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道家食療養生發展計劃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道家食療養生發展計劃

發布時間: 2021-03-13 08:01:04

1、道家 養生理論

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於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於「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家思想中,「清靜無為」、「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2、道家的飲食思想是什麼?

在中國思想史上,最崇尚自然,重視健身、強體的當數道家,與儒家分庭抗禮,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大支柱。不論是道家和道教都重視生命的延續,探索和追求長生不老的學說,飲食之道和房中術,作為生命綿延的兩大前提,都在這一學說的領域得到高度發揚。在實質上道家又與儒家的「食,色,性也」相通相連,因此道家的飲食之道又匯入儒家的飲食思想,豐富了中國的飲食文化。
道家學說對中國飲食文化最大的貢獻,是在飲食之中以養生為尚,講究服食和行氣,以外養和內修,調整陰陽,行氣活血,返本還元,從而得到延年益壽。《莊子》在《逍遙游》中曾講過大凡追求長生不老的人都傾向素食,以穀物、蔬菜、水果為主要食糧,甚至「辟穀」即不吃五穀,以「辟穀葯」代替,傳說這樣能益氣輕身,飄飄欲仙。當然這在現在看來是有一些局限。
道家的益氣養生學說促進了「食補」和「食療」的發展,在中國開開拓出葯膳這一獨特的食物品種。在養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漢代淮南王劉安門下一批方士修道煉丹的產品。一些著名的醫葯學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徙,東晉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孫思邈都是虔誠的道士,以他們的信念和醫學知識創造出「食治」的理論和配方。
道家對烹飪工藝的貢獻是,將道教煉丹的「火候」概念引進烹調的製作。煉丹本是道教修煉的方術,這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某些葯物的熔煉、熬制加工成丹丹丸葯餌服用;一是以人的精、氣、神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內功的修煉,凝聚成內丹。這種煉丹以神為體,意為用,在修煉中對意念的把握稱為「火候」,這一概念用在烹飪中,就是在對食品加熱製作過程中,使火力的大小強弱能恰到好處。在唐代以來出現了大火、小火、微火、文火、武火、明火、暗火、余火、活火等豐富多採的用火技術,使食品的製作具有多種口味。善於用火的道教觀往往能製作美味佳餚,泰山斗姥宮的金銀豆腐、武當山紫宵宮的芝麻山葯、青城山天師洞的白果燒雞都蜚聲海內外。
以養生為尚的道家思想發展出一套進食之道,孫思邈在《五味損益食治篇》等著作中提出「飲食有節」,主張少吃多餐,認為「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耳。」又說:「一日之忌,暮勿飽食。」進食時要保持精神愉快:「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歸熟嚼,使米脂入腹。」進食後用「溫水漱口,令人無齒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系統地提出進食的衛生保健知識,是飲食文明高度發展的體現。

3、道家是怎麼養生的?

道家養生不同於平常的養生方法,道醫絕技秘方閣去問下的

4、道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是怎樣的?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是中華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續。道教的最高理想:「長生不死,常欲樂生」,其內涵把長壽、最佳養生之道作為自己的道義。

道教的最高境界:「形與神俱,飛升成仙」。其含義把精神修養,形體鍛煉,形神合一視為與養生觀密不可分。

道教把人體視為「小宇宙」,把自然界視為「大宇宙」,大與小運轉要協諧,要順乎自然造化之道,不可違拗。只有如此,才能達到盡享天年的人倫之樂。

道家養生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最上乘者是先秦時代老子倡導的清靜無為,中乘者為秦漢方士的神仙服食,最下乘者是東漢末期的張道陵等。明、清以來,道家的養生學發展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在精神、呼吸、形體、食物等修煉方面形成了整套方法,其中許多具有較強的生命力,作為道教的精華傳習至今。

道家特別強調精神方面的修煉,把「清靜無為」、「離境坐忘」作為養神的核心。道家認為,自然界博大無邊,慾望又無有止境,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物質名利,勢必會勞神傷身,損害健康。要做到「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志」,就必須「去物慾,簡塵事」。

