:《女兵日記》
1976年:《三個女孩的故事》《天涯未歸人》
1977年:《花非花》《留學生》
1978年:《錦標》《蒂蒂日記》《百戰保山河》
1979年:《結婚三級跳》《驪歌》《春寒》《無情荒地有情天》《花伴舞春風》
《成功嶺上》《初戀風暴》《沙灘上的月亮》《踩在夕陽里》
1980年:《賣身女》《雁兒歸》《未婚媽媽》《寒山飛狐》《源》《無花果》《幸福船》
《楚留香傳奇/楚留香之借屍還魂》《一對傻鳥》
1981年:《蓋世奇花》《昨日之燈》《沙家十五女英豪》《丹尼爾的故事》《晚間新聞》
《跟我說愛我》《聚散兩依依》《中國女兵》《掃盪大賭場》《夢的衣裳》《皇天後土》
《賭王斗千王》《教兄復仇者》
1982年:《神探梟雄》《黑色的婚禮》《怒犯天條》《燃燒吧!火鳥》《冷血屍案》
《家劫》《新目蓮救母》《磨牙的女人》《奇門奇術》《中國一女警》《失節》
《大逃獄》《鞦韆上的小精靈》《磨牙的女人》
1983年:《王哥柳哥》《大集合》《媽媽帶我回家》《風水二十年》
1984年:《烽火佳人》《不歸路》
1987年:《槍下留人》

1988年:《國中十四章》《赤子心浪子情》
1989年:《奇跡》
1990年:《嫁到宮里的男人》
1991年:《推手》
1993年:《喜宴》
1994年:《飲食男女》
1995年:《女兒紅》
1996年:《今天不回家》
1997年:《自梳》
2001年:《夜奔》《候鳥》

2006年:《雲水謠》
2011年:《飲食男女2:好遠又好近》

2012年:《招財貓和兵馬俑》
2015年:《重返20歲》
2016年:《泡沫之夏》

參演電視劇如下-----
1986年:《梧桐夜雨》

1988年:《情在天涯》
1990年:《雪珂》
1991年:《她的成長》

1992年:《青青河邊草》
1993年:《玫瑰豪情》
1994年:《夢斷江南》
1995年:《新包青天》
1996年:《胭脂花紅》《碧海明月心》《她們三個》《台灣靈異事件》

1997年:《雷雨》《四千金》《康熙情鎖金殿》《聖母瑪麗亞》
1998年:《被愛的女人》
1999年:《歡喜人家》
2000年:《大明宮詞》《傻阿甘》
2002年:《橘子紅了》
2003年:《海海的人生》《肥貓尋親記第二部》《劉姥姥外傳》
2004年:《滄海百年》
2005年:《漢武大帝》《大明王朝驚變錄》《煙花三月》《秦王李世民》
2006年:《世紀不了情》《麻辣婆媳》《天和局》
2007年:《飲食男女》《中國母親》《徽州女人》《榮歸》
2008年:《活著真好》《忘不了》
2009年:《家事往事身邊事》
2010年:《紅樓夢》《來不及說我愛你》《婆婆來了》
2012年:《知足常樂》《摩西密碼》《娘心計》
2013年:《勸和小組》《天天有喜》《花開半夏》
2014年:《春天的絞刑架》《廉石傳奇》《麻辣婆媳2》《女人的天空》《楊翠喜案》
《劉海戲金蟾》
2016年:《重返20歲》

3、為什麼玉兔怎是纏著常娥不放

3、佛教中玉兔搗葯的傳說。

唐朝,漢傳佛教將印度的兔子傳說,加入中土情感後,揉合為中國兔子成道的傳說。《大唐西域記》第7卷載:,在森林裡,住著兔子、狐狸和猴子三個好朋友。由於當時適逢戰亂,民不聊生,很多人沒有東西吃。有一天,它們在門口發現一位因飢餓而昏倒的老公公。為救活老公公,它們分頭出去找食物。但未能找到食物,兔子為了解除大家的飢餓,便自願犧牲自己。當兔子跳入熱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將兔子從滾燙的鍋子撈出來。原來,兔子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將兔子解救出來,並且封他為「玉兔」,在月亮里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讓大家時時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三)嫦娥——月宮的主人。

1、嫦娥為羲和的演化。

羲和浴月神話表明,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隨著民間傳說的不斷豐富,其地位逐漸為嫦娥所替代。

有關嫦娥的最早傳說,載於《呂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清畢玩注說:「尚儀即常儀」。 在這里,羲和變成了尚儀或常儀。

《文選·月賦》李善注引《歸藏》雲:「昔常娥以不死之葯奔月。「古音意「娥」與羲、儀通用。曹植《辯道論》:「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麗也。「常娥作嫦娥,是偏旁類化的結果。後世典籍通用作「嫦娥」。
在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吳越春秋·越王陰謀外傳》載:「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西王母。」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和民間祭祀的的日、月神,竟然是東皇公、西王母!

在各地出土的大量漢代磚畫像,也證明西王母為當時廣受膜拜的月神。因此可以推斷,後世的月神嫦娥,當由常羲、尚儀、西王母逐步演變而來,走過了生月、占月、奔月的路程。嫦娥奔月神話在民間普遍流行,當在東漢以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漢代畫像中,出現了我國古代的兩位主神,伏羲雙手捧日或一手舉日、一手持規;女媧雙手捧月或一手舉月、一手持矩,二神呈交尾狀,暗喻著天地、日月、陰陽和諧等崇拜象徵。畫中的女媧圖形,就是民間俗稱的「女媧捧月」。

2、嫦娥奔月及其結果。

有關嫦娥奔月的神話,主要有三種傳說:

(1)竊葯奔月說。
現已佚亡,但資料為各古文獻普遍引用的先秦古籍《歸藏》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記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嫦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據此可知,嫦娥是獨自偷吃了不死之葯,來到月宮的。其背叛後羿的行為,為後人所痛恨,所以將她醜化成月宮里的瘌蛤蟆。
(2)求筮占卜奔月說:
東漢張衡《靈憲》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竊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此說增加了求巫內容,故事情節也有了新的發展。在獲得吉祥卦辭後,嫦娥託身月宮,不過結果未變,還是成了瘌蛤蟆。

(3)其他說法。

屈原的《楚辭·天問》中,載有後羿射傷水神河伯眼睛,奪其妻洛神為家室的疑問,民間據此推斷嫦娥與後羿感情發生裂痕,負氣奔月;

《孟子·離婁下》和《吳越春秋》及魯迅的《故事新編》都記載了逢蒙拜羿學射的傳說,民間流傳逢蒙欲搶走不死葯,嫦娥情急之下,吞葯而奔月的傳說。

但此兩說均屬牽強附會,很不可信,列出讓諸君一娛。

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求仙思想在民間開始流行,到東漢道教創立後,達到鼎盛。嫦娥奔月的神話,在先秦僅見於《地藏》,多載於漢代典籍中,故事情節也得到大量補充,其隱含著的食不死葯、飛天為仙的早期方術思想,終為後期的道家所利用,而大放異彩。

因此,嫦娥奔月是神話轉化為仙話的重要標志。

話說中秋(四)

四、中秋節與中國月亮神話體系。

神話是人類在原始時期普遍誕生的精神現象,反映了原始時期人類征服自然的現實和早期樸素的想像力、概括力。令人驚訝的是,在中國上古「天地分離」與「大洪水」時代的神話中,有關太陽和天的記載很多,但有關月亮的記載卻很少。直至較晚的三皇五帝時代,才出現了月亮神話的記載。

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共有18卷,保存神話故事100多個,是古文獻中集大成的百科奇書,也是現存保留古代神話最多的典籍,為中國神話的濫觴!

