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怎樣理解人的畢生發展的含義
認定一個目標,執著並且要堅持的用自己的一生去研究探索,逐漸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
人就相當於是一個小世界,是一直在變化發展著的。畢生發展主要是心理的持續變化,其中既有穩定性也有可變性。正如辯證唯物主義中所說的,物質是持續運動的,人也是畢生發展,持續變化的。以適應社會,適應周圍的環境。
2、求《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羅伯特·費爾德曼
<
3、從心理學角度簡述一個人畢生發展規律
《畢生發展(第3版)》一改傳統上發展心理學依據年齡作為主線來組織內容的方式,從不同的發展領域角度作為切入點來呈現畢生發展過程,跨越了從胎兒期到老年期畢生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討論了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文化環境等各種影響畢生發展過程的因素,涵蓋了個體的生物基礎、認知過程、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等各個領域。囊括了從二十世紀經典研究到二十一世紀畢生發展的最新成果。此外,作者還將畢生發展科研成果的應用通過「畢生發展的應用「專欄呈現給讀者,同時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文化、宗教、種族、性別等社會環境因素對發展的影響,從而將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應用和情境因素三大主題完美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詮釋了個體發展是整個生命發展的過程、個體發展是多方面與多層次的、個體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等畢生發展的經典命題,使讀者對畢生發展心理學有一個全新的立體式的理解與認識。
4、人的畢生發展的含義
《畢生發展(第3版)》一改傳統上發展心理學依據年齡作為主線來組織內容的方式,從不同的發展領域角度作為切入點來呈現畢生發展過程,跨越了從胎兒期到老年期畢生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討論了從個人、家庭到社會文化環境等各種影響畢生發展過程的因素,涵蓋了個體的生物基礎、認知過程、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等各個領域。囊括了從二十世紀經典研究到二十一世紀畢生發展的最新成果。此外,作者還將畢生發展科研成果的應用通過「畢生發展的應用「專欄呈現給讀者,同時廣泛而深入地探討了文化、宗教、種族、性別等社會環境因素對發展的影響,從而將畢生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應用和情境因素三大主題完美融合在一起,很好地詮釋了個體發展是整個生命發展的過程、個體發展是多方面與多層次的、個體的發展是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等畢生發展的經典命題,使讀者對畢生發展心理學有一個全新的立體式的理解與認識。
5、艾里克森將人的畢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及年齡階段分別是什麼?
艾里克森家人的畢生發展為八個階段,其實是出生階段成長階段,還有老去階段,還有很多五個階段。
6、人的一生分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什麼特徵
人生分八個階段。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1,嬰兒期(0~2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2,兒童期(2~4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
3,學齡初期(4~7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4,學齡期(7~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佔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系的風險。
7,成年期(25~50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50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由於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車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沖突。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後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參考資料:網路--埃里克森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
7、人們為何難以改變——專訪哈佛大學成人學習與專業發展教授羅伯特·凱根和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研究主任麗
人們難以改變自己,這種現象司空見慣。其背後的原因,則眾說紛紜。有觀點認為,人們不願意改變,也許是因為害怕失去手中的權力,也許是害怕離開心理舒適區,也許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懶惰、固執、軟弱使然。不過,來自哈佛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卻指出,人們不願意改變,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例如,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假如心臟科醫生告訴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如果不改變飲食、吸煙等生活習慣,他們將必死無疑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七分之一的人會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可以肯定的是,其他七分之六的人也想活下來,他們並不缺乏緊迫感,促使其改變的驅動因素也相當有力但是,他們就是無法改變自己。如果人們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都無法做出自己極度渴望的改變,那麼,你怎麼能指望員工會響應公司的要求進行變革呢?顯然,我們需要了解到底是什麼原因阻礙了人們的改變。哈佛大學成人學習與專業發展William and Miriam Meehan教席教授羅伯特·凱根,和他的合作者,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主任麗莎·拉斯考·拉海,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進行相關的研究,提出了被稱為變革免疫的理論模型,用於解釋人類和組織無法變革的心理原因;他們同時提出了製作免疫X光片的分析方法,用於診斷和治療這種變革免疫現象。這兩位心理學家還研以致用,成立了一家咨詢公司,用自己的理論為眾多機構和個人提供變革方面的教練服務,客戶遍及金融和技術企業、鐵路、工會、學校、醫院、政府部門,甚至包括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和麥肯錫咨詢公司。他們也為哈佛大學自己的教育改革獻策獻力,凱根教授本人曾經擔任哈佛醫學院和哈佛教育學院聯合成立的醫學教育改革項目聯席主任,以及哈佛大學教育管理和領導力研究所主任。在他們看來,如果人類能夠克服不願變革的心理原因,就能極大釋放個人和組織的潛力。在從事變革免疫的研究和實踐中,兩位學者深刻地指出,心臟病人求生的慾望十分真誠,甚至當他去點燃香煙的時候也是如此。變革未能發生,是因為我們兩者都想要,一隻腳踩著油門,另一隻腳踩著剎車,這就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矛盾性。兩位學者指出,變革免疫並不完全是壞事,多數情況下,免疫系統都在巧妙地保護我們。然而,在有些時候,當免疫系統排斥身體內部或者外界移植來的新物質,而身體又需要這些新物質來治療或者維持健康時,這種免疫系統就會置我們於危險處境。在訪談中,他們還介紹了一套繪制免疫X光片的流程,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免疫系統。這套流程會幫助我們誠實地審視自己有哪些和目標背道而馳的行為。接下來,我們要找到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競爭性承諾,以及承諾背後的假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隱藏很深的重大假設並不正確,進而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突破變革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