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崛起,中國崛起讀後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是周恩來爺爺的名句,它激勵著一代代青少年奮發圖強、努力向上的鬥志。我們當代的小學生不僅要掌握課堂上的知識點,還要更多誦讀古代聖賢經典、科普知識書籍。
在每周一的清晨,我們學校總會舉行升旗儀式,那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蔚藍的藍天下,伴著初升的朝陽,在嘹亮的歌聲中,冉冉升起。此時,耳畔響起了那雄壯的旋律,當少先隊員在國旗下講話的時候,我的腦海中如江水一樣的翻滾著……
當時的舊中國,正值混亂、屈辱的年代,鴉片戰爭的失敗,《辛丑條約》的簽定,香港、澳門的割讓,山東半島的侵佔,東北三省的淪陷,圓明園的毀滅,南京的大屠殺、「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中國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恥辱。
仰望著五星紅旗,回首千百年來舊中國所受到的恥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喚醒了東亞雄獅,中國,從此覺醒了,發展了,滕飛了……
在《歷史的選擇》一文中,我看到了少年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故事,目睹了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國人就要受欺負的社會慘狀,就立下了要為祖國而讀書的志向。修身課上他更說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樣的豪言壯語,贏得了魏校長的喝彩。「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想,再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中,一定閃爍著一種光芒,這種光芒,讓人們看到了新中國的希望。為了這無比遠大的理想,他遠渡重洋,東渡日本……在他的心裡,我相信始終是「中華,崛起,讀書」。他的理想實現了,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經大跨步向新時代邁進……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1990年,亞運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年,象徵著奧運的五環旗也在北京鳥巢的上空漂揚了,人民的生活將更加美滿幸福了……
然而,生活的富裕,使不少的學生開始了安逸的生活,他們不認真讀書,不好好寫作業,有的不按時到校學習,他們沉迷於網路、游戲室,不思進取,可他們想過沒有,新中國的崛起,是靠無數的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是靠13億中國人努力奮斗才得來的,如果我們這樣下去,中國不又走回原來的老路了嗎?
今年,十二五規劃已經全面啟動了,為了我們的理想,為了我們的中國能更好的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們一定要好好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中國奇跡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讀後感
「滴答,滴答,滴答……」水龍頭不斷的流出水,可使用水的人不知去向。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它像我們的血液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會珍惜水,因為在人們心中有一個概念:水是源源不斷的,是取之不盡的。然而有誰又知道,我們的中國早已是個乾旱,嚴重缺水的國家,而地球上可以被我們直接引用的佔地球的百分之零點三,而我國淡水資源總量為28000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為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節約一滴水,我國就節約了13億萬多滴水,這些水可以解決一個乾旱山區的燃眉之急,可以挽救一片即將枯死的禾苗,這何樂而不為呢?
在生活中,我可是一個「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地節約水資源文明小標兵啊!我喜歡吃媽媽做的菜,於是常常會跑進廚房看媽媽做菜的樣子,久而久之,我會幫媽媽做些事情。記得有一次,我一如既往的在廚房裡,而媽媽回來晚了,因此就叫我幫她煮飯,我非常高興,立刻行動了起來。先舀幾勺米,接著注入水,然後再淘米。我將清水注入後,淘了一會後,我正想把這渾濁的水倒掉時,我眼前浮現了那些正缺水地區的畫面,看到地球上的水資源正一天天減少的樣子,我不禁停住了手。我心想:不行,不能這樣浪費水,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聽別人說淘米的水可以澆灌植物,這樣會有利於植物。於是我就把淘米的水澆花了。我既節約了水,又有利於植物生長,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但我又有時也會浪費資源,又是開了房間的燈忘了關,以致於浪費了許多電,真是不應該。
人們啊,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珍惜水資源,我們可以用淘米的水來澆花草,用洗菜的水來沖廁所……為了我們的地球明天更美好,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從我做起,從大家做起,一起來珍惜水資源吧!
【剛找的,千里挑一】 節水的重要性:
首先我們看看國外的的一些國家是怎麼用水的:日本每增加一萬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中國則高達5045立方米,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意味著什麼?
