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學生發脾氣打人怎麼辦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學生發脾氣打人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1-03-29 00:04:33

1、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喜歡打人,你應該怎麼辦?

這一時期的寶寶處在一個反抗期,但又缺乏適當的語言來表達,可能出現摔東西、躺在地上打滾或大聲吼叫等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家長需要培養寶寶多方面的興趣,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或適當的時候說「不」,多與寶寶交流,當寶寶克制自己脾氣行為時應及時予以鼓勵。

2、孩子生氣了就打人,怎麼辦

★打人是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

當一個4歲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之後,他會說:「還給我!」 但是,1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於是就用拳頭來代替語言。而且,一兩歲的孩子也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即使大人告訴他別人會疼,這么大的孩子也沒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避免攻擊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

由此可見,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慾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的時候?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並為他准備一些小甜點。如果你的寶寶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

★父母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懲罰

即使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孩子的打人行為。一旦打人事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沖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懲罰也是白費力氣,1歲的孩子還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為聯繫到一起,還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對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任何處罰都是沒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態度的前後一致性至關重要。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那麼,當打人事件發生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1、首先要保持冷靜。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

2、然後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對象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雲了。另外,強制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6、循環往復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煉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

3、有個學生總是沖動易怒愛打人,這是屬於孩子有心理問題嗎?有心理問題的孩子都有哪些行為體現?怎麼糾正?

經常有家長反映孩子難管教,比如有的孩子沖動易怒愛打人,有的孩子膽小怯懦不愛上學,有的孩子很大了還愛吸手指頭……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到底是先天性格,還是後天教育不當導致?家長應該如何干預糾正不良行為?

我和一些專家探討過這些問題,最終認為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通常屬於心理問題,家長應該正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並通過科學的手段來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

1.容易沖動發脾氣愛打人

表現:有些孩子非常沖動易怒,稍有不順心就大發脾氣,而且攻擊性非常強,有些家長以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實很多時候是心理問題。

主要問題:雖然有些寶寶確實由於先天神經系統的反應存在沖動、易激怒的情況,但是大多數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跟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有一個案例:1名7歲的孩子因脾氣大做心理咨詢,結果心理醫生發現該孩子的母親非常固執和專斷,總是愛打斷父親講話,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鄉下見爺爺奶奶。

干預技巧:暫時性隔離+家長做好榜樣

如果孩子大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將其隔離在比較單調的場所,冷靜幾分鍾,同時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撫他,這種冷處理的方式對暴怒的孩子比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長務必要自省,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並注意控制脾氣。

2.三歲以上的寶寶過度依賴父母或家人

表現:3歲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賴父母或家人,比如一名3歲的孩子就像樹袋熊一樣,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興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一般是比較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有些大孩子有嚴重的依賴症可能跟從小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過分照顧和保護孩子,讓孩子覺得什麼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親的照顧(尤其是3個月~1歲之間)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戀問題。

干預技巧: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

對於依賴症的孩子,家長應該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讓孩子體會到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會發現脫離父母還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長在離開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不要一聲不響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說一聲,並表示自己一定會回來。

3.退縮行為

表現: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以後,經常獨坐一處,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與人講話,也不回答老師提問。

主要原因:退縮行為一般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時出現,心理學表明這是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和障礙,擔心自己在同伴、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而採取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導致,但也跟後天的撫養教育不當有關,有些家長從小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或是過分照顧和遷就,就會造成孩子的適應能力較差。

干預技巧: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應多方創造條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戲,並多陪兒童一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兒童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對已經出現退縮行為的兒童,父母和教師應幫助他們克服孤獨感,適應外界環境,在小夥伴之間建立和睦的人際關系。

4.厭食和偏食

表現:有些孩子長期食慾不佳,或是嚴重的挑食和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身體瘦弱,易感冒、腹瀉,且營養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導致,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小兒厭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兒心理障礙的表現,若就餐前或進餐時心情緊張、焦慮、壓抑,睡眠不足或疲勞,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等,也會使小兒產生厭食心理。

