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發百科 » 頭發刺綉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頭發刺綉

發布時間: 2021-02-27 17:14:45

1、把頭發放進刺綉里縫起來有沒有什麼不好?

把頭發放進了刺綉里的奉公了起來,其實這個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說說都是一個人的愛好,所罷了。

2、蘇綉和發綉有什麼不同.

發綉是按照刺綉的原理,運用頭發光、滑、細、柔的特性,以及黑、白、灰、黃、棕的自然色差,以發代線綉制綉品。

發綉和刺綉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朱啟鈐《女紅傳征略》記載:"宋有孝女周氏,法名貞觀,六歲而孤,年十三又喪母,痛無以報,遂結茅洛塘,於佛前矢心精進,刺舌血書《妙法蓮華經》七萬字,手擘發而綉之,歷二十三年而竣。"這部發綉的經書歷經四百餘年,至明代時首卷亡佚,後有錢塘某宦側室補綉之。又據葉燮《俞大家墓誌》載,這部《妙法蓮華經》到了清代康熙年間,補綉的首卷再次亡佚,海寧貞女俞穎應洛塘比丘尼的請求,又一次作了補綉。

發綉發刻結合的作品《寒山寺》 蘇州刺綉研究所

從上述記載可知,發綉至少在宋代已自有之。及至明代,蘇州刺綉進入重要發展階段,除了社會對日用綉品需求增多外,嘉靖年間上海露香園顧綉的出現,對蘇綉藝術品題材的拓展和質量的提高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與蘇綉並存的發綉,同樣向"畫綉"方向邁出了一大步。據《竹個叢鈔》載,明代邢慈靜善墨花,"有發綉大士像極工,謂於色絲之外另闢蹊徑,時人詫為針神"。著名藝人夏永,字明遠,用發綉成滕王閣、黃鶴樓圖,細如蚊睫,侔於鬼工。《絲綉筆記》中談到,"日本收藏的夏永發綉冊頁《界畫樓閣》,綉工極精。影印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這些記載,堪見明代發綉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時,發綉已作為一種藝術綉種,在蘇州地區廣泛流傳,一批能工巧匠脫穎而出。吳江楊卯君和女兒沈關關,擅長綉佛,他們用發代線,綉成的佛像"有過江人以不與題詞為恨之鑒"。吳縣錢蕙,以發綉大士像及宮裝美人,"不減龍眠白描"。當時的發綉雖說題材較為狹隘,但這些善發綉者本來便是蘇綉能手,其技藝水平則是無與倫比的。

發綉《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解放後,蘇州在恢復傳統蘇綉技藝的同時,也對瀕臨滅絕的發綉作了新的探索和嘗試。經過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即今蘇州刺綉研究所)藝人們的努力,1958年,一幅《屈原像》和一幅《迦陵填詞圖》脫穎而出,次年便在全國農業展覽會婦女館展出,得到了觀眾的好評。接著,蘇州刺綉研究所又製作成功了具有故事情節的發綉《長生殿》,1963年到香港展出,引起轟動,港埠各大報刊競相報道,與會人士為這幅作品所展現的精湛技藝驚嘆不已。

