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師,男孩,求名字!!!要好聽有深度的!!!
我也姓師啊,咱們這個姓還真不好起名,哎。
按照師氏宗祠排序,不知道你是哪個地區,的那個輩分的:
師姓字輩
(1)××振興榮
地區: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徐家樓街道大白峪社區
(2)…承天,明順長吉慶,清平永兆祥。
地區: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2005年12月由原龍山鎮與黨家鎮合並)師小村
(3)必本家(在)庭(曾),敬(進)衍世程,流(留)輝永繼,昭垂正名(明),遵行余慶,經緯爛成,錫爾得法,光美克明。
地區: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寅街鎮武邑村
雲南省曲靖市師宗縣葵山鎮小査拉村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河西鎮石碧村九組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河西鎮石山嘴村(師家灣村、灣石頭村、文昌營村3個自然村)師家灣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里山鄉大黑沖村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四街鎮十街村石邑村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四街鎮四街村
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山鎮萬家村
(4)朝青陽永玉
地區: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探沂鎮柴埠庄村
(5)傳文心道修行
地區:
安徽省亳州市南部的師店子
(6)存藍光永守仲得學文建舉榜選成元
地區: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東灣鎮三合村
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糜灘鄉楊家莊村
(7)大德振乾坤,國恩嘉慶廣。
地區: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
(8)大德振乾坤,國慶民主安,勝利天明雙
地區:
遼寧省錦州市義縣
(9)大善蟲德福
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樊村鄉師家村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太乙鎮牛家村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區鎮郭家村
(10)大學中孔聖,文章尚義賢
地區: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香隅鎮師庄村師村組
江蘇省無錫市
(11)大雲亭義合,新國振秀祥,聖德傳偉玉,寶成忠厚光。
地區: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張鎮宋南村
(12)道世興「竹字頭字」繼,保永庭重中,承法仰宜然,功肇尚在之,勤政觀思建,清廉繼善存,敬孝恆傳遠,良育延朝新。(承法仰宜然,功肇尚在之。)
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南市村
山東省濟寧市東阿、平陰一帶
山東省聊城市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姚寨鎮石東村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姚寨鎮楊柳村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姚寨鎮楊柳村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姚寨鎮楊柳村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斑鳩店鎮
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
(13)道正義方大,以忠厚為傳家之本。立志敦善,心廣永安,謹慎修德,耀祖榮光。博愛謙遜,秉誠忍讓,俊傑繼世,靖國安邦。
地區:
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雙岔河鎮民主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常店鎮油坊庄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鳳城鎮洪井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鳳城鎮洪井村高拔庄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華山鎮史店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華山鎮史店村周庄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歡口鎮師後樓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歡口鎮師橋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師寨鎮師寨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師寨鎮史小橋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師寨鎮於王莊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首羨鎮師王莊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順河鎮師新莊村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順河鎮師庄村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安國鎮師庄村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鹿樓鎮邱庄村
江蘇省徐州市沛縣鹿樓鎮團結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柳新鎮馮樓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柳新鎮馮庄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柳新鎮師樓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伊庄鎮白樓村
山東省濟寧市
(14)德厚傳家久
地區: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東觀鎮大義村
(15)德元鳳殿冠俊建
地區:
河北省滄州市運河區小王莊鎮西花園村
(16)德兆鴻寶發,高光盛雲天
地區:
陝西省榆林市橫山
(17)對德昌維正,金天開太清.....
地區: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
(18)富貴安康,仁意禮智信
地區:
甘肅省蘭州市
(19)富貴春常在,花開四海新。
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
(20)光上承宗遠,培元啟緒長。
地區: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
(21)光宗發俊昌,永福宏祥泰。
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鐵爐村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首陽山鎮郭墳村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首陽山鎮石橋村
(22)廣存玉樹寶清(青),友祥豐英瑞常(長)。
地區: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梯門鄉
(23)廣德脈恆遠,永傳萬年春。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韓崗鎮孟庄村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韓崗鎮南袁口村
(24)國元天世忠成永耀兆
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鐵爐鄉師家村
(25)亨元興國光,利貞益明良,達德承先志,直到永遠長。
地區: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得勝鎮復興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得勝鎮花竹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得勝鎮金明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得勝鎮聖水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紅堰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護駕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擂鼓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碾槽村3組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三河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三河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師家灣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天埡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西河村師家灣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擂鼓鎮腰庄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兵營鄉富溪河村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匯灣鄉溜口村水利溝師家大院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匯灣鄉土地梁村二組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天寶鄉蒿壩村三組
(26)恆慶志加元,文明徐世昌。
地區: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樂平鎮明庄村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高集鎮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高集鎮高集村
(27)家誠有和,微祖榮正,天啟廷官,清方仕尚,文明德廣,洪發必育,秀繼開三,元萬世興。
地區: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王鋪鄉師家山村
(28)嘉儒維范,式頌顯安,景相寡禮,益可貞祥。
地區:西南一支字輩譜
(29)俊書興現紹華西廣
地區: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蘇家營鄉後無塵村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蘇家營鄉吉陳庄村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蘇家營鄉神堂坡村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縣城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張王疃鄉大孟庄村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張王疃鄉高馬庄村
(30)禮儀友情,振文經(景)世,恩法良躍。
地區:
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菜園鄉過村師家南坡村
(31)連憲;關玉家傳桂;懷珍俊德榮;尊華萬代昌
地區: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邑鎮(2000年5月8日由原來的臨邑鎮、沙河鄉、趙家鄉、李家鄉四個鄉鎮合並)國寨村
(32)良廣孔俊宗,純修德恕忠,恭敬明聰睿,延贊敷世同。
地區: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
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吳村鎮魯庄村
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佔城鎮和庄村
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佔城鎮南靳村
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佔城鎮師庄村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大賓鄉尚灣村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師寨鎮安庄村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師寨鎮南趙庄村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師寨鎮師寨村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師寨鎮師庄村
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溝趙辦事處師新莊村
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老鴉陳辦事處師家河村
(33)林,興,朝,青,恩,廣,兆,連,秀.
