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勞部發[1994]489號: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2、生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地榆是薔薇科地榆屬的植物,我國古代的葯物文獻中就對於地榆進行過有關的記載,地榆的味道會有苦、酸、澀,的口感,地榆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地榆主要作用於患者的肝、肺、腎、大腸經等人體部位。雖然它可以治療很多的疾病,但是因為是中葯治療手段,需要患者及早的去正規的醫院,找到相關科室的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相關的葯物。
任何葯物都會有服用禁忌,對於地榆也是一樣,那麼地榆的禁忌有哪些呢?因為它的功效主要是清熱解毒等功效,所以患者出現虛寒性出血症時候是禁止服用地榆,如果患者出現血虛有瘀者需要謹慎服用地榆。我們知道了地榆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所以我們需要在服用地榆的時候,更加的仔細謹慎,不要自行服用地榆,以免加重疾病的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出現。
中醫的葯材入葯,很講究劑量與用法,患者切記不能自行服用地榆,以免因為身體疾病與地榆的葯效不對症,出現更多的疾病並發症。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多利用空暇的時間,進行大量的戶外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的體質,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飲食方面葷素搭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將疾病拒之門外。
3、生地榆的臨床應用
治小兒腸傷寒 4~14歲小兒用地榆1兩,白花蛇舌草5錢,水3碗煎至60毫升內服,4歲以下減半。每日2~3次,待體溫下降後改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養陰性為止。經治57例14歲以下的患兒,結果49例治癒,8例無效。治癒病例平均退熱天數為7.3天,最短2天,最長19天。實驗證明,1:5或1:10的地榆湯均有抑菌作用。治療中未見副作用發生。 治療燒傷 將地榆焙乾研成極細粉末,過篩;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後迅速投入地榆粉,攪拌使成糊狀,盛於消毒缸內備用。用時將葯糊直接塗於創面,可以很快形成1層厚厚的葯痂,能起到預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進創面迅速癒合等作用。一般適用於一、二度燒傷、燙傷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質,有較強的收斂性和收縮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同時還有明顯的殺菌作用,能對抗綠膿桿菌感染。亦可採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凈曬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滲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現薄膜,冷卻備用)塗布燒傷創面,每日2~3次,不包紮。塗布次數以創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現龜裂為度。對已污染的創面應先行清創處理。通過一、二度燒傷患者40例的觀察,證明此法對淺度燒傷,特別對中小面積、污染較輕的燒傷效果較好,一般經12~24小時創面上可形成1層棕色保護膜,這對防止細菌污染、減少創面滲出,均有良好影響。 治療皮膚病 將地榆炙黃,研細末過篩,以凡士林配成30%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損的不同情況先以油類擦洗或1:8000高錳酸鉀溶液濕敷。經治濕疹及濕疹樣皮炎,脂溢性濕疹,下肢靜脈曲張性濕疹及糜爛感染型足癬等疾患共109例,結果治癒47例,顯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癒日數為8.3天以濕疹及濕疹樣皮炎的治癒率最高,脂溢性濕疹及下肢靜脈曲張性濕疹共26例全部有效。實踐證明,30%地榆膏有止癢、收斂、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兩,加水約600毫升,熬成300毫升葯液,冷卻後濕敷患處流水部位(熱濕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時後再浸再敷。每天3~4次,連用3~4天,直至不流水為止。適用於急性、亞急性、脂溢性濕疹,嬰幼兒濕疹,及慢性濕疹急性發作期。滲出較多時,待滲出減少後,可用地輸20兩、煅石膏20兩、枯礬1兩研成細末混勻,調製成40~50%軟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亞急性、慢性濕疹皮損浸潤或輕度肥厚時,可用地榆粉1.5兩、密陀僧末3兩研勻加凡士林調成50~60%軟膏外敷,每日1~2次。 治療結核性膿瘍及慢性骨髓炎 用地榆製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濃煎口服,每日1劑,小兒酌減。亦可肌注與口服交替進行。一般以1個月為一療程。臨床治療4例結核性膿瘍,2例慢性骨髓炎,結合外科常規治療,均收到一定效果。
4、地榆有什麼功效?