常羲浴月——中國最早的月亮神話,就源於《山海經》。由此產生的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搗葯、蟾蜍蝕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和傳說,構成與豐富了中國月亮神話體系。由於諸多因素,美麗動人的月亮神話最終走向了仙話,走進了中秋節……

(一) 帝俊,月亮神話傳說中的第一個神秘人物。

帝俊,又稱帝嚳,是殷商人敬奉的東方上帝,殷民族的始祖契和周民族的始祖後稷都是他的兒子。作為著名的上古五帝之一,記載帝俊的文獻資料卻極少,而且相當混亂,神秘色彩濃厚。如帝嚳和舜有時是同一個人,而舜又是堯的女婿等等。

帝俊有三個妻子,都很有名:

第一個叫娥皇,生了一個國家,名三身國,人民都姓姚,長著一個頭,三個身子。

第二個叫羲和,是太陽的女神,生下了十個太陽兒子。在東南海外的甘淵,羲和經常用清冽的泉水,給她的兒子洗澡,使他們一個個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太陽媽媽安排孩子輪流值班,每天備好由六條無角的龍駕馭的車子,伴送孩子前去工作。

第三個妻子叫常羲,是著名的月亮女神,生下了十二個美麗的月亮女兒。在西方的郊外,常羲唱著歌兒,為美麗的女兒們洗澡,使她們更加嫵媚動人。①

帝俊的兩位妻子,竟然是中國神話里的日、月女神,可見帝俊之偉大。常羲浴月也成為中國上古神話中第一個美麗動人的月亮神話。

(二)後羿,月亮神話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後羿,又稱夷羿。古代傳說中善射的英雄。堯帝時和夏代太康時都有羿,但《天問》、《左傳》、《淮南子》等古文獻記載的事跡,常常相互混淆。專家考證認為,後羿是古代集善射者故事於一身的代表人物。其最主要的傳奇載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本經訓》:

唐堯時期,羲和的孩子們漸漸變得調皮任性起來,不聽媽媽勸阻,天天出來嘻戲游盪,以此為樂。雖然世界比原來更加明亮,然而酷熱把土地烤焦,萬物乾枯殆盡,人民又飢又餓,熱得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獸,也趁機出來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帝常俊,他招來善於射箭的天神——後羿,賜予一張紅色的弓和一袋白色的箭,吩咐他象徵性地懲罰一下那些調皮的孩子,然後命令後羿帶著妻子嫦娥前去人間,協助堯解除人民的苦難。

後羿來到人間,被驕橫太陽的暴行所震怒。當他登上昆侖山,彎弓搭箭時,全然忘記了帝俊的囑托。那一支支利箭,憤怒地射向太陽;每射落一個太陽,天上就掉下數不清的金色毛羽,一隻只的三足烏鴉紛紛墜落。當後羿要射落最後一個太陽時,堯想起太陽對人民的好處,就派人從箭袋裡偷走了一支箭,從此天上就留下了一個太陽。這就是著名的古代神話——後羿射日。②

雖然後羿為人民立了很多大功,但射落九日,觸怒天帝,其神籍被革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妻子的嫦娥,當然也要被株連,從此長留人間。望著思念天神生活,終日悲傷哭泣的妻子,後羿鼓起勇氣,登上了艱難險阻的昆侖山瑤池,在求得掌管生死大權的西王母的同情後,得到了「兩人吃之,可以長生不老;一人吃之,可以升天成神」的不死之葯。後羿回來後,將不死之葯交由嫦娥保管。

至此,後羿的故事基本結束,當然有關他的傳說還有很多,在此不再展開。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作為奔月傳說的當事人之一,後羿在嫦娥奔月神話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古代神話里繼盤古、女媧之後,可歌可泣的天地英雄。盤古、女媧的英雄事跡,都是在孤獨、寂寞中完成的,悲愴而蒼涼;與他們相比,後羿的故事盡管也有悲哀成份,但他是幸運的,他不是孤獨的出現,也不是在孤獨中完成了豐功偉績。在他的傳奇里,融入了心愛的女人,還有浪漫的愛情!

(三)嫦娥——月宮的主人。

1、嫦娥為羲和的演化。

羲和浴月神話表明,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隨著民間傳說的不斷豐富,其地位逐漸為嫦娥所替代。

有關嫦娥的最早傳說,載於《呂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清畢玩注說:「尚儀即常儀」。 在這里,羲和變成了尚儀或常儀。

《文選·月賦》李善注引《歸藏》雲:「昔常娥以不死之葯奔月。「古音意「娥」與羲、儀通用。曹植《辯道論》:「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麗也。「常娥作嫦娥,是偏旁類化的結果。後世典籍通用作「嫦娥」。
在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吳越春秋·越王陰謀外傳》載:「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西王母。」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和民間祭祀的的日、月神,竟然是東皇公、西王母!

在各地出土的大量漢代磚畫像,也證明西王母為當時廣受膜拜的月神。因此可以推斷,後世的月神嫦娥,當由常羲、尚儀、西王母逐步演變而來,走過了生月、占月、奔月的路程。嫦娥奔月神話在民間普遍流行,當在東漢以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漢代畫像中,出現了我國古代的兩位主神,伏羲雙手捧日或一手舉日、一手持規;女媧雙手捧月或一手舉月、一手持矩,二神呈交尾狀,暗喻著天地、日月、陰陽和諧等崇拜象徵。畫中的女媧圖形,就是民間俗稱的「女媧捧月」。

2、嫦娥奔月及其結果。

有關嫦娥奔月的神話,主要有三種傳說:

(1)竊葯奔月說。
現已佚亡,但資料為各古文獻普遍引用的先秦古籍《歸藏》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記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嫦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據此可知,嫦娥是獨自偷吃了不死之葯,來到月宮的。其背叛後羿的行為,為後人所痛恨,所以將她醜化成月宮里的瘌蛤蟆。
(2)求筮占卜奔月說:
東漢張衡《靈憲》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竊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此說增加了求巫內容,故事情節也有了新的發展。在獲得吉祥卦辭後,嫦娥託身月宮,不過結果未變,還是成了瘌蛤蟆。

