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童心理發展主要分為幾個時期
一共分為四個時期。
1、感知運算階段(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0-2歲)這個階段的兒童的主要認知結構是感知運動圖式,兒童藉助這種圖式可以協調感知輸入和動作反應,從而依靠動作去適應環境。通過這一階段,兒童從一個僅僅具有反射行為的個體逐漸發展成為對其日常生活環境有初步了解的問題解決者。
2、前運算階段(前運算思維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歲)兒童將感知動作內化為表象,建立了符號功能,可憑借心理符號(主要是表象)進行思維,從而使思維有了質的飛躍。
3、具體運算階段(具體運算思維期,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7-11歲)在本階段內,兒童的認知結構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
具有守恆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傑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於抽象概念,屬於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
4、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從11歲開始一直發展)這個時期,兒童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推理水平。
其思維形式擺脫思維內容,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言命題作出邏輯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反映。同時兒童可以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1)學生發展階段兒童期擴展資料:
兒童心理的特徵表現
能力
所謂個性心理特徵,就是個體在其心理活動中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特徵,這主要是人的能力、氣質和性格。能力是制約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質量和數量水平的個性心理特徵。
一般說來,人人都有一般能力,但不一定都有特殊能力。智力就是指的一般能力;人的智力正是由各種能力構成的。
氣質
氣質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提出來的,後來羅馬醫生蓋侖(Galen)作了整理。他們認為人有四種體液——血液、粘液、黃膽汁和黑膽汁。
這四種體液在每個體內所佔比例不同,從而確定了膽汁質(黃膽汁占優勢)、多血質(血液占優勢)、粘液質(粘液占優勢)、抑鬱質(黑膽汁占優勢)四種氣質類型。其典型心理特徵如下。
膽汁質。膽汁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的迅速、強烈、持久動作的發生也是迅速、強烈、有力為特徵的。屬於這一類型的人都熱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氣急躁,心境變化劇烈,易動感情,具有外傾性。
多血質。多血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迅速、微弱、易變,動作發生也迅速、敏捷、易變為特徵的。偏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活潑好動,敏感,反應速度快,熱情,喜與人交往,注意力易轉移,志趣易變,具有外傾性。
粘液質。粘液質的人是以情感發生緩慢、內蘊、平靜,動作遲緩、穩重易於抑制為特徵。偏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於忍耐,注意力不易轉移,具有內傾性。
抑鬱質。抑鬱質的人是以情感體驗深而持久、動作遲緩無力為特徵的。屬於這一類型的人大都反應遲緩,善於覺察他人不易覺察的秋毫細末,具有內傾性。
2、在學齡兒童期,自我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1)學習活動逐步取代游戲活動,成為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並對兒童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學校學習,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過程,是一種社會義務。認知理論將學齡期稱為具體運算階段。該階段兒童已逐漸超出知覺的限制,形成守恆概念和可逆性,並能進行具體運算。
(2)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全面發展。表現為有意注意開始延長,觀察力提高,有強烈的好奇心;記憶則從無意識記向有意識記加快發展。此期是兒童思維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思維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例如,低年級小學生能熟練演算加減乘除,但對諸如貨幣的價值理解就很膚淺。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存在一個"關鍵年齡",大約在小學4年級(10∼11歲)。
(3)記憶由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過渡,已能對抽象的詞彙和具體形象的圖畫,表現出同樣良好的記憶;模仿性想像仍佔主導地位,但在繪畫、手工、游戲中,都有大量創造性想像力的迸發。
(4)社會化日益豐富,促使兒童進一步加深對自我、他人的認識和了解,使自身的個性和社會性都有新的發展。自我意識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概念,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學齡兒童的自我意識處於客觀化時期,不僅在逐漸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逐步發展內化的行為准則來監督、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且開始從對自己表面行為的認識、評價轉向對自己內心品質的更深入評價。該時期也是兒童角色意識建立的時期,受社會文化的顯著影響,從而促進兒童的社會自我觀念形成。這種自我意識的成熟,往往標志著兒童個性的基本形成。
(5)情緒發展進入高級階段。一些高級情感,如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社會道德等,開始落實於行為表現,而且遠比低年級時深化。例如,他們不再只是簡單地「愛好人,恨壞人」,而且能把這種愛憎感從親人、班級擴大到愛國家、愛人民方面。不過,在社會化進程中受到消極不良因素的影響,可使小學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緒、情感(如驕傲、自滿、專橫、懶散、嫉妒、幸災樂禍等)滋長。
(6)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攻擊行為,指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包括軀體侵犯、語言攻擊和對他人權利的侵犯。2歲時產生物主意識,有了佔有感。出現真正的指向性攻擊行為,一般在3、4歲左右,男孩比女孩更具攻擊性。進入小學後,兒童的攻擊行為明顯減少。由於社會認知能力提高,他們越來越善於區分偶然的和有目的的激怒行為,可以寬容他人無意做出的傷害行為。
3、兒童心理發展分為幾期
兒童在1-6歲期間所採用的學習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兒童在幼年時期的智力發展是異常迅速的,我們千萬不可荒廢這段寶貴的時間。
外國教育家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在早期發展階段有幾個所謂「敏感期」或稱「關鍵期」。在敏感期階段,兒童接受某種刺激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兒童對某種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續到這種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滿足為止。敏感期在兒童學習說話和走路時體現得最明顯。如果父母意識到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他們就能適時地從各方面促進兒童的成長。你要經常注意觀察兒童,密切注視每個特殊敏感期的出現。然後,抓住這些敏感期來幫助兒童理解和掌握他所處的環境。每個兒童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下表將幫助你觀察兒童發展各階段中的特殊敏感期。
嬰幼兒發展各階段敏感期
剛出生~3歲:吸收性思維和各種感覺的敏感期。
1歲半~3歲:語言發展的敏感期。
1歲半~4歲:器官協調,肌肉發展及對小型物體發生興趣的敏感期。
2歲~4歲:改進動作,關心真實和現實事物,意識到時間和空間順序的敏感期。
2歲半~6:感覺精確化的敏感期。
3歲~6歲:受成人的影響的敏感期。
3歲半~4歲:學習寫字的敏感期。
4歲~4歲半:對順序排列的敏感期。
4歲半~5歲半: 閱讀的敏感期。
大腦生長與心理發展有什麼關系?
