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學生發展信息化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學生發展信息化

發布時間: 2021-03-24 19:28:47

1、學校信息化建設,可以從哪幾方面著手?

當前,世界發達國家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深入到應用信息技術創造的新時空和豐富的學習資源,探索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深層學習行為,並創造出各種互動式研究性學習、團隊學習的新形式,推動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展現出信息技術在推動教育創新發展中的強大威力和廣闊前景。我國目前很多高校信息化建設仍處在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應用系統建設以及低層次、呈現型、重復性資源建設模式階段,教育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出台的四個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①,將教育信息化提到了戰略高度。但由於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具有差異性,因此,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結合具體高校的實際情況更為深入地探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策略並因地制宜地推進,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北京語言大學信息化建設為例,具體闡述信息化建設的一些思考,以期對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有所借鑒。
二、信息化建設業務類型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業務按其性質及發展趨勢可以劃分為三類,即:信息化基礎環境、信息化應用環境、信息化學習環境。信息化基礎環境是信息化應用環境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信息化學習環境是信息化應用環境在教育領域的深化。此三類環境長期並存,互為交叉,互促發展。
1.信息化基礎環境
信息化基礎環境是信息化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其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校園網網路設備及相關設施、伺服器、存儲等所構成的完整的系統硬體環境以及為保證其安全、穩定、便捷的運行和使用而建構其上的基礎軟體管理環境。具體到業務上可理解為校園網基礎環境的建設和維護。二是指為滿足教、學、研的需要所構建的軟、硬體基礎設施。如多媒體教室、同聲傳譯教室、模擬模擬教室等軟體。
2.信息化應用環境
信息化應用環境主要是指學校的業務信息化環境,即圍繞學校辦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各項業務所構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環境。如統一門戶、單點登錄、數據交換平台、校園一卡通等。
3.信息化學習環境
信息化學習環境是指為有效促進學習者學習而建立的信息化學習環境。這一環境包括教學輔助平台、科研協作平台、學習支撐平台、課程製作工具、數字化學習資源等以及這一環境中的使用者。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是信息化與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教育信息化引領和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最終達到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創新和教育發展目標的關鍵,是今後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2、學生怎麼做才有利於校園信息化健康發展作文

