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清朝滿人男人的頭發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滿族的發型與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發剃光,後腦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朝由居於中國東北的滿族人建立。在入關之前,滿族統治者在關外已然推行「剃發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發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發易服,作為臣服的標志。 清軍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漢臣孫之獬受到其他漢大臣的排擠,惱羞成怒之下向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發令」。於是,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發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漢族人民為保護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進行了此起彼伏的斗爭。清朝統治者對此進行了暴力鎮壓,例如1645年發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與「剃發易服」有關。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幾十年,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清朝滿族統治者推行「剃發易服」的原因:一般認為,滿族統治者希望通過剃發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後來的歷史表明,滿族統治者的這一措施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漢人逐漸淡忘本民族服飾,習慣了滿族的發式和服裝。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眾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鞭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剃發易服」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剃發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會矛盾之一。針對當時各地漢人的抗爭此起彼伏的情況,當時的陳名夏曾說過:「免剃頭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為說了這句話而被滿門抄斬。 早年滿族人在關外主要從事狩獵,男子留辮子據說是為了在狩獵中休息時將其盤起來代替枕頭的,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滿族男子的通用發式。後來清軍佔領全國後,多爾袞頒布了剃發,即"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激起江南各地民眾的反抗,多爾袞派兵鎮壓,清兵在江南,製造了「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慘案。後來順治皇帝為了穩定局勢頒布了「緩剃發令」。 但不是不行,所以辮子還是在中國人頭上留了兩百多年的時間.
2、清朝男人都留辮子,那麼清朝之前的男人是什麼發型
束發戴冠,說披散頭發馬尾的是白痴的二大爺,看電視不行,電視劇的造型都是腦殘導演搞出來的,就是束發,將頭發束攏,束成發髻,參考道士發型就是了。
3、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什麼發型
關於漢族的男子發型,人們大多認為就是電視劇里那種束發於頭頂的簡單式樣,其實這也是一個太過簡單的概念,古代漢人的發型千種多樣,戰國時期,有結辯多股盤於腦後的,有分叉結辯纏於額前的,有單股結辯垂於帽下的……,如楚國人就喜歡在頭頂一側結辯,並由發帶固定在耳後的習慣,僅正式場合或貴族男子才端正的在頭頂置冠。這些發型從大量出土的陶器和岩刻,以及兵馬俑中可以看出端倪。
到了南北朝、隋、唐朝,男人們大多置紗冠、著璞頭,而把頭發挽在頭頂或腦後,有的結成兩個「總」(發髻)、有的結成一個總,有的還挽成一根細長的「發棍」彎曲置於額前,可謂無形不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漢人沒有剃發的習慣,更沒有像電視劇里那樣披頭散發的「武俠式」發型,披頭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發型,成年人不僅以披發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還使用油脂來固定發髻,使之不致垂落。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發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發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發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發。所以,漢族男子的發型有時代表著身份的高低。並非人人相同。
4、清朝男子的頭發有什麼含義啊??
削平四夷
定鼎中原
5、關於清朝人的頭發
A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前髡後發」(髡,刑罰,即剃頭),騎馬打獵方便,頭發不擋眼睛,阻力也小,也不用麻煩的梳頭~~~
清朝男人的發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
這種發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發,將後面的頭發打成辮子.
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發型跟史書里成吉思汗的發型幾乎一樣,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
B 給你復制了點你看看啊 -------------------
-----清朝辮子
懸賞分:10 - 解決時間:2008-7-19 10:22
看清朝電視劇,發現有兩種發型,一種是前腦門光溜,辮子在後,我知道這是史實,可是另一種發型卻並不剃發,從前額直接將頭發梳到後邊結個辮子,(好像只出現於港台片中)不知道歷史中到底有沒有這種發型,還是劇組不願做犧牲剃光頭,糊弄觀眾,望解答
提問者: 公麒麟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既然你知道前者是史實,那我就再肯定一下,沒錯,這後者是不存在的,正如你所說的也是真正的原因,這個問題無需深究,
台灣香港的電視劇只是為了賺錢,不會講究什麼服裝道具,製作是非常粗糙的,大陸的一般是剃光頭然後戴頭套,是歷史原形。
6、為什麼清朝的男人要把頭發剃一半?