地榆以根部入葯,一般春季採挖曬干即可,其性寒、味苦、酸,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以及消腫斂瘡的功效,因而臨床上對於咯血、尿血、便血以及濕疹、赤白帶下等方面的疾病症狀有治療作用。
1.止血作用
止血作用是地榆當中較為突出的作用,葯理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研究顯示,地榆的鞣質成分可以縮短凝血時間,從而起到止血作用。
2.抗炎抗菌
研究顯示,地榆對於炎症所致的腫脹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對於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
3.鎮吐作用
葯理研究還表明,地榆具有鎮吐作用,可以抑制洋地黃引起的催吐作用。
5、炒地榆和生地榆的區別
生地榆就是一種可以用來作為中葯的植物,生地榆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根粗壯,多呈紡錘形,稀圓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縱皺及橫裂紋,橫切面黃白或紫紅色,較平正,莖直立,有棱,無毛或基部有稀疏腺毛,播種第2至3年的春、秋季採收,於春季發芽前、秋季枯萎前後挖出,除去地上莖葉,洗凈曬干,或趁鮮切片乾燥然後製作成中葯生地榆。地榆含有鞣質, 具有收斂作用, 能止瀉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 對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實驗性燙傷面有顯著收斂作用, 能使滲出減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從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質或市售之鞣酸, 對燒傷的療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療燒傷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質外, 尚有其他因素參與.地榆對去神經組織上的燒傷的療效比沒有去神經組織上的療效稍差。
炒地榆的性狀。炒地榆是指將地榆的根進行炒制,將其炒黃,俗話說的好,是葯三分毒,炒過的地榆它的葯性要溫和些,沒有生地榆的葯性強,這樣對身體傷害就不是那麼大,但是炒過的地榆其涼血作用就會增強,所以,如果要它涼血作用好我們就要用炒地榆。
6、生地榆的文化底蘊
《綱目》: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楊士瀛雲:諸瘡痛者加地榆,癢者加黃芩。 《綱目》:汁釀酒:治風痹,補腦。搗汁塗虎、犬、蛇、蟲傷。 《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帶濁痔漏,產後陰氣散失。亦斂盜汗,療熱痞。 《葯品化義》:解諸熱毒癰。 《本草選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斂血,則同歸、芍。以之清熱,則同歸、連。以之治濕,則同歸、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則同歸、萸。以之溫經而益血,則同歸、姜。大抵酸斂寒收之劑,得補則守,得寒則凝,得溫暖而益血歸經,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本經》: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 《別錄》: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 《葯性論》:止血痢蝕膿。 《本草正義》: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婦人乳痛帶下,多由於肝經鬱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則肝氣疏達,斯痛可已而帶可止;然氣滯痰凝之乳痛,及氣虛不攝之帶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本經》又療金瘡,《別錄》謂止膿血,惡瘡熱瘡,可作金瘡膏,皆即此清火涼血之功用。且所謂主七傷,補絕傷,亦皆指外瘍言之,非謂地榆苦寒,能治虛損之勞傷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勝熱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勝濕退熱也。 《唐本草》:主帶下十二病。 《日華子本草》: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產前後諸血疾,赤白痢並水瀉,濃煎止腸風。 《開寶本草》:別本注雲,止冷熱痢及疳痢熱。李杲:治膽氣不足。 《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本經續疏》:地榆者不治別因之帶下,並不治七傷帶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稱七傷帶下病止痛,又可見矣。何況血去氣散,風乘虛入而為惡肉,風乘營衛之相遭而鼓盪為汗,金瘡被風而痛不可瘳,不皆為地榆所屬耶?《別錄》之止膿血、諸痿、惡瘡、熱瘡,產後內塞作金瘡膏,皆於《本經》推類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補絕傷。則其義若別有在者,然氣盛而鼓風入血,何異血虛而風乘以入,風入而更耗其血,何異風入而大耗其津液,風橫梗 於氣血之間,何異氣血之不相續,則仍是血虛氣違為根本,風氣攪擾於其間乃為病,而治之以化風氣為生氣,致氣血使調和得巽而相入矣。 《葯物圖考》:調敷湯火傷,疳瘡潰爛。 《昆明民間常用草葯》:治胃痛,胃腸出血。 《本草求真》:地榆,諸書皆言因其苦寒,則能入於下焦血分除熱,俾熱悉從下解。又言性沉而澀,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腸風血痢等症,得此則能澀血不解。按此不無兩歧,詎知其熱不除,則血不止,其熱既清,則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斂,既能清降,又能收澀,則清不慮其過泄,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葯也。
7、地榆和生地榆是一種中葯嗎
是同一種。地榆是生地榆的簡稱。
地榆是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乾燥根。經過炮製後有地榆炭。
【性味與歸經】苦、酸、澀,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用於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
8、生地榆的功效
涼血止血多用於婦科血熱妄行
9、生地榆.馬齒莧.黃柏等的用途
外敷損害很小,如果內服應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