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發展、學生發展、學校發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提到學生發展,就來不自能不提到教 師的作用。今天的管理者,應該把教 師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聯系起來思 考,以教師的發展來帶動學生的發 展。學生發展了,對教師的專業發展 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 說,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的發展兩 者之和就是學校的發展。 「生本」之下,還要「師本」嗎? 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 之間的理想關系是,學校的發展必 須以社會發展為本,學校的管理必 須以教師發展為本.學校的教育必 須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發展是學 生發展的基礎和平台.教師發展也 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內涵。從這一點 來講,教師發展在學校和學生發展 中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一方 面要求學校建立學生、教師、學校發 展的共同體,另一方面需要推動教 師的專業化發展。 李永培認為,教師發展.要把握 三點。 首先.要全面而正確地理解教師 的生命價值該如何體現。教師的價值 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教師的本體價 值,尤其是其生命的涌動、追求的價 值和對職業真正的理解還遠遠沒有被 重視。 其次,影響教師的價值體現很重 要的方面—培訓體制,需要改進甚 至重構。
2、邰亞臣的教師與學生共時和諧發展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萬龍孫繞鳳池。
去年,邰校長所在的北京市第十五中學的招生方式顯得格外與眾不同。以小升初為例,面對蜂擁而至的家長與孩子,邰校長有一套自己的踐行辦法。
學校不考試,而是通過觀察,通過和孩子聊天,了解學生的愛好和特長,雖不能確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到什麼程度,但他們的整個精神狀態非常好,有自己的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這可能是令所有老師和家長感到欣慰的事情,盡管前面的路途很曲折,很欣慰的是十五中已經開始在嘗試了。
其實,這么多年來,邰亞臣校長在教育領域一直堅持的一點就是,「不要跟著別人做,堅持自己的辦學方向,讓學校最終能有效的安靜下來,遠離浮躁。」
當然,邰校長也十分重視教學成績的提高。他認為:如果一個老師不在教學成績的提升上做文章的話,那麼這個老師絕對是不務正業的老師,那隻能表明這個老師的鑽研能力出了問題,也包括對學校整體教學的一個掌控能力不夠。
那麼,邰亞臣是如何提升學校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的呢?
邰亞臣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怎麼樣去提升教師的學術研究水平,不斷地向自主教學發出挑戰」。這是十五中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以教育教學水平為例:在中學老師這個舞台上,老師們可以在某種情況下憑經驗辦事,而且還能做的非常好。可是還有很多事情,只憑經驗是遠遠不夠的。
老師的最終工作是什麼?是從工作中獲得幸福的體驗,是通過工作可以找到某種快樂。或許這個問題說的有點大,但在邰校長看來,這個應該成為每位教師的一個終極理想。
邰校長就經常對很多年輕的老師講:「每個人活著,都應該找准自己的定位。你當老師要想發財,可能性不太大。到了三十歲左右,應該明確自己的定位,應該明確自己的方向,有沒有自己覺得比當老師更適合的職業呢?如果沒有,那你就應該好好靜下心來,認真想一想,到底怎麼樣做,朝著某一方面做,才能讓自己的事業發展的更好。當然,養家糊口是我們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的重任,但是在養家糊口的同時,我們怎麼樣獲得工作中的快樂,這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何使老師心情舒暢地工作呢?這就涉及到了北京十五中的辦學理念:「教師與學生共時、和諧發展。發展立足人的差異性,努力激發人的成就感並促使其獲得幸福體驗,確立人的主體意識。」
在這一辦學理念的指導下,學校不遺餘力地為每位老師的發展創設舞台,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在學生與教師和諧發展過程中,把培養幽雅、寧靜的文化氣質,洋溢青春的精神,做有品質、飽滿的人,作為學校的辦學目標,努力促使教師與學生擁有寬廣的視野、獨立的人格、批判的精神、有品位的生活。
顯然,與以前的理念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在繼承了前任校長的辦學成績和成果的基礎上,邰亞臣把辦學理念表述的核心要義定位在一種寶貴的「共生」思想上,也即平等意識上。
「誰都不要說誰比誰強多少,老師也不能採取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方式。也許知識上老師會比學生領先一點,因為老師比學生先學,但是在道德層面,在文化藝術審美層面,難道說老師就一定比學生高一塊么?我看未必,甚至有些學生遠遠超過了老師,這是一個事實。
我一直在說,在知識方面只不過老師先學而已,這是共時、和諧發展的關鍵,即老師要想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一定是在於自身綜合素質全面的完善。每一位老師想要提升,包括在知識傳授,就要考慮如何將自己先於學生學到的知識,以一種更加溫暖的方式傳遞給他們。這才是很大學問的。依靠慣性,依靠以往的經驗,可能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對老師們有所幫助,但解決不了其中的根本性問題。」