地區: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義和鎮六頃五村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鄉師集村
(34)龍鳳傅聖化,樂善希永安。英賢繼千秋,福祿照乾坤。
地區: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芒種橋鄉師庄村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芒種橋鄉袁庄村
(34)明從瑞言贊,福世同惠戰,盛茂清賢宣,新朝棟振乾;良光孔俊宗,純修德樹忠,恭敬嵩北禎,智敏周斌卿。
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小店鎮小店村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鄉韓村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高龍鎮大屯村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高龍鎮師家寨村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寇店鎮水泉村師家村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石道鄉郭溝村
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天橋鄉七星庄村
陝西省寶雞市鳳縣南星鄉高橋鋪村
(35)培振傳正光,啟家本教育,繼續則明昌
地區: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卜宜鄉東卜宜村
(36)清風翰儒頂,克啟守廣明。
地區: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市新兗鎮舊關村
(37)慶從啟文化昌(上面和下面的不太記得,不好意思)
地區: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鄉東單前村
(38)慶永崇儒國,成仁尉可知,同界爾錦福,方啟德克明。
地區:
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楊村鎮聯合村陳庄組
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車邏鎮師伙村
(39)如來無承悅,長兆仁義智,嘉祥貴崇禮,登信華國仕。文明興邦業,中和振宇齊。
地區: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
(40)尚繼恩廣兆
地區: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黃集鄉前師村
(41)升復列子丑,辰鼓祖明斗。
天賜綉龍星,禪台傳後玖,相邀九州地,正世朝鈉主。
臣白王治道,廣超東財鋪,昆侖留伍方,桅柄牧順章。
懷里邑茂受,取友祥福商,地統摯崇太,尤如江山在。
儒法彼昌諒,武官游夷寨,棋魯近旅城,聖賢學開門。
又蓮金柱國,同驅末歷晨,賓箭松柏電,農泄公結銀。
殊玉田宅興,千真萬壽坪,字惜古者燕,襄通池堂現。
掌保凡間君,一萬湖北殿,先府維鎮戴,中隍誦元郎。
文應榮齡遠,廷德紹三川,仁和世澤永,清正顯桂蘭。"
地區: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牛場布依族鄉阿所村
(42)生發成存延永申。
地區:青海省西寧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哈拉直溝鄉師家村
(43)書國照培(我只知道字輩的一部分)
地區:安徽省阜陽市
(44)樹殿傑本廷百勛(16-22世)
地區: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鄭郭鎮師寨村
(45)樹恩立本,家慶延長,紹書成志,武毅期昌。(註:循環使用)
地區: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坊庄鄉坊庄村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三朗鄉師召村(一個村莊都姓師)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辛庄鄉白小麻村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後香坊村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前黃村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鄭口鎮師黃村
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魯權屯鎮王賢屯村(該村原名「望鄉屯」,相傳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劉黑闥興兵漳南,一次帶兵東征,行至馬頰河畔,登高回望故鄉,被此村擋住,因而定村名「望鄉屯」。等劉黑闥回師後,看到村人民善良,且尚聖賢之禮,便封為王賢屯。)
(46)天開傳家叢禮
地區: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桂花鎮明星村師家灣村
(47)天魁忠德立,萬景永文昌,國志培元繼,存田克兆祥。
地區: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市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戴廟鄉師集村
(48)天廷俊在同進孝貞
地區: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頓家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後師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後師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後師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後師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前師家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前師家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前師家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前師家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前師家村
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武丘鄉武丘村
(49)庭月耳國子,德學應四方,永懷宏體用,天朝眾習昌,選舉忠良玉,崇高兆吉祥,才華昭顯道,俊秀美中邦。
地區:
重慶市大足縣寶興鎮黃橋村
重慶市大足縣寶興鎮黃橋村
重慶市大足縣高升鎮師家灣
重慶市大足縣高升鎮雙牌村
(50)傳 首 先 有 道(燦)繼
地區: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胡集鄉師庄村
(51)文開井元學啟 (往下就不知道了)
地區:山東省棗庄市市中區稅郭鎮師山口村
(52)文明吉世昌
地區:重慶市巫山縣南陵鄉
(53)文善本必學
地區: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大營街鎮師旗村
(54)文紹殿峰(上四代回家看家譜在傳上來)
地區:黑龍江省大慶市肇州縣豐樂鎮生活村師家屯
(55)文振育廣守永康
地區: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鳳城鎮溝口村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鳳城鎮章多村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開刪鎮北徐村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開刪鎮宋家莊村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開刪鎮中舍村
(56)賢孝恆奇德,仁若比克倉
地區: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安肅鎮南張豐村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留村鄉大營村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縣留村鄉師庄村
(57)咸雲化殿祥,恩慶積善良,尚成常濟廣,永世德鴻昌。
地區: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西陽鎮西陽居委會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南彰鎮代庄村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南彰鎮後城村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南彰鎮後城子村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南彰鎮後城子村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南彰鎮南彰村
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南彰鎮周庄村
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
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北關鎮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常樂集鄉師庄村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侯集鎮師庄村
(58)修行道繼業
地區: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龍曲鎮師樓村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毛庄鎮師庄村
(59)學明德義玉順章
地區:河南省駐馬店市泌陽縣
(59)仰榮天法,文啟道光,作守敬承,先正朝良,大化全安。
地區: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
(60)一元開萬象,盛德立文明,孝友家聲遠,書易事雁新,克承祖宗澤,續績大賢英,寶善居長久,傅經復後坤,守業惟勤儉,怡謀本讀耕,芳騰蘭桂秀,百代慶昌榮。
地區: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瀏正街街道辦事處
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內溪鄉內溪村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內溪鄉沙湖村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內溪鄉吳家村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內溪鄉五官村
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
(61)以忠厚,傳家遠
地區:山東省棗庄
(62)應欽秉源,年正永洪,大澤世代,朝先志文,華光尚國。
地區:重慶師氏一支字輩
