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造成學困生學習困難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小學學困生由於年齡比較小,心身發展尚未成熟,對變革中的社會認識比較膚淺,是非分辨能力比較弱,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也比較弱,容易上當受騙。 目前,網吧、游戲廳盛行,有的學生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荒廢了學業。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有些家長忙著賺錢,對子女的學習漠不關心;或者有的家長對子女過於溺愛;或過於嚴厲,寬嚴失度:
還有一-部分家長只養不教或重養輕教,忽視對子女的道德規范和學習生活進行關心、教育和指導,最終導致孩子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與不學都無所謂,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認識產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淪為學困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經商的父母越來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為了學困生。
三、學校的因素
1、學校環境的因素:學校在「應試指針」的指揮下,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智育,忽視德育,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學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過程,再加上班級環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學生的品行發展滯後,思想觀念偏差,養成不良行為習慣,成為學困生。
2、教師的因素:個別教師缺乏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價值觀,理論修養不夠,缺乏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沒能較好地把握教育時機,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不尊重體諒。調查顯示,18. 8%學習困難生認為自己不太喜歡某門功課的原因是不喜歡教這門課的老師; 31. 1%的學習困難生認為班主任會責罵自己。
以上調查說明,對學習困難生尊重不夠、關心不夠、愛護不夠,教育手段簡單、生硬、不科學,是導致學困生產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認知因素的原因:
(1)、基礎知識差:由於基礎知識差,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就差,上課聽不懂,筆記記不上,作業不能獨立完成,成績自然上不去。
(2)、相關的知識不足或知識結構不合理:
這類學生很少或幾乎沒有擴充知識的需求,僅僅滿足於課本知識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難度, 而大多靠死記硬背。三是不會學習,出現學習方法障礙。表現為不會學和不能了解、掌握與調節自我的學習策略,即元認知能力缺陷。
這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自我檢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習慣,同時,他們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習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識和有效的監控技巧,這也是造成其學習困難的重要因素。
2、非認知因素:
(1)、消極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動機。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往往認為學習任務是難以完成的,自己沒有完成任務的相應能力。
(2)、消極的情緒體驗,產生對老師、學習的逆反、對抗心理。學習困難學生由於經常得到教師過低的評價或態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鬱,大腦很難形成學習上的優勢興奮中心。久而久之,對學習喪失信心,成績下滑,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專門與老師作對。
(3)、意志薄弱,懶於學習。表現為認識不到學習的價值,覺得學習是一種苦差事, 知難而退,缺芝堅持學習的毅力,學習被動,作業應付,不會的就抄別人,很少獨立思考和鑽研。
(1)學困生發展因素擴展資料:
學困生轉化的策略
一、加強引導,優化社會環境的影響
1、加強引導,提高學困生分辨能力。學困生相比其他學生而言,受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更大,但人不可能因此而將其與社會隔離。只有想辦法幫助學困生認識各種社會因素的本質及其影響,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強其免疫能力。
如經常利用班會舉辦普及法制教育、社會公德知識講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開展寓教於樂的社會實踐活動,吸引學困生的注意力。
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多種活動,吸引學困生積極參與,多給提供這些孩子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
如每學期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發揮學困生的特長為老人表演一個個自編自導的節目,義務為孤寡老人打掃,在活動中讓學困生的心靈得到凈化;
走出學校,走入社區,組織學生為社區服務,開展「社區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活動,讓學困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等。在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必會融入社會,得到道德的體驗,得到勞動的體驗,得到情感的體驗。
二、家校攜手,充分發揮教育合力
落後的家庭教育觀念,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面對這一問題, 學校要主動與家長取得聯系,採用多種方法對學生家長進行指導,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為防止學困生的產生和學困生的轉化創造有利條件。
1、開好家長會或辦好家長學校。通過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傳授家長- .些科學的教育方法,正確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責任性,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現狀,讓家長對孩子表達心中的關愛,不是一味地責備、加壓,或遷就、溺愛。
要採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慮、恐懼的情緒,改掉任性、貪玩的不良習慣,培養正常的心理。
2、平時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教師要及時向家長匯報子女有校的學生情況,要求家長主動配合學校教育,協調好學困生與家長的關系。通過這一系列舉措促進了家庭、學校相互合作,促進父母轉變家教觀念、提高家教水平,構建學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諧的健康的成長環境。
三、以愛澆灌,建立師生溝通的橋梁
1、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善用賞識,走近學困生。