從現實層面上講,邰校長用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向我們作了闡述。
在十五中,教師職稱的評定採用公開投票的方式進行。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職稱評定中,有一個英語水平很高的老師卻沒有被評上,但這位老師的英文水平在十五中學校是最高的。
為此,邰校長曾與這位老師有過一次促膝長談。
「你的英文水平是最高的,包括你的發音、你的表述。但是為什麼得不到學生的肯定呢?你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有一位老師跟你相比,他的英文水平相差很遠,但是這個老師能很快地抓住學生。這里有一個最基本的道理,你是在用知識說話,而那個老師是在用整個人生說話。依我說,一個英文水平遠不及你的老師在那一站,他是在調集他所有的人生智慧來上這節課,而你僅僅以知識本身來上課。這就是你和那個老師的差別。
學生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學生的心靈是敏感的。學生更喜歡進行一種智慧的相互影響,更喜歡用一個人的生命跟另外一些生命產生關聯的老師。
你的英文水平或許真的是沒得說,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你應該把你的這些知識放在你整個生命當中。若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可能你會有不一樣的表現。這是我的心裡話。」
觀察學校老師業務的整體提升,邰亞臣就是從這個角度和老師們進行溝通:光靠知識的力量就太薄弱了,要放大自己的智慧,增加自己的人生厚度,這才是真正提升教育水平所必須依靠的東西。
邰校長說:「教師這個行業,有這樣一個功課必須得做,就是必須得先想個明白:在上課之前,每個老師必須要有一個全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想把課上好,打死我也是不能相信的。在老師的頭腦中若不產生多次的激烈碰撞,將無法進行真正的深入思考。那麼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是絕對不可能的。當然,這僅僅是一個初級階段。」
3、學生與教師的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
在教學上是授受關系:這是有關師生在教學中關系的最簡單的表述。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處於教育和教學的主導地位,從教育內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作為處於主導地位的教師,能否建立正確的學生觀,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水準和質量;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現代的師生關系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又看到學生是處在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教師需要對學生正確指導;在社會道德上是互相促進的關系: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在某個方面超過教師的情況是大量存在的,正如韓愈所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一個具有辯證頭腦的教師,必須善於正視這一點,必須善於從學生身上吸取各種營養,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
4、老師該如何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每一個老師都有一份職責-------教書育人。但是在目前的學校當中,由於分數的重要性,因此老師更多體現的是教書的職責,育人的作用往往被忽視。但是在我看來,育人比教書更加重要,一個會育人的老師才能真正的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兩個才女,兩樣人生。說的是兩個讀初中的小女孩,都是極不擅長數學的,姑且叫他們小毛與小席吧。小毛的作文極好而數學極差,數學考試常常不及格,為了對的起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她硬生生地把數學題死背下來,此後的幾次數學考試她都拿了滿分。但是數學老師卻認為她成績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為作弊,她是個敏感而倔強的女孩,不懂得如何適度並忍耐地保護自己,就直接頂撞老師說:「作弊對於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你也不能這么侮辱我。」被冒犯的老師氣急敗壞地羞辱了這位學生,並在她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陰影,即使後來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她的作品幫助很多人樹立起堅強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終走不出心理陰影。她,就是著名作家三毛。
另外一位女生小席,她遇到了一位會育人的數學老師。在她面臨需要補考才能參加初中畢業考試的困境時,她的數學老師在考試的前一天下午突然在黑板出了四道題讓大家做,同學們積極地把題目給她講解了一番。這沒頭沒腦的四個題與同學們的舉動讓小席內心充滿了感動,也成為了她一生中溫馨美麗的回憶。她,就是一代才女席慕蓉!
三毛先生遇到的這種老師只是會教書的「經師」,並不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席慕蓉遇到的這位老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能教書育人的老師。老師需要時刻提升自己的水平,要能夠在不傷害學生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樣的老師,才能夠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才能成為一個積極的、大寫的人!