這個其實是滿漢爭斗的結局。
滿清入主中原後,要求漢族男子的發型,與滿族男子保持高度一致。
滿族是個漁獵民族,他們為了漁獵方便,便將頭發基本剃光,僅在後腦留下銅錢般面積的頭發。他們將僅有的頭發紮成辮子,辮子閑時下垂、忙時盤起。這種發型,被稱為「金錢鼠尾」。
清末男人的「陰陽頭」,給當代人留下了根深蒂固之印象。漢族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理念,隨著滿漢間幾百年的融合,漸漸為滿清統治者所理解。面對清朝男子頭發越留越多的現象,滿清皇帝也默許了。這種情況發展到清末,男人們便只需剃去一半的頭發,象徵漢人歸順滿清便可。
(6)清朝男的頭發擴展資料
清朝男子的發型,經歷了「金錢鼠尾」、「牛尾辮」(發型類似牛尾,頭發留得比「金錢鼠尾」多些)、「陰陽頭」的演變。
滿族要漢族投降,留下一句:留發不留頭!結果就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漢人沒有服,但是有點慫,這么杠下去只會兩敗俱傷,所以一人退一步,結果就是清朝辮子的來歷。
7、清朝男人發型的由來 清朝男人為什麼要留辮子
清朝男人留辮子有兩種說法
一、明萬曆二年,努爾哈赤的祖父及父親被明軍所殺。努爾哈赤為父報仇,逐漸成為了部落的首領,成為了女真本族的領袖。
在女真族的傳說里,有一個傑出的英雄人物,名字叫束機能。束機能兩鬢與前額天生禿發,被後人稱作禿發束機能。
努爾哈赤為此想了一個辦法加強女真的團結,令女真各族束發為辮,一是為了有利於民心團結一致,二是為了區別其他的未被統治的女真族。
努爾哈赤憑著自己的努力終於統一了女真各部,也就是後金。
二、滿族先輩為了更好的打獵,需要穿山越嶺,頭發難免會掛在枝藤之上,射箭之時也會被亂發遮擋,所以將頭發剃去。滿人信仰薩滿教,按薩滿教的說法,頭發在頭的頂部,最靠進天,是靈魂棲息之地,非常神聖。
後金成立,八旗制度也被確定,滿朝使用滿語滿文,服裝發式亦須一律,男人都要剃發留辮,這樣使得女真各部族中習俗不一致的女真開始同一化,成為了一個新的民族——滿族。
(7)清朝男的頭發擴展資料
清朝男子發型的演變:
在最早的時候滿人剃的是那種金錢鼠尾的頭發,這種發型就是留下銅錢大小的頭發,然後紮成辮子。這種辮子只有老鼠尾巴那麼細,就叫做鼠尾。
後來這些頭發慢慢留得越來越多,辮子成了豬尾巴那麼粗,就叫「豬尾巴」。
等清朝的發型慢慢演變成牛尾巴那麼粗的時候,已經到了清末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清朝發型8、為什麼清朝的男人要剃一半頭發,留一半頭發
清朝人留辮復子當然要從制滿族說起了。滿族人的先祖發源於白山黑水, 以打獵捕魚為生,前頭剃發腦後結辮,是為了穿山越嶺枝 藤不刮發,射箭瞄準眼前無亂發遮當,白天盤在頭上便於生產勞動,晚上解下來可當枕頭。滿人信仰薩滿教,按薩滿教的說法,頭發在頭的頂部,最靠進天,是靈魂棲息之地,非常神聖。進關後又接受了漢人的孝悌觀念,認為頭發是父母所給,不容毀壞。滿族人如果戰死沙場,屍骨可 以埋在外地,辮子必須剪下來送回家,繫上姓名籍貫招魂 葬之。 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前髡後發」(髡,刑罰,即剃頭),騎馬打獵方便,頭發不擋眼睛,阻力也小,也不用麻煩的梳頭~~~ 清朝男人的發型是遵照滿人的習慣而來的,表示滿州人入主中原後,各族人對滿人的臣服. 這種發型不能簡單的叫做"留辮子",而是剃掉前面的頭發,將後面的頭發打成辮子. 這是東亞民族普遍的一種習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日本(和族)在明治維新以前,男子的發型跟史書里成吉思汗的發型幾乎一樣,從浮世繪上可以看到.這種習俗跟南洋群島鑿門齒的習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體某一部分的殘缺,是一種成人禮.
9、清朝末年男人的發型
一般正規的電視劇和敬業的演員都是剃光了,然後貼假發,這樣,會完全仿照清朝時期的發型:前邊留大片的光頭。但是如果製作粗糙的電視劇,或者演員不敬業,就在自己的發型上貼上假發,為了包住自己的頭發,就不會留光頭。
其實清朝的前邊光頭的部分,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格,有的多,有的少,所以有你看到的不同種類。
這是清朝的還是民國的?,清朝不剃頭就砍頭,這導演也太不專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