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日本福信生發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日本福信生發

發布時間: 2021-03-13 18:16:30

1、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有過哪幾次戰爭?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聯合高句麗進攻新 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 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 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 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 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 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這時日本在百濟的總兵力 為三萬兩千多人。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 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 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 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 ,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 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 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 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 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 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 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 ,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2、唐朝時,唐朝曾以壓倒性優勢將日本打服,是哪次戰爭?

在唐朝的時候,曾經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了日本,這場戰役確實是存在的,名字叫做白江口之戰,講到這場戰役就不得不講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劉仁軌。

白江口之戰主要情景:這一場中日大戰是歷史上的第一場戰斗,劉仁軌是一個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在唐朝的時候朝鮮半島分為三個國家,第一個是新羅、第二個是高句麗、第三個是百濟,這三個國家雖然緊緊的挨著,但是並不和平,新羅和百濟是屬於一個聯盟的狀態,所以一打二肯定是不公平的,這時候高句麗就開始尋求周邊鄰國的幫助。

這時候剛剛改新之後的日本比較膨脹,便滿口答應了高句麗這個國家的求助,開始出兵幫助高句麗打新羅和百濟,這時候新羅的老大哥唐朝聽說了此消息,心中嗤笑不已,然後不慌不忙的派出了當時的文官劉仁軌。

這時候的大唐屬於一種超級大國,根本就沒有將日本放在眼裡,最終劉仁軌也是不負眾望,打敗日本出徵兵,這就是唐朝時期的以壓倒性優勢將日本打服的戰爭——白江口之戰。

3、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幾次侵略戰爭

16世紀末17世紀初日本豐田秀吉統一日本後,就妄圖侵佔朝鮮,攻打中國,並且派兵在朝鮮登陸,明朝政府為了保護屬國朝鮮,派兵入朝,與日軍作戰,在朝鮮和韓國的歷史稱為「壬辰衛國戰爭」,最後在明軍和朝鮮軍隊聯合抗擊下,日本撤退。

後面有19世紀70年代侵略流求,在台灣登陸,甲午戰爭,參加八國聯軍侵華,以對德國作戰為由侵佔山東,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攻打長城沿線,策動華北脫離中央自治,七七事變

應該有11次左右吧

4、為什麼說近代日本是英國扶起來的?英國到底要日本近代化有什麼關系?唐朝在歷史上打敗過日本嗎?

對日本和英國的關系主要是源自於明治維新時期,經濟上日本吸收了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建立新型工業體系,並且由此直接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經濟迅速發展。文化教育方面,派遣留學生赴英、法等歐洲國家學習,聘請英國的老師。軍事方面,日本海軍仿照英國海軍編制,並派遣海軍將領赴英國學習,軍方關系甚好,兵艦在英國製造。社會建設方面,日本一開始依靠英國來修建鐵路,後來自力更生。
我覺得這是為什麼說近代日本是英國扶起來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紀初,日英一度結為同盟,並以此參加了一戰。
具體的內容參照:
http://tieba.baidu.com/f?kz=108060528 關於明治維新的
http://ke.baidu.com/view/89482.htm 關於英日同盟的

關於唐朝和日本的一仗,我不大清楚,搜索了一下,轉給你: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在位的齊明女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古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希望能對樓主有用~~~

5、中日為什麼世代為仇

歷史上,中日的問題可以追溯到隋唐(在神話傳說中要追溯到秦朝),尤其以唐朝關系最為緊密,那是中日雙方主要是日本大量派遣遣唐使來華,從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學習唐朝,把咱的先進技術教會了個白眼狼,自唐後就有沖突,在歷史上主要有下面幾次:
1、白江村之戰.660年百濟受新羅與支持新羅的唐朝的圍攻而滅亡,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向日本求援,日本應允出兵朝鮮.663年派遣23000名士兵渡海赴朝,與新羅-唐朝聯軍在白江村交戰遭到慘敗.百濟滅亡,日本退守對馬,壹岐.

