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思想道德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千秋大業,一個人道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小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會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掌握社會規范的基本階段,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在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個社會上,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無形的東西在約束著我們的一舉一動。它是什麼?它就是道德。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知識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健全的人卻難於用知識去彌補。」而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毛澤東曾說:「青少年是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可見對未成年人培養教育,事關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目前教育改革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小學生是基礎的基礎,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求知精神等方面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新的教育改革步伐。思想落後則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所以作為教育者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動員,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了進一步搞好新時期的品德教育,教師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做到「打鐵還要本身硬」,為了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我們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教師本人品格的高尚有利於對學生言傳身教。 學生純潔得猶如一張白紙、好奇心強,極具模仿力,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神聖的,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模仿力極強而判斷力不強的小學生產生極大影響。小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處在初級階段,對教師的優點或缺點,都會機械的去模仿,所以教師平時面對學生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具體做法是:1、作為教師有時可能忽略一些細節,但對與學生來說,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可能是你的每一個眼色,每一句話上,甚至可能連你怎樣工作,怎樣和同事說話,對待學生的態度——所有的一切,只要學生在身邊,他們都會注意的到,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則」。2、在樹立榜樣人物時,要結合他們的實際,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他們的熱情,並引導學生把榜樣同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結合起來,在行動上加以落實。3、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時刻以優秀人物為榜樣,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做到愛崗、敬業、勤業和品德高尚。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以教師自身的表率讓學生受到教育,使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自覺樹立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品格觀念。 二、教師對學生投入「真愛」,有利於學生「心靈」溝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為本,因人而異」,必須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關鍵在於投入「真愛」。只有愛心打動學生,才能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關注學生。多觀察、多發現其特點,諸如好玩、好動、好奇心、喜歡成功、喜歡表揚和自我表現,部分學生具有自卑封閉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師生關系融洽,與學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教育工作是「良心事業」,只有教師動真情,學生才能動真格;如:平時很怕讀書的小東,在一次讀書朗讀會上,經不住好友的慫恿,走上講台,小聲而又慢地讀完一首古詩,不知道是誰帶頭鼓掌,頓時教室想起了熱烈的掌聲。就是這次掌聲,給予小東無窮的鼓勵,他不再害羞,從此,他大膽讀書了,勤於舉手回答問題了……因此,只有全面貫徹地深入了解學生心靈,才能做到全面調查,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一切。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抓住學生的思想傾向,分辨出外因或內因,針對原因對症下葯,做到方法正確,措施得當,講究實效,如此才能效果顯著。 三、教師對學生細致耐心地進行說理,有利於讓學生心悅誠服。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好辦法就是說理。常言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只有把道理講通了,心情才舒暢,對事物看法才明了。說理不能長篇大論,要抓住要害,言簡意賅。語言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讓學生能夠理解,要充滿親情和真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全面地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到溫暖,感到親近,學生自然就會樂以接受老師的說教。 四、教師對學生真心熱情地鼓勵,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們個個喜歡稱贊和表揚,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用心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且不失良機地鼓勵學生。比如:學習、紀律和道德等方面,學生只要有誠心改錯的表現,哪怕一丁點地進步,也應給於適當的表揚,投以贊許和鼓勵,平時對學生少批評、不懲罰,這樣才能喚起和推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真心誠意,正確引導學生,耐心地把學生扶上彼岸,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 五、教師尊重學生人格,杜絕體罰,有利於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 教育的成功就是讓學生具有高尚、誠實、聰明、勤奮、自尊和自豪而不驕傲的人品。有時候過分溺愛和體罰具有相同的消極面,不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錯誤的。溺愛把人慣壞,體罰是對學生的一種摧殘,尤其在人人平等和人權共享的社會主義國家裡,在法制逐步完成的新時期,體罰學生和變相體罰,既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違法行為。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杜絕體罰,應該大力鼓勵他們自尊、自愛和自強,培養其自主意識,促進其自主學習,實現其自我教育、自我調整心態、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形成。六、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
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他們終身的教授,在人一生教育中,家庭教育處於初始和基礎的地位,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覺中忽視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問題。著名文學家老舍曾飽含深情地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師是把性格傳給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生命的教育。」可見,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敬,相互謙讓,與鄰里友好相處,關心別人,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為他們做出榜樣。父母與子女朝夕相伴,對子女的身心,人格等個性化情況最為清楚,教育具有針對性和即時性。以血緣為基礎的親情關系更增加了道德教育的情感色彩,從小培養孩子的道德習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基礎,是一個人成人後立身處世的根本,有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自覺的遵守社會的法律規范,才能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服務於人民,服務於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由此可知,行為品德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都是何等的重要。