教育者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關注學困生的全面發展。要關注兒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長。老師應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得摒棄掉「學困生難以救葯」的想法。
作為教師不能把學困生當作累贅,認為拖了班級的後腿,影響自己出成績,應樹立嶄新的時代教育觀,轉變教育觀念。
所有學生都希望得到贊賞、信任和鼓勵,學習困難兒童尤其是如此。句鼓勵的話語有可能讓一個孩子的一天陽光燦爛,也有可能從此就使學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這樣的語言對孩子們具有神奇的激勵作用。
教師要用放大鏡去看待學困生的每一個長處,肯定學困生的每次進步,善於發現學困生的每個閃光點,欣賞學困生的價值,從而樹立起學困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愛心激起學生自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愛是育人的根本。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學生希望從教師那衛得到熱情的關注而不是冷漠的監視。學困生也是如此,學困生也是時時翹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種違反課堂常規的舉動來引起教師的關注。
四、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進學困生轉化的關鍵
學閑生通常表現出對學習缺乏熱情,對知識不感興趣,在困難面前沒有信心,沒有頑強的學習毅力,這正是他們非智力素質差的表現。因此,我們對學困生因材施教時,就要特別注重他們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激發學習動機,發揮自我監控的作用。首先,引導學習困難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學 習困難者常常將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運氣差、任務困難等等。這些消極的歸因嚴重影響了學困生的自我認定。
要引導學習困難學生作出正確、恰當的歸因,盡量將學習上任何一點進步都歸因於努力,培養自信心,提高個人能力有效感。激發起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動機。
五、運用評價策略,促進學困生發展
衡量學困生的進步,要讓學困生自己與自己比,今天與昨天比。如果上次測試得了53分,這次得了58分,就應該加以鼓勵,讓學困生知道這5分是努力的結果,通過努力就能提高,就會成功。
對學困生的評價,要客觀,承認差距,不唯分數論,教師評價的尺度,隨著學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讓他們既感到有壓力,也有希望。實踐證明,教師適時的正面評價,會形成種無形的力量, 有利於學困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促進他們盡快轉化,取得新的進步。
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說:「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針對學困生自我認識能力低的特點,以學生的優點為支撐點,對學困生進行鼓勵性評價,使他們對自己充滿希望,滿懷信心地走向成功。
2、如何培養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環境下,我國的基礎教育,包括歷史教育,其中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尤其是如何具備將來成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質。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以實現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為教學目的,其宗旨是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但是,從當前中學教育教學總體情況看,由於現實的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中學生對歷史科的學習興趣不濃,也就在中學產生了相當一部分對歷史學科失去學習興趣的「學困生」。但中學歷史課程作為基礎性學科之一,肩負著教育學生的特殊使命,是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情感教育的等非智力因素發展的主要學科,學不學歷史將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歷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轉化一個學困生和培養一個優秀的學生一樣至關重要,可以說重視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成為當前歷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 鑒於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個體的成長和將來在社會中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本文立足於中學歷史教學,就什麼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中學歷史課程標准中的具體體現,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過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促進「學困生」的發展等問題作了闡述。並主要從如何培養「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來轉化其學習態度的方面進行研究,最終重拾「學困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文獻法和比較研究法,分析開遠一中和我們國家以及世界先進國家在這一問題上的研究狀況,並聯系歷史教學實踐,力圖在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中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等方面研究探索出一條如何轉化學困生的新路。由於筆者的能力有限,在研究和論述過程中定有許多不足之處,也希望能通過本文引起同行們的關注,共同開拓中學歷史教學在轉化「學困生」的新天地。
3、淺談如何轉化學困生
學困生,是指那些品行上有缺點,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做好這一群體的教育轉化工作,始終是衡量一個班主任綜合素質及其工作成績的重要方面,學困生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廣大教師。他們在成績分化的同時,思想道德品質的分化也在同步發展。他們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後,上進心嚴重減弱,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厭學後對學校和教師的感情也隨之淡薄,於是違紀甚至犯罪行為開始發生。學困生在班上雖然人數不多,但影響力很大。學困生轉化工作的好壞,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班風學風,一個校的校風校紀的好壞,從宏觀的角度來說直接關繫到整個民族下一代素質的好壞,影響到一個國家未來的興衰。轉變一個學困生和培養一個尖子生同等重要。如何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我們廣大教師的一個永遠探索不盡的主題,我們決不能等閑視之。學困生成績分化的原因何在呢?分析一下,有其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智力型,另一類是非智力型,非智力型包括興趣、愛好、意志、感情、動機、信心、性格、行為習慣、心理素質等因素。我認為成績最好和成績最差的學生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不在於智力高下,而在於是否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意志等。