2.文永-弘安之役.忽必烈於1268年命高麗特使赴日,表面要求建交,實質是勒令日本朝貢稱臣.當時鐮倉幕府執政為少壯派的北條時宗,拒絕對忽必烈進行任何答復,並命駐守鐮倉的御家人南下九州積極備戰.文永11年(1274年)忽必烈強征高麗平民5000人,與元軍組成25000人的軍隊准備對日作戰.在對馬與壹岐擊退了小股日軍後進駐博多灣,與少貳景資的相同數量的日軍交戰.日軍由於不熟悉元軍戰法因此處於被動地位,被迫退至九州大宰府組織新的防線.但元軍就在總攻前夜被一場大風將所有戰船刮沉,全軍覆沒.鐮倉幕府逃過一劫.

弘安4年(1281年)忽必烈兵分兩路,一路從朝鮮一路從中國江南進軍日本.總計14萬人於7月初匯合於鷹島,但又是在總攻的前夕元軍再次因大風而全軍覆沒.

3.慶長-文祿之役
文祿元年(1592年)在朝鮮屢次拒絕豐臣秀吉的臣服要求後,派遣16萬陸軍出兵朝鮮.在戰爭初期日本勢如破竹,連克朝鮮主力,佔領了京城,開城,平壤三大重要城鎮.但在水戰方面日軍敗給了朝鮮的李舜臣,補給線受到沉重打擊.此時明朝應朝鮮李氏王朝的要求出兵救援.首批援軍在平壤之戰中遭到慘敗,祖承訓(日後祖大壽他爹)敗退,先鋒史儒戰死.第二批援軍由李如松率領再次入朝,經過一夜血戰收復平壤,但在開城北的碧蹄館被日軍伏兵擊敗退守開城.雙方進入短暫的休戰期.

慶長2年(1597年)秀吉再派14萬陸軍入朝與明軍交戰,明軍主力圍攻只有加藤清正5000人守衛的蔚山城卻久攻不克,最終撤退.但不久麻貴擊退了新來援助的日軍主力,加上豐臣秀吉病故日本開始全面撤退.在露梁海戰中雙方進行血戰,日軍損失了大量戰船和士兵.明-朝聯軍損失也很慘重,而且失去了老將鄧子龍與李舜臣.這次戰役至此告一段落.

4.中日甲午戰爭,這個大家都知道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中國慘敗,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及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增開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開辟內河新航線;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中日問題的現在和未來都是在這個條約上埋下的,

5、1900年6月,日本參加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戰敗後,1901年,被迫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6、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對德宣戰的名義,強佔了中國的山東,1919年1月至6月的「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無理地將大戰前德國強佔山東的特權交給了日本,1915年1月,日本政府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交換條件,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了旨在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全部接受,引發了「五四運動」。
7、1931年9月18日,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三省,1936年2月,日本建立了軍部法西斯,形成了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937年12月,日軍攻佔了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暴行。
7,、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回到祖國的懷抱。釣魚島是中國無可爭議的領土,但二戰後,美國卻在上面建起靶場,沒有歸還給中國,而1971年美國又將釣魚島交託日本,這就是現在的釣魚島問題
8、至於未來嗎,誰也說不好,但是現在中日之間關於領土主權爭議問題核對歷史的態度,本來是可以通過政府間坦誠、冷靜、務實的協商加以處理的,而日本方面一再製造事端,試圖將中國領土並入日本,否認歷史這是中國人民堅決不能接受的。
請採納

6、中日第一次戰爭是什麼?

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7、日本和中國的第一次戰爭是什麼時候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 659年,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蘇定方率軍13萬征百濟,新羅以5萬精兵接應,唐、新羅聯軍迅速擊潰了百濟,俘虜了百濟國王義慈。義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殘部,企圖復國,於660年向日本求助,並要求放回作為人質的豐璋王子,日本當時在位的齊明天皇答應福信的請求,送回豐璋王子,並於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親自指揮與唐、新羅聯軍的戰斗,卻因勞累過度而病故,出征計劃擱淺。

662年,日本組織大量戰備物資援助百濟,5月,援百濟將軍阿曇比邏夫率170艘船師抵達百濟。663年8月,

白江口之戰

日本又派盧原君率援軍萬余,渡海趕赴白江口。同時,唐、新羅聯軍決定進攻百濟豐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將劉仁願、劉仁師及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進擊,由唐將劉仁軌、杜爽、百濟降將扶餘隆等率水軍,從熊津江前往錦江下游的白江口,與陸軍配合,夾擊周留城。