(3)其他說法。

屈原的《楚辭·天問》中,載有後羿射傷水神河伯眼睛,奪其妻洛神為家室的疑問,民間據此推斷嫦娥與後羿感情發生裂痕,負氣奔月;

《孟子·離婁下》和《吳越春秋》及魯迅的《故事新編》都記載了逢蒙拜羿學射的傳說,民間流傳逢蒙欲搶走不死葯,嫦娥情急之下,吞葯而奔月的傳說。

但此兩說均屬牽強附會,很不可信,列出讓諸君一娛。

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求仙思想在民間開始流行,到東漢道教創立後,達到鼎盛。嫦娥奔月的神話,在先秦僅見於《地藏》,多載於漢代典籍中,故事情節也得到大量補充,其隱含著的食不死葯、飛天為仙的早期方術思想,終為後期的道家所利用,而大放異彩。

因此,嫦娥奔月是神話轉化為仙話的重要標志。

(四)蟾蜍——月宮主人的化身。

《歸藏》、《淮南子·覽冥訓》等文獻,記載著蟾蜍不僅是嫦娥的變化,還是月精。蟾蜍蘊涵的文化內涵有哪些?

1、蟾蜍為仙蟲,而非自然界的瘌蛤蟆。

《淮南子·精神訓》雲:「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高誘註:「蟾蜍,蝦蟆。」月中的蟾蜍,如果是自然界中的瘌蛤蟆,是不能使月亮無光的。

《太平御覽》卷四引《春秋演孔圖》雲:「蟾蜍,月精也。」《靈憲》雲:「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焉,陰之精。」精即精靈、神靈之義,月亮積聚陰精成為獸,即兔子與蛤蟆。照此說法,蟾蜍應是一種人格神的物化形式。

然而,月中蟾蜍的形狀到底是什麼樣的?清翟灝《通俗篇》雲:「『三腳蝦蟆跳上天』……因有『三腳蝦蟆無處尋』之諺。」清東軒主人《述異記》雲:「古謂蟾三足,窟月而居,為仙蟲。」

後世的傳說,終於揭開了蟾蜍神秘的面紗,蟾蜍原來是三隻腳的仙蟲,名為「三足蟾」,還可以從地上跳到天上!

2、蟾蜍食月的傳說。

在漢代,人們掌握了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如西漢《周髀算經》雲:「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張衡的《論衡、靈憲》雲:「故月光生日之所照魄(虧缺),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把月相盈虧的道理說得很清楚。

但此前的古人,認為月亮的盈缺是蟾蜍吃月的緣故,古籍里也就有了「蟾蜍食月」的傳說,如《淮南子·說林訓》雲:「月照天下,蝕於詹諸。」高註:「詹諸,月中蝦蟆,食月,故曰食於詹諸。」月盈、月虧是蟾蜍吃月的結果,來自古人對月亮模糊隱影的豐富想像力。

3、民間與蟾蜍有關的其他傳說。

由於蟾蜍是月中仙蟲,漸為民間追捧,傳說也越來越離奇:(1)蟾蜍為長生不老的仙葯,如《玄中記》載:「千歲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蟾葯成為皇帝難求的仙家奇品。(2)三足蟾為財富之兆,傳說得之則發財致富。《列仙全傳》記載了劉海用銅錢釣三腳金蟾的故事,民間俗稱「劉海戲金蟾」,其素材為後世文學和地方戲劇大量採用,影響較大。

(五)玉兔——仙家的代言人。
玉兔,中秋美好的象徵。月兔的記載,最早見於屈原的《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月亮你有何種功德,圓缺周始竟然長生不老?你清清靜靜,為什麼肚中還養了一隻兔子?
資料表明,最遲在戰國末期就有了月中玉兔的傳說。按照東漢文獻《靈憲》的說法,月精卻是以兔子和蟾蜍的形態存在,如何解釋兩者之間的關系?
1、月亮里的兔和蟾蜍。
古人對兔和蟾蜍的看法,一直爭無定論:
按照陰陽學說的觀點,兔和蟾蜍是代表著陰和陽的兩種神物:《藝文類聚》卷一引《五經通義》雲:「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陽也。」
全盤否定之說:王充《論衡·說日篇》雲:「儒者曰:『月中有兔、蟾蜍。』夫月者,水也,水中有生物,非兔、蟾蜍也……豈反螺與蚌耶?」王充認為相比兔、蟾蜍而言,水中的螺、蚌更有資格居於月中,實際上否定了月中蟾蜍和兔之說。
直至民國時期,此爭論才有了定論:聞一多先生的《天問釋天》,列舉11條理由證明:蟾蜍的蜍與兔,古音相通,月兔亦由蟾蜍衍化而來。蟾兔原是一物兩名,成為兩種不同物名,系後人以訛傳訛。此說為眾多學者認同。
有關兔和蟾蜍的爭議,似乎可以結束了。但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箱箱蓋上,描繪著月亮,月亮里的動物頭如虎、身、尾如兔,此文物距今2400多年。專家考證為,系月中陰影從虎變為兔的過渡形式。另《左傳.宣公四年》中載,楚人稱虎為於(wu)菟(tu),顧菟是其同音詞。月中之物,楚人認為是虎。此資料驗證了屈原《天問》中的「顧菟」為兔,但楚地區的崇拜物不能代表其他地區。如西漢馬王堆1號坑出土的帛畫中,月亮中就有玉兔、蟾蜍圖案。
2、玉兔是嫦娥的化身,搗制仙葯為主要任務。
晉代傅玄《擬天問》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葯。」 李商隱的詩說:「嫦娥搗葯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陳陶詩說:「孀居應寂寞,搗葯青冥愁。」
在此,白兔成了嫦娥的化身。原來民間流傳的嫦娥變成癩蛤蟆之說,逐步退位和消失,這是民間原諒嫦娥私奔的結果。

宋人編撰的《樂府詩集》中,載東漢《相和歌辭·董逃行》:「採取神葯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葯蝦蟆丸。」《相和歌辭·董逃行》說:「奉上陛下一玉拌,服此葯可得神仙。」 這里所說的采於若木端而搗制的神葯——蝦蟆丸,不是普通的神葯,而是長生不老之葯。玉免搗葯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3、佛教中玉兔搗葯的傳說。

唐朝,漢傳佛教將印度的兔子傳說,加入中土情感後,揉合為中國兔子成道的傳說。《大唐西域記》第7卷載:,在森林裡,住著兔子、狐狸和猴子三個好朋友。由於當時適逢戰亂,民不聊生,很多人沒有東西吃。有一天,它們在門口發現一位因飢餓而昏倒的老公公。為救活老公公,它們分頭出去找食物。但未能找到食物,兔子為了解除大家的飢餓,便自願犧牲自己。當兔子跳入熱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將兔子從滾燙的鍋子撈出來。原來,兔子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將兔子解救出來,並且封他為「玉兔」,在月亮里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讓大家時時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4、舊時的中秋寵物——兔兒爺。