(63)永殿學漢榮萬等,應該是12個字。
地區:天津市武清區大王古庄鎮聶營村
(64)永王惟載恆(魁啟興盛貴有真印玉璽)聚萬
地區:
陝西省漢中市漢台區七里鎮師家坪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廟灣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廟灣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西寺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西寺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正陽路(原下高埝鄉)魚池村師家堡村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正陽路街道辦事處(原下高埝鄉)魚池村師家堡
(65)玉本(洪)克(廷)堂(百)鎮
地區: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王明口鎮方庄村大平頂樓
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新橋鎮師老家村
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鄭郭鎮華佗寺村
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鄭郭鎮師寨村(全寨都姓師)
(66)玉克文正德,保發良金永,大國朝中立,宏開照建備;先生陪友誼,修起定安康;名高尊敬貴,家興貴者長;學道登程廣,和暢積化陽;祥祖第太原,順旺繼西清。
地區:
湖北省十堰市鄖縣青曲鎮西溝村師家溝村
湖北省十堰市隕縣青曲鎮西溝村
(67)玉興計敬長
地區: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興明鄉前街村
(68)雲雨如兆春,花木綠玉寶
地區:
河北省邯鄲市館陶縣徐村鄉郭庄村
河北省邯鄲市邯鄲縣戶村鎮戶村
(69)正學廣昭元,炳慶宗朝天
地區:河南省焦作市濟源市天壇街道辦事處柴庄居委會
(70)忠孝本昌遠,文章可光宗,國正朝廷順,世學永興隆。
地區:
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固廂鄉大屈村
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固廂鄉大田村大師自然村
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固廂鄉小師村
四川省宜賓市珙縣石碑鄉紅衛村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大雪山鎮兩江村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鎮舟鎮白花村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鎮舟鎮沙壩子村
四川省宜賓市筠連縣鎮舟鎮水井灣村
2、從江門市新會區到河南洛陽偃師市自己開車得多久?
差不多1600公里,自駕車的話要一天左右
駕車路線:全程約1587.6公里
起點: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政...
1.江門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行駛10米,右轉進入同慶路
2) 沿同慶路行駛25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三和大道南
3) 沿三和大道南行駛2.1公里,直行進入三和大道南
4) 沿三和大道南行駛220米,在第2個出口,朝城區方向,直行進入三和大道南
5) 沿三和大道南行駛910米,過右側的生發商店約210米後,直行進入三和大道北
6) 沿三和大道北行駛2.1公里,直行進入新橋路
7) 沿新橋路行駛550米,過右側的品全百貨約80米後,直行進入城西一路
8) 沿城西一路行駛64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城北路
9) 沿城北路行駛70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公園西路
10) 沿公園西路行駛520米,直行進入公園東路
11) 沿公園東路行駛44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東關路
12) 沿東關路行駛220米,直行進入東侯路
13) 沿東侯路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會城大道
14) 沿會城大道行駛2.7公里,直行進入會城大道
15) 沿會城大道行駛80米,在第2個出口,朝廣州/鶴山方向,稍向左轉進入西環路
16) 沿西環路行駛470米,左轉上匝道
17) 沿匝道行駛960米,直行進入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
18) 沿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行駛2.8公里,過木朗跨線橋,朝鶴山/高明/廣州/肇慶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
19) 沿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行駛630米,直行進入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
20) 沿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行駛12.3公里,朝佛山/廣州/G1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昆東互通
21) 沿昆東互通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瀋海高速公路
22) 沿瀋海高速公路行駛16.4公里,朝禪城/樂從/惠州/韶關方向,稍向左轉進入瀋海高速廣州支線
2.沿瀋海高速廣州支線行駛1.0公里,過九江互通,直行進入瀋海高速廣州支線
3.沿瀋海高速廣州支線行駛42.2公里,稍向左轉進入瀋海高速廣州支線
4.沿瀋海高速廣州支線行駛830米,過沙貝立交橋,直行進入廣州環城高速公路
5.沿廣州環城高速公路行駛5.4公里,朝廣花/廣園西路/廣州體育館/三元里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6.沿匝道行駛740米,過廣園西立交橋約80米後,直行進入機場高速公路
7.沿機場高速公路行駛16.1公里,過流溪河特大橋,朝白雲機場/S41/G45/G4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大廣高速公路
8.沿大廣高速公路行駛490米,直行進入大廣高速公路
9.沿大廣高速公路行駛16.1公里,朝英德/樂昌/G4W3方向,稍向左轉進入花山北互通
10.沿花山北互通行駛2.0公里,直行進入樂廣高速公路
11.沿樂廣高速公路行駛262.1公里,直行進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12.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駛473.5公里,在岳陽/隨州/荊州/S61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岳陽大道
14.沿岳陽大道行駛7.8公里,朝S61/監利/天門/隨州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15.沿匝道行駛940米,直行進入岳臨高速公路
16.沿岳臨高速公路行駛26.4公里,直行進入許廣高速公路
17.沿許廣高速公路行駛123.3公里,直行進入隨岳高速公路
18.沿隨岳高速公路行駛4.1公里,直行進入許廣高速公路
19.沿許廣高速公路行駛149.3公里,直行進入隨岳高速公路
20.沿隨岳高速公路行駛18.5公里,稍向左轉進入許廣高速公路
21.沿許廣高速公路行駛38.2公里,直行進入焦桐高速公路
22.沿焦桐高速公路行駛148.1公里,朝平頂山/洛陽/許昌/南陽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23.沿匝道行駛990米,直行進入寧洛高速公路
24.沿寧洛高速公路行駛120.7公里,朝洛陽/晉城/G36/G55方向,稍向左轉進入二廣高速公路
25.沿二廣高速公路行駛630米,直行進入二廣高速公路
26.沿二廣高速公路行駛55.6公里,朝鄭州/西安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27.沿匝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連霍高速公路
28.洛陽市內駕車方案
1) 沿連霍高速公路行駛12.8公里,在偃師/楊庄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2) 沿匝道行駛820米,直行進入X006
3) 沿X006行駛2.7公里,左後方轉彎進入北環路
4) 沿北環路行駛3.7公里,右轉進入S314
5) 沿S314行駛460米,直行進入槐新路
6) 沿槐新路行駛770米,右轉進入民主路
7) 沿民主路行駛13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偃師市
3、趙曉蘇的藝術評價
在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史中,佛教題材曾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漢魏以降,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人物繪畫得到極大發展,每個朝代都有一些佛教繪畫精品傳世,更多的是大量佛教題材的壁畫流傳至今。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社會生活雖然不斷變革,但佛家思想仍影響著我們的行事方式和心理,在相對緊張、浮躁,讓人常常感到焦慮的現代生活中,學禪成為許多人自覺的嚮往,甚至是個人生活中的清涼劑和指路燈。如何在今天的繪畫中表現佛教,如何以寬容、豁達、淡泊、樂觀的生活態度影響讀者,實在是許多畫家想要努力做好的命題。今天,我們在趙曉蘇先生的眾多水墨禪畫中看到了最好的詮釋和回答。他畫了那麼多神采飛揚的布袋和尚,他畫佛祖、畫達摩、畫六祖,畫弘一法師,也畫性格各異的居士文人,俯仰天地,品察人生,以生動的形象表達哲理禪思。他用心靈在畫,他用揮灑自如的筆墨在畫,他用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在畫,他的禪畫筆墨精湛,造型獨特而生動,題句妙趣橫生,讓讀者在活潑、愉悅的氛圍中感染禪的魅力。
二十年前,日本《讀賣新聞》以3個版報道《來自中國的新星——趙曉蘇》,他的漫畫《無題》在64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的3萬多件作品中奪魁。二十年後,他以充滿禪意的國畫作品在嶺南獨樹一幟,他的水墨、造型、書法、文章無一不精,讓人看到他數十年孜孜不倦地對傳統文化的刻苦學習,看到他個性鮮明的豐碩藝術成果。
趙曉蘇出生在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七朝古都開封市,自小酷愛繪畫,受教於丁中一、郭述文、李伯安這些中原名師。1975年創作的國畫《鴻雁報新春》即參加河南省美展。而後畢業於洛陽師院和河南大學,在報社做美術編輯多年,1994年作為特殊人才引進至廣東。由於趙曉蘇長期供職於媒體,新聞漫畫的創作曾是他的主業,20多年的歷練使他成為中國最優秀的中青年漫畫家之一。至今,在南方日報的第2版,每天都有一幅趙曉蘇創作的水墨漫畫,水、墨、宣紙及主題的創造性俱全,這其實又是一幅水墨淋漓的中國畫,,趙曉蘇這一水墨專欄堅持了十年之久,他無疑是中國發表水墨畫最多的畫家。