干預技巧:營造愉快的飲食氛圍

除了帶孩子做全面檢查,治療身體疾病之外,還要注意干預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想吃飯時,切不可打罵、強迫、懲罰、哄騙,要細心分析小兒產生厭食的心理因素,採取誘導、暗示、鼓勵的辦法,一定要營造愉快的飲食環境。

5.撞頭打滾等行為

表現:有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出現撞頭的自虐行為,比如跪地磕頭、撞牆。此外,常見的自虐動作還有搖頭、打頭、打滾、捏自己、抓頭發、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緒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時,就會出現自虐行為怪癖。自虐其實是孩子有訴求的一種表達,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

干預技巧:弄清自虐原因多數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滿足的情況下才採取自虐行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發的。家長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並進行矯治,比如檢視父母的婚姻關系等。如有必要,應該咨詢心理醫生。

由於字數限制,先列舉以上幾個,其實小孩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我們家長一定要多觀察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一定要用科學的手段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哈\ud83d\ude04

該回答來自於百度問咖 楊峰 大咖

4、13歲學生喜歡,發脾氣,大叫或者打人怎麼辦,發脾氣控制不了就打人

如果你是那個人,那麼你就還是可以控制自己的

5、孩子愛發脾氣,打人,罵人怎麼辦

在家裡也經常打人。針對他的這種行為,我和他爸爸給他定了規則,如果他從周一到周天七天都能做到不用提醒的情況下控制自己的脾氣,不打人不罵人,我們就獎勵他,如果發生打人罵人的情況,就需要反思半小時。堅持了5天,發生了一次發脾氣打人的情況,我給了他一次機會,如果後面2天,沒有發脾氣,就給他獎勵,後來他得到了獎勵。
但這周幼兒園開學了,昨天因為外婆沒有把筷子放到飯碗就打外婆,還追著外公用工具打。我和他爸爸回家時,他攔住他爸爸說他作了壞事,我和他爸爸很生氣,說寶寶,你需要受到懲罰,他就自己去反思了。後來我、他爸爸和寶寶三個人進行了詳談,還幫他提出了發泄脾氣的辦法,對著玩具深呼吸或對著空瓶子說出自己的不滿,然後蓋上蓋子。並且和他說不能因為一點小事生氣,筷子可以自己拿過來,同時要對外公外婆好。
但是今天因為他爸爸把他的空調關掉了,他又要打他爸爸,在他爸爸提醒的情況下,他還是打了一拳,結果他爸爸很生氣,重重打了他肩膀2下,肩膀上被打的地方都腫起來了,寶寶趴到地上大哭起來,我怕他爸爸控制不住脾氣,打他不知輕重,連忙拉住他爸爸不讓他打他。和他們說要冷靜,寶寶從地上爬了起來,要和他爸爸對打,後來我走出房間,他可能又被爸爸打了,等我回到房間,寶寶趴在床上磕頭求爸爸打他,我對爸爸說原來我們約好都要控制脾氣,爸爸自己也沒控制脾氣,爸爸也要反思,爸爸出去了,寶寶對我說他打爸爸是不對的,寶寶打他是對的,他本來就不應該活在這個世界上。後來我帶他去看爸爸在反思,他也坐在爸爸旁邊反思,反思完了後,又進行了說教。
現在我們也很困惑:
3、究竟要不要打?我和他爸爸說打寶寶要知道輕重,不要打壞了以後後悔,但是現在我們兩人意見分歧,他爸爸現在認為還是需要打,而且在提醒他控制脾氣後,還沒有控制住,沒有其他的辦法;但我又認為寶寶現在有作錯事的人就要挨打的想法,打寶寶會不會強化這種想法。

6、孩子愛發脾氣,性格暴躁,還會動手打人,怎麼辦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7、孩子脾氣大打人怎麼辦?

暴脾氣的小孩其實需要的是更多的愛和理解。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別人粗暴否定。慢慢的他會感受到善意友好給他帶來的好處,也就能慢慢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從而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我們親子中心,對於暴脾氣的孩子都是先通過無條件地肯定接納,之後通過游戲引導的方式慢慢改變他/她,游戲是孩子認識世界、形成自身性格特質很好的手段之一,一般訓練3~5次就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