隨著中秋節俗在民間的流行,玉兔也成為民間的膜拜神靈,形象更加生動。晚清人稱玉兔像為「兔兒爺」;民國《萬全縣志》載,「本世紀初,民間祭月稱為「供兔兒爺」。

兔兒爺的質料為泥胎,身高從二、三寸至三、四尺不等;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再配個兔兒奶奶,確實很有節慶氣氛。兔兒爺被「請」回家,只能在中秋節祭祀一天,八月十六就成為孩子們手中的玩具。

(六)吳剛伐桂——悲壯的殉道者。

中國月亮神話傳說體系的最後形成,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記載的吳剛伐桂傳說的出現作為標志: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生長著繁茂的桂樹,有五百多丈高。下有一人,經常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③

常羲浴月神話、羿神話、嫦娥奔月神話、玉兔搗葯和吳剛伐桂傳說,一同構成了中國完整的月亮神話系統。整個月亮神話體系看似無緒,其實內部聯系密切,演變的脈絡清晰可尋。

吳剛伐桂的傳說出現最晚,但來源卻很古老,隱含著的道家思想也最深,實為月亮神話體系的仙話總結。

1、吳剛伐桂的原型。

託名漢人東方朔所撰,實為南北朝人所著的《神異經·東荒經》載:「東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樹主九州。其高千丈,圍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條枝,敷張如帳。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並列,面向西南。有九方士操斧伐之,以佔九州吉凶,斫之復生,其州有福。創者,州伯有病。積歲不復者,其州滅之。」

九個方士,拿著斧子,砍伐預示著天下吉凶的巨樹,吳剛伐桂的情節與此何其相似。只是將伐木為占,改為砍「斫之復生」的桂樹,無名號的九方士變為學仙者吳剛,兩個傳說為道家不死神話的一脈相承。

2、吳剛的來歷。

「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 這是《酉陽雜俎·天咫》中,對吳剛的介紹,內容含糊不清,令人疑惑。產生的新問題是,吳剛到底犯了什麼過錯,才受到如此殘酷的懲罰?

後世之人,發揮豐富的想像力,牽強附會,根據《山海經·海內經》中的有關資料,經過加工,終於作出了圓滿解釋,也創造了新的傳說:吳剛原名吳權,是西河人。炎帝的孫子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習仙道的時機,與吳剛妻子私通,還生下三個兒子,名叫鼓、延、殳。④

吳剛學仙回來,得知真情,一怒之下,殺死伯陵。憤怒的炎帝,將吳剛發配到月宮,命令他砍伐不死的桂樹,作為永無休止的懲罰,以發泄心中的怒氣。

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很內疚,讓三個兒子到月宮里陪伴父親,一個變成了蟾蜍,一個變成了玉兔,還有一個不詳。

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日這天,既是月神娘娘的生日,也是吳剛一年中僅有的休息日。

李白詩雲「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千百年來,寂寞的廣寒宮,孤獨的砍樹人,默默述說著悲涼的故事……

3、月中的桂樹及其傳說。

宋代楊萬里的贊桂花詩雲:「不是人間種,疑是月里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桂花以其特有的芳馨,為世人所喜愛。吳剛砍伐的桂樹,更是仙家奇珍。

(1)月中桂樹的真相。

根據《淮南子》等書記載,中國民間曾流行著「月中有仙人桂樹」的傳說,並推斷月亮出生的時候,狀如仙人的腳,漸漸長大成形,桂樹也和月亮一起長大。

《神異經》里高千丈的「主九州」之樹,在生性豁達浪漫的唐朝人眼中,變成高達五百丈的桂樹,雖然個頭矮了一半,但「斫之,樹創隨合」的仙靈之氣,大大勝過前者。考其來源,在東漢磚畫像中,桂枝已經成為仙家裝飾,增添仙界靈氣;它出自《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北有不死樹。」因此,吳剛砍伐的桂樹,其實就是不死樹。

(2)「月落桂子」的傳說。

民間流傳的月落桂子之說,載於宋王象之《地紀勝》:「月桂峰,在(杭州)武林山。(僧)遵式《月桂峰詩序》雲:『想像中桂子,常墜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實丹。』」

吳剛伐桂的傳說,使月宮充滿了仙家靈氣,也為道家的不死思想作了全面詮釋,吃不死葯而奔月的嫦娥、搗仙葯的玉兔、延年益壽的蟾葯、仙人吳剛,無一不與神仙有著密切關系。

(七)月亮神話體系的文化內涵。

在月亮神話體系中,被稱為神話的只有兩個,即羲和浴月與嫦娥奔月,其他的只是傳說,它們一同構成了中國的月亮神話體系。

羲和浴月神話保留了古代神話的質朴,清新而自然;其他的神話傳說人為雕琢痕跡明顯,充溢著道教仙氣。

嫦娥神話,是對月亮陰晴圓缺現象的解釋,也是古人「月亮不死、死則又育」觀點的再現。如月盈代表著生,月虧代表著死,死而復生,代表著生命的輪回;桂樹創而隨愈,嫦娥和吳剛由人間遷往異境——月宮,成為仙人,玉兔和仙葯,蟾的冬眠春蘇,都是「不死」的象徵。

吳剛伐桂傳說的出現,表明月神已由原始的自然崇拜神,演化為道教色彩濃厚的神仙,月宮也成為天地之間的第三界,即仙界懲罰過錯的流放地。因此,嫦娥奔月神話,能在口頭和藝術上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不是偶然的。她是中國神話被仙話的最早標志之一,也因中秋節習俗的流行而大放光明。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月神總是以一個純潔完美、柔情萬千的女子形象出現,這是陰柔美學發展的產物,也是世人追求溫馨和柔美的結果,其根源來自原始時期的女性崇拜,在今天,表現為對母愛的嚮往、懷念與眷戀……

看吧,皎潔的月亮,已經升起;迷人的中秋,即將來臨;且聽秋風吟,且舉金玉樽:「月到中秋分外明」……

(完)

引註:

①《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三身,帝俊妻生此三身之國,姓姚」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以外,甘水之間,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②《山海經·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 ;《楚辭·天問》王逸註:「羿仰射九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鳥皆死,墮其羽翼。」;《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高誘註:「十日並出,羿射去九。」

③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桂。」

④《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通)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主要參考資料:

1、團圓餅與月亮節(蕭放)

2、《山海經校注》(袁珂,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國古代神話》(袁珂,2004年華夏出版社)

4、《諸神的起源》(何新,2002年時事出版社)

5、《中國民神66,燕人,1990年三聯書店》

呵呵...沒事慢慢看吧...

