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中國民生發展報告》顯示,近半數地區的民生發展指數排名超過其人均地方生產總值排名,地方政府把民
B
2、中國經濟最大難題原來是它,怎麼破
在我們看來,中國的最大問題不是經濟發展未來的預期問題,而是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比經濟任何一個領域的問題都嚴重。根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北京大學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撰寫了《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的系列專題報告,以全國25個省市160個區縣的14960個家庭為基線樣本,探討民生問題狀況、差異、原因和社會機制。
報告顯示,近30年來,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從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現在的0.45以上。而據CFPS2012資料估算,2012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約為0.49,大大超出0.4的警戒線。財產不平等的程度更加嚴重。估算結果顯示,中國家庭財產基尼系數從1995年的0.45擴大到2012年的0.73。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約三分之一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除了收入和財產上的不平等之外,不同人群在教育機會、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差異也非常明顯。
為什麼貧富差距問題這么重要?古語有雲,不患寡而患不均,貧富差距是最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因為貧富差距越大,社會上下層流動的速度會越慢,底層民眾獲得的機會越少,少數人掌握的社會資源越多,那麼最終佔多數的底層看不到希望,就會激化社會矛盾。
如果大家觀察一下歷史,會發現我國朝代興替的歷史周期律一般都基於兩種因素的變化:一是社會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財富被少數人佔有;二是在前一個基礎上爆發災荒,底層民眾無法安居樂業。兩個因素碰在一起,形成化學反應,社會就陷入了朝代興替的動盪之中。歷史興替的周期律,社會成本非常之大的,歷史上幾乎每次朝代興替都會出現人口減半甚至減少十之八九,這種社會成本完全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社會穩定都談不上,就更別提發展了。所以,對中國來說,當前經濟中最嚴重的問題是貧富差距問題,對於該問題,我們在拙作《大博弈中國之危與機》中多次提起,並給出了解決方案的建議。
據統計,進入21世紀我國迎來高速發展的十來年,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基尼系數也在快速盤升。據統計,2003年至2014年,我國基尼系數分別為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0.473、0.469。我們回頭看,我國社會矛盾趨於激化就是在基尼系數不斷攀升過程中開始不斷加劇的,這種激化到2012年達到高潮(別忘了,在2012年及之前幾年我們投入了巨大的維穩資金,可社會並未因為維穩而趨於穩定,這就是因為維穩治標不治本)。而且,在2012年及之前的兩三年,各種幺蛾子滿天飛,最典型的就是微博亂象。過去3年,我國已經針對性地做出了調整,針對官場中央進行最嚴厲的反腐以打擊利益集團,針對民生領域加大投入,因此基尼系數也在不斷下降之中,2014年的數值是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從現在情況看,2015年這一數據應該還在下降。
過去3年,如果不是一系列政策將基尼系數適當降了下來,我國的社會穩定度不可能在過去3年有如此大的改善,一系列民生政策再加上依法治國的推進,才有了今天的效果。但是,這並不是說貧富差距大的問題就解決了,而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預見,如果未來幾年我國不能將基尼系數降下來,那麼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潛力就會被壓抑,對我國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都會造成較大的壓力。
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何貧富差距的問題對經濟發展有如此大的影響呢?其實,除了我們前文所述的基尼系數過大會影響社會穩定從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原因外,從經濟視角觀察還有更深層的原因。貧富差距拉大的結果是什麼?少數人掌握太多的財富,大多數人掌握太少的財富,掌握大量社會大量財富的人如果是極少數,他們的消費無論如何都只能帶動社會大生產中很少的一部分,這樣必然會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大量經濟要素會因為缺乏財富流動而無法調動,社會大生產無法正行調動,經濟增速自然就會放慢。當前世界經濟的問題,正是發達國家掌握太多財富,發展中國家掌握太少財富而引發世界經濟循環不暢,美歐大多數國家的情況基本也是如此。
