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張若昀學生發型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張若昀學生發型

發布時間: 2021-03-08 21:56:23

1、誰知道新雪豹張若昀的發型叫什麼?

浙江衛視中國藍劇場9月3日起將播出由張若昀、高洋領銜主演的大型特種作戰劇《新雪豹》(《雪豹堅強歲月》),該劇翻拍自老版《雪豹》,以中國第一支陸地特種作戰部隊「雪豹」的締造者周衛國的成長故事為視角,講述了戰爭年代知識分子成長為特種軍人英勇抗日的故事。%D%A%D%A《新雪豹》由張健擔任導演、編劇、製片人,有趣的是,主演張若昀正是張健的兒子。張健表示,老版《雪豹》捧紅了文章,同時也成為各家電視台重播熱門劇。這種情況下,翻拍自然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張健完成了劇本後,就面臨誰來演的問題。幾方合計之後,大家說要不請張若昀吧?但問題是張若昀並不是很願意來演。一來,老《雪豹》中張若昀已經有出演(劉志輝一角),並且《新雪豹》姐妹篇《黑狐》也是由他主演的,再演《新雪豹》,對張若昀來說難免新鮮度不夠。二來,當時如果張若昀不接這部戲的話,「還有其他更多的機會在等著他。」後來當聽說主演難產後,張若昀主動問:「需要我嗎?」張健說自己還是挺感動的,他這么問了,那就是肯幫忙了。%D%A《雪豹》2010年首播後,成為各大電視台熱播多年的傳奇劇集,造就了革命題材電視劇的又一巔峰。僅僅過了4年,《新雪豹》就跟進了,對觀眾來說,新鮮感在哪裡呢?對於新老兩版,張健很忌諱做「哪個更精彩」的比較,「都是自己拍的戲,誰願意說自己不好呢。」張健認為,兩部劇都一樣經典,區別在於,《新雪豹》對人物個性挖掘得更細致入微,對於情懷和氣質會做一個整體提升。

2、圖片上的學生是什麼發型啊!

這個發型的標准名稱是:齊劉海蘑菇頭。也許有人會說,這不是「蓋兒頭」嗎?,其實,蘑菇頭和蓋兒頭的區別,就在於發式輪廓線,蓋頭的輪廓線是平圓的,如圖

耳部前後銜接呈直線,整個發型在形態上,就如同一個蓋子,所以叫「蓋兒頭」。蘑菇頭就不然了,在耳部前後連接、有一個角度,也就是說,耳前部分輪廓比較短,耳後輪廓比較長,這就是蘑菇頭的特點。圖片上的發型,就是前短後長,符合蘑菇頭的修剪及造型特點,所以說,這個發型是蘑菇頭,而不是蓋兒頭。

3、這個發型叫什麼,中學生可以剪這個發型嗎?