4、誰能解釋一下"門神"的發展史

門神系道教因襲民俗所奉的司門之神。民間信奉門神,由來已久。《禮記·祭法》雲:王為群姓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適士立二祀,皆有"門"、"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①可見自先秦以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門神。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門神的具體崇拜對象,常因時因地而異。概言之,大別有三:

最早的門神是神荼郁壘。首見於王充《論衡·訂鬼》所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凶魅。"②此段引文,不見今本《山海經》,不知何故。

與上述引文大體類似的文字,屢見於漢代諸書。緯書《河圖括地象》雲:"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此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並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雲:"謹案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者),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乘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④蔡邕《獨斷》雲:"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東北有鬼門,萬鬼所出入也。神荼與郁壘二神居其門,主閱領諸鬼,其惡害之鬼,執以葦索食虎。故十二月歲竟,常以先臘之夜逐除之也。

乃畫荼、壘並懸葦索於門戶,以御凶也。"⑤可見以神荼、郁壘為門神是漢代流行的風俗。

以上諸書皆以神荼、郁壘為二人,應劭《風俗通義》更以為昆弟二人。清俞正燮對此加以辯駁,認為最初應是一人,或即一桃木人。其《癸巳存稿》卷十三雲:"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雲:'大儺訖,設桃梗郁壘。'是專有荼壘或郁儡一桃木人,而不雲神荼神蔡。晉葛洪《枕中書》雲:'元都大真王言:蔡郁壘為東方鬼帝。'語雖不可據,然可知漢魏晉道士相傳,神荼郁壘止是一神,姓蔡名郁壘。漢時宮廷禮制,亦以為一人。"⑥此說雖然有據,亦只能反映風俗之演變,不能據此斷定作二神之非;在漢代,神荼、郁壘分為二神,已經成為當時風俗。

至南北朝,除託名葛洪的《枕中書》將其作為一神(蔡郁壘),列入道教神譜,稱之為東方鬼帝(五方鬼帝之一)治桃丘山外,《玄中記》又記雲:"今人正朝,作兩桃人立門旁,以雄雞毛置索中、蓋遣勇也。"⑦歷南北朝至唐宋,記載神荼、郁壘者,代不乏人。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曰:"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⑧隋杜台卿《玉燭寶典》卷一亦引諸書記畫神荼、郁壘於門戶之習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五在引錄諸書之後,寫《辨荼壘》一條,謂:"荼壘之設,數說不同。……然今人正旦書桃符,多用郁壘、神荼。"其《寫桃板》條又引《皇朝歲時雜記》雲:"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⑨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在引錄《山海經》《玉燭寶典》等之後,又對其起源時代作出推測,謂:"立桃板於門戶上,畫郁壘以御凶鬼,……蓋其起自黃帝。故今世畫神像於板上,猶於其下書,'右郁壘、左神荼',元日以置門戶間也。"AB可見以神荼、郁壘為門神,至宋代猶然。

繼神荼、郁壘之後,唐代又出現鍾馗捉鬼的故事,鍾馗亦被作為門神以驅鬼魅。事見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引《唐逸史》(已佚)之文曰:"(唐)明皇開元(713~741)講武驪山翠華,還宮,上不悅,因痁疾作晝(卧),夢一小鬼,衣絳犢鼻,跌(跛)一足,履一足,腰懸一履,搢一筠扇,盜太真綉香囊及上玉笛,繞殿奔戲上前。上叱問之,小鬼奏曰:

'臣乃虛耗也。'上曰:'未聞虛耗之名。'小鬼答曰:'虛者,望空虛中盜人物如戲,耗即耗人家喜事成憂。'上怒,欲呼武士。俄見一大鬼,頂破帽,衣藍袍,系角帶,靸朝靴,徑捉小鬼,先刳其目,然後劈而啖之。上問大者:'爾何人也?'奏雲:'臣終南山進士鍾馗也。因武德(618~626)中,應舉不捷,羞歸故里,觸殿階而死,是時奉旨賜綠袍以葬之。感恩發誓,與我王除天下虛耗妖孽之事。'言訖夢覺,痁疾頓瘳。

乃詔畫工吳道子曰:'試與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立筆成圖進呈,上視之,撫幾曰:'是卿與朕同夢耳!'賜與百金。"AC《唐逸史》所記未必可信,但自唐代開始,人們相信鍾馗能捉鬼驅邪卻是事實。據記載,唐吳道子確曾作過鍾馗畫,唐孫逖、張說文集即有《謝賜鍾馗畫表》,唐劉禹錫又有《代杜相公謝賜鍾馗歷日表》和《代李中丞謝賜鍾馗歷日表》可證。除唐宋皇室於歲末賜臣下鍾馗畫像外,民間亦多畫其像以作御鬼之神靈。或懸於室內,或貼於門上被視為門神。此俗一直延續到明清,《清嘉錄》卷五引明《楊慎外集》雲:"鍾馗即終葵,古人多以終葵為名,其後誤為鍾馗。俗畫一神像,帖於門,手持椎以擊鬼。"AD明史玄《舊京遺事》雲:

"禁中歲除,各宮門改易春聯,及安放絹畫鍾馗神像。像以三尺素木小屏裝之,綴銅環懸掛,最為精雅。先數日,各宮頒鍾馗神於諸親皇家。"AE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二"終葵"條雲:"今人於戶上畫鍾馗像,雲唐時人,能捕鬼者。"AF可見以鍾馗為門神,亦流行頗久。

元代以後,又曾以唐秦叔寶和胡敬德(或作尉遲敬德)為門神。此說見於元代成書明代略有增纂的《正統道藏·搜神記》和《三教搜神大全》。《搜神記》卷六"門神"條曰:"神即唐之秦叔寶、胡敬德二將軍也。按傳:唐太宗不豫,寢門外拋磚弄瓦,鬼魅號呼,六院三宮,夜無寧刻。太宗懼以告群臣。叔寶奏曰:'臣平生殺人如摧枯,積屍加聚蟻,何懼小鬼乎!願同敬德戎裝(立門)以伺。'太宗可其奏,夜果無警。

太宗嘉之,謂二人守夜無眠,命畫工圖二人之像,全裝怒發,一如平時,懸於宮掖之左右門,邪祟以息。後世沿襲,遂永為門神雲。"AG此記載僅見於此二書(實源於一書),不見其前之典籍。其所雲秦叔寶二人雖為唐人,但不能證明此俗起於唐代,不過北宋末已出現戎裝門神,是否出於北宋末,謹錄此以俟考。南宋佚名氏《楓窗小牘》卷下雲:"靖康已前,汴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虎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AH宋趙與時《賓退錄》雲:"除夕用鎮殿將軍二人,甲胄裝。"AI他們皆未指明戎裝門神姓甚名誰,或許根本就未有特定者(如秦叔寶等),僅因為戎裝像很威嚴,更易對鬼神起震懾作用而採用之。明清時期則有明著戎裝門神為秦叔寶、尉遲敬德者,清顧祿《清嘉錄》卷十二《門神》條雲:"夜分易門神。俗畫秦叔寶、尉遲敬德之像,彩印於紙,小戶貼之。"