發綉的製作過程,和用絲線為材料的刺綉大同小異,但在針法上受到限制,一般多用切針、接針、滾針和纏針。傳統的發綉也往往選擇同一種顏色的頭發來綉制,色彩比較單調,作品顯示出的是白描的效果。如今,蘇綉藝人能利用頭發的色差來表現畫面色彩,或以暈色的方法來表現物體的明暗,這種作品的藝術語言較之傳統之作則顯然豐富得多了。更值得一提的是,1982年4 月,蘇州刺綉研究所把發綉和發刻藝術結合在一起,創造性地綉製成了一幅雙面發綉台屏《寒山寺》。這幅作品寬30厘米、高24厘米,薄薄的尼龍綃上,用黑、赭、赭黃、金黃、棕紅、銀灰等色的頭發,綉制出了大殿、迴廊、鍾樓、寶鼎等,重重疊疊,雄偉壯觀;蒼柏、古松、紅楓、垂柳等參差其間,充分表現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美麗秋景。最為奇特的是,碑廳中只有黃豆般大小的碑上,兩面各嵌有4根4毫米長的頭發,通過放大60倍的顯微鏡,可以清晰地看到頭發上面鐫刻著那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從而使觀賞者從精細中更見精細,趣味中又添趣味。1995年5月,蘇州刺綉研究所又完成了一幅長5.4米,寬0.65米的大型發綉《康熙南巡圖》第五卷"蘇州段",其中有房屋近千間,舟楫百餘艘,近二千個人物,堪稱目前國內最大的發綉作品。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
蘇綉即蘇州刺綉 ,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台等地。 蘇綉產地江蘇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蠶桑發達,盛產絲綢,自古以來就是錦綉之鄉。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據西漢劉向「說苑」記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蘇綉用於服飾。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綉《列國圖》。據《清秘藏》敘述蘇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線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見在宋代蘇綉藝術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

3、古時的手工刺綉針法分幾種綉?

手工刺綉,又名「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手工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手工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手工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手工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緙絲、,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手工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手工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手工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手工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手工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 明代的染織工藝品,至宣德間始變發達。手工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手工刺綉技術。 清代手工刺綉,宮廷御用的手工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

4、刺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我國刺綉的起源,歷史久遠,文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原始刺綉用途,本為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後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並且普及民間。至於刺綉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不同的特色。

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漢代開始展露藝術之美。 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此後,刺綉繼續發展,在提供衣飾器用方,不斷擴張生活使用范圍和層面。此外,其間刺綉還曾擔負過服務宗教的任務,時在魏晉至隋唐。此一期間,佛教鼎盛,信徒為示虔誠,選擇代表尊榮與費時耗工的刺綉,作為繪制供養佛像方式,謂為綉佛,至唐盛極一時。這類綉佛鉅幅偉構,至今猶有流存英國、日本博物館中,作品綉法嚴整精工,色彩瑰麗雄奇,動人心魄,誠為古綉特殊成就之一。 唐代刺綉發展另一成就,便是綉法上的推陳出新。唐前一直流行唯一「鎖綉」法,至此發明了「平針綉」,也就是通行至今的綉法。這種綉法因為針法多變化,刺綉者更能發揮創作自由與藝術表現,很快取代「鎖綉」而風行,於是來刺綉發展史上的另一嶄新時代。

宋代是我國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產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絕後。宋綉能發展出如此成就,原因有:一、「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二、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他說:想發財就去萬通商聯找優質供貨商!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線;叄、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致和境界。這種純藝術性的刺綉作品,針法緊密工巧,線色豐富調和,形象寫真生動,贏得後世廣泛贊美頌揚。

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明代刺綉也表現了多項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向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鳴世的家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家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叄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范疇。

清代刺綉的發展,大致上承續著上述明綉的情形,整個二百餘年間,維持興盛不墜而外,也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的: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斗妍的局面;二是晚清吸收外國日本刺綉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前者為沈壽首創的「美術綉」,後者則有江蘇楊守玉發明的「亂針綉」,為傳統綉注入新血和新面目。

如今盡管時代不斷地向前推進,中國台灣地區人民的生活已由農業走向工業型態,這種美好的、固有的、能代表傳統文化的刺綉技藝,在歷煉後仍然流傳下來。它融合了繪畫、書法的精髓,將素材藉著多彩、亮麗的絲線以渾熟靈巧的技術氣韻,生動的顯現出中華文化的特色。不少身懷絕藝的刺綉專家,在中國台灣一直默默地以一針一線,細心地綉出各種美麗的綉件,正意味著傳統藝術的保存、延續和發揚。

5、發綉的介紹

發綉是江浙地區漢族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之一,最早起源於唐朝上元年間,是以頭發回絲為原料,結答合繪畫與刺綉製作的藝術品,剛開始是為了表達對佛祖的虔誠,後到元明時期題材逐漸廣泛。發綉多為國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禮品。發綉是漢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她以無法比擬的象徵性,藝術性以及收藏價值已經並將讓更多國內外有識之士為之駐足。