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的過程中只是一個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所遇到的學困生屬先天性生理原因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是非智力型後進生。學生對老師、對班級、對學校的感情融洽與否,對某一學科的興趣有無,對學習的態度是否端正等等,是決定成績好壞的關鍵。造成學生學習成績跟不上的原因也包括學生的性格因素、環境因素、人際關系因素等等。他們之所以成績差,是由於心理品質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這類學困生是可以轉化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加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轉化工作。轉化學困生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的工程,下面是自己多年來班主任工作實踐中的幾點體會。一、轉變觀念克服錯誤偏見要使學困生轉化,首先,教師的觀念要轉變,偏見要改變。長期以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形成了只要成績差就是差生的思維模式。他們以分數劃線而決定親疏,以成績取人而厚此薄彼。錯誤地認為學困生是不可調教的朽木,把學困生打入另冊。有的長期歧視、冷落,上課從來不提問,表揚從來沒有份;有的隔離、孤立他們,明令不許其他學生與其搭訕,把座位調到教室的最後排;有的進行懲罰(罰作業、罰打掃衛生)、體罰;有的對他們橫挑鼻子豎挑眼,小題大做,刁難他們,以趕出班級而後快。這些惡劣的現象直接傷害了學生的自尊,摧殘了學生的身心,直接導致了學生成績的急劇下降,使他們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棄,最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學困生問題上,我們應該確立這樣的觀念:(1)學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會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關系、交友關系、師生關系;有的屬於學校教育因素,就是由於老師教育方法不當,引導不得法,簡單粗暴,缺乏細心、愛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2)學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們的身上往往專長突出,特長明顯。在這些專長、特長中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績優秀的學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現在差將來不一定差。當年的學困生現在成為企業的強人、社會的能人、家鄉致富的帶頭人比比皆是!(4)表面差實質並不差。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模仿老母.......孵小.......,把老母.......趕開自己坐上去,人們從表面現象上看,認為這孩子愚蠢透頂;在動手製作課上打造了一個三隻腳的凳,老師、同學紛紛嘲笑,認為愚不可及。其實這不也體現出小愛迪生善於模仿,善於創新、發明嗎?因此,我們每個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克服偏見,消除成見。在學習上多下苦心,在生活上多加關心,在精神上付出愛心。讓他們抬起頭來走路,挺起胸膛做人。二、滿腔熱忱點燃心靈火花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般來說,學困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學習、讀書對於他們來說無非是一樁苦差事,作為班主任老師,應從細微的思想工作入手,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差生的學習、生活小事抓起,勤談心,多了解,常關心,多愛護,重來往,交朋友。對他們恰當地引導,合理地啟發,適當降低標准,努力開辟這些學生的思考空間,給予他們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激發學困生情感深處的火花。只要老師能審時度勢,抓住這些閃光點給予及時表揚,使學困生看到自己的潛能,享受一次成功的喜悅,他們就會不知不覺中樹立信心,增加前進的動力。信任是覺醒的催化劑,鼓勵是前進的助燃劑,信心是成功的推進器。要點燃學困生的心靈火花,教育者一定要滿腔熱忱,對學困生付出愛心。教育者既要像慈母又要像嚴父,以情感為橋梁,以交心為途徑,以關愛為紐帶。多微笑,少瞪眼;多尊重,少刺激;多表揚,少批評。要使學困生覺得這個老師可親、可敬、可愛,願意接近並能訴說心聲,這樣
4、學困生的表現及原因
我們這里所講的「學困生」,是指一個學生的智力水平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其學習成績明顯低於同年級學生、不能達到預期目的的學習困難的學生。導致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很多,但學困生不能自主學習是主要原因。
學困生參與自主學習活動的消極表現主要有以下五種類型。
(1)任務應付型。表現對問題探索沒有主動性,學習沒有積極性;學習是在外力的約束下「要我學」,而非內在的「我要學」。如學習活動只有在教師或家長安排、督促下,才能勉強完成。
(2)茫然無措型。面對學習材料、信息及問題,學困生表現為不知所措,無從入手。
(3)袖手旁觀型。學習中學困生的表現邊緣化,如:在動手實踐中默默無動——不動手;在獨立探索中默默無思——不動腦;在合作交流中默默無聞、默默無聲——不傾聽、不發言。
(4)淺嘗輒止型。表現在探索問題解決的進程中,學困生偶有點滴收獲就停止探索,停止思考。
(5)機械模仿型。學困生沒有意識到學習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發現」,沒有意識到學習過程是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在學習進程中,學困生表現為不願經歷探索問題解決的過程,不想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被動等待教師或同學給出答案。對於學困生來說,關注的更多的是知識的「結果」,而非知識獲取的「過程」;他們更願意做的是記憶與模仿,他們習慣於機械訓練。
5、造成學困生產生的家庭原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經常的,而且是十分深刻而又牢固的。古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有的家長錯誤地認為給孩子提供豐厚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整天忙於工作,忽視對孩子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培養,當然對孩子在學習上無任何關心。久而久之,孩子行為懶散、追求物質享受,失去進取之心,學習成績自然難以保證。
有的家長因存在強烈的攀比心,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無視孩子的個性、思想以及情感需求,總是全面指導、強行干預孩子的成長,以「為孩子好為借口」,給孩子報過多的課外輔導:奧數、作文、英語、思維拓展以及各種藝術體育等興趣班,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全才、精英。孩子的課余時間全部被佔去,疲於奔命,鮮有休息,結果不但成績得不到提升,還會產生了厭學情緒,甚至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孩子的生活全部都交給了爺爺奶奶。作為家長,缺乏對孩子學習的正確引導和對生活的教育監督,沒有閑暇顧及,學習方面全部都交給了學校老師。
他們很天真地認為,教育就只是讀讀書本,孩子學不好那都是老師的原因,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所以就任其發展,眼睜睜地看著教育孩子的大好時光一點點溜走,直致墮落無葯可救——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什麼是教育!