 一、學校信息化發展歷程
多年來,在上級教育行政和電教部門的關懷支持下,學校信息化工作以教育科研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和資源建設為核心,加強信息化環境建設與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充分發揮「信息化應用示範學校」的作用,整體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水平。學校信息化工作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連年被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導室評為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先進單位。
二、學校信息化促進學校發展
學校的信息化工作分別是從設施、資源、培訓、科研、競賽和活動等五個方面來著手實施的。
第一,狠抓信息化設施建設,全面創建多媒體教學環境。
學校先後建設了多媒體數字化校園網;3個計算機網路教室;36個教學班均配備了電子講台、計算機、投影機、互動式電子白板、無線擴音機等先進的教學設施,實現了「班班通」、「班班多媒體」和教學現代化;音美、勞技、實驗、計算機網路教室等專業教室設備齊全,均實現了多媒體教學;為每位教師配備了規格較高的ThinkPad筆記本電腦,各教研辦公室配備了台式電腦,方便了教師教學與辦公;全數字化校園網連接校內外,有線無線網路無縫連接,讓教育教學、教師辦公、學校管理、教學資源等全面實現了信息化和網路化。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二,加強教育資源的開發和應用,構建信息化綜合平台。
把學校網站辦成集各種功能於一身的信息大平台。使網站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對內管理的平台,同時又是各種資源的融合平台,師生學習的「數字化」園地。學校大部分教師掌握了網站建設技術,創建教師個人主頁86個,個人博客網站32個,教研組網站5個,專題學習網站18個,小學一至六年級作文教學與作文批改大型網站1個,學校自動化綜合辦公網站、電子郵局、學校信息發布網站各1個,教學資源網站、電子圖書閱覽網站各2個,教師與學生及家長建立聯系的QQ群15個,手機簡訊平台16個,構成了學校信息化大平台,徹底實現了教學、辦公網路化,交流互動數字化。
全體總動員,開發整合教學資源。學校自主研製開發了小學作文教學網站,為學生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寫作技巧指導,具有習作發表、作文在線批改、點評等功能,其作文批改功能系國內首創。各年級學科組共建教學資源庫,達到了全校教師共建共享。樹立應用典型,帶動全員普及。學校信息化硬體、資源完全滿足了各科教學的需要,達到了「四率高」,即設備在課堂內外的使用率高、學科使用的覆蓋率高、多媒體在教學當中的最佳應用率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高。所有教師均能運用多媒體教學,90%以上的教師 自己動手製作課件。學校重視教師信息化應用考核與評優,每年教師節前,通過對每位教師平時教學媒體使用次數的統計,上傳資源庫課件的數量,論文、課件、教學設計參加上級評比獲獎等次等十多項指標進行量化考核,最後評選15名校級 「信 息化應用工作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樹立一批批信息化應用典型,通過教學活動比應用、學校考核查應用、樹典型帶動應用,促進教師媒體應用率和普及率的不斷提高。
第三,常抓校本培訓,全面提高教師信息化素養。
分層要求,全面培訓,促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上新台階。為了培養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教育信息化教師隊伍,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制訂了教師信息技術校本培訓規劃,要求45歲以下教師會運用網路進行課程教學,會自製多媒體課件,會製作簡單的 Flash動畫和專題網站;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示範作用,每學期組織20學時以上的信息技術校本培訓,並通過學校網站中的教師培訓專欄和QQ群、Blog圈子進行網路培訓和適時指導,使教師培訓形式靈活多樣且有互動性,使全校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對全體教師進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為落實國家繼續教育條例和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 ,推進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在省市電教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2010年暑期集中全校教師進行了為期7天56學時的教育技術能力專項培訓,80位參加學習的教師,均取得了省教育廳頒發的 「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合格證」。在隨後幾個月的實踐應用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學校充分發揮示範校傳、幫、帶的作用。多次派教師送教下鄉,現場執教並觀摩教學。市教育局組織漢師附小多名教師到市內各區縣,通過現場作公開示範課、學術報告及現場互動答疑等形式,進行 「陽光師訓」,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促進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蓬勃發展。
第四,積極開展課題研究、促進整體協調發展。
學校堅持走 「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路子。學校在 「十五」期間參加了全國課題研究,《基於網路環境下小學課程整合的研究》 獲評全國優秀課題,其成果獲一等獎,學校獲「全國十五課題研究先進集體」獎。在 「十一五」期間,承擔的中央電教館 「十一五」教育技術專項課題 基於網路環境下小學作文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研究》,在全體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完成了作文網站的程序開發和資源添加,作文網站規劃合理,其核心程序作文批改功能在國內屬首創。作文網站受到省內外專家的贊譽,已在省內開始推廣並獲陝西省優秀課題獎。
第五,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各級信息化競賽和評優活動。
學生電子作品 廉政建設進校園受到省市紀委領導的大力贊賞。2009年元月13Et,省市紀委領導一行十五人到校調研 「廉潔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情況。瀏覽了學生製作的廉政建設電子小報、電腦繪畫、動畫等作品,對信息技術與廉政建設宣傳有機整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倡導各地要向附小學習,拓展宣傳形式,認真做好 「小手拉大手」廉政教育活動。
三、學校信息化發展成果及前景
教育成果捷報頻傳。近幾年,參加全國、省、市各種教學及成果評比活動有6人次獲全國比賽一等獎,l2人次獲全國二等獎,研究成果有26項獲省一等獎,45項獲省二等獎,充分顯示了學校教師的信 息化應用能力與水平。教育信息化之路任重道遠,永無止境。加強教師信息化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大資源建設力度,加快信息化應用的步伐,扎實進行課題研究,發揮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和信息化示範學校的作用,讓現代教育技術工作再創輝煌,是學校不斷追求的目標。