道家所提倡的這種心理上、精神上的「清靜無為」,雖是不現實的,但對生活在快節奏、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在緊張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有那麼片刻的時間,使整個身心回歸到自然狀態,進入上乘修道境界之中,對消減疾病、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恐怕會有裨益的。道家養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注意呼吸修煉。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的調息、吐納、內視功法、內守丹田法很相似。道教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正氣,日、月、星辰的精氣,就可以長生。結合呼吸修煉,道家也很講究形體修煉。其主要內容有按摩、導引、拳術。按摩,即循行一定的經穴,用按壓、揉摩、捏推等手法作用於人體;導引、拳術則是引導四肢百骸,做各種屈伸俯仰運動,達到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治療效果。

道教的養生,以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為最終目標。這種對於長生不老嚮往的思想,早在老莊著作中就有闡述。在《莊子》的《逍遙游》和《齊物論》等篇中,有關於神仙的描述:「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意思是神仙的肌膚光滑潔白得如同冰雪,姿容美麗婉轉得如同少女。不吃五穀,只是吸風飲露。乘著天上的飄浮的雲氣,駕馭著飛龍,行游在四海之外。《莊子》還說到這些神仙,大火燒著不覺得熱,江河冰著不感到冷,雷電颶風打著它也不會驚慌。《戰國策·楚策》中有奉獻不死之葯的故事,盡管它是諷刺楚王、揭露進葯人「欺王」的,但它反映我們祖先早就在尋求長生的方法,探索生死的奧秘了。

《史記·始皇本紀》和《漢書·郊祀志》里都有秦始皇和漢武帝熱衷於尋求仙葯的記載。秦始皇在位12年,就千次派遣方士攜帶童男、童女,入海求取長生葯。漢武帝時,方士又以煉制黃白葯作為獲取長生之葯的手段。

綜觀道教的養生方式,其主要內容有以下幾種:

(1)守一之道

守一之道指的是在身心安靜的狀態中,將意念集中對於「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長生的養生方法。約在東漢時就廣泛流行過。魏晉以後,逐漸同存思、吐納、導引等融合在一起,成為後來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存思之道

存思之道指的是在高度入靜的情況下,將意念存放在體內或體外的某處,以求得到長生。魏晉時廣泛流行。有的稱體內各部分各有神靈居位,將意念存於體內,稱為存神。存神而與神合一,即可登臨仙界。有的主張存思中,應以意念內觀自身臟腑,就可獲得自身臟腑之形象,這就是內觀。但值得注意的是,存思類文獻,一般有較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

(3)導引之道

導引之道指的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多種人的肢體運動。它與氣息調節配合,求得血脈暢通、延年益壽和祛除百病。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其後,導引之法越來越多,並與氣息調節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成為後來的內丹修煉的一個內容。

(4)吐納之道

吐納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中,吐出胸中的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以長生延年。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後來的內丹功法也重視氣息,強調在呼吸中獲得先天之氣以補後天之氣。

(5)胎息之道

胎息之道指的是呼吸調節達到一定程度時神氣相結,鼻息若有似無,呼吸似在臍部進行,如同胎兒在母腹中一樣。大約在秦漢時已有流行。魏晉以後,逐漸同吐納、導引等方法融合一起。調節呼吸達到似胎之狀,成為後來內丹功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6)服食之道

服食之道指的是通過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葯物來求長生成仙。戰國時期就已流傳,魏晉和唐代兩度成為養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對象大致又有兩類,即草木葯和金石葯。草木葯的功效在於補救「虧缺」,就是中醫家們常說的補養元氣,調理五臟,滋養精血,治療疾病的意思。金石葯因為來自天地之間,古人以類附比,認為服金石葯即可長存不朽。

(7)外丹之道

外丹之道指的是用爐鼎燒煉鉛、汞等礦石,煉制不死丹葯,以求長生。大約成於西漢時,到唐代達到鼎盛。由於服食丹葯致死者甚多,因此一直受到朝野的批評,唐以後即衰微。從歷史實際和現代科學的角度審視,礦物燒煉的丹葯,對於人的長壽延年是沒有意義或者意義極微,有些丹葯則是有害的,過量即導致死亡。但是它在道教養生方式的發展史上卻是一項有影響的客觀存在,並在客觀上對於中國古化學史和古醫葯史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8)內丹之道

內丹之道指的是人體作為爐鼎,以人的精氣神作為對象,運轉意念,經過一定步驟,使精氣神在體內凝聚成丹,以求長生。內丹與外丹相對。內丹之說約起於南北朝的後期。在外丹術衰微以後,內丹術逐漸成為道教養生主要方法。從元直至明清,道教內丹術內容逐漸豐富,融會貫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導引、吐納和胎息等種種方法,並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東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側重。