又說:"或朱紙書神荼、郁壘,以代門丞,安於左右扉;或書鍾馗進士三字,斜貼後戶以卻鬼。"AJ表明歷代出現的三個主要門神,在清代都受到同樣的供奉。

除以上三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舊時蘇州地區又曾以溫將軍、岳元帥為門神。《吳縣志》雲:"門神彩畫五色,多寫溫、岳二神之像。"AK此"溫"神或謂晉代之溫嶠,或謂東岳大帝屬下之溫將軍,"岳"神即指岳飛。又有所謂文門神、武門神、祈福門神。文門神即畫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門神除秦叔寶、尉遲敬德外,也有並不專指某武官者;祈福門神,即以福、祿、壽星三神像貼於門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區以趙雲、趙公明、孫臏、龐涓為門神的。據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一載,道教則有專祀之門神,謂"宋范致能《岳陽風土記》雲:'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雲: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LB應該指出,以上三個主要門神的相繼出現,並不完全表現為新陳代謝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現後,就立即代替了舊門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況如此),而更多的則是新的出現後,舊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舊同時供奉。如前所述,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宋高承《事物紀原》均說當時民間所奉的門神,仍為神荼、郁壘,而此時已是鍾馗出現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貴戚家仍懸神荼、郁壘。此見《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歲華記》,《清嘉錄》亦有所記。

此現象說明,一種習俗形成後,是很難加以改變的。另一種情形是新舊門神同時供奉,前引《清嘉錄》卷十二所記最為典型。清李調元《新搜神記·神考》亦反映此情況,他說: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荼、郁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遂愈。"LC這些都反映出民間信仰的多樣性,道教只是因襲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註:

①《禮記》第254~2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論衡注釋》第3冊1283頁,中華書局,1979年

③《重修緯書集成》卷六第39頁,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荊楚歲時記》引此作《括地圖》

④⑥ABAC《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399頁,第850冊83頁,第920冊219頁,第965冊164~165頁,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⑥《叢書集成初編》第0364冊381頁,中華書局,1983年

⑦《太平御覽》第1冊137頁,中華書局,1960年

⑧⑨ADAFAHAIAJ《筆記小說大觀》第4編2冊1127頁,第20編4冊2222頁,2221頁,第1編9冊5654頁,第9編8冊5120頁,第3編3冊1691頁,第6編4冊35頁,第1編9冊5758頁,5759頁,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AF《日知錄》中冊第241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AG《道藏》第36冊292~293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AK從《鑄鼎余聞》卷四"門神"條轉引

LB《藏外道書》第18冊567頁,巴蜀書社,1992年

LC從《中國民間諸神》第223頁轉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http://71357207.q-zone.qq.com

5、劉海戲金蟾電視劇中雲嬋的扮演者是誰

雲嬋的扮演者是江祖平。

角色介紹

雲嬋,蘿蔓女國長公主,個性善良賢慧、知書達禮,她同時也是蘿蔓女國的下一任女王繼承人,非常有主見、有想法的女孩子。

對百姓非常體恤,在蘿蔓女國國內深得民心,並在偶然間把被俘虜的南詔國二王子蒙正帶回宮中,之後,妘嬋發現,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對蒙正產生了情愫,由此展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精彩好戲。

演員介紹

江祖平,1978年01月30日出生於中國台灣省,華語影視女演員、模特。1997年,以模特身份踏入娛樂圈的江祖平出演了個人的首部影視劇作品《此情可問天》。2000年,江祖平出演了古裝劇《新梁山伯祝英台》。



(5)劉海戲金蟾網盤擴展資料:

江祖平的個人經歷

2012年,江祖平主演了年代情仇劇《嫁入豪門》,劇中江祖平飾演了美麗堅毅的沈盈娣。

2013年,江祖平出演了古裝神話劇《劉海戲金蟾》,並在劇中飾演了善良賢慧、知書達禮的蘿蔓女國大公主蘿蔓妘嬋。

2015年,江祖平主演了現代情感長劇《愛你沒條件》,並在劇中飾演了美麗樂觀的萬人迷女主角;同年,江祖平還在內地都市家庭劇《養個孩子不容易》中飾演了一位都市女漢子閆娣兒。

2016年,江祖平繼續主演《媽媽向前沖》的第二部《媽媽向前沖沖沖》,而她在劇中則飾演了為人圓滑卻又性格韌勁的職場麗人胡莎莎。


6、有沒有劉海戲金蟾百度雲呢

直接傳到百度上傳附件,絕對沒有密碼、完全免費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7、電視劇劉海戲金蟾雲禪的扮演者是誰

蘿蔓妘嬋
演員 江祖平
蘿蔓女國長公主,個性善良賢慧、知書達禮,她同時也是蘿蔓女國的下一任女王繼承人,非常有主見、有想法的女孩子,對百姓非常體恤,在蘿蔓女國國內深得民心,並在偶然間把被俘虜的南詔國二王子蒙正帶回宮中,之後,妘嬋發現,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對蒙正產生了情愫,由此展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精彩好戲。

8、中國神話中財神的名字什麼?