3、如何發揮學校信息技術的優勢,推動學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

歷史的車輪已駛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時代,網路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工具,它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且深遠的,有人在對教育發展史進行了深入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教育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帶來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性的變革。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近年來,我校一直在積極推動和促進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工作中的開發和應用,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對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學過程,高效益地造就出一大批適應社會需求的現代化人才進行探索。在我校,運用網路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的意識不斷增強,在常規教學活動中廣泛使用網路技術,這已經成為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同時也為教學改革開辟了新的天地。網路運用於教育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化的學習已成為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網路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發展是廣大教師實踐的需要。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新課改要在全新的理念指導下進行實踐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運用現代手段構建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隊伍建設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命脈。
一、利用網路資源優勢開展理論學習,樹立新觀念,指導新實踐。
當前新形勢下的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和幫助教師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也是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因此,我們加大了信息技術資源的投入,進行了信息技術與學習活動的整合,擴充了學習資源。
從2000年以來,我校充分發揮"僑牌"作用,多次爭取華僑對學校信息技術教育設備的投入。華僑先後慷慨捐資100餘萬元,建起了具有前瞻性的、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和網路平台。我們充分利用現代化網路平台開展教師理論與業務學習,學校制定了教職工的教育理論學習計劃,建立了教師學習網頁,開辟了理論前沿、校長信息、教海探幽、科研培訓、校內示範、一試身手等欄目。"理論前沿"欄目匯集了新課程通識學習的理論文章供教師學習;"校長信息"欄目匯集了由校長推薦的學習信息;"一試身手"為互動欄目,即將你學習後的感受及疑問以論壇的形式進行交流……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有助於在教育實踐中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轉變,教育方法上應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教育觀念轉變教師才會有全新的教育實踐行為。
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促進教學質量提高。
高信息時代的來臨,使以計算機網路與多媒體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越來越密切,信息科技教育已成為學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廣泛應用成為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動力。它的最大的優勢在於拓展了教學、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教育教學資源不再局限於教師和學校。
1、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課程整合。
有了這些現代化信息技術設備和網路平台,如何在教育中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發揮作用,提高教學效率、突破重點難點,甚至在技術的支持下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這就是課程整合問題。我校已由多媒體輔助教學階段發展到現代化教學手段與課程的整合階段。所謂課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就象老師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在實現這一轉變過程中我們提出了課堂教學"大容量、快節奏、分層次、高效益"的具體要求。重點完成以下三項工作:第一,強化備課,工夫在課前。教師除了認真鑽研教材、備教學目標、備教學環節、備教法和學法以外,還要備教學最新信息、恰當的教學手段。第二,重教學技能,著力在課內。教師要作到每堂課優質高效,雖不倡導哪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但必須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第三,培養學習方法,發揮在課後。新課程的啟動,改變了學生的學校生活,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課本知識僅僅是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們倡導、鼓勵學生在網上獲取積極信息和知識。