5、作為未來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發展
作為未來的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處處以身作則關心和愛護學生。
6、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和地位有何變化
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新課程與舊課程相比,有一系列的理念創新,具體表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幾方面。
(一) 課程目標觀創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尤其要促進學習者努力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順應科技、文化和教育全面創新的時代潮流。長期以來,在基礎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上,遺留著嚴重的社會政治本位、知識本位和學科本位的傾向,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統化和所謂全面化的發展。重靜態的課本知識而輕主動的實踐能力,重知識的傳承而輕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致使從課程流水線上整合出來的往往是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產品」,而不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 「人」。有鑒於此,新課程加強道德和人文教育,做到知識、學科、能力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
(二) 課程內容觀創新。
作為達成課程目標之載體的課程內容,長期以來都是使用全國統一的教科書和教案,還有統一的教學進度。這樣,一方面束縛了教師選擇、重組和優化教學內容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只能充當「教書匠」者;另一方面,更是封鎖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課程空間,使之消極被動接受。因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鮮明主張「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提出了一個「加強」和一個「關注」,即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這里體現了課程內容的發展性、現實性和生活化,使新課程充滿濃郁的時代氣息,有效地改變學生學習生活與現實世界相脫節的狀況,極在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 課程結構觀創新。
學科本位主義的負面影響導致基礎教育課程結構非常單一,即重必修課程、輕選修課程,重學科課程、輕活動課程,重分科課程、輕綜合課程,相當程度上剝奪了學習主體對課程的自主選擇權,壓抑其課程學習的熱情、興趣和個性活力。為了糾正課程結構上這種普遍的單一性和狹隘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課程設置必須「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這是本次課程結構調整的三條基本原則,又是新課程結構別於現行課程結構的三個基本特徵。其具體內容是:
1、均衡性。是指課程之間保持一種相對的平衡,從而實現課程的整體優化。在承認每門課程的獨特性、局限性的同時,解決課程之間在教學任務上的輕重緩急,引領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2、綜合性。加強學科的綜合性,提倡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根據學生年齡特徵設置綜合課程;增設綜合實踐活動。以此徹底改變過去強調學科本位的現象。
3、選擇性。它是針對地方、學校與學生的差異而提出的。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於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於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於學生的個性發展。
(四) 課程資源觀創新。
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強調「積極開發並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從而喚醒了廣大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做到充分利用除了校內課程資源以外的社會資源、自然資源、信息資源等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於轉變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超越狹隘的教育內容,突破傳統的「教科書本位」思想,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另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樹立良好的課程資源觀,可以開闊教師的教育視野,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從而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創造性智慧。
(五) 課程評價觀創新。
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的功能、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影響著課程功能的轉向與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在對教師和學生評價的兩個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調整,其特點表現如下: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注重過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總之,評價是動態的和發展的,評價的目的不僅僅在於橫向之間的區分或篩選,更是教學雙方各自在縱向上的提升。
二、傳統教師角色及其辨析。
長期以來,教師被稱贊為「無私奉獻的蠟燭」、「辛勤的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等。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的教師角色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具體分析見下表。
傳統教師角色
肯定方面
不足之處
「蠟燭」角色(聖人模式)
奉獻與給予
視教師為徹底的奉獻者;忽視教師自身繼續學習與成長。
「園丁」角色(農業模式)
重視學生成長歷程,注意學生個性差異,強調教師作用的發揮。
園丁「間苗」,存在淘汰制;園丁「修剪」,存在強制性,園丁的「境界」決定著「產品」的質量。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角色(工業模式)
強調職業的重要性;關注人心靈的發展。
暗示持固定統一的標准,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整齊劃一,批量生產,機械,缺乏個性。
「一桶水」角色(應試模式)
強調教師知識、能力的足夠儲務;學科知識的有效傳遞(倒、灌)
灌輸式教學;傳遞內容單一;忽略教學的創造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時代的發展對教師有著不同的要求。現在新課程新理念的提倡下,教師不只是「蠟燭」而是「長明燈」,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提高,隨時隨地地散發光和熱;教師不只是「園丁」更應是「園林藝術家」,讓每一朵鮮花都能茁壯成長;教師不只是「一桶水」而應是「水井」,能把各種知識源源不斷地送出來;教師不只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是「人類靈魂的創造者」,創造的不是產品,而是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轉化。(舊年黃埔區考了這點)
新課程新理念提出來的新要求: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而更是「被教師、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體驗課程);教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也不只是轉化課程內容以達成學生學習的過程,而要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的發展性教學、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發展的人、獨特的人,具有個性特徵的人,尊重學生本位、學生主體、學生個性;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可憐解釋者,而是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不再「以本為本」,視教材為「聖經」,而是回歸生活、回歸兒童。新課程的實質性啟動,無疑會引發教師角色的一系列歷史性轉換。因此,教師必須從觀念、素質和方法各個層面作出戰略性調適,真正保持與新世紀新課程的同步成長。那新課程下的教師角色,究竟該如何轉化呢?
