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小學生發泄情緒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小學生發泄情緒

發布時間: 2021-03-17 06:52:28

1、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發泄自己的情緒

1、保持冷靜,最糟糕的情況莫過於家長對鬧脾氣的孩子發脾氣。

2、確保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子鬧脾氣不一定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有可能是受挫了,沒有得到必要的關注,或是身體不適;
3、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孩子渴望有人傾聽他們的想法;
4、在孩子崩潰、失控時,將他暫時隔離。別試著跟盛怒之下的孩子講道理;
5、不要大聲叫喊,或嚴厲斥責,讓孩子停止鬧脾氣。你應該向他們解釋他們的行為,為什麼你不贊同這些行為,建議他們用其他方法表達自己。
6、別期望孩子做出不符合年齡的行為。

2、小學生控制情緒的方法

■控制情緒最根本的辦法是:注意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商。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是你的性格,你的世界觀,你的價值觀,你的耐心,你的心,你的毅力,你的情緒,你的情感。有的人雖然也很聰明,但是性格孤僻,怪異,不合群,不宜合作。有的自卑脆弱不能面對挫折,有的急躁,固執,自負,情緒不穩定,有的冷漠,易怒,神經質,與周圍的人很難溝通。特別是有的以我為中心,不關愛他人,不關心他人,總喜歡周圍的人圍繞一個人轉。也有不少人,智力雖然不太出眾,也不是太聰明,甚至大家認為他可能還是低智商的,但後來卻成了大事業,卻成了大成就,卻取得大成就,卻取得成功。三思行
■看看情商為何物?是情感智商,朋友們,情商指的是什麼?人們對情商一直有一種神秘的感覺,使我們和情商難以親近,難以把握,難以和情商擁抱 情商是什麼呢?就是情緒商數,情緒智力,情緒智能,情緒智慧。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理智、明智、理性、明理,主要是指的你的信心,你的恆心,你的毅力,你的忍耐,你的直覺,你的抗挫力,你的合作精神等與人素質有關的反映程度。主要是心理素質。他是一個人感受理解、控制、運用表達自己以及他人情緒一種情感的能力。 情商高低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能力表現出來。
■把人的情商能力概括為五大能力。 第一,認識自身情緒的能力,有人管他叫做情緒覺知。 第二個情商能力是什麼呢?要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能力,不讓自己情緒像一匹脫韁野馬,,情緒化,脫韁野馬,控制不住。第三個能力,自我激勵能力。第四個能力,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不光是控制自己情緒,還要看他人的情緒啊。叫做顧左右而言他,顧著自己,看人家。看人家的情緒,顧左右而言他。第五個,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五大情商能力。就看你的情緒情感有哪些缺欠,缺欠在哪裡?控制調解情緒,情感和情緒他的穩定協調不要大起大落,不要喜怒無常,要保持一種情緒的穩定,順境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逆境的時候不要垂頭喪氣,消極萎靡,遭受打擊的時候要泰然處之,自如的應付,應付自如。三思行
■第一,要駕馭憤怒情緒。其實,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憤怒是一種激烈的情緒的表現,有一種氣勢,有一種震撼作用,經常發怒不好,對學習不好,對工作不好,對生活不好,對人際關系不好,對自己的身體也不好。怒傷肝,經常用的方法是什麼呢?加強心理的控制,提高修養。再就是理性的控制,鍛煉自己的自控能力,還有什麼,修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第一個我們講的對憤怒情緒怎麼辦?第二個要克服緊張情緒,壓力、矛盾,沖突,風險,危機,很容易使我們緊張,過多的緊張對工作對身體對生命都沒有好處,那克服緊張的情緒方法是什麼?有正確的目標,溝通協調,學會享受.第三,避免急躁情緒,主要是培養自己的忍性,目標適當,張弛有度,沉著冷靜,學會冷處理。第四,擺脫消極情緒,培養自己積極情緒,熱情開放的心態,成就感的心態,自己找樂趣,自找樂子。第五,合理宣洩,因壓力大了,你控制控制,用語言行為來發泄心中不良情緒,保持心態平衡。放鬆發泄了。第六個,學會放鬆。放鬆的主要方法是什麼?方法很重要的一個就是幽默,要富有幽默感,幽默特別能夠減輕精神的壓力,心理的壓力。第七,顧及他人的情緒,不能光看自己的情緒,要顧及他人的情緒,感情用事就沒顧及他人的情緒。 第八,要營造情緒環境。這是一種無形訓練,無聲培養,極為重要。雖然是無形無聲,道是無形卻有形,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就是我講的五大方法的第一方法,訓練我們的情緒情感。
■第二個方法呢?學會處理人際關系。處理人際關系是一本厚厚天書,我們有的人一輩子要走向最終點時候,這本書還沒讀透,那怎樣處理人際關系,我下面有幾個建議,第一,對人寬容,寬容勝過百萬兵,第二,換位思考,換一把椅子坐一下換位思考。第三,學會關心。第四充滿愛心。第五負有同情心。第六,溝通協調。第七,誠信正直。第八,善於合作。第九,樂於吃虧。吃虧是一種精神,吃虧他付出,付出才能得到,捨得捨得,有捨去才有得到的。第十,奉獻犧牲。這是我講的第一個情商開發的方法。 第三的情商訓練開發的方法是什麼呢?要樂觀豁達,善於樂觀豁達,自找樂趣,自找樂子,你的心情如何,樂觀還是悲觀,這是情商的重要方面這是獲得情商的重要因素,所以有人講,樂觀會反敗為勝,悲觀可能反勝為敗。 第四個方法是什麼呢?我們培訓情商的第四個方法是積極向上進取。對人生都充滿希望。有一句名言,人是生活在希望中的。有希望可能就是一種積極向上,哪怕是夢,一個連夢都不會做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我們每個人都在做夢,做好夢,我希望明天賺更多的錢,我們編織了一個個美夢,去努力,去圓夢,去尋夢,去爭取,夢破滅了,再編一個夢去圓夢,實現了我又繼續編夢,編夢,破滅,編夢,實現,人生就是如此。充滿希望。第五個方法是善待人生機會,有人說智商高的人會發現機會,情商高的人會抓住機會,逆境商高的人,會不輕易的放棄機會.三思行專屬