在過去幾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亞投行是針對世界范圍內的這一症結的解決方案。在國內,我國則是採取了擴大反腐,增加民生投入,加速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及一系列的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轉型等一系列政策。對於民生投入和最低工資標準的快速提高,都是加快提高最底層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去年我國又對扶貧開始了針對性的措施,這一切的目的其實都是為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政府這是在承擔轉移支付的責任。與此同時,關於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和鼓勵創業創新的系列政策,則是為了推動新鮮的造血功能,為的是接下來能夠推動經濟循環的加速,帶動更多生產要素投入到社會大生產。這其中的嚴厲反腐,就是打擊利益集團以推動社會改革的保障措施。
這些問題的解決,從2013年開始怎麼說也得5年左右,但正常情況下兩年即見成效,所以實際上很多方面在2014年已經見了成效,只是很多人不太注意而已。就GDP數據而言,放緩很重要的原因是局部經濟風險的釋放,譬如東北三省、山西這幾個產業結構不合理,轉型開始晚的省份經濟風險在這一兩年將會集中釋放;而江浙、重慶、上海、深圳、廣東這些地方,由於經濟結構轉型開始得早,已初見成效。隨著這些地方步入正軌,隨著落後地區的風險釋放,接下里數據會逐漸轉好。
事實上,對於貧富差距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我們只有針對性地深化解決了,經濟才能在未來發展中保持長活力。在這方面,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要下功夫扎扎實實地推進解決,因為只有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經濟發展才會有後勁,各地方都是偷懶不得的。
對於未來的經濟,要想取得更大的發展成果,一方面是我們要解決貧富差距、社會保障這些百姓後顧之憂問題,另一方面就是激發社會經濟活動的活力問題。如果觀察我國過去三年的政策,你會發現貧富差距和社保問題的解決有一系列措施,而在激發社會經濟活力方面則是推動深化市場改革,特別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決策意義非凡。
其實,這種發展的思想總結起來就是:要降低低收入者數量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要增加中產階級的基數並推動這一人群的社會福利水平的提升;要充分釋放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的能量,用高收入回報來刺激他們的積極性。這三者的關系如果理順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將進入良性循環,就能形成中間大兩頭尖的橄欖形收入形態的社會。
這個增速當然不完全代表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就增長這么多,但這個數據是不是令人震驚?這可不是官方數據,是智聯招聘發布的統計報告,是根據人才市場的情況做的統計。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相對較高層次的人才在加速流動和配置,這種加速流動配置並伴隨著薪水的高速上漲的理由只有一個:大量高利潤企業需要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並不惜大幅提高薪水。這背後說明,這些新興企業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通道,否則他們不會如此支付薪水。
而從上述統計數字上,大家是否看到另一個機會了呢?想想看,有很大一批人突然增加這么多收入,這些錢會幹嘛?肯定是消費!所以,消費品、服務業是不是會迎來大發展?今天新財迷微信推的就是一篇談供給側改革的文章,供給側改革就是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這就是巨大的市場機會啊!我國2014年一年出國消費超萬億,國內消費也在快速增長,想想看如果你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和新的服務需求,然後針對這樣的需求矛盾去解決矛盾,是不是會迎來大發展?
就宏觀政策面來說,我國現在做的方向基本都是對的,只是細節上可能會有瑕疵,中間會出現一些問題,但這並不代表未來機會沒有了,恰恰相反,問題的解決本身就是市場機會。因此,政府破解這一切的政策是有了,而就個人來說破解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跟上社會發展節奏,甚至是引領自己領域的發展節奏,由此推動社會一方面向橄欖形收入社會發展。與此同時,個人要爭取向高收入人群邁進。這一趨勢,就國家來說,關鍵在政策調動;就自己個人來說,關鍵在自己如何觀察、分析、看待和行動。
看我們文章,不要只看看熱鬧,還應該找到在自己身邊的發展機會並抓住機會。我們影響力畢竟有限,但個人至少希望我們的戰友們都能過得好,都能發展得好,都能取得自己滿意的成績。其實,雖然臘八,我們和廚娘忙得連個臘八粥都沒喝上。任何事情,想取得一點成績,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想一邊抱怨著吐槽,一邊舒服著享受,還要干出成績,那又怎麼可能呢?
