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責任者是誰
背景
編輯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
價值定位
編輯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2]
基本原則
編輯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2]
研究過程
編輯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專業性強,必須基於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採取科學的程序和方法。研究工作歷時三年,聯合課題組由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員組成。研究過程主要包括:
1.精心開展研究,提出素養框架
課題組成立以來,採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整合型研究思路,整體設計研究方案,系統開展研究工作,為總框架的建構提供理論支撐。通過基礎理論研究,釐清核心素養的概念內涵與理論結構,准確把握核心素養的價值定位;開展國際比較研究,分析比較15個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核心素養研究的程序方法、指標框架和落實情況;通過教育政策研究,梳理不同時期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開展傳統文化分析,揭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成德的思想和傳統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開展課程標准分析,了解現行課程標准中的核心素養相關表述,明確課標修訂任務。同時,通過開展實證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准確把握各界對核心素養的期待。課題組訪談了12個界別的608名代表人物,問卷調查了566名專家學者、校長和企業家等,匯總形成約351萬字的訪談記錄和大量調查數據,為建構符合國情特點和現實需要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提供實證依據。
在此基礎上,課題組召開專家論證會60餘次,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的主要結論,初步提出了核心素養總框架。此後,又召開徵求意見會20餘次,認真聽取專家學者、管理幹部、教研人員、一線教師和社會人士的意見建議,對總框架初稿進行修改完善。
2.開展轉化研究,對接課標修訂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課題組提交了核心素養總框架初稿。2014年7月,呈請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委託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對核心素養總體框架進行了審議。為做好核心素養與課程標准修訂的銜接工作,2014年8月,呈請教育部基礎二司委託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課程、教學、評價、教研、管理等方面專家,開展「核心素養與課程標准銜接轉化研究」。重點基於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核心素養在課程標准中落實的方式方法。2015年1月,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了銜接轉化研究成果,贊同研究組提出的核心素養落實方式。
3.廣泛徵求意見,認真修改完善
為確保核心素養的科學性和適宜性,2015年4月和2016年年初,兩次呈請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將核心素養初稿及研究報告送教育部有關司局和單位徵求意見。同時,正式徵求了全國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意見,並委託中國教育學會徵求各省市教育學會和相關分支機構意見。此外,召開專題座談會,聽取一線教育實踐專家意見。[2]
總體框架
編輯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3] 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教育學界和心理學界的知名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人員和一線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參加了會議。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4] 為方便實踐應用,將六大素養進一步細化為18個基本要點,並對其主要表現進行了描述。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2]
基本內涵
編輯
核心素養課題組歷時三年集中攻關,並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最終形成研究成果,確立了以下六大學生核心素養。[5]
(一)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基本要點。
(二)自主發展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
(三)社會參與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於擔當的人。
5.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
6.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
主要表現
編輯
文化基礎
人文底蘊
人文積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
人文情懷: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審美情趣: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科學精神
理性思維: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
批判質疑: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
勇於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等。
自主發展
學會學習
樂學善學: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勤於反思: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於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識: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路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健康生活
珍愛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製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等。
社會參與
責任擔當
社會責任: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願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熱愛並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等。
國家認同: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具有熱愛黨、擁護黨的意識和行動;理解、接受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行動。
國際理解: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
實踐創新
勞動意識: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
問題解決: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
技術運用: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願;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
2、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哪些綜合素質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發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布後,有關核心素養的意義、實施路徑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焦點。
在近日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主題的2016中國教育明德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數千名教育學者、中小學校長共同探討核心素養建設內涵和實施辦法,強調核心素養是教育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符合中國國情的頂層設計,但如何落實仍面臨挑戰。
對於「核心素養」一詞,不同國家表述不同。如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將其稱之為「21世紀技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其稱為「關鍵素養」,澳大利亞稱其為「綜合能力」。盡管表述各異,但都表達了不同組織、國家和地區對於未來公民應該具備怎樣素質的追問。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個人、社會和國家3個層面対學生發展的要求,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豐富與深化。
「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中國教育、育人理念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表現,標志著國內教育方向從對知識、技能的關注轉移到對『人本』的關注。」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說。
「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變革需求最強烈,但難度最大、見效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現了能力學分化、人格證書化、道德標簽化等現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須以人性化、多樣化、個性化為導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特別強調核心素養的實踐指向。有研究指出,決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於父母學校能否幫其培養一系列性格特質,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責任心、勇氣以及自信心」。美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已將類似認識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實踐。但我國以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問題,影響了行動實施。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以核心素養為綱,從整體推動教育環節深層次改革。