3、孩子怎麼發泄不良情緒

解答:
當孩子開始學會感受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美麗,就可以開始逐步認識情緒這種東西了,小編總結了一些簡單的小方案,是適合教會2到6歲年齡段孩子認識情緒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開始學習成長,學習體察自己的內心吧,這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必要課程。 請參考實例,希望能幫助到你哦~

實例:
1、教會孩子對計量單位有一定的概念,比如兩瓶裝滿的礦泉水瓶大概一升,自己的手臂伸長大概0.5米?幾個自己的身高等於房間的高度?
2、讓孩子曾與某個領域的專家、能手一起工作(不管是陶瓷高手、烹飪高手、音樂高手、剪紙能手、縫紉手工達人……),學到獨立或合作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和方法。
3、放鬆,讓孩子去體驗一次離開家庭和父母的思戀情緒,體驗到重逢的欣喜。
4、和孩子玩一下扮演物品活動:讓孩子扮演一個物品或自然現象,天空、下雨、大海、電腦、書籍……只需一個頭飾,體會世界的內涵,純潔時期所接受對萬事萬物的感知,將助於孩子培養同理心,有同理心的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將東西拉扯破壞摔打,不會對他人空有抱怨。
5、與孩子通過書本或者其他途徑,學會一個啞語動作,知道交流有許多方式。
6、和孩子談起雙方保存收藏過自己喜歡的物品,相互看看最長的時間有多久。
7、試著描述與感覺,散步、漫步、走路有何不同。
8、讓孩子嗅一嗅清晨茉莉的味道,比較媽媽黑發上點綴的清香,看看有何不同。

9、一起認識情緒,可以給情緒取名字,聽過運用表示情緒波動的形象比喻,如「高興像天空美麗的雲彩,急速地飄動,好漂亮……」「孤獨像寒風中只有一隻小
船,冷冷的……」「憤怒就像一隻氣球,猛然間砰地爆炸……」;「哀傷像桶里滿滿的水,滿溢了出來……」;「疲倦……像一張皺皺的紙張,沒有力氣……」等
等。
認識情緒,管理情緒,對孩子來說並不是那麼難,是因為我們常常忘記,教育的細節,是體驗與感受。