3、2012中國民生發展報告的目錄
<
4、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的全文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積極做好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國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勢頭,保護和增進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我國慢性病流行和防治情況,特製定《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年)》。 影響我國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病發生和流行與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快速上升,現有確診患者2.6億人,是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佔到我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是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
國內外經驗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群眾健康意識提高,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多年來在我國局部地區和示範地區開展的工作已經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慢性病預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網路。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全社會對慢性病嚴重危害普遍認識不足,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網路尚不健全,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十二五」時期是加強慢性病防治的關鍵時期,要把加強慢性病防治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推進醫改的重要內容,採取有力有效措施,盡快遏制慢性病高發態勢。 (一)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以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精神為指導,逐步建立各級政府主導、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跨部門慢性病防治協調機制,健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綜合防治工作體系,動員社會力量和群眾廣泛參與,營造有利於慢性病防治的社會環境。
(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注重效果。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流行程度,制定適合不同區域的具體防治目標和控制策略,關注弱勢群體和流動人口,提高慢性病防治的可及性、公平性和防治效果。
(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重心下沉。以城鄉全體居民為服務對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為干預重點,以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和患者管理為主要手段,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防治作用,促進預防、干預、治療的有機結合。 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路和綜合防治工作機制,建立慢性病監測與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構建社會支持環境,落實部門職責,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險因素水平,減少過早死亡和致殘,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水平。到2015年達到以下具體目標: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曉率達50%以上,35歲以上成人血壓和血糖知曉率分別達到70%和50%。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覆蓋全國10%以上縣(市、區)。
——全國人均每日食鹽攝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煙率降低到25%以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內,兒童青少年不超過8%。
——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規范管理率達到40%,管理人群血壓、血糖控制率達到60%;腦卒中發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內,死亡率下降5%;
——30%的癌症高發地區開展重點癌症早診早治工作。
——40歲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內。
——適齡兒童窩溝封閉覆蓋率達到20%以上,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全人群死因監測覆蓋全國90%的縣(市、區),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覆蓋全國50%的縣(市、區),營養狀況監測覆蓋全國15%的縣(市、區)。
——慢性病防控專業人員占各級疾控機構專業人員的比例達5%以上。 (一)關口前移,深入推進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廣泛宣傳慢性病防治知識,寓慢性病預防於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們自覺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衛生部門建立國家和省級慢性病信息和知識權威發布平台,定期發布健康核心信息,配合廣電、新聞出版等部門,組織主要媒體設立健康專欄,科學傳遞慢性病防治知識;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商聯、老齡委和各類社會學術團體發揮各自優勢,按照規范信息,有組織地開展公益宣傳和社會動員活動。
科學指導合理膳食,積極開發推廣低鹽、低脂、低糖、低熱量的健康食品。農業部門調整和改善食物生產結構,引導生產安全、營養、方便、多樣的農產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引導並支持食品加工企業改進生產工藝,推動實施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促進健康食品開發和生產;商務部門倡導和鼓勵食品銷售企業開設健康食品專櫃,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食品;食品企業、集體供餐和餐飲單位組織業務骨幹人員學習掌握合理營養膳食知識並知曉不良飲食危害,逐步推行營養成份標識,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飲。
積極營造運動健身環境。體育部門加強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科學指導,逐步提高各類公共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和利用率;教育部門保證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環境保護部門加強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建立工間操制度;社區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模式。