(一)作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政治者、法律者和倫理者的角色
新課程改變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辭海》(1999年版,第266頁)提出:「價值觀是關於價值的一定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的系統觀點。起著行為取向、評價標准、評價原則和尺度的作用。表現為經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職業價值觀、生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等。受到主體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社會地位、教育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具體的、歷史的。」在新課程目標下的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教師必須重新審視並加強政治思想的教育,提高民主法律意識和崇高的道德觀念、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克服盲目的教師權威和無視法律的行為。反之,教師忽視政治思想和法律意識就談不上德育教育和人格素質的提升,導致體罰學生的現象,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愛國之心,無視國家法律,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低下。結果是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更嚴重的會導致學生的犯罪率上升。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這就要求教師自己首先必須是高度的政治覺悟的人、民主的法律意識強的人和具有崇高的倫理道德觀念的人。
(二)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也是教師角色轉化的核心特徵。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1、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1)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
(2)教師作為學生唯一知識源的地位已不存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樣化的。教師不再單純傳授知識,更應該指導學習知識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師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使之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三)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的研究者。
從傳統的教學來看,教學與研究是分離的、脫節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的事情。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誤區。它有兩個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研究的課題及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死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就沒有深化、提高的可能。因此,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可以研究「教材」——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研究「教學」——不斷改變教學方式;研究「評價」——探索「發展性評價」的操作要領等。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可以讓教師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也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保證,也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四)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教師應是課程結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個政策改變以往教學與課程彼此分離,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的尷尬局面。教師作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不斷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和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開發出具有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教材。
(五)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育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六)、從學習方式的變革關系看,教師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導者。
新課程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指導學生直到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指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時,要參與學生的各個環節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准確地了解學情,及時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或調整教學計劃,從而實現向學習方式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教師不是統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指導者、交流者和合作者,這體現了新課程體系下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 另外,新課程目標還要求教師必須與其他教師、與家長以及行政管理機構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關系。因為,教師無法單獨對學生進行知識、方法、過程、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系統指導,必須與同事或家長或行政管理機構合作,通過集體討論研究的方式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通過集體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和經驗互補和信息資源共享。
(七)、從課程管理關系看,教師是參與者、決策者和管理者。
新課程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現狀,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為了培養教師和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了實現個性化教學,新課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系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國家統一的教育目的和學校教育的辦學特色辨證地結合起來,這是對課程管理理論的一大發展。它不但為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預留了自由課時空間,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從課程標准到教材都貫徹了民主性、開放性精神。可以說,新課程體系實現了由「制度課程」到「民主課程」的轉化。課程的不確定性和民主性要求教師必須要參與課程管理和決策過程,依據自身的經驗、情感、價值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不統一的教學對象進行個別化教育,對不確定的教學內容加大綜合性,讓教材留有較大的餘地。它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因此,在新課程目標下的教師應發揮主人翁的作用,積極參與到課程的管理中去,對課程的開發,組織和管理獻計獻策,充分體現教師的參與者、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這也是新課程對教師提出的新的要求。
總之,新課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教師角色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整合。教師在新理念的倡導下,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教師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轉變為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者。雖然這些角色的轉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但這也正是一個具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的教師的必備素質。在新世紀發軔的這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職色的一系列轉化,促成其包括教育觀念、教學能力和方法在內的素質結構之優化,進而歷史性地推進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
7、淺談如何正確處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
一、熱愛學生。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只有全心全意地愛學生,才能取得學生的信賴;愛的越深 ,教育的效果就越大。當然,教師的愛要細致而嚴格,愛學生不是一味地溺愛學生,而更要有嚴師之威。
二、肯定學生的地位。
讓你給學生當主人。知識最終要靠學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終要學生自己去做。這就決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展示。
三、領悟「尊重 」。