參考:4399兒歌故事大全

4、如何調節小學生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情緒的效應叫做踢貓效應。指的是個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後被人們引申為:
人的不良或消極情緒,如果得不到合理的控制,會影響周圍的人,導致周圍的人也產生這種不良情緒。
踢貓效應來自一個生活中的場景:
一天,某公司的董事長在家和妻子吵了一架,耽誤了上班的時間,這違背了自己親自規定的不能遲到的公司紀律,他為此非常憤怒,他剛到辦公室,銷售經理過來讓他審批一項工作,他不耐煩地說:這只不過是一件小事情,你連這點決定都做不了,還能做其他決定嗎?銷售經理垂頭喪氣地走出董事長辦公室,他回到辦公室剛坐下,正巧秘書過來說有事要請示,他用挑剔的口吻說道:這種事情不是一向都不請示嗎?還挑剔他上個月的銷售報表做得不清晰。秘書無緣無故被經理挑剔,碰了一鼻子的灰,自然一肚子的氣,她剛走出辦公室,正巧清潔工在拖地,她就對著清潔工說:這地拖得也太濕了,容易滑倒,以後拖布要擰干點再拖。清潔工無可奈何地回到家後,對正在玩的兒子大發雷霆,兒子莫名其妙地被母親痛斥之後很惱火,狠狠地踢了一腳地上的貓。
這個真實的生活場景告訴我們:個人情緒會隨環境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刺激而發生變化,當不好的事情使自己的情緒變壞時,要在潛意識中控制自我的情緒,不要將這些不良情緒發泄到他人身上,讓他人產生和你一樣的不良感覺。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情緒還在發展和完善中,對自己情緒的調節和控制能力比較缺乏,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善於把情緒的易變性、識別與控制、調節情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都有良好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方法如下:
第一、引導小學生保持愉快的情緒
首先幫助小學生建立適當的需要。家長要幫助小學生確定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奮斗目標,切忌期望過高;要引導他們實事求是,不作非分之想,不苛求自己,尤其是優等生或爭強好勝的小學生,不要為小事而過於自責,凡事要放寬心,想得開。
其次讓小學生懂得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家長要讓小學生保持兒童天真活潑的個性,對各種活動都傾注熱情,積極參與,享受生活中的樂趣。小學生還要培養自己廣泛而穩定的興趣,從中獲得快樂。
再者要培養小學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保持愉快情緒的重要條件。家長要教會小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悅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憐、不自責。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他可愛和可塑造就的一面,要經常肯定他們,鼓勵他們。
最後要鼓勵小學生多與人交流。許多小學生還不善於與人交流,其實小學生多與家長、教師和好朋友交流,可以增長知識,受到啟迪,增進友誼,能給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獲和快樂。
第二、引導小學生控制和調節消極的情緒
首先讓小學生懂得宣洩自己的情緒。宣洩調節就是當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產生消極情緒時,把它釋放出來。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宣洩即針對引發情緒的刺激來表達情感,間接宣洩是通過其他途徑使情緒得到釋放。家長要教會小學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可以自已痛哭一場或把心中的不平事向教師、家長或好朋友說出來,請他們開導,也可以在他們面前哭一哭,以減輕心理壓力。
其次讓小學生學會遺忘引起不良情緒的事件。遺忘調節就是當某種事情引起你的消極情緒時,最好能把這件事盡快地遺忘掉,不要老去想這件事。不愉快的情緒郁積於心,耿耿於懷,只能使這種消極情緒不斷蔓延且日益加重,久而久之會影響身心健康,影響學習。所以,家長要教會小學生善於遺忘消極情緒。
最後讓學生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方面以擺脫不良的情緒。轉移調節就是當人處於消極的情緒狀態時,可做一些別的事情,通過注意力轉移而使消極情緒得到緩解。家長要教會小學生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時,不要老想這件事,可以看電影、打球、下棋、唱歌、畫畫等,通過其他活動來緩解消極情緒。
情緒輔導並不僅僅意味著幫助孩子宣洩排解劇烈情緒,同時還能做到幫助學生正確面對自己,正確面對自己的情緒失常狀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之外,學習如何將自己的心理調至最佳狀態。學會寬容,學會交往,繼而可以有更多的朋友,更廣闊的空間。自己也會生活得很快樂。總之,家長在學生情緒失調時若懂得將學生快速引回正常心態,將決定著學生能否更好地學習、生活。