素養教育反映在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其落實離不開課程改革、教師培訓、科學評價。目前,教育部門和不少學校已經開始核心素養實施路徑探索。據教育部考試中心副主任於涵介紹,未來核心素養將體現在高考改革中。
此外,朱永新強調,「未來社會,學校作為教育資源提供機構的壟斷地位將進一步受到挑戰,社會力量作為教育載體的作用將進一步發揮。」核心素養的有效推進,離不開政府政策引導和社會教育創新。
彭凱平指出,要特別重視社會關系教育,強調社會接觸重要性。最好的課堂在路上,學生可以綜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務體系,增強社會參與,強化社會責任。
2015年8月,國務院發文首次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范疇。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再次強調促進校內外教育銜接。目前,全國已有相當部分中小學校在課外教育引入研學等方式作為課內教育補充。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部分師生不久前專門前往山東,進行了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學之旅。通過學生自主設計研學方案等方式,有效提升核心素養培育。
「花草藏於溫室不堪風雨,少年囿於圍牆難當大任。」游學機構代表、世紀明德董事長王學輝介紹,核心素養從提出到落實很難一蹴而就,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實踐中將培育指標與具體課程相結合,分階段、分步驟,科學推進。此外,專家強調,要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對學生受教育過程信息進行追蹤分析,從而為核心素養落實和綜合素質評價提供技術支撐。
3、如何評價《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63歲的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林崇德,數十年來在教師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把全部的愛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和心理學事業。「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學即將高中畢業的林崇德,憧憬著要當新時期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後來,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決意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他滿懷激情地把所有大學報考表上的志願都填為「師范」兩字。最終他考上了北師大,成為該校心理學專業的第一批學生。大學畢業後,林崇德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直到今天,每當他有新著出版,總是在扉頁上寫道:「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這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標准。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教師,要把培養國家棟梁、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作為己任。」林崇德常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他已經培養出51位博士。他們中有31位已晉升教授,24位當上了博導。許多人成為特聘教授、學術帶頭人,有的甚至做了國外名牌大學的教授。林崇德說過:教師的成功,在於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想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否則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有什麼指望?他希望他的學生超過自己,也希望以後的學生再超過他的學生。如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經變為現實。他的學生、北師大副校長董奇教授創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了他沒有做成的學科建設的大事。然而董奇卻說:「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這是對林崇德艱辛創業的最好評價。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後送出16個博士生出國,15個都能按時回國。教育主管部門感到很奇怪:當時2/3的留學人員都不能回國,為什麼林崇德的「回收率」那麼高?學生為何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生活條件?學生們的回答是:「我們是沖著林老師回來的。」
4、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有哪些方面
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學會學習3個維度定義「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5、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18個基本點是哪些
人文積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
人文情懷: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審美情趣: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理性思維: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
批判質疑: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
勇於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等。
樂學善學: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勤於反思: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於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識: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路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珍愛生命: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製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等。
社會責任: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願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
國家認同: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具有熱愛黨、擁護黨的意識和行動。
國際理解: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
勞動意識: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
問題解決: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
技術運用: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願;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
(5)北師大版中國學生發展素養擴展資料
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第二,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第三,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6、如何評價林崇德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
63歲的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林崇德,數十年來在教師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努力「培養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把全部的愛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和心理學事業。
「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
1960年5月,在上海中學即將高中畢業的林崇德,憧憬著要當新時期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後來,班主任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決意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他滿懷激情地把所有大學報考表上的志願都填為「師范」兩字。最終他考上了北師大,成為該校心理學專業的第一批學生。
大學畢業後,林崇德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直到今天,每當他有新著出版,總是在扉頁上寫道:「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能否培養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這是衡量師德的重要標准。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的教師,要把培養國家棟梁、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作為己任。」林崇德常用這樣的話激勵自己。他已經培養出51位博士。他們中有31位已晉升教授,24位當上了博導。許多人成為特聘教授、學術帶頭人,有的甚至做了國外名牌大學的教授。