不停歇的創作使他練就了堅實而又生動的造型和敏銳的構思能力。所以,當趙曉蘇將這些能力運用在國畫創作時,他不僅駕輕就熟,而且獨一無二,一出手就在面貌上拉大了與其他畫家的距離。一個成功的藝術家的素養應是多方面的,有些可以通過學習獲得,有些素質確是與生俱來的,因人而不同。趙曉蘇除了在文學藝術方面刻苦學習和廣泛積累之外,有一點是他最重要的特質,那就是幽默,這一素質可貴而難求。幽默在他數十年的國畫和漫畫創作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如《自樂》一畫所題:「世間事兒多,錢權色迷惑,棲身清涼地,抓撓自己樂。」再如《創業難》,此畫不僅筆墨精道且讓人捧腹,畫面下角僅一隻可憐小雞,主人餵食,寄予莫大希望。題句:「雞生蛋,蛋生雞,萬千財富猶可期,只是慾火熬煎,急!急!急!」實在太妙,把急切發財的心態描繪得惟妙惟肖。
我們的生活跟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但有些東西是不變的,都希望有好的心態和對真善美的追求。趙曉蘇畫的布袋和尚淡泊、寬容,憨態可掬,無論掛在客廳還是書房面對他時,都會讓人有一個愉快的心情。人生究竟要什麼呢?一定是是樂觀和健康,快樂為先啊!而快樂又來自人和人、人和其它生命的和諧相處。看趙曉蘇的《為善最樂》,那背著漏米布袋的和尚,幾只在地上啄米的小雞,令人體悟到為善又不「施捨」的快樂,實在是形神並至,筆境兼奪,禪思與情趣躍然紙上了。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詩、書、畫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僅能畫而不能詩不能書者多為畫匠,文學素養的缺失一定會成為畫家創作的局限。可喜的是,趙曉蘇不僅是一個具有相當造詣的國畫家,而且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力,這在他的作品中已有充分體現。他還是中國散文學會的會員,他有大量精美的散文見諸報端,他的《老螞蟻 小螞蟻》、《扔石頭的德國小子》、《澳洲速寫》等散文讓人叫絕,洗練的語言和深邃的意境相得益彰,這些作品與國內諸多散文名家的作品同版刊出,毫不遜色。漫畫大師方成贊他是「寫散文的能手,文采斐然動人」。所以,歷來有人認為:藝術上的跨界者往往大成。趙曉蘇先生剛屆花甲,積累深厚且年富力強,期待他不斷有讓我們耳目一新的作品問世。 欣賞一幅禪畫,如同坐卧山林,傾聽天籟,內心之快意很難用語言表達。
藝術意欲與審美愉悅,本來都是虛的,但這「虛」確可以物化為「實」,這就是物質與精神的轉化。禪畫往往將意念轉換為意象和境界隨畫點化於紙上,其不看一字,盡得風流的無窮意韻決定了它的功能效用。在作品前鑒賞、生發、想落天外,多數人會有明顯的熱、冷、酸、辣等生理感覺。正所謂:「含味所成我,生氣所成我,意所成我,識所成我,妙樂所成我,眾妙之門,皆為禪畫」。作為一個具有深厚傳統文化修養,長期精於構思的漫畫家趙曉蘇幾十年「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一段時間以來,突發暝想與反思,頓悟出「有宗教而無學術、畫術,不明其智;有學術、畫術而無宗教,情操則不深」。禪是最高的文化,以禪融於藝,以畫禪進行修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藝通乎道,道與藝合」,以禪畫作為提升自己畫藝以及學術上新的追求。
從始,在原有精通漫畫之道上,趙曉蘇借游盪在空靈與線條之間的藝術創作理念,化為神韻,化為意氣,進行一次次創作實踐,歷經一番霜雪苦,終得梅香撲鼻。在廣東文博研究院舉辦的漢藏文化交流展上,對佛學的深入研究和感悟,展出的新作引起了不少的轟動,作品中所表現禪畫的獨特性和神來之筆,被喻為「質朴而古拙,清淡見簡遠,恣肆揮灑見超詣」,揮灑的想像力和脫塵的才華折服了在場的參觀者,而一度傳為廣東禪畫大師的佳話。
我認為高水準的禪畫,必須具有「禪」與「畫」兩種因素,方能圓滿成就,何解?簡單說來,就是一幅真正的禪畫,是「看禪有禪,看畫有畫」,同時又是「禪在畫中,畫在禪里」,可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精華。它更深藏著對生活的哲學觀照。禪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哲學,一種智慧。拿趙曉蘇一幅題為「為善最樂」圖為例,圖中一和尚納米而歸,不是得米逃之夭夭,而是見路邊有幾只小雞飢聲吱啾,心生善念,故意把米袋挖一小孔,小米一點點灑落,體現了為善最樂的本意。產生了「標月之指」「司南之針」教人處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用個簡單的例子把禪畫的高深玄機「嚼碎」、「吞服」、「反芻」後重新成型,深入淺出。用潛移默化去吐露禪心,傳達禪意,指示禪機,開示引導,寓教於娛樂性,趙曉蘇此類作品題材的巧妙構思具有不凡的普世意義。趙曉蘇所取得的成績,唯有經過學養、修煉、悟通三重磨礪,繪畫之筆才能如緣之啄,只要你在趙曉蘇禪畫前「一站二觀三思」,就是一個參禪的最佳過程,彷彿從虛無中跌落一把登高雲梯,觀者可沿著趙曉蘇的禪畫筆觸進行深邃的思考,觸及心靈的通道,因此到達自己追求的聖地。有人問我,趙曉蘇的畫真有如此魅力與神效么?我回應說:「看趙曉蘇的禪畫,如沐春風,頃刻間就把我們的身心感化了,心識似乎在畫境中無限綿延,感覺到「墨海中注入了精神,筆觸下描寫出神韻,尺幅中脫去了俗氣,混沌間放出了光明」。必須指出的是,藝術市場上值得推介與收藏的禪畫稀缺,皆玩弄筆墨技巧與概念之游戲,離真知灼見的禪畫相去甚遠,唯有趙曉蘇的禪畫秋毫一落通神秒。從題材到主題,無不與佛同在,趙曉蘇禪畫,巧施渡船,牽引了無數人踏上明心見性之路,解惑解困,讓那些認為循道而無道可循,入深山而山未深的人在禪畫中得到精神的啟示,重新對人生的思量,對生命的虔敬。趙曉蘇的禪畫藝術會逐步讓人加深認識與摯愛,藝途將不可估量。我為有對長期低調,獨特,殊勝的趙曉蘇以及其禪畫的高超水平表示贊賞與敬佩。
可惜我不辭淺陋,行文侖速,疏漏難免,尚祈方家以教正。
(作者為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此文發表於《收藏與鑒賞》雜志2009年第3期,2009年南方日報7月11日第11版《海風》) 認識他已經五年了,與他在江門、中山一起參加過書畫展,還組織過他與方成漫畫大師在中山小欖藝術館舉辦的師徒書畫展覽,好幾次都想寫一篇介紹他的文章,可就是很難下筆,他禪心太深、漫畫、詩歌、散文無所不能,國際、國內大獎不計其數。他就是《南方日報》的專欄畫家,每天的《南方日報》2版上便有趙曉蘇的一幅緊扣時事的新聞漫畫發表,其作品屢次參加全國美展,並且獲得國內金獎、銀獎。中國圖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可見他已是當之無愧的當代有影響力的書畫家。
趙曉蘇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古都開封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自小受著中原文化的滋潤和哺育,幼年即聰敏,常即興塗抹和順口溜詩,稍長便留心鼓樓旁邊今古齋的書畫,那種中國傳統繪畫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說滲透到骨子裡。可惜一場「文革」改變了千百萬人的命運,曉蘇也不得不做知青、當工人,走一條曲折而艱苦的人生之路。但曉蘇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不曾改變,曉蘇對繪畫的理想不曾動搖。1971年,91歲的河南老畫家張樂天剛剛出獄不久,曉蘇即拜倒在他的門下,那時曉蘇臨摹的明清山水讓老畫家驚嘆不已。1975年,趙曉蘇以國畫《鴻雁報新春》闖進1975年的河南省美術展覽,這次參展,給曉蘇莫大的鼓舞和信心,他從此刻苦自學,拜師訪友,並打下了堅實的素描基礎。1977年,曉蘇考入洛陽師院藝術系,從此的道路開始逐漸順暢起來。80年代中期,在媒體工作的曉蘇轉攻漫畫,發表過數十篇小說、散文的曉蘇有其構思的強項,多年的造型功力更不在話下,曉蘇在漫畫領域如魚得水,1989年,他有兩件作品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其中就有水墨漫畫《靠井吃井》。同年,作品《遲了一步》獲工人日報全國大賽最高獎,在他從事漫畫創作第5年時,摘下了被喻為漫畫奧林匹克的日本讀賣國際漫畫大賽的最高獎近藤日出造獎,這是在64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的13000件作品中的第一名。新華社從東京發出電稿,《人民日報》、《參考消息》、《新聞出版報》》等數十家報刊相繼報道,日本《讀賣新聞》記者趕至河南開封進行現場采訪,大賽評委、日本著名漫畫家岡部冬彥撰文說:「漫畫大賽舉辦多次,水平有很大提高,但真正光芒四射的作品很少,《無題》是一幅難得的作品,這幅畫以黑白的魅力在眾多作品中取勝。」日本《讀賣新聞》報則把趙曉蘇譽為「中國畫壇升起的一顆新星。」1994年,名聲在外的趙曉蘇全家調往廣州,1997年,由他主筆的漫畫本《小平說--什麼是社會主義》一書獲得了第11屆中國圖書獎。漫畫本《可持續發展知多少》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進入新世紀,走進「知天命」之年的趙曉蘇開始「變本加厲」地對書法和水墨畫加緊研習,那個浸染著古都開封書香之氣的靈魂,那個少時的開封今古齋的常客,那些中國傳統繪畫滲透到骨子裡的情懷,終於按捺不住蹦了出來。以致於《南方日報》每日創作水墨漫畫的「苛刻」要求,倒正中趙曉蘇的下懷。
從此,趙曉蘇的書法和水墨畫生活愈發跌宕生姿,堪稱其再開藝術高峰的源頭活水。以二王為根基,研習宋四家,反復臨寫明代書法家黃道周的諸帖,從先人作品的高深精妙中推陳出新,結構、用筆日夜琢磨,終究要成就的是始終是書為畫用,借畫中之書與梁楷、黃慎、任伯年等先賢們作藝術的千年對話,既發展出一套以書入畫層次豐富、感人至深的獨到技法,亦將懷古之情一並融入畫中。無論花鳥人物、或者漫畫眾生,落筆無不在幽默中流露真情,含蓄中滲出余韻,從娟秀中見剛強,化含蓄為古韻,以細膩的筆法將人文修養發揮到極致。無論所畫何物,趙曉蘇都以游刃有餘的從容技法,恰到好處的筆力掌握,呈現出水墨畫的入境之功;題詩落款處,從繪畫到文學,由文學到書法,又由書法到內心,細節之處見功底,更證明他的以書為畫之技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趙曉蘇的水墨人物,注重巧思與意趣,追求妙悟和神韻,以誇張的筆墨抒寫內心的情感,筆情縱姿,創意迭出。2009年,一位領導觀看廣東省畫展,在曉蘇的《訓雞圖》前大笑不已,他被畫中幽默的意趣所打動。他說,這樣的畫老百姓一定是喜歡的。曉蘇此畫題曰:「天曉即長鳴,驚擾我清夢,從此改時間,晚叫兩個鍾。」《老子出關》是國畫人物中的常見題材,到了曉蘇手裡同樣能舊題翻新,別有意趣。他筆下的老子十分沮喪,騎的那頭牛無角無尾,題曰:「老子騎牛一路行,遇見十個檢查站,斬了牛角,割了牛尾,一大堆著錄的竹簡,也成了人家的坐墊,總算是來到了函谷關,忽聽一聲喝:牛留下,人出關!」這樣的《出關圖》真是前所未有,意味深長。
趙曉蘇還為為鍾南山院士的《鍾南山談健康》一書畫了50幅水墨插圖,合作結束,曉蘇專為鍾院士畫了一幅《為善最樂》,和尚的布袋上故意留一小孔,點點細米灑落地上,小雞啄米,和尚暗笑。此畫至今掛在鍾院士的辦公室牆上。在這幅輕松而沉靜的作品中,禪意和古意,現實和虛構,草民事和大智慧,舉重若輕與不動聲色,都在趙曉蘇傳神的描繪中,意象和境界不看一字,卻盡點化於紙上,這也許正是趙曉蘇禪畫中的最妙處,於微微笑意中盡顯禪意精深。
2007年我們為他與漫畫大師方成在中山市小欖藝術館舉辦師徒國畫展,有機會與曉蘇和方成大師相聚半個月,那次展覽是幽默與水墨的結合,那是古典與現實的沖撞,那是老一代與新一代的對話,那是匯入古老的國畫藝術湖水中的一泓新泉。這次展覽也讓曉蘇在和方老的相處中學習到許多新的東西,方老的構思,方老的造型與用線讓曉蘇看了一遍又一遍。方老說:「要起稿,線一定要穩住,不能飄。」這些話曉蘇都牢記在心。在老一輩漫畫家眼裡,他一直是個謙恭的學生;在漫畫新人眼裡,他是個溫和的老師;在漫畫作者眼裡,他是個堅持選稿原則的好編輯;在專業漫畫雜志編輯眼裡,他是個沒有架子、信守承諾的好作者。
曉蘇是忙碌的,畫畫、寫字、寫作、編版,難得有空閑時間,他謝絕無謂的應酬,專注於自己的創作中,他在文學與繪畫、傳統與創新中努力尋求新的出路,力爭打造出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獨具魅力的曉蘇藝術。
最後還是引用詩人齊遂林寫趙曉蘇一首詞作結尾吧!