人的神經系統是調節機構,它使人體成為統一的整體。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兩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由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神經組成,它們把中樞神經與全身各器官聯系起來。人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舌嘗美味,鼻嗅芳香,具有喜、怒、哀、樂等感情,就是腦神經的作用。脊神經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運動和感覺。植物神經分布於內臟,調節心跳、腸管蠕動等生理活動。
4、根據什麼,把兒童期劃分為6個階段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科爾柏格的這一理論是基於皮亞傑的理論,認為兒童道德的發展是分階段的,他在研究中發展,道德發展不止兩級水平,應該有多個水平,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這一水平的兒童已具備關於是非善惡的社會准則和道德要求,基本以自我為中心,根據受表揚或被譴責來判斷正誤。有兩個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認為受權威人物表揚就是好的,遭批評就是壞的。
階段二工具的相對主義定向階段,首先考慮准則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初步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人際關系常被看成是交易的關系。對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壞,是非以自己的利益為標准。
(2)習俗水平。以社會為中心,有了滿足社會的慾望,關心別人的需要。
階段三人際關系的定向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認為一個人行為正確與否,主要看他是否為別人所喜愛,,對別人有幫助或受稱贊。
階段四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意識到普遍的社會秩序,強調服從法律,使秩序得以維持。遵守不變的權威和法則並要求他人也遵守。
(3)後習俗水平。
階段五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不違反大多數人的意願,道德判斷靈活了,能從法律道義上辯證的看待是非善惡。
階段六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階段。有某種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條文,在判斷道德行為時,已超越了某些規章制度,更多的考慮道德的本質,而非具體的准則。
道德教育啟示:應首先了解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兒童道德發展順序是一定的;要讓兒童不斷接觸道德環境和道德兩難問題。
5、皮亞傑把兒童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
皮亞傑認為,所有兒童的心理都以確定不移的順序經過各認知階段發展。他把兒童心理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①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2歲) 這時嬰兒只具有「感知運動性智慧」,開始協調感知覺和動作間的活動,還沒出現表象和思維;嬰兒開始能區分自己和物體,並進一步了解到動作與效果的關系等。
②前運算階段(2~7歲) 這時表象和語言的信號性功能出現,兒童能用表象和語言來描述外部世界,這大大擴展了兒童的智慧活動能力。但這個階段的兒童,還沒有「守恆」和「可逆性」,且自我中心比較突出。
③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這時兒童有了具體運算能力,出現了「守恆」和「可逆性」。「運算」(operation) 是皮亞傑的智力成長理論的核心概念。所謂運算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變換信息的一種特殊的智力程序,而且它是可逆的。但這個時期兒童的運算還不能離開具體事物或形象的幫助。
④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這時的青少年已有形式運算能力,其心理水平已接近成人。所謂「形式運算」,是「使形式從內容解放出來」,思維超出了所感知的事實或事物的具體內容,而朝著非直接感知的或未來的事物的方向發展。如根據假設對各種命題進行推理,解決問題等。
6、小學階段是發展學生個性什麼時期?