通過課程整合實驗的推動,激發教師使用教育技術的內在動機,教師能從學科的角度需求出發來使用電腦,真正發揮了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功效。我校50歲以下的教師經過了從使用現有課件---修改課件---製作課件,現在人人都能非常自然地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教師們在教學中先後製作了各種形式的輔助教學的多媒體課件近兩百件,其中在市、縣評比中獲獎的有多件,教學手段的變化,促進了教學模式的轉變,教學中基本上不再有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更多的是教師提出問題或布置任務,師生共同進行討論和探究,並隨時使用電腦等工具,展示教學內容,探索知識奧秘,進行師生間、生生間的充分互動,學生喜歡課程的數量和范圍均明顯增加。
2.利用網路資源的優勢,開展新的教學模式的嘗試
計算機教室不再僅僅是被計算機老師用來進行計算機學科教學,其他學科也經常使用計算機教室,我校各學科率先開展了網路教學。我們引進了部分教學資源庫與我校教師積累的素材共同形成了學校課堂教學資源體系,專門安排了一個計算機教室用於其他學科教師開展網路教學。
有這么一種課堂,課堂里看不見教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看不見學生無精打采,只見學生頭戴耳機,手執滑鼠,時而各自根據自己的學習進程瀏覽學習老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時而七嘴八舌激烈討論,時而通過BBS討論組爭先恐後發表看法,一位學生很快通過了教師設置的問題,滑鼠一點,進入了教師特別為學有餘力的學生准備的網頁……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在課後,部分學生通過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到網際網路上繼續查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整個教學過程看起來是在一個教室里進行的,但教學環境卻是虛擬網際網路環境,也就是說,學習者如果分散在校園各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通過校園網路同樣可以進行這樣的學習和討論,給學生創造一個輕松、高效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了很多網站,學生幾天幾夜都看不完,這樣使學生明白在這信息爆炸時代,比學會多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獲取知識,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到需要的知識,並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進行創新。
這樣的課堂模式實際上完全改變了我講你聽的師生關系,實現了真正的課堂教學民主,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保證。而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只有具有了先進的教育觀念的教師,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大膽地應用實踐才能達到。
三、藉助網路資源的優勢,實施可行的校本培訓,為學校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學校管理的根本的目的之一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每一層級的培訓和每一項要求都是為教師的成長奠基,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我們體驗到在實踐中培訓、在探索中成長的校本培訓之路。
近年來,為使教師在實踐中快速成長,通過學習思考、交流研討、課題研究、專家引領等方式,構建"以校為本"的教研製度和管理機制。學校每學期舉辦一屆旨在不斷推進課改的"創新杯"教學大賽。本學期的以"實踐、反思、創新"為主題的"創新杯"教學大賽,從迎接新課改、學習新課改、實踐新課改、體驗新課改的宗旨出發,充分利用網路等電教手段,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參加人員有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有中青年骨幹教師、有參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師等50餘人次。活動內容包括說課、上課、反思、評課等,大大激發了廣大教師潛心鑽研、大膽實踐、不斷反思、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們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努力探索適應學生學習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加快了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步伐。學校設立了教育論壇、新課程理論研討、研究性學習研究會。定期舉辦公開教研活動,活動中集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於一體,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使培訓更加具體化,更加貼近教學實際。網站推出BBS、MAIL、CHAT、留言板、新網校等特色欄目,實現了教研培訓的信息化,數字化,真正做到了優秀資源共享。教師與教師間利用教育網站相互交流、探討,共同面對新課程,走進新課程。同時也促進了團隊學習氛圍的形成。
在教師應用能力培訓上,要求每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多媒體教學技能。到目前,我校參加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考試的教師15%達到初級水平,有80%達到中級水平,5%的教師已達到高級水平。學校教育的信息化帶動了教育的現代化,為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探討和思考
學校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永恆的動態過程。教育現代化是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不斷地自適應、自組織過程和主動推動過程。當前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教育制度、內容、方法、工藝提出了新的挑戰,它要求人們從技術革命的新視角對教育進行整體審視,使教育有革命性的變化,以適應新的社會形態的要求。社會的發展是永恆的,因此,教育的現代化過程也應該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我們必須以發展的觀點看待教育的現代化進程。任何教育改革都應該從長遠著眼,追求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選擇教育信息化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就是主動適應社會信息化的選擇,它的目標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在創建現代化教育的道路上將不懈努力!