6、研究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理論依據是什麼
中0小t學課題研究方8案的設計0浙江省台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811000) 李哉平浙江省台州市第一l中7學(667000) 沈江天q設計8研究方4案是為1了e對課題研究的方5向和進程形成清晰的認2識,做到心5中5有數,有事可為0,一j步一l步地走向預期的目標。可以1說良好的研究方4案是研究成功的一f半。然而在中4小s學課題立項評審中3,我們發現許多研究方6案概念模糊,陳述混亂,沒有整體規劃,對後繼行動缺少2實際的幫助。究其原因,除了m不k夠重視之s外,研究者不r清楚方3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設計8思路也c是其症結所在。課題研究的方8案盡管形式多樣,但都要回答如下s表所示4的基本問題。對這些基本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g方2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問題 構成要素 意圖指向研究什8么t ⑴課題名稱;⑸變數界定; ⑹研究目的(目標);⑺研究假設;⑻研究內1容; 切5口h為1何研究 ⑵課題的現實背景和意義o; ⑶國內8外相關研究綜述(文4獻綜述);⑷研究依據; 緣由怎麼u研究 ⑼研究方1法;⑽研究步驟; ⑾資源配置(如人y員分4工y、經費預算等); 程序條件怎樣 ⑿完成條件;⒁參考文2獻; 基礎預計6收獲 ⒀預期成果。 效益這些要素並不w是孤立的,它們彼此聯系而成為4一w個g具有內8在邏輯關系的整體。上d表中2的序號是課題研究方6案展開p時各要素的參考排序,也c可根據研究需要有所調整。一x般地說,課題方8案需要體現這樣的思路:清晰梳理相關領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6析的基礎上b選擇缺乏3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領域,提煉出新穎而富有實際意義z的主題(主題新)→把主題分7解為4具體明確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務(任務明)→為6完成任務制定符合實際條件的操作方6法、步驟和手8段(道可行)。一a、背景清 ⒈課題的現實背景及z意義d介0紹背景與h意義h,主要是說明課題的來源,闡述為8什3么c要研究。建議從7以8下k幾v個z方8面考慮: ⑴本課題與j時代發展、社會變革的聯系。這是課題提出的大u背景,如果課題的時代特徵不b明顯,也z可不g寫。⑵結合自己r當前的教育教學實際,提出實踐中7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⑶闡述研究的意義v,說明理論價值(如課題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確地揭示3事物的本質與w規律,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c教育理論。對於t重在實踐研究的課題,也f可不w寫)和實踐價值(可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7法、新技術和新模式)。 ⒉國內2外相關研究綜述綜述的「綜」,即綜合,意思是要「綜合性」地敘述某一i領域在一d定時期內4的研究概況;而「述」除了z「敘述」之b外,更重要的是「評述」,即作者自己o的見1解。綜述時需要理清別人t已u有的相關研究的材料、方3法、觀點、結論、成果、水4平、動向等,還要評述相關研究的問題和欠0缺。在某一r個g領域,假如他人f的研究已w經很先進、很完美,我們只能在別人g的後面重復,無s法有所充實、完善、糾正、突破和創新,那就沒有再研究的必要。撰寫綜述時注意:⑴緊扣主題。綜述應與x課題直接相關。⑵高度概括。對引2文6要精心3梳理避免繁復。⑶考究原文0。慎用對原始文5獻的解釋或轉述。⑷有所選擇。選擇出自政府、專u業機構、有影響、有價值、正式出版的文6獻。⑸內0容翔實。對相關觀點和成果的敘述要全面客觀,內8容精煉而不x干x癟,選擇精要而不z偏頗。⑹有述有評。引5述不a可扭曲別人j的觀點,但可闡述自己q的看法,指出存在的問題。如課題「關於f加強對高中4生歷g史學習o中4社會實踐活動指導的研究」,其中8「國內1外研究現狀評述」的要點如下b:⑴國外研究現狀;⑵國內4研究現狀;⑶對樣本學校活動實踐的調查;⑷存在的問題。上g述評述從4國外開x始,反6觀國內1,再回歸到研究的學校。在宏大j的背景之j下n,對現狀進行聚焦式的梳理,全面地「綜合」了s他人l的研究和實踐,在聚焦的過程中6發現了m「存在的問題」。 ⒊研究依據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v有研究成果基礎上j的突破與w發展,因此尋求已s有理論的依據,可以4讓研究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r順利進展。如要開d展學生認4知結構一j類的課題研究,就需要以3認8知心2理學及b相關知識作為3理論依據。當然,理論的選擇要有啟發性和針對性,能指導實際操作,對課題研究具有支g撐作用,可以1引1經據典,也r可自圓其說,但不l要亂貼標簽,不g能為3理論而理論。二e、主題新每個q課題都應有一i個z明確的主題,研究方0案應清楚地表達本課題要研究的核心6問題是什2么m。而主題有無h新意,則是課題有無t價值的關鍵。所謂新意,就是我們的研究與d他人u研究的不n同之f處。我們的研究在領域、方5向、假設、角度、方3法、對象(如學生的地域特點)、可靠度、精確性等等方5面,至少2要有所不a同。這也j正是課題方6案需要分8析研究的背景、梳理相關成果的原因所在。