  民間傳說,財神即為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時東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行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財神是中國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戶戶懸掛財神像,希冀財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徵平安;利,象徵財富。人生在世既平安又有財,自然十分完美,這種真切的祈望成為人們的普遍心理。求財納福的心理與追求,充分反映在春節敬祀財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動中。 各類財神的起源】 財神的起源頗為難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財神,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趙公明,「文財神」范蠡,「武財神」關羽,「偏財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財神」劉海蟾。這些財神,又可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兩大類,最為人們熟知的財神,則是「正財神」趙公明。
1、趙公明——專司人間財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財神,影響最大的當推趙公明。據《三教搜神大全》載,趙公明神異多能,變化無窮,能夠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降瘟剪瘧,保命解災。故人稱「元帥之功莫大焉」。凡買賣求財,只要對趙公明祈禱,便無不稱心如意,故而民間奉其為財神。舊時年畫中,趙公明的形象多為頭戴鐵冠,手持寶鞭,黑面濃須,身跨黑虎,面目猙獰,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武財神。
民間關於趙公明的傳說,由來已久。詳細的記載見於下文:
中國財神崇拜源流考略(大綱)唐德剛
財神爺趙公明乃家喻戶曉之神,逢年農歷正月初五及七月二十二全世界約有四分之一之人要祭祀財神爺。
(一)歷史文獻中之趙公明
1. 最早見於晉代,時為督鬼之神人。
晉干寶《搜神記》曰:「上帝以三將軍趙公明、鍾士季,各督鬼下取人」。
晉陶潛《搜神後記》載:「趙玄壇,秦代人,得道於終南山」。
梁朝陶弘景《真誥。協昌期》有:「天帝告土下冢中直氣五方諸神趙公明等,某國公位甲乙年如千歲,生值清真之氣,死管神宮,翦身冥冥潛寧沖虛,辟斥諸禁忌,不得妄為害氣」。
明代《列仙全傳》雲:「趙公明為八部鬼帥,周行人間,暴殺萬民,太上老君命張天師治之」。
2.元明時期,趙光明演變為財神
元明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雲:「趙公明,終南山人,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面如黑炭,胡須四張。跨黑虎,授正一玄壇元帥。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瘧,袪病禳災。如遇訟冤伸抑,能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宜利合和,無不如意」。
明代陸西星《封神演義》之趙公明出現於第四十六回「廣成子破金光陣」。太乙真人破解聞太師之「化血陣」,聞太師無計可施。忽憶起峨嵋山羅浮洞趙公明。乃親自乘騎黑麒麟,掛金鞭,往羅浮洞來。邀其前來助陣。趙公明遂下山助紂抗周。雖公明武藝高強,法力去邊,終為太公所殺。滅商後太公封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主管「迎祥納福」,統帥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和利市仙官,統管人間一切金銀財寶。
3. 趙公明之前世淵源
《典籍實錄》:趙光明乃「日之精」。上古時,天上現十日,堯命羿射九日。八日落入青城之內為鬼王,發病害人。唯一日幻化成人,騎黑虎,執銀鞭,隱居蜀中,乃趙光明也。後天師張道陵讓其守護丹室,丹成之後得一份,變化無窮,法力大增。天師又使其護玄壇,故以「玄壇元帥」稱之。天師升天後向天庭保舉,封其為「天將」。
明初寧波知府王琎《琅琊金石輯注》曰:「財神者,姓趙名朗,字公明,琅琊古來有之。昔者天上生十日,帝命羿射九日。其八墜海為仙,海上八仙是也。餘一隕於天台,其身為石,太陽石是也,其精為人,趙公明是也。既長成,至峨眉山修煉,得神仙之術。商周交兵,遂受聞太師之邀下山助商,失利為太公所殺。太公岐山封神,郎受封玄壇真君,日精再歸天台,遂真陽附石,神體合一。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專司人間迎祥納福之責。此後石下有廟供真君之位,天台山亦易名財山焉。
王琎,世居琅琊天台山下,人稱「埋羹太守」。《明史·王琎傳》載:王琎,字器之,日照濤雒人。博通經史,尤長於《春秋》,酷愛金石與朴學,好書法。初為教授,坐事謫遠方。洪武末,以賢能薦,授寧波知府。自奉儉約,一日饌用魚羹,琎謂其妻曰:「若不憶吾啖草根時耶?」命撤而埋之, 人號「埋羹太守」。
(二)民間信仰之財神爺趙公明
民間對財神之信仰遠早於《封神榜》。王琎《琅琊金石輯注》有「財神者。。。琅琊古來有之」。
然對財神之普遍崇拜應在《封神榜》問世之後。
考各地民俗,民間信仰之財神為太公封神時所封之趙公明。
(三)財神爺趙公明源流考
1. 秦代終南山之趙公明非太公所封之趙公明。
據《搜神後記》與《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趙公明為秦代陝西終南山人。晚於《封神榜》姜太公封神之時間,故該趙公明非姜太公所封之財神趙公明。
2. 堯時琅琊趙公明為姜太公所封之趙公明
《典籍實錄》和《琅琊金石輯注》:趙公明為堯時琅琊人。這在時間地理文化上與《封神榜》中姜太公所封之財神趙公明相吻合。
第一,時間一致。堯時大羿射日,日精之一托生為人,既趙公明。趙公明到峨眉山修煉,後下山助商,被將太公所殺,而後封神。
第二,地理與文化吻合。趙公明為「日精」之一,琅琊一帶為遠古「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日照金代狀元張行簡),亦為太公生地。
齊地琅琊一帶史前為崇拜太陽神之民族,有5000年前「日火山」陶文及歷史文獻為證。
「金烏負日」出自《山海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 一日居上枝」;
《春秋元命包》曰:「陽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烏者,陽精」。誠如人有肉身與靈魂,「日精」或「陽精」為太陽之靈魂。人死後靈魂不死,太陽死後(被大羿射落)亦可再生,此趙公明為「日精」之文化背景。
第三,王琎《琅琊金石輯注》之故事情節與《封神榜》類似,然《琅琊金石輯注》作於明洪武1368-1398年)或建文(1399-1402年)年間,《封神榜》成書於明隆慶(1567-1572)至萬曆(1573-1620年)年間,二者相差100餘年。說明《封神榜》之故事情節乃來自齊地琅琊一帶之傳說。
第四,財神趙公明道教神仙,道教之前身來自方仙道,齊地琅琊一帶乃方仙道之源頭。天台山乃方仙道創始人河上公與安期生悟道授徒之地。
結論:論起財神趙公明之源流,琅琊天台山趙公明當為姜太公封神之趙公明。琅琊天台山之財神廟可能為中國最早祭祀財神趙公明之神廟。
(四)終南山趙公明與琅琊天台山趙公明辨析
上述結論並非推翻秦時終南山之趙公明為財神之說。僅認為該趙公明非姜太公所封之趙公明。
中國地域寬廣,文化歷來為多源頭。陝西終南山與琅琊天台山一帶各有不同財神傳說亦極有可能。
2、范蠡——生財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財神。他是春秋戰國之際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同時也是一位生財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資聰穎,少年時便有獨慮之明。後被越王勾踐拜為士大夫。越國兵敗於吳國,范蠡與越王一同去屈事吳王夫差。回國後又輔佐越王富國強兵,終於打敗了吳國。滅吳之後,越國君臣設宴慶功,群臣皆樂,唯獨勾踐面無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識大端:越王為爭國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願以償,便不想歸功於臣下。於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辭官隱退,帶領家屬隨從,架扁舟,泛東海,來到齊國。
范蠡父子在齊國海邊耕種土地,勤奮治產不久,就積累家產數十萬金。齊人聞其賢,請為其相。范蠡嘆息:「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於是,它歸還了相印,將錢財盡分給了朋友和鄉鄰,只帶上最貴重的物品,暗自離開齊都,悄悄來到陶地。范蠡認為,陶地處天下之中,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為後半生的保證,自此居住下來自稱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說隱語「逃」;「朱」,一說為富翁的象徵,或說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說是對尊長,平輩的敬稱,或說寓己曾做為公爵)。范蠡父子靠種地、養牲畜,做生意又積累了數萬家財,成為陶地的大富翁,後又兩家分財於百姓,天下人都贊美陶朱公,拜其為財神。
陶朱公的經營智慧歷來為民間所敬仰,於是有許多經營致富術托與陶朱公名下。如《經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懶惰;價格要訂明,切忌含糊;用度要節儉,切忌奢華;賒賬要認人,切忌濫出;貨物要面驗,切忌濫入;出入要謹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優劣要細分,切忌混淆;貨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約定,切忌馬虎;買賣要適時,切忌拖誤;錢財要明慎,切忌糊塗;臨事要盡責,切忌妄托;賬目要稽查,切忌懶怠;接納要謙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靜,切忌粗糙;說話要規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為商家經驗之談,託名陶朱公,由此可見,他作為財神在民間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艱苦創業,積金數萬;善於經營,善於理財,又能廣散錢財,故稱其為文財神也..就理所當然了。