5、關於小學生管理問題 發泄情緒用臟話【請懂得教育心理學或班主任幫忙】

找到自身原因再檢討自己的不足,調整好心態,以平和的語氣去關心教導學生

6、小學生心裡咨詢小學生的憤怒情緒有什麼特點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裡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分寬或過分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有試偏頗,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形狀,小學生的父母亟帶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老師、同學的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 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部分兒童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集中,然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
(二)逃學與厭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落後,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好毅力,老師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是在課堂上東張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或是打瞌睡,有的乾脆逃學、曠課。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三)人際交往問題
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是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進入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缺乏自信心;交往中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導致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四)過度依賴問題
現在社會,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遇到困難時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幫助時,就生成了依賴感。隨著這樣的惡性循環,小學生就像溫室里的花,經不起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級集體中表現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於居住條件的改善,大多數家庭獨門獨戶,小學生放學後在家裡和電視、電腦為伴,沒有交往的小夥伴。由於缺少交往活動,在班級集體中往往幾個能乾的學生無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幫助。
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管教過嚴,一進家門就做作業,以至於一出家門彷彿小鳥飛向天空,到了學校就任性發泄放縱。
小學生能力普遍提高,個別學生自我表現欲強。父母文化程度提高和社會教育媒體的影響,當代小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比較高,但是個別小學生自我表現欲太強。有的學生覺得自己很聰明,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上課舉手發言很積極,只要老師沒有請他回答問題,他就會認為老師不喜歡他,故意講話、吵鬧,甚至鬧得無法上課,他的真正的意思不是要跟老師搗亂,只是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幹。

7、小學生怎樣發泄情緒

?

8、怎樣教孩子發泄不良情緒?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與他想像中不一樣的事情、遇到一些突發事件,這種時候,孩子產生焦慮、傷心、厭倦、恐懼等情緒,都是很正常的。

孩子的生活經驗太少,他們不知道應該怎樣調節這些情緒,所以,經常會表現得很極端。這時,父母不要責罵和批評孩子,更不能以大人的標准來要求孩子,不然,孩子的情緒可能會因為找不到出口,而造成心理失常。

三種方法教孩子發泄不良情緒

那麼,在孩子產生了不良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呢?家長們不妨參考以下幾種做法:

一、讓孩子通過哭泣把不良情緒帶走

有的父母看見到孩子哭泣就心煩;而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哭泣就心疼;所以,他們都會想辦法讓孩子盡快停止哭泣,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引導孩子通過淚水,來排解心中的郁悶。

實際上,大部分孩子在遇到令他感到恐懼、委屈、憤怒的事情時,都會本能地選擇哭泣。這個時候,父母最好不要制止孩子,而是讓他通過眼淚把身體內的毒素排出來,緩解他那緊張的神經。

在孩子的情緒產生巨大波動時,父母的正確做法,是由他哭一哭,讓他盡快地把不良情緒排解出去,千萬不要因為討厭孩子的哭聲而制止孩子,更不能採取強硬的措施嚴厲制止。

不過,讓孩子通過哭泣來排解不良情緒,會讓別的小朋友覺得孩子太愛哭,而認為他很懦弱,所以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孩子是男孩子,經常哭泣還可能會讓同伴瞧不起,因此,父母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要過量。

二、讓孩子轉移注意力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陷入了不良情緒或者某種困惑當中,如果一直耿耿於懷,不停地責備自己的過失,會令自己變得更加狼狽、失落,甚至陷入不良情緒中,久久不能出來。其實,孩子也同樣會有這樣的經歷。

所以,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或者其它不開心的事情時,要教他學會轉移注意力,讓他不要把眼光停留在自己跌倒的地方,而是想辦法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地方。

例如,父母可以先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一下,看看問題出在什麼地方,然後和孩子一起,探索這種問題應該怎樣預防,並且給孩子提一些建議。

接著,父母可以想辦法讓孩子把這件事情放下,把注意力轉移到其它事情上。例如,陪孩子去跑跑步,踢踢球,玩玩孩子喜歡的游戲等等,這樣,孩子的不良情緒便會慢慢地消失了。

三、教孩子向他人傾訴心事

每個人都有獲得他人認同的需求,而向別人傾訴自己的心事,既可以得到別人的認同,又可以緩解自身的壓力。

所以,父母要教孩子養成向別人傾訴的習慣,這樣,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可以很快地排解壓抑在心裏面的情緒,還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幫助。

因此,在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父母要鼓勵孩子要說出來,例如可以向身邊熟悉的、值得信任的人傾訴,這樣,別人才會了解他的想法和處境,才會同情和安慰他,他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孩子向父母傾訴自己所遇到的麻煩和困惑時,父母一定要及時地安慰孩子,對孩子表示理解,這樣,孩子的不安感才會很快消失。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