第一節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概述
一、心理發展
1、定義: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2、四個基本特徵:①連續性與階段性;②定向性與順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異性
3、我國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①乳兒期(0-1歲);②嬰兒期(1-3歲);③幼兒期(3-6、7歲);④童年期(6、7歲-11、12歲);⑤少年期(11、12歲-14、15歲);⑥青年期(14、15歲-25歲);⑦成年期(25-65歲);⑧老年期(65歲以後)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徵
1.童年期
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造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2.少年期
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意義
(一)學習准備
1、定義: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防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2、學習准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
縱向的學習准備是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准備;
橫向的學習准備是指每個年齡階段出現的各種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動力結構。
3、學習准備不僅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影響學習的效率。學習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新的發展又為進一步的新學習做好准備。
(二)關鍵期(敏感期)
1、定義: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 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個體的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如:2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
2、抓住關鍵期的有利時機,及時進行適當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節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一、認識發展的階段理論
1、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2、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特點: 感覺和動作分化;後期思維開始萌芽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前運算,是指個體還不能藉助邏輯推理將事物的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
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用表徵形式認知客體的能力發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單一方向思維的限制,具有思維不可逆性,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主要特徵表現如下:
(1)單維思維 (2)思維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恆觀念的形成。所謂守恆,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主要有如下特徵:
(1)多維思維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對事物進行分類時,不再像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只能進行單維度的分類,而是能夠根據物體的多個維度進行分類。
(2)思維的可逆性
這是守恆觀念出現的關鍵。這種可逆思維是運算思維的本質特徵之一。
(3)去自我中心
兒童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自己不同的觀念。他們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兒童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
(4)具體邏輯推理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思維已經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進行逆轉,他們已經發展出了完整的、邏輯的思維體系。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二、認知發展階段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皮亞傑所揭示的思維發展的階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維發展的順序是不可改變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具體個體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條件下不存在階段的特殊性。
三、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①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②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③教學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第三節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一)定義: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二)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如下所示(其中前5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 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
發展任務: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2. 自主感對羞恥感(1.5-3歲)
發展任務:培養自主性
3. 主動感對內疚感(3-6、7歲)
發展任務:培養主動性
4. 勤奮感對自卑感(6、7-12歲)
發展任務:培養勤奮感
該階段影響兒童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教師在培養勤奮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發展任務:培養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6. 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
7. 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
8.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50歲以後)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教育含義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並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於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症下葯。
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小學兒童所面臨的主要危機是「勤奮與自卑」之間的沖突。在這一階段,小學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所以,在小學教育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小學生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1、定義: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
2、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認識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發展階段:
1. 生理自我(1歲末開始,3歲左右基本成熟)
2. 社會自我(3歲以後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 心理自我(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三)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三、社會性發展
(一)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
(二)小學兒童的社會性交往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隨著小學兒童的獨立性、批判性的不斷增強,小學兒童與父母、教師的關系從依賴開始走向自主,從對成人權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出懷疑和思考。同時,具有更加平等關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兒童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並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7、根據費洛依德對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的劃分一至三歲兒童處於什麼期?
根據費
洛德
對
兒童心理發展
的那個規劃一到三歲兒童處於什麼期出處一致那種
萌萌
8、兒童時期是怎樣劃分年齡階段的
兒童期亦稱學齡初期或童年期。約7歲至12歲前的時期。此時期身體的生長仍穩步增長,除生殖系統外,其他器官的發育已接近成人水平,大腦皮質抑制、理解、分析、綜合能力增強,興奮強烈。
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界定的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享受兒童權利公約的年齡段在0~18周歲,中國法律規定是0~18周歲為兒童,醫學界將兒童規定為14歲以下作為醫學觀察年齡段。
根據各年齡組解剖生理特點,兒童期又分為:
①圍產期。胎兒滿28周到生後一周。
②新生兒期。從娩出到生後28天。
③嬰兒期。或稱乳兒期。從生後28天到1 周歲。
④幼兒期。1~3周歲。
⑤學齡前期。從幼兒期結束到入小學前,即3~6或7歲。
⑥學齡期。從入小學到青春發育開始,一般指 6或7~12歲。
⑦青春期。從第二性徵出現到生殖功能基本成熟,一般范圍是10--23歲,且女孩一般比男孩早2年。隨地區、氣候、種族而異,中國大部分地區女孩自10~13歲、男孩自12~15歲開始,分別在18~20歲完成,上述各時期各有特點,但也有連續性。
⑧成童。年齡稍大的兒童。或謂八歲以上,或謂十五歲以上,說法不一。引申指神童。
(8)學生發展階段兒童期擴展資料:
一、基本解釋:
年紀小於18周歲的小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唐·賀知章《回鄉偶書其一》
白話文: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
二、引證解釋
古代凡年齡大於嬰兒而尚未成年的人都叫兒童,現代只指年紀小於少年的幼孩。
《列子·仲尼》:「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
白話文:
「聽說你有童謠說:『在我們百姓,莫不是你最。』」
唐杜甫《羌村》詩之三:「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白話文:「戰爭已經沒有停止,兒童都開始東征打仗了。」
清金人瑞《下車行》:「兒童合掌婦女拜,三年有成我能謳。」
白話文:「兒童合掌拜自己的母親,三年有成就必將謳歌贊頌。」
巴金《探索集·訪問廣島》:「我看見許多健康活潑的廣島兒童,在他們周圍開放著美麗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