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灣媽祖廟有什麼特點
台灣的媽祖廟都是源自湄洲媽祖廟,所以大都是閩式風格而較少粵式風格.
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五百多座,有廟史可考者40多座,建於明代3座,建於清代37座.
是最多信仰的神明.無論那裡,都可看到.特色那真是說不完~只選幾個重要描述一下~
1.北部新竹長和宮鎮殿的開基媽祖-湄洲正三媽據傳媽祖飛升時曾遺留下一束頭發,
一分為三,安置在三尊軟身媽祖寶像上,信徒以大媽、二媽、三媽敬稱.
大媽在湄洲朝天閣,二媽隨華僑移南洋據說在新加坡,三媽則由郊商奉請來台奉祀在此.
2.中部在雲林縣虎尾鎮有座香火鼎盛媽祖廟,特別的是第一間不燒金紙的環保媽祖廟.
3.台南大天後宮又稱台南大媽祖廟,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清將施琅進駐寧靖王府,
將其大致變動更改拆除.後因施琅將平定功勞歸於媽祖,於是供奉媽祖且改為天後宮.
大天後宮在台灣五百多座媽祖廟中,具有貴族般的尊貴地位,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也是唯一列入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4.東部關山的天後宮是台東縣內歷史較久的寺廟之一,約在光緒二十年間建立.信徒以閩
客為主,阿美族較少,但有逐漸增加之勢,近來已有阿美族參加值年爐主的工作.
天後宮雖以關山鎮民為主,但信徒卻遍及台東各地,是花東縱谷地區最大媽祖信仰中心.
5.雲林北港朝天宮現列為二級古跡,殿內供奉的媽祖像有三十多尊,全台許多媽祖廟都是
由朝天宮分出,因此每到農歷一到三月,各地分出去廟宇都會回到北港媽祖廟謁祖進香,
因此雲林北港媽祖廟堪稱是台灣媽祖信仰一個重要的發源地.
2、媽祖是屬於道教還是佛教
不可說全部屬於哪方,媽祖信仰的擴散產生了媽祖信仰與多種宗教混合的現象。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在泰國,媽祖信仰與當地印度教的大自在天信仰融合。陳棠花撰《泰文典籍媽祖神話》,記載了媽祖與大自在天救助華人的故事。
在東南亞,人們往往將媽祖與觀音菩薩一起供奉,而媽祖的陪神千里眼和萬里耳,明顯是依據佛教「天眼通」和「天耳通」作為雕塑依據。很多佛教徒相信,媽祖就是觀音的化身,甚至媽祖本身就是一位佛教女神。 在泰國,媽祖信仰與當地印度教的大自在天信仰融合。陳棠花撰《泰文典籍媽祖神話》,記載了媽祖與大自在天救助華人的故事。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
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拓展資料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後、天後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3、馬祖婆出生至二零二零年有多少年?
你沒說她哪年出生!
4、媽祖是什麼宗教?媽祖是封建迷信嗎?
馬祖不是宗教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媽祖湄洲祖廟媽祖像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林願(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檢。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過五個女兒,十分盼望再生一個兒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可是這一胎又是一個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就在這個女嬰將要出生前的那個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晶瑩奪目,照耀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發紅了。所以,父母感到這個女嬰必非等閑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她出生至彌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時就比其他姐妹聰明穎悟,八歲從塾師啟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而且能理解文字的義旨。長大後,她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父母順從她的意願。她專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業,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災,人們都感頌她。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只要能為鄉親排難解紛,她都樂意去做,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人們遇到困難,也都願意跟她商量,請她幫助。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在這海域里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之日。這一天,湄洲島上群眾紛紛傳說,他們看見湄峰山上有朵彩雲冉冉升起,又恍惚聽見空中有一陣陣悅耳的音樂……。
從此以後,航海的人又傳說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歷代對媽祖的賜封根據史料,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
媽祖逝世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於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另投資1億多元興建了媽祖新殿,新殿宏偉壯觀,被世人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如今台灣及東南亞各地的眾多媽祖廟都由莆田湄州及泉州天後宮等「分神」而立。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泉州天後宮,天津的天後宮,澳門的媽祖閣,台灣北港的朝天宮和鹿港媽祖廟為我國天後宮有名的大廟。
5、媽祖與波塞冬有哪些異同點?
