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
文震亨《長物志》有載:「花有四雅,蘭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四雅當中,唯菖蒲能小隱於野、大隱於市,
故被騷人墨客譽為「天下第一雅」。
在相當長時間里,
菖蒲是作為仙草靈葯存在的。《呂氏春秋》寫孔子學周文王吃腌菖蒲,因太苦「縮項而食之」,吃了3年才慢慢習慣。
菖蒲,便是文人最愛的盆景之一。
蘇軾、陸游等文豪更是「蒲痴」。
陸游曾作詩表達對菖蒲之愛:
「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閑煎橄欖茶。
自是閑人足閑趣,本無心學野僧家。」
文豪們把養蒲當做修心養性之「閑趣」。
蒲草本無心,人可附之魂
這樣一株貌不驚人的野草,
為何能討天下文人墨客之喜歡?
大概有如下三點,
正如蘇東坡所言:
「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
2、菖蒲是一種什麼葯
您好!
味辛溫。
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陽(御覽引雲,生石上,一寸九節者,久服輕身雲雲,大觀本,無生石上三字,有雲一寸九節者良,作黑字),生池澤。
吳普曰:菖蒲一名堯韭(藝文類聚引雲,一名昌陽)。
名醫曰:生上洛,及蜀郡嚴道,五月十二日采根,陰干。
案說文雲:(上艹下左工右阝),菖蒲也,益州生,□□□也,廣雅雲,邛昌陽,菖蒲也,周禮醢人雲,菖本,鄭雲菖本,菖蒲根,切之四寸為菹,春秋左傳雲,食以菖歜;杜預雲:
菖歜,菖蒲菹;呂氏春秋雲: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於是始耕;淮南子說山訓雲:菖羊去蚤虱而來蛉窮;高誘雲:菖羊,菖蒲;列仙傳雲:商邱子胥食菖蒲根,務光服蒲韭根,離騷草木疏雲,沈存中雲:所謂蘭蓀,即今菖蒲是也。
現釋——
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乾燥根莖,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主產於四川、浙江、江蘇等地。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須根及泥砂,曬干。生用。
【葯性】辛、苦,溫。歸心、胃經。
【功效】開竅醒神,化濕和胃,寧神益志。
【應用】
1.痰蒙清竅,神志昏迷。本品辛開苦燥溫通,芳香走竄,不但有開竅醒神之功,且兼具化濕,豁痰,辟穢之效。故擅長治痰濕穢濁之邪蒙蔽清竅所致之神志昏亂。治中風痰迷心竅,神志昏亂、舌強不能語,常與半夏、天南星、橘紅等燥濕化痰葯合用,如滌痰湯(《濟生方》);若治痰熱蒙蔽,高熱、神昏譫語者,常與鬱金、半夏、竹瀝等配伍,如菖蒲鬱金湯(《溫病全書》);治痰熱癲癇抽搐,可與枳實、竹茹、黃連等配伍,如清心溫膽湯(《古今醫鑒》);治癲狂痰熱內盛者,可與遠志、硃砂、生鐵落同用,如生鐵落飲(《醫學心悟》);用治濕濁蒙蔽,頭暈,嗜睡,健忘,耳鳴,耳聾等症,又常與茯苓、遠志、龍骨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2.濕阻中焦,脘腹痞滿,脹悶疼痛。本品辛溫芳香,善化濕濁、醒脾胃、行氣滯、消脹滿。用治濕濁中阻,脘悶腹脹、痞塞疼痛,常與砂仁、蒼術、厚朴同用;若濕從熱化、濕熱蘊伏、身熱吐利、胸脘痞悶、舌苔黃膩者,可與黃連、厚朴等配伍,如連朴飲(《霍亂論》)。
3.噤口痢。本品芳香化濕、燥濕,又行胃腸之氣。治療濕濁、熱毒蘊結腸中所致之水谷不納,痢疾後重等,可與黃連、茯苓、石蓮子等配伍,如開噤散(《醫學心悟》)。
4.健忘,失眠,耳鳴,耳聾。本品入心經,開心竅、益心智、安心神、聰耳明目,故可用於上述諸症。治健忘證,常與人參、茯苓、菖蒲等配伍,如不忘散(《證治准繩》)、開心散(《千金方》);治勞心過度、心神失養引發的失眠、多夢、心悸怔忡,常與人參、白術、龍眼肉及酸棗仁、茯神、硃砂等配伍,如安神定志丸(《雜病源流犀燭》);治心腎兩虛、耳鳴耳聾、頭昏、心悸,常與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及丹參、夜交藤等配伍,如安神補心丸(《中葯制劑手冊》)。
此外,還可用於聲音嘶啞、癰疽瘡瘍、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3~9g。鮮品加倍。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2.《本草綱目》:「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
3.《本草從新》:「辛苦而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明耳目,發聲音,去濕除風,逐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
查看更多好大夫信息
3、為什麼端午節要插菖蒲和艾葉?