這頭型叫中分,應該可以剪的,因為我們學校男生很多都弄中分

4、誰有張若昀的側臉照啊,發型明顯的哦


5、張若昀中學生發生的事

拍攝那天,張若昀說他看到學校大門的那一刻,心中陡然一緊,但那突突的心跳卻居然給他帶來感動——時隔多年,重返青春年少,心虛、敬畏、亢奮聯袂上演。
走在校園里,會有時間飛逝的眩暈。小到教師內的陳設、課桌椅的排列方式,大到科目的設置、教學手段都跟張若昀大學畢業拍完第一部劇回來時又有了不同,不過三、四年的光景。在這所學校的六年,他的概括總結就是「挺歡樂的」。「我覺得學校內在的氣質是聽不同的,文藝范兒重,書卷氣濃,既知書知禮又新潮開化······對了,還有那麼一點不羈,畢竟戀愛也是有談的,架也是有打的······對吧?」我沒說話,只是豎起右手大拇指沖他點了兩下,他繼續,「我的意思是,正常青少年該有的都沒在我們身上泯滅,我們不是書子」。
化好妝出教師外拍,他的步子大且快,哪怕是逆著四、五級的風,他也是昂首闊步地直奔操場而去,好像很急的樣子,應該是期待在「作祟」吧。眼瞅著他高大的白色背影輕而易舉地甩下我們十幾米遠,和不遠處以紅、黃、藍三原色劃分出的看台貼在了一起,統統被更遠處暖烘烘的陽光吞下了肚。
因為是周日,我有些擔心主席台的區域會被上鎖,張若昀篤定絕不會,但到了台前卻也腳步游移,一下子搜索不到去路。在他上學那個年代,這里還沒設座椅,只有一道一道狹長的台階,露著水泥的本色。但他清楚地記得這檯子後面在花花草草的掩映下,被高高的白色欄桿圈起來的網球場是他當年常來打籃球的地方,而現在跑道北側新建的籃球場之前是拿來做什麼的,他已不那麼確定了。「不過,學校建成現在這樣,真實越來越適合談戀愛了。」
類似這樣一半開玩笑,一半真遺憾地感觸他一個下午抒發了至少三次。雖然不肯定他是不是真想起了某一段已埋在這里的小情感,但中學期間是不是就很受女生歡迎這事兒,他是免不了被盤問的,追問追求者具體數目,他居然有些不好意思。「具體真不記得了,但應該是是個手機頭數不完······」就算是後來到了北京電影學院那樣最不缺帥的地方,自認為帥的不那麼明顯的他仍舊是塊香餑餑。「可能是長得比較有『人緣』?」是他在莫名其妙多年後得出的結論,跟「觀眾緣」一樣,在他眼中,它們都代表著某種不可名狀的奇怪魅力,雖將信將疑卻又實在覺得這兩個詞真挺好。
我們還是在一位老師的指引下才上了看台,張若昀被攝影師安排坐在了紅色區域的最中間,接受相機各種視角的審視。他很自然地就把胳膊架在鄰座的靠背上,一條腿蹬著前排的椅背做支點,另一條腿向前伸展著。目視前方,眼神咋陽光的裝飾下有些迷離。被他盡收眼底的這片土地就是他最初的「舞台」。那時學校明令禁止燙發染發,他卻偏要在放學後出去燙個爆炸大金毛回來,趁著第二天早操前大家都在,圍著操場「巡視一周」,像獅王出場一般昂揚。他明知道下了操場肯定會被老師請到辦公室並要求「把腦袋恢復原狀」,說不出來是對什麼的追求,也道不清楚是對什麼的反抗,反正什麼都攔不住他,哪怕只有瞬間,也算由心如願了。
張若昀是讓老師又愛又恨的「聰明但不玩兒活」的典型,尤其是初中,平時都不怎麼學,考前一突擊就能從墊底兒直升進前三名。剛進入高三時他跟班主任老師做了一次長談,內容就是他已將「北京電影學院」當成了高考的唯一目標,而以自己普高畢業的身份去跟大量的藝校生競爭,劣勢太大,所以希望學校能准許他請假一年接受聲、台、形、表的專業訓練。班主任老師在對其成績和未來進行了慎重的綜合考量後,准了他的假並破例為其保留學籍。這個大膽出位但卻體現了尊重個性發展的決定讓張若昀至今感恩。
他那時的英語成績實在驕人,考試下跌140分都屬於發揮失常,然而秘訣不是在上了多少補習班、做了多少試卷,而在他執著地「不務正業」著--看國外電影,玩電腦游戲,前者是潛移默化的熏陶,後者是不出漢化版的,要知道游戲角色說的到底啥意思,就不得不自己一點點查,盡管當時已有了網路引擎,但還沒到一點擊就什麼都出來的境界。「我記得家裡那時還是撥號上網,特慢。有一次我在雜志上看到介紹Pink Floyd的電影《迷牆》,瘋狂想看,就在網上找到了資源,然後愣是看著它以3K每秒的龜速下載,足足堅持了倆禮拜才成功。」《迷牆》是根據Pink Floyd樂隊的同名專輯《The Wall》改編的,影片將Pink的孤獨比喻成一堵牆,Pink從嬰兒開始的成長就是「牆」的形成過程,勇敢地打破「牆」式」的枷鎖活出自己的人生是這部影片最終的意義所在。 如果,當年的張若昀和他的學校都只肯「循規蹈矩」,而不肯「打破」的話,估計他也就成就不了今天的、眼前的他了。