13日,豐璋王為迎接日本援軍,率水軍候於白江口,17日時唐、新羅的水軍和日本船師同時抵達,兩軍交戰。當時日本戰船有400餘艘,唐、新羅聯軍只有170艘,兵力也處在劣勢,在三回合較量中,雙方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到18日,兩軍第四次合戰,由於日、百濟方高估了已方優勢,輕視唐、新羅聯軍的實力,盲目拼殺,結果大敗,400餘艘戰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殘軍投降,百濟國滅亡。

白江口海戰勝利後,唐朝繼續對高句麗用兵,因此未能懲罰倭國與百濟聯合與唐朝發生戰爭的行為,唐朝始

白江口之戰(3張)

終與當時的倭國保持聯系,但密切程度已經低於聖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這段期間與中國隋唐兩朝的關系。而日本方面由於始終擔心唐朝對日用兵,同樣未能主動發起更大規模的與唐朝密切聯系,而這一切,由於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後完全改變。日本在白江口海戰敗於中國之後,更激發了向唐朝學習的熱情,開始派遣規模更大、次數更多的遣唐使,中日兩國歷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時期終於開啟,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單獨結束派遣遣唐使,才結束了這一中日歷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時期。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元朝入侵日本,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引用

8、中國和日本第一次的戰爭是什麼時候(包括

唐朝和日本的白江口海戰,劉仁軌以少勝多,全殲日本艦隊.
龍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今韓國公州)都督,安撫百濟余眾,不巧王文度於渡海時死去.百濟僧人道琛及故將扶余福信擁眾據周留城(今韓國扶安)抗唐,又派人前往倭國(今日本)迎回故王子扶余豐,立其為國王.這時,倭國亦欲乘朝鮮半島三國內亂之時,保住在高麗半島上的勢力,緩和國內的政治危機,遂派阿曇比羅夫率日軍護送扶余豐回到百濟.蘇定方歸國以後,道琛與扶余福信引眾圍攻百濟府城,劉仁願遣使告急.唐高宗詔令劉仁軌為檢校帶方州刺史,領王文度部眾,從近道征發新羅(位朝鮮半島東南部)兵以救援劉仁願.劉仁軌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並說:「天將富貴此翁耳!」(《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於是選吉日而行.臨行前,劉仁軌發誓:「擬削平遼海,頒示國家正朔,使夷俗遵奉焉.」(《舊唐書·劉仁軌列傳》)
此次,是剛滿六十歲的劉仁軌第一次帶兵出征,鑒於沒有作戰經驗,所以劉仁軌治軍非常嚴明.劉仁軌率唐軍轉戰而前,所向無敵.道琛率百濟軍在熊津江(即今韓國錦江)口立兩道柵欄,抗拒唐軍.劉仁軌率部與新羅兵四面夾擊,大敗百濟軍,士卒爭入柵內,由於便橋狹窄,落水及被唐軍所殲達萬餘人.道琛連失兩柵,遂解除對劉仁願的包圍,退守任存城(在百濟西部任存山).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兵買馬,其勢愈壯,對唐軍構成威脅.劉仁軌見所率唐軍兵少,便與劉仁願合兵一處,養兵蓄銳.
這時,高宗又詔新羅出兵,援助劉仁軌.新羅王遂遣將軍金欽率兵向百濟府進發.行經古泗(今韓國泗川),遭受福信部阻擊,金欽只得由葛嶺道(今韓國泗川縣與晉州縣之間)退回,由此不敢復出.不久,福信殺死道琛,兼並其眾,專制政柄,扶余豐「但主祭而已」(《舊唐書·百濟傳》).
龍朔二年(662年)二月,唐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久攻平壤不克,又值大雪,遂解圍歸國.唐高宗也認為不宜再戰,便下詔書指示劉仁軌:「平壤軍回,一城不可獨固,宜拔就新羅,共其屯守.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鎮,宜且停彼;若其不須,即宜泛海還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唐軍將士也皆欲西歸.劉仁軌客觀、細致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決定堅守百濟,伺機出擊.他說:「《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國家、專之可也.況在滄海之外,密邇豺狼者哉!且人臣進思盡忠,有死無貳,公家之利,知無不為.主上欲吞滅高麗,先誅百濟,留兵鎮守,制其心腹.雖妖孽充斥,而備預甚嚴,宜礪戈秣馬,擊其不意.彼既無備,何攻不克?戰而有勝,士卒自安.然後分兵據險,開張形勢,飛表聞上,更請兵船.朝廷知其有成,必當出師命將,聲援才接,凶逆自殲.非直不棄成功,實亦永清海外.今平壤之軍既回,熊津又拔,則百濟余燼,不日更興,高麗逋藪,何時可滅?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拔入新羅,又是坐客,脫不如意,悔不可追.況福信凶暴,殘虐過甚,余豐猜惑,外合內離,鴟張共處,勢必相害.唯宜堅守觀變,乘便取之,不可動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眾將覺得劉仁軌說得有理,皆相從.
時扶余豐與福信等也認為唐軍孤城無援,即將撤退,還遣使探問:「大使等何時西還,當遣相送.」(《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從此未加防備.劉仁軌、劉仁願知百濟防衛鬆弛,遂七月趁其鬆懈,率部突襲,相繼攻克支羅城(今韓國懷德)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柵,殲敵及俘獲甚眾,分兵守之.福信等退守真峴城(今韓國鎮岑縣),憑借該城臨江高險,又當沖要,嚴兵守衛.隨後不久,劉仁軌伺其稍懈,率新羅兵夜至城下,驅眾從四面攀草登城,天亮時占據真硯城,終於打通了從新羅運糧的道路.劉仁願遣使歸國報捷,同時請求派兵增援.此時,唐高宗已得知倭國出兵增援百濟,遂命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發淄(州治今山東淄博西南)、青、萊(治益都,今屬山東)、海(治朐縣,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四州兵7000人開赴熊津.