所以5,在表述主題時,要讓方7案的讀者看出「背景」和「主題」之a間的邏輯關系,在背景的襯托下t看出我們提出的核心5問題新在何處。主題的新意鋪展於g行文7,凝聚於y課題的名稱,並在研究目標與g假設中4辯明方6向。 ⒈課題名稱課題名稱是對課題研究實質的高度概括,應力o求文5字簡潔而又u能展示5課題的面貌,最好能體現研究的對象、范圍、內0容和方2法,讓人c一r看就明白研究什4么i和怎樣研究。如「初中4代數自學輔導教學的實驗研究」。課題名稱多以4陳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問句,不i用似是而非的辭藻和口z號式或結論式的句型。課題名稱中2往往包含「實踐」、「探索」、「研究」等涉及m研究方3法的詞彙。我們的理解是:含有「實踐」的,則課題多以0活動為2載體而展開x;有「探索」的,則需要研究者有所創新;單寫「研究」的,則課題採用的是思辨性方3法,或是多種方0法的組合。「××研究」類課題如果採用單一b的科研方7法,則可在課題名中7直接寫明,如「××行動研究」、「對××的調查研究」等。 ⒉研究目的(目標) 目的和目標在漢語中8幾b乎是同義m詞,但在課題方4案陳述中4,兩者還是有些區a別。研究目的是對研究結果的概括性預測與z期望,是整個b研究的歸宿,顯得籠統而抽象(也a有人h寫成「總目標」)。教育科研要達到預想的目的,通常需要把籠統的目的加以5分8解,提出一j系列可操作、可驗證的具體目標。設計8研究目標要注意:⑴統籌兼顧,既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又c合乎課題組實際的工c作條件、研究水5平和時間。⑵課題研究目標不j等同於z教育教學工d作目標。課題目標在於j探尋未知的教育教學規律,工c作目標在於k完成具體教育教學任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人w才u,前者是為3後者服務的。⑶多個i目標要在課題研究目的的統領之n下n形成體系。有一l些綜合性較強的課題,可按各個e子m課題之t間的關系,分3解並理出一r個f多層次的目標系統,形成一p個i完整的有機結構。 ⒊研究假設研究假設是研究者根據經驗事實和科學理論,對所研究的問題預先賦予3的有待驗證的暫時性答案,是對課題所涉及k的主要變數之k間相互7關系的設想。對各種教育問題和現象所作的且尚待證明的初步解釋都屬於k假設性質。假設在課題研究中7具有定向、限定和參照的作用。研究的問題以5假設的形式表述,就會變得更加明確。中7小y學教育科研通常要探討的是因果變數之c間的關系,相應的假設是關於p條件和反1應關系的表述。如我們創設了l什2么v條件,控制了o哪些不l想研究的因素,採取了x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達到怎樣的預期結果。提出研究假設通常要遵守:⑴不w能與b已a被證實的正確理論或事實相悖;⑵對變數關系的推測要合乎邏輯;⑶應以0陳述句的形式簡單、明了w地直接表達;⑷能用一l定的方4法收集數據和事實加以5驗證。當然,研究者可根據研究性質決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設,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b單一u變數的研究則不o一y定要預先提出明確的假設。三p、任務明把主題轉化2為0明確的任務才n具有可操作性。為7此,研究方3案一v般需要寫清如下s幾i點。 ⒈變數界定變數即變化5著的客觀事物。事物是相互1聯系的,一e個n事物的變化4可能會引0起其它事物的變化5。由於n教育現象和規律的復雜性和模糊性,變數之h間的關系往往不y是簡單的一e一z對應。一m個m課題往往涉及k多個m變數,對這些變數的理解也w可能因人z而異。越是富有新意的課題,變數的公4共認7知度也c往往越低。因此,在研究方8案中2對表現主題的重要變數或者容易誤解的變數,必須給予4明確的界定。這樣才u能使閱讀者不d會誤解,使課題組的成員能形成統一l的思路,使研究在確定的范圍內8開e展,避免不s必要的目標變更、方8向轉移和范圍的縮放。反0之x,對研究變數缺乏6明確界定,如「挫折教育」與h「磨難教育」,「創新精神的培養」與y「考試成績的提高」就容易混為1一n談。給變數下y定義j有兩種基本方1式。 ⑴變數的抽象定義i。即對變數的內8涵做出說明,可以5參照有關辭典、教育理論書0籍、課程標准、教材,或國家對教育問題的方1針政策、法規守則等對概念進行科學定義c。如果變數的含義k不b通俗,又z查不e到確切5的定義g,一m般應該迴避,另換別的概念。如果特別需要,也r可自己z嘗試下o定義s,這就要求研究者具備一g定的理論基礎,並大s量查閱文1獻資料,對相關問題有全面深入e的了d解。 ⑵變數的操作定義r。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現象和方7法對變數做出具體的說明。變數的抽象定義r僅6停留在概念水8平,它不w能解決實際研究過程中3變數的具體測定或操作問題,因此有時還須將其轉化1為1操作定義g。變數的操作定義l雖然可以1借鑒別人i的研究成果,但更需要的是自己d的研究。可操縱的變數是研究中8要採取的具體措施和方2法,對其下x操作定義o的目的就是要明確怎麼h操作。可測量的變數是研究中4要調查的問題和效果,對其下m操作定義l的目的就是為0了y實際測量。可選擇的變數一r般用在課題表述中1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上b,對其下k操作定義p的目的是要明確劃分7和正確選擇。 ⒉研究內7容研究內5容要回答課題究竟研究什5么f的問題,即區t分3「做什6么t和不s做什0么p」的問題。基本要求是依據研究目標,把主題展開b為4具有內6在聯系的問題結構並確定重點,提出解決這些重點問題的實施構想,從2而把大x問題細化8為1幾j個m具體而又t關聯的便於j操作的子m問題,用陳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2學困生與x非學困生學習u習x慣的比0較研究」的研究內3容:⑴調查學困生和非學困生在上c課、作業、復習r和考試習r慣上p的不a同特點;⑵不y同性別的學困生和非學困生學習i習j慣的比5較;⑶不f同年級的學困生和非學困生學習d習v慣的比2較;⑷分7類調查分6析造成學習k困難生學習b習v慣不m良的因素;⑸提出矯正學困生不u良學習s習l慣的對策。 ⒊預期成果預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開x之t前希望得到的收獲,包括問題解決的程度、可能產生的效益、成果應達到的水8平和表現方0式。成果的表現方0式是成果的物化4形態,如研究報告、學術論文4、專u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書6刊3、光碟、網頁、軟體等不s同的載體。預先設計8成果的內8容和表現形式,是為2了x使研究者能在研究開f始時就著手3材料的積累,避免研究結束時才x發現有些階段性的成果已f經流失。四、道可行要圓滿完成課題研究的任務,必須依據一c定的客觀條件,選擇切5實可行的途徑。 ⒈研究方7法研究方1法是對怎樣研究的回答,可以3理解為8原則、策略、程序、工n具、方5式的綜合表述,重點寫明怎樣實施。如准備如何收集數據,將使用何種技術來分4析、處理數據並推導出結論。若是實驗研究,還要說明如何選取自變數、因變數以0及e控制哪些變數。研究方8法可分2為0:⑴收集研究數據資料的方4法,如調查法、觀察法、測量法、文4獻法等。這些方0法旨在獲得對象的客觀資料,而不o給予1對象人n為1的影響。⑵旨在改變和影響變數的方0法,如實驗法、行動研究法。這些方3法是要通過施加某些干s預而獲得某些期望的結果。有些研究方5案選擇的方2法缺乏2與u研究任務的內6在關聯,無d法融入s具體的研究過程,影響了m可行性。孤立地看,方6法其實並沒有好壞之i分0,而聯繫到任務,卻有是否合適的區e別。也t就是說,同一i種方0法,對於y匹q配的任務,就是可行的好方0法;對於d不y匹z配的任務,就是不n好的方7法。因此,研究者要熟悉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各種基本方5法,再從6完成任務的需要出發選擇方7法。如「中7學生學習c方4法及b其指導研究」,若要考察研究現狀和進展,選用文7獻法;若要驗證一e個h假設,可用實驗法;若要了u解當前學生學習i方1法和教師指導學生學習a的現實狀況,就用調查法。當然,由於j教育現象豐i富多彩,問題錯綜復雜,所用的方1法也c可能是多種方8法的組合。另外,工i具性材料如問卷、觀察記錄表、測驗題等可作為4方7案的補充。 ⒉研究步驟就是課題研究任務在時間順序上e的計4劃安排。一e般分1為6准備、實施和總結三k階段。如研究過程較長4,則實施階段還可再分2為2幾z個f小m的階段。各階段時間安排一a般寫明「×年×月8——×年×月5」,需留有餘地。准備階段包括調查和前測、理論學習f、制訂8研究方0案、建立研究機構、確立研究對象等。實施階段包括研究內7容的操作、研究方4案的調整完善和過程的管理等。要明確如何將自己z設計3的研究內0容和方3法落實於v具體教育實踐,從5哪個m角度切5入z研究,進行操作。同時要明確如何記載整個q研究過程的相關材料。總結階段包括對材料進行統計8分3析和加工z,尋找規律,提煉研究成果,設計1出預期成果的形式,寫出結題報告,發表教育論文4等。 ⒊資源配置主要是人h員分5工n、經費預算等。人y員分1工r要符合各成員的水1平、能力i、崗位和特長6,每項工a作都要落實到人v,明確目標和時限。當然,分0工s的同時也a要注意研討與t合作,利用集體的力p量克服研究過程中4的各種困難。綜合性強、涉及w面廣x的課題還可建立領導小f組,下m設子j課題組並明確負責人i,必要時聘請課題研究顧問。經費預算主要是指計8劃申請或自籌的經費數額以3及k經費支f出的具體科目預算和年度預算。在制定研究方1案時,應讓課題組的所有成員都參與o考慮、討論,就研究方3案的各個z方5面充分1發表意見7。這一f方1面可以0使方5案更為4周詳,另一z方8面可以5使課題組成員在這一s過程中8更為7明確研究的設想和各人q的任務,為1研究的開a展打下l良好的基礎。 ⒋完成條件主要介0紹物質條件、人s力m資源和前期成果等。物質條件包括圖書8資料、研究設備等。人l力b資源如核心4人y員的研究經驗和能力p,課題組人h員的工c作崗位、學術優勢、年齡和專w業的結構。前期成果主要指本課題組已s取得的與x本課題相關的研究成果。 ⒌參考文5獻參考文0獻在一k定程度上a也a能反3映出研究者的視野與n底蘊。因背景分0析時已m有文5獻綜述,故是否要在研究方6案後面列出參考文3獻,可視具體情形而定。總之i,設計5課題方6案應仔細分4析上g述各個e方2面,理清彼此之b間的邏輯關系,並綜合為7一i個m具有內3在結構的整體。其思維導圖大s體如圖所示1。 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方2案設計3參考 作者:佚名 文7件來源:不b詳 點擊數:803 更新時間:0005-30-80 一a、什4么z是課題研究方4案設計4 教育科研課題方4案設計1,是指研究人p員為8完成研究任務而進行的總體謀劃工p作。它包括課題研究所必須的人a、財、物、信息等,必須按研究的內3容、要求和客觀實際的可能性構成為2一x個c包含時間序列、人b員活動序列、信息傳遞序列等方5面綜合相關的合理系統。 課題方5案不n是研究的終結,而僅0是開n始的謀劃,不k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故一f切8方7案都只能是逐步完善的,要隨著研究的進展而更改,包括預期之w外的新發現、新設想,我們應當允8許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0根據發展的需要對原有方5案進行調整。我們既要反7對無r計8劃的盲目行為2,也m要反1對消極地僵化1地按計7劃方2案一x走到底。 