切實加強煙草控制工作,履行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推動地方加快公共場所禁煙立法進程和國家層面法律法規的出台。繼續加大控煙宣傳教育力度。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煙,黨政機關、醫療衛生機構、教育機構等要率先成為無煙單位。鼓勵醫療機構設立規范的戒煙門診,提供臨床戒煙服務,加強對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戒煙服務能力和水平。宣傳過量飲酒危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二)拓展服務,及時發現管理高風險人群。擴大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內容和覆蓋人群,加強慢性病高風險人群(血壓、血糖、血脂偏高和吸煙、酗酒、肥胖、超重等)檢出和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全面履行健康教育、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綜合服務職能,建立規范化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及時了解社區慢性病流行狀況和主要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教育,免費提供常見慢性病健康咨詢指導。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35歲以上人群實行首診測血壓制度。8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血糖測定,30%以上的鄉鎮衛生院開展簡易肺功能測定,4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0%的鄉鎮衛生院開展口腔預防保健服務。政府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積極推行健康體檢制度,將慢性病核心指標和口腔檢查作為必查項目,建立動態管理檔案,加強指導管理。有條件的機關、單位建立健康指標自助檢測點,提供體格測量簡易設備。零售葯店在慢性病防控宣傳教育中要發揮積極作用。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單位醫務室對健康體檢與篩查中發現的高風險人群,進行定期監測與隨訪,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有效降低發病風險。各級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機構開發並推廣高風險人群發現、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的適宜技術,並進行督導和評價。
開發癌症高發地區重點癌症篩查適宜技術,開展早期篩查和治療,結合國家免疫規劃政策,加強對癌症高風險人群乙型肝炎、人乳頭瘤病毒等疫苗的預防接種。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腦卒中高風險人群發現和干預工作。
(三)規范防治,提高慢性病診治康復的效果。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專病防治機構要推廣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及時對本機構各級專科診治從業人員進行診治規范培訓,逐步實現慢性病的規范化診治和康復。各級各類醫院要嚴格遵照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診療技術規范和指南,完善專科醫師的專業化培訓制度,注重康復治療的早期介入。在提供規范化診斷、治療和康復的同時,要加強對患者及家屬的咨詢指導和科普宣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務和口腔保健服務,對癌症患者開展隨訪和康復指導等工作,積極推廣兒童窩溝封閉等口腔疾病預防適宜技術。隨著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投入的增加,不斷拓展服務范圍,深化服務內涵,積極推廣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患者規范管理率和控制率。積極探索全科醫生家庭服務模式。
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堅持中西醫並重,充分發揮中醫葯「簡、便、驗、廉」和「治未病」的特點。衛生部門要進一步鞏固完善基本葯物制度,適當增加基本葯物目錄中慢性病用葯品種,建立基本葯物短缺監測信息處理協同機制,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儲備制度,確保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適宜的治療葯物。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審批慢性病防治葯品,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葯品安全。
(四)明確職責,加強慢性病防治有效協同。完善慢性病防控網路,優化工作格局,整合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打造上下聯動、優勢互補的責任共同體,促進慢性病防治結合。衛生行政部門要創新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省市縣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公立醫院設置專門科室和人員,履行慢性病防治工作職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強化慢性病防控職能,提高服務能力。
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專病防治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負責和分級管理機制,明確職責和任務。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專病防治機構協助衛生行政部門做好慢性病及相關疾病防控規劃和方案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管理;醫院開展慢性病相關信息登記報告,提供慢性病危重急症病人的診療、康復服務,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慢性病診療、康復服務提供技術指導;建立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雙向轉診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負責相關慢性病防控措施的執行與落實。
健康教育機構負責研究慢性病健康教育策略方法,傳播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並指導其他機構開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活動。婦幼保健機構負責提供與婦女兒童有關的慢性病預防咨詢指導。
(五)抓好示範,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積極創建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注重開展社區調查診斷,明確本地區主要健康問題和危險因素,應用適宜技術,發展適合當地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長效管理模式。各地要定期總結推廣示範區建設經驗,帶動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到2015年,全國所有省(區、市)和東部省份50%以上地級市均建有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充分發揮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和各地現有的健康促進工作委員會的作用,豐富和深化衛生創建活動的健康內涵。以衛生創建、健康創建為平台,加強慢性病綜合防控的組織協調,將慢性病防控作為衛生城鎮考核標准和健康城市及區域性健康促進行動的重要內容,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地區須建成1個以上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通過政策引導,改善環境質量,增加綠地面積和健身場所,建設健康環境;促進合理膳食、適量活動、控煙限酒,培育健康人群。