福信等丟失真峴城後,處境日窘,又與扶余豐之間的猜忌與日俱增.福信遂裝病不出,企圖趁扶余豐前來問疾之時,伏兵殺之.不料此謀泄露,扶余奉便帥親信襲殺福信,遣使分赴高麗、倭國,乞師援助
龍朔三年(663年),倭國天智天皇以援助百濟為名,令倭將毛野稚子等傾舉國精銳27000餘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系.八月,唐高宗以連年用兵海東,百姓困於征調,士卒死者甚眾,詔罷36州製造船艦,並遣司元太常伯(即戶部尚書)竇德玄等分赴10道,詢問疾苦,黜陟官吏.九月,孫仁師率部抵達熊津,與劉仁軌、劉仁願會師,唐軍兵勢大振.
唐軍立即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會上有人認為「加林城水陸之沖,請先擊之.」但劉仁軌覺得此舉不妥,並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說:「加林險固,急攻則傷損戰士,固守則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賊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此舉得到唐軍諸將的一至認可,於是於是唐軍分為二路:劉仁願、孫仁師和新羅王金法敏率陸軍前進;劉仁軌則與部將杜爽、百濟降將扶余隆率水軍與糧船從熊津江入白江而下,和陸軍會合,同趨周留城(在今韓國扶安,建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
初八,孫仁師等在白江打敗百濟殘余部隊及倭兵,攻克周留城.由於周留告急,倭將廬原君臣率水軍萬余渡海而來,准備自白江口登陸.劉仁軌率水軍率先到達白江口.二十七日,倭國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口,兩軍遭遇.當時唐朝水軍為7000餘人,戰船170艘;倭國水軍萬余,戰船1000多艘.倭軍雖在數量在多於唐軍,但唐朝因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所造海船以形體高大、性能良好著稱於世.例如,義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紀的中國與非洲》上記載:「中國大約從公元600年開始,就建造具有五層甲板大噸位的帆船.中國帆船的體積很大,抗風浪的能力很強.」唐代海船之大,可見一斑.此外唐朝水軍戰船的種類也很多,據李靖《衛公兵法輯本·攻守戰具》和李筌《太白陰經·水戰具篇》記載,唐朝水軍戰船共有樓船、蒙沖、斗艦、走軻、遊艇、海鶻6種.所以唐朝水軍的戰船在數量上雖處於劣勢,但在質量上卻遠勝倭國戰船.
並於這次海戰,中國史書記載非常簡略,而日本史書則記載較為詳細.由於唐朝水軍先到達白江口,加上戰船精良,劉仁軌遂採取疲敵之策,先搶佔有利位置,列戰船於白江嚴陣以待.倭軍到後,率先發起進攻,結果不利而退.而唐軍仍堅陣而守.二十八日,日本諸將與百濟王在首戰敗於唐水軍後,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實力,錯誤地認為「我等爭先,彼應自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於是未加整頓部署,不觀天氣變化,便「率日本亂伍中軍之卒,進打大唐堅陣之軍」(《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劉仁軌見倭軍來攻,充分利用唐軍戰船的優勢,指揮水軍將倭軍的船隻左右夾住,使其不得迴旋,隨後再施以火攻,一時「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舊唐書·劉仁軌列傳》)經過激戰,唐軍四戰四捷,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焚毀倭軍戰船400多艘;擊斃倭將朴市田來津;扶余豐趁亂逃奔高麗,其所佩寶劍被唐軍繳獲;王子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和倭軍殘部投降;百濟諸城全部歸順,百濟再次得以平定,只有遲受信據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戰,因中國史書記載有限,所以鮮為人知.作戰中,劉仁軌指揮有方,在兵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先採取守勢,而後因勢利導,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並輻以並火,最後取得了中日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作戰的勝利.陸上倭軍聞此訊,大驚不已,「相謂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無奈何.百濟之名絕於今日,丘墓之所,豈可復往?』」(《日本書記》卷二十七《天命開別天皇》)白江口海戰的勝利,使唐軍很快佔領了百濟全境,形成對高麗的夾擊態勢.同時也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鮮半島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軍進攻本土,自公元664年開始,在國內耗費巨資,修築了4道防線,以備唐軍.
此前,百濟首領沙吒相如、黑齒常之平壤道行軍總管蘇定方回軍後,招集亡散,各據險響應福信,白江口海戰後,各率所部歸降.劉仁軌好言安慰他們,然後讓其各自率軍攻打任存城,並准備派唐軍相助.孫仁師認為:「相如等獸心難信,若授以甲仗,是資寇兵也.」劉仁軌卻不以為然,說:「吾觀相如、常之皆忠勇有謀,感恩之士,從我則成,背我必滅,因機立效,在於茲日,不須疑也.」(《舊唐書·劉仁軌列傳》)於是發給黑齒常之等糧食和武器,分兵相隨,遂克任存城,遲受信拋棄家屬,投奔高麗.至此,百濟皆平.