(9)房中之道

房中之道指的是男女生活節制和諧,還精補腦等房中方法,以求長生。戰國時期,房中術已形成。西漢時就有較系統的理論。早期道教並不禁慾,遂將房中術納入道術之中。後流於淫靡,在南北朝時期被排斥出道術。從現存少量文獻看,其中包含的性衛生的內容,至今仍不失其科學意義。

(10)起居之道

起居之道指的是人生活方式和環境要求,包括飲食、言語、作息、穿著、房舍等等,要求取法自然,適應變化,順乎天時地利,以求健康長生。上述幾個方面的養生術是整個道家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主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高度評價說:

「道教思想中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這方面的例子。這種不死思想對科學具有難以估計的重要性。」

正因為如此,道教的養生方式就成了世界傳統養生方法中不可代替的寶貴財富。

5、道家養生功的道家養生功功效及傳承

適當運動是養腎、防腎虛的方法之一。按摩也是有補腎納氣作用的。將雙手搓熱後,放在腰部,然後手掌從上到下或者從下到上按摩腰部,使得腰部有熱感。

6、道家的養生之道?

不分古今中外,人的身體只有一個,所以正確的理論是互通的,如果不同,必有謬悟。

精:指基礎能源(不是精液,未變成精液,化為情感之前物質)情動乎中必搖其精;
人身體由 化學變化為主導。情感與強烈的化學變化互相影響。所以要清虛涵養。
飲食,睡眠,情緒,外界環境 都要注意
氣:高等能源,人體活動直接利用的。包括一些未知的東西。可從怒發沖冠去體會。
神:主要指生物電能及其系統,來源於前兩種。
中和之道: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不是忍,是不被外界環境影響),
發爾「皆中節」謂之和。(正確的釋放自己的情緒,情感)
涵養精氣神,用中和之道,調劑身心,就是道家的養生。

7、從整體上看,道家的養生觀包括哪些方面?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

8、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五穀雜糧食物大多偏鹼性,因此,可以有效中和人體內的酸性體質,對於經常食用肉類脂肪食物所引起的疲勞現象,具有舒緩和改善的效果。
五穀雜糧還具有排毒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的垃圾,還有保留身體必要水分的作用,因此,能夠使身體的肌膚光滑細致,發揮良好的美容效果。
預防心血管疾病
膽固醇是一咱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五穀雜糧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可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進而促進膽汁的排泄,幫忙降低血膽固醇的水平,抵制體內脂肪的堆積,對心肌梗塞等心臟病的發生,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如果能避免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對身體造成危害,就能有效預防冠心病和高血脂症的發生
若穀物纖維的提取量過少,發生心臟病的幾率會比較高。由於蔬菜纖維並不能替代穀物纖維的保健作用。因此,要有效補充穀物類纖維,只能從穀物類食物中提取。
實驗證明黃豆及其製品對心血管有特殊的作用。經常食用黃豆食品,可有效地降低血清膽固醇,並幫助解除動脈血管壁已遭受的損害。一些學者研究發現,用醋泡過的黃豆可用於治療高血壓和肥胖症。因為黃豆里的皂素能排除貼在血管壁上的脂肪,並能減少血液里膽固醇的含量。
增強抗病能力
在我們的身體中,多多少少都會因為飲食的緣故而在體內留有一些毒素,這些毒素若無法有效地代謝,則會降低我們身體的抵抗力,進而形成可怕的致因素。
而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具有解毒能力 ,能促進腸道蠕動,有效縮短如腸道分解產生的酚、氨等毒物,以及減少細菌、亞硝胺等致癌物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
膳食纖維能有效地吸收水分而膨脹,使腸內食物的體積變大,這樣可以對毒物發揮稀釋的作用,減少了毒素的對腸道的影響。