「茫茫路。醉筆狂破人間霧。人間霧,難遮硯邊,雞鳴柴戶。靈犀一點千年悟,抱禪坐月釣煙渚。釣煙渚,眾生笑里,無盡喜怒!」
(作者為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 在趙曉蘇的畫室里,懸掛著他代表廣東禪宗基地向星雲大師贈送作品的照片,那幅《開心圖》也印在他的一本畫冊封面上。畫中題:「拋卻心頭不快事,人人都是開心佛。」星雲大師仔細端詳這幅畫,連聲說:「太珍貴了。」這些年,趙曉蘇的水墨禪畫風生水起,在國內外舉辦多場展覽,《六組慧能》被台灣中正紀念堂收藏,《佛法無邊》獲禪畫原創大賽一等獎。作為中國美協會員、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的趙曉蘇連續兩次應邀赴台灣進行文化交流,並在國父紀念館廣場與台灣書畫家同台做百米長卷。
趙曉蘇的追夢時代
趙曉蘇於上世紀50年代生於文化古城開封。少年時代就表現出對繪畫的天賦,他在木隔牆上畫的哪吒,家人數年不捨得擦掉。受鄰家大哥的影響,時常到開封最有名的今古齋畫店觀摩。他在學校唯一做過的職務是美術課代表。1971年,還是知青的趙曉蘇由於家庭成分原因一直不能返城,於是決心畫畫。拜已90高齡的老畫家張樂天為師畫山水。不久,趙曉蘇到偃師摩托車廠當鉗工。那是他一邊做工一邊玩命畫畫的時期。慶幸的是偃師有一個業余畫畫的團體,大家每天晚上在一起畫素描和速寫,如今這些人幾乎個個都是國內知名的畫家。1975年,趙曉蘇的國畫創作《鴻雁報新春》參加河南省美術展覽。1977年冬,25歲的趙曉蘇參加了文革後的第一場高考,成績是洛陽地區第一名,當時因政策的多變及年齡因素使他與美院失之交臂,只得去了洛陽師專。畢業後幾經輾轉回到開封。趙曉蘇因找不到畫畫的職業非常苦悶,轉而選擇了寫作。他因發表了大量作品而有機會進入開封日報。而從小的美術情結使他又伺機轉向繪畫。
狂飆突進的漫畫
1987年,身在媒體的趙曉蘇經過深思熟慮開始漫畫創作。漫畫不僅同屬美術和新聞領域,其思想性正是具備深厚文學素養的趙曉蘇的長項。不久後的雞公山漫畫班使趙曉蘇大開眼界。那些國內外的優秀漫畫不僅繪畫技能高超,其幽默與哲思也讓趙曉蘇深深折服。那幾年趙曉蘇幾乎沒在深夜兩點前睡過覺,每天都畫大量草圖和作品。短短幾年,趙曉蘇在漫畫領域狂飆突進,幾乎在國內所有的重要報刊都有作品發表。連他自己都說:「那個時候,我獲獎速度太快了,報社總編在電視中看了漫賽消息後冒著大雪到家裡采訪我。」
1989年,趙曉蘇有兩件作品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漫畫《遲了一步》獲工人日報全國大賽最高獎;1992年,從事漫畫創作僅僅5年的趙曉蘇以作品《無題》參賽,從60多個國家的13000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第14屆日本讀賣國際漫畫大賽的最高獎近藤日出造獎。這相當於漫畫界的「奧斯卡」,當時大賽給的獎金就有10多萬人民幣。日本《讀賣新聞》發了《來自中國的新星》的專訪,《人民日報》、《參考消息》等國內重要媒體都發了消息和通訊。
1994年,為了具有更廣闊的漫畫創作天地,趙曉蘇作為人才引進攜家帶口來到廣東。一年後進入《南方周末》辦漫畫版。這一時期,趙曉蘇辦的《五羊角》漫畫版在國內影響巨大。華君武、廖冰兄、方成等漫壇巨摯都為此版畫畫。尤其是汪曾祺與丁聰聯袂的《四時佳興》專欄更是受讀者追捧。1998年底趙曉蘇轉到南方日報繼續辦漫畫版。4年後到時政新聞部畫新聞漫畫。直到今天,趙曉蘇每天在南方日報2版發表的新聞漫畫還在繼續。值得一提的是具備國畫素養的趙曉蘇將水墨帶進漫畫創作,他無疑是國內發表水墨畫最多的畫家。
中國畫是我從小的夢想
趙曉蘇最早進行創作並參展的是國畫作品,水墨是他延續多年的夢想。進入知天命之年後趙曉蘇拿起的毛筆再沒有停下。在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史中,佛教題材曾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正因為趙曉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很快喜歡上笑口常開的布袋和尚,也就是佛教中的彌勒佛。以精湛的筆墨和各種活潑的姿態表現詼諧快活的布袋和尚。有人說,趙曉蘇的國畫人見人愛,看他的畫面不僅使現代生活中的人們釋放壓力,更有藝術上的享受,他的畫詩、書、畫渾然一體,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頗見傳統功力。
為了畫莊子,他已經把有關古典讀了幾遍。他喜歡表現與眾不同,深具哲理禪思的題材。他說:「我雖然重在畫思想和情趣,但對筆墨功夫的修煉一刻也不會放鬆,藝術標準是我畢生的追求。」
4、我姓胡,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武穴,我想知道自己的宗譜
http://www.sjhszq.com/
世界胡氏宗親網,全世界姓胡的都在這里,上這里去逛逛就知道了
5、中國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長,還是自外輸入的呢
中國文明正如孕育它的黃河與長江,波瀾壯闊,綿延不絕。溯源而上,它的上游卻茫昧不清。
三皇五帝夏商周,這是傳統的古史框架。殷墟的發現證實了商代歷史的可信,然而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乃至夏朝,卻招致不少質疑。
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學發展,極大推進了我們對早期中國文明的認識。什麼是中國文明、中國文明是否獨立起源、中國文明如何起源、中國文明何以延續至今等等問題,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答案。
正名:何謂中國文明
1995年,巫鴻先生的《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一書在美國出版,反響強烈,有贊譽,也有批評。
貝格利先生是批評者之一。他數落了巫鴻的一些罪狀,其中就包括:現在中國版圖內的早期藝術,都是「中國」的么?四川的三星堆文化先民,他們說漢語么?江浙的良渚文化先民,他們說漢語么?他們能算是「中國人」嗎?