林崇德說過:教師的成功,在於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不想超過老師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想學生超過自己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否則一代不如一代,民族的興旺發達,國家的繁榮昌盛還有什麼指望?他希望他的學生超過自己,也希望以後的學生再超過他的學生。如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已經變為現實。他的學生、北師大副校長董奇教授創建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了他沒有做成的學科建設的大事。然而董奇卻說:「我們這些林老師的弟子,都是林老師的成果。」這是對林崇德艱辛創業的最好評價。 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後送出16個博士生出國,15個都能按時回國。教育主管部門感到很奇怪:當時2/3的留學人員都不能回國,為什麼林崇德的「回收率」那麼高?學生為何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生活條件?學生們的回答是:「我們是沖著林老師回來的。」
7、什麼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六大內涵
千呼萬喚始出來,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標的「源頭」、中高考評價的「風向標」,當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熱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9月14日正式出爐。
所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起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
相比2016年2月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徵求意見稿,正式版本的核心素養體系明顯「瘦身」,更加體現「核心」的價值。徵求意見稿共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9大素養、25個基本要點。此次發布的核心素養則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18個基本要點,從總體數量上來說減少了3大素養,基本要點也減少了7個。
據了解,參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制訂的專家陣容強大。「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項目始於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委託,由北京師范大學[微博]林崇德教授牽頭組織。項目由北京師范大學牽頭,華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共同承擔。
今後在學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實核心素養?
課題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套經過系統設計的育人目標框架,其落實需要從整體上推動各教育環節的變革,最終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的完整育人體系;今後將通過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育評價等三個方面進行落實。
比如,今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成為課程設計的依據和出發點,引領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檢驗和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將明確學生完成不同學段、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學習內容後應該達到的程度要求。
六大核心素養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
總體框架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
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基本內涵
核心素養課題組歷時三年集中攻關,並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最終形成研究成果,確立了以下六大學生核心素養。
(一)文化基礎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具體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基本要點。
2.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於探究等基本要點。
(二)自主發展
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3.學會學習。主要是學生在學習意識形成、學習方式方法選擇、學習進程評估調控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樂學善學、勤於反思、信息意識等基本要點。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具體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
(三)社會參與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於擔當的人。
5.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具體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等基本要點。
6.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在日常活動、問題解決、適應挑戰等方面所形成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行為表現。具體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基本要點。
主要表現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6大素養18個要點具體的主要內涵和重點到底包括哪些呢?
文化基礎——人文底蘊
1、人文積淀重點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領域基本知識和成果的積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等。
2、人文情懷重點是:具有以人為本的意識,尊重、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能關切人的生存、發展和幸福等。
3、審美情趣重點是: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具有藝術表達和創意表現的興趣和意識,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等。
文化基礎——科學精神
1、理性思維重點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指導行為等。
2、批判質疑重點是: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
3、勇於探究重點是:具有好奇心和想像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等。自主發展——學會學習1、樂學善學重點是: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等。
2、勤於反思重點是:具有對自己的學習狀態進行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善於總結經驗;能夠根據不同情境和自身實際,選擇或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識重點是:能自覺、有效地獲取、評估、鑒別、使用信息;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路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等。
自主發展——健康生活
1、珍愛生命重點是: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掌握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和技能,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點是: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製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點是: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我;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具有達成目標的持續行動力等
社會參與——責任擔當
1、社會責任重點是:自尊自律,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願服務,敬業奉獻,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能主動作為,履職盡責,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能明辨是非,具有規則與法治意識,積極履行公民義務,理性行使公民權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熱愛並尊重自然,具有綠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及行動等。
2、國家認同重點是:具有國家意識,了解國情歷史,認同國民身份,能自覺捍衛國家主權、尊嚴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能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光榮傳統,具有熱愛黨、擁護黨的意識和行動;理解、接受並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有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信念和行動。
3、國際理解重點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了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等。
社會參與——實踐創新
1、勞動意識重點是:尊重勞動,具有積極的勞動態度和良好的勞動習慣;具有動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在主動參加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中,具有改進和創新勞動方式、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識;具有通過誠實合法勞動創造成功生活的意識和行動等。
2、問題解決重點是: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
3、技術運用重點是:理解技術與人類文明的有機聯系,具有學習掌握技術的興趣和意願;具有工程思維,能將創意和方案轉化為有形物品或對已有物品進行改進與優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