4、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

現代化教育的建設意義
 
一方面,教育是每個人生活的准備,它通過向個人傳遞文化,幫助人超越一已之見去掌握前人的經驗、分享人類世代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喚起人的潛能,不能提高和革新自己,從而開辟人類發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來的基礎。
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越來越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實行科教興國的戰略,建設現代化智慧校園是真正實現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化的戰略的保證.大力實施教育,可以我國培養大量的人才有利於我國的國防科技的發展,促進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教育可以促進科技的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而且教育也可以提升國民的素質,從而促進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是我們的在國際的實力得以提升,可加強我國在國際的影響力,是我國的國際地位上升。 
 
雅學雲智能教育,形成政府規范引導和統籌推進、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持續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技術、 服務供給模式,旨在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建立雲數據大平台,利用科技的力量,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精準化教學」,讓孩子對學習充滿興趣,從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式學習,充分發展自我個性愛好,表現出無限的創造力,成長成為符合新時代人才的要求,實現標准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學決策!

5、信息化教育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上述定義均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內容,如:強調了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領域及范圍;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動力和直接目的——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體現了信息資源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核心地位等。通過對國內已有教育信息化定義進行整合,並參照國家信息化定義,不妨對教育信息化重新作一界定:所謂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國家及教育部門的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教育系統的各個領域全面深入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6、什麼是教育信息化?它有什麼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的各個領域,積極開發並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資源,培養適應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以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李克東)。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制高點。積極穩步地推進教育信息化進程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偉大使命。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信息資源建設、信息資源的利用與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培訓、教育信息產業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規與標準的建設等六大要素。其中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是核心,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培訓和教育信息產業的發展則是教育信息化的強有力保障。

7、如何認識信息技術與學生發展的關系

一、要因地制宜
各中學因地域不同,經濟發展狀況不同,教學設備也就不盡相同,對教學內容的要求也就會有所差異。對於經濟發展迅速地區的中學來說,他們的教學設備先進,學生的生活閱歷豐富,「見多識廣」,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都比較先進,基本上能夠適應當前信息技術及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對於偏遠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學來說,經濟不發達,教學設備也相對簡陋,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也相對較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易於實踐而基礎實用的課程學習,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為以後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要因人而異
正所謂「因材施教」,教學也要因人而異。對於理解能力強,學習能力出眾的學生,可以安排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或讓其自選學習方向。但作為教師,我們則應更傾向於那些能力普通的學生和「後進生」,關注他們,重視提高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信息素養」的培養。培養他們的學習和實踐能力。將學以致用的理念貫穿整個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使信息素養和創新精神的教育落到實處。
三、要精選教學內容
在中學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須以當地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精選教學內容。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能夠處理簡單的計算機故障;學習windows的使用,讓學生對計算機有更深的了解;學習辦公軟體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使用,讓他們能自由的處理文字信息;學習計算機病毒與防治,了解信息安全和相關法律知識;重點介紹internet的基礎知識及應用,學會利用網路和計算機上的豐富資源;學習使用一些常用工具軟體,如:壓縮、解壓縮的方法,下載軟體的使用,媒體播放軟體的使用等。學會使用這些常用工具軟體,會讓他們在使用計算機時更得心應手。
四、要以實踐為主
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教學為前提,實踐教學為根本。而作為中學生來說,要理解專業性很強的專業術語會比較困難,但實際的動手操作則會讓他們非常感興趣。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方式正處在發展階段,大量的實踐課會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探索,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也應從講授、敘述向輔導、指導轉變。鼓勵學生思考並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從實踐中獲得真知。使其有能力自主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的要求。
五、要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主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當今世界,計算機技術日新月異,軟體的發展推陳出新,使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可能使學生掌握每一種軟體的使用。那麼,作為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要讓受教育者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有針對性的實踐課為主,注重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的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使其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
在信息化社會的今天,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構成部分。迅速地篩選和獲取信息、准確地鑒別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將是所有社會成員應具備的、如同「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之一。對於21世紀的學生來講,我們應努力培養他們基本的「信息素養」。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教學的優勢,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創設一個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例如:互聯網,它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學習途徑,創造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學習環境。藉助於互聯網,他們可以獲取在書上學不到的東西,利用這些信息來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