在貝格利參與撰寫的《劍橋中國上古史》中,他對中國學者習稱的「中國文明」多有指責:古代中國的研究長期被「中國文明」這個未能很好定義且立足於後世想像的概念所扭曲。
正值科索沃事件爆發,李零先生撰文聲援《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還將這一事件比作「學術科索沃」,意在批評某些西方學者的「學術霸權」。
霸權主義是大帽子,西方學者肯定不樂意承受。
民族主義也是頂大帽子,「中國文明」「夏朝」「中華上下五千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往往被扣上民族主義的帽子,中國學者也不樂意承受。
究竟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文明」?「中國」是永恆的么?這是近年的熱點話題。韓建業先生《早期中國——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一書便直接受到「學術科索沃」的啟發,李零、葛兆光、許宏、何駑、李新偉等先生也圍繞何為「中國」展開了探討。
「中國」的概念是不斷發展的,它的地理空間和文化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它也有不變之處。
如果將「中國」理解為現今國土范圍內的空間概念,「中國文明」的說法無可厚非,不過是為了指稱方便罷了。
當然它還有進一步的合理性:一者立足於中國文明的連續性,現今的中國文明與四五千年前的文明序幕的確有血脈的關聯;二者立足於中國文明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多元一體,若不置諸廣闊的空間背景,就無法理解中國文明的演進歷程。
蘇秉琦先生將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六大區系(分別是:1.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2.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3.以關中(陝西)、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4.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5.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張光直先生曾提出「中國相互作用圈」。李新偉先生強調「中國史前社會上層遠距離交流網」。六大區系間的「相互作用」與「遠距離交流」,正是「中國文明」產生的重要背景。
「中國」「華夏」「諸夏」之類的觀念,雖有族群認同、地域認同,但更多的是文化認同。「中國文明」的成立,即建立於這一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
中國文明的一些特質,在很早的時候便已確立。其中「禮」至為關鍵。
錢穆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話:「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
「禮」是什麼?它很抽象,它流淌於中國文明的血脈之中;它也很具體,具體到青銅器、玉器等實物之上。
中國的「禮」通常被翻譯作ritu⁃al,但二者很難對等。「禮」跟今天所說的禮儀、禮貌不是一回事,與風俗習慣也不是一回事。它貫徹於禮制,滲透於禮典,它與宗教息息相關,又參與了政治權力的實踐。
「禮」的核心是等級,它是社會復雜化的結果。禮不下庶人,它與老百姓沒有直接關系。
這樣的「禮」,有人希望繼承發揚,有人斥作「吃人的禮教」。無論如何,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明。
卜工、陳剩勇等先生認為,中國文明起源的標志是「禮」,它在新石器時代已經萌生,確立了中國文明的基調。
漢儒何休有雲:「中國者,禮義之國也。」在古人心目中,「禮」是野蠻與文明的分野、四夷與華夏的分野。
古書說舜出自東夷,禹出自西羌,周文王出自西夷,孔子「欲居九夷」,不管是否所謂「蠻夷」,只要接受「禮」,便可納入「中國」。此所謂「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愈語),四夷皆可為「諸夏」,皆可為「中國」。
至遲在距今4300年的「龍山時代」,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和文化間的交融加劇,中國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已然確立。諸如牙璋、青銅禮器等反映精神文化的器物廣泛分布於大江南北,可以看出中國境內諸文化同質性的加強。
「中國」不在於血統,不在於地域,更多地在於文化傳統。中國文明強大的向心力和向外輻射的影響力,均要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
自源:中國文明的原生性
中國文明究竟是土生土長,還是自外輸入的呢?
在古代,這肯定不是問題。向來都是「中國」輻射周邊,哪有「華夏」是舶來品的道理?
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向外擴散,中國文明西來說逐步登上歷史舞台。19世紀末,英國學者拉克伯里提出黃帝是從古巴比倫遷來的。此外,還有人認為華夏始祖從埃及來的、印度來的、中亞來的,不一而足。
當時,中國不少知識分子的文化自信心空前薄弱,因而對西來說深信不疑。西來說也在暗示:中國文明落後於西方,由來已久。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主持發掘了河南澠池的仰韶遺址,這是中國現代考古發掘的序幕。他發現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的彩陶紋飾相似,於是提出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自西傳入的假說。
當時疑古運動極大沖擊了傳統的古史觀念,「三皇五帝」不再被當作信史,不少學者開始乞靈於考古學。安特生的考古發現,似乎為西來說找到了實證。
山東龍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陽殷墟的發掘是中國學者獨立開展考古工作的標志,自此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獨立發生、發展的脈絡愈益清晰。通過考古學文化序列和彩陶傳播路徑的研究,學者發現所謂的「彩陶之路」確實存在,只不過彩陶是自東向西傳播,而非過去認為的自西向東。
在學術界,西來說成為明日黃花。
但在所謂的「民科」圈子中,西來說仍頗有市場。如有些人認為三皇五帝實際上都是古埃及的某某法老;有人認為周朝是猶太人建立的,因為Jew(猶太人)的發音類似於「周」(實際上「猶太人」的希伯來語發音與英文單詞Jew相差甚遠);還有人稱,據他對《山海經》的研究,中國文明就是西來的……
先秦史是「民科」的重災區,首當其沖的是甲骨文、《周易》和《山海經》。
中國文明為什麼不是西來的?這里要從「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文明」三個概念說起。
人類「走出非洲」說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走出非洲」包含兩個層次:一是人科動物走出非洲,二是現代人的祖先走出非洲。目前的線索表明,人科動物起源於非洲,他們不止一次向世界其他地區擴散,但只有十多萬年前的智人笑到最後。
盡管一些國內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研究者仍從化石角度堅持東亞人種是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但分子人類學的研究,已經從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DNA分別證實全球現代人的母系和父系均根植於十多萬年前的非洲大陸,我們都是智人的後代。盡管現代人身上也混入了一些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遠古人類的基因,但是微乎其微。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北京人、元謀人等等,都是已經滅絕了的遠古生物。
大約兩三萬年前,智人的一支進入現在的中國境內,我們所說的56個民族,基本都是他們的後代。
中國人的祖先的確是外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文化與文明也是外來的。
廣義而言,「文化」包括人類的一切物質和精神創造。因而自有「人」開始,便有了文化。但新石器時代之前的人類活動,可圈可點之處甚少。
一萬多年前,「末次冰期」結束,溫暖的間冰期到來,揭啟了新石器時代的序幕。真正有識別度、確立人類文化基調的「文化」,是在此時開始發生的。
西亞的先民開始培植小麥,黃河、長江流域的先民分別開始種植小米(粟)和水稻,是為「農業革命」。更豐富的食物刺激了生產力的進步,打制石器向磨製石器轉變,陶器成為人們的重要用具,定居生活趨於普遍。
以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為例,上山文化、裴李崗文化、興隆溝文化、後李文化、彭頭山文化等考古學文化逐步登上歷史舞台。這些「文化」,都是自主發生的,它們是中國文明的基礎。
什麼是「文明(civilization)」?不少人傾向於用西方學者的三要素(文字、青銅器、城市)來界定,「1+1+1=3」才是文明。
美洲文明缺乏銅器,印加文明甚至沒有文字,但沒有人否定它們是文明。早期歐洲的很多地方雖然使用銅器、鐵器,但遲遲未進入文明社會。
如果一個社會已經產生國家,那麼誰也不會否認它已經邁過文明的門檻。文明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高級形態,社會復雜化是它的重要表現。