繼續推進省級地方政府與衛生部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合作項目,通過省部共建,在慢性病綜合防控的政策研究、宣傳教育、干預控制、監測評價、能力建設、科研攻關和國際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提高項目合作省份的慢性病綜合防控水平。
(六)共享資源,完善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統籌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慢性病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慢性病發病、患病、死亡及危險因素監測資料庫,健全信息管理、資源共享和信息發布等管理制度。逐步建成慢性病綜合監測點,規范人口出生與死亡信息管理,組織開展轄區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惡性腫瘤發病及死因登記報告。建立慢性病與健康影響因素調查制度,定期組織開展慢性病及危險因素、居民營養與健康等專項調查。結合居民健康檔案和區域衛生信息化平台建設,加強慢性病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規律及特點。
(七)加強科研,促進技術合作和國際交流。加強慢性病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科技部門在相關科技計劃中加大對慢性病防治研究的支持,提高慢性病防治的科技支撐能力。加強慢性病防治研究和轉化基地建設,重點加強慢性病防治技術與策略、診療器械、新型疫苗和創新葯物的研究,開發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具,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和利用,推廣慢性病預防、早診早治早康和規范治療等適宜技術。
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慢性病防治全球行動,與國際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和院校在人員培訓、技術合作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廣泛協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建立合作共贏的國際合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推進規劃實施。各地將促進全民健康作為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的新戰略,融入各項公共政策,加強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將慢性病防治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目標責任制,實行績效管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癌症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制訂專項行動計劃,指導各地推進規劃實施。各地要圍繞規劃總體目標和重點工作,結合實際,制訂本地防治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認真研究推進規劃目標實現的政策和措施,切實解決防治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落實政策保障、人員配備、資金投入、監督獎勵等措施,大力加強社會動員,努力形成政府社會防治工作合力。
(二)履行部門職責,落實綜合措施。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分工明確、各負其責、有效監督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慢性病防治工作重大問題,落實各項防治措施。
衛生部門制訂慢性病防治方案,將慢性病防控作為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核心內容,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的銜接,實現防治有效結合。研究建立慢性病綜合防控重大專項,做好組織協調、技術指導、健康教育與行為干預、預防治療和監測評估。評價防治效果,推廣適宜技術,指導社會和有關部門開展慢性病預防工作。
發展改革部門將慢性病防治相關內容納入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加強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設,保障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條件。
教育部門將營養、慢性病和口腔衛生知識納入中小學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監督、管理和保證中小學生校園鍛煉的時間和質量。
民政部門進一步完善貧困慢性病患者及家庭的醫療救助政策,逐步加大救助力度,對符合當地醫療救助條件的,積極納入醫療救助范圍。
財政部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疾病譜的轉變和疾病負擔的變化,安排必要的慢性病防控經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積極完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做好基本醫療保險與公共衛生服務在支付上的銜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減輕參保人醫療費用負擔。
體育部門貫徹落實《全民健身條例》,積極推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指導並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
科技、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農業、商務、廣電、新聞、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等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履職盡責。
(三)增加公共投入,拓寬籌資渠道。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社會多渠道籌資機制。發揮公共財政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基礎作用,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慢性病流行程度,不斷增加公共財政投入,逐步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標准,加大對西部和貧困地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支持力度,完善投入方式,評估投入效果,提高資金效益。鼓勵社會各界投入,引導國際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為防控慢性病提供公益性支持。