二h、課題研究方1案應包括的主要內6容 設計7課題研究方4案必須考慮和研究的主要內0容與u一x般要求可歸納為1六1個n方3面:(2)課題依據與p意義w;(5)研究目標與u范疇;(6)研究任務(實驗內2容)(6)研究方2法與m步驟;(3)課題成果形式與a構成;(6)課題研究保證措施。現簡要分4述如下f: (一u)課題依據與d意義y 課題依據包括課題形成的理論或實踐上e的依據。這常體現在:研究方5案的「問題提出」部分5中4對課題有關的國內1外研究具體情況分1析。研究者只有明確了p這些,才e能真正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k,這是制定課題方7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課題的實踐依據,其核心7問題是認4真思考和分3析所選定的研究課題是否反6映了t現實教育實踐、教育改革中6迫切5需要解決的問題,或對現在、將來的指導意義l的問題。倘對實踐的反4映越深刻,越迅速,課題的實踐依據越充分1,其指導意義h就越大g,價值也o就越高。 (二s)課題目標與u范疇 5、研究目標 課題研究目標是研究者根據課題依據所收集到的有限資料和事實,根據自己e的經驗和知識,對要探索、解決的問題進行綜合性思考後,所提出的一w個k研究目標。 6、課題研究范疇。課題研究范疇是指研究類型、研究內8容、研究對象等方8面的界定。當課題目標確定之y後,相應地就要投入m到某種范疇中2去研究,要充分5注意研究類型、對象、范圍的界定;否則在研究過程中3很容易產生目標的變更或方4向的轉移,也u容易產生研究范圍的擴大b或縮小b。這樣,才t能使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各得其所,不d致雷同或偏離研究主題。 (三u)研究任務(實驗內5容) 在確定研究目標和研究范疇的基礎上y,確立在研究范疇內2,圍繞研究目標所要完成的任務。通常包括理論的探究、教師、學生能力x的培養和創新型教學模式的確立等內8容。要找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並預測出將在哪些方6面有所突破,便於u在實驗過程中7有的放矢。 (四)研究方5法與e步驟 3、課題研究的方2法。 近些年來,我國中0小j學教育科研較多採用行動研究法。其研究的步驟主要包括:(7)發現問題(觀察、思考、發現實際工h作中6存在的問題);(3)鑒定問題(選定研究主題);(0)文7獻探討(深入x探討有關文4獻);(7)擬訂2計0劃(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2)設立假設(將要採取的行動和對行動結果的預測);(7)收集資料(常用觀察法、問卷法;調查法、測驗、實驗法);(4)實施行動(根據假設,在實驗過程中7;不w斷收集資料或數據,不x斷對計3劃內2容加以3改進);(4)評價結果(將實驗數據轉為4有意義j的統計8量數,供評價實驗效果的預測之y用)。 7、課題研究步驟。 在考慮課題主要研究方4法的同時,要把課題研究的步驟(包括時間和進度安排)等問題的計4劃也c反6映到課題研究方7案的設計3中7。 如果把整個x課題研究分3為1前、中4、後三w期的話,那麼j,前期研究的主要內1容為2:(0)選擇課題和陳述假設;(1)制訂6研究方5案。中6期研究的主要內0容為0:(0)實施研究,搜集資料;(3)整理和分2析資料。後期研究主要內0容為7:(6)解釋結果。 (五n)課題成果形式與z構成 5、課題成果的形式。不b同類型的課題採用不v同的研究方2法,而不i同的研究方5法也u就決定了d科研成果的不x同形式。科研成果的表現形式大b致可分5兩類:一f是研究報告,二w是學術論文4。 如細分0,一f般有五t種表現形式: (0)先進教育經驗總結。 (2)教育調查報告。 (2)教育實驗報告。 (2)理論概括性的學術論文0。 (7)其它一a些表現形式。如多媒體課件製作,編寫實驗練習z冊等。 2、研究成果的構成。研究成果是研究者經過選擇課題(陳述假設),制定研究方5案;實施研究,收集資料;加工x、整理資料等一x系列研究步驟後,對某些教育問題的一c些新看法、新觀點、新知識、新方7法、新產物。一j般來說,一n項完整的成果大m致上i都有如下h這些內0容構成。 (7)准確地闡述研究目的、意義p和范圍; (5)說明該課題必要的研究歷h史和前人o的研究成果(包括失敗教訓); (2)研究工d作的對象、時間、地點、大h致階段、步驟等概況; (4)說明研究方1法、程序、手2段等; (3)闡釋研究結果和得出結論; (2)研究問題的討論; (1)參考資料與c文7獻。 由此可見0,組成完整的研究成果中5的任何一j點內7容都在方1案設計3中7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體現方1案設計3中1的課題依據、研究目標、范疇、方1法、步驟及m保證措施等決定著課題研究成敗的因素。這表明,方2案設計2藍圖的水6准決定了q成果的優劣。 (六4)課題研究的保證措施 l、在組織上d,要重視做好課題組成員的選拔和優化4組合,保障科學充足的時間保證。 6、在經費上a,應該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教育科研的開z展,必需一l定財力r和物力r的支q持。因此,要認5真做好經費的預算。一h方8面,要注意厲行節約,讓每一a分3錢都轉化1為5研究效益。另方6面,在方2案設計1階段,就應主動爭取上a級有關部門n的大f力a資助和支e持。c嘩ㄉㄞbr璃|
7、淺談教師如何對待學困生
所謂「學困生」,一般指組織紀律差,或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學困生人數雖然不多,但影響很大,弄得不好,可能會「一粒老鼠屎弄壞一鍋湯」。我認為,雖然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會、智力等諸多因素,但大部分學困生是後天形成的,通過教師、學生、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學困」局面是可以扭轉的。