一個高素質、有教養的現代文明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文明是什麼?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隨地吐痰時的主動制止等等。文明是一種品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受人尊敬並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有的同學認為,現代社會講個人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系,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的確,現代社會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現代社會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更高了,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我們只要留心一下周圍人物,注意一下大眾傳媒,就不難發現,凡是事業有成的人他們都十分注重文明禮儀。事實上,越是懂文明禮儀的人,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是受人們歡迎的人。相反,如果缺乏教養,不懂文明禮儀,人們採取不歡迎的態度,又怎麼能發展事業,立足社會。 做文明之人,就要會用文明語,做文明事。再簡單地講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句俗話大家要記住。文明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同時也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的學問都重要。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珍貴的感情。同學之間也離不開禮儀,它就像潤滑油,使粗糙的摩擦消失,如果有矛盾,應該多進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寬容待人。 首先,教育學生注重個人的儀容儀表、儀態舉止、談吐、著裝等。從儀容儀表說,要求整潔干凈:臉、脖頸、手都應洗得乾乾凈凈;頭發按時理、經常洗;指甲經常剪;注意口腔衛生,不當眾嚼口香糖;經常洗澡、換衣服,消除身體異味。 從儀態舉止說,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等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古人對人體姿態曾有形象的概括:「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鍾,卧如弓。」優美的站姿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坐姿要端正挺直、大方得體;走路要挺胸抬頭,肩臂自然擺動,步速適中;表情神態要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面帶微笑;談吐要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用語,簡潔得體。著裝要干凈、整潔、得體,符合學生身份,體現出新世紀學生蓬勃向上的風采。 其次,注意公共場所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包括在學校、教室、影劇院等場所的禮儀,還有走路、問路、乘車、購物等方面。校園禮儀十分重要,在教室,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課堂禮儀對老師的教學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著一個班的榮譽與凝聚力,體現這個班的班風班貌。上課時要提前到教室進入准備狀態,課堂上要積極配合老師搞好教學活動,下課後的休息時間,不隨地吐痰、亂扔紙屑,不拿粉筆頭玩,上下樓梯一律右行,見老師和客人要用普通話主動問好,不能視而不見。另外,我們還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和一切設施,不穿越綠化帶,愛護清潔衛生,服從老師管理和接受值周生文明監督崗及其他人的批評、勸阻。受到老師的幫助,應主動誠懇地說謝謝。 求人幫助之後,一定要說:「謝謝」。如遇他人求助,應盡力給予幫助,如不能解決時,應說:「很抱歉。」到商店購物,不可以「上帝」自居,要用禮貌語言,購物之後也應說謝謝。看他人演出,要尊重演員,適時禮貌鼓掌,不能提前退場。乘坐公共汽車、火車,要照顧老人、小孩和殘疾人,要保持車上衛生環境,不亂扔東西,上車不要爭搶座位。 道德,是最美麗的花兒,隱藏在人們的心底,散發出它那迷人的清香。道德,是一種愛心,當別人在需要幫助時,給予最真誠的幫助。道德,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財富,更是一種智慧。道德有時是只是種誠信,踏踏實實地生活和做生意。道德有時是渺小的,多做一個動作,多說一句話,你就已經獲得了道德。 因此,要強調教師的率先垂範作用,古人雲:「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成為學生道德學習的楷模。如果「模不模,范不范」何以為人師?身教重於言教,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時時處處作為學生的榜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教師採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把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納入各教學領域中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樹木只有根深才能葉茂以至開花結果,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只有從小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因此,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要相互協調一致,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修養,使祖國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下茁壯成長。
2、論述德育對個人發展的功能。
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發生的影響,其中享用功能是本質體現和最高境界。 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
為了把德育的社會內容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過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中國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在個性心理發展中﹐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等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心理結構整體﹐發展是整體性的發展。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德育的任務﹐既反對側重培養道德觀念主智說﹐又反對側重訓練行為習慣的主行說。
(2)德育教育與學生發展擴展資料: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學校德育包括哪些方面的教育
學校德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心理健康。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
然而,品德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3)德育教育與學生發展擴展資料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4、如何做好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引導學生既要愛祖國、愛家鄉、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大團結。學習成才,又要成人,把做人和成才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塑造出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符合現代需求的新型合格人才。
一、學校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增強德育的全員意識
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品德培養有著極為有利的條件,因為中學是以正規的學習為主導活動的,學習活動的內容和性質帶有社會性、強制性,在客觀上為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培養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學生在入中學前就有嚮往中學生活的意向,希望在中學生活中見到更多的新東西,學到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能,開展更多符合自己需要的活動;再加上這個時期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認識和基礎知識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這都為中學生接受中學教育創造了良好的內部條件。因而必須抓住學校教育這個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增強全員意識,切實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每個教師都肩負著德育教育的工作職責。教師是既教書又育人的。我們如果無視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內在聯系,而單純的認為德育僅在品德與社會課、晨會課、班隊課中,勢必會造成德育游離於學生的智育、體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與諸育脫節,這根本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加強師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相長促進德育發展