3月22日至28日是第十七屆中國水周,22日還是第十二屆世界水日。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是「水與災害」,中國水周的宣傳主題則為「人水和諧」。因為水與每個人的生活生存息息相關,誰也不能置之度外。筆者以為,建設節水型社會的主要途徑有四種。
首先,靠觀念節水。如今許多國民還沒意識到節約用水的極端重要性。其思維定式尚停留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教科書所宣傳的那樣: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他們覺得多用水不算什麼浪費。比如在我國最缺水的西北內陸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居然是歐洲國家的兩倍之多。可見節水潛力巨大,假如國人每人每月少用一噸水,那麼13億人口所節省的水無疑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這種潛力是完全可以挖掘出來的,關鍵要教育和引導公民轉變用水觀念,牢固樹立節水意識。
其次,靠科技節水。據統計資料,日本每增加一萬美元GDP耗水208立方米,美國為514立方米,中國則高達5045立方米,是美國的近10倍、日本的24倍之多。如此巨大的差距主要差在科學技術落後。差距意味著潛能,我們要堅持科技進步,大力發展節水型工業、節水型農業,就一定能大大降低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消耗。
第三,靠法制節水。目前我國對水資源管理的法律體系已經滯後於經濟發展速度,法律法規條文線條粗,執法彈性大、處罰力度小,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陷。依法治水需要從嚴從細,國外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城市家庭普遍使用的抽水馬桶,英國議會早在60多年前專門制定一部「馬桶法律」,規定坐便器每次用水不得超過6升,耗水量6升以上的馬桶不得進入市場。小小馬桶每天要「吃掉」多少水?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立法限制馬桶的「吃」水量。
第四,靠價格杠桿節水。水價偏低是造成水資源浪費的一個重要原因。如黃河沿岸一些農村使用1000立方米黃河水澆地,所付價格居然比買一瓶礦泉水還便宜。過低的水價不利於公民節水意識的培養,提高水價勢在必行。水價的提升不單單是個價格問題,也體現了水作為一種戰略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此舉有助於公民節水觀念和習慣的養成。北京、上海、江蘇、四川、河北、廣東等省份開始著手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計價,北京最高水價5年內將達到每噸5元。這種「階梯水價」對正常、合理用水的居民沒有增加大的負擔,而超額用水者則須付出高價,這是科學、合理和公平的。
我們從3月22日開始的第十七屆「中國水周」的活動中得知,缺水之弊正日益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不少城市實行定時供水,居民不得不半夜起床接水;有的城市甚至出現「理頭不洗頭,麻雀喝柴油」的奇特景觀。專家預測,此種勢頭不遏制,至2010年,城市一半以上居民有可能過「上甘嶺」似的生活!
缺水何以至此?專家指出,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人」身上。據了解,我國城鎮生活用水漏失率高達40%,居民用水多為一水一用,「長流水」和「跑、冒、滴、漏」的現象嚴重。造成的結果就是,「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地越來越遠,遠距離取水的城市越來越多,用水成本越來越高」。
君不見,單位里的公用水管又沒關嚴;君不見,自家洗完澡的熱水器龍頭仍在滴答滴答地往下流水……有人可能會說,這點水算什麼?可知道,這點滴之水日積月累,足可成江河。在生活中,節水與不節水其實就在一念之間,歸根到底是節水意識的建立與否。所謂節水型社會,還得從人們用水的「點滴」習慣入手。
3、中國生活記憶 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 讀後感 800字 不求多好,但求原創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 布拉吉、軍挎包、上山下鄉、糧票布票、耳邊縈繞著的「你從哪裡來,我的朋友,好像一隻蝴蝶飛進我的窗口……」這些充滿溫情和記憶的懷舊元素迅速將人們拉回到那個熟悉的年代。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中英文版日前在京同步首發。
《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是一本記錄1949——2014年間中國百姓生活細節變遷的圖文著作。書中選取的,都是那些能夠觸動人們記憶深處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50年代的「列寧裝」、「布拉吉」,60年代的「紅寶書」、斗雞,70年代的八個樣板戲、小人書,80年代的迪斯科、「大哥大」,90年代的「菜籃子工程」、股票,新千年的超級女聲、「單獨兩孩」……該書中的大部分圖片來自北京檔案館和中華網的民間徵集,活潑、豐富、飽含生活氣息的圖片和文字真實刻錄了新中國一代代人民為追求幸福生活的而做的不懈努力。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副社長趙麗華女士介紹:「這本書中的內容涵蓋了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書內容以小見大、從細節展現宏觀,從生活方面的變化展示共和國65周年的輝煌成就。」
《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一書中文版獲得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重點出版物的榮譽稱號。
4、建國65周年民生往事讀後感
這是圖文展示共和國65周年百姓生活變遷的史料性作品。從平常百姓的生活入手,再現共和國65周年平常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和那永遠抹不去的生活往事。書中內容涵蓋了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服飾、飲食、娛樂、住宿、交通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共和國65周年生活留下彌足珍貴的文圖資料。