大約在5800年前,長江下游的崧澤文化和凌家灘文化已經開始了社會復雜化的先聲,階級分化愈加明顯。而在5300年前崛起的良渚文化,則被視作「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良渚古城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城牆有40到60米厚。良渚古城、「土築金字塔」莫角山(上有宮殿基址)以及周邊的水壩,堆築土方量約為1200萬立方米。據推測,完成這樣的工程,至少需要1000人連續工作十年。沒有相應的社會調動能力,這是難以想像的。
良渚文化的墓葬、居址、聚落都反映出嚴格的等級區分,儼然是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鼎、豆、壺、璧、鉞、琮等禮器,都見於良渚文化。中國文明的重要特質「禮」,或已出現。
在20年前,良渚文化是否進入文明社會尚有爭議。而隨著良渚古城以及周邊水利工程的發現,良渚文化屬於「文明」已經沒有什麼疑義。
良渚文化的發生,根植於上山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等考古學文化,它是本土發生的文明。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左右消亡,但它的一些文明要素,在夏商周三代文明中時有閃現,它融入了中國文明的肌體。
據英國考古學家丹尼爾的說法,世界獨立發展的文明主要有六支,分別是古代的埃及、兩河流域、印度、中國、中美洲和安第斯。是為六大原生文明,中國文明是其中之一。
中國文明自主發生,但並不意味著它在發展進程中沒有與外界進行交流。遠在絲綢之路出現之前,中國文明便與西亞、中亞有著間接的接觸。小麥、黃牛、綿羊、山羊、馬、戰車、青銅冶煉技術等逐步傳入中國,為中國文明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我們並不能因此說,這些外來因素影響了中國文明的原生性。中國文明的創造者生於斯、長於斯,與今天的中國人血脈相連。中國文明的產生也不是建立在冶金術、小麥、戰車等基礎之上的,它們主要是「龍山時代」之後傳入的,中國文明在此之前便已確立基本框架。它們傳入之後,也並沒有改變中國文明的性質。
金屬冶煉技術是當時的高端技術,它是否外來尚存爭議。但無可置疑的是,我們的祖先在掌握冶金術之後,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與提高,塊范法和失蠟法的高超運用成就了獨一無二的「中國青銅時代」。中國古代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和兵器,實用工具比例很小。原先用陶器製造的鼎、豆、壺等禮器,換成了青銅質地,但它們「禮」的內涵沒變,中國文明並沒有因此喪失了自身的特質。
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相互學習是很正常的事,人類的發展歷史,本身是技術和物種交流的歷史。我們不能因為冶金術不是最早出現於古埃及,便否定古埃及文明的原生性;戰車是舶來品,但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先民同樣沒有發明權、。人類文明是多元的,早晚、優劣之爭並無必要,由此生發的過度自尊或自卑更無必要。
源遠:中國文明的誕生
在傳統的觀念中,中原是中國文明的核心,所謂的四裔,都曾經是蠻荒之地。
越國雖在戰國時期武力顯赫,但越人斷發文身,在中原人士眼中並不開化,或者說是沒有「禮」的。若非考古發掘,誰能想到四五千年前的長江下游是極為耀眼的文明重鎮。
長江中游被視作南蠻之地,但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都曾獨樹一幟。
在考古發現面前,過去的中原中心說受到極大沖擊。蘇秉琦先生曾提出「滿天星斗」說。中國文明誕生的前夜,的確星空璀璨。
長江下游的社會復雜化進程最為典型。在崧澤文化和凌家灘文化的鋪墊下,良渚文化強勢崛起,並且向外擴張。按許宏先生的話說,良渚文化成為當時最亮的一顆星。
在此前後,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群、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等也發展迅速。
有人說良渚文化消亡了,它與中國文明便沒有關系。實際上,良渚文化衰亡之後,當地並非陷入文化斷層,近年來確認的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可以說是它的後續。更何況,良渚文化的鼎豆壺禮器組合、玉琮等玉器、神人獸面紋等等文化因素都對後來的中國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距今4300年是個轉折點。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等文化都進入尾聲,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晉南的陶寺文化、陝北的石峁文化、甘青的齊家文化、江漢的石家河文化、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等崛起,「龍山時代」呼之欲出。
「龍山時代」之際,多元一體的進程加劇,人群流動空前活躍,中國文明面臨新的整合與飛躍。
歷史的聚光燈,從浙江良渚轉到了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
古書記載,此地是「五帝」之一帝堯的都城平陽。陶寺發現有約280萬平方米的城址、成組的樂禮器、有朱書文字的陶片、天文觀象台以及少數銅器。更為重要的是,陶寺文化與良渚文化一樣有著鮮明的社會分化。
不少人認為,陶寺就是傳說中的堯都平陽。
也有學者主張它與夏朝有關,陶寺所在的晉南盆地正是文獻中的「夏墟」所在。
陶寺的崛起,似乎不是本地文化的自然演進。陶寺文化的早期出現了許多來自周邊的文化因素,其中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東方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陶寺的衰落也是非正常的事件。自中期開始,陶寺文化似乎改頭換面,涌現了大量來自北面的文化因素。到了晚期,陶寺的外來人口劇增,早中期的大墓被有意識地破壞。
有人因此猜想,《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堯晚年為舜所囚可能是歷史事實。
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傳說中的堯、舜雖然活躍於晉南,但有一些線索暗示他們來自東方。倒是代虞而興的夏禹,似乎有西北羌戎的背景,「禹生自西羌」之類的說法在古書中不勝枚舉。
陶寺的北邊,是近年發現的石峁古城。它位於陝北神木,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規模空前。與更早的良渚古城、同時期的陶寺古城不同的是,它是石頭堆築的,而非通過夯土築成。
石峁文化與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關系密切,它們所分布的地帶,正是後人眼中的羌戎之地。
陶寺考古隊隊長何駑先生認為,陶寺晚期已成為附屬於石峁權力中心的殖民地。
距今4000年左右也是一個轉折點:這一時期氣候波動劇烈,水旱失調,很可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歷史背景;這是傳說中夏朝建立的時間點;這也是以石峁為代表的北方勢力大舉南壓的時間點。
我們不妨有更多的聯想。
大約在距今3800年左右,石峁、陶寺都淡出歷史舞台,「龍山時代」宣告終結。經過新砦期文化的醞釀,河南偃師的二里頭橫空出世。
陶寺雖然有王都氣象,但考古學所觀察到的勢力范圍暫且局限於晉南盆地。而二里頭卻不局限於伊洛流域,它的勢力范圍空前擴大,被視作真正的廣域王權國家。
李旻先生將龍山社會分為高地和低地兩部分。二里頭文化身上流淌著高地龍山社會(包括陶寺、石峁、齊家)的血液,也融入了東部低地龍山社會的文化。多元一體的進程進一步加快了。
大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的全部或部分屬於夏文化,認為二里頭就是夏都斟鄩。但從時間上講,如果二里頭文化與夏有關,也只能是「少康中興」之後的夏。
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先生稱二里頭為「最早的中國」,何駑先生認為陶寺才是「最早的中國」。無論如何,它們都是「中國文明」震撼人心的史詩序章。
有的人質疑「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的人則抹煞殷墟之前的中國歷史。雖然我們發現了殷墟之前的文明線索,但由於缺乏像甲骨文這樣自明身份的直接文字材料,我們仍難以書寫詳細的早期歷史。值得欣慰的是,從良渚到到陶寺到二里頭,中國文明的早期圖景確乎愈益清晰了。
流長:中國文明的連續性
中國文明以其連續性著稱於世。近年來實施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強調「中華文明是世界六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斷、延綿至今的文明」。所謂的「世界六大文明」,就是前面提到的六大原生文明。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語言、文字,數千年來有著一貫的發展脈絡。即便是沒有受過古文字訓練的現代中國人,也能通過字形猜出一些甲骨文、金文。而古印度哈拉巴文明的文字至今無從破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以及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若非羅塞塔石碑、貝希斯敦銘文這樣的材料被發現,可能仍無法解讀。
之所以如此,因為文明的承載者——人變了。埃及和兩河流域,如今是阿拉伯人的天下,語言、文字、宗教早已改天換地。至於年代相當於中國「龍山時代」的哈拉巴文明,則因為某種原因消亡,現在的印度文明是後來者雅利安人創造的。
中國文明何以能歷數千年而延續至今呢?