能夠預防中風
與中風有關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不當鍛煉、絕經後使用性激素等。研究表明,大量食用穀物食物(粗糧),可使患中風的危險性顯著降低,與每天食用不到半片全麥麵包或等量全麥食品的婦女相比,食用粗糧多者(相當於每天吃2-3片全麥麵包),患缺血性中風的可能性低30%-40%,即使是每天把1份細糧食物換成粗糧,也會明顯有助於降低患缺血性中風的危險。
幫助降低血壓
五穀雜糧的熱量低,而體積相對也較大,在腸胃中滯留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容易使人產生飽脹感,對於高血壓患者而言,可以幫助平衡想要多食用高脂肪食物的慾望。
以甘薯為例,研究發現甘薯中的粘蛋白質是一種多糖和蛋白質混合物,屬膠原和粘多糖類物質,可減輕疲勞,提高人體免疫力,促進膽固醇的排泄,維護動脈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從而降低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吃鮮甘薯還可降低血漿血脂濃度,對防止高血脂症和動脈硬化有益。
可以降低血壓
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進入胃腸後,會不斷地吸收水分,然後膨脹成為膠狀,這樣可增加食物的粘稠性,有效延緩身體對於葡萄糖的吸收。
膳食纖維在胃和腸道內吸水後,會使胃和腸道擴張,產生一種飽腹感,而這就會讓大腦發出已經飽足信號,因此,可以抑制人體吃更多食物的慾望。
膳食纖維還可以減少對糖的攝取,可防止飯後血糖急劇上升,對於控制血糖與調節血糖很有幫助,因而,五穀雜糧是糖尿病患者應該多食用的主食。
醫學實驗已經證實,五穀雜糧如燕麥、蕎麥、大麥、扁豆等,可明顯緩解糖尿病病人餐後的高血糖狀態,減少血糖的高低波動和胰島素的分泌,對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有很好的成效。
幫助減肥
五穀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在胃腸內限製糖分與脂肪物質的吸收,有效增加飽腹感,進而減少熱量的攝入,所以有助於減肥。
另外,五穀雜糧中的粗纖維能夠吸水後膨脹,腸內容物體積增大,會使糞便變軟,變松,並且能促進腸道的吸收和蠕動,縮短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的時間,達到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治療便秘與痔瘡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五穀雜糧食療養生的功效有哪些?以上就是相關介紹,多吃了精細食物和油膩食物的現代人,不放多吃點五穀雜糧來養生。更多五穀雜糧文章推薦閱讀——五穀雜糧養生到底怎麼養?
除此之外,膳食纖維還能吸附致癌物質並使之排出體外,從而增強抗病能力,有效提高吞噬細胞的活動,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
幫助身體排毒
五穀雜糧含豐富的鐵和鎂,鐵和鎂可加強身體能量,加速體內廢物的排除。另外,五穀雜糧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易被消化,還可吸附小分子,促進食物殘渣或毒素沿腸道下行,達到排毒的效果,其所含的維生素E則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加速排毒的作用。

9、看道教經典怎麼論飲食養生

道家養生的飲食文化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是持戒。《積功歸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第二戒不得葷酒。
素食除上述原因外,還因為素食有利於健康長壽,換言之,道士食素是為了養生的需要。因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長生成仙。
素食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素食有素食的好處,綜括人類長壽因素,平時多吃素食,也是要點之一。有關素食長壽的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寫的發人深省,中國人的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的,尤為一般人望塵莫及。中國常人所飲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飯加蔬菜豆腐。這些食料,經當今衛生家們證實,確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為此,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長壽。結語是:「單就飲食一道而言,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迫勢,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之勿失,以為世界之導師也可。」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道教當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弱鹼性,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暢相對供應充足,頭腦就清醒。
總之,道教徒素食既體現了道教和慈善愛的精神,又暗合養生之道。
少食
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神仙傳》一書里寫到:「食戒過多」。其它道書還講: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瀉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
曾有人試驗:一個堅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為百分之七十五。堅持午、晚兩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當我們飯飽後,往往都想睡覺。因為大量血液都要供應消化系統,相對腦部供血減少,使我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飯飽神虛」。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學的。
辟穀
辟穀是指不吃穀物,並非不吃食物,所以「辟穀」又稱「休糧」或「絕谷」。這是道教的一種養生方法。
道教認為人體有「三屍」,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若經過「辟穀」修煉,便可除「三屍」,以達到「長生不死」。辟穀時,仍食葯物,並兼做導引等功夫。道教辟穀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
當今社會,人們的養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餓透等返序運動。其中「餓透」法,與古之「辟穀」法頗為相似。不妨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餓透,說白了,就是一日或兩日不進食,僅以開水充飢,或補充營養液,目的是使腸胃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據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餓透對神經官能症、早期高血壓、低血壓、單純性肥胖、神經性厭食、異咽症都有一定療效。
四不吃
在這里,順便介紹一下天師世家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
究其原因據說是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老了,不能吃。2.烏魚。人們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個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野生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