50年代,百廢待興。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樸素簡單如當時一首民謠所唱:「四個兜的中山裝,小米高粱吃得香,幾戶人家一個庄,走親訪友靠步量。」
革命的激情,心中的理想,引領著50年代人們的生活,他們工作繁雜但沒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沒有牢騷,遇到困難也不氣餒。雖然他們曾經砸掉家裡的鐵鍋去大煉鋼鐵,雖然他們曾經誤以為糧食畝產幾十萬斤,但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無可厚非。
直到現在還有人感嘆:50年代,多單純啊。
50年代生活關鍵詞:「九二米」和「八一面」、戶口本、「四合院」與「排子房」、月票
1950年3月,政務院決定改變糧食加工標准,提倡食用「九二米」「八一面」,並規定,一切糧食公司商店只許出售粗米粗面。
所謂「九二米」,就是指100千克糙米碾磨出92千克白米;所謂「八一面」,就是指100千克小麥碾磨出81千克麵粉。這樣可以保留較多穀粒糊粉層和谷胚,營養價值相對較高。
政務院這一規定,初衷是為了減少浪費,增加口糧。當時初算了一下,如果人人都吃「九二米」「八一面」,全國一年可節糧八億斤。八億斤糧食,至少可以養活200萬人。
1950年4月8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談「標准米」》一文:過去大家所習慣的糧食加工標准,只顧到米的白凈美觀,卻不知道(或者是輕視了)這種過分把米碾得白凈以後,米里原來含有的很豐富的營養素,同時也就是我們身體所迫切需要的養料,竟被一再碾磨而棄之盡盡。真是所謂「棄其精華,留下糟粕」,在愛吃白米的南方人中,就常生一種叫「腳氣病」的,就是因為白米中缺少了維生素乙1(vitamin B1)的緣故。
1950年4月14日上海《青年報》,刊登了倪章祺的文章《人人吃九二米》。文章介紹說:「『九二米』的營養價值是不是比精白米低呢?我們說,非但沒有低,反而要高得多。」文章最後呼籲:「九二米」是最合理想的標准食米,我們青年應該積極協助政府向社會進行宣傳,說明它對節省糧食消耗、增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勸大家都吃「九二米」。
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發行麵粉購買證,上面寫著「遺失不補,過期無效」。
1955年10月實行糧食以人定量供應後,糧食部發行「全國通用糧票」,俗稱「滿天飛」。後來每個省有了自己的省糧票,俗稱「吃遍省」,某些市還有自己的市糧票,俗稱「本地吃」。
之後,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繼面世。全國2000多個市、縣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證,進行計劃供應。此外,一些較大的廠礦、學校等也印發了各種票證。
從此,票證范圍之廣、地域之寬、品種之全、時間之長、數量之多,在世界上極為少見。
城鎮糧食的憑折定量供應始於1955年,國家規定居民口糧按照勞動差別、年齡大小及不同地區的糧食消費習慣,確定9個等級的供應標准。在這種物資奇缺的時期,被稱為「寶中之寶」的糧食,以這種方式被國家嚴格控制。
5、對中國民生的未來發展有什麼看法的八百字文章
中國迅猛發展得益於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同時也受惠於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隨著當代科技革命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被納入到全球經濟體系之中。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世界經濟結構的大調整及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提高了經濟增長的效率,實現了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和發展空間的最大化;但也導致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同時對產業安全、金融安全等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如何正確認識和應對經濟全球化已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帶有普遍性的難題。
政治 行政成本太高需降低 開辟合理的渠道表達人民呼聲
法制 做到依法治國而不是人治
經濟 三駕馬車中 把消費搞起來 而消費搞起來前提是作好房子醫療教育方面工作
科技 可以是第一生產力,要想創新必須依靠科技 可以以經濟的手段來促成
軍事 必須建立強大的海 空軍 資源的流入與製成品的流出才能得到保障
教育 中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思維 不能被愚化
金融 當今的金融戰極其重要 比如97亞洲 英鎊危機 日本危機等
民生 富人與平民之爭
工業提升檔次拒絕破壞資源的同時走出去參與世界競爭
農業加強保護 杜絕類似大豆類危機
6、民生看待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作文1000字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紡織品發生了什麼變化?」 100字 作文
我認為由棉布改為了蠶絲還有了版進口服裝讓人們權生活方便了許多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有了自已的先進制衣廠有的國家還到我們的這進口衣服之後我們國家在...
以變化為題、反映中國改革開放為題的初二作文。
作文啊 我不太拿手啊 給你找了一篇 600字肯定...中國第一張股票、第一個土地拍賣槌以及1000多件...了改革開放「越來越好??改革開放30年湖南民...
你如何看待我國經濟形勢1000字論文
中國的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同時在經濟,科技,教育,民生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國的發展也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提升,在國際事務....