饒宗頤先生曾指出這與漢字的特點有關。歐洲的拼音文字遷就語言,隨著語言的分化、方言的出現,便產生了不同的文字系統。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具有更強的穩定性,雖然中國境內方音各異,現代漢語與上古漢語的語音也相差甚遠,但漢字卻拉近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中國人的距離。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載體。經典通過文字傳承,民族精神通過文字延續。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此後中國文明的一大主幹。而儒家,正是三代大傳統的主要繼承者。
漢字至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但甲骨文不過是商人的占卜記錄,由於刻在龜甲、獸骨上,才得以保存至今。李學勤、裘錫圭等古文字學家都已經指出,商代的主要書寫載體應該是竹簡。而簡冊易朽,難以保存下來。
甲骨文以形聲字為主,已然是很成熟的文字體系。很難想像,漢字一生下來就是白鬍子老爺爺。
良渚、陶寺、二里頭等遺址也發現了不少刻劃符號,有的可以成句連讀。這些符號見諸陶器、玉器等器物,也是出於載體的特殊性而偶然存留至今的。它們很零散,也很難釋讀,但至少提示我們,中國有文字的歷史或許可以進一步上溯。
有的文明覆滅之後,原來的人可能還在,但文化上卻被征服者徹底同化。中國歷史上也不乏征服與被征服,中國文明卻沒有因此而斷裂。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處於半封閉的狀態,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原和荒漠,與其他地區的文明雖有接觸,但相互間的交流與沖突總體來說並不顯著。強勢如阿拉伯帝國,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給中國文明帶來危機。諸如波斯這樣的重要鄰國,則長期與古代中國維持良好的邦交關系。
至於中國境內的各族群,很早便相互交融,它們是中華民族的前身。不同族群之間雖然互有爭奪,但都普遍對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有深切的認同。因此,無論哪個族群建立王朝,都自覺接過中國文明的接力棒。
多元一體的格局、強大的文化向心力,是中國文明連續性的重要保障。可以說,中國文明的長河之所以奔流不息,很大程度上在它的發源時期便已經決定了。
6、杜甫是怎麼樣的人
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他的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狂放不羈、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豪氣干雲、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杜甫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聖」之譽。杜甫的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並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註: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歷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再到杜甫,杜家在鞏縣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7、佛光到偃師的車都幾點有?
教會已經處於神的審判之下,因此到一個受審判的地方去,顯然是不明智的行為。在那裡,會給你一個生發錯誤的心,自以為是在敬拜上帝,實際卻是敬拜撒旦。不要參加教會的禮拜,因聖靈已不在那裡做工了。 也可暫時收聽familyradio電台廣播.
8、中國古建築介紹
黃鶴樓(YellowCraneTower)
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雲水,浩盪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於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於斯。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代熔鑄、詩化與美意構築的精品。她處在山川靈氣動盪吐鈉的交點,正好映和中華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崇尚宇宙的哲學觀念。登黃鶴樓,不僅僅獲得愉快,更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從而使心靈凈化。這大約就是黃鶴樓美的魅力經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原因之所在。
歷史沿革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另一說為江南四大名樓,還包括安徽宣州的謝脁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武昌」的名稱由來於此),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礬頭,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關於這則美麗的神話故事,歷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這位仙人是黃子安,第二種說法認為是費禕,第三種說法沒有仙人的名字,介紹如下:
一、以為是仙人黃子安:
依《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古代傳說,有仙人子安嘗乘黃鶴過此,故名。」指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因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黃鶴經過此地,所以命名為黃鶴樓。
二、以為是仙人費禕:
依《圖經》的記載說:「昔費禕登仙,嘗駕黃鶴還憩於此,遂以名樓。」認為黃鶴樓命名的由來,是指費禕屍解為仙後,曾駕著黃鶴回來,並在這棟樓休息,所名為黃鶴樓。
《太平寰宇記》則說:「蜀費文褘登仙,嘗駕黃鶴憩此。」此指出費禕是蜀人,而與前面的費禕多了一個「文」字,《三國志蜀傳》中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人,字文偉,屍解為仙的費禕、費文褘,是不是就是這位蜀人費文偉,因不見其它記載,不得而知,但是因為都是神話傳說,年代久遠,記載會有一些出入。
三、只說是一位仙人:
這個傳說的記載比較詳細,出自《報應錄》。原文是:「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巨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這則神話的大意是說,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賣酒為業。有一天,這里來了一位身才魁偉,但衣著襤褸,看起來很貧窮的客人,神色從容的問辛先生,可以給我一杯酒喝嗎,辛先生不因對方衣著襤褸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經過半年,辛先生並不因為這位客人付不出酒錢而顯露厭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請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訴辛先生說:我欠了你很多酒錢,沒有辦法還你。於是從籃子里拿出橘子皮,畫了一隻黃色的鶴在牆上,接著以手打節拍,一邊唱著歌,牆上的黃鶴也隨著歌聲,合著節拍,蹁躚起舞,酒店裡其它的客人看到這種奇妙的事都付錢觀賞。如此經過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積了很多財富。有一天那位衣著襤褸的客人,又飄然來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謝說,我願意照您的意思供養您,客人笑著回答說:我那裡是為了這個而來呢?接著便取出笛子吹了幾首曲子,沒多久,只見一朵朵白雲自空而下,畫鶴隨著白雲飛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鶴背,乘白雲飛上天去了,辛先生為了感謝及紀念這位客人,便在此蓋了一棟樓,取名黃鶴樓。
這三則神話,除了說明黃鶴樓命名的由來之外,還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為不嫌貧愛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幫助,成為巨富。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游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里游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干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文」名遐邇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1927年2月,毛澤東考察完湖南農民運動後來到武昌,寫下了著名的《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遊人處。」
1957年建武漢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建築特色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2至5層的大廳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千古佳作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位於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位於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後漸被江水沖沒。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而埋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因稱其洲為鸚鵡洲。
【簡析】以豐富的想像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這首詩的意思是: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贊嘆,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為好。為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後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遊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本詩寫游黃鶴樓聽笛,抒發了詩人的遷謫之感和去國之情。西漢的賈誼,因指責時政,受到權臣的讒毀,貶官長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詩人引賈誼為同調。「一為遷客去長沙」,就是用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無辜受害的憤懣,也含有自我辯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擊,並沒使詩人忘懷國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長安」,這里有對往事的回憶,有對國運的關切和對朝廷的眷戀。然而,長安萬里迢迢,對遷謫之人是多麼遙遠,多麼隔膜啊!望而不見,不免感到惆悵。聽到黃鶴樓上吹奏《梅花落》的笛聲,感到格外凄涼,彷彿五月的江城落滿了梅花。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此調題解雲:「《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便彷彿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託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所以《唐詩直解》評此詩「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解的。清代的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人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9、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東》中以春景寫雪景的詩句是:
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東》中以春景寫雪景的詩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天寶五年(746年),岑參由潁陽出發西返長安,先北渡黃河到達舊居之地王屋山,然後北赴晉州,在晉州故地重遊;再到絳州,並在參觀驪姬墓;之後東渡黃河到達蒲關,在蒲關寄宿;最後到長安杜陵別業,送安喜縣人郭乂回鄉時作《送郭乂雜言》。為了順利參加的冬集,岑參再次東去潁陽向州府匯報守選情況,並領取應選解文。
在等待官府發放應選解文期間,岑參曾到達匡城縣(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受到周縣尉的招待,後於夜晚到達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韓樽在偃師東拜訪景雲寺暉上人。秋季,岑參在獲得了官府發放的應選解文後西歸長安參加冬集,為順利得到授官而作《感舊賦》分送衙門有關「達人」。
10、古文求翻譯。急。。。。
杜甫,字子美,他的先祖是襄陽人,曾祖父依靠技藝擔任鞏縣縣令,居住在鞏縣。杜甫在天寶年初考進士,落選。後來將《三大禮賦》進獻唐明皇,唐明皇為之驚奇,傳召其作文,任命他為京兆府兵曹參軍。安祿山攻陷京師後,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用上疏救房琯,官至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荒,杜甫住在同州同谷縣,自己親自背柴采野菜,但糧食仍供應不足。不久,下詔任命他為京兆府功曹,因為道路不便沒有赴任。嚴武鎮守成都時,擔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投奔嚴武。嚴武和杜甫是老朋友,給他的待遇優厚。於是在成都浣花里種竹植樹,在江邊蓋一草廬,在裡面喝酒唱歌。嚴武死後,杜甫沒有人可以依託,於是到東蜀投奔高適。...這一年,四川軍閥混戰,動盪不安。杜甫帶家人到荊楚避亂,乘船下三峽,還沒停船而江陵也戰亂了。於是從湘江逆流而上,游衡山,住在耒陽。死時五十九歲。元和中年,葬在偃師首陽山,元稹在他墓上寫了一篇志。天寶年間,杜甫和李白齊名,當時世稱李杜。然而元稹說:「李白壯浪縱恣,擺去拘束,誠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白居易也說:「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殆過於李。」元稹,白居易的觀點是這樣。大概他的出處明失,喜樂悲憤,好賢惡惡的情緒在詩中表現得很清楚,並又以忠君憂國、傷時念亂為主旨。讀他的詩可以知道當時的社會,所以當時稱其為「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