尊重指敬重,重視。人的內心裡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種崇尚的美德,是個人內在修養的外在表現。尊重他人是 一個人的政治思想修養好的表現,是一種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順利開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的基石。
四、了解學生。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盡可能深入的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這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學生的社會、家庭背景、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心理變化、發展特點,才有與學生相處的基礎。
五、改變自己。
師 生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教師處於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於教師。
8、如何讓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
一、考慮學生的感受和發展 1、立足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去目前,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仍是課堂.為了在課堂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和創設真實數學的情境,並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必要的幫助.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生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學習新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數學史方面的教學,「學史可以明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今天探討的課題就是當年困擾千萬人的問題,這樣可以增進學生的求知慾,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當同學們還完成了大數學家完成的工作,這就給他們帶來心理上的成功與成就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不怕困難,永攀高峰的信心.2、創新評價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二、注重教師的轉變,促進教師成長 1、改進數學課堂教學,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加強聽課和評課活動,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做出定量分析,在評課時有的放矢,對症下葯,提出合理化建議,有利於促進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的迅速提高.教師經常性地開展業務學習、教學研究和交流活動,有計劃得組織課題研究和專題研討.教師的觀念得到更新後,才會在數學課程的實施中有積極、自覺的行動,只有教師對數學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學中有創新的設計並獲得較大的成功,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斷的變化,不斷得到完善.2、加強教學研究,促進教師間的交流互動、共同發展 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標的落實,課堂教學可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在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作為教師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而在實踐教學中的分合協作的教學模式,既能照顧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可整體提高教學水平,也可使教師的群體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另外,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滿足,靈魂受到震撼.學生成了學習主人,學習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中,使學生獲得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體驗.
9、教師和學生關系的變化
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適應21世紀需要的創新人才。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認真地講,學生專注地聽,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淡薄,對教師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與掌握,冷落並忽視了學生發現與探究的過程,從而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學生僅僅是接受書本知識,學生的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的記憶過程。
而新型的師生關系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平等與合作,特別是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合作更為重要,因為沒有合作的教學是難以實施新課程的,或者說是無法體驗新課程理念的。教師作為學生的合作夥伴,前提是尊重學生,這就是要求教師要從講台上走下來,不僅是身體走下來,心靈更要走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
教師的賞識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階梯。作為人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做學生的賞識者。心理學認為:教師的期望會通過學生個體的認識活動,影響和改變學生的自我觀念,從而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和一種愛,日積月累,學生就會產生力量和信心,就能自覺地實現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當然,教師的期望要適時適度。
教師幫助學生建立起適宜的期望目標,猶如在學生心頭點燃了知識大廈階梯上的一盞盞閃亮的明燈,促使他們不斷前進,不斷攀登。
教師要盡量為每個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生的長處,予以及時的肯定表揚。在課堂上,學生精彩地回答老師的提問,或在思考基礎上提出的疑難等等,教師都要及時予以肯定。「你真行!」「這辦法妙!」等激勵性的語言,不僅樹立了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 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路線,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教師不重在教,重在引,引導學生怎麼樣去學。」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別方向;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教學的本質在於引導,教師的發展在於反思。
大家應該認識到,教師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事業,是一份在平凡中見偉大、在奉獻中顯精神的工作。希望每位新教師以崇尚師德、培育愛心、服務教育、不斷進取為已任,在實踐中努力做到這樣五點:
一是塑造「以德治教」的師德風范。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之本,重在立德。我們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人才的質量如何,歸根到底在於教師,在於師德。
教師只有言行一致、誠實守信,時時、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言談舉止皆做學生的楷模,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才能真正實現以德育人的目標,構建起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學關系。
我們每位新教師都必須著重於服務育人,在新課程改革實驗教學中,樹立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新理念,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向學生提供咨詢的服務者,服務於「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改革實驗大潮。
掌握較高的教學基本功素質,在平時教學實踐中熟練運用;要不斷提高組織教學內容與教育活動的能力,不斷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演講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提高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各種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有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重身份。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來完善自身的素質,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虛心向學生學習,能夠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煥發青春。同時教師要從全面研究學生入手,關心學生所想的、了解學生所需要的、指導學生所要掌握的,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用自己的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誘導學生學習的情感,把教學要求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學習中全方位提高自己。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