3、關羽——忠誠信義為本的關公
關公即關羽,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把關公作為全能保護神、行業神和財神,《民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的作者說:「關公被人視為武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人遇有爭執時,求彼之明見決斷。旱時人們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葯方,被人視為驅逐惡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據徐道《歷代神仙通鑒》記載的一種傳說:關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龍」,漢桓帝時,河東連年大旱,老龍憐眾心切,是夜遂興雲霧,汲黃河水施降。玉帝見老龍有違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劍斬之,擲頭於地。解縣僧普靜,在溪邊發現龍首,即提到廬中置合缸內,為誦經咒九日,聞缸中有聲,啟視空無一物,而溪東解梁平村寶池裡關毅家已有嬰兒落地,乳名壽,幼從師學,取名長生,後自名羽,字雲長。據《三國演義》載,關羽因原籍惡豪倚勢凌人,遂殺惡豪後奔走江湖。東漢末年,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誓共生死,同起義兵,爭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敗劉備。劉備投靠袁紹。曹操擒住了關羽,看中關羽為人忠義,拜為偏將軍。後曹操察覺關羽心神無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銀珠寶、高官、美女來收買,但關羽絲毫不為錢財名利所動。當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立即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去尋劉備。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五虎大將之首將。曹操得知大怒,與司馬懿設計,聯合孫權共取荊州。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都督荊襄郡事,令取樊城。關羽分荊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呂蒙計,痛失荊州,夜走麥城,兵敗被擒,不屈而亡。《三國演義》後又記載:關羽遇難後,陰魂不散,盪盪悠悠,直到荊州當陽縣玉泉山上空大呼:「還我頭來!」山上老僧普靜聞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梁、文丑(皆被關羽所殺)等眾人之頭,又向誰索?」關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門。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堅貞不二,為佛、道、儒三門崇信。明清時代,關羽極顯,有「武王」、「武聖人」之尊,由此關羽被世人附會成具有司命祿,估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等「全能」法力,民間各行各業對「萬能之神」關帝頂禮膜拜。人們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是大概是因為關羽不為金銀財寶所動,與一些世間貪利妄義之徒
形成鮮明的對比。世人尤其是商賈們都敬佩關公的忠誠和信義,希望關公作為他們發財致富的守護神,另外,人們希望商賈堅守誠信進行交易,把關公奉為公正人,來維護傳統的道德秩序。
4、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財進寶的偏財神
文武財神是民間所謂的正財神,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間的偏財神經常是指被稱為「五路神」的財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富君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其中的五路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意為出門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運,發大財。五路財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間吉慶年畫中常見的形象,他們深受人們的愛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這天天剛放亮,城鄉各位都可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了搶先接到財神,商家多是初四晚舉行迎神儀式,准備好果品、糕點及豬頭等祭祀用品,請財神喝酒。屆時,主人手持香燭,分別到東南西北中五方財神堂接財神,五位財神接齊後,掛起財神紙馬,點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拜罷,將財神紙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們搶先打開大門,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開門營業,據說可保一年「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清代蔡雲《吳覦》中有生動描述: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搶路頭。所謂「搶路頭」即搶接五路財神,人們個個爭早放頭通鞭炮,以此祈盼發家致富。
在民間所供財神中,不管是趙公元帥,還是賜福天官,身邊總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說是地地道道的偏財神。有關利市仙官的來歷,在《封神演義》中有記載: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財神趙公明的徒弟,後被姜子牙封為迎祥納福之神。所謂「利市」包含三重含義:一是指做買賣時得到的利潤;二是指吉利和運氣;三是指喜慶或節日的喜錢如壓歲錢等。人們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財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滿,萬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別是商人,還把利市仙官圖貼到門上,並配以招財童子,對聯寫道:「招財童子至」與「利市仙官來」,隱喻財源廣進、吉祥如意。
5、劉海蟾——撒錢濟貧的准財神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眾多財神中,有一類只能算作是准財神,意為未得財神封號,但由於此神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的職責,於是人們就將其作為財神看待。劉海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位準財神。
劉海蟾,原名劉海,五代時人,籍燕山(今北京),曾為遼朝進士,後為丞相輔佐燕主劉宗光。此人素習「黃老之學」。
《歷代神仙通鑒》中有雲:一日,有自稱正陽子(呂洞賓)的道士來見,劉海以禮相待,道士為其演習「清凈無為之示,金液還丹之要」!索積蛋十枚,金錢十枚,以一錢間隔一蛋,高高疊起成塔狀。劉海驚道:「太險!」道士答道:「居榮祿,履憂患,丞相之危更甚於此!」劉海頓悟。後解去相印,改名劉玄英,道號「海蟾子」,拜呂洞賓為師,得到成仙,雲游於終南山、太華山之間。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
以此看來,劉海是個悟後棄富的道士,本與財神無緣,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於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因此物相貌醜陋,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一。又因蟾蜍的分泌物蟾酥有強心、鎮痛、止血等作用,又受人們所崇拜。《太平御覽》引《玄中記》雲:「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又能食山精。」當時人們把蟾蜍當成了避五病、鎮凶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物,是有靈氣的神物。劉海是以「蟾」為道號而聞名,又以「劉海戲金蟾」的傳說被抬上了財神的寶座。
劉海戲金蟾出現在大量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歷代畫家也有不少這一題材的佳作傳世。在這些作品中,劉海皆是手舞足蹈、喜笑顏開的頑童形象,其頭發蓬鬆,額前垂發,手舞錢串,一隻三足大金蟾叼著錢串的另一端,作跳躍狀,充滿了喜慶、吉祥的財氣。劉海所戲金蟾並非一般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金蟾被看作是一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以致富。這是劉海被塑造成財神的主要根據。據說,劉海用計收付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劉海戲金蟾,金蟾吐金錢。他走到哪裡,就把錢撒到哪裡,救濟了不少窮人,人們尊敬他,感激他,稱他為「活神仙」。為此,還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劇,到處吟唱。
6.比干---最可憐的財神
比干是商代末期的丞相.後被紂王挖心而死
有一種說法是比干被挖心之後沒有死,被天上的神祇們可憐,而讓他當了一個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