7、新中國誕生了的讀後感
看完《xxxxxx》這xxxxx,我的心中似乎有一股澎湃的波濤再涌流……
從帝國的沉淪到黑暗中的探索,從尋求陽光,到為光明而戰,革命前輩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終於迎來了最初的曙光!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後,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並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時光來到了2009年,我正在電視機前,收看著中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落成的新聞。又是一個重大成就,我開始浮想聯翩,我想起了祖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想起鳥巢,想起了奧運健兒們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國接連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我想起了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裡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國國力,想起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綜合國力第六的國家,想起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甲子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的、不斷地提升,想起新中國歷史,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光輝的足跡!
8、中國社會發展報告讀後感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讀後感]
在大學,特別是在廣商,忙碌的社團活動佔用了我不少的課余時間,以至於這次要求寫讀書感想的時候才發覺自己來到廣商這么久竟然都沒有認真地讀過一本書,內心極度不安,感到很慚愧,也許現在的我真的是少了一顆安靜的心去感悟吧,《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讀後感.社會工作是我喜歡的專業,社會學也是我所喜歡的課程,可以有機會去學習和感悟一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和事,可以從紛繁復雜的社會大環境中去體會一些觸動內心的東西,這是一種莫大的幸運!
這一次因為是要求寫讀書感想,於是「強迫」自己去找一些老師介紹的書目來讀,「強迫」自己好好看一本書,於是,我選擇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這本書去讀,並在此寫下了一點自己的感想.
陸學藝老先生以大量的調查事實和理論為基礎撰寫了《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一書,以其對社會分層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的獨到見解,結合中國國情聯系實際給出了以職業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為標准,劃分了當前中國社會階層率先提出十大階層和他定義下的中間階層.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嚴格的論述給廣大讀者以嶄新的社會分層狀況.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這本書描述的是社會學研究的支柱領域——階層問題!非常值得一看.這本書也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畢竟,這至少標志著我們開始直面階級和階層問題了,社會學帶了這個頭,是這個學科的榮譽,而我能有機會去學習和研究社會學這門高深的課程更感到無比的榮幸,讀後感《《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讀後感》.
所周知,「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2005)
「民主」,「開放」,「平權」,這些,在某種意義上,成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發展目標和範式.
在這種背景下,2002年1月,《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的推出,可謂是應時之需,應景之策.
陸老先生在書中對社會階層的劃分提出了自己獨有的見解和方法,對社會等級經濟結構做出了解釋,以及詳細說明了中國社會階層的結構形態演變提出了看法,讓我們對所處的中國社會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社會階層問題不是最近一天兩天才存在的,由於不同的劃分標准,所得出的結果,往往會對社會大眾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社會學作為一門關於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對社會階層這一重要問題自然不會忽視.我們都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上、思想上、科技上、政治上、還有經濟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而變化之大更是令人吃驚!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
階層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逐步形成了「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社會結構,
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結構.這種階級階層結構是「同蘇
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基本類似的,並沒有形成現代社會階級階層結構.」③黨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進入了全面改革開放的嶄新發展時期.來自經濟、
政治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的改革,使我國社會從農村到城市的社會生產力獲
得了空前的解放和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伴隨著社會關系的調整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們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聲望等方面發生了大的變化,作為我國社會結構重要方面的社會階層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
化,階層分化逐步形成.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現代化進程的加深,我國原有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內部發生了分化,而且出現了新興階層.
要研究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問題的確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而以我目前的學術修養尚顯得很嫩,還需要更加努力的學習,更加認真的去觀察.當然,也正是因為我們不斷通過學習、了解他人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看法,才慢慢加深了自己的理解,我喜歡社會學,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看書,去了解我們所生活的中國社會!
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對我自身的要求!
以上僅是我的一點讀書體會,尚有很多不足之處,我以後會不斷改正.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9、正確看待當前中國主要民生熱點問題 讀後感
摘要:
當代中國的民生問題主要是就業、教育、分配、社保、醫療等,其中每一個問題都
有生存和發展的兩個層次,
比如社會分配問題,
既是生存問題,
也是發展問題,
能否維持生
存是生存問題,
而生存的質量卻是發展問題。
當代中國民生問題具有兩個特點:
一是整體上
的密切相關性,
二是具體問題上的層次漸進性。
根據這兩個特點,
在社會政策制定和執行方
面,必須改變原有的政策模式,注重政策的協同性、針對性、穩定性,並把政策切實落到實
處。
關鍵詞:
民生問題
原因
政策
重視民生,
是當今中國的時代主題,
是事關改革發展全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問題。
解決民生問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中之重。
因此,
深入分析我國民生問題的形成原因
和根源,
並以戰略的眼光,
從我國歷史和現實實際出發,
探討解決民生問題的對策措施,
具
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解決民生問題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中之重。
解決民生問題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