媽祖與波塞冬同為海神,但由於地理環境、傳統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別,甚至由於性別的不同,這兩位海神在形成方式和傳播方式、外表形象和秉性行為、價值觀以及人民群眾對其的態度均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具體內容可參見中華媽祖網,以下為幾點概述:
從形成方式上看,媽祖是人格化的神靈,她是由福建沿海一位民間女子神化而來的,是人神崇拜的典型代表。與媽祖不同的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並不是一個真實的人物,是通過想像創造出來的一個神。在希臘神話中,波塞冬的地位僅次於宙斯,是十二主神之一。
從傳播方式上看,媽祖信仰的傳播,經歷了山民間到官方,由沿海到內陸,由中國到世界的過程。歷代的文人墨客們,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媽祖文化的傳播,他們的很多歌詠媽祖的作品成為傳世之作。另外,歷代還出現了許多以歌頌海神媽祖為主要內容的戲曲,民俗音樂或是表現媽祖事跡的繪畫、雕塑,使得媽祖信仰更加深入民心。而關於海神波塞冬的傳說最早也是通過希臘人的口口相授傳播開來的。希臘國面臨地中海,是世界航海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希臘人向大海索取物質的需求使得他們在懼怕大海的同時也想征服大海。因此,在希臘,凡是有港口的地方就有波塞冬的廟宇與塑像。
媽祖文化和波塞冬信仰的傳播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兩者都是通過民間人們的口口相授,歷代文人的文學作品以及世界文化的交流而傳播發展壯大起來的。但是,媽祖文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在媽祖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官方的褒封和宣傳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媽祖文化更為深入、更為廣泛的傳播。
從兩位海神的外表形象上看,媽祖生前容貌秀麗,聰慧靈動,是一個傳統的莆田海邊健康的女子形象。媽祖升天之後,信眾們結合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按照自己的願望和理想,把媽祖塑造成面容端莊清秀、慈眉善目、體態裊娜聘婷、盡善盡美的女神形象。而在希臘神話中,海神波塞冬則被塑造成一個頭發捲曲垂肩、胡須濃密、強壯有力、虎背熊腰的中年男子形象。他手持三叉戟,姿勢和容貌略顯顧慮憂郁,但仍然表現出海神莊重冷靜的氣質和風采,象徵他的聖獸海豚則顯示出海的寧靜和波塞冬親切的神性。波塞冬時而騎著駿馬在海上飛馳,時而手持三叉戟坐在溫泉上。希臘人民之所以把波塞冬塑造成這樣的形象,說明了希臘人民對波塞冬又敬又怕的感情。
6、請問這些是真道士還是假道士?
你好!首先我家人就是全真道士,我經常看到道教的一些活動,看照片應該是真道士,現在拿到道士證其實不是那麼困難的,只要入了這個圈,找個有受戒證的師傅,辦證還是很簡單的。一般假道士是不敢去道場的,看照片這個道場應該比較大,在當地宗教局應該有登記的。有登記的宗教場所都有合法宗教人員駐場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真道士不代表有真本事。
7、跪求梳「媽祖頭」的步驟
「媽祖髻」的梳法是非常復雜而精巧的,先把頭發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間部分梳到頭頂上,用長長的紅頭繩固定,盤一個圓圓的發笈,再用一根銀釵橫向穿過,起到固定發笈的作用,接下來是梳左右兩邊的鬢發,鬆鬆地梳出弓起的造型,再用兩根波浪形的發卡固定,並將剩餘的頭發攏於腦後,用5~10個小發卡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一樣的髻,然後在頭頂的圓笈上插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最後是在頭發上點綴一些紅花來裝飾,使發型更好看。「媽祖髻」整體造型從頭頂到後腦勺豎著一片扁扁的、如船帆似的發髻。整個發型全部由真頭發梳成,用夾子別起來,船帆狀發髻左右兩邊各別一根波浪形的發卡,代表船上搖櫓的船漿;頭頂上盤一個圓圓的發笈,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紅頭繩盤在發笈里,代表船上纜繩;一根銀釵橫向穿過發笈,代表船上的錨;一根根的發卡和發繩則代表船上的零件;所有要件組合則代表整艘船,寓意一帆風順。可見小小的一個「媽祖髻」承載了湄州女子的萬千情感。
「帆髻示志」的傳說表明「媽祖髻」這個發型是媽祖生前設計的。在她18歲那年,父母要為她張羅婚事,但媽祖矢志要拯救漁民,誓不出嫁,所以便把自己關在閨房裡三天三夜,盤好了「媽祖髻」,並告訴父母:髻為帆,針為錠,線為纜,她已心許大海,此生只想奉侍雙親,救護漁民,已願足矣。後人崇敬她,效仿她,以此發型來紀念媽祖,也表示她們對海神的虔誠敬意。由此也可以看出「媽祖髻」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意義和象徵意義。
8、台灣媽祖到澎湖列島有航班嗎?
台灣的媽祖廟都是源自湄洲媽祖廟,所以大都是閩式風格而較少粵式風格.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五百多座,有廟史可考者40多座,建於明代3座,建於清代37座.是最多信仰的神明.無論那裡,都可看到.特色那真是說不完~只選幾個重要描述一下~1.北部新竹長和宮鎮殿的開基媽祖-湄洲正三媽據傳媽祖飛升時曾遺留下一束頭發,一分為三,安置在三尊軟身媽祖寶像上,信徒以大媽、二媽、三媽敬稱.大媽在湄洲朝天閣,二媽隨華僑移南洋據說在新加坡,三媽則由郊商奉請來台奉祀在此.2.中部在雲林縣虎尾鎮有座香火鼎盛媽祖廟,特別的是第一間不燒金紙的環保媽祖廟.3.台南大天後宮又稱台南大媽祖廟,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清將施琅進駐寧靖王府,將其大致變動更改拆除.後因施琅將平定功勞歸於媽祖,於是供奉媽祖且改為天後宮.大天後宮在台灣五百多座媽祖廟中,具有貴族般的尊貴地位,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春秋祭典的媽祖廟.4.東部關山的天後宮是台東縣內歷史較久的寺廟之一,約在光緒二十年間建立.信徒以閩客為主,阿美族較少,但有逐漸增加之勢,近來已有阿美族參加值年爐主的工作.天後宮雖以關山鎮民為主,但信徒卻遍及台東各地,是花東縱谷地區最大媽祖信仰中心.5.雲林北港朝天宮現列為二級古跡,殿內供奉的媽祖像有三十多尊,全台許多媽祖廟都是由朝天宮分出,因此每到農歷一到三月,各地分出去廟宇都會回到北港媽祖廟謁祖進香,因此雲林北港媽祖廟堪稱是台灣媽祖信仰一個重要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