8、如何應對信息化發展對學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沒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現代化就無法實現。誰在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誰就會被時代淘汰。我們要高度重視由信息技術引發的網路在線教育快速發展給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加強對網路在線課程引發的全球教育資源配置對我國基礎和高等教育影響與挑戰的研究,盡快編制我國網路在線教育發展規劃與政策,並以此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創新。
二、加強對網路在線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索與研究,大力支持與發展網路在線課程和微課程,作為提高校園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翻轉課堂」將對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師的觀念、知識和能力構成很大的挑戰,必須要大力改革傳統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提升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三、大力發展網路在線基礎教育,配送優質視頻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縮小校際教育資源差距,特別是縮小城鄉和東西部教育資源的差距,滿足貧困、邊遠與農村落後地區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要求。
四、大力促進基於網路在線課程的繼續教育發展,成為讓國民接受優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推進學分銀行,打造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

9、未來五年,教育信息化將如何發展?重點做哪些事情

信息技術在當今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已十分廣泛,而教育信息化對學校教育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對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促進教學改革、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都能起到顯而易見的作用。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應對自如、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來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使之更能切合課堂教學的實際與學生的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須進行深入的思考。
1.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意味著什麼。
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的一個基本構成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地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
教育信息化的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徵是開放、共享、交互和協作。
教育信息化旨在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促使教育和教學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跨越新的台階。
當然,教育信息化對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形式、學習方式等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這種沖擊已經形成。
但它又是一種有利於教育健康發展和進步的沖擊,因為的學校教育已從中初步嘗到了甜頭。
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離不開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師又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
在信息化時代,一個教師如果不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沒有現代人必須具有的信息技術,難以立足於三尺講台,也談不上稱職,更會貽笑大方。
因為在如今的社會里,人人已經置身於信息化所覆蓋的環境之中,從舉手投足到待人接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和能力,恐怕會處處遭遇難堪。
而校園更是信息化普及的先遣之地,教學大樓、教室、實驗室、圖書館、辦公室等等,哪一處沒有信息化的痕跡。
只不過程度有高有低而已。
當然,的教師要完全適應教育信息化,也需要有一個過程。
那麼,在教育信息化時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應該有怎樣的實際表現。
首先,要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
教師應從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即對學生的多種學習活動進行指導、計劃、組織、協調,注重培養學生自學習及獲取信息和知識的能力。
其次,要有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熟練掌握相關的電腦知識和有關的操作技能,了解和學習必需的軟體,培養自己設計和製作課件的能力,做到能進行單機教學和網路教學。
2.教育信息化應該指向課程整合。
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來說,課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如果他能很好地運用合適的教學軟體進行課程開發,對於突破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效率無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改革現有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也具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課程整合就是將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地應用到課程中,使課堂教學從傳統的教科書、講義、粉筆和黑板中解脫出來,對教師而言,則是走向現代教學的開端。
但要達到課程整合的目標,也並非輕而易舉。
教師不僅要掌握信息技術手段,還須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本學科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
教師在課程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會碰到難以預料的問題和困難,這就要求教師注意積累,想方設法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如有目的地經常上網搜尋信息或閱讀有關紙質媒體、電視媒體、電子讀物,對信息源的了解越多越好,要能從一般人不易察覺之處發現那些隱含的信息,並不斷提高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
另外,教師還要不斷提高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能力,能夠創造性地策劃、處理和加工所獲得的信息,如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撰寫課件腳本,同時能從實際出發,考慮利用信息的最有效方式,體現嶄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
要能經常根據獲取的教育教學的最新信息,組織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經常處於「否定之否定」的狀態,對於特別適合運用計算機等現代媒體輔助教學的課程內容,要及時納入到課件製作的范圍,並盡可能地製作成相關的課件用於教學,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
3.教育信息化最終要著眼於學生素質的培養。
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是教師面對教育信息化要注意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推進素質教育,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
面向信息社會的人才應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會中每一個人賴以生活、學習的基本能力,是進入信息社會的通行證,是實現國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教育信息化應將每一位學生的信息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
在信息化社會里,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地選擇信息、利用信息,就會有被信息淹沒的危險。
教師應注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點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一種能力;
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路、書刊、電視等渠道來開展學習(包括網路環境下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
而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加快上述能力的培養。
在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的傳統接受式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與現代化社會的要求是有相當距離的。
要扭轉這種局面,促使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並教會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知識,主動地去探求未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