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素養非常有必要。教育是以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人格的事業,為人師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心,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因為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很多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榜樣。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要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學生樹立一個仿效的榜樣。
在德育教育與管理中,還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情感意識形成的發展規律,以人為本,提倡平等和諧、相互依賴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公正嚴明,平等待人。課內是嚴師,課外是摯友,學生有了過錯,要做到實事求是,公正無私,一視同仁。即使對學生合情合理的批評是嚴厲的,學生也會認為是真誠的,也會受到學生衷心的愛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發展、興趣、愛好、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教師要用真誠的愛打開學生的心扉,形成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中,要至誠、至正、至愛、至理。教師要先以誠信示人,然後教人以誠信為本。在教育教學中,師德正,學生則有善行。在教與學中,相互發展,共同提高,促進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
三、創設、挖掘道德教育的情境因素,寓德育於知識活動之中
學校、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在這個集體中,集體成員之間有相互依存的責任關系,集體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又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等方面的需求,能給學生的行為提供具體的生動的榜樣。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的作用,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班主任要積極配合團組織,在各種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有利於學生良好意志和行為習慣的形成,在各種活動中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把課內外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貼近生活、走近生活、體驗生活。按科學的教育規律來培育學生,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和諧全面發展,融思想教育、行為習慣、良好意識和情感的培養於各種豐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動之中。這是非常符合學生品德的形成規律和社會要求的,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和課外讀物、文藝作品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寓教於知識教學之中。要充分利用可用的因素啟發教育學生,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就事論事的單純傳授知識,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又不能把文化知識的轉化過程變為品德教育課。應把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有機地統一在教學中,做到寓德育於智育中,各科間教學都應做到教書育人。
四、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條件,配合家庭、社會促進學生品德的培養和形成
社會教育是兒童品德形成過程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它的影響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一面。正如人們所說的,學校教育幾天,不如社會影響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利用社會教育積極因素的影響,防止消極因素的腐蝕。如引導學生課外參加有意義的公益活動,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傳統觀念的影響,明辨是非,矯正不良行為。為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學校應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配合家長,指導家長教育。如召開家長座談會,教師家訪等,在相互溝通中,引導家長轉變觀念,改進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長認識到,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多欣賞孩子,才能幫助他們成功。作為家長,要在誠實守信、真誠待人、行為習慣、艱苦奮斗、尊重他人等方面作出表率。要指導家長培養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增強自主意識,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家庭與學校教育必須合力,才能共同促進兒童品德的發展。校內外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與家庭、社區相結合,構建德育網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會與人相處,了解社會,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直面人生,全面認識社會,讓學生看到社會的主流,積極的、正面的東西,也要讓他們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懂得社會上除了美好的東西之外,還有諸多不良的現象、消極的一面,需要我們去分辨是非,增強自覺抵制的意志,從小培養兒童的是非觀、善惡觀,增強他們改造社會的責任心。
誠然,德育的出發點不是去約束人、禁錮人,而是以人為本,努力創造條件,積極地發展人。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精闢地闡明了育人的重要性和長期性。學校、家庭、社會都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尋求德育工作的途徑、方法,加強對中學生的教育,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主動性,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合格型人才。
5、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對學生教育有什麼教育意義
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更能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想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發展,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僅僅靠宣講規章制度、靠課堂教學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思想品德是一個社會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實踐性的問題,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只能在社會實際活動中才能表現出來,並且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檢驗。因此,課堂教學只有同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育人功能。
拓展資料: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德育是各個社會共有的教育現象,具有社會性,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德育隨著社會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具有歷史性。德育在階級和民族存在的社會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在德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則和內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繼承性。 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的教育。
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的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教育。可以說,我國德育是一種涵蓋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發展,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政治覺悟的提高,各屬於不同層面的問題,其過程機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樣的手段、方法,通過一樣的途徑,遵循一樣的原則,來實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6、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德育的含義