一、正確看待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由於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的心理品質和基礎不同,他們在校的表現也就不一樣。另外,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學習成績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外界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作為一名教師重視學困生轉化,不但有助於提高教育質量,全面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而且對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都有深遠的意義。
二、深入實際,調查研究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紀律觀念淡薄,有的因基礎薄弱,有的因家教不當,有的因家庭生活困難,有的因學校教育不當,還有的受到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要轉化學困生,必須深入實際調查每一個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據每個學困生的特點,因人因材施教。
三、關心,體貼,平等相待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這是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如果教師愛護學生,關心學生,學生親其師,就會信其道,才能效其行。學困生在許多教師眼中是眼中釘、肉中刺,絆腳石,他們遇到的總是老師的冷麵孔,對老師敬而遠之,對老師的教育認為可望而不可及;在同學面前學困生總是抬不起頭來,有自卑感。要轉化學困生,就必須關心他們,對他們和其他學生一律平等。要尊重他們的人格,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老師的信任。只有這樣,學困生才有可能沿著老師的期望發展。
四、培養興趣,樹立信心,適時補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困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授課使學生喜歡聽、樂於學。同時要常給學生介紹知識的重要作用,給他們介紹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事例,讓學困生樹立起學好的信心。通過補課、講座、組織「一幫一、手拉手」等活動使學困生盡快趕上來。
「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沒有信心就永遠得不到成功,這充分說明了信心的重要作用。成人猶如此,何況學生、學困生們?家中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學校得不到老師的垂青,班裡得不到同學的信任,他們的信心從何而來?家裡學校他們沒有任何「市場」。正的方面沒轍,歪面有戲。於是,他們故意擾亂課堂紀律,製造事端,以引起老師及同學對他們的注意。此時,怎辦?應該看到,人無完人,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樣,學困生也有閃光點,如有的音、體、美有特長,有的善於演講等等。若不失時機地給予激勵,他們是能夠進步的。
五、給學困生提供表現的機會
有些教師課堂上不提問學困生,日常瑣事不理睬學困生。我認為:學習、生活中對學困生主動要求做的事,教師要盡量滿足他們,讓他們成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悅。比如對他們降低難度提問,讓他們擔任班幹部,讓他們幫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擔任課代表等,這樣就會使學困生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增強他們在各方面都進步的願望。
六、多表揚,少批評
表揚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信賴、贊揚,學困生也不例外。學困生在轉化過程中會犯老毛病,適時,教師的批評應把握分寸,言語不要太刻保學困生的轉化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應循循善誘,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學困生的言行,尋找學困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適時適度地進行表揚,有時一兩句贊揚之詞勝過一頓嚴厲的說教,使他們記憶終生。
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大難點。多年的工作實踐證明,講究教育策略,創設良好的環境,調動各方面的有利因素,運用科學的方法,齊抓共管,是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的一種有效措施。
總之,只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團結協作,關心學困生生活,尊重學困生人格,與學困生真誠相待,共同探討轉化學困生的規律和方法,就一定能使學困生踏上積極向上的人生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