6、發綉的發綉簡介

在中國,尤其是古代中國,人們珍惜頭發如生命,雲:「肌膚毛發,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頭發作為最高禮節的信物傳遞著人們的忠誠,堅貞和無限深情。女子把自己的頭發贈於最心愛的人,誓「伴君左右,同患難,共榮辱」。新婚夫婦將雙方頭發纏繞一起以取「永結同心。不離不棄」之意。而男子也稱與自己同舟共濟,歷風經雨的妻子為發妻,飽含珍視,感激之情。佛教里,佛教徒皈依佛門時都要剃度,不僅是「了卻塵緣」,也是表達對菩提的虔誠和普濟天下的堅定。頭發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發制禮物表達的更是對受贈者的最高致意。
唐代佛教鼎盛時期,虔誠信女開始用自己的纖發,在絲絹上綉成如來佛、觀音菩薩像,朝夕頂禮膜拜,這便是發綉的源頭。到元末明初,發綉突破了宗教題材,表現內容不再囿於人物肖像,藝術手法推陳出新,畫綉結合,催生出一件件傳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間,這一藝術奇葩竟衰落近乎湮滅,人們只能從博物館的珍藏中依稀窺見她往昔的風姿。
發綉,運用頭發綉制的綉品。頭發具有特殊性能,堅韌光滑,色澤經久不褪。發綉以發代線,利用頭發黑、白,灰、黃和棕的自然色澤,以及細、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針、切針、纏針和滾針等不同針法刺綉。發綉白地黑線,適宜綉制摹線(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築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較少。以質樸素凈取勝,綉品針跡細密,色彩柔和,風格獨特。其高超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7、綉人臉和頭發分別用什麼綉法呢?不是十字綉·是蘇綉···

這``````我不精通刺綉,但我查了一下,因為要體現出頭發細密自然,可能要用滾針,綉人體則用旋針。

8、刺綉的針法有多少種哪些是絕世秘傳

刺綉,又名「針(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曲服飾,檯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掛等陳設品。

【中國刺綉源流】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卷,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絕藝,有名刺綉家在美術史上也佔了一席之地。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線條流暢,將圖案龍游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了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翱翔之鳳鳥、賓士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採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線條極為流暢。

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採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線。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系,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線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顏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線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系。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獎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台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

明代的染織工藝,至宣德間始變發達。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家,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線主要仍多數用平線,有時亦用捻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線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斗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制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制,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線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家相繼而出,如丁佩、沈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余覺之妻沈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沈氏30歲時,逢慈嬉太後70壽辰,沈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沈壽。沈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模擬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模擬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隨著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台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線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冊軸卷,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9、刺綉有幾種方法?

刺綉的方法:
【綜述】:
類別:亂針、直綉、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綉、饒綉、施針、輔助針、變體綉

【亂針】:
亂針綉法主要是把傳統的手工綉法轉換為機器電腦綉法,此綉法在手工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增強欣賞者的視覺沖擊力。此綉品以德豐品牌的德豐綉品為代表

【直綉】:
完全用垂直線綉成形體,線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線,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線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盤針】:
表現彎曲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套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綉,清帶的沈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 :又名平套。其綉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線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厘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厘許……;其後,依此類推。

【擻和針】: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綉模擬形象。

【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著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平針】:
是用金銀線代替絲線的綉法。其方法:先用金線或銀線平鋪在綉地上面,再以絲線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綉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扎的線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扎鞋底花紋。

【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綉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編綉】:
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綉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綉、夾錦、十字桃花、絨線綉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綉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綉」。

【饒綉】:
是一種針線相繞、扣結成綉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綉、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打籽:它是蘇綉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綉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綉圖案畫。

【施針】:
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綉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綉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採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扎針、刻鱗針等。

【變體綉】:
刺綉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綉發生變化的特殊綉法,就是變體綉,其中包括染綉、補畫綉、借色綉、高綉、摘綾和剪絨等。染綉:元代綉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綉。染綉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