(四)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服務能力。實施衛生中長期人才規劃,建設一支適應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的醫學專業與社會工作相結合的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慢性病和口腔疾病防治實用型人才培養,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員服務能力,切實加強政策保障,使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加強慢性病防治復合型人才培養,特別注重培養既掌握臨床醫學技能又熟悉公共衛生知識的人才,在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和公共衛生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強化慢性病防治內容,提高防治技能;加強對康復治療人員的培養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康復醫療服務水平,降低慢性病致殘率和殘疾程度;加強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慢性病科學防治水平。鼓勵和支持社會工作人才參與慢性病防治工作。
(五)強化監督監測,實行考核評價。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監測通報制度,制定規劃實施監測指標體系,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不斷完善政策。實行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考核評價制度,衛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評價體系,針對規劃落實情況,組織開展考核評價,科學分析投入產出效益,綜合評價政策措施效果。
5、基尼系數的中國系數
基尼系數的中國系數:2003年的基尼系數為0.479,2004年的基尼系數為0.473,2005年的基尼系數為0.485,2006年的基尼系數為0.487,2007年的基尼系數為0.484,2008年到2017年的基尼系數依次為0.491、0.490、0.481、0.477、0.474 、0.473、0.469、0.462、0.465、0.467,2018年的基尼系數暫未公布。
(5)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全文擴展資料:
基尼系數是指國際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標。基尼系數介於0-1之間,基尼系數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自1994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除1999年),並總體趨勢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此後,國家統計局竟然不再公布國內的基尼系數。此後的基尼系數大都是經濟學者的估計。中國社科院一份報告稱,2006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496。2010年,新華社兩位研究員更判斷中國的基尼系數實際上已超過了0.5。
6、中國2015年平均每人有多少房子
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中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0平方米 。
7、北大報告稱我國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為什麼會這樣?
今天,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 我國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 報告指出,中國的財產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國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我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達到0.73,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 中國的財產不平等程度明顯高於收入不平等。城鄉差異和區域差異等結構性因素是造成中國財產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在家庭層次的財產不平等及其變化有兩個特徵:一、有家庭成員在體制內工作的家庭財產水平明顯高於在體制外工作的家庭,在體制內工作的家庭財產的增長幅度也明顯高於體制外家庭,這將導致體制內外家庭的財產差距進一步擴大。二、中等收入家庭財產增長幅度大,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財產增長幅度相對較小。
8、1949至2016中國怎麼從貧困走向繁華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逐步擴大。衡量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國際上通用的指標是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最大為「1」,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最小等於「0」,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但這兩種情況都僅僅只會出現在理論上。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基尼系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國的基尼系數是多少?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這之後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系數是0.469。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是0.3左右。接近0.5的基尼系數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過0.5的國家只有10%左右;主要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間。
0.47到0.49之間的基尼系數反映出目前我國收入差距仍然比較大。尤其是城鎮居民內部、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比較大。比如說城鄉差距大概有3倍,按照城鎮工資統計,高收入行業和低收入行業有4倍左右的差距。
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我們還面臨財產差距擴大的問題,而且這一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重。以往人們大多把貧富差距等同於收入差距,但實際上,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過去10年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的財產差距擴大速度遠遠要超過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個人財富積累速度非常快。在過去大約10年的時間內,人均財富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2%,特別是房產價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5%。而農村的財富積累速度年均增長率只有11%,相當於全國水平的一半。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顯示,1995年我國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我國家庭凈財產的基尼系數達到0.73,財產不平等程度近年來呈現升高態勢,明顯高於收入不平等。此外,家庭層次的財產不平等有兩個特徵:一、有家庭成員在體制內工作的家庭財產水平明顯高於在體制外工作的家庭,在體制內工作的家庭財產的增長幅度也明顯高於體制外家庭。二、中等收入家庭財產增長幅度大,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財產增長幅度相對較小。
未來幾年,我國的收入差距可能仍會處在高位徘徊狀態,既不會出現明顯擴大也不會出現明顯縮小的趨勢,基尼系數預計將在0.45—0.50之間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