9、在歷史上日本和百濟誰是誰的屬國?

1、日本與百濟,誰也不是誰的屬國;不存在百濟支配日本的情形。

2、至於說日本天皇是百濟人,不太准確,但天皇確實有百濟王族的血統。

歷史上,百濟與倭國關系良好,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續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百濟武寧王的嫡系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後代。

從這個意義上講,說日本天皇是百濟人後裔也是通的。說百濟一直支配日本也是可以的。畢竟日本天皇的血管里流著百濟王族的血。


A   


百濟,又稱南扶余

 在朝鮮半島上,曾經有過如中國一樣的三國時代,百濟與高句麗、新羅一起被稱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公元前18年在漢江南岸(今韓國河南市),高句麗創始者朱蒙的第三個兒子溫祚王建立百濟。百濟是海上強國,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易,還跨海同中國的南朝及日本進行商業交往。 百濟使用漢字,在中國史書中,百濟這個名稱首見於《三國志》。

 百濟建國後,與倭國(日本)統治者保持長久持續的親善關系,百濟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當時,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現在的日本奈良,就有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

 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續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百濟武寧王的嫡系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後代。

後來,百濟在高句麗持續的軍事威脅下南向撤退,公元475年,首都被高句麗攻破,被迫遷都後,百濟與新羅簽訂軍事合作條約,共同對抗高句麗。

百濟滅亡

公元七世紀中葉,新羅在中南部的影響力增長,百濟國力下降,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蘇定方聯合新羅,渡海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百濟首都泗沘最終被攻陷。整個戰爭持續不到10天。

百濟遺臣鬼室福信致書日本,擁戴故百濟王送予日本作為人質的王子扶余豐回國為王,並要求日本派軍支援百濟復國,一度收復數個郡縣。然而鬼室福信功高震主,被懷疑謀反,百濟王將之處死。新羅得知消息後,663年與唐聯合,在白江口之役破日本援軍,百濟徹底滅亡。

 公元672年,新羅反唐,吞並百濟故土。

 百濟王族禪廣(善光)留日本,其孫子在日本繼續傳承百濟王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