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初五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五毒是指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害蟲。
據《禮記》記載,端午節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載:
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載:「五月初五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
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初五齣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此日生的孩子,將不利其父母。
東晉大將王鎮惡在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王鎮惡,字景略,是東晉時的名將。是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
王鎮惡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為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襲南征北,立下顯赫的戰功,為擊敗後秦作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征虜將軍。
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因此從小就被寄養在宮外。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的現象。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為了避「端五」的忌諱,稱之為「端午節」。
4、元曲【中呂】迎仙客 十二月
感覺是一位崔鶯鶯式的少女未遇意中人之前的寂寞懷春詩
至於十二個月只是曲牌要求,與宋詞九張機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四張機》:
「四張機,鴛鴦雙棲欲雙飛。紅顏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
本來在原詞中幾乎就是湊字數罷了,沒有多少深意,被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用在瑛姑與周伯通的愛情故事中用活了
5、請問這是來自哪部動畫的,一部小電影,男的叫利麻呂,女的叫菖蒲。
牛奶社早期的作品,因為銷量不理想,所以就出了兩話,算是個坑吧。lu點頗多,名字看私信。
6、掛菖蒲的習俗由來
掛菖蒲的習俗由來:
掛菖蒲是中國端午節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清代已有此俗。這天,人們將菖蒲(或艾葉扎在一起)掛於門戶,也有將菖蒲與艾葉倚在或插在門帝的。民間有用它來驅邪。掛菖蒲,艾蒿這已是南北城鄉的習俗,可在江西,安徽的部分地方端午節這天家家門前懸掛蒜頭,有的掛石榴花。蒜的氣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開,是"天中五端"之一,以期"趕鬼除菌"。
7、端午節時要把一束植物放在門口,那是什麼植物,這個習俗怎麼來的
菖蒲菖蒲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為野生,但也適於宅旁綠地中養植。《本草綱目》說菖蒲「乃蒲之昌盛者」。《呂氏春秋?任地》說「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民俗認為菖蒲其花主貴,其味使人延年益壽。中國古代認為菖蒲是天星的再生。《春秋運斗樞》雲:「玉衡星散為菖蒲」。傳說人見菖蒲花當貴。據《梁書》載:太祖皇後張氏「嘗於室內忽見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後驚異之,謂侍者曰:『汝見否?』,皆雲未見。後曰『嘗聞見菖蒲花當貴』,因取食之,生高祖。」有此神話傳說和記載,菖蒲在民俗中廣為喜用,視為避邪氣的吉祥草木。菖蒲有醫葯價值。《本草經》雲:「菖蒲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久服輕身,不忘不迷,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道藏經?菖蒲經》雲:「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葯也」。「其葯以五德配五行,葉青,花赤,節白,心黃、根黑。能治一切諸風,手足頑痹……堅骨髓,長精神,潤五藏,裨六腑,開胃口和血脈,益口齒,明耳目,澤皮膚,去寒熱……」。懸艾葉和菖蒲: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葯。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症。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葯。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時,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葯用效能就更為直接。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8、孔子為何受3年的苦熬去吃菖蒲菹?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遇合》載,孔子聽說周文王愛吃菖蒲菹,自己也皺著眉頭吃那味道不佳的東西,3年之後才習慣了那怪味。為了體會周禮的精髓,孔子不惜受3年的苦熬,去吃那並無美味的食物,可謂苦心孤詣。孔子對飲食的要求很簡單,就是無論其食物種類還是飲食過程,都要符合「禮制」。
9、網王完結男主柳生比呂士,女主背後紋了菖蒲,之前騙了男主,後來被柳
腹黑相公,劫個娃
作者: 董若曦
簡介:
一間喜燭燃盡的洞房,一張鐐銬纏繞的美人床,一個身穿嫁妝的窈窕女子,一個待宰羔羊般的男人…… 「相公,你還不醒嗎?你怎麼可以不醒呢?」 「相公,你看,今天可是我們的洞房夜呢?」 「相公?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