首先德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
廣義上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它主要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狹義的德育范圍就比較小了,它專指學校德育。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一般指的是學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且都是積極正面的教育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二、德育的內容
德育主要包括了九大方面內容,它們分別是:愛國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自覺紀律教育、民主與法制觀念的教育、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這九大德育內容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一個縱向與橫向的教育知識網路,在指導德育研究與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德育的功能
社會性功能,個體性功能、教育性功能我們稱之為德育的三大功能,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個體性功能可以描述為德育對個體生存、發展、享用三個方面發生的影響。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主要表現在教育上,包括德,智、體、美、勞。總而言之,德育的核心任務是要賦予每一個個體科學的價值觀、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
四、德育的類型
我們一般把私德、公德和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德育的三大類型,它們之間互相影響,共同作用出符合道德規范的內容。私德教育即培養學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識及行為習慣,例如我們常常提到的要尊重他人、關心愛護小動物、敬老愛幼等,是一個人內在品質的體現。
公德教育所指范圍要上升一個層面,它是指的培養學生的國家與社會生活的道德意識和符合社會公德的行為習慣,比如遵守社會公共秩序,注意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等,它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職業道德教育即培養學生職業生活的道德意識及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如忠於職守、勤懇工作、廉潔奉公、團結合作等。
五、德育的任務
德育的主要培養對象是在校學生,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愛國的,具有社會公德的、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並不斷提高自我覺悟與修養。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1、培養學生初步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引導學生逐步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3、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為什麼能夠從三歲就能看到一個人長到大的樣子,從七歲就能看到老呢?是看一個人認識多少字嗎?很顯然不是,是看一個人是否掌握了多少知識與能力嗎?也不是,重要的是看德行,看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與自我修養的高低,所以從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德育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
青少年時期是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應緊抓德育,它在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道德意志與日常行為習慣中有重要幫助,所以說我們要重視德育,重視一個人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徵的養育、培育,為孩子的成長打下一個亮麗的底色!
7、如何讓德育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摘要】素質教育的大旗已經樹了若干年了,但由於升學的指揮棒仍高高揚起,學校教育仍然處於「重分數,輕能力」。這種現象不僅廣泛存在,而且時有趨烈之勢。這樣下去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將來與人溝通困難,適應社會困難等諸多難題。【關鍵詞】德育工作;全面發展;德育高地如何落實十八大關於教育的新精神,讓學生能真正實現全面發展。
8、談學生德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一、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人的素質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技能素質等方面的內容。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想政治素質在學生的整個素質結構中占著統帥的地位,它具有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導向作用,具有健全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德育是素質的靈魂,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二、德育在素質教育中處於主導地位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培養中,其中的關鍵在於德育。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德育也是最重要的素質,它不僅是指道德品質,也包括健康的心理素質、頑強的拼搏精神和適應社會能力,也包括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德育在素質教育中起主導作用。
三、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德育素質決定著人的行為方向和價值取向,起著思想保證、精神動力作用德育對智育等方面的發展和深化、對知識、技能獲取的廣度和深度起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著一個人的智育等方面的技能所產生的結果以何種方式和什麼程度在社會中運用。一個人的德育素質好並不一定就會有好的身體、智力和能力,但是,當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德育索質時,他必將去努力學習,必將去努力提高自己。良好的德育素質必將對提高其他方面的索質起到積極作用,從而使自己的綜合索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德育和素質教育一樣,是思想工作者、教師、管理者等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這個並不難理解,但德育工作的落實,同樣需要思政工作者、教師、管理者等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共同去努力。學校的每一個教師、管理者都應該是專職的德育工作者。
五、思想工作者、教師、管理者在學生素質教育中擔負同樣重要的角色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生存,怎樣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夠不斷的接受新知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樣,管理者也應將德育教育融於管理之中。做到教師教書育人,其他教育工作者管理育人,服務育人。
總之,德育應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學校工作就是教書育人;育人工作是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只有加強德育工作,凈化育人環境,轉變學生思想,幫助他們學會做人,才能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9、如何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教育規律表明,德是學生個性的主導因素,對智、體諸多方面的發展起不可忽視的作用。發展素質教育更應該發揮德育的基礎作用,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優良的教育環境。思想品行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中心任務而常抓不懈,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習創造,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育人氛圍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優良的德育教育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應充分利用所有教育設備,加大德育宣傳的力度,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可以利用板報、櫥窗、宣傳畫、校園廣播等進行宣傳;通過播放德育教育光碟、開展讀書活動、舉行演講比賽、請專家講座等形式營造出濃厚的校園德育教育氛圍。二、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加強「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育以外,還積極探索文化課和專業課的改革,寓思想教育於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引導老師注意尋找「切入點」的「結合點」,做到結合案例剖析、結合身